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蛇传的故事

白蛇传的故事

白蛇传的故事

白蛇传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白蛇传说》;《青蛇》;观众接受

在电影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电影对民间故事的改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民间故事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故事结构。另一方面,由于民间故事具有开放性,于是民间故事在为电影提供叙事蓝本的基础上,也为电影的改编与新的演绎提供了可能性。

电影改编对民间故事青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因为民间故事广泛的群众接受基础。但这种接受基础也有它的两面性,如果电影的改编符合观众的想象,那么口碑与商业的成功水到渠成;如果电影的改编伤害了观众对故事的心理期待,那么,即便是能够获得商业收益,大概也不会获得观众的赞许。改编自同一民间故事的《青蛇》与《白蛇传说》就鲜明地体现了民间故事改编的两面性。

上映于20世纪90年代的《青蛇》与2011年的《白蛇传说》同是改编自民间流传很广的故事《白蛇传》,单从商业电影的立意出发,二者都是非常成功的。但获得的观众评价却有很大反差。仔细品析两部作品的改编,对比研究二者在电影本体上的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本体之外的立意取向,确实存在很大不同。

电影本体:不同演绎带来的差异接受

在本体论者的批评视野里,本体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但我们无意探讨本体的深刻含义,而是只借用本体的表层意义,用来指称影片本身。具体说来,我们所说的本体指电影的故事建构、人物形象塑造、明星制等与电影相关的元素。

(一)故事建构:通与不同

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与其故事的结构与讲述技巧有很大关联。当代电影之所以颇受人们的诟病,对故事的忽视是很重要的原因。电影《白蛇传说》和《青蛇》的故事来源都是民间流传的《白蛇传》,但“‘故事’是可以由作者去任意描述的,同样的一个事件,作者叙述的角度、方式(材料的取舍)、语气(肯定或否定)的不同,将会使故事和人物的面貌产生决然不同的后果”[1]。所以,作为建构在共同故事根基上的两个独立文本,《白蛇传说》与《青蛇》在存在许多共通元素的同时,还是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首先关于故事的起因,两部作品都舍弃了原故事中关于白蛇报前世之恩的缘由,而共同采用了白蛇动了凡心,偶遇许仙,一见钟情,随即与许仙结为夫妻。电影《青蛇》中,白蛇被许仙的读书声吸引,认定许仙是个“老实人”,于是决定与其结为夫妻,体验人间情感;而《白蛇传说》中,白蛇被外表俊朗的许仙吸引,凡心波动,当许仙被青蛇吓入水中后,不惜耗费真气救起素不相识的许仙,随即一吻定情。与《青蛇》相比,《白蛇传说》对白蛇与许仙情感的起因阐释得更为直接和突兀,《青蛇》的故事缘起似乎更符合传统的接受心理。

其次,在对故事的发展的叙述中,两部电影均在“一见钟情”的基础上,逐渐生发出许多不同。电影《青蛇》保留了民间故事中的游湖之说,但《白蛇传说》将之处理为湖心小亭白蛇主动告白,再加上水下一吻的再次演绎,很是浪漫,但与《青蛇》中游湖一节相比,直接有余而美感不足。白蛇在此颇像一个爱情的占有者、强迫者,与人们心中白娘子贤淑端庄的形象大相径庭。

经过结亲、行医、酒变等情节后,两部影片最大的不同出现在盗仙草一节。《白蛇传说》一反电影《青蛇》与民间故事的传统“救与被救”的关系,对情节的主体进行调换,演绎为许仙为救被自己误伤的白蛇,不惜一切代价,爬上雷峰塔盗取仙草。在这一主体的置换中,那个已被广泛接受的民间故事里的为救夫君勇盗仙草的重情重义、有胆有谋的白娘子形象消解了,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英雄救美”的场景,从观众接受的角度来说,这种对传统人物形象进行的生硬改造只是一种缺乏诚意和创意的拼贴。

两部影片把高潮都设置为白蛇与青蛇大战法海,最后水漫金山,造成无法挽回的惨剧。基于商业电影的可看性,对打斗场面的处理都颇为精彩,但结局的故事结构存在很大区别。《青蛇》中:在斗法时白蛇产子,法海于洪水中救出婴孩,白蛇湮灭于洪流之中,对爱情与人性伤心至极的青蛇杀了许仙,让白蛇和许仙的躯体与爱情皆随滔滔江水并逝。但《白蛇传说》舍弃白蛇产子的故事元素:历经盗取仙草的磨难使许仙变成了失忆者,白蛇在与法海的斗法中被压雷峰塔底,许白二人的真情感动上苍,法海掀开雷峰塔,让许白二人做最后的告别,在素素最后的一吻中,唤醒了许仙的记忆。

《白蛇传说》带给大家一个至真至情的结尾,让观众感动。但这种改编已脱离了白蛇故事的本体,失忆的设计也缺乏新意,法海的被感动也颇具无厘头色彩,整个结尾与原故事相距甚远,这对观众的心理接受是一个考验。

(二)许仙形象塑造:丰富与单一

在关于白蛇的民间故事里,许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人物形象,从唐传奇《李黄》中的模糊不清,到《新白娘子传奇》中的善良、机智、痴情但又有些摇摆,人物形象不断丰满。电影《青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又有新的变化。许仙成为一个英俊潇洒的儒生形象,同时又有些贪恋安逸生活,迷恋美色,但其本性还是善良、朴实的,所以当听到他的娘子是条蛇精时,他有些动摇、不知所措。应该说,电影《青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富,也更贴近一个普通的人。

相比于《青蛇》中许仙形象的平凡化,电影《白蛇传说》似乎有意将他塑造为一个爱情中的圣人。水中被一吻相救之后,许仙就开始钟情于救命的女子,即便是白蛇百般调戏,也不为所动,当知道白蛇就是救他之人时,马上提亲;为救白蛇,不惜冒死去雷峰塔盗取仙草,以身试火;而历经盗取仙草的磨难使许仙变成了失忆者,被白蛇一吻唤醒记忆的许仙依然情比金坚、不离不弃,与白蛇的生死离别将许仙形象升华到极点,一个对感情忠贞不贰的圣人形象塑造最终形成。

在物质至上的消费时代里,至真至情是现代都市最缺乏也是最渴望的。于是,电影《白蛇传说》基于这种情愫对许仙形象的升华,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渴望。但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在于他的丰富性。他爱白蛇,忠于他们的感情,但同时,他还是一个人,有他的弱点和动摇徘徊之处。而只取其至情忽略其他,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明星制:商业成功的基础

商业电影一个重要的标志即是对明星的使用,并将之作为票房收益的重要保障。相隔十余年的《青蛇》与《白蛇传说》,对明星的重视是不约而同的。“古装片导演天王”香港影坛怪杰徐克在《青蛇》中让功夫明星赵文卓饰演法海,做足了功夫武打的戏。张曼玉饰演的青蛇精灵古怪,妖媚中透出任性与坚定。王祖贤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妖的妖媚,捍卫爱情时的认真与痴情也表演到位。于是,几位明星的加盟以及对角色的确切理解,让影片《青蛇》除了热闹、好看外,导演期望传达的严肃的思考也很好地传达给了观众。

与《青蛇》相比,电影《白蛇传说》更加重视明星的商业价值。功夫皇帝李连杰饰演的法海继续他功夫的表演,不仅要和青蛇、白蛇大战几场,而且还要和雪妖、蝙蝠妖等大展拳脚。四小花旦之一黄圣依饰演白蛇、万人迷林峰饰演许仙,不仅为影片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而且凭借年轻偶像的人气,也为影片吸金不少。再加上蔡卓妍、文章等人气指数非常高的众多明星的加盟,影片把明星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也许是过于重视明星的商业作用,《白蛇传说》众多的明星光环似乎遮蔽了影片对故事及意义的表述。众多明星的光环照耀下,故事本身不再重要。无论是千年流传的经典神话,抑或是粗制滥造的无厘头故事,已不是创作者关注的重点。

本体之外:人性思索与视觉狂欢

在电影本体之外,两部影片立意目的的差异,也会带来接受效果的很大不同。这也是造成二者口碑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青蛇》:关于人性的探讨

电影《青蛇》的直接故事来源是“奇情女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 “她的笔下的男人几乎无一例外是薄情郎、负心汉,女主角都有着、戏子、妖精的身份,却总是不放弃对自身救赎的渴望。”[2]小说《青蛇》更是以“一个现代女性主义者讲述的爱情故事,它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男权意识的叙述模式,重构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通过融入现代人的性格与体验,在不自觉中打碎人们的固定思考,展示了新的女性主义视角,更深层次地透视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3]。

从小说《青蛇》到电影《青蛇》,虽然由于徐克的介入,原作中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有所削弱,但李碧华的女性主义在徐克的镜头下变成了对人性的思考,“刚愎自用的法海维护的是‘道’,想相夫教子的白蛇、懦弱中庸的许仙遵从的是‘礼’,而青蛇不掩饰、不虚伪的真性情才是人的‘天性’。” [2]

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思索,电影《青蛇》在商业定位的前提下,没有运用流光溢彩的特效,借清新脱俗的画面表达了原作中的思维深度与思想意识,而这种思考,也符合了人们的接受意识。

(二)《白蛇传说》:现代化的视觉狂欢

在《白蛇传说》的宣传中,魔幻与特效是创作者在爱情之外所着重强调的字眼。影片上映之后,影片中许多打斗场面的设计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影片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一个魔幻的世界,青白二蛇身姿妙曼,轻扫蛇尾嬉戏于奇花吐蕊的森林;许白二人拥吻于色彩斑斓、极度唯美的水底世界,不仅为影片增添了几分魔幻色彩,更增加了几分浪漫情愫;法海与蝙蝠精的打斗场景阔大、恢弘大气,让观众感受到浓烈的魔幻色彩;影片最具气势的场景当属白蛇、青蛇做法水漫金山,飞起的水流汹涌而来,气势磅礴,不可阻挡,震撼人心。影片斥资四百多万美元进行后期特效制作,运用1500多个特效镜头,后期制作达一年之久,可见其对视觉效果的重视与雕琢。影片在影像呈现与特效制作上既有东方神韵,又有神话气势,并且更有好莱坞魔幻大片效果,满足了一部分观众视觉上的追求,但感观的华丽终究难掩故事的空洞和脆弱,从而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总的来说,与《青蛇》相比,电影《白蛇传说》似乎过于醉心在对视觉效果的追求上,忽视了更为广阔与深刻的立意,更忽视了对真情和人性的表现。正如风行网和《电影世界》联合评审团对之的评价:《白蛇传说》天然就具有情感张力,反而削弱白蛇和许仙的爱情主线,一味放大法海除妖伏魔的动作戏份,本末倒置。这种现象显现出影片对观众接受期待的忽视,进而造成这部电影继续重复国产大片叫座不叫好的老路。

[参考文献]

[1] 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31.

[2] 梅庆,张炎敏.华语电影《霸王别姬》与《青蛇》的主题阐释[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3).

白蛇传的故事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白蛇传说;主体意识;生存境界;纯情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中国古典小说最初的观念表明了小说由民间而来的创作模式,虽然自唐代起文人始有意为小说使小说成为一种自觉,但世代积累型更代表一种倾向,特别在通俗白话小说方面,我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说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模式和创作倾向。

白蛇传说由来已久,“宋时法师钵贮白蛇,覆于雷峰塔下。”(《清波小志·小窗日记》)但最初的白蛇并非如后人想象的那么美丽。在白蛇传说成为雏型,即《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出现之前,白蛇不过是迷人害人的蛇妖蛇怪。《西湖游览志》第三卷《南山胜迹》载“俗传湖中有白蛇青鱼两怪,镇压塔下。”《湖土需杂记雷峰塔》亦云“俗传湖中有青鱼白蛇之妖,建塔相镇,大士嘱之日‘塔倒湖于,方许出世。”《西湖三塔记》、《也是园书目》作《西湖三塔》,有明洪椭清平山堂刊本,叙杭州有三个女妖精,迷人后便结果了他再换新人,因此伤了许多人的性命,后来为真人所获,镇于三个石塔之下,这三妖其一便是一条白蛇即白蛇娘子。《宝文堂书目所录宋元明人话本考》认为“这大约就是后来《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西湖佳话》卷十五《雷峰怪迹》、《雷峰塔》小说及传奇和《义妖传》弹词的蓝本。而在宋代已然出现蛇妻故事。《夷坚支志》戊卷第二《孙知县妻》载丹阳县外十里间士人孙知县,娶同邑某氏女,此女颜色绝艳全如图画中人,但每澡浴时必施重帷蔽障,孙知县一日因微醉,偷窥其入浴,竟发现大白蛇堆盘于盆内。自此耿耿于怀,怏怏成疾,未逾岁而亡。然而更具传奇色彩更有代表性的白蛇故事当属《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李黄》(《古今说海》作《白蛇记》),文中“李黄”均作“李辖”)。该故事初具情节规模,写陇西李黄在长安东市见一犊车,车中有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李子尾随而去,于女宅中盘桓三日,归家后身重头旋“但觉被底身渐消尽……唯有头存”。后来家人寻至旧所发现唯一空园,问彼处人则回答“往往有巨白蛇在树,便无别物。”可见便是白蛇幻化弄人。奇怪的是,白蛇所化之人为一形状,不但先有青衣老女郎(自称“白衣之姨也”)讨价还价称有债务三千,请李子代偿,而且女子与李生并无情感而言唯“一连三日,饮乐无所不至。”

但到了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故事已成雏型,书中已出现许宣游湖遇白娘子与青青,只不过青青仍并非一条小青蛇,而是西湖中一条修炼成精的青鱼。但是市民性无疑代替以前白蛇故事的传奇性,白娘子不过为市井妇女而已,并且许宣也成为平民依附于姐夫李募事家里。白娘子以借伞还伞为名与许宣订下终身,而许宣却又因白娘子偷银、偷金珠细软连吃两场官司,后许宣游金山寺,遇法海。法海禅师以钵盂收白蛇青鱼镇于雷峰塔下留偈四句:“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并题诗:“心正自然邪不拢,身端怎有恶来欺,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将色与妖联系起来思考,使触角深入到人的内心,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大为可疑。

自此,雷峰塔白蛇传故事广为流传,明陈六龙以此题材作《雷峰记》传奇,清黄图王必、方成培均有《雷峰塔》传奇,并有弹词《义妖传》也叫《白蛇传》出现。实际上传奇与弹词为白蛇故事的定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玉山主人、醉月山人著《雷峰塔奇传》可认为是白蛇故事的集大成并定型之作。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比至少加入了白蛇降凡,端阳节许仙惊蛇陨命,白娘子盗仙丹仙草,水漫金山,叠木桥相会并状元拜塔等内容。其中叙说前缘,言许仙前生曾从乞丐手中买出此蛇放生山中,白蛇故感佩于心下山报恩完成夙缘,最终将白蛇故事纳入因果宿命之中。

但不久以前台湾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对白蛇故事又有所演绎,将故事重心转向两代情缘,媚俗中加入极浓的纯情。白娘子与许仙爱情成为千古绝唱。

从宋代蛇妖传说到《新白娘子传奇》白蛇故事至少做了如下重要演变。其一为从单纯传说即传奇到进入因果宿命框架,其二为白娘子从妖到人,由人妖分野到以人性消弥分野并深入主体精神的探索,白蛇故事的形成显示出对人的生存境界之不断质询,无论宿命还是纯情都可证实人已跨人人本思索的门槛并初步确信自己的生存状态。从而表现出可贵的主体性批判和超越。

初期的白蛇传说并无宿命性的东西,白蛇娘子与她所遇的男子相遇是随机性的,换句话说,正是这种无因果性体现出早期白蛇故事传奇性特点,李黄与袁氏的相遇,青衣老女郎的出现及袁氏本身姿态可看作唐代才子与故事的翻版。但进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虽然未述许仙白娘子相遇的前因,但法海的卷入已埋下许白孽缘的可能性。从文本中许仙由色而空可见许白相遇的必然性并可能使宿缘成为许白故事的借口。因为既然地狱之门才是天堂的入口,那么色也是空的必然之路。只是色即是空的矛盾性在于色空同在妄然非议许白基于人性的(因为其中包含着爱),是不合理的。《雷峰塔奇传》加强补充了因果夙缘的说法。一方面许白的一切为大数注定,将一切归于虚无,无法寻找真实的理由,一方面引入许白前缘,白娘子是为报恩而来,将现实境况归于前生。《新白娘子传奇》基本延用这一逃避说法。但因果报应,前生注定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实在唐宋以前的中国文学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元明以后关于前缘或前因才大面积出现。《水浒传》洪太尉误放天罡地煞并九天玄女授天书,《西游记》之金蝉子转世,《红楼梦》之还泪及其他种种不一而足。最基本的原因便是元明以后中国文化中人格出现一次大的转化。唐宋(宋代稍弱)以前,中华文化中存在相当的外放性,不但表现在人对外部世界的开拓进取,比如不断地开拓疆土,输出文化,而且宋代这个中国历史上相对软弱的王朝,对幽云十六州仍不忘收复。但自元以后文化中的人格内敛性却愈加呈现,一方面外界不再是人征服的主要对象,人的创造性转弱比如此时疆土已逐渐定型,文化上八股取士抄袭复古,出现的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传统文化的总结,清代小学大行,文字考据成为显学。另一方面内敛性表现在人本的苏醒,人更关注自身包括生命及生存状态。但是强调事功虚理而缺乏和漠视个性人格是一个传统,这在理论上使人们居于一种灯前黑的境地,他们对实际上已经站立其上的生存之根熟视无睹或目不敢言,却寻找另外一种理论借口即“大数”或“前定”作为依据。但色空或夙缘只是一种反讽,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的观点代表普通人的看法:“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法海仿佛多余,可见白娘子之被接受并非因为主题先行式的“色空”,而是基于人的情爱,没有白娘子的纯情和独立人格,白蛇传说只会湮没无闻,因此恰恰是主流文化的人本无根性造成被迫向因果宿命寻找依据(即名正言顺)。《雷峰塔奇传》自相矛盾的序言也可说明这一点,其序云:“盲史有日:妖由人兴也,人无衅其妖不自作。又日:天之所兴,谁能废之。”一方面将妖列为人心的迷误,把思考引入人的主体精神,另一方面又以“天数”作为最终依据,可是如一切皆天数或夙缘那么许白联姻是必然,许仙逃无可逃,命中注定,那么妖氛又岂能自衅?这实际上是一种悖论,将这个悖论附在白蛇故事之上无疑是一厢情愿。

中国传统从儒文化为主的文化系统通常以事功作为生命的表现手段以流芳百世为目的,但如何达到主体精神的现世超越始终是一个问题。白蛇故事的演变与定型却循着精神探寻与超越这条路艰苦地前行。早期白蛇故事强调人妖分野,可以看成是人对原始生命力的拒斥。白蛇幻化为女郎虽为一种浪漫性想象,但白蛇与人比如李黄缺乏一种精神性联系,两人故事除了猎奇也没有给读者精神提示,它终究缺乏内在的浪漫精神,这种浪漫不过是一种技术性操作。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娘子从转化为市井女子,小说无疑添具平民意识。更重要地人妖分野已渐消弥。作为平民女子的白娘子所寻求的不过是人类最自然的一种情感——爱。虽然她仍有其野性的一面,但她的爱并不伤人。在法海的钵盂下她承认自己一度春心荡漾,但与许宣相遇确实激起了爱的火花所谓“你有心,我有意”便是,同时并没有违背人间契约方式“烦小乙官人寻一个媒证,与你共成百年姻眷,不枉天生一对。”人并不是为痛苦、遗憾甚至不如意而活着的,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在此世里如能“我与你平生夫妇,共枕同衾,许多恩爱”便是彼岸。这实际上已是一种新的观念,是人对人自身主体性评价的结果,它甚至比张君瑞、柳梦梅以赴科考作为结合的手段更进一步,白娘子现形“变了三尺长一条白蛇,兀自昂头看着许宣”是留恋或责备难以定论。但白蛇故事从人妖分野到对立的消融,白娘子主体性精神遮蔽了她的妖性和人对蛇妖的恐惧。这显示出人的生存境界的一种转变。

白蛇传的故事范文第3篇

熊是雄壮的动物,让人联想到男子汉。相比之下,蛇显得阴柔,而区别于阳刚。这让人联想到柔弱的女子,便有了“维虺维蛇,女子之祥”的说法。

以阴阳之说来归类,蛇属阴。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排在奇数位置的为阳,偶数位置的为阴。生肖蛇配巳,地支辰为阳、巳为阴,恰好也符合对于蛇的阴阳判断。

这种阴阳定位,影响所及,派生出蛇成精,变化为女人的故事。有句名言“化做美女的蛇”,正是这一古老观念的产物。这一思路所编织的故事,最为典型的,就是妇孺皆知的《白蛇传》。

白蛇故事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大约受了妪老鹤发、翁寿银须的影响,古人想象动物成精,皮色毛色会变白。白蛇之白,由此而来。故事讲,白蛇修炼成精,取名白素贞,人称白娘子。她有一个好姊妹,叫小青,因为比她的修炼稍逊一筹,所以尚处于“青蛇”阶段。白蛇、青蛇都变幻为美女,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悲欢离合,口头流传,舞台搬演,赢得了一代代人感动的泪水。杨柳青传统年画的戏出题材,有一幅《断桥》,小青怒斥许仙无情,手举双剑;跪地的许仙,则又悔又怕的样子;白素贞站在两人中间,以身体护着许仙,并推挡着小青举剑的手腕,全然是有情有义好女子的形象。

白蛇传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原型;嬗变;青蛇

中图分类号:J8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029-02

一、青蛇身份演变及传统解读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文字记录的最早出现“白蛇”形象的是明朝洪《清平山堂话本》所收录的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在这个故事中,跟随在主角白蛇身边的陪衬、随从,不是丫鬟,也并非“蛇”,而是卯奴――“白娘子”的女儿,一只“乌鸡精”。最早最完整白蛇传故事的记载是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所收录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里的“青青”、后嬗变为“青蛇”的形象乃是一条青鱼。

从此之后有关“青白蛇”的文人作品,如方培成的《雷峰塔传奇》、《义妖传》、《白蛇宝卷》等,“青青”或“小青”就演变为一条蛇了。

在漫长的禁欲年代里,“蛇”即为色,是淫欲的象征。女子化身为蛇会引发周围人的恐惧,表面上是对蛇这种动物的恐惧,实际上是对女子喷涌而出的强烈的爱的恐惧。这种恐惧甚至强烈到只能以扭曲变形的方式才能获得表达的途径。所以无论青蛇白蛇,一出场时都是妖娆多姿充满诱惑力的,当二人蛇形相现时,男人们又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在白蛇传故事的传统版本中,青蛇是个沉默的角色,她或是插科打诨的丫鬟,或是撮合白蛇与许仙的红娘,或是素贞悲剧中的一颗棋子。所以传统故事中的青蛇结局,无外乎两种:一是和白蛇一样,被永远镇压在雷锋塔下,成为男权语境下的牺牲品。二是“修成正果”,和白娘子一起“位列仙班”去了。这种看似圆满的结局蕴含的其实还是牺牲,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镇压,因为所有的冲突都被主流话语替代,异类的身份被官方认同,其实也意味着被招安了。

二、青蛇形象的现当代解构

(一)革命话语下:田汉京剧剧本《金钵记》中的青蛇

田汉作于1944年的《金钵记》主要情节与我们熟知的故事并无差别,二蛇水漫金山之后,法海将白蛇压入雷峰塔下,小青练成剑法,击败塔神,救出白素贞。

田汉的改动使白蛇的故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单纯性,里面的人物几乎可以用“好“或者“坏”来评判,白娘子是个彻彻底底的好人,法海是个彻彻底底的坏人,许仙虽经法海挑拨,但幡然醒悟后发出“你纵是异类我也心不变”的声音。而小青,则友爱、正义,坚强而勇敢。

在此剧本中,小青单纯的近乎一个精心描绘好了的脸谱,她似乎没有作为一个女子的感情需要,她比以往的青蛇形象更为符合伦常道义的需要。她身上不存在“妖”的部分,完全是一个女英雄,太过完美,却也太过虚幻。

了解那时的社会状况,不难发现,那是一个革命的话语背景,呼声最强烈的就是反封建、反压迫,青蛇的女性自我命运和精神追求需要完全的被回避。虽然最后“倒塔”的光荣任务交给了她,但是并不意味着她自主精神的显现,而是她所代表的下层人民的身份承载了当时革命话语形态所要寻找的社会代言人形象。

(二)突破性进展:林怀民“白蛇云门”舞剧中的青蛇

1975年9月2日,林怀民的现代舞团“云门舞团”在新加坡国家剧场首演了舞剧《白蛇传》,其中颠覆了青蛇的性格。故事是这样讲的:青白蛇在游湖时邂逅许仙,她俩同时爱上了他,白蛇的引诱优雅而古典,青蛇则激烈而充满欲望。许仙选择了白蛇,青蛇痛苦的倒在地上,嫉妒、仇恨撕咬着身体……后至水漫金山一节,白蛇因身孕体力不支,青蛇看着“情敌”受苦,因怨恨而冷眼旁观,甚至有些幸灾乐祸。可当白蛇快要被法海收服时,青蛇触景伤情,仿佛看到自己为情爱煎熬的痛不欲生,于是转战法海。后来青蛇不肯原谅许仙忘恩负义,欲置许仙于死地时,白蛇又赶来护卫……

这出舞剧对青蛇的处理是有冲突性的,她在世俗的爱情、友情、烦恼中生存,她回到了自身,主动的追求生命快乐的渴求和欲望,开始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人性的生存。编者让青蛇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话语和行为主动权,她虽然是个小人物,却不再是以往封建语境下的小人物,有了自己的主体意识。

(三)颠覆性解读:青白蛇同性之恋――田启元小剧场作品《白水》

台湾鬼才艺术家田启元的“临界点剧象录”改编白蛇传为《白水》,重新解构了角色,青蛇爱上了白蛇。故事和传统熟知的白蛇传故事一样,相异点在于水漫金山一场中,青白蛇以交媾的姿势引来大水。舞台上,两个女性用交媾的方式齐心合力捍卫自己的欲求,这种呈现,仿佛暗示青白蛇之间的关系是暧昧的。青蛇之所以对许仙恨之入骨,除了护主之外还有嫉妒,甚至是为自己所爱而忍气吞声,却眼看着自己的所爱为了一个懦弱的许仙痛苦,却不能伸张。

同性之恋,是《白水》对青白蛇关系的解释。这使得我们多了一个角度去重新审视白蛇传的故事,并去探究在当代可能发生的意义。青蛇本身所具有的叛逆性特征,暗合了反主流的同性之恋的声音。同性恋作为边缘化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题材表现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20世纪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对秩序本身产生了怀疑,众多弱者发出了反主流文化的声音,同性恋就成了反道德、反秩序的存在。《白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女秘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探讨。有学者称:女同性恋有自我肯定的自恋倾向,她们迷恋于女友,实质上是迷恋她们自己的投影或影像。田启元书写女同性恋,毫无疑问是对男权文化价值体系的叛逆,和对传统性别秩序破坏性的冲击。

(四)人妖佛三界:女性导演田沁鑫话剧作品《青蛇》

田沁鑫的《青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原小说着重展现的是,讲述的是勾引。素贞勾引许仙,小青勾引许仙,法海勾引许仙,小青勾引法海,如作者本人所言:“这是一出宋代传奇的荒唐真相。”但在田导的戏中,她不仅看到了,还看到了人妖佛三界。田导说:我在李碧华的小说中看到了,但我更想思考“”之后的出路是什么。于是她设置了青白蛇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白蛇一心想成人,她修炼的比女人更像女人,安心在许仙身后亦步亦趋,她是世间大多数女子的写照。

而小青,初成人时,她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她没有姐姐那么远大的“做人”的理想,她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包括男人,包括。她和不同的人上床,体味着身体解放带来的快乐,从来没想过“一生一世在一起,永远不会有二志”。直到看到姐姐和许仙的生活,她发出疑问:爱是什么?我为什么没有眼泪?她开始羡慕姐姐的生活。她学素贞,以为“第一天遇见的就是最好的”,于是去引诱法海,却被扔将出去。她好奇姐夫,祈求姐姐将姐夫“让给她一天”,被素贞言辞凌冽地拒绝。直到后来仙山盗草,小青和许仙半推半就的以“三魂七魄已散,神魂乍合之时”的理由偷吃了禁果。至水漫金山一场,素贞万难地生下婴儿,想和许仙重修旧好时,许仙却恐惧素贞的蛇身,抱紧了法海的大腿发问:“师傅,不出家还能留在寺里吗?”到这里,俗世男子的形象已是轰然倒塌,连法海也忍不住骂道:“你还不如一条蛇!”小青看清的背后隐藏的悲哀,世间万物,免不了成住坏空,再美的相遇,也败给了红尘俗世。她终于有了人的眼泪。

于是戏的结尾,白蛇遭遇许仙情变,自愿走进雷峰塔遁出红尘。小青在的世界里游走一圈,为姐姐与许仙的最后相见发毒誓不再爱上任何人,在法海的房梁上盘了五百年直至妖寿已尽转世为人。而法海,因水漫金山寺百姓黎苦的错误轮回五百年,世世皆为方丈直到雷峰塔倒遇见释迦摩尼舍利。许仙,这个俗世中人,在素贞被封塔底十年之后,另娶妻室度过转瞬人间。缘起缘灭,大喜大悲。

导演说,她想塑造一个“清纯的”,即便小青逆路前行,她对的认知有悖于伦理道德,但她依旧是干净的、纯洁的,因为她在思考中成长,她代表的是现在很多女孩子在爱中的迷失,她们探究,她们迷茫,她们不知所措,但她们依旧美好。

青蛇的形象有着远古的影子,带着被遮蔽的女性个体命运,随着时代嬗变产生了新意,也许对她的真正阐释还在蜕变的过程中,其中不免混乱,但她的确获得了日益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对青蛇的理解和阐释如同一条若隐若现的河流,包含了女性小人物不同的人生景观。多元共存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为其提供了支点,并促成了继续发展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卡尔文・s・霍尔.荣格心理学纲要[M].银川: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

[2]戴平,林婷.戏剧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3]林婷.准对话・拟狂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白蛇传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文性 文本 背景 读者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95-02

作者简介:刘雪梅(1968―),女,北京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语文组教师。研究方向:阅读与写作。

刘以鬯是香港德高望重的多产作家,作品以反传统现实主义而著称,而尤以首创中国意识流的长篇小说为其突出成就。《蛇》笔者读了多遍,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笔者还读了几部同题材的小说或文章,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赵清阁的《白蛇传》等。笔者发现,只有与传统的《白蛇传》进行互文阅读,《蛇》的意义才会凸显。

“互文性”的概念是由法国解构主义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说:“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在日常的阅读和教学中,我们总是会清楚地感知到“我们正在阅读的文本与以往阅读的某个文本的关联”。即“互文性”概念强调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

真正使“互文性”在文学批评中获得应有地位的罗兰・巴特在《文本理论》中指出:“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本文将围绕这一理论,从《蛇》同其他文本以及同当时社会背景的互文性,读者的“互文性”三个方面对该小说进行“互文性”解读。

一、《蛇》与《白蛇传》的“互文性”

《蛇》取材于《白蛇传》,但又不同于《白蛇传》。笔者认为刘以鬯以“蛇”为小说题目的意图,就是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内就联想到《白蛇传》,这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主动调动自己有关《白蛇传》的储备,或展开联想补充小说中缺失的情节,或仔细对比、深入思考小说中相异的部分,从而达到解构小说、理解小说现实意义的目的。

小说《蛇》共分九个章节,在情节设置上基本沿袭了《白蛇传》前半部分的情节,即许仙与白素贞在西湖同舟避雨,既而结为夫妻,之后许仙开药铺,后来,许仙遇到法海,法海告之白素贞乃千年蛇妖所变,许仙疑心渐重,端午节劝白素贞饮下了雄黄酒。除此之外,作者还穿插了白素贞到昆仑山盗取仙草救活许仙这一情节,只不过将它由现实改写成了许仙的梦境。

《蛇》与《白蛇传》的情节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安排在形式上形成了互文关系。虽然《蛇》采用的是片段法结构文章,串连整个故事,而且在交代故事情节时用的都是极俭省的语言,甚至是一句话,或一个细节描写就交代了《白蛇传》中繁复的故事情节,但正因它根植于《白蛇传》,部分内容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所以读者就可以自然地将已有的阅读储备调动起来,填补作者有意而为之的缺漏,使它们完整丰富甚至是立体化。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也是文本“互文性”特点给予作者和读者双方的好处。

“互文性”虽然强调“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互文”,但是也强调“任何一个文本又是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合”。《蛇》实际上是借用了《白蛇传》中的部分故事情节,但是在表现其真正的主题情节或人物安排上却完全不同。两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虽然都是善良、妍媚、体贴、细心的白娘子,但是前者是千年蛇妖贪恋人间爱情幻化成人的异物,而后者却是普普通通的弱女子,是真正的人,这就由《白蛇传》中的“人妖恋”变成了《蛇》中的“人人恋”,性质完全变了,这就为新小说的新主题奠定了第一层基础。其次,男主人公的经历和个性也有所不同,《蛇》中的许仙是个颠覆版的许仙,他自私、多疑,尤其是幼年时的一次经历,让他产生了终生的心理障碍。小说中说他“十一岁时因被白蛇所伤,从此,见到粗麻绳或长布带之类的东西,就会吓得魂不附体”。小说中还有多处具体描写他的多疑,以及由此带来的强烈的心理恐惧症。《蛇》中所加入的新细节将人性的自私、多疑、焦虑完全凸现出来。通过两篇小说的“互文性”解构,读者对“心魔,其实比真魔更可怕”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二、《蛇》与当时社会背景的“互文性”

“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并不单指文学文本或文字文本,同时还包括外部现实。根据德里达的观点,“文本”不仅仅是文学文本、哲学文本、神学文本,还涉及所有蕴涵文化意味的文本,甚至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文本。《蛇》不仅与《白蛇传》有互文关系,同时也映射出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

刘以鬯1948年从上海来到香港,以写作为生。1951年任香港《星岛周报》编辑及《西点》杂志主编。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和写作工作。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正面临战后的经济萧条和生存忧患,一方面是身为殖民地大都市的华洋杂陈,与内地文化的隔绝;另一方面是“美元政治”“绿背文化”的绝对控制,文学的政治色彩和商业气息日渐浓厚,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现实和膨胀的物欲对人的挤压,加深了港人的生存困惑。七十年代,尤其是七十年代末期,香港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港人的生存压力逐渐加重,恐惧、惶惑、苦闷、焦虑、失落和无所归依成为了当时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状态。

《蛇》发表于1978年8月,许仙挥之不去的焦虑紧张,不相信真挚的爱情,正是那个时代给港人留下的精神烙印。

许仙已经不是那个《白蛇传》中令人同情的、软弱的、心中有爱、眼中有情的许仙了,而是被生活中的创伤打压后,又被各种不明确的信息挤压着的,无法摆脱也无力摆脱负面情绪的港人的形象。

三、读者与文本的“互文性”

在“互文性”中,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文本的重写。在“互文性”中,作者已死,代之的是读者的再生。读者将作者笔下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景一物,无限地放大、拉长,在想象中玩味文字,在思考中打量主题,得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体验。

《蛇》的最后一章写道:“许仙走去金山寺,找法海和尚。知客僧说:‘法海方丈已于上月圆寂。’许仙说:‘前日还在街上遇见他。’知客僧说:‘你遇到的,一定是另外一个和尚。’”这飘忽不定的结局,加上一个疑虑重重,无法走出“心魔”的许仙,不禁带给读者一身冷汗,故事的结局注定不会美好。

小说虽然收尾了,但是由于作者写作技巧的高明,给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虽然心里是失落的、压抑的,也许还会长叹数声,但是那种参与创作的,那种纠结后的思考也永久地留了下来,这就是读者通过“互文性”凸显的《蛇》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房广莹.李碧华小说《青蛇》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4).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师范大学

邯郸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文教资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