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范文第1篇

董国强: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全年成交总额高达573亿元人民币,而且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飞速发展以及媒体对亿元时代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各种闲散资金投入艺术市场,也得艺术市场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激发了大众投资艺术品的信心。当然前期已经开始有了各种尝试,比如由金融机构设立的各种艺术基金等,随着艺术品在投资领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尝试的步伐也会加快。艺术品股票就是这样,把一件昂贵的艺术品拆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价格就变小了,一些以前由于门槛过高无法参与艺术品拍卖的人也就可参与投资艺术了。艺术品股票满足了大众参与艺术品市场的心理,所以一些投资金融机构等就是趁机利用这种大众的心理和艺术品的声势去经营艺术品股票。

《市场望》:目前国内深圳等地文交所也在推出艺术品“股票”,不同文交所的运营模式差别大吗?

董国强:天津、深圳的艺术品股票是的类证券化交易模式,上海的是的产权交易模式。无论是那种方式,艺术股票本质上就是将艺术品给金融化,将艺术品化整为零,拆分一定数量的份额,从而使投资者可以像炒股票那样投资艺术品,相对于艺术品拍卖来说这是一个比较虚拟的艺术品交易模式。

《市场望》:国外艺术品证券化产品又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运作经验值得国内学习?

董国强:国外对与艺术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相当谨慎,目前艺术品投资基金是重要的金融化产品,经营方式有艺术品组合投资模式、艺术家信托投资模式和艺术品对冲投资模式。国外这些艺术基金都有严格审查遴选制度,对投资什么样的艺术品有严格标准和把控,每只艺术金融产品对应的艺术品,不是经过严格审查而签约的在世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就是有一定历史和知名度的经典作品。国外有些艺术金融机构还推出了对冲交易模式,通过购买与艺术相关的股票来规避投资风险,这些都是国内值得借鉴的地方。

《市场望》:您如何看待艺术品证券化产品的投资前景?

董国强:艺术品拆分交易原本是个好办法,因为好的作品动辄千万,一般人买不动了,大家合着一起参与投资,可以共同分享艺术品投资的回报。但是拆分的作品必须是经得起美术史考验的好作品。就像股票市场,要有个准入机制,不是什么公司都可以上市。没有准入机制,坑害的就是投资者。艺术品股票能否长久发展下去,关键在于它的专业审查、经营监管、学术鉴定等市场机制是否发展得完善。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范文第2篇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实只要稍微花点时间和精力,投资者就能避免投资时“纯粹撞大运”的怪圈。为了证明这点,我们列出了一份有 10 个基本问题的清单,每位投资者在将自己的血汗钱投入某只股票前,首先应该问一问这些问题。这种做法的灵感来自于拉姆·查兰(Ram Charan)这样的公司咨询师,它不需要你费尽周折地进行财务证券分析。实际上,有些问题听起来都是些浅显的东西。但我们可以保证:只要你在买股票前确实问过这些问题,你就是踏踏实实根据一个公司的长期前景来下注,而不仅仅是碰运气。

1.这家公司如何赚钱?

如果你不知道你买的是什么,你就很难判断该付多少钱。因此,买股票前,你应该了解一下这个公司是如何赚钱的。这个问题听上去简单,但答案却不总是那么一目了然。比如说,通用汽车每年销售上千万辆汽车,但不幸的是公司在这上面几乎不赚钱。实际上,目前通用汽车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自通过公司的财务子公司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向消费者发放的贷款。而且你可能也猜得到,来自汽车贷款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一半,其余的则来自通过通用汽车子公司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这并不一定说明通用汽车的股票就不好。但很明显,这使你对这家公司的风险和潜在的利润有了更好的了解。

虽然“净收益”和“每股收益”这些东西会成为商业媒体的头条新闻,但这些仅仅是会计学概念。对股东而言,最重要的是实实在在、铁板钉钉的现金,无论这些现金是以分红的形式分给股东,还是以再投资的形式投入公司运营,从而推动公司股价上涨。翻开年报中的现金流报表,看一看公司“经营带来的现金流”是正还是负,以及现金流是在增长还是在减少。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危险信号:(收益表中显示的)净利润在增长,而现金流在减少。如果是这样,可能就是一种迹象,表明公司使用了“创造性的”会计手法来夸大了账面利润,而这对股东毫无益处。安然公司就是一个例子。

2.销售额是实实在在的吗?

说到现金,大家要明白的要点之一是:根据会计方面的规定,在某笔现金确确实实到账之前很长时间,公司就可以将其计入销售收入(最糟糕的情况是,这笔现金永远也到不了账)。这可能会大大影响你打算购买的股票目前的价格。那你怎么知道公司是否有这样的事情?通常可以从公司递交的收益报告中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以技术公司 RSA Security 为例。在 2001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的注释中,该公司披露了它已经转而采取更激进(不过也是合法的)的会计方法,在把软件发给经销商的同时就将其计入销售收入——为什么非要等到终端用户真正买走产品后再入账呢?

有时候,这种具有警告意义的操纵收入迹象比较隐蔽。比如说,对于那些销售收入增长的速度大大高于竞争对手的公司要提高警惕。此外,还要当心那些实现销售增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吞并其他公司的公司。如果某家公司每年平均都要收购好几家公司,那么其动机可能就是管理层希望满足华尔街短期的预期。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将数个各自独立的公司整合在一起,可能会搞得一团糟并付出沉重代价。

3.与对手比,公司经营得怎么样?

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前,要了解它是如何积聚起竞争实力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最容易入手的是分析公司的销售数据。如果这家公司处于高增长行业,那么,他的销售增长幅度与竞争对手相比如何?如果公司处于成熟的行业(比如零售),过去几年中销售是否持平或者有所增长?尤其要注意新竞争对手的销售业绩,特别是在那些已经停止增长的行业。沃尔玛进军零售业让所有业内人士很沮丧。过去,人们觉得Kroger和Safeway(都是零售商)就够便宜的了,可是那时候没有沃尔玛与它们竞争。

在对比该公司及其竞争对手时,别忘了比较成本。以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和福特为例,它们都背负着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这样的沉重负担,这些开支使得它们在与丰田和本田等外国对手竞争时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4.经济大环境对公司有什么影响?

一些股票的周期性很强——换言之,公司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经济状况。周期性波动股票有时貌似价廉物美,实则不一定。比如说,在经济下滑的时候,纸业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会变得非常便宜。但这是大有原因的:经济不景气,许多公司减少广告开支,报纸和杂志页码变少,所以造纸公司的销售量就减少。当然,经济走出低谷时,事情又会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买股票前需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公司所处行业的价格竞争程度。价格战也许对消费者大大有利,但会使公司的利润迅速减少。咨询公司麦肯锡对《财富》1000 家最大公司的分析表明,对于一家公司而言,产品销售价格每下降 5%,销售量必须增加18%,公司才能维持原来的利润。麦肯锡公司合伙人、定价专家克雷格·扎瓦达警告说,“大部分行业无法把销售量提高这么多”。多数情况下,发动价格战的公司想要保证盈利,就必须有比竞争对手强很多的成本优势。看看所谓的“汉堡大战”给麦当劳和汉堡王持续造成的利润灾难,就明白这一点了。

5.哪些因素可能损害或毁灭公司?

投资一家公司之前,你必须考虑一下这家公司在未来可能遇到的最糟糕情况。比如说,如果一家公司的销售额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某一个客户,那么该公司失去这个客户,销售就可能大幅减少。看一看公司的首次募股说明书(如果这家公司刚刚上市)或者公司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的最新10-K年报,你就能对这些风险有所了解。

有一些公司的风险天生就比别的公司大。看看那些毫无盈利的生物技术公司吧,这些公司在其神奇药物没有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审批后,公司股价一下子就从天上摔倒了地下。这还使我们认识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某个公司的业绩大大依赖于某个人的行为和名望,那么这时你就要警觉了:这只股票的风险很自然就会较一般股票高出数个等级。

6.管理层是否隐瞒了开支?

纵观一家公司的历史,冲销和重组支出通常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一家公司年复一年都有计入“一次性”支出的习惯,大家就要提高警惕了:这实际上使得投资者无法了解到底公司利润如何。比如说,零售商凯马特(Kmart)在 2002年倒闭之前不断将什么开支都计入一次性支出,从关闭经营不善商店、冲销过时的库存到“重新定位”互联网业务的开支都包括在内。纽约投资管理公司 New Amsterdam Partners 首席投资官米歇尔·克莱曼对系列支出现象有所研究,她说,“这种情况太典型了。他们一直在将所有这些计入支出,而竞争对手就没有。”

克莱曼建议,如果你发现一家公司过去五年的收益报表中,至少有三年出现了一次性支出,那就要对这只股票提高警惕。实际上,她的研究发现,70%的情况下,这类公司的股票的表现始终弱于标准普尔500指数。

7.公司是否量力而为?

即使目前公司的利润看上去很不错,但如果公司积累了一大堆长期债务,这种好时光就难以长久。买任何一只股票前,你得先看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有多少债务——债务过高是很有风险的,因为销售减少或者利率上调可能会危及该公司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而且高负债率还大大降低了业务的利润率。

但让公司栽跟头的不仅仅是债务。期权——通常意义上的高管薪酬之外的一笔额外之财——对于股东而言是一笔代价高昂的付出。在公司年报的注释中,必须披露计入期权后的公司收益。一定要看这部分注释:期权能够让已公布的盈利转眼之间变为亏损。

8.谁掌管大局?

对于一般的局外人而言,评估一家公司管理团队的质量通常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专家认为,投资者购买股票前仍然应该考虑一些传统的指标。保德信金融集团(Prudential Financial)银行分析师麦克·马约建议,投资者可以读一读历年来首席执行官在年报中致股东的信。看看公司的管理层传达的信息是否始终如一,还是经常变换策略,或是将公司经营不善归咎于外因。如果是后者,就要避开这只股票。

哈佛商学院研究首席执行官及组织行为学的助理教授唐纳德·萨尔(Donald Sull)认为,就算公司总部对管理团队的工作重点能娓娓道来,但“如果我看见这家公司总部是一个庞大、崭新的大楼,我会卖出这只股票。股东的钱这么被乱花的情况很多。”萨尔警告说,投资者应该避开在新总部大楼里布置了以下东西的公司:挂着建筑设计奖,大堂里有瀑布,或者楼顶有直升机停机坪。

9.公司真正的价值是多少?

如果你买进时股价过高,那么就算是买了全世界最好的公司的股票,也会变成最糟糕的投资。同理,如果你低价买进一只股票,哪怕这家公司基本面平平,也可能会成为你投资组合中的明星。但正如巴菲特在《财富》“2001年投资指南”中指出的那样,投资者往往什么便宜买什么,但就是不这样买股票。事实上,投资者总是更愿意等到股票价格上涨后再买进。

不要落入这种陷阱。如果你想买的股票最近成交量巨大,而且创出一年来的新高,要找出背后的原因:这只股票受到众人追捧,并不能成为你买进的理由。华盛顿州立大学的金融学教授约翰·诺夫辛格说,“散户投资者总是愿意随大流”。

所以,股票的市盈率仍然是衡量公司价值的最好、最快捷办法。通常的规则是,大部分追求增值的投资组合经理不会碰那些市盈利高于30倍的公司,哪怕这家公司处于增长型行业(原因何在?如果投资者想要从投资这种公司中获利,公司的回报就必须较整体市场价值高出 50%)。记住,如果你是用来年或者后年的收益预期来计算市盈率,那么你就是在猜测,而不是计算。下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审查现金流表,看看经营是否带来正现金流(最好是不断增长的现金流)。如果一家公司的现金流一直都是负值,那么其股价的上涨多半是大家的一厢情愿,而不是经济的真相。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范文第3篇

央行启动二次汇改,全球市场一派欢腾,国内股市应声上扬。人们普遍的预期是,中国的热钱要多了,股市、房市都要重新涨起来了,一轮新的景气循环近在眼前。事实是否真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呢?或许历史中有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的东西。

从国内来看,借鉴2005年第一次汇改后的情况,则二次汇改将再一次点燃中国的投资激情,股市必然大涨,房市也可以再涨几倍,中国经济越来越火,出口畅旺、投资飞涨、消费大增,经济社会一派繁荣景象。从国外经验来看,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即人民币升值,但外汇资金开始借机套现离场,中国的金融泡沫因此破灭,股市开始低迷,房市一蹶不振。同时,人民币升值打击中国的出口,反过来影响中国经济,并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经济出现二次探底。两条道路,何去何从,考验的是我们领导人的智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市场中,除了我们中小投资者外,还有上市公司、主力机构和管理层。他们任何一方都比我们强大,而且经常利益一致。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虽然我们在资金量、信息和技能上比较弱势,但我们进出比较容易,随时可以买进我们最看好的公司,在不看好的时候也可以随时卖出;我们要了解哪些上市公司最值得投资,了解哪些上市公司风险较大;我们要了解主力机构看好哪些品种,不看好哪些品种。我们要了解管理层的意图及措施,关注政策友好型的品种,回避政策打压型的品种。

投资时不必过于追求赚快钱或赚暴利,因为追求赚快钱往往“欲速则不达”,追求暴利往往会承担更大的风险。有了好的心态,在投资的时候,我们会更加从容和自信。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通过我们的理性投资,分享上市公司的成长,实现我们的财务自由。

高手看盘秘诀

怎样看大盘当天的指数收阴、收阳?投资者每天都看大盘,但多数人看不准大盘。大盘到底当天是收阴,还是收阳?我通过很长时间的记录、验证,发现大盘在正常时间内,收阴、收阳是有规律的。我判断的准确率达78.2%。

以下几点是我长期观察大盘最常用的方法,可以供大家参考:预测当日成交量的多少;快速捕捉大盘当天异动股的技巧;如何选涨幅大跑赢大盘的股票?看布林线买股票;当天股价卖最高价的技巧,怎样看手中的股票异动,看KDJ买卖股票的技巧,关注自己所在证券公司的“回报栏”。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范文第4篇

(George Dagnino)

美国金融循环领域著名的实战派专家,提倡“提前预测经济形势,循环组合投资”。曾担任世界最大的轮胎企业――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对周期理论已经钻研了20余年。从1977年开始就担任广受推崇的《投资评论》双周刊主编,此外,他还担任美国西部名校鲍德温华莱士学院教授,并受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世界各国的150多个机构和院校的邀请讲解商业循环的投资策略与管理。他领导的投资咨询团队――彼得达格策略资金管理公司,管理着四十亿美元资产,持续盈利。

经济减速,现金流更重要

商业和金融循环驱动着股票、债券、大宗商品、贵金属、房地产、货币和其他资产价格不断变动,这些会反映在指标的起伏上,比例GDP、利率、物价指数、汇率、石油价格、地产价格、工人工资、采购经理人指数、消费者信心等,如此就形成了“四个循环商业循环投资阶段”――生长、繁荣、衰退、恢复。

所以,通过辨识领先或者落后指标的变化,认清当前是所处在四个投资阶段的那个部分,提前预测、组合投资,才能在牛市、熊市都能找到稳定的投资收益。

被问及当下全球经济处于哪个阶段,达格尼诺觉得全球经济正在减速,所有的领先指标都印证了这个观点。所以全球范围来看,在这个阶段应该投向能够产生持续现金流的投资标的。

资金流向发展中国家

在达格尼诺看来,美国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生产增长率已经接近0%。这种情况之下,印钞票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已经导致美元贬值很长一段时间了。达格尼诺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增长将在2%的水平,远低于3%的平均值。发达国家市场现在正变得更具防御性,所以全球的资金仍然在流向门槛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中国面临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市场机制将纠正浮动货币到正确的估值上。现在那些陷入金融危机的欧洲国家,就是因为其货币没有在安全的估值上。

欧洲经济可能一分为二

对于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将如何落幕,达格尼诺说他早在2003年的观点就是:使用统一货币的欧元区将难以维系。因为这将使这些使用统一货币且贸易赤字达到借贷上限的国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降低自己巨大的贸易赤字,从而使危机持续。欧洲试图把生产增长率、单位劳动力成本、贸易赤字都不相同的各国捆绑在一起,这产生了巨大的问题。

通过货币贬值来提高国家在全球贸易的竞争力是重要的市场机制之一。那些有巨大贸易赤字的欧洲国家如果无法贬值应对,欧债危机将无法解决。欧洲经济将一分为二:一半强壮,一半虚弱。

经济不景气,别碰黄金,买短债

金价和大宗商品价格是否见顶?达格尼诺认为在全球经济走向不景气的现在,大宗商品特别是黄金的价格在下跌。在经济走向景气周期的时候,大宗商品和稀有金属才是很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

在目前通胀的形势下,投资者应该持有短期债券。攀升的通货膨胀伴随着商品和债券价格的上扬,短期债券是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

Q 《钱经》 A乔治・达格尼诺

Q 目前中国股票估值跌至历史低位。您觉得A股跌到底了么?现在是入场抄底的时机么?该买什么?

A 没有人知道!但我唯一可以确信的是市场最终总是对的。

Q 在美国各大股指纷纷创下近年新高的情况下,中国股票指数却十年来原地踏步、没有上涨,中国指数基金持有人并没有赚到钱,您对此如何看?

A 中国也不能逃脱经济周期的循环,股票指数会在通货膨胀上升的时候下跌,而中国紧缩的货币政策加剧了这一过程。

Q 通常情况下,您通过哪些因素来判定股市市场拐点?持有的股票什么时候卖出?

A 在我的书中提到,股票市场的高点出现在经济景气期,当通胀、短期利率、信用风险都攀升到高位的时候,小心出现拐点,让你一直在上升的收益曲线可能反转。

就一只股票来说,建议卖出的理由有三种,一是经济循环的指标显示持有股票的风险已经变高,二是个股落后大盘,三是个股下跌超过15%。

Q 如何来通过判断景气周期来买卖股票?

A 买入股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只能买进,第三阶段只能卖出,第二阶段应该100%持股。

第一阶段,股市已经跌数月,经济成长趋缓,利率上升12个月后开始下跌,信用需求增加(债券利率曲线陡峭),货币供给开始成长,通胀与债券利率经一年以上上涨开始下跌,商品价格经一年以上上涨开始走跌,跌数月后股价指标(如市盈率、市净率)已开始合理。

第二阶段中,经济成长加速,货币供给成长速度上升,短期利率持续下跌,通货膨胀与债券利率持续下跌,股价指标(如市盈率、市净率)合理没有显著高估。

第三阶段是最危险、最难以应付的,需要有卖出的勇气,弱股先卖出,提高现金比例部位。这个阶段,经济成长快,信用需求下降(债券利率曲线平缓),货币供给成长速度下降,短期利率回升两个月以上,工资上扬,通货膨胀与债券利率上扬,衡量股价指标(如市盈率、市净率)接近历史高点。

Q 对普通投资者,您能否给些理财建议?不仅仅局限在股票和大宗商品。

A 关于投资,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特别要小心周围全是好的声音。保持谨慎之心,直到确认自己在整个经济周期中可以存活下来。投资理财并非只是纯粹利用买卖股票基金来获取利润,而是根据对经济状况的观察与分析,有效地将现有资金做最有效的组合与运用,以创造更大更稳定的收益。

Q 能告诉我们在您的《聪明投资》一书中,最关键的投资理念吗?

A 这本书主要揭示了两点:

提供给投资者识别经济处于景气周期还是不景气周期的方法。

为投资者揭示了经济处于景气周期时,大宗商品和股票资产的表现更好;而经济处于不景气周期时,银行资产、保险、不动产的收益更好。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范文第5篇

当然,在回答应对股票市场价格突然下跌的问题之前有个先导性的问题,那就是投资者在选择自己持有哪只股票之前做了什么?一些时候一些投资者会向我征求投资建议:“我拿着某只股票,买入价格是现在价格的3倍,而且那家上市公司要重组,但它们好像也很不稳定……我该怎么办?”这有点像一个女孩问:她和一个杂碎怀了孕后发现那个人一无是处,她该怎么办?我不知道这种糟糕的情况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反问,你当初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投资一家自己不了解的公司。了解比较投资标的(不光股票投资要这样,投资什么都是如此)就像避孕措施一样,事先做要比事后做效率高100倍,而且价格也更便宜。这一点很重要,强调多少次也不过分。

如果投资者不是靠投硬币正反面来做投资决策的,可能才会涉及到下面的问题,在股票遇到突然下跌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这是因为在一些时候,即使投资者做了还不错的尽职调查,也还是会踩到一些地雷,而这些地雷中有的是真正的危险,有的你只要假装不知道就可以了。

收益不如预期的公司

我的一个朋友在上厕所时摔伤过,因为他误把公司的蹲式马桶当成了自己家的坐式马桶。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一般的摔伤并非取决于你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而取决于你有多没想到。

在股票市场上也有同样的道理,很多公司股票价格突然下跌并不是由于这家公司不够好,而是它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好而已。正好相反,很多非常杰出的公司都出现过这种不够好而股票价格忽然下跌的情况,这个名单里包括微软、苹果。通常情况是投资者把这些公司想得太好了,而对它的未来收益给了过高的期许,当公司有一点问题出现,很多投资者就以为这家公司变坏了而卖出了它。这有点像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他本来有自己的女神,但有一次他发现那个女神也放屁就放弃了。

怎么办

如果你想追求一个赏心悦目的女士,她是否会放屁并不是评判标准(其实一个人不会放屁反而是很可怕的,那些废气哪去了?)。判断一家公司也是,你想投资一家非常棒的公司,它偶尔出现小小的不如人意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它每次都绝对的棒反而有点奇怪―对于这种公司,投资者应该做的和市场相反,在它被预期得过好的时候应该离它远一点,而当它稍不如预期的情况出现,再以合适的价格买入它。

另外,还有一种超过投资者预期的坏事造成股价大幅度下跌,那就是公司重组失败,这在中国市场上挺频繁的。如果投资者是那种赌公司重组人,那么最好的押注手段应该是平均一点,向有可能进行重组的公司下注。这种下注方式既可以让你获得投机的快乐,又不至于那么危险。

撒谎的公司被识破

上市公司撒的谎被识破,可能是投资者踩到做多的股票地雷。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利用自身在信息上的优势,会故意制造一些谎言,以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是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喜欢把自己说的比实际情况厉害一些,而这种夸张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很难察觉的。在这里我们还要说几句那些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在很多情况下,普通投资者难以察觉的谎言,他们也基本不知道。我看到很多分析师的分析报告中会出现这样的内容:××CEO对自己公司的前景非常看好,预期今后3年的每股收益将达到……这些分析师就真的按照这样的预期去写分析报告了。

其实分析师在分析一家公司的经营情况时就像记者描述一个新闻事件一样,应该查找多个信息源来验证一件事的真实性。但通过看分析师的报告你可以感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做。而这种事实的难以验证性也让一些所在行业并不特别令人关注的公司投资风险更大,因为关于这些公司的判断大多数来自于这家公司自己的说法,很难找到其他更加公平的验证。

另外,那些收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公司因为谎言更加难以被证伪,也更容易撒谎。比如,因为天气造成的种植或者养殖产品减产甚至血本无归。对于这种事件,局外人很难判断真伪。在这种扯谎者中农业公司比较多。中国市场上几个著名的上市公司骗局都来自于这些行业,比如蓝天集团、银广厦。

怎么办

首先对上边所说很难查询踪迹的公司,还有那些客户小众的中小型公司,投资者在投资它们前都应该保持谨慎,不能光听上市公司自己的判断。另外,对投资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散是对付这种地雷的有效方法。

上市公司的谎言被揭穿,投资者需要判断一下这种谎言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不是致命的。1999年6月微软公司曾经试图利用把公司的销售收入划归准备金以抚平未来收入上巨大的颠簸,这个谎言被揭穿在当时造成微软股价下跌了40%。而实际情况是,即使微软撒了谎但无关大局。由于在市场上寻找一家清纯并且卓越的上市公司的困难程度,投资者应该容忍一些“小”谎言。

另外,就是那些不可救药的谎言,对于这种上市公司,投资者应该尽快抛掉它们,因为对一些靠谎言成长的公司,一个谎话后还隐藏着一堆谎话。

莫名其妙的原因

在股票市场上偶尔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造成股票市场忽然大幅度下跌。比如在2007年2月27日,那天上证指数下跌超过8.84%。因为A股市场中交易的股票还有所谓的ST股,它们的单日最大跌幅是5%,所以虽然整个市场没有下跌到10%,但其实所有的股票都跌停了。当时的情况就像正在举行的盛大爬梯忽然停电了一样。我当时还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大家都在猜测到底出了什么事,最终大家认同是中国和某个帝国主义国家打起来了―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曾经想过要不要在家里多储备点粮食什么的。而这种荒唐的猜测很快被吹散了。真实的原因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我曾经想在马尔科姆写的那本《引爆点》里找到这件事的备选答案,但是没有成功。这种事是不是应该归到神秘学的范畴里呢?怎么办

你以为在市场上出现的系统性暴跌,是有明确原因的占多数还是没有的占多数?答案很简单,是没有明确原因的。我统计了下,不管中国还是美国,系统性暴跌最大幅度的Top 50中,没有具体原因的下跌要占到60%以 上。

没有明确原因的系统性暴跌发生的时间还有一定规律。通常这种暴跌发生在一个投资者们想法非常离散的时间段,也就是有一半人认为市场会走好,另一半人认为市场要变坏。当有什么微小的消息或者流动性的变化时,可能只导致一个投资者从认为变好端走向了认为变坏端。但这时候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整个市场完全倒向了变坏端。之后就是羊群效应,所有人都在卖出股票,莫名其妙的大幅度下跌就发生了。

莫名其妙的大幅度下跌其实很好应付―最好的方法就是站着不动,如果你手持股票也不用抛出,如果你在场外也没必要急着进来进行所谓的“抄底”。从平均数来讲这是种好方式。

系统性崩溃

有时候这个世界会出现“摧毁性”的事件。比如美国的911、雷曼兄弟倒闭。投资者知道这些事之后都会在资本市场上有所反应。其实这类事件发生后,人们并不知道它到底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的信心被摧毁了,所以不管怎么样先抛出手上拿的股票再说。因为卖出股票的人太多,所以市场的流动性会受到影响,当投资者看到所有的股票都在大幅度下跌,以为世界末日快要到了,所以新的卖出者又出现了。

怎么办

投资者因为投资失败而自杀的有两种,一种是认为自己特别倒霉的,为什么刚买了股票市场就下跌了30%?另一种是投资杠杆用得过高的。不管是哪一种,一般在发生在系统崩溃的时候。所以,面对系统性崩溃投资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开点,其实这也是最重要的。只有活得够长投资才会更出色。

第二点,在投资者保持冷静后,还要分辨一下面对的系统性崩溃是真的么。那些神经紧张的证券专业人士由于先掌握信息对他们行业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最喜欢信谣传谣,这造成过很多次假的系统性崩溃。比如说1992年芝加哥金融区的地下水管爆裂造成期货交易暂停,随后纽约股票现货交易市场大跌。实际上这只是房子老化靠消防队就能解决好的事,如果有哪个倒霉的投资者因此自杀就真的太愚蠢了。其实,最近中国市场上出现的,证券公司因为融资融券问题受到处罚也是这类事。实际上政府是希望证券市场走牛的,只是不希望它好得太过份而已。

关于投资者躲开系统性崩溃的问题,有一坏一好两个消息。先说这个好的,一个投资者如果能成功地躲开这种系统性崩溃事件,那么他的投资收益率绝对能平均战胜市场5%以上。坏消息是,很多投资哲学家和实践者花了一辈子去研究怎么避开这些系统性崩溃的方法,但都不够有效。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只有一个,如果你看到市场上的股票都太贵就不要再买了,那些真正的系统性崩溃都发生在整个市场估值过高的时候。

过气的公司

在很多情况下,过气的公司非常不受人待见,这些公司就是中国市场上那些“概念”不流行的公司。不管市场整体环境是好是坏,这些过气公司都有可能在某一天被投资者有节奏地抛弃一下。这些公司之所以过气有的是因为自身所在的行业问题,你知道四川长虹这家公司么,我现在看的电视还是它的。这家公司曾经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值钱的股票。

由于指数这种价值判断的存在,过气公司有时候还会遭到系统抛弃。那些原本被很多指数列为权重股的公司在他们过气后,在指数中的权重被下调,最后被调整出指数。由于很多投资机构会关注那些指数,指数基金的投资也以指数的制定为标准,所以当某个过气公司被调整出指数时,很多指数基金和投资机构也都会跟着抛售这家公司的股票。由于抛售得比较集中,也会造成这种过气公司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