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派文学

海派文学

海派文学

海派文学范文第1篇

商业化氛围中的都市精神自觉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变。在都市商业化氛围中,现代意义上的海派文学产生了。无论是以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作家群”小说,还是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还是4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十里洋场”娱情小说,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商业化共同特征不能不引起普遍的关注。

商业化的文化市场背景、日益健全的稿酬制度保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实现、现代媒介的大力推动,为作家进行商业化文学创作奠定了物质与制度基础。由此大多数作家认识到经济属性对人的合理意义与社会价值,确立了“以文讨生”的商品意识。苏青就曾感叹:“我很羡慕一般的能够为民族国家革命或文化或艺术而写作的人,近年来,我是常常为着生活而写作的。”[3]

文学生产方式的变更与进步,为海派文学的创新与自觉提供了契机。发达的报刊出版业促使文学生产方式革新,“……杂志和报纸与大众的结合带来了政治化和商业化这种文学生产的新的变化。在这里,文学似乎不可避免地与‘五四’文学断裂,转变成为大规模的意识形态与商品生产,并且成为一种独立运作的力量。”[4]海派作家放弃对重大政治事件的记叙,转而以“饮食男女”、“时尚潮流”为基点,着力描述与都市生活相契合的世俗化主题与民间意识形态,现法印迹着厚重的都市物质文明质感,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眼球。“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的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5]P254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以绚丽多彩的笔调描绘出都市五光十色的奇异风景,也描绘着都市男女虚荣与欲望的“都市情结”。同时,海派作家从自身体验出发,作品在较深的心理层次上渗透着都市物质文明对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与病态遗留:孤独,寂寞,压抑,怅惘,自我精神折磨以及理想覆灭后的心理滑落,透析出都市人严重的精神危机与话语失落,从而引起大众对海派文学的心理认同感,读者的接受意识呈现出容易化倾向。“一回儿这四个人全不笑了。四面还有些咽住了的,低低的笑声,没多久也没啦。深夜在森林里,没一点火,没一个人,想找些东西来倚靠,那么的又害怕又寂寞的心情侵袭着他们,小铜钹呛的一声儿……”[5]P261穆时英笔下五个都市男女虽然身处热闹繁华的夜总会中,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是寂寞、孤独的,以狂笑来掩饰着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文学创作的商品化倾向促使海派作家在一定程度上作出迎合大众口味的让步,以至于有些文学作品粗制滥造、品位低下,带有一定的商业性炒作倾向。但是,“作为生活在上海文化商业体制内的职业作家,海派作家在遵循商品规律的同时,也在极力地维护着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海派作家内心深处有着一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矛盾,他们对现实有着一种现代知识分子的焦虑,但他们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在新与旧、雅与俗、‘文’与‘商’之间挣扎,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海派文学更有一种与传统文学不同的人生体验。”[6]因此,尽管海派文学存在着一些过度商业化的消极方面问题,但其商业化氛围中的都市文化精神自觉的积极影响还是占主要方面的。

大众化气息中的市民意识自觉

海派文人注重对在上海这一繁华与梦幻的大都市中艰难生存着的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与精神特质的摹写,并自觉地将女性主体意识提升到文学高度。日常生活意识、俗人意识、女性主体意识的充分描摹宣示着大众化气息强烈的新市民意识的觉醒。

(一)日常生活意识

日常生活意识是海派文学着力摹写的上海都市新市民自我意识觉醒的的精神主题之一。张爱玲、予且、苏青等作家以其小市民的叙事文学高调地昭示着海派文学对那些与时代、历史、民族、国家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摒弃,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疏离,“不同程度地开始对都市市民实用的、经济的、自利的日常生活意识和人的世俗性质有所体认,而疏离、反感甚至专事消解知识分子所一向强调的社会理想和精神价值的神圣传统,”[7]

张爱玲执着于以日常生活的世俗、平实与世态人情的实用、势利来消解传统文化的神圣光环与崇高价值。她认为人性“去掉了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人类的文明努力要想跳出单纯的兽性生活的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事实是如此。”[8]P169

最能体现张爱玲消解神圣的部分无疑是对爱情童话的无情消解。《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与王娇蕊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抵不过对传统伦理的恐惧与对保守道德的遵循,本该美好的纯真爱情最终以振保的退缩与背叛宣告终结。对世俗利益的妥协使振保选择安稳的结婚生子,生活步入循规蹈矩的轨道。这种结局其实从开头我们就可以预先获知,小说开篇写道:“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9]振保作为张爱玲“城市俗人群”的一员,“具有较多的人性,讲求实效和世俗的算计,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性的目的而奋斗”。[10]《倾城之恋》以两个自私的人之间的利益算计消解着爱情的神圣性与纯洁性,使人们心目中美好爱情的光晕荡然无存。“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11]P222白流苏一定要范柳原娶她,以期获得“经济上的安全”;而范柳原对白流苏却只是“上等的调情”,准备着随时脱卸责任,并不打算真的娶她。两人各怀鬼胎,以实现自己世俗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着爱情算计。“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11]P223张爱玲尽力地为身陷乱世的都市男女寻找个体生存状态的平衡点,但这种努力似乎并没有取得成功,在人性的荒原中,只留下孤独寂寞的苍凉手势。

(二)俗人意识

“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8]P201张爱玲这一经典论述清楚明白的展现了海派文学对俗人意识的重视与偏爱。海派文人重写历史人物、颠覆英雄圣贤,消解批判了传统文化所标榜的理想价值与神圣光环。

施蛰存的《鸠摩罗什》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学术支撑下,对高僧进行了俗人化的重写,“从对人深层内心的分析来说明人的行为”。[12]鸠摩罗什高僧在施蛰存的笔下,陷入了人性本能与道义的痛苦挣扎中,最终也不得不承认沦落为“最最卑下的凡人”了。

予且对俗人有着异常的偏爱,“平凡的人,是不值得说的,平凡的事也是不值得记载的。但是社会上平凡的人太多了,我们舍去他们,倒反而无话可说,若单为几个所谓伟大的人物,称功颂德,这是那些瘟臭的史家所做的事,我不愿做!”[13]他顺应俗人最基本的人望,将世俗化的小市民的独立竞争意识导入其中,描摹出一幅都市市民的俗人生活图示。《向曲眉》的女主人公向曲眉为了维持婆家的生计,不惜牺牲自我,向一直对自己居心叵测的葛老伯求助。当她把卖身所得的钱财交给婆婆时,婆婆非但没有责怪她,反而为她留下了怜爱的眼泪,这就从现实意义上肯定了这宗不符合纲常伦理的交易。在浓厚的商品意识背景下,不道德的交易得到了合理化与合法化的维护,都市市民的世俗生活哲学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女性主体意识

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文人的作品中出现了女性视角的自觉探索,女性主体意识的出现与高扬无疑是海派文学又一次标榜现代的文化觉醒。

女性主体意识在20世纪40年代的海派文学中得到了张扬的体现。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作为叙事主体,通过自身的都市体验,以女性视角窥探整个上海大都市欲望与人性之间的纠缠与消长。“……她们的文本主要以女性叙事为视角,将女性的形象放在主题的位置和看的位置,写她们的内心世界和感情体验,写她们在上海畸形文化中的人望和为了满足欲望的主动出击,写她们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和被裁决”[14]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金锁记》中七巧等上海新女性的代表人物,无一不因陷入欲望的旋流中痛苦挣扎,在荆棘中步履蹒跚的向着覆灭的理想前行,重复体验着希望与绝望,迷幻与清醒的冰火两重天境地。然而,悲剧的是,她们也无一不是抱着精神空虚的浮木,在纸醉金迷的都市梦魇中无助地漂流着,最终被欲望的漩涡无情的吞噬。《金锁记》中七巧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被都市异化了的女性扭曲的心理世界。文中七巧跟季泽为了争夺财产不惜玷污神圣的爱情,以爱情为诱饵相互进行着算计的套话,各怀鬼胎、勾心斗角之态尽显。

海派文学自觉地对上海都市精神、市民意识进行体认,自觉地对传统文学的政治话语霸权以及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与神圣价值进行解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学解放与文化觉醒。总之,20世纪30、40年代的海派文学以其鲜明的现代性与世俗性在中国文坛造成了颇具声势的影响,海派文学现代意识的充溢与文化自觉的觉醒,无疑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注释:

[1]陈思和.论海派文学的传统.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严晓蔚.王安忆:“海派文学”振兴的主角.理论与创作,2004.(2)

[3]苏青.苏青文集.上海:上海书店,1997.471

[4]旷新年.1928:文学革命.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9

[5]朱栋霖.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吴苏阳.海派文学商业化的历史源头与现实基础.社会科学辑刊,2009.(6)

[7]李今.日常生活意识和都市市民的哲学──试论海派小说的精神特征.文学评论,1999.(6)

[8]张爱玲.烬余录•张爱玲散文全编.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9]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文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25

[10]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51

[11]张爱玲.创世纪•张爱玲文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2]施蛰存.为中国文坛擦亮“现代”的火花.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76

海派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德育海派文化

德智体美劳,这是我国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校教育中最根本的内容,而德育在其中占据着首要的位置。而长久以来,为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采取的方式和途径都比较简单,这就难免造成了德育的目的和教育方法、内容之间形成了较大的矛盾。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根据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规律,去逐渐影响学生的文化感官和心理,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自主知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而海派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艺术形式,在恒亘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这使得其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因此,将海派文化教育融入德育的目的,并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全面展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地将海派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中去,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把认识海派文化,更要做到在教学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德”的人。以这个目标为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教育。

一、将海派文化引进课堂教学

开展海派文化课堂教学,是将其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基本途径,主要是通过理论的教学充分利用其本身存在的德育因子,从而开发德育功能。具体可以通过小组专题研讨、教学成果汇报展等教学方式来提高海派文化教学和德育融合的效率。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同学们以自由组队形式开展专题研究,从海派文化学习的角度上来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主动学习、互相交流,逐步形成对海派文化相关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从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每个阶段课程的结束之时,采用自主汇报的方式来展示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鼓励大家总结、交流学习心得,这种方式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局限于部分同学,而是将它放在了更宽更大的平台上,使得全校的广大师生都可以来参与校验和交流书法学习。

二、开展海派文化艺术活动

在高校中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来开展文化活动,譬如通过举办现场即时的海派艺术文化活动来调动校园的艺术氛围,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泼墨挥毫,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聘请现代名家作为高校的客座教授,展示经典海派文化历史脉络,并定期来校讲座,让广大学生近距离领略名家风采,激发其对海派文化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将海派文化的趣味知识和材料做成丰富多彩的平面或视频宣传资料,在活动现场轮番展播,以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海派文化的了解、兴趣和认可。

三、举办海派文化展览

毫无疑问,举办书法展览会可以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结合时政大事,可以在校园里举办相关主题书法艺术展览,可以取自当地名家,也可鼓励学生多多贡献作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有效地将书法艺术融入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具体来说,可以借助每年世界读书日的契机,调动广大师生勤奋求知,推动大家“读书、爱书、进步”的文化艺术氛围,举办“书香校园共同创建”海派文化展览;在母亲节、父亲节期间,举办“感恩感怀”海派文化比赛活动;在抗战胜利周年之际,配合党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宣传,抚今追昔,举办“勿忘国耻共创和平”的主题海派文化艺术展览。通过这些展览,我们可以尝试找到德育与海派文化艺术教育形式的契合点,在充分利用高校多种资源,提升教育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种充满趣味的、易于广大师生接受和认可的艺术教育形式将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

四、创建海派文化环境

海派文化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活动和比赛展览中,在高校校园中创建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充满海派文化气息的氛围,让学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海派艺术的海洋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海派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营造良好海派文化环境的具体途径包括:首先,在高校学校大门、图书馆、办公楼和教学楼等人流较多的显眼之处,展示名家名帖和题字,这不仅可以增强这些建筑物的文化气息,也可便于学生们能够日夜观摩;其次,在课堂、饭堂、走廊和宿舍等等地方,开辟各种各样的学生优秀海派文化作品展示区,定期更换,既能丰富校园艺术环境,又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第三,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创建校园专属的海派艺术教育网站,以进一步拓宽海派文化艺术教育的载体,提升海派艺术教育的质量。此外,为了提升广大师生的海派文化热情,在校园中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通过展示校内横幅、海报、传递宣传单、群发短信等等媒体手段,直接、及时地向高校广大师生宣传最新的校园海派文化艺术教育和活动情况,鼓励其为校园的海派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支持,校园上下同心协力,为学生和学校的全面、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语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提倡坚持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作为最重要的教育阵地之一的高校,更要在其自身的教育领域内贯彻落实这种理念。作为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海派文化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将海派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精神真切地融入到高校德育工作中去,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实现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提供有效对策。

作者:杨爽 吕宁 朱瑞华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声健,殷瑛.廓清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湖南: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路云亭,论海派文化.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9).

[3]陈志权,温静,陈旭川.研究生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2):60-64

[4]陈华桂.浅谈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思路[J],道德与文明,2004,(2):68-70

海派文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海上画派;艺术特点;花鸟画;临摹方式;教学方法

海上画派,又被称作“沪派”或者“海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它主要指的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具体时间是1843年到1927年),一群活跃在上海地区的画家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及其掀起了具有独创风格的绘画风潮。

一、海上画派花鸟画代表人物及风格

“海上画派”的出现同上海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仅仅是一个位于黄浦江边的一个小渔村;但是随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上海开埠了,它成为了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桥头堡。与此同时,上海也开始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城市,并成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结合点。在之后的四十多年历,上海已经由一个渔村蜕变成为了中国当时、乃至整个远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进步发展、活力四射的大都市,并吸引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的人才汇聚于此,更是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绘画爱好者、学习者到此来进行交流。

马克思“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和上海这座新城市的崛起直接相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只是海滨小渔村,黄浦江上仅泛几只小渔船,自1840年开埠,上海既成为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成为中西文明的交融点。在短短的四十年间,它已经成为一座由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势力共同作用下的近代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具魅力与活力、光华四射的大都会。上海这样一个繁华都会的形成,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才到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淘金地。富商阶层可在此寻找商机,达官贵人可在此享受奢华生活,知识分子可在此觅得更多知音,年轻学生可在此学习新知,艺术家当然也不能例外。与此同时,同时代的上海周边的画家也带着中国传统的遗风,例如扬州派、浙派、吴门派、金陵派、毗陵派等都开始进入上海,形成了自身所倡导的一种新的绘画审美观念与方式。海上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吴昌硕;也有被誉为“晚清画苑第一家”虚谷;同时还有任熊、任熏、任伯年等等。

1、海上画派及其艺术风格

上承唐宋时期的传统技艺,下接明清时期的诸家之长;内受中国传统绘画的熏陶,外受西洋绘画艺术的影响――海上画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初期乃至当今都以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别树一帜的审美风格展现着自身时代的气息,并占据着中国绘画上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2、海上画派的发展阶段

成员众多、时间跨度久远,海上画派成为了20世纪中国最大的画派。

早期的海上画派画家主要指的是清初民末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例如吴昌硕、虚谷、任伯年、任熊、任熏等。他们是开创海上画派的第一代画家,并于1927年时告一段落。而接下来,第二阶段的海上画派画家也带着自身的特点,随之出现,很多人会认为海上画派的传承已经接近结束。但是,实际上,海上画派仍然出现了第三代、第四代的继承,整个绘画创作的风格和艺术精神并没有随着一二代大师的辞世而谢幕。

二、海上画派花鸟画的学习方法

对海上画派的作品,若要进行学习和临摹,就需要从构图、技法上不断加强联系,并通过难度的逐步加深,来展现分解出临摹用笔的技法和用色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我们在临摹和学习海上画派、在进行海上画派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海上画派艺术风格、审美取向以及精神内涵的研究,并规避一些可能会影响到艺术发展进程的问题。

1、注重构图的剖析和方法的运用

传统技法中的散点透视,是东方人最方便的透视法。但是作为中西融合的海上画派,则是 将中西两类透视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因而,在学习海上画派花鸟画的时候,应当将西洋画中最原始的焦点透视放进中国花鸟画当中。将中国人的讲心意和西方人的讲形表结合起来,形成中国传统的阴阳互补关系。

2、注重技法上的学习

当代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入门时必须先学习铅笔素描。而在临摹中国画时,我们却不需要铅笔素描,而是从学好书法开始的,而且要成为中国画必修之课。因为,在海上画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用笔技巧等实际上都是阴阳互补的技巧。例如横竖、浓淡、燥显、松紧、粗细、撇捺等。因此,在学习和临摹海上画派时,我们应当注重学家在的用墨过程和弊端变化,达到“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的审美意趣。

总之,海上画派在绘画技巧、审美取向、艺术风格上大都于以往的绘画作品不同,其绘画风格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画绘画风格的转变,掀起了一阵中国画普及、发展、变革的高潮,在相当长时间内影响着我国绘画事业的发展以及方向,并对当代的绘画临摹和绘画教学产生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冠群.江红梅论海上画派对“珠山八友”新粉彩风格形成的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1(2).

[2]苏全有.宋彦芳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绘画史研究评述[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0(1).

海派文学范文第4篇

那么,何为海派油画呢?海派的昔日光芒是否能照到其未来之路呢?

第一代中国西画代表

上海是西洋油画在中国真正生根发芽之地。若论源头,就是如今一些职业画家不屑一顾的土山湾。作为舶来品的油画,随着现代中西方交流,叩开了中国的大门。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画馆传授油画,上海这座当时远东最为繁华的都市,以其独特的中西交融的文化环境,成为了中国油画的摇篮。

1919年以后,大批留学生赴欧学习绘画。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拧⒐亓肌⑽獯笥鸾入了艺术界和大众的视野。或许因为19世纪以来中国画有“海上画派”之谓,所以这些从上海出发前往欧陆的学艺者,亦因他们出发的那个码头而被称之“海派”。

之后,虽然江山鼎革,可诸如吴作人、董希文、吴冠中、赵无极、群、俞云阶等,则成了“海派油画”第二代而被人时常放在一起评价。虽皆称为海派,然而纵观从刘海粟、林风眠到吴作人、吴冠中们各个时期的绘画,无论画风、格调、笔触,很少有近似之处。即使以个人论,比如吴冠中早期的画风,与20世纪中期去法国后转为抽象一路,亦是变化很大。

纵观美术史,自然有诸如早期做写实绘画而后画风辄变的先例――比如莫奈,最早曾经画些白描插图,而后转为具象油画,再后以《日出・印象》成为印象派的开宗大师。但无论如何,所谓印象派作品,自然有路可循有一定依归,从马奈、莫奈到后期印象派的高更,皆以作品来确定流派,决然不是一群艺术风格并无大相关的画家所能够组成的。

西画领域,以地名而论画派者,比如威尼斯画派,乃是文艺复兴晚期一众画家所创。诸如乔尔乔内、提香诸君,确实是在绘画的二维空间里达成了一定的艺术共识。比如用写实技巧表现威尼斯当时的生活,比如画面绚丽人物俊朗。当然,此派中人本身也各有擅长。比如后期有人更擅长装饰性的富丽服饰描绘。这自然脱不开一时风尚所崇,然仔细端详,仍属威尼斯画派一脉,流风遗韵,款款相承。

国画领域,以地名而论画派者,除了吴昌硕、赵之谦们的海派以外,艺术上更臻上乘者亦多。比如扬州画派,就“八怪”而论,画技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不为当时正统画风接受,却因“我手绘我心”表现真实内心而相通。“扬州八怪”之通,是心相通。

由此看海派油画,当欧洲19世纪的油画语言传入上海,实现了油画本土化的过程。此间,诸如土山湾等处学画者,学到的自然是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西画。然而,此等启蒙非常重要,也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代西洋画家。

从生活中发掘内心感受

颜文旁经说:“同样画一个月亮,欢乐的人看到月亮觉得月色迷人,而一个离乡别井的游子看到月亮有时会引起思乡情绪。”这是第一代海派油画前辈的心得。

回顾2014年,一些海派油画传人在他们画展上披露的小情节,倒是有助于今人感受海派油画的精神。

比如陈钧德先生。2014年8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中国新表现1980―2014特别邀请展”期间,陈钧德在《新民周刊》报道中首次发表了他于1963年创作的肖像作品《小金》。当时,在这篇报道中提到:“比陈钧德小三岁的小金也跻身奶奶辈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许多,风韵犹存。她是陈钧德创作于1963年的人物肖像《小金》的写生对象。我们与‘小金’交谈中进一步印证,1960年代初,20多岁的陈钧德在战力文工团负责舞美设计,他利用别人休息时间偷偷钻研现代派绘画……”

无论何时何地,以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创作的取材对象,抒发胸臆,这难道不是当年颜文诺认壬的创作规律吗?

无独有偶。2014年夏我曾在上海展览中心序馆7楼嘉轩画廊看了《梦归沧浪》董蕾油画展。年已84岁的董蕾女士,恰恰是颜文诺茏印V所以年逾八旬还能办这一次展览,源于她与一位女实业家的友谊。女实业家慕名求画,董女士为之造像,一幅全身肖像,令这位女实业家喜爱非常。她甚至说,这幅画作可以传给女儿,乃至成为她终身的一幅记忆。她的女儿特为董蕾女士策划了这次展览。而在展览现场,我发现展出的多幅人物作品中,画中人是一位小女孩,从六七岁到十来岁,憨俏相宜,传神非凡。原来,画中人正是董女士的小孙女。作为董蕾作品《祖与孙》系列等作品的模特,那天她也以小嘉宾身份来到现场。

《祖与孙》七幅,描绘了老画家的孙女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气质温静的少女,面庞发缕及气韵颇似画家喜爱的好莱坞女星奥莉薇亚・赫希。要是没有深入的观察体验,不太可能有这样的作品诞生。

董蕾出生在常州青果巷的书香人家,1949年进入颜文糯窗斓乃罩菝雷ǎ1953年任教于上海电影学校,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特技美术设计和《上影画报》编委。1985年退休以后,东渡扶桑旅居16年。有意思的是,她退休后在日本竟然还读了研究生――国立东京艺术大学美术教育科,并获得日本东京新洋画公募展大奖等。她独创的丝彩画,在日本各地举办个展32次。

董蕾女士对我说:“如果人生只有在黛绿年华才拥有年轻,太不公平,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年轻的……梦犹未尽,继续做一个热情的学画人。与从前一样,在国内同行人和局外人的鉴赏与指点中上进,并共享快乐!”

我想,无论陈钧德先生,还是董蕾女士,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身边人物的发掘,恰恰是传承了海派油画的精神!换言之,写实,乃至于写实主义向印象派过渡阶段的技法,来描绘上海生活,仍然是海派油画的一大特征。假若放弃写实,转而抽象、大变形等等,似乎不该称作为海派油画。

绘画所追求的一种快乐

在过去的一年里,魏景山的作品多次出现在不同的画展上。在2014年7月初于环球港美术馆举办的“30 40 50海上油画展”上,魏景山说:“现在学美术的很多学生是读书成绩不够进大学,家长就让他们去学画画,遗憾的是这些学生对画画没有任何兴趣,学了三四个月、半年就去参加美术考试。通过后,能够以相对低的分数进大学。”很难想象这样的年轻人,会面对画布而快乐起来。

在2014年8月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哈定成就回顾展”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超告诉我:“无论是颜文呕故枪定,他们当年的画室,言传身教,造就了一批画家。”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陈贤浩教授,应哈定儿女之邀,为本次回顾展修复老照片。陈贤浩告诉我,在老照片中,他发现了小男孩时期的陈逸飞在哈定身边学画的照片。李超在《向哈定致敬》一文中写道:“继颜文拧⒄懦淙实惹氨仓后,哈定续写了上海西画在历史转型时期的历史。他的作品成为一种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的复合。”事实上,哈定确实和颜文乓谎,谋求了中国美术教育中所谓“画室文化”形态。而董蕾告诉我:“在颜先生的画室里,充满了爱生活、爱艺术的青年人。”

对于魏景山来说,他曾经与陈逸飞共同创作《占领总统府》。我问他:“那时候画《占领总统府》,你的内心快乐吗?”他说:“快乐!不仅快乐,而且充满了昂扬的激情。”

比魏景山小一岁的夏葆元,1944年生于上海市,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本科油画系,后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艺术指导。与魏景山一样,夏葆元也于1980年代出国。如今归国从教的夏葆元告诉我:“我认为就画画来说,其创作一定是一种感情的触发。吴冠中就曾经说:‘笔法是第二位的,情感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个人的真情实感,我想那样的画作,一定无法打动别人。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一定说在绘画上是优秀的,为人上也要好。”夏葆元给我举的例子是董其昌。他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任教。因为学院位于松江,使得他对明代松江人董其昌有了兴趣。“比如我研究过董其昌。他算是我国青史留名的书画大家,又是个大官,更是地方上一个劣绅;愤怒的乡民曾捣毁和焚烧了他的宅邸、绵延数十街。我崇拜董氏的艺术,他开创了一代风华,却不屑于董氏的品格。那么,所谓‘人格即画格’,‘文如其人’又该怎么解释?不久之后,我偶然念到一段文字,终于解开了我的心结中的一环,使我茅塞顿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把从私人生活角度对伟人所作的道德评价,代替从历史所作的历史评价,是不适当的。我想,如今有人苛求一些画家,说他们在一定时段画过一些如今看来不屑一顾的画作,这是不对的。海派,要有包容性。”夏葆元如是说。

海派文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人;画家;论画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42-01

一、文人论画与海派画家论画概念区别

(一)文人论画

宋代中叶以后,画坛出现了一股强调表现主观意趣的重理轻形的艺术思潮这便是文人画的理论,对画学的思考来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文人作画转移到画论中,绘画的理念反而影响到他们对诗文的认知、理解和阐释。

(二)海派画家论画

鸦片战争后海派画家的出现,其画风已接近职业性、专业性的画作,并且颇有现实性的题材,诸如吉祥意义等,甚至偏向具有“情绪”性的创作,如喜怒哀乐为内涵。

文人关注文人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义。显然海派画家与文人侧重点就出现不同,海派画家讲究绘画技巧以达到审美效果。

二、文人论画与海派画家论画风格演变比较

(一)人文品格比较研究

1.文人论画的人文品格

傅抱石先生这样解释文人画,诗文、人品、技法,其实是指为三者合一的具有浓厚人文价值的艺术。画家的才情和人品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文人画突出了以人和人的文化修养为先的人文精神。它的本质和灵魂只能从文人画家的身上才能找到根源,这也是文人画区别于海派绘画最重要的原因。

2.海派画家论画的人文品格

海派画家的人格思想多从其作品中反映出来,作品的时代精神与人文品格,也体现了画家关注社会与现实的胸怀。人们从欣赏艺术家画家的具体作品来感受美、感受时代的风范,体悟画家创作的灵感及其富含的情感与寄托。他们大都平民出身,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阶层的欢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精神世界,不同的伦理与道德观念,会对艺术家画家的人格提出不同的衡量标准。在一定范围条件内观赏作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观者对画家的人品画品的看法。

(二)绘画中表达的意向比较

1.文人论画中的表达意向

文人画的意境也是隐藏在文人内心的情感追求,隐藏性在画面中,一种文人隐逸思想的体现。“隐”对于构成文人画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呈现了文人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借绘画抒发于画中隐的意味。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它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永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2.海派画家论画中的表达意向

海派画家他们既秉承传统,又接近现实生活,善于将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的写意水墨与强烈的色彩融为一体,形成雅俗共赏的新画风,同时加进了新兴时代的商业性的市民趣味。

(三)文人论画与画家论画的艺术情感的比较

1.文人论画的艺术情感

文人多山水少人物,文人画决不是没有情感态度,而是情感深蕴,由喧嚣躁动复归于宁静平和。山水中的情感不是表现在某一景物、物象或意象上, 而是一山一水, 一石一木,一笔一画,都带有画者的情感情绪,人品、性格、气质、学养乃至某一时刻内心的一丝波动,也被记录在笔墨流动中。

2.海派画家论画的艺术情感

海派画多花鸟,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观众只有通过作品的形式,画面效果,和画家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式就好比载体,使情感这种隐性要素得以表现。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画家主观情感的体现,它与画面中的题诗相呼应,会大大加深了画面的意境。

三、文人论画与画家论画的意义及影响

文人与海派画家的作品是他们全部思想和艺术修养的折射。文人与海派画家以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彰显了中国绘画的艺术价值及丰富的审美趣味。文人画推崇作品的文学性、娱乐性和神似观,而海派画家以雅俗共赏的题材内容和笔墨技法,开创了中国画商品化的最佳形式,同时又是传统向近现代转轨的成功典范。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在文化角度来看又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律。因此,文人和海派画家的论画继承和发展,与中国文化衍变、艺术推进,与传统美学思想的变化等要素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文人画家与海派画家的相互渗化这正是其中具有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精华所在,摸索各自其中的艺术规律,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优秀的绘画精髓。

参考文献:

[1]叶中峰.画家的情感体验探析[J].文艺争鸣,2010年第20期.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工艺美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

剧影月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医文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