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兄弟战争结局

兄弟战争结局

兄弟战争结局

兄弟战争结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抗战剧;兄弟;红与黑

电视剧《民兵葛二蛋》将抗日战争这一宏大叙事放在背景位置,凸显的是两个小人物的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该剧突破了以往抗战题材剧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绝对对立、分别塑造的常规方式,而是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叙事。正反人物的叙事互为解释,使两方人物的性格具有立体感。全剧集中设置了一对本为发小的兄弟二人作为正反面人物关系的基础,即葛二蛋和麦子。

二蛋和麦子虽不是亲兄弟,但二蛋把麦子当成自己的亲兄弟。二人在村子里一起长大,几乎形影不离,二蛋可以为麦子散尽钱财,哪怕是他爹准备给自己娶亲的钱;麦子也肯为二蛋挡刀。不同的是二蛋有个相依为命的爹,而麦子却是个孤儿。这一差别正像埋在土里的种子,最终结出了不同的人性之果。

当葛家村被屠村后,二蛋没有了亲人,麦子也没了家。兄弟为了报仇离开了变成废墟的葛家村。来到了从此改变人生的小街镇。二蛋在小街镇这个战场,为的是杀鬼子,为村子里乡亲报仇。然而麦子却把自己埋在了小街镇。

故事从兄弟之情开始,由兄弟之情结束而终结。该剧对正反人物的刻画始终都是平行叙事,但人物却一红一黑形成彼此映照的效果,主题一扬一抑也更显深刻。该剧虽不是对抗战宏大叙事的直接表现,但通过两个小人物的故事,弘扬了抗战中英雄不畏牺牲、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和抗战历史上为民族解放奉献生命、坚定信仰的人生境界。批判了麦子这个人物为狭隘而可怜的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人如麻,最终铸成黑暗心灵,葬送自己的人生选择。

葛二蛋和麦子在抗日战争中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方向。终究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

葛二蛋和麦子虽为正反对立的人物,但基于兄弟的特殊关系,二人的命运呈现为彼此映照和反观的状态。葛二蛋的成长和麦子沉沦不是被分开、隔绝的讲述,而是紧密联系的。他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仇恨――他们之前是兄弟,后来成了敌我;他们曾经是亲人,最后成了对手。他们之间的复杂感情绝不是简单的爱恨,而是在正义和理想、人生价值和自我认可、民族大义和个人所得,光明与黑暗,孤独和宽容之间抉择而展现出的深刻人性内容。二人的人生成败在对方的比照下便更显蕴涵深刻。

在二人的人生变迁中,有三个重要的地点成为他们不断为人生重新抉择的转折点,即葛家村、小街镇和塔湾村。在这些地方,他们不断面对失去和获得,不同的是二蛋在失去亲人、战友、家园之后获得的是信仰和成长,而麦子却是因要掠取虚荣而失去兄弟、战友,直至灵魂。

一、葛家村:情感家园

葛二蛋和麦子的性格最终呈现出完全迥异的样子,二者的故事源头却同在葛家村。葛家村是他们的情感家园。在葛家村,二蛋有他惟一的至亲,他爹。而麦子是个孤儿,陪着他的只有他娘留给他的那个石头坠儿的绳链。他是靠吃百家饭长大的,把他养大的乡亲虽不是他血缘上的亲人,但却是他情感蒙发的人。

葛家村被日本人屠村,二蛋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惟一的亲人,失去了家园。麦子再一次成了没家的人。从此,随性好赌的二蛋下定决心要为葛家村的乡亲报仇,而麦子却想着带苗子去小街镇,在这一点上,葛家村的意义没有大过麦子要为自己找回的自信和自尊,已经初露端倪。正是这个情感家园的丧失作为第一次考验,兄弟二人展开了不同的人生路途。

葛家村是关于二蛋、麦子故事的起点,也是二人情感的起点。该剧叙事从“失去家园”展开,表面是将二人放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一切从新开始。但葛家村对二人的意义完全不同,正是这个元初的差异,埋下了二人最后走向殊途的伏笔。

他们带着各自目的走进小街镇。二蛋直率、真诚,疾恶如仇,视兄弟之情为重而不揣他人之心,随性而为。麦子貌似憨直,做事执拗,但也决绝。丧失情感家园的兄弟二人注定要踏上人生靠自己的新征程。二蛋执于兄弟必相依相亲,而麦子在小街镇被情势推赶,因见了他所谓的世面而渐渐拨开了心上蒙着的简单无知,露出了他因自小就一无所有而养成的可怜又虚妄的野心。

二、小街镇:善恶毕现之地

小街镇是二蛋和麦子命运的转折之地。在这里二蛋有了转向积极人生的契机,而麦子却萌动了黑暗的念头。二蛋这块“石头”将逐渐被打磨成玉,而麦子却将滑向堕落。在这里兄弟二人之间筑起了心墙,彼此开始生出隔阂。二蛋以为麦子还是能以心相待的兄弟。而麦子在二鬼子那学的第一件事就是隐瞒,从此,心里对二蛋就已经不再磊落。

人性中的善良和单纯被二蛋带去了塔湾村,人性中的冒险、贪婪、欺骗被麦子留在了小街镇。从此兄弟二人已是殊途,那份兄弟情谊,在二蛋是一如既往,而在麦子的内心却恍惚了。

小街镇,一个大过葛家村的地方。这是个充满利诱、危险、狠毒、欺瞒和压榨的地方。小街镇是被日本人霸占的地方,为了求生,麦子选择做了放弃灵魂的事情,将生命托于一些所谓的利益之争。麦子本就是孤儿,他的出身让他内心也成了孤寂的岛屿,无人能探访这座孤岛,他也不能理解别人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封闭的心灵最终只吸纳那些以冒险及冒险后获得的可以继续活着的机会,并把这当成给自己的奖赏和认可,他生存的信心就这样被虚妄的事情像泡沫一样支撑着。

小街镇是让麦子丢弃灵魂的地方,却是让二蛋坚定信念的地方。在小街镇,太多的人死于麦子空虚的野心之下。在小街镇也让二蛋经历了至亲、朋友、战友和兄弟的死去。小街镇是麦子、二蛋和苗子曾来报仇的地方,却因麦子的执于虚妄的自尊和能被人看得起而被血腥淹没。麦子在别人的流血和死亡中,得到的是他越来越虚荣和空荡荡的灵魂。

二蛋在第一次因为自己的莽撞和自负让乡亲们送命时,他是在内心得到了警示,从此脱去简单和鲁莽,而想成为一名战士。当二蛋用智慧、胆识和勇气营救刘排长时,因为更重要的目标而眼睁睁看着刘排长叩响了在自己手中的枪,二蛋震惊了。他懂得了什么才是真的战斗和牺牲。乡亲们的送命,二蛋心里背负的是自责和后悔,而刘排长的牺牲让二蛋痛心和崇敬。

同样是他人的生命,于麦子是为了伪装他孤独、胆怯和自卑的内心而徒然被害;于二蛋却是一次一次,叩响他心灵的重击。那些牺牲了的生命让二蛋成长,也让二蛋更加懂得活着的意义。甚至与麦子决绝地不能容忍二蛋相比,当麦子被狙杀而轰然倒在二蛋的面前时,二蛋因无力挽救自己的兄弟而痛心不已。

但麦子毕竟是一个可怜的人。当他冷酷地杀害皇协军的多名士兵,或用枕头闷死,或用枪射杀,甚至枪杀秀玲爹,惯性自保的思维让他麻木。然而当他残忍地掐死苗子后,却疯似的抱住苗子,呼喊、痛哭,跪地悲泣。但这一闪念的良知还是没能唤醒他,却将他推向永无回头的绝地。最后面对二蛋时,他吐露了自己空虚、孤寂的内心,这一切的疯狂只是不想承认自己不如二蛋。就为获得被人看得起的资本,他背叛了一切。

当二蛋在红红的党旗下宣誓时,麦子的黑暗人生已经跟他的躯体一样,永远被埋在大地里。

三、塔湾村:二蛋的新家

二蛋离开了小街镇,去了塔湾村,他找到了新的归属。二蛋的几分鲁莽和狡黠让他在塔湾村立了些功,也受了些罪。一样是立功,在塔湾村二蛋理解了真正的立功的代价和意义。也一样是受罪,在塔湾村二蛋懂得为信念要经得起罪难。他善良、上进,有朴素的正义感。他真诚的内心使他能听进去赵队长的话,也让他心里对喜子充满爱恋。他坦承的面对塔湾村的人,当塔湾村的人讥他不及刘排长好看时,他有自知,但同时也会表现出不肯认输而耍赖。当屎蛋儿娘对他示好时,他当面把话说开,并设计为村长和屎蛋儿娘撮合。

塔湾村是二蛋的新家,在这个家里二蛋毫无保留地表现出他的秉性,但这些秉性不断被打磨,他慢慢地不再鲁莽,而是懂得顾全大局。

当麦子在小街镇变成一个不断把自己包裹起来与人隔绝时,二蛋已经在塔湾村不断被乡亲们接纳和认可。当二蛋越来越向一个真正战士成长时,麦子却滑向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二蛋靠运气、胡闹和嬉戏过的日子,在因为麦子的出卖而使乡亲们牺牲的偷袭战中结束。二蛋蜕变了,在这次乡亲们的牺牲后,二蛋不再意气用事,他冷静地反思自己,他自责和心痛。然而也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在赵队长的带领下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塔湾村这个新家给了二蛋收留和关心,也给了他新的生活动力。一样在成长中的麦子和二蛋在人生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走散了,他们的心已不再能走到一起了。但二蛋顾念着兄弟之情,因而在张耀祖道出当时麦子出卖二蛋和乡亲们的实情时,二蛋在心里哭了。也因为与麦子的兄弟情深,所以在麦子被狙杀时,二蛋痛心不已。但兄弟之情与抗战大局之间,二蛋会按捺情感,以大局为重。二蛋为顾全抗日的全局,他忍受麦子的欺骗,当麦子枪杀秀玲爹时,二蛋因要完成任务而只能忍受这个现实而不能冲动。

在抗战的大背景下,该剧的民间叙事立场塑造了兄弟二人从形影不离到鱼死网破。他们都是乡亲们的孩子,却一个成长为战士,走出一条红彤彤的大道。而另一个却丢了善良的本性,彻底堕入黑色深渊。

当二蛋在所有烈士的墓地近旁为麦子独自留一块墓地时,把麦子他娘留给他的石坠链子挂在了麦子的坟头,并如同兄弟一样跟麦子说着话,二蛋表现出了对麦子于兄弟情谊上的不舍。

当二蛋身着正式的军装在党旗下宣誓时,则标志他的红色人生选择将更加坚定不移。

四、结 语

《民兵葛二蛋》在小人物的叙事上做出了大文章,在微观叙事上写出了宏观叙事的主题。兄弟反目不是稀奇的故事,但或者被写成为钱财争斗,或为权力较量,但不管怎样,兄弟反目其结果是彻底决裂。一样的刀枪相见,一样的你死我活,本剧里的二蛋和麦子这对非亲兄弟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因选择不同虽渐行渐远。但这种反目因二者红与黑的人生对比,呈现出更具人性丰富内涵的感人力量。若人生可比作戏剧,那在剧中个人能扮演的角色总是由自己选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保家卫国,还是苟且偷生;是舍生取义,还是背信弃义,这些深刻的主题全部蕴藏在剧中这对兄弟身上。

[参考文献]

[1] 杜伟,李文宁.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以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为例[J].当代电视,2012(06).

[2] 焦锐.革命战争题材影视剧人性夸张的矫正[J].当代电视,2011(02).

兄弟战争结局范文第2篇

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一部影片生动的表现了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农村娃,经过部队的严格训练和战争的考验,终于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合格军人。但好景不长,日本鬼子残忍地杀害了顺溜唯一在世的两位亲人。顺溜满腔怒火、立下誓言:无论如何都要杀死那个杀害他至亲的日本军官。于是,一场激战开始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雷雨习关于我的兄弟叫顺溜观后感,请您阅读。

我的兄弟叫顺溜观后感1今日得空,观完《顺溜》的大结局,心中小感借笔墨抒发一下。

——题记

《顺溜》的故事从开端就比其他的战争片要略感轻松,虽然很多战争地方也很沉闷,紧张。可是《顺溜》里面的对话很为可爱,许多地方甚至让人不由捧腹,“赤狐”与“赤兔”这二者之间就引得我笑了好几次。

“军人”这两个字写起来不过八画,可是如果真正的把这两字用实际行动做好,可就不是一般人可以轻易做到的,即使做到了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年?两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一辈子!

我相信顺溜是一个真正的军人,最后的片断中记录的不是一个人的思想斗争,是一个军人在亲人,纪律,情谊之间的抉择。是逞一时之快杀了坂田,还是忍辱负重继续做自己的“军人”职责。两难,甚至多难,人的一生就为一个“情”字,人要谨记对自己有恩的人,更何况是自己至亲至爱的亲人呢?最后顺溜选择让坂田背负罪孽死在日本帝国的屠刀下,而顺溜呢?以一个军人,乃至是英雄的姿态倒下,当手,,引爆之时,当顺溜倒下之时,我相信他是快乐的,因为司令陈大雷是这样说的,因为至少他解脱了,挥别了心爱的阻击枪,却举高了一个军人的尊严,降低了一个弟弟的沉痛,告别了一个满是心酸,后悔,罪恶的世界。战争结束了!战争开始了!

中国,一个带着沉痛的国家,一个拥有未来的国家,一个孕育英雄的国家!

片尾时再次响起的“检讨”映照了顺溜的改变,显示了一个孩子蜕变为一位受人尊重的英雄的,人就是一辈子无论何时当你一但做下了决定就注定无法改变,注定要接受一切的安排。顺溜选择了军人这条道路,就选择了完全恪守军人的纪律,就选择了枪林弹雨。不容改变,不可改变。

我想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最好的了。亦或有些人认为顺溜不用死最好不要死,他是个神!他很伟大!没有死的必要!可是如果顺溜没有死,他该如何面对自己残余的人生?日本人在自己的面前杀了姐姐与姐夫这样伤痛的回忆他该如何面对,回忆是一把刀,一把割的人遍体鳞伤也不停息的刀!!!

如今我也做了我人生的重大决定,我不后悔我也不会后悔,生命是一个过程当这个过程结束了之后,我们才会深彻的悔悟,可那时已经太晚了。明天我会是怎样我不知道,谁都不知道。所以只能小心的度过每一天安静的度过每一天才行啊!

明天会是美好的一天,至少我坚信!

我的兄弟叫顺溜观后感2《我的兄弟叫顺溜》,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视剧,从看完这部电视剧到现在,我仍在回味,不能忘记剧中一幕幕感人的情节。

故事以发现、领导、培养顺溜的陈大雷的角度以第三人称的形式来描写顺溜,中间还夹杂着他的旁白和感受,使顺溜这个人物真实的表现出来。顺溜在伏击汉奸吴大疤拉时打中前来巡视的司令陈大雷的头盔,脱险的陈大雷让顺溜枪击手中的火柴盒,认定顺溜是一个百发百中的“神”,并给顺溜起了个大名,叫陈二雷。小黄庄战役时顺溜缴获了一把狙击,,。

此后顺溜就用这把枪杀了无数鬼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英雄人物,再一次一次的战斗中,顺溜逐渐成长为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狙击手。在伏击石原的时候,顺溜眼看着自己的姐姐被坂田强暴后投井自杀……杀了坂田成了顺溜下一个目标,可就在这时,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国民党接受了投降,并安排将鬼子的伤员运回日本,顺溜爬上一座高高的水塔,举枪打下了日本的军旗,他的枪又瞄准了坂田,这时国民党发现了他,子弹像雨点般射向了水塔。

顺溜开枪打中了坂田手里的石原的骨灰盒,水塔塌了,顺流倒在了血泊中。鬼子坂田因为没有保护好石原的骨灰盒剖腹自杀。顺溜的心愿得以实现。“当兵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兵,可以像狼,像虎,拼尽最后一刻子弹,拼尽最后一滴血,疯狂地去战斗,但在最需要他冷静面对困境的时候,他却可以恪守一个军人的职责和纪律,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兵。

我的兄弟,叫顺溜。”这是在最后一集中陈大雷的一段旁白,这或许是剧中最感人的一段话了。在最后一刻,顺溜没有向坂田开出那一枪,因为他深知自己是个军人,要恪守军令,所以,他只是带着仇恨设下了日军的旗帜,射穿了石原的骨灰盒。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顺溜这样的自制力,上课搞小动作,该干的事情不做好,自己的事情非要家长做……这些不都是大家常犯的错吗,如果大家都有顺溜的那种纪律性,老师就不用上课收拾调皮的同学,学习进度就会快很多,家长也就不用那么累,上完班还要收拾家。顺溜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顺溜牺牲了,但他的精神依然留在我心中。

我的兄弟叫顺溜观后感3最近观看了顺溜,本是个无名的士兵,但是凭着一流的 槍法,得到的军区司令的认可和重用。这让人想到,人要想混到一定的地位,没有出名的本领,哪怕只是一招超人的本领是行不通的。这种百米之外一槍毙命的特殊技能,是顺溜的父亲,传教的。好的槍 法是讲究天赋的。真的是这样,不服气不行,那些在各个行业领先的骄子们,人们只看到了他们头上的光环,往往没有看到他们刻苦训练时候受的苦。

成功的人,往往也有伤心的事儿,比如顺溜执行伏击日军总司令时,看挣挣的看着自己的姐姐被日军强一奸一,姐夫被杀害,确不能动,否则就暴露了目标。这种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的军人素养,我想现世的人们已经都达这到这种境界了。

军人的感情是无法衡量的,他们起经历了生生死死,个个都把战友们当兄弟。当今世界没有战争,人们的感情又从何培养呢?一起享福培养不了那种真正的感情,只有一起患难,甚至经历生死培养出来的那种感情,才是什么也换不来的。

日军最后投降了,结束了八年的搞战,最后讲穷一个什么“人道一精一神”,把他们都返送回国了,顺溜,因为有铁的纪律最终也没有能亲手干掉强一奸一他姐姐的日军(自一杀了)。自己也把自己的小命葬送了,可谓悲哀。小日本在中国罪恶滔天,最终国人还讲究一个什么“人道一精一神”,有谁能告诉我,应该对什么样的人适用人道一精一神?

我的兄弟叫顺溜观后感4我看过不少战争题材的电一影电视,但象《我的兄弟叫顺溜》这样的还 是第一次看到,在这里,除了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民族的大义、家国的一爱一恨之外,还可以看到兄弟的情谊、生活的快乐和钢铁中的趣味和唯美……

《我的兄弟叫顺溜》站在一个战争时代司令员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最最普通的小兵在真正的战火中迅速成长、建立功勋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草根英雄的成长故事,也是一段感人肺腑的兵将传奇。一个小兵,因为有了与生俱来的射击天赋,他的一颗子弹便足以改变战争的格局;一个战功赫赫的司令因而甘愿与其称兄道弟。在深入骨髓的国恨家仇面前,他们同仇敌忾,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兄弟的情谊,为了亲人的承诺,他们甘心地付出自己全部的青春、激一情、热血和生命。一个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新四军司令,一个是从山窝窝里蹦出来的神槍手,却因为一颗子弹结成了兄弟。愣头青顺溜凭借过人的射击技巧,赢得了陈大雷的赏识。在陈大雷的帮助下,在战火的淬炼中,顺溜由神槍手成长为神勇的狙击手,屡立战功。然而就在执行一次狙击任务时,一场意外彻底扭转了顺溜的命运。新四军战士顺溜槍击汉一奸一吴司令时,却误打了自己的司令陈大雷。脱险的陈大雷让顺溜槍击手中的火柴盒后,认定顺溜是一个天生的“神槍手”。酒后,他知道顺溜是用狼一奶一养大的一个猎人的孩子,遂和顺溜称兄道弟。顺溜改名陈二雷后不负所望,在打鬼子的战斗中立了赫赫战功。二雷成了传奇人物,战斗英雄。他骑着司令的大洋马去看望姐姐和他心中的女孩,为了她们的幸福,他要多打鬼子再立战功。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他成为令敌伤胆的狙击手。他在一次狙击鬼子中将石原的任务中,为了完成任务,他眼看着姐姐被鬼子坂田强一暴后投井自一杀。鬼子坂田成了他下一个狙击目标。此时,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国民一党一部队接受鬼子投降,并安排鬼子从连云港乘船返国。陈大雷发现顺溜独自赶到码头,心急如焚,如果顺溜击毙鬼子,破坏了停战协议,顺溜将会受到军法惩处。顺溜将自己的槍对准了坂田,打中他手上捧着的石原骨灰盒。不料,国民一党一部队发现了顺溜,万槍齐发,顺溜倒在血泊中,鬼子却敬拜他们心目中的英雄。陈大雷赶到现场,一切都来晚了,他抱着顺溜,泪如泉一涌……

我的兄弟叫顺溜观后感5?我的兄弟叫顺溜?,感受颇深。看到最后我几度都有想哭的冲动。那种对侵华日军的憎恨,随的剧情的发展,真情演绎,娓娓道来。

在庆功会上,顺溜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从今天开始我不再叫二雷,我叫顺溜,顺溜是我爹取的名,我永远都叫顺溜!〞在失去她唯一的亲人--姐之后,从他的肺腑中喊出了这句话。话里充满了坚定与中肯。立功后陈司令用他最喜欢的土包鸡犒劳他时,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当大雷看着顺溜狼吞虎咽,正准备点烟时,顺溜拿起火柴给他点着。我想那时,陈司令心里被满足感所填满,此时懂事的顺溜也懂得亲情的可贵,现在只有陈司令象亲人一样的呵护着他。所以他懂得了感恩!而此时的他正在酝酿着一场复仇之战。〝鬼子杀了我们那么多人~!现在打败了,槍一扔不打了~!回家~!连畜牲也要回家~!他们凭什么不打~!鬼子都可以回家,可我的家呢~!我姐呢?宝国呢?〞这是他复仇前留下的最后一段话,再次将情感升华。〝你们的战争结束了,我的战争还没结束。〞他报着必死的念头,一定要为姐报仇,为死去的兄弟报仇。

故事片对人物的刻画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段。就陈大雷的一抽一烟就有很多的特写。尤其是顺溜奔向淮一陰一城给他带来的忧虑,这压力,担忧不仅仅是同时一抽一两根烟所能缓解的。当军区下达通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追捕陈二雷,值得找到为止,他若反抗坚决执行战场纪律!时〞,大司令也是下了很大决心,他的焦虑不亚于陈大雷。给六分区陈大雷下达通令后,拿烟时洒的满桌足以体现。而作为一个军人他--二雷,他懂得一个军人应该有的素质,应该遵守的纪律。

最后他槍口始终没有对准敌人,他恨日本侵略军,日本军旗,他射下了轮船上所有的日本军旗,射一向了坂田兄前的骨灰盒。最终的命运只能是招来国民一党一军大强烈火力进攻。那天国民一党一军把从日军缴获的一精一锐武器,炮弹通通射一向了二雷。最后一声巨响,一切都结束了…

个人觉得这是很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它可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让我们牢记过去的伤痛。

我的兄弟叫顺溜观后感6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枪林弹雨中穿梭,面对着生于死的抉择,他该把子弹留给谁?

——题记

最近打开电视,不知道怎么的,好几个电视台都在播放着这部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说实话,我对于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一向不太喜欢,但看了一会儿,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了。

剧情讲述了一个从大山里来的神——顺溜,投奔新四军六分区,与战友、营长、司令发生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事情:把新上任的司令陈大雷,当作汉奸开了一枪,险些受到处分;小黄庄战役后,与一分区的战士起了争执,被陈大雷狠狠训斥了一通,不想因祸得福,收获了一把,,,;为做,,,,砍了人家坟头上的罗汉竹,惹得三营长和司令大发雷霆……他身上有不少毛病,但他坚强、勇敢、真诚、坦荡,屡立战功:厚冈战役、伏击日本皇军驻华东日军司令石原……

为了和平,为了安定,他,他们,浴血奋战,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往无前。

整部剧下来,有欢笑,有泪水,有沉重,有轻松,虽然最后,电视剧以顺溜死于国民党五十五师师长李欢枪下而告终,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因此结束。

当我们在盛夏时节,舔着可爱多雪糕,享受着空调房的清凉时,可否想过,我们今天的富足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一枪一枪打下来的,是无数滴鲜血灌溉而生的,是无数缕忠魂、无数中华儿女一步一个脚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步履维艰地打拼出来的。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拥有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过一个个战友在我们身边倒下,没有亲身经历过子弹贴着面颊呼啸而过的感觉,所以,我们没有资格挥霍它,浪费它,心安理得地享受它。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脚下的这块名叫中国的土地,曾经流过血,流过泪,呼啸着的是腥风血雨。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和平富裕的年代,和平富裕的中国,不用像伊拉克孩子一样,日日担惊受怕,也不用像非洲孩子一样,为讨的一份果腹的食物,低三下四。他们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他们真实地存在着,在这个二十一世纪,在这个地球。

兄弟战争结局范文第3篇

单航母战斗编队

在相对和平的时期,航母主要在海上“闲逛”,没有实战需要,这时航母战斗编队的规模会比较小,由一艘航母带着几个“小兄弟”就行。这样的航母战斗编队被称为单航母战斗编队。航母是“大王”,后边跟随的兄弟主要有2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2艘核攻击潜艇、1艘补给舰。

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的主要作用有两项:一是保证航空母舰的航行安全,如果遇到敌机或敌舰来犯,小兄弟们就会将航空母舰围护起来,做航空母舰的“保镖”。二是配合航空母舰进攻,对海面、空中、陆地目标实施火力打击,航空母舰指哪儿它们就打哪儿,这时兄弟们就会变成航空母舰的助攻手。

补给舰当然是为航空母舰提供后勤服务的:缺水送水,缺油放油,缺炮弹送炮弹。如果没有补给舰当班效力,航空母舰往往会变得后劲不足,战斗力衰减速度极快。

航空母舰有了这一群“跟班兄弟”,组成战斗编队,才会特别有战斗力。如果没有其他舰只“入伙”,航空母舰就会失去羽翼,丧失能耐,成为海面上的活靶子。

单航母战斗编队的主要作用不是参战,而是在海面游弋示威,起到恐吓对手的作用。

双航母战斗编队

如果爆发局部战争,达到需要开火的程度,这时候派出单航母战斗编队就显得武力不足,真刀真枪地参与战争,一般需要双航母战斗编队参战。

双航母战斗编队需要有两艘母舰,像是扑克牌里有“双王”一样。双王出马,战斗力那是成倍增加。如果一艘航空母舰搭载70架战斗机,两艘就是140架,这么多战机真是多如黄蜂,攻击起来会让人防不胜防。另外,两艘航母可以相互掩护,防卫能力可以做到密不透风,对手想击毁其中一艘都是难于上青天。

双航母相互掩护,相互助攻,还需要一帮小兄弟们来帮忙吗?当然需要,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核攻击潜艇、补给舰这些兄弟们一个也不能少,并且还要根据战事需要增加数量,并肩参与战斗。

你可能要问,双航母战斗编队打起仗来有多么厉害呢?以美国约翰・斯坦尼斯号和罗纳德・里根号组成的双航母战斗编队为例,这支编队一周内可出击1450架次的战斗机执行打击任务,击毁7000多个目标,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恐怖的打击能力。想想吧,7000多个目标被打击,这不是灭顶之灾嘛。这强悍的打击能力还只是舰载机完成的“工作量”,如果再加上航空母舰自发导弹打击目标的破坏力,那么对手将在双航母战斗编队的打击下坠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双航母战斗编队来了,对手那是招架之力、还手之力全无!

多航母战斗编队

和平时期用单航母战斗编队“秀肌肉”、吓唬人,局部战争派双航母战斗编队将对手搞掉,如果“世界海战”爆发,应该派什么样的航母鸲繁喽硬斡搿盎煺健蹦兀空馐本托枰派出由3艘或3艘以上航空母舰组成的多航母战斗编队参战。由多艘航空母舰编成的航母战斗编队,也称航母特混舰队。

航母特混舰队由航母、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补给舰等数十艘甚至上百艘战舰组成。舰群在海面上成群结队,黑压压一片,完全是铺天盖地,决一死战的架势。谁家航母特混舰队实力足,谁才是真正的海战之王。

目前,有能力组建航母特混舰队的只有美国一家。拥有航空母舰的10多个国家中,只有美国的航空母舰超过了3艘,达12艘之多。

多航母战斗编队是“世界海战”爆发才有可能组建的舰队,所以说它并非常态舰队,在世界相对和平的情形下无须组建多航母战斗编队。这种战斗编队只是一种“战略编队”,跟原子弹的功能类似,实战功能并不鲜明,重点是战略威慑。

有同学着急了:美国的航空母舰实力强大,中国什么时候也有自己的航母战斗编队?别急,咱们以辽宁号为首的单航母战斗编队不是已经有作战能力了嘛,还有另外两艘航母正在建造中。随着国力的增强,咱们也会有更多的航母战斗编队,我们的航母战斗编队可不是为称霸而来,而是世界和平的捍卫者……

兄弟战争结局范文第4篇

“朽木不可雕矣!”

1909年,无锡振兴纱厂,职工人心涣散,股东哀声叹气。这家纱厂开办只有两年,却已如朽木横陈,毫无生气。因管理不善,经营无方,连年亏蚀甚巨,难以维持,工厂被迫进行人事改组。

这样一个烂摊子,谁愿意接管呢?虽然怨声载道,但没人敢站出来。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初年,对于新型的工业企业,大多数中国商人都抱观望态度。官僚们兴起的洋务运动不久就偃旗息鼓了,民间私商又会有多大能耐?就在众人退避三舍之时,荣氏兄弟毅然出掌纱厂。荣宗敬任振兴董事长,德生任经理。

无锡商贾世家的这两名后辈,并非不了解中国民营企业之艰难。民智的浑沌不开,官府的保守封闭,列强的仗势欺凌,都使民族工业进退维谷,但他们更深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起一搏;与其坐而待毙,不如起而自救。

困顿之中奋起

甲午战争,这场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同时也殃及无锡街尾深巷的荣家。是年,在上海一家钱庄当跑街的荣家长子宗敬,因钱庄倒闭而失业,黯然回家。次年,在广东三水厘金局谋职的父亲与次子德生,也离职回乡。乱世之下,何去何从?荣氏兄弟慨叹生不逢时,宗敬终日闲居,无精打采;德生钻入旁门左道,痴迷阴阳八卦。

困顿、失意,人生在所难免。有的人在困顿中徘徊犹疑,萎靡不振;有的人在困顿中痛定思痛,继而奋起。1896年,荣氏兄弟双双离家,奔赴开中国经济之先的大上海。凭借在钱庄经营上的业务基础,兄弟俩开设了广生钱庄。大上海这家不起眼的小小钱庄,在兄弟俩的孜孜经营下,累年稍有所盈,并度过了刮倒上海半数钱庄的金融风潮,站稳了脚跟。

荣氏兄弟初出茅庐,才华渐展。“国运不昌,民生维艰。而生齿日繁一日,舶来品日盛一日,国家非兴办实业不足以立国,个人非创建工厂不足以立业。”民贫国弱,痛在切肤,荣氏兄弟立志要以实业救国。

当时上海滩商界,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冲击下,只有面粉业还算差强人意,兄弟俩也深知,“衣食为人生要需”,遂决心在这方面一展宏图。1900年,荣德生分期付款购买了四台法国石磨,回到家乡,与人合股兴建保兴面粉厂。但现实的严峻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机器轰鸣,浓烟滚滚,会败坏祖宗风水……”厂址还未奠基,顽劣乡绅与愚昧农夫就,千方百计加以阻止。

“烟囱高耸,据说要祭以童男贞女……”厂房建成,又飞来一片危言耸听。

“机制面粉,不易消化,内含毒素,危及人命……”机粉面世了,又是谣言四起。

荣德生每过一关,都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都得付出沉重的代价:要打官司,要贿赂官吏,要说服乡绅,要息事宁人……历史已跨入二十世纪了,中国仍然浑沌不开,民风仍然如此顽固僵化,对外面的世界竟然一无所知。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种种风言风语,荣德生以顽强的毅力一步步前进。他派销售人员远上北方,开辟面粉市场。同时冲破重重阻碍,打开封闭落后的本地市场。一方面低价倾销,以大大低于土粉的价格出售产品,另一方面使用别出心裁的手段促销产品。

在部分袋装面粉中,他塞入一个铜板。一袋面粉还没吃完,有的顾客发现突然一个光灿灿的铜元!这真是一个好彩头,迷信的人们喜出望外。机制面粉价廉物美,不仅毫无毒素,而且还能头,荣德生的销售创意,很快使保兴面粉厂在无锡占得一席之地。

现代商战中,有奖销售、抽奖竞卖,都是鼓励购买、刺激消费的手段。荣德生的这一手法充分掌握了顾客的心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人们迷信的旧习,巧妙地刺激顾客消费,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

来不及喘息,又有新的危机压到荣德生年轻的肩膀上。一个主要股东撤股远走高飞,英国怡和洋行买办有意悉数收购保兴面粉厂,进行独资经营。荣德生寸步不让,在原厂基础上改组创建茂新面粉厂,并增加其中荣姓的股份。

时值日本、沙俄在我国东北发动罪恶的争霸战争,交战双方抢购中国面粉,而国内小麦丰收,原料下跌。荣氏兄弟及时抓住良机,改良设备,扩大规模。皇天不负有心人,茂新面粉厂终于成功地打开了局面。

面粉厂站稳脚跟后,荣氏兄弟立即将自己在上海的钱庄收盘停歇,专心致力于“吃饭穿衣”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在面粉业与纺织业中寻求发展。于是他们又在无锡发起组建振兴纱厂。

确立新型企业管理制度

振兴纱厂的发展并不如人所愿。他们辛苦发起组建的纱厂,在其他股东的经营下,竟呈半身不遂之势。荣氏兄弟怎能眼看着纱厂垮掉呢?事在人为。茂新粉厂的曲折经历,使荣德生明白,人为的困难、人为的障碍,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克服,去排除。上任伊始,荣德生便对纱厂里里外外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无锡及国内棉纱市场并不疲软,原料价格也稳定。很显然,振兴纱厂的症结在于管理。早在创办纱厂之前,荣德生便已留意纱厂的经营,参观上海各家纱厂,向厂主和工人详细询问,虚心请教。振兴纱厂成立后,他虽然不在其位,却仍然关心工厂的各项事务。

针对振兴纱厂的种种弊端,荣德生以开源节流、提高产品质量为宗旨,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全面改造与整顿。他多次亲赴棉花产地与市场进行考察,详细了解原料收购情况,节约开支,降低成本。调查清理企业管理各环节,核实财务,改进生产,务求杜绝漏洞,保证质量。

他们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入两台先进的英国机器,并参照英国机器仿造和改良自己的设备部件,大大提高了效益。对于更新设备,荣氏兄弟此后总是备加重视。荣氏工厂的设备一直走在同行业的前沿,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优先购买机器。

荣德生的整顿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便初见成效,振新纱厂终于起死回生。不久,振兴产品就与名牌洋纱相匹敌。这为他后来创造脍炙人口的“欢喜牌”名纱打下了基础。不仅重视技术更新,荣德生对产品质量非常重视,抓质量、创名牌,不遗余力,并且常常别出心裁。

1911年,江浙水灾刚过,阴雨绵绵。茂新面粉厂经理荣德生外出实地考察小麦产地的情况。灾后的太湖平原,道路泥泞,满目疮痍。细心的荣德生发现,许多农舍土墙上,水痕高达数尺。他走进一家农户仓窖中,一股霉味扑鼻而来,抓起一把麦子,麦粒温热潮湿。他把麦粒带回工厂,令技术人员化验。化验结果表明,潮热小麦加工磨粉,从色香味各方面都影响面粉的质量。荣德生立即发函各处收购点,失晒热伤小麦,概不收购,宁可舍近求远,从远地收购优质原料。同时吩咐技工,拣选麦粒,严格把好原料关。该厂出产的“兵船牌”面粉质量,不仅没有因天灾受损,反而更进一筹。而其他厂家,产品质量则受原料的影响而下降。在第二年的面粉市场上,“各厂皆滞,惟我独俏”。

振兴纱厂的起死回生,使荣氏兄弟深刻地意识到,管理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管理不善,最好的企业也会衰败;经营有方,再大的困难也能渡过。此后,荣氏兄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一直不敢稍有松懈,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使自己的管理水平日臻完善。

上海的民族企业,多采用工头管理制度。生产管理松懈,技术水准低,产品质量下降。荣氏兄弟意识到废除工头制刻不容缓,决定以学校正规训练出身的技术人员管理的“学生制”取而代之。这一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工头甚至煽动工人罢工。

荣氏兄弟只得缓步进行。第一步,让工头制与学生制两套系统并存于企业,以各自的管理方式进行生产。两相对照,优劣分明。学生制管理的车间面貌一新,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接着,荣德生逐步缩小工头的权力,劝退部分工头,直至完全淘汰。经过三年多的艰难改革,终于在申新各纺织厂全面确立了新企业管理制度。

以杰出的管理为基础,荣氏兄弟大胆地提出了“人弃我取,将旧变新”的战略。所谓人弃我取,就是将他人打算变卖的亏损企业,以低廉的价格买进或租入,进行经营。买入这种效益差甚至濒临倒闭的企业,自然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一旦经营不善,就会成为包袱和累赘。荣氏兄弟从旧企业中看到了潜在的希望,精雕朽木,起死为生,而他们妙手回春的秘诀就是改良设备,改善经营。

荣氏收买企业之后,总是马不停蹄地进行整顿,利用荣氏系统内原有企业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使行将瘫痪的旧厂面目一新,开工生产。同时,更新设备,改良产品,将新产品打入市场。通过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整顿,多能化腐朽为神奇,迅速扭亏为盈。

1928年,荣氏购入因亏损标售的英商东方纱厂,建立申新七厂。一个月内就完成整顿,全部开工。同时着手改革,改造纱机,从而使其产量大增,创造了华商收买、改造外商企业的成功范例。

1931年,荣氏收买三新纱厂改建申新九厂,更在接收八天之内全部开工。不久又添置、更新设备,试制新产品,使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迅速成为竞争实力力雄厚的大厂。

荣宗敬对“人弃我取,将旧获新”的热衷,有时到了狂热的地步。1917年,上海恒昌源纱厂有意出售,荣宗敬立即主张收购。但该厂厂房实在破损不堪,机器设备陈旧过时,连弟弟德生也反对收买。但荣宗敬初衷不改,他对于恒昌源厂的地理位置尤其看好。最后还是以四十万元的巨资买入,建立申新二厂。

借“机”下蛋,举债扩张

1914年秋,振兴纱厂董事会会议的争吵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董事长荣宗敬与经理荣德生在会议上提出方案,以振兴厂的盈利为基础,在上海、郑州等地另建新厂,这是他们经过周详的实地调查和全面分析研究后作出的方案,却遭到大部分股东的反对,这派人主张稍有盈利即分红兑现。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荣德生疾呼:对外竞争,非扩大无以立足;见利分红,无异于自取灭亡!

譬如滚雪球,只有以原有雪球为本,全速滚动,才能越滚越大,越大越不易被融化。如果滚一点,融化一点,原地踏步,最终前功尽弃。市场竞争是无情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荣氏兄弟的主张如同空谷足音,得不到支持,有的股东还暗地里策动改组董事会,另立董事长。

“竖子不足与谋!”荣宗敬愤然走出会堂,他痛恨这些鼠目寸光之辈,痛恨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有一点盈利,就全部拿来分红,靠什么来扩大生产?少发股息,不分红利,从长计议,才能日益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当时民族工业处境艰难,风险很大,股东们有贪图近利、多赚多分的思想也是不足为怪的。相形之下,荣氏兄弟不畏风险的长远眼光与宏大气魄,尤为可贵。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荣氏兄弟忍痛退出了他们为之呕心沥血的振兴纱厂,在上海买入一家轧油厂的地皮,改建成纺织厂,这就是后来名震寰宇的申新第一纺织厂。

申新一厂建立之日,正是西方列强在欧洲激战方酣之时。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天赐良机使在夹缝中艰难挣扎的民族工业获得了片刻的自由,棉纺业的盈利如魔术般激增。申新一厂生逢其时,利润成倍增加。荣氏兄弟信心十足,开足马力将全部的盈利用于投资办厂,全力以赴地增加资本积累来扩大规模、增建工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荣氏兄弟各企业的全部盈余几乎都用于企业的创办与扩建之中。

荣氏扩大企业、筹措资金的另一重要来源是大量吸收职工存款。1912年,荣氏兄弟与人合伙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一厂,成立之初,他们就与股东议定:“分得的红利,三年内均不得提取,用以扩充企业。各股东的股利也存厂生息,以厚资力。”后来的茂、福、申新总公司每年存款余额逾百万元。1928年成立同仁储蓄部,业务对象还不仅限于股东、职工及亲友,业务范围遍及上海、无锡、常州、杭州、汉口等地。这种企业自行吸收存款的办法有效地补充了企业急需的营运资金。世纪之末的孙大午的融资方法也与此相似,但在当今的法律之下被视为非法集资,扰乱国有金融秩序而判刑。

仅凭自身的资本积累与企业职工存款所得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荣氏兄弟扩大企业的期望。他们冒险采取了长时期、大规模地举债发展的战略。福新粉厂就是采取“租地、租房、欠机”的办法建厂,通过先欠、后赚、再还款的方式,大胆实施“举债发展”的战略,不失时机地扩大再生产。由于有茂新粉厂的经验借鉴,加之上海有利的市场条件,福新粉厂利润优厚,荣氏企业活动中心逐渐由无锡向上海转移。

举债发展策略的关键是贷款。如何让银行与钱庄放心贷款呢?钱庄出身的荣氏兄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他们把部分资金分散投资于十几个银行与钱庄,并担任中国银行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董事。荣宗敬不无得意地说:“我搭上一万股子,就可以用他们十万、二十万的资金。”

企业集团规模越大、信誉越高,就越容易取得银行的贷款。购买厚生纱厂时,荣宗敬说,“只是在钱账上转一个账而已。钱庄老板相信申新而不相信厚生,就因为申新规模大,有好几个厂。一个厂不好,还有别的厂。而厚生老板只有一个厂。”

荣氏兄弟大举借债,常达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超过了他们自有资本的金额。但他们并不以此为包袱,而是以此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促使自己不断增强企业效益。他们收购别的企业,往往是以自己原有的信誉颇佳的企业向银行作抵押,以此获得贷款,随即全速整顿开工生产。他们在增设工厂方面从未停止步伐,“开一个厂,就向银行押款去购买或开设第二个厂”,滚雪球似地使荣氏企业集团越滚越大。

兄弟俩大规模扩展企业,从不因环境的险恶而退却。1917年举债购入申新二厂后,最初几年因添机改造,赢利甚微乃至无利可得,并且战后上海民营纺织业在外商卷土重来的压力下困难增加,但荣氏兄弟创建新厂的激情依然不减。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无锡、武汉等地,以避开外商的压力,同时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占领原料与产品的广阔市场及其腹地。1922年无锡的申新三厂与武汉的申新四厂同时建成投入使用。

荣宗敬创建新厂的激情与勇气,连同样锐意进取的德生也自愧不如。1920年,荣宗敬决计在武汉筹建申新第四纺织厂,利用上年在汉口开工的福新第五粉厂的盈余进行投资,占领湖北这一大棉花产地与销售市场,同时就近供应粉厂所需的袋布。荣德生以为,福新五厂虽略有盈余,但本身仍仰赖贷款周转,贸然再建一厂,资金将日益见拙。荣宗敬不以为意,认定多一个厂,多一个赚钱机会。他的一贯宗旨是“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如此宏大的气魄,需要大举借债,举债需要勇气,不畏风险,荣宗敬却诙谐说:“债多不愁,虱多不痒,债愈多愈风凉。”

举债发展与借“机”下蛋的战略,使荣氏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急剧扩张。在1912至1921年的十年间,荣氏兄弟租办面粉厂六家,其中,后来收购者有三家。加上自办粉厂八家,总计新办面粉厂十四家,即茂新四个厂,福新八个厂,以上海为中心,广布于无锡、汉口、济南等地,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此后十年间,申新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了五个纱厂,其中四个是并购而来。这些收购的纱厂,包括一家英商纱厂,收买前无一不是连年亏损,无力维持而被迫拍卖,因此售价相当便宜。1931年收买的三新纱厂,几乎是半卖半送。虽然风险很大,但为荣氏雄心勃勃的扩张节省了不少资金。

荣氏兄弟千方百计增加自身的资本积累,就像滚雪球一样使荣氏企业集团急速旋转,越滚越大,从面粉业滚向纺织业,滚出一个雄踞华夏的庞然大物,这就是茂福申新总公司。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两顶桂冠

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茂福申新总公司,荣宗敬任总经理。下辖茂新、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共十六家企业,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各厂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总公司对各企业进行统一指挥和调配,对原料供应、产品销售及人事安排等方面进行规划与调度,各厂的多余资金由总公司集中存放,付以利息,统一运筹。

总公司的成立,使荣氏企业的“粉纱互济”的独有优势更能发挥。“纱盈粉亏,粉盈纱亏,粉纱互济”这一经营策略,有效地分散风险,互相支持,彼此呼应,综合发展。尤其是在困难之时能分散风险,同舟共济;在机遇面前,又能集中资金与力量,倾巢而出,抓住机会,全力发展。例如申新纱厂困难时,仅靠为各面粉厂制造袋布就能渡过难关。

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茂新、福新面粉系统在全国民营资本面粉厂的比重为,面粉生产能力占30.7%,工人数占23.4%;申新纺织系统棉纱产量占全国的18.4%,棉布产量占29.4%,工人数占17.5%。“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同时落在兄弟俩的头上,成为近代中国实业界无与匹敌的双星座,辉耀寰宇。

人弃我取,举债发展,推动了荣氏企业集团的急剧膨胀,但由此带来的风险也非同寻常。“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民族棉纺织业面临空前的危机,申新系统各企业也难逃厄运,而且首当其冲。处境每况愈下,亏损日巨。1934年,申新纺织公司负债总额已达六千多万元。银行与钱庄纷纷紧急催还,同仁储蓄部的客户也提款止存。荣氏兄弟捉襟见肘,四面楚歌,危机四伏。荣伟仁受伯父之命,火速从上海赶赴无锡与父亲德生商议。

无锡荣宅,格外沉寂。荣伟仁心急如焚,“父亲,火烧眉毛,只有破釜沉舟,将全部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否则有今日无明日。事业若倒,身家亦去!”荣德生手执茶壶,断然拍板,“事已至此,唯有背水一战。譬如茶壶,一经破裂,虽执半壶在手,亦复何用?”

荣德生父子连夜奔赴上海。用全部有价证券与股票为担保向两家银行借款五百万元。燃眉之急既解稍定,但局势仍在恶化。荣氏兄弟以顽强的毅力,抗住各方面的压力,自救图存。成立申新公司改进委员会,在艰难的条件下实施改革。皇天不负苦心人。1936年全国棉花大丰收,花价下跌,棉纱市场好转,申新公司从痛苦的煎熬中步出经年的低谷,死里逃生,重振雄风。

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张时,日本法西斯的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有的化为一片焦土。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不过,它们在中国民营工业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荣氏后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振兴民族经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备注:本案例故事为笔者根据史料而创作)

评与按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此语,意思是说,真正的豪杰者,并不一定要在太平盛世才能有所作为,即使生不逢时,也会在困顿之中奋起,不仅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要改变世界。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就是这种豪杰之士。他们处身于一个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内忧外患交困,民不聊生。他们走出苦闷困顿的阴影,勇敢搏击于市场。民风的守旧顽固,股东的目光短浅,以至中国市场环境的落后,外资企业的强大竞争压力,都没有使他们退却。相反,他们以坚韧的毅力,无畏的勇气,排除种种干扰,冲破重重阻碍,义无反顾地奋斗不止。

1932年,在荣宗敬六十大寿时,其弟荣德生道出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创办实业,“非恃有充实的资本,乃恃有充实的精神,精神为立业之本”。正是依靠这种精神,荣氏兄弟甘冒风险,大胆采取了借“机”下蛋、借船出海、大举借债、全力发展的策略,建立了庞大的企业集团,集“面粉大王”与“棉纱大王”于一身,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资本。

举债发展的策略,在大体同时的地球另一半上,也为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奉为圭臬,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福特处在一个市场发育日趋完善的国度,而荣氏兄弟则置身于市场条件残缺、民族危机深重的国家,他们都创造了辉煌业绩,但所走过的道路却不可同日而语,最终结局的差别,也自在情理之中。

兄弟战争结局范文第5篇

许多分析家认为,穆斯林兄弟会的政治前途面临考验,他们是否继续坚持创始人立下的伊斯兰信条,还是迫于执政压力转向。然而,兄弟会治下经济表现欠佳、管理不善和独裁倾向令埃及人民日益不满,穆尔西的任期在今年7月的军事干预后戛然而止。

充满暴力的历史

穆斯林兄弟会由哈桑·班纳于1928年成立,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伊斯兰组织,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及关联组织。布鲁金斯学会多哈中心的中东问题专家沙迪·哈米德说它是“所有伊斯兰运动之母”。兄弟会的原始使命是通过推广伊斯兰法律、价值观和道德观来促进社会的伊斯兰化。作为一场宗教复兴运动,它结合了宗教、社会福利和政治激进主义。

很快,兄弟会在其核心选民——下层中产阶级中赢得了广泛支持,并成为反对英国统治(1882年至1952年)最有力的反抗组织,与军政府并肩作战。

自由军官纳赛尔了由英国赞助的埃及君主制后,军政府和兄弟会之间的合作转向冲突。军政府主张推行社会主义和世俗主义,并号称要掌舵泛阿拉伯运动,而兄弟会则斥责平均主义和民族主义失去伊斯兰教原则,并主张以伊斯兰教法来规范生活的各个方面。创始人班纳提出“拒绝世俗的、民主的政府,因为这些西方的价值观违背了伊斯兰教的统治方式”。这种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持续升级,兄弟会甚至发起了针对纳赛尔的刺杀行动,由于当时纳赛尔的人气一路飙升,兄弟会阴谋败露,数千成员受到牵连,被判处监禁。作为惩罚,纳赛尔发出禁令阻止兄弟会参政,兄弟会从此转战地下,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树立起一个民粹主义者的形象,另一方面,埃及政府则日益失掉民心,官方既不能创造繁荣,也不能提供福利,更糟糕的是,军事上还接连败给以色列。

兄弟会建立初期崇尚暴力,精神领袖库特卜在美国学习期间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创立了他的“圣战”学说——通过武力斗争反对埃及以及中东国家的政权。他的作品特别是他1964年的《里程碑宣言》,为许多激进的逊尼派伊斯兰组织提供了理论基础,这其中包括和哈马斯。

需要指出的是,兄弟会的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虽然这些机构都使用兄弟会的名字,但并不都与埃及穆斯林兄弟会有关系,这些有着类似名称的机构可能只是个“山寨品”。

放弃暴力 走亲民路线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运营许多机构,包括医院、学校、银行、企业、基金会、日间护理中心、旧货店、社交俱乐部,以及为残疾人士提供的设施。在安瓦尔·萨达特(纳赛尔的继任者)的坚持下,兄弟会放弃了暴力以换取政府允许其传教,萨达特出于好意释放被关押的伊斯兰主义者,却没意识到这么做危及了自己的生命。一些激进主义者因为憎恨萨达特对伊斯兰教义的阳奉阴违以及1979年与以色列达成的《和平条约》,在1981年暗杀了他。

兄弟会认为,埃及政权“愚钝、腐败和压迫,对外敌入侵毫无招架之力”。兄弟会在继续坚持库特卜宗旨的同时也作出妥协,放弃使用暴力,试图通过“政治精英”与“群众工作和参与”来对社会进行伊斯兰化。

在过去的30年中,兄弟会通过与其他在野党联盟或推举独立候选人来融入主流政治。

一些分析家说,兄弟会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温和的组织,拥抱民主和自由的原则,接受透明度和问责制等西方治理观念。1984年,兄弟会下属的候选人作为独立候选人首次参加地方和议会选举。虽然兄弟会当初参与政治系统是为了改变它,然而结果是它自己被系统改变。与伊斯兰阵营以外的民间社会成员和政治家的互动,缓和了兄弟会的一些政治立场。1996年,兄弟会发生分裂,具有改革导向的分支组建新党,剩下来的兄弟会内部仍然充满不同意见,成员对伊斯兰教的解释和务实倾向各不相同。

上台后的执政挑战

2011年2月穆巴拉克在大规模抗议活动中辞职,兄弟会一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这主要归功于其作为反对党的信誉、党的纪律和基层组织。

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的议会选举中,穆斯林兄弟会的自由与公正党赢得了下议院近一半的席位,并在上议院赢得90%的席位。穆斯林兄弟会候选人·穆尔西以微弱多数(51.7%)赢得大选,成为埃及首位民选总统。

然而,司法机构和军队的权力斗争不断。2012年6月,该国的最高解散了人民议会和议会下院。法院还撤销了一项禁令,允许穆巴拉克政府的官员恢复从事行政职务。

2012年6月,穆尔西在执掌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之后开始巩固权力。当年8月,穆尔西下令取消军方6月17日颁布的严格限制总统职权的补充宪法声明,同时颁布新的宪法声明,收回立法权。随着议会的解散,穆尔西基本完全控制了行政权和立法权。

2012年11月下旬,穆尔西因为调停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交火而受到国际好评,他乘机宣布:他自己、协商会议(议会上院)和制宪会议不受司法审查。该宣布立刻引发剧烈反弹,公众示威活动抗议穆尔西得寸进尺,企图主导行政、立法和司法权。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巴拉迪说,穆尔西把自己当作“新法老”。而穆尔西的支持者则指出,司法部门充满了前穆巴拉克政权留下的残余势力,阻碍了革命目标的实现。 最终,迫于强烈的社会舆论压力,穆尔西不得不在去年12月撤销了这项命令。

权力斗争还围绕着改写该国的宪法展开。下院解散之前创建的制宪会议由伊斯兰主义者主导,包括兄弟会旗下的自由与正义党和萨拉菲人努尔党。自由派和基督徒从制宪会议退出,理由是担心伊斯兰教对宪法的过度干预,会弱化妇女的权利、言论和信仰的自由。而另一方面,许多萨里菲派成员也对宪法不满意,认为宪法对“伊斯兰法律原则”不够肯定,他们主张宗教学者应享有否决权,有权被视为违反伊斯兰教义的法律。此外,在建立任期限制的问题上,宪法又赋予了总统广泛的权力。

新宪法在全国范围内的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有63.8%的选民投赞成票,但投票率很低。世俗派领导人、基督徒和妇女维权团体都对新宪法的通过表示了抗议。

穆尔西和司法部门之间的对峙则在持续,最高行政法院了一项总统令,该总统令要求在2013年4月举行议会选举,一些专家批评穆尔西的战术,称他的执政风格是“多数主义的专制”。穆巴拉克被后,兄弟会曾发誓不再追求议会多数或总统职位,但他们现在却控制了这两项大权,并且还草率通过一部不具代表性的新宪法。

这种专制的趋势在2013年6月中旬达到了顶峰,穆尔西任命了17位省长,这些人要么是兄弟会成员,要么与兄弟会关系密切,其中52岁的阿萨德·哈雅特曾是“伊斯兰组织”团体的发起人之一,该组织与1997年发生在卢克索的导致58名外国游客与4名埃及人死亡的惨案有牵连。

当军队在7月3日穆尔西的时候,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将军宣布暂停新宪法,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新宪法需要修改而不是废除。兄弟会在起草这部宪法时其实考虑到军方、伊斯兰学者和极端保守的沙拉菲派的利益。因此,兄弟会的统治或暂告结束,但它的宪法似乎会有更长的生命力,当然会有大幅修改。

何去何从 面临选择

埃及发生的军事了首个民选政府并在全国逮捕穆斯林兄弟会领袖,这不但给埃及的民主转型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也极大地威胁着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进程。

这场是在大规模民众支持的基础上发生的,这表明:兄弟会在它第一次掌权期间面临了太多的困难。一方面,总统穆尔西的政府忙于解决穆巴拉克时代遗留下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另一方面,2011年革命在民众中形成了一种期望,他们追求的不但是自由,还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

当然,兄弟会也是自身错误的受害者,特别是穆尔西及其政府没能照顾到世俗派政治力量,这些人原本为他的当选贡献了力量。穆尔西政府似乎没有意识到,当今政坛,只靠微弱的选举优势是不够的。

事实上,反对穆尔西的阵线之广反映了一个全球大趋势——受过良好教育、团结一致的中产阶级力量正在崛起,这个阶级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要求更直接的政治参与。从这方面讲,埃及当前的局势与土耳其、巴西甚至欧洲政府所面临的困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埃及的问题更严重,涉及的范围更广。

建立一个伊斯兰教义的国家是库特卜思想的核心,但分析师说,兄弟会之所以能通过选举上台并不是因为它的伊斯兰教宗旨,而是通过经营“地下组织”,为老百姓提供社会福利,尤其是教育和医疗保健。因此,兄弟会放弃了原本主张政教合一或者建立现代伊斯兰国家的目标。事实上,兄弟会多年前就宣布放弃暴力,并为此受到和其他伊斯兰激进主义者的谴责,从事主流政治稀释了兄弟会原来反西方的思想。

在经过执政和的大起大落后,许多人认为,兄弟会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它的未来取决于它是否会被允许参加选举政治,它是否继续把参与主流政治视为获得合法性和权力的最佳途径。

在穆尔西下台后,他和许多兄弟会官员遭到拘留,亲穆尔西的示威者与安全部队爆发冲突,兄弟会宣布“拒绝参加权力篡夺者组织的任何政治活动”,并呼吁发动“起义”,反对军方用“坦克和屠杀攫取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