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杨静康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陈逸飞作为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他的油画创作过程及艺术世界一直都伴随着一种营造生命本真的感动。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其绘画技法及民族情结在他的画中体现得生动、确切。不管是哪个时期、哪个系列的油画作品,他的创作都实现了对现实美的深层挖掘和感悟、对社会生存形态的探索与表现、对美的原生语素与现实形态的探觅。陈逸飞曾说过:“有价值的艺术活动,不应仅仅只是停留在表层,更应该达到深入人们的心灵。”正因为陈逸飞对上海的特殊情结、对海派文化的深层理解,他创作了一幅幅经典的海派文化题材的油画作品。上海,汇集了各种文化艺术气息,是陈逸飞最初求学和成名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后,陈逸飞回国,毅然选择了上海。沉重的上海情结,让他重新提笔,重拾海派题材,而他的绘画风格却变得更加粗犷、富有激情,但不失中国特征,不缺东方艺术意韵。他以旧上海街巷、闺楼女子为素材创作的海上旧梦系列,不同于先前写实主义的表现技法以及以蓝色为主调的清冷风格,而是通过大量叠加、晕染、混合,呈现出偏于印象派的朦胧感。怀旧风和怅然气在陈逸飞笔下显得尤为突出。

如,作品《遗韵依旧》(图1)呈现出女子世俗、慵懒、沉默、顾影自怜的精神面貌,它所呈现的不是古典仕女的那种宁静、淡淡的哀愁,而是沉积于无限的、厚重的、迷茫的惆怅。陈逸飞的另一件油画作品《玉堂春暖》(图2)描述了气氛朦胧的十里洋场,渲染出流金岁月的迷人风韵。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堂会场面在画面上被清晰地刻画出来,在以橘黄色为主的暖色调中,围绕着紫檀圆桌的男男女女十一人或坐、或立,托腮、拈烟、遐思、凝望,仪态各异,神色各不相同,画面中左侧的一位青衣,以水袖半遮面,扮演着京剧中《玉堂春》主人翁的俊美形象,直接切入“玉堂春暖”的画题,此作品将旧上海盛行堂会的习俗文化展现得一览无余,也是陈逸飞油画创作的一大成功之作。

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汇聚了吃、住、行、乐等各个领域的文化精髓,具有强大的市场开拓意义和艺术表现价值。油画的创作素材来源于历史、来源于文化、来源于生活。油画创作需要激情、需要技法、需要精神、需要沉淀、需要意韵。海派文化的多元性、创新性无疑是油画创作素材选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契合了众多画家、创作者揭露历史、宣扬文化、激发热情的表现意愿,对感性地塑造历史、直观地传承文化、客观地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逸飞一生执著于各种题材的油画创作,正是因为他有着深刻的民族情结、高超的西方油画艺术表现技法、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选取了大多来自中国本土的创作题材,所以他所创作的海派文化题材作品呈现出浪漫、冷峻的色彩,同时伴随着无声的苦涩,也有几分温情,耐人寻味。旧上海那种怀旧、唯美、静谧的文化在陈逸飞的油画创作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得益于广博的海派文化,众多油画创作者在进行油画创作时思路更开、感情更浓、创作欲更旺,创作出了一件件优秀的油画作品,而他们的创作对油画艺术的积淀和发展、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海派文化范文第2篇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和上海文人之间曾经发生过一次对骂,被称为“京派”与“海派”之争,这段公案最初仅限于讨论作家的写作风格,后来延伸到对京沪两地文人行为和气质的评价。论争的发难者沈从文在《论“海派”》一文中概括海派的特征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并用尖刻的语气大损海派是一帮新斯文人,说他们如名士相聚一堂,吟诗论文,冒充风雅,或远谈希腊罗马,或近谈文士女人,行为与扶乩猜诗谜者相差一间。

又有一个评价是:“海派有江湖气、流氓气、娼妓气;京派则有遗老气、绅士气、古物商人气。”(姚雪垠:《京派与魔道》)矛头直指京派领袖周作人。周作人则直接回应“上海气”是“买办流氓与的文化,压根儿没有一点理性与风格”。当然还是大先生的话一锤定音,说是“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不过,这些议论都把自己圈在了北京、上海两个城市里比较,实际上,京派海派之争背后所隐匿着的南北文化差异才是更有意思的话题。

宋人“心理补偿论”

南人和北人相互看不起不知始于何时,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宋代就有重南轻北的习惯。宋人是出了名的尚文轻武,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夺了军人带兵的念想后,文人领军成了时髦风尚,连皇纷纷把自己装扮成高级文化人。与此相对应,宋朝军人与北方蛮族交战就经常显得柔若无骨,不堪一击,听杨家将的故事,我们常常误以为北宋已经靠寡妇在打仗。

有一位华裔美国史学家形容宋代的气质内敛封闭,面对北方金人的狰狞强霸,像个柔媚害羞的女子。仔细想,这“害羞论”还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不但宋代文人气质儒雅,皇帝脾气也好得不行。传言某个北宋皇帝和某个丞相整日勾肩搭背,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这位丞相爷更大言不惭地说要和皇帝“共治天下”。有些皇帝姿态谦卑低下,常请一些没功名的布衣文人到宫中做客,在殿上听其娓娓清谈,搞得一些文人得意忘形地说要“格君心”,做皇帝的思想辅导员。只不过当时文人再得势,也无法遮掩宋军一败再败的现状,一种奇怪的心理补偿论才逐渐流行起来。这种怪论把辽金人想象成没有文化品位的种族,只会在马背上打仗撒野,一旦遭遇大宋的文明气象,外表虽硬充好汉,心理却矮了三分。这论调故意严格划分汉族和北方民族的界限,两相比较,贵贱分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汉人血统的纯粹高贵。

“心理补偿论”特别容易在朝代更迭的过渡期频频发作,比如宋元之际和明清之际就是如此。由于宋代之后南北军事形势被彻底逆转,汉族王朝在对北方少数族群的征战中从没占到过什么便宜,江山一旦易主变色,南方文人彻底屈从在北方蛮族手下讨生活,用文化优越的心理去补偿国土丧失之痛就变成了不得已的选择。清初残留下来的明朝遗民尤其不相信“命定论”。“命定论”是清初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帝王多定都北方,所以凡能统一天下者都是自北而南,顺势而下,地气生成蔓延也是如此;相反,天下动乱的发生多是由南向北,因为南方地气柔弱,北方风气骠劲。清初皇帝如康熙就特别喜欢这种“地气论”,他说,金陵虽凭借长江天险,却地脉单薄,所以凡是建立在南方的政权总是逃不脱偏安的命运,成不了大事,他暗讽的当然是南宋和南明这类建立在江南的小朝廷。这与南方文人的想法显然南辕北辙。

用“南胜于北”的说法来做助推革命的燃料

宋人心理补偿论引发的南人优越感一直延续至近代,突出的一个例子是革命党人还是利用宋人那一套说法来做助推革命的燃料。刘师培就用典型的宋人语言描述南北分立的历史态势,如说“金元宅夏,文藻黯然”,金元是异族统治的朝代,代表北方势力,自然压抑住了南方优雅的文明,这太像宋人的语气。又如以下这段:“及五胡构乱,元魏凭陵,虏马南来,胡氛暗天,河北关中沦为左衽,积时既久,民习于夷,而中原甲姓避乱南迁,冠带之民萃居江表,流风所被,文化日滋。”大意是说中原原来是文明的核心,让北方胡人污染后,文明人才纷纷南迁,造成南方文化远胜于北方的局面。

这种“南胜于北”的思维根深蒂固,即使表面上讥讽南人奢靡,处处小家子气,也远胜于北人的粗野不文。刘师培比较南北文人的差异说是:“大抵北人之文,猥琐铺叙以为平通,故朴而不文;南人之文,诘屈雕琢以为奇丽,故华而不实。”这种对北人的贬词好像带着些许醋意,对南人文辞雕饰的批评也似乎显得言不由衷。

革命党人想打出反满的旗帜,也是沿了宋人的思维一路走下来,否则革命似乎缺少合法性。比如朱谦之就强调广东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因为它是中国“科学”和“革命”的策源地。近代以前,人们总是把广东想象成未开化的南蛮之地,经朱谦之一点拨,广东不但摇身一变成为吸纳近代科学文明的重要入口,而且也是北方蛮夷出身的清朝统治的发轫之地,真可谓是宋人自恋的近代极致版。

近代以来,为南人说话的人占据大多数,敢为北人说话者不是没有,但并不多见。也偶有例外,如2012年正逢清帝逊位一百周年,还真寥寥出现过几声异辞的鸣响,与前一年的辛亥革命热唱了点反调。有人说,革命党单靠潜伏于南方草根的秘密会社闹起事来,有点像当年高调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要不是北人袁世凯逼使满人皇帝光荣退位,就靠这几个会党作乱掀不起什么大浪。袁氏虽心狠手辣,却在形式上承接了清帝禅让的大统。这番话一出炉,明摆着是想和南人抢夺首倡革命的风头,遭遇围攻当属意料之中,却毕竟为早已被后人念歪的“重南轻北论”制造出一点异样的动静。

即使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南北文人的写作风格也相互交融互渗。就如京派领军人物沈从文也是从湘西土匪窝子里爬出,浑身带着南蛮的粗鄙闯到京城,哪里有什么遗老的气质,故一直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但文字又是那般水润,有南国的媚气。他会说写字如同造一座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这种相当小资的语气中哪里还荡漾着湘匪的蛮横?也看不出和绅士有什么瓜葛。

可见,南人和北人的区隔在近代已经被虚化了,虽然有宋人唠叨的阴影在,毕竟随着时代的进展渐渐抹平了心理的计算和纠葛。

名家评“京派”与“海派”论争

对于上世纪三十年生的 “京派”与“海派”之争,也有一些名家不以为然,不少人以局外人的身份点评了“京派”与“海派”之争。

海派文化范文第3篇

龚心瀚:龚心瀚: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出席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颁奖典礼暨上海城市建设发展论坛,感谢本次活动东道主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能够向获得奖项的同志们学习。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热烈的祝贺。能够倾听专家们的精采发言,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拜一个早年。作为上海的一个市民,我觉得海派建筑文化世博为题讲一点感受,和大家交流研讨。沧桑的上海汇聚了建筑的流派,上海的优秀建筑令世人瞩目。上海的各个景观时期反差比较大,这些年更是日新月异。上海1943年到新中国成立之间。上海的近代建筑覆盖了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风格。包括法国式、英国式、德国式、美国式和西班牙式等建筑,集结了世界多国的建筑文化。南京路是上海建筑风格的代表,有专家在南京路沿街的建筑进行分类,从东到西依次分,以现在的和平饭店为代表的外滩优秀建筑风貌区,再往西是一家时尚的风尚区。包括大光明电影院、上海美术馆上海近代的优秀建筑。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是近代上海优秀建筑的精华,反应不同的建筑流派。

上海外滩也是上海城市建筑文化的代表,见证上海城市发展的外滩,在黄浦江的西南有各种欧洲风格的建筑。滨江浦东让外滩各个方面充分展现出来,特别是拉开了一段距离。这些建筑经过历史的洗礼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是上海城市的标志。南京路和外滩的公共建筑等,加上上海中心省区各式各样的洋房等,这些上海几百年来的建设有着丰厚的海派建筑基础,这些建筑经过世纪的风风雨雨,依旧生机勃勃。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上海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上海的发展走到了全国的前列。打造的新建筑越来越光彩,显得格外的珍贵。上海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真正做到了小平同志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建起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建筑,成为海外建筑的新标志。其中文化类的公共建筑,有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馆等,其余的建筑有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馆等,还有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商务中心等,城市交通有两个大机场,一南一北两个大型火车站。轨道交通和南北高架等驾于空中的道路,和东海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等,这些建筑也已经成为上海建筑的最新标志。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短短的十多年里面,新楼拔地而起,成为上海城市的风景线。浦东新区、陆家嘴商务区现在高楼林立,道路宽敞,落地成荫。这是有各大银行、证券交易所的大楼,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是浦东的特色,东边是现代建筑文化的展现。按照2050年的计算,上海市当年的建设总量相当于当年欧洲的建设总量。新的创业园区是上海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近些年来,上海在利用大面积的旧仓库等方面作出了新成绩。1993年建设的东方明珠塔当时成为上海的新标志,1998年金茂大厦落成,20xx年环球金融中心大楼以492米的高度打破上海高楼的最新记录。并且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上个世纪以来上海20层以上的建筑已经超过20xx多座。我最近报纸看到上海现在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4000多。上海的摩天大楼有着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上海的嘉定安定新城等,十年来上海郊区有了新面貌。上海建设的总体方针就是总体保护,合理利用、巧妙利用。上海园林绿化的建设,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绿化面积扩大了几十倍,美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为生态环境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海派文化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提高新闻采编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2008年5月6日至13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业务高级研修班在上海举办。此次上海之行,我亲眼目睹了上海传媒事业的发达,亲身感受了上海媒体人的所思所虑,观摩了上海媒体人的所作所为,在学习考察中,一个有趣的话题飞进了脑海: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可能外化为什么样的语境、文字、版面……如果能探究一下上海媒体人的文化特点,对其办报理念、方式方法,恐怕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么,上海媒体人所渗透出的“海派文化”,究竟有哪些特质呢?

几天的学习考察,笔者对以下几点感受尤为强烈:

“正”与“活”。如果你主观地认为,上海媒体人因为身处灯红酒绿的大上海,而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上模糊不清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与上海主流媒体人的接触中,你会时时感受到其在国际视野下,所表现出的坚定政治意识――“同志们啊,不要以为美国的媒体不讲政治,美国人讲政治都渗透到骨子里去了”,一位上海媒体人这样说。对西方媒体的透彻了解,更加坚定上海媒体人的政治方向、大局意识。上海媒体人在政治上的“正”,并不排斥他们在办报经营上的“活”:通过资产注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为上市公司新华传媒的第一大股东,令人称奇的是,该集团下属的所有报刊都是盈利的,而其对“文化讲坛”品牌的经营,更让人感受到上海媒体人的灵活手腕,出色的运作,使“成本最低化、效用最大化”成为可能。

“严”与“新”。上海媒体人的“严”体现在笔端下、版面上,体现在排版管理、纸张管理等各个细节上。在文新报业集团,好稿子的评判标准,严格划分为“领导批示类、新闻阅评类、网站引用类、报刊转载类”等四个类别,在如此严格的标准下,真正的好稿子自然会浮出水面,减少了人为的因素。严格与创新不矛盾,这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国际大都市,浸润在多元化的新风之中,媒体人的办事风格、思维方式都有让人学习之处:不仅是年轻人,年纪大一些的媒体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也出奇的快――可以折叠的电子报,就是由一位已退休的老媒体人率先介绍给我们的,为了搞清这种电子报所有的材料,他还曾亲自去日本实地考察。

“细”与“广”。上海人做事认真仔细是出了名的,被人冠之以“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办报中,细心、细致、细微尤为重要。为防止新闻报道中出现差错,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同志专门制定了“媒体竞争中的注意三防”、“新闻报道中要避开十大雷区”等若干规定,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强。上海不仅仅意味着景致,它还有国际大都市的大气磅礴。上海媒体人涉猎广、眼界广,总是能从中西比较的高度,看待媒体的现在和未来:“当前的媒体格局呈现两极分化,西强我弱的格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上海媒体人的冷静判断,源自他们的视野和高度。这样的视野、高度和方位性的判断,也是国内其他地方媒体从业人员所应具有的素质。

“急”与“谋”。上海虽然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但上海媒体人并未骄傲自满。相反,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其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加压精神,让人难以忘怀:“上海的改革不是早了,而是晚了。”“现在不是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谁强谁弱的问题,而是平面媒体还有多少时间。”“世界舆论的话语权绝不能被西方媒体垄断”,上海媒体人在忧心忡忡中坚定前行。上海人喜欢自嘲是“小聪明”,浙江人是“大聪明”,但从我的感受看,大谋略在上海人身上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华传媒在上市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为此,上海市委宣传部做了大量工作,并成立了市委宣传部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把“归口”理顺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精”与“实”。追求精美、精致、经典,是上海媒体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以多年的努力,打造的以“解放论坛”等为代表的“解放系列”,在上海乃至全国新闻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海媒体人特别擅长从群众关心的身边事情出发,开发新领域,塑造新品牌。比如,文新集团的“962288”电话服务中心,不仅承担着政府公益信息的重任,而且衍生出为公众提供上海城市信息服务、票务服务等功能,既满足了居民的需求,又树立了一个新品牌,可谓“精”与“实”的完美结合。

为了给读者、观众、网友奉献可口美味的精神大餐,上海媒体人身上透露出的兢兢业业、不辞辛苦、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开明睿智、务实上进、追求卓越的精神,着实值得我们反复咀嚼,认真学习。

海派文化范文第5篇

首先,建立完整的艺术生态。现在海南美术生态失衡,是不争的事实。艺术家的作品,缺少批评家的总结和批评,美术史料鲜有人对其以理论高度的总结和梳理,结果是艺术家单兵作战,没有受到来自他者的评估和拷问,不但造成美术界普遍缺乏高度的学术思辨,对于学术思潮的敏感度也大打折扣,而且,缺少学术高度的批评和研究,导致海南美术在全国上的学术定位显得很模糊,使得难以被同行所理解。没有形成合力,要把海南美术推出去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再者,美术馆的缺席和博物馆的学术权威尚未建立,学派的评判标准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建立?怎样才保证艺术家的创作和批评家的批评等符合时代精神和文化标准?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怎样才能取得独立存在并能深层次互动?这些都是我们在打造海南画派之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为一个学术派别要有明确的信念和判断力。而具有这样的信念和判断力源于深厚的知识和艺术生态深层的互动。对于海南艺术家不少,理论家不多的现状,美术理论建设势在必行,要打造海南画派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理论队伍,以此加深对海南画派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宣传,用理论来对创作的总结和拷问。海南可以依托国际旅游岛的有力平台,整合候鸟精英与本土美术批评家、诗人、媒体力量,每年举行不定期或定期的论坛研讨会,将海南美术论坛打造成国内一流艺术论坛。

其次,发掘地方精神。既然要打造地方画派,就应该有打造的理由。我想,最直接也是最根本一条是:发掘地方精神。接下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什么是地方特色?比如绘画,有人认为,海南阳光充足,应该把色彩提亮,或者是要画具有海南特色的大海,椰子,仙人掌等,以为这就是海南特色了。我们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海派和岭南画派画家都画梅花,但他们决不混淆;卡拉奇画《圣母子》和拉斐尔的《圣母子》也不一样。不仅仅是风格归类那么简单,比如,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和陈树人,前者笔墨酣畅,大气磅礴,而后者文质彬彬,诗情画意。那是什么使得人们对其画派确认呢?我认为,更多应该从精神实质上来看待。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境遇中,西方和东洋的实力强大,对中国起着示范作用,救亡图存的紧急关头,既要学习西方和东洋的先进文化,也不抛弃民族的传统便成了他们的文化选择,“折中中西”便符合历史的需求,是进步的体现。由此,我们在打造海南画派时,不得不思考我们当下的历史境域。虽我们在画派形成之前不能明确描述这个画派具有哪些特征―――就像浪漫主义出现之前,没有人能够描述其画派特点一样。但我们应该在深入发掘地方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后,对画派的构建更加自觉。我们更应该在生活中体悟地方精神特质,而不是先有一个“艺术律令”横于心中。

再次,学习和推广。打造一个能够经得住考验的艺术流派,无论是艺术表达语言上还是创作理念上都要反映时代的精神,必须是走在时代前列的。85‘美术思潮海南艺术家和批评家的缺席,说明海南艺术存在很大的保守性,更深地看,是缺乏文化的敏感性。现在对于打造海南画派的有利条件,不仅在是上文提到的全球化语境下的信息发达,走出去学习的艺术家,带回了很多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创作方法,并且,海南独特的风景和民俗,吸引很多各地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到海南写生和居住,可以方便邀请他们参加展览或者私下学习交流,这样的交流对海南画派形成自己的气派大有裨益。

第四,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要作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客观地对待,既不夸大,也不打折,做到清醒的自知和自觉。不仅要把本土文化传统作为纵向坐标,也要把自己放置在整个中国甚至世界的文化中横向做坐标中来看。

第五,尤其重要的是要有核心人物引领潮流。塑造画派领军人物是画派成立、传承的关键,这领军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他们不仅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鲜明的本土艺术风格特点,还要有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这样才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向心力。据我了解并认为,我们海南画派的领军人物早于存在,如土生土长于海南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新华先生、广东画院汤集祥、广州画院何坚宁等人,均是我们本土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尤其是陈新华先生,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在中国画的研究与创新,艺术品格奇高,地域色彩鲜明,风格独特,是后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更是艺术成就卓著的一位的大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和促进的作用以及深度挖掘他们作为海南画派艺术精神领袖的意义。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工艺美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

剧影月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医文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