首页 > 文章中心 > 丰碑课文

丰碑课文

丰碑课文

丰碑课文范文第1篇

我读过许许多多的课文和文章,让我受益匪浅的文章就是在五年级学的<<丰碑>>一课。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红军队伍在环境恶劣的云中山行走时,发现有人冻死,到真相明白好,将军非常崇敬军需处长的一件事。当将军知道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说明将军感到非常意外,这位专门负责办理红军所需的给养的人竟只穿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原来这位军需处长将棉衣发给战士们,好让他们能一心一意地为祖国打击敌人。课文中"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表面是写军需处长的身体积满了雪,光亮透明,真像一座晶莹的丰碑,实际上是在歌颂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p舍己为人p毫不利己的高尚品质,将永远成为人们心中的丰碑。

记得在我6岁那年的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年货。来到街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买卖声,嬉小声等交织成一首迎新年的交响曲,非常热闹。突然,我看到有一位大约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抱着一台大电视,高兴地走着,一不小心撞到一为年过六旬的手里拿着许多东西的老奶奶,只见老奶奶"扑通"一声,屁股摔在地下,手了拿着的饼干之类的年货撒满地,她着急的说:"我的年货"。那位青年匆匆忙忙的从人群中消失了。我看到脚下有一快饼干,便趁别人不注意,躬下身子,做着一个找东西的动作,把饼干防灾自己的口袋中,便高兴的跑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自从学了<<丰碑>>一课,对比军需处长崇高的风格,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我非常后悔,因为我不但没把老奶奶扶起,还偷吃了她的年货,如果有后悔药,我一定要回到六岁,把老奶奶扶起,帮她收拾好撒在地上的东西。

丰碑课文范文第2篇

一、创设渗透的条件条件:

1、上至教育局领导,下至教育中心及学校领导都很重视传统节日的开展与研究,各年级班主任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

2、我校专门以《燕赵丰碑》为主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德育教育的研究》作为我校2013年度课题,小组成员整理了详细的资料和素材。

3、我校配置了电子备课室,为教师开展《燕赵丰碑》主题特色创新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

4、我校成立了《燕赵丰碑》主题特色创新小组,成员都是我校一线教师,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无论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活动都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我校特色创新的开展。

二、渗透采用的的方法:

1、营造文化氛围

我校教师齐心协力,自己动手,利用校园东西两侧围墙,绘制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关于燕赵丰碑相关内容的图片和诗歌;利用楼道走廊的墙壁,按五个故事时间的先后顺序以永恒的记忆系列宣传相关的故事;利用楼梯两侧墙壁,以“学英烈事迹,做一代新人”为主题,按照了解英烈、学习英烈、赞颂英烈、祭奠英烈、感悟英烈、走近英烈的顺序,把师生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作了一个全方位的总结;利用教室的墙壁布置有关燕赵丰碑方面的专栏。一年级以“挂云山六壮士”为主题;二年级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主题;三年级以“冉庄地道战”为主题;四年级甲班以“烈士”为主题;四年级乙班以“革命圣地西柏坡”为主题。通过专栏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思想教育、增强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排练节目、明确主题

我校为了凸显《燕赵丰碑》主题氛围,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歌曲《地道战之歌》、快板《英烈颂》、诗朗诵《西柏坡颂歌》、舞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阳光校园》、武术操《雏鹰展翅》等节目对英烈的事迹进行赞美,让学生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加深了对英烈的认识。

3、制定活动安排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使师生对《燕赵丰碑》主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校编制了活动安排,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如开展《叔叔,我想对你说》等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到挂云山六壮士纪念碑及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缅怀先烈;利用多媒体下载《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西柏坡》等影片让学生观看,了解英烈;美术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制作相关的手抄报。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英烈事迹及相关主题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4、编制反馈表,了解英烈事迹的推广度

学英烈精神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为了了解家长对学英烈精神活动开展的了解程度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学校编制了反馈表,了解英烈事迹在社会上的推广度。

三、渗透的的成效:

1、通过在德育活动中的渗透,学生们对校本教材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精神风貌有了显著的变化。一年级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电影、电视剧,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知道故事大概过程。二年级学生能够叙述事件经过,讲给同学和家人听。三、四年级学生了解相关诗句,能制作手抄报,写出看电影后的观后感。每位学生都能讲出至少两段燕赵英烈事迹。

2、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成了师生们赞颂英烈的特定时间舞蹈、快板、诗朗诵、大合唱轮番上场,让学生们在耳闻目然中与英烈一次次交流。

丰碑课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 主导 主体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交互过程。如何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紧紧围绕“导什么? 如何导”进行,并据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和谐,语文课的素质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一、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围绕哪些内容来引导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 制定目标

素质教育是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我们在教学中确立每一课教学目标,既要有微观的眼光,更需宏观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认知能力、学习情趣、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那么,教师的“导”,与思维训练、创造训练、心理品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都要注意渗透。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语教学目标中,包括全面完整的认知体系,一般的学科能力,还有兴趣,态度等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教师制定目标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既要传授知识,提高学习技能,打好文化基础,又要发展学生智能,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造性,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化,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2、传授学法

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教师的教法来自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学的规律,主导作用要为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服务。每课都应讲究学习方法的传授, 传授学法的方法大致有三类:

(1) 内容定学法

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相机传授学习方法。如《高粱情》的单元训练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在学生理解内容,概括中心的基础上,教学生捕捉中心的方法:从课题、结尾、中心句中捕捉。本课从结尾捕捉。教学归类识字,结合传授“自我识字”能力;教学概括段意,结合传授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2) 学法定教法

《丰碑》一课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学法指导的内容之一是感情朗读的方法:读内容、找感觉,品词句,想画面,体会情感,感情朗读。据这三步骤,设计课文重点段第七自然段的教学方法———导读法。初读:知内容,找感觉,明白写了什么,写了被冻死的军需处长形象,抓住神态、动作、衣着来描写;细读:品味词句,想象画面,做填空练习,从“镇定”、“安详”可看出他死时不惊慌,不畏缩,视死如归等;赏读:体会情感,读出崇敬、悲壮的

语调,并注意重音。

(3) 教法导学法

如《丰碑》的后一段:“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提出:按“抓关键词自我提问自我解答”的方法学习这一句。学生通过抓“晶莹”“丰碑”这两个词提问并试着解答,互相补充,知道了这句话的含义:“晶莹”是光洁透明的意思,“丰碑”是指高大的石碑,从外表看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确实象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了战士们心中不朽的丰碑。自此,又引导出一个“体会句子含义”的学习方法。

3、 挖掘情感

从现代心理学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大心理要素: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我们不能只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教师要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努力挖掘情感教育点。教学《丰碑》,读到军需处长被冻死,配上 “狂风呼啸”的录音,更增添悲壮、苍凉的气氛,增强了教学手段的情感功能。

教师还应重视自身的情感表现,要热爱孩子。“一个教师不爱孩子,就如同歌唱家没有嗓子。”要用亲切的教态,和蔼的语言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创作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 尊重个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的创见,就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业的布置要依据教材、学生的实际而定。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创造性火花,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如造句、作文的选材忌千篇(句) 一律。如续写作文“早晨我穿一件新衬衫上学,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学生大多写在马路上、在学校新衬衫脏了所引发出的事情,教师就应启发学生:不光写“脏”,还可怎样选材,学生想出:衬衫“丢”、“破”、“借”、“遭人嫉妒”、“嘲笑”等题材。

二、主体作用的体现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权利和机会。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 引发“思考”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的思考过程,只有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才能称为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要充分显现学生思维全过程,经常问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探讨索取知识。如《狼牙山五壮士》第一段写道:“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用‘进攻’? 我的解答是:进攻是褒义词,不能用在敌人方面,所以用进犯。”另一同学马上补充:“这里还有侵犯的意思,所以不能用进攻。”

2、激发“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给全体学生足够的思维和练习时间,学生才真正有可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抓好课堂的个体学习按自己的水平去“读、思、划、议、写”,抓好小组讨论,人人又说又听,在和谐民主的参与中,由深到浅理解。让学生享受主人的乐趣,享受探求知识的乐趣。

3、 加强 “练习”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会形成。

(1) 展现练习的科学性。练习必须按学生学习语言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如学生学习课文需经历感知、理解、应用几个阶段。对语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词句的比较、理解、品味、朗读、欣赏、背诵、摘抄等练习逐步养成。

(2) 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思维过程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阶段。要有练习的层次性,如感知性、理解性、运用性、熟记性语言练习。练习要体现“扶放创”的过程。

丰碑课文范文第4篇

1.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

1.1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过去只关注几个尖子生,要用爱感化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教师细心的呵护都会成为有用的人才。在讲课中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学生的情况讲知识的侧重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都能感觉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

1.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当教与学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改变教师满堂言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思、练等主要教学环节,做到精讲导学、精讲巧练,或以读代讲,以练代讲等,并能过创设宽松和谐、意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求得教与学和揩共振的最佳益。

1.3优化教学方法。我们要把教师如何教懂、教会学生转移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做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还应授予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把强化学法指导作为课堂教学结构要素之一,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获取信息,使学生从传统的"学会"变成"会学",在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给予必要指导。使全体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2.内容选择应有价值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 沈大安老师强调:"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改变教材,也不是说可以随便删减教材,而是思考我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班上同学的特点,有意将某一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深入学习,从而加强本班学生的"增量"。例如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授课老师一上来,便根据自己之前设计好的教案开始教学。当学生认读生字的时候,他才发现孩子们对课文很生疏,可就是这样,他还是按部就班的勉强完成了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后在做自我反馈时,这位授课教师责怪本班教师之前没有做好预习工作。可老师为什么不问一问自己,当学生连课文也读不下去的时候,为什么不很快调整教学内容呢?为什么不考虑当时孩子们需要什么呢?因为课堂是生成的,是多变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 围绕设立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内容的呈现,不但要有利于"教",而且要有利于"学",能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

3.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在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至关重要的奠基和引导作用,是民族思想的来源,话语的来源甚至是民俗民风的来源,是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而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 的法宝,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 中高年级的可安排其读一些稍长的宋词、《论语》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诵读过程是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再结合其它方式引导学生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可以有效地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抵制不良的精神污染。

4.利用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出示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议一议:军需处长为什么会穿得单薄,他不知道自己会冻死吗?他为什么十分镇定、安详?让学生充分想象当时可能的场景:因为棉衣供应不足,军需处长可能把最后一件棉衣发给一个老战士,也可能把自己身上的衣衫脱下来披在一位小战士身上;他可能太冷了,裹了件破旧的衣服,使单薄的衣衫贴在身上;他可能太累了,只想坐下来休息一下,可他这一坐下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但他看到了长长的红军队伍不断地向前,他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当学生深情的地朗读将军说的话,并且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以后,我启发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指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里的"丰碑"不是现实中的石碑,而是红军军需处长用自己的行动塑造的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丰碑,这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丰碑课文范文第5篇

一、挖掘书法内涵,传承书法独特文化

书法内涵文化即书法本体的东西,我们说它是文化,那是因为文字经过千百年的演化,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形式语言体系、技法及美学构成。

1.汉字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上唯一以文字的书写作为表现内容的艺术形式。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形成了各种字体: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书家们对这些字体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使汉字升华为艺术。书法中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就是汉字的发展过程,记录着多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小学生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可以大体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因此,汉字文化是小学生书法课程的重要内容。

2.文房四宝

书法所用的工具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正是这“文房四宝”推动了书法的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的视觉表达方式,使书法成为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神气象的一种文化品种。如其中的“纸”,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使我国图书由“简牍”时代迅速发展到“卷轴”时代,更由“卷轴”时代迅速发展到“雕版”时代。最看“砚”,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从最初的磨墨工具到被收藏界争相收藏的藏品之一,因此,“文房四宝”是小学书法课程中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3.名家文化

中国书法史,不仅有一大批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精品,更有一大批名垂千古的书法大家,如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等。另外,中国历来的书家极重视人格修养,有“人品高才能书品高”之谓,书法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学书故事,比如“临池学书”、“笔冢”……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能找准时机,渗透于教学之中,必然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取得良好的德育之功效。

4.用笔文化

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要学好书法就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在书法课程中少不了技法学习,但我们不能把技法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动作,我们要把用笔技法上升到文化学习的高度,让学生去“品”,去体味用笔的感受。用笔的方法是指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不同的笔法产生不同的墨迹效果,有方、圆、肥、瘦、刚、柔等。书法是“线”的艺术,“线”讲究浓淡干湿、轻重缓急。《书谱》有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教师要做的是将这些高深、精妙的用笔文化给予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去体味、感受,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对书法的持久兴趣。

5.碑帖文化

一直以来,很多书法爱好者仅仅把碑帖看作“范字”,学书就是“临字”,殊不知,历代经典碑帖,其实也是一部文集,所以读历代碑帖,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在阅读一部经典文章,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真可谓品字赏文,相得益彰。书法的碑帖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国书法史,不同时代,不同书家,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珍品,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给小学书法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拓展书法外延,丰富书法承载文化

小学书法课程在课型上可开设书法活动课,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小学书法主题式教学,让书法课变得更“活”。当然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必须要从学生的书法技能和年龄知识水平两方面考虑,合理安排。

1.吉祥字词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吉祥文化内容丰富。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单字的“福”、“龙”等;多字的“虎啸”、“福寿延年”、“国泰民安”等。吉祥字词创作书法作品,字少,章法多样,易出效果,比较适合低中段学生。

2.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书写的人生哲理之精华,可从简单的一句中悟出大道理,以警示后人。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等。这些名言警句创作的书法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寓意深刻,而且对学生有积极的德育功效。

3.诗词歌赋

中国历来就有诗书结合的习惯,将自己或他人吟咏的诗篇用书法的形式记载下来,使之读诗看字,获得双重享受。如王献之的《洛神赋》、米芾的《苕溪诗》、王铎的《草书诗卷》等等,借助经典的诗词歌赋作品,学生通过欣赏、创作,使之沉醉于艺术氛围之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风景名胜文化

自然景观的美丽,还须有人文景观的浸润。在风景旅游区,我们总能见到一些名家的书法点缀其间,它可包括:摩崖石刻、题额、匾联等。实际上好的书法作品的书体气质与所在建筑环境意象也是高度协调的。比如汉碑书体可使环境有古朴之厚蕴,怀素的草书可使环境充满动态之丰韵。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书法的介入对建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学书法课程中少不了这样的课程资源。

5.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先辈们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如春节贴个春联,挂个灯彩,都少不了书法。因此,传统节日文化也是小学书法课程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安排相关的学习内容,不仅可丰富书法课程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先生早就提出“书法文化”概念,他认为书法“用”亡而“艺”存,“艺”存而“文”兴。小学书法课程要立足文化传承,充分挖掘书法内涵文化,融合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的小学书法课堂生动活泼,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振濂 《高等书法教程》 199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