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兄弟敦和睦

兄弟敦和睦

兄弟敦和睦

兄弟敦和睦范文第1篇

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丝的怠慢。

兄弟敦和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五伦关系;“孝悌”思想;和谐家庭

一、传统伦理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儒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为“人伦”,把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称为“五伦”。在谈到“五伦”之间的关系时,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儒家看来,修身为修炼个人的品德、情操,是第一位的。修身之后便能和睦家庭关系,家齐,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他们认为“修身”、“齐家”居人伦之首,是形成全部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基础和起点。

以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这五伦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即不存在生活在伦理关系以外的人。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的“孝悌”思想也是传统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和谐家庭的内涵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摇篮,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是生活力量的源泉和理想的归宿。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整个社会才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和谐家庭就是全家人在人生智慧导航中,通过学习化生存方式,成长为与大自然和谐,与人类社会和谐,与人的心灵和谐的环境氛围。

与大自然和谐体现在有一个生态和谐的家庭生活方式。人类已经明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之根本。然而今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大幅度改变,已超出我们的预料。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地球上出现的温室效应、气候异常、海水酸化以及水资源日益匮乏等问题。因此,我们的家庭和谐首先体现在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要爱护动植物,有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等,要崇尚科学,让我们的后代也生活在一个生态和谐的环境之中,并做好为之服务的准备。

与人类社会和谐体现在有一个相处和谐的家庭内部互动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等等,和互动关系在家庭之外,包括邻居之间的关系,同学,同事,朋友的市场经济关系等。和家人互动是实现家庭和谐的主要内容。如何形成以夫妻和谐为中心,尊老爱幼为伦理,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融入时代环境为方向的家庭关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核心内容。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要家庭和谐幸福,人生就有了归宿,不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感到精力充沛。要想奏出和谐的家庭乐章,除了需要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丰裕的经济和其他外部条件外,更要靠家庭成员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理解与默契、信任与体谅、习惯与适应、责任与义务。一个家庭,需要所有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共创和谐。

三、传统伦理对构建和谐家庭的现代价值

第一,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伦常大道第一伦就是父子有亲。父子关系不是某一个人规定的,它是天然的秩序。目前,家庭代际关系在我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自从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化趋势转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家庭的这些变化,建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联系传统的伦理与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提倡父慈子孝。传统父子之道可以为家庭稳定和睦提供道义支持;可以激励人们重视道德修养,发挥其社会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从孝敬父母到关爱他人,从和睦家庭到和谐社会,传统的父子伦理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促进国家治理的作用,强调要想国治、天下平,前提必须是家齐,而若想家齐,则必须遵循家庭伦理,只有家齐,整个国家才能强盛不衰。

第二,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和谐的核心。众所周知,婚姻关系在家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和谐必须以夫妻和睦来巩固,因此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五伦思想之一是“夫妇有别”,即夫妇各有其责,各行其义的意思,也就是为人夫、为人妇应该分别具有的道德要求。我们现代社会应以此为原则来理顺夫妻关系,使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夫妻双方应以德而婚姻,夫要有道义、情义和恩义,妻要相夫教子;夫妻双方要保持互敬互爱,反对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恒”为夫妇之道;“久”为夫妇之义;“去老为乱,纳少为淫,见色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夫妇有别,男刚女柔男女各有其职分;夫义妇顺,彼此如朋友,患难与共。夫不应凌抑妻子,妻不应背叛丈夫。今天我们构建和谐家庭,重心学习儒家传统的夫妇伦理,还可以得到很多启示。现代学者蔡元培先生说:“夫妻,这不是骨肉之亲,而生活在一起后,快乐与共,苦共同担,终生不得分离,因此幸福的生活,就是夫妻之间友好相处,夫妻之间相互谦让爱护,否则夫妻之间相处就会很困难,进而家事国事友情都处理不好,这也是一个国家的道德颓废的开始。”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重视夫妇伦理,从不懈怠。当今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国人更应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秉承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促进夫妻和睦相处,只有夫妻关系和谐了才会使家庭关系稳定,离婚现象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就会降低,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稳定。

第三,长幼关系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升华。兄友弟恭,长幼有序是中国传统长幼伦理的基本要求。“友”,是对于兄长方面的伦理要求,分而言之就是对于弟小要关心爱护他,要细心教导他,要体贴照顾他,要宽容礼让他,要为他做好模范表率。“悌”,是对于弟幼方面的伦理要求,分而言之就是对于兄长要尊敬顺从。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父母对子女总是无私地奉献,而我们现在孝顺父母则是爱的责任;将来我们也会成为父母,同样会希望我们的子孙对我们孝敬、恭敬,理解我们,懂得爱的奉献和责任,传承和延续爱的品德。

结语:社会上的关系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要想形成礼敬、尊重的良好关系,就要从家庭道德教育“兄友弟恭”开始培养,就要从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做起,要做到“兄友弟恭”,兄姐就要发扬风格,主动谦让;弟妹也要顾全大局,尊重兄姐,如果在自己家庭中都做不到不能“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在社会上又怎么会敦亲睦邻,为人友善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的今天,发扬中华民族尊长爱幼这一优良传统,对和谐家庭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管晓静.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8).

兄弟敦和睦范文第3篇

文昌邢氏之谱牒者,乃沅庠司训良贵公之所修也。公博学而饶有古人风,世家琼台,代有贤人,子孙蕃衍,谱之挠谙仁勒撸历年既久,多经散失。公恐后人之囊孕幕蚨锲浯。于是录其所失知者,始自渡琼十二、十三二公,以至十世,编次成帙,持以示余。余嘉其不忘水木本源之义,乃记之曰,吾闻邢氏之先,实始于春秋邢后之后,本周公之裔也。自魏晋而下,若子昂之德行堂堂,子才之名动天下,累世衣冠,君牙则为国藩垣,叔明则讲学精博,其他表表伟著之士,未勿枚举。今观琼台邢氏自司训公之始祖,九传而至于公,奕叶相承,复钟广海之秀,为国之光。润身者愈久而愈隆,传家者弥远而弥盛,公家子弟之贤,余虽未获见,然尝闻公之子曰升者,贤而且学,其犹子有曰宥者,少负奇才,名彰海外,以是知邢氏之门,必愈昌大其世德,而享福泽者,尚未艾也。则宗谱之传,绵绵奕奕,岂可量哉。故为记之。使异日公之子若孙,有贤能发达,而记跋斯谱者,观余之言,信不诬矣。

――摘自《邢氏族谱・海南禄祖万胜系》

资料提供者:邢文明,公务员,现居海口。

满朱哈拉族谱序

维我满朱哈拉,始祖为七汤武力公,崛起于白山黑水间,随太祖高皇帝入关,隶属于佛满洲镶蓝旗发明阿佐领下。康熙二十六年,二世祖又奉圣祖仁皇帝敕旨拨属于奉天省岫严城驻防,其他各支有拨赴远省者郁然而不可考证。至十世祖奉旨拨于吉林省五常堡右翼当差,至诚贵已十三世矣。溯考始祖生三子,长额力金突,次额力克突,三亲屯,拨迁东来者即亲屯之支裔也。始先祖父扎隆阿公以族支繁衍星罗棋布于东三省者实繁,而有拨迁远省者亦大有人在,乃从事调查纂男拉之族谱业未就而遽捐馆舍。先父连庆公挠继续前业,以老病侵寿寻而未果。至诚贵已从事三世矣,非敢云孝,亦略尽先人未竟之志耳。计诚贵从事于此已七历星霜矣。始而不惮风尘跋涉之苦,蹀躞于白山黑水之间,仅就见闻所得族人硕德之所叙述者,分系别派详为记载,七载幸(辛)勤,始成此谱,亦所以睦宗亲而敦本谊也。至于体例之不精,记载之疏略,他日有继吾志而起者,则诚贵实有厚望焉。

再满朱哈拉窍燃朗疚猪三鹅一,需三日之功得备其事,诚浩繁也。现以族支繁众,中资者多,自此改为一猪一日之祭,以略备追远之谊云尔。

承祭分三等,最高等承祭需三日之功,例后――第一日祭梭龙杆,用香碟小米一碟,净水一碟。用芍硪豢冢净水领生剥皮,先将胸口割下,烤猪皮脍饭,外一锅,屋一锅,吃饭时外不准入内,屋不准出外。即将猪嘴唇、四蹄、尾把(巴)少割下,以并猪口均加在草把之内,绑在梭龙杆上,后将喉骨割下,串在梭龙杆尖上,后煮肉吃饭不准放棹,吃完一同送至荒郊焚之。第二日祭祀,老爷用秫秸捆把三个,摆列三面,在房门西面向东南,中袱马蹄把上插柳枝,上粘白纸条,即将幔帐绑在后面柳枝上,用香碟黍米即大黄米蒸一大碗一小碗,中有坑,内用豆油灯稔燃之。用鹅一只,酒祭之,即将鹅血煮饼,气嗓抽出,挂在后面柳枝上。随后吃豆面饽饽,吃完再将影像幔帐并小碗饽饽请至大门西,礼拜毕请至本位,即送至荒郊焚之。

屋内图因未修宗庙不能追远,重设一位供宗谱。由始祖按本支抄至祖考妣,一同承祭,用五碗五碟,因满族古礼让位所已不失追远之故,在屋西炕南边摆列,用新枕头上袱新褥、香碟、敬酒板,用芍硪豢冢用酒领生退净毛,解成八件,煮熟摆成整猪形像,承祭时再用阴阳板敲打劝酒歌三次,用饭吃肉完毕请在位。

歌曰:劝父母请喝酒,今日承祭富贵有,宗庙乡之子孙常保守。请喝酒。行大礼一次。

劝父母请吃肉,祭肉蒸尝真可口,慎终追远民德又归后。请吃肉。行大礼一次。

劝父母请用膳,黍米饽饽大米饭,祖德宗功子孙常纪念。请用饭,行大礼一次。

第三日祭祀,外用柳树一棵,上粘白纸条,栽在房门东南。屋内用小棹一张,上摆四碟水饼。得女主事人搬棹,倒走向外拉锁线拴柳树上,用肫猪净水右耳领生,承祭时用猪后*"代尾割肉三片。仍之一同祭完向回拉锁线亦倒走。即将水饼留外两碟,在门西窗户台上三日收回,用净纸将大小人将口擦净,收拾洁净送之。

最优等承祭得一日之功,其摆列一同照前。仍用芍硪豢冢在梭龙杆净水领生,用锅退毛,即将胸口割下剥皮烤之,煮熟脍饭等照前祭完,即将草把等送之。随时即请。老爷摆列照前,其法不错毫分。用猪头唇插灯稔祭完请在位,即将秫秸把送之,随再请先考妣,摆列照前。即将肉煮熟,仍照年终之法论头碗二碗砌肉,用酒承祭,行三次礼,唱三次歌,祭毕再承祭佛他妈妈。照前拉锁线用猪后*"代尾,其法不错分毫,承祭完备照前送之。

优等祭祀均不用猪鹅,立梭龙杆,净水小米各一碟,其余均用黍米面照前规章不错分毫。承祭完备送之。仰我族中贫富均可承祭,不忘先祖之德以传后世不忘追远。请吾族众再思之礼,应按优等,每年承祭一次乃称报本之故耳。

――摘自《满朱哈拉族谱》

资料提供者:满国徽,记者,现居海口。

吉氏族谱彝训

一、男必勤耕种,女必勤纺织,勤耕织开利源,俭费用节财流,自尔家给足,俯仰无亏矣,语云:“大富由天,小富由勤”,有鉴之言也。

二、子弟必习读诗书,敦行仁义,崇儒教而黜异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男外女内恪守家训,各说其礼。如有紊乱,族长宜加责罚,摈出祠外,若阿私徇隐,是与禽兽同群,便非名教中人矣。盖人不学不知理,为父兄者必教子弟读书执礼为要。

三、为妇女者务必贞洁自守,言动视听,不出闺门,盖仆虽能不可使为内事,妻虽贤不可使为外事也。凡为父母夫主者,宜训诲妇女俾识三从娴四德,教(孝)敬翁姑恭顺夫主,教养男女和顺娣姒,中馈攸宜,内助有方,如贤能贞洁者,宜加奖赏,以示权后来为戒。

四、父母存,固当孝养备至,而临终尤宜丧事尽礼。务要棺坚殓厚,人子躬亲料理,一一周全,不可不拘守擗踊仪文,致有疏遗,以滋后悔。又宜急寻吉地安葬,建立碑记,以垂不朽始可为孝。至于岁时祭祀,必齐戒积诚,牲醴丰洁,仪节周详,不拘贵贱老少,俱宜衣礼貌,济济跄跄,以有事为荣,讲论则以道德仁义,互相免(勉)励,切勿习为鄙野不经之谈。凡祭祀时,子孙宜皆齐集,一以尊祖宗序昭穆,一以识名认面,睦族敦崇,后世子孙共识之。

五、为子孙者必善继述以光前裕后,方可为孝。语曰: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凡修墓建祠、立碑、辑谱以及先世遗书、重器,一一能守而修明之,则前之祖宗幸甚,后之子孙也幸甚。又族所系甚重,所执守大宗谱者,必归族长家督,更不可轻易假借,巩(恐)有遗失更换之弊,切须禁之。

六、父母老而传家兄不免分产各爨,为父母者,必须公议肥瘠兼平,焚香告祖,当众拈阄,写立分书注明田土段滤闹粒粮米明白,或有祖置山海荒地,不便分析者,也必与某支兄弟合管,一一批明,签押字号,付各永远为据,或有父母年老忽然而终,未能家室田地分析,尔等兄弟要亲爱和乐,合众议定,田产家室分平,敬请族老公正者,俾立分书为据,不许兄弟相欺,争占产业,不相逊让,或至争讼不了曰。如有此情,当祖戒饬之。凡兄弟不论贫贱富贵要知和乐,至婶嫂妻妾,亦要和合闺门,有事必相往来,式如无尤。诗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又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可知兄弟宜相亲相爱矣。又宜合修族谱、祠堂,同藉保差,不可为一人一时之利或因一事一朝之忿而妄为分析,倘有迁居州县,势难合族谱,亦要详记分明,以便查稽,不然兄弟虽真,后世未免滋惑矣。

七、男人年卅无子即宜娶妾室,以为后计,然以妾以后不可轻妻纵妾,要使妻妾和乐,方为曰大丈夫,至于妻亦要知分和气,因子星太迟,以致再娶。至于妾亦要循为小人之分,不可诬告丈夫,弃远嫡室,使人结发相离,则厥罪通天矣。故谚曰:“妻妾多声,人甚怨厌,嫡庶和乐可足羡。”看此妻妾以和顺为妙。至于娶妻妾,必以聘礼分明,接过门,勿娶失德丑妇,则生子始无可议。如果无子,宜择亲支兄弟,昭穆相孚者以立后嗣。又须要自少抚养婚娶教训,一如所生,生前恩义情深者,殁后自然孝敬。

八、读书必先四书五经,以及历史古文左传时务议论,以为立身功名之地,次宜算术、律历、医卜、技艺地理诸书以图致用,至于诗词启札,百家诸子,人间秘书,亦要求囊括以广才识,庶免一物不知之耻矣。

九、交友必择其忠信端直学识淹通者,方为有益。若奸贪便佞、游浪、嗜酒匪类之徒,宜远绝之,勿为之诱惑,所谓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朱文公家训曰:“有德者,年虽少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长于我,我必远之。”即此意也。

十、为人必先道德,而后功名,毋以嗜欲杀身,毋以财货环(坏)节,毋以学术欺天下后世,斯为圣贤之徒。凡力到处必行好事,力不到处,常存好心。盖口服无节,致病之由,念虑不正,杀身之本。富贵则勿恃富豪而欺穷困,勿恃富势而夺善良。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贫贱不为饥寒所迫,勿习为卑污匪类,玷辱家声,惟安分守己婚(分)礼,拮据强以为善,后世子孙必有光照今德者矣。

兄弟敦和睦范文第4篇

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族亲:

大家好!

2009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为元世祖讳九云公、四世祖讳班公敬香立碑。三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次举行盛大仪式,祭告皇天厚土,为十一世祖讳希淮公、十二世祖讳文明公扫墓立碑,并为我族修家谱、立排行,这是我族家史上的一件喜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金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上也出了不少成功人士。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寻根访祖,承继发扬祖业,是我金氏后裔之传统美德。修家谱、立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敦亲睦祖,尊祖敬宗,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就是为了追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弘扬先人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承,加强道德教育,建设和谐家园;就是为了加强族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更是为了使我金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我本人,向倡导发起立碑修谱事宜并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十四世永杰、永义两位叔公、十五世贵生兄及工作小组的十五世贵明、贵红、贵峰、贵荣、贵毅等兄弟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并付出辛勤努力的其他族亲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全体族亲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谱前, 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古汉语专家、史学专家、民俗学专家、周易研究会著名学者甄继祥教授为我族深入研究推出了四十个辈分起名用字,并在本次修谱中给予了确认,那就是:“文堂永贵,武鸿常发;咸亨庆会,利贞昌毓;乾开泰运,坤德荣临;民守诚信,国振宁安;治善仁兴,圣敏显耀(均为姓名中间用字,循环使用),今天,甄教授因工作繁忙不能应邀出席我族的颁谱庆典,但我们也要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典籍,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因此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是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本次我族修谱,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梳理了我们的脉络,那就是,我们都是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随后,我们要将新修的家谱按十三世祖五个房头颁授给大家。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大团圆、大聚会,能够借祖德宗功这一伟大的凝聚力和神圣的同化力,在思想、精神、感情上进一步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继往开来,加强交流,促进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珍惜了“一脉相承,万派同源”的血肉亲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心同德,精诚协作,续写我族的锦绣篇章,共创金氏后裔的现代辉煌,以光耀先祖,造福后昆。我坚信,全体族亲有志气、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必将大有作为!

祈愿有着优秀文化传承的我金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

祈愿各位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兄弟敦和睦范文第5篇

中国古代的家训,主要是指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但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劝谕、诫勉。传统家训的教化的内容十分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究其根本,却始终是围绕齐家治家、教诫子弟、处世指导三个方面展开的。

第一,齐家治家。

与儒家倡导的“齐家”思想相适应,传统家训都把家庭和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作为“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参见孙奇逢:《孝友堂家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对于“齐家”、“兴家”的极端重要性。在强调睦亲齐家的同时,传统家训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家训大都总结、传授家政管理、家业置办等方面的具体经验及详细措施。

传统家训在论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调适时,主要是论述父子、兄弟、夫妇“六亲”(“六亲”也有其他说法)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家之亲,此三而已也”(《颜氏家训》)。当然,家训也谈及亲属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如司马光《家范》中就论述了甥舅、舅姑等姻亲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传统家训基本上以儒家家庭伦理思想为依据而加以阐述和发挥。

在父子关系上,强调父慈子孝。由于封建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家庭财产的继承,家庭权力的转移都是由父辈决定的,因而子辈绝对地服从、孝顺父辈就成为最根本的家庭道德规范。《袁氏世范》说:“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值得提出的是,尽管家训的作者们无不将“子孝”作为处理父子关系的主要方面,有的甚至宣扬“愚忠”、“愚孝”,但也有不少家训同时提出了“父慈”的要求,要家长在不失权威的条件下,对子女家人宽以待之。如明仁孝文皇后所言,“上慈而不懈,则下顺益亲”,否则“父不慈则子不孝”,于己于家都不利。许多家训还对家长提出了正身率下、爱子贵均的要求,认为假如家长持心不公,家庭必然不和。

在夫妻关系上,强调夫义妇顺。古代家训深受封建纲常礼教的影响,同样以“夫为妻纲”、“男主女从”作为调适夫妇关系的行为准则,宣扬“烈女不更二夫”等男尊女卑的观念,但也有一些家训主张一夫一妻,“嫁女不论聘礼,娶妇不论奁赀”(姚舜牧:《药言》),反对“从一而终”,夫死允许改嫁(蒋伊:《蒋氏家训》等)。

在兄弟关系上,强调兄友弟恭。兄弟妯娌间的和睦相处甚至是“齐家”更为重要的条件,如《颜氏家训》所说,这是因为兄弟之间“各妻其妻,各子其子”,易生嫌隙。兄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妯娌之间的团结合作才有了保证。

传统家训在论及治家之道时,重点阐述了四个方面:一是严谨治家。封建家长们深知兴家之艰难,在家庭的管理上都非常谨慎,譬如《袁氏世范》的《治家》篇就有72则,几乎涉及家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二是勤俭持家。“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不少家训还具体规定了宴会、衣服、嫁娶、丧葬、祭祀等的标准,严格控制开支。三是忠厚传家。许多家训都要求家人宽柔慈厚,说明“祖宗以厚德启其后昆,则寝昌寝炽,子孙削薄其德,丧败随及”(张履祥《训子语》)的道理。四是善视仆隶。在处理主仆关系时,传统家训除了强调严加管束仆隶一面外,也要求家人善待他们。如袁采叮嘱家人,婢女大了要送还其父母,仆隶无家可归者应养其老;郑板桥嘱咐弟弟烧掉前代家奴的契约债券等等。

第二,教诫子弟。

由于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修身”视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受其影响,作为家庭教育教科书的家训也都把教育子弟家人立身修德摆在突出的位置而反复强调。其主要内容有:

蒙以养正。家训的作者们很是强调早期教育对子女成材的重要性,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孝友堂家训》),反对溺爱、宠爱孩子,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励志勉学。许多家训都勉励子弟立大志、成大器,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认为“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家诫》)。有的家训还阐述了立志与成学的关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家训的作者们还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方法传授给子弟,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学风。

应世经务。难能可贵的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仍有许多家训都要求子弟耕读并重,学些技术、手艺,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陆游“时时语儿子,未用厌耕锄”(陆游:《剑南诗稿》)。霍韬《渭崖家训》中论述了子弟参加农耕的重要性,认为“幼事农业,则习恒敦实,不生邪心。”他还主张乡村学校的先生,应该考核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凡耻于耕作者应予以休罚,如连犯三次,就开除他的“学籍”。纪晓岚甚至颠倒了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排列次序,向儿子灌输“农居四民之首,士为四民之末”(《纪晓岚家书》)的崭新观念。《庞氏家训》等家训著作中还写入了一些农副业生产的经验。

奉公清廉。不同时代、门第的家训中都教诫家人清白做人,勿贪勿奢,注重节操名声,特别是一些官宦家庭的家训。赵鼎的《家训笔录》认为“凡在士宦,以廉勤为本”。包拯对贪官嫉恶如仇,嘱告家人“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包拯集》卷十《补遗》)并命人刻在石上,以诏后代。

报国恤民。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帝王、仕宦之家的家训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清圣祖玄烨的《庭训格言》都告诫子孙们要不辞辛劳,认真处理国事,关心百姓的生活。许云《贻谋》要求子弟为官者“不论尊卑,一以廉恕忠勤、报国安民为职。”许衡《训子》诗要儿子“身在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杜绝恶习。在强调进德修身的时候,传统家训无不将戒除恶习放在首位,谆谆告诫子孙千万不要沾染、酗酒、游手好闲、搬弄是非等不良习性。要他们知错能改,“有过不能改,知贤不能亲,虽生人世上,难为人上人。”(邵雍《诫子吟》)还有不少家训详细规定了对沾染恶习的子弟们的惩罚措施,轻则杖责、鞭挞,重则免祀、开除出族,甚至处死。

第三,处世指导。

一个家庭、家族要自立于社会并获得发展,不仅要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与外人的关系,因而传统家训在教诫家人子弟时,大都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处理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经验,传授处世哲学、处世之道。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和待乡曲,宽厚忍让。许多家训都一再叮嘱家人要谦恭谨慎,宽厚待人,特别是对乡亲邻里,更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郑太和等《郑氏规范》)

审择交游,近善远佞。朋友关系是五大伦常关系之一,许多家训的作者都注意到了社会环境和友邻品行对子弟成长的重要影响,反复教诲他们要慎重交友。近君子,远小人。交“敦厚忠信,能攻我过”的“益友”,不交“谄谀轻薄,傲亵狎,导人为恶”的“损友”(《朱熹给长子书》)。

救难怜贫,讲究人道。不少家训中都体现了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教育子弟家人发扬人道精神,量力济人。

明哲保身,谨言慎行。在缺少民主的专制时代,鉴于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事实,不少家训都教育子弟恪守深自韬晦的处世之道,“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个人不如少识一个人”(高攀龙:《家训》)。

传统家训在对子弟家人实施上述基本内容的道德教化时,在途径和方式、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绝大部分是行之有效的。择其要者,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化制度化。

比如建立定期的“家庭民主生活会”制度。这是一个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不少古代家庭的家训中都有具体的规定。譬如《庞氏家训》规定,每月初十、二十五两天召开家庭会议,合家老小都来参加。会上,各人讲述半个月来的劳动生活情况及所见所闻,“或善恶之当鉴戒,或义所当为,或事所当己者,彼此据己见次第言之。各倾耳而听,就事反观,勉加检点。”这样的生活会可以收到“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的效果。家训还规定“家庭民主生活会”大家轮流主持,形式、时间不拘。凡是无故不到会者,就是“自暴自弃之人”。

第二,教化途径、方法的多样化。

一是注重家风的陶冶。不少家族都十分注意纯朴、善良、正派的家风对子弟品德养成的重要影响。如唐代3700多人同居、19代共饮、被皇帝赐以“真良家”的江州陈氏家族,以及横跨宋元明三代,被元、明两代皇帝屡次旌表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正是依赖家庭和睦、子弟孝顺、勤业守法、积善累德的良好家风的传承才自立于当时、传名于后世的。

二是以身立范、立教,潜移默化地陶冶子弟的品德。不少家训的作者对于子弟既重言传,更重身教。例如明代袁参坡的夫人李氏,虽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却是一个人格高尚的女性。她不仅对前夫的孩子视如己出,而且以自己的榜样示范给他们以勤俭持家、体恤贫穷、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等美德的熏陶(参见袁衷录:《庭帏杂录》,《丛书集成初编》第975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被誉为“立身行己之要,型家应物之方”的明代官吏温璜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成为一个忠君报国的忠臣。他在清兵南下时率领军民坚守不降,最后全家自杀殉节。《四库全书》的编撰者们在《温氏母训》的提要中转引了这段史实以后,对温母的家教作了这样的评价:“知其家庭之间素以名教相砥砺,故皆能临难从如是,非徒托之空言者也。”(《四库全书》第717卷,522页)原刊印者在《跋》中也评论温母“所身教口授者,信乎家法有素而贤母造就不虚也。”(同上书,529页)

三是运用格言箴语、诗词歌诀体形式,以收易记易循之效。这些形式的家训读物生动明快,便于记诵和践履。如徐奋鹏的《教家诀》、庞尚鹏的《训蒙歌》、邵雍的《诫子吟》、范质的《戒从子诗》、陆游的示儿诗等等都是很有名的。还有一些以箴言、格言、警语的形式写成的家训,如曾作为蒙学读本、流传很广的清代学者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明朝官吏吴麟征的《家诫要言》等等就是这样的家训著作。

四是填写《功过格》,以知非改过。教育家人用填写《功过格》的方式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可以说是一种十分新颖的做法。明代袁黄的家训《训子言》中就向家人介绍了自己通过这种形式砥砺德行的具体方法。他将“功格”和“过格”各分为50条,每一条都标有做此事后应得的分数。要求儿子每天晚上认真填写,这样“日日知非,日日改过”,道德水平就逐渐地得到了提高。

五是刻石立铭,以便于时时对照检查。这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明代陈继儒的家训著作《安得长者言》的导言中说,他平日将所思所闻随手题在屏风上,以便子孙们躬耕之余阅读,受到教育;吕坤将他为家人子弟制定的居家做人、积德行善的《孝睦房训辞》撰刻在“戒石”上,要他们“朝夕诵思”,检查自省;清代的左宗棠要儿子将其信中有关修身做人的训示,贴在墙上,经常反思。还有不少家族将家训悬挂于祠堂或载于家谱,要合家老小对照实行。

第三,奉行“明刑弼教”的宗旨,辅以家法、族规的约束。

运用惩罚手段加强对家人子弟的规戒,是宋代以来家训的一个发展,宋及以后的不少家训中都对违背家训者作了惩治性的规定。这与中国儒家所提倡的“德主刑辅”的主张是相适应的,不少做出惩罚性规定的家训的制订者们明确指出其目的正是为了对族人、子弟的教化、训导。清代安徽环山的《余氏家规》指出:“家规之设专主于教,宜无事于法,然不能不借法以行教。”(《余氏宗谱·家规》)这样,教化辅以惩罚,更有利于约束品行不端的子弟、族人,避免违法犯罪而导致整个家族罹祸。这对保持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维护宗族成员的团结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家法族规督促族人严格遵守封建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规范,也从家庭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入手强化了国家法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仅就上述传统家训教化的这两个方面而言,就有不少内容能为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在教化的指导思想上,扬弃教家立范与修齐治平相统一的家训宗旨,通过强化家庭教育来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在封建社会,将家庭教化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寒松堂集·奏疏》)。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就亲自制订、颁布了包括“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做非为”在内的《教民六谕》,强调家庭教化。尽管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但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仍然要以家庭教化为基石。家庭教育搞好了,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公民道德素质养成的内容上,弘扬传统家训教化的积极因素,为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服务。

传统家训发展、盛行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封建纲常礼教的糟粕,这无疑是要批判、抛弃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传统家训文化是父祖对家人、子弟的训诫告勉,因而板着面孔说教的,完全陈腐的、封建的东西就少得多。实际上,实是求是地分析前面所述的传统家训的基本内容,无论是治家齐家的经验传授、对子弟修身做人的训诫,还是对家人处世哲学的指导,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可以扬弃、借鉴来为我们今天的家庭道德、社会公德的培养和公民健康人格的塑造服务的。

第三,在公民道德素质养成的途径上,汲取传统家训教化注重家风熏陶、养正于蒙、亲情感化等做法,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许多家训都要求子弟继承本家族的清白家风,“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陆游:《示子孙》)。虽然像前面提及的陈氏、郑氏那样的大家庭今天已不复存在,但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显然有利于人们优良品德的形成。

蒙以养正,是传统家训教化的一个鲜明特征。被推为“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就极为强调蒙养的重要性,清代学者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甚至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从现代教育理论看,从小加强对孩子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和道德品质养成规律的。“蒙以养正”给我们的启示是,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始自家庭,从源头抓起,才能事半功倍。

此外,由于家训教化是建立在血亲伦常关系上的教育,所以父祖在对子孙的教诲中多是关怀慈爱,循循善诱,将亲情的感化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使得“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格不至于伤恩”(仁孝文皇后:《内训》)。亲情爱心的濡染浸润可以使得受教化者爱其亲、信其道,大大增强道德品质养成的功效。

第四,在方式方法上,借鉴传统家训教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上文提到的传统家训教化的许多方式方法,都可以借鉴来为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服务。比如家长的率先垂范。古代家训教化中非常注重家长、族长、宗正的道德修养,要求家长正身率下,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不得偏私。家长能够以身立范,子弟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家长的示范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首先要家长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再如教化的制度化。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既需要家庭的教化基础,更需要教化的制度保证。传统家训的发展史也证明,凡是德风淳厚的家庭、家族,无不是管理、教化制度完善、措施得力的家庭、家族。

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教化为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养成所用,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这里有几种关系有必要强调提出并应该认真探讨。

一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家训教化内容、途径和方法有许多都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而哪些是应该批判、舍弃的,哪些是应该继承、保留的,需要根据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认真地进行分析、比较、取舍,寻找传统家训教化与我们培养公民道德素质的契合点,使其“古为今用”的价值得到最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