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与老师的故事

我与老师的故事

我与老师的故事

我与老师的故事范文第1篇

我与老师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三年级的那一次让我十分难忘。 那时候,郭老师非常的疼我,就像一个宝贝女儿一样。老师评价作业的时候,每次都会叫我把作业拿上来,我都会害羞的拿上去。老师评价时,我都会认认真真的记笔记。我上去拿作业时,老师对我说:“你太粗心了。我看作业,很多字错了。老师又评价作业,叫我把作业拿上来,我信心满满的拿上去,我拿作业,见到错字不多了 老师呵护着我们,保护着我们。像是我们的朋友。

我与老师的故事范文第2篇

冲出学校以后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冲游戏厅。但天不如人愿,再去游戏厅的路上我碰到了我的英语老师然后,他就说:“咋俩一起回家吧!”我说“不了,你先回家吧,我还有事情没做呢!”老师说:“什吗事情,我和你一起去做吧!”我接着说:“你走吧,不劳你大驾。”可我说什吗他都不走。最后我灵机一动说:“我去同学家拿我的作业。”谁料,老师竟然说:“反正没事做我和你一起去吧!”

在去的路上,我又想到一个好主意。我说:“老师,你在这等我一下,我去下厕所。”老师说:“那行,你要快点啊!”我说:“如果我长时间没来你就走吧!”老师刚答应,和我约好一起去游戏厅的伙伴跑来对我说:“快点,一会儿人满了我们就玩不成了!”顿时,老师就火冒三丈,生气的说:“你爸爸妈妈在家努力的挣钱供你上学而你呢,却跑进了游戏厅玩游戏,你对得起你的父母吗?”我羞愧的低下了头。

之后,老师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对我说:“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你的爸爸妈妈呀!”自从这件事情以后,我便不再进入游戏厅了。

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在这里我祝愿所有教师:教师节愉快!

我与老师的故事范文第3篇

故事是幼儿期的精神食粮,幼儿在和故事人物的对话中成长,通过故事宣泄情感、习得智慧、感受希望。讲故事这种教育手段因简便、有效在幼儿园广为使用,但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讲故事水平普遍较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样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1:A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目光始终定格在某个地方,用无起伏的语调讲着,大半幼儿能认真听,小半幼儿面带倦色,个别幼儿甚至打起了哈欠。

案例2:B老师拿一本幼儿读物照本宣科读故事,半数幼儿在认真听,剩余幼儿有的嬉戏打闹、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做小动作……老师见此情景勃然大怒:还听不听?不听的人请你来讲故事吧!幼儿闻听此言,立刻安静下来,可一讲故事又故态复萌。

在农村幼儿园,到底如何讲故事才能吸引幼儿,真正发挥讲故事的教育价值呢?基于这样的困惑产生了本次研讨活动:如何讲故事,幼儿才爱听?

活动目标

1.通过研讨,反思讲故事的教育价值,发生思维碰撞从而丰富和完善讲故事的技巧,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2.通过教研活动,调动教师们的研讨热情,学会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逐步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擅于钻研的教研氛围。

活动准备

1. 整理好两个案例的文字材料。

2. 拍摄两段幼儿听故事的视频录像,每段各3分钟。

3. 人手一张统计表、一支笔。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剖析案例 理性分析

我:首先,请大家听两个案例(讲述案例1和案例2)。

接下来,请看两段视频,是我上周随机走进两个大班录的听故事情况,大家边看边数专心听故事和非专心听故事的幼儿各是多少人,看完后填好统计表。

友情提示:案例和视频仅仅是用于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的随机取样,不针对某个老师和班级,请不要对号入座。(播放两段视频)

看完视频交流统计数据如下:

刚开学时,我翻阅幼儿园的教研活动记录发现: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我了解到教师们对教科研有畏难情绪。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选择了案例研讨的方式,辅以看视频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科学手段,期望教师们在亲身参与、直观感受中打消顾虑,学会针对性地展开研讨。

我:听了案例、看了视频,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开始三分钟有些冷场,教师们可能不太适应这样一针见血的研讨方式。为了缓和气氛我开玩笑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今天谁是我们中间“吃螃蟹”的人呢?年轻的李老师在我的鼓动下开始发言。

李老师:幼儿听故事有不同的状态,有的漫不经心,有的专心致志,案例B里处于前状态的居多。

王老师:在人们印象中幼儿是喜欢听故事的,但案例里的故事都没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好多孩子显得心不在焉。

韩老师:案例中两位老师的讲故事都没有发挥教育的作用,是一种无效教育,类似这样讲故事的情况在我们周围常常能看到。

张老师:在这两个案例里造成幼儿听故事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在老师,老师讲故事水平不高、技巧不够。

我:老师们分析得都对,面对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请大家结合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思考一下,找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可以结合经验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约30分钟)。这样的研讨是第一次,教师没有思考的空间很难进行有效研讨,所以这里留了30分钟,让大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为研讨发言做好准备。

基本部分:交流讨论 寻找对策

李老师:故事要能吸引幼儿,关键在于讲故事的人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技巧把故事好。比如,幼儿喜欢富有变化的事物,如果用一种语调讲故事就显得很呆板,幼儿不会喜欢;但如果语调抑扬顿挫富有变化,立刻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李老师能从关注幼儿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很好,但具体如何操作说得比较笼统,其他老师听了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我说:李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接下来的发言如果能结合一些实例说出具体做法就更好了。

刘老师:讲故事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才能吸引幼儿。讲故事主要有描述性、抒情性和角色对话三类语言。描述性语言要朴实、自然,适当采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故事《小猴的出租车》,开头可以用喜气洋洋的上扬声音交代背景:小猴新买了一辆出租车,它可开心了!接下来就用平和的描述语言讲述;抒情性语言则要用朗诵技巧去表现情感,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去讲述。还是前面的故事,每当小猴圆满完成送客任务后,那些小结的话语就要表现出自豪、快乐的情感,故事结尾一段要用饱含赞赏之情的声音来讲述;角色对话语言要富有个性,就刚才的故事而言,小猴可以处理成活泼、热情的童声,小熊则用迟缓、稳重的声音,蛋宝宝则用纤细、柔弱的声音,声音处理尽量表现出角色的特征。

刘老师的发言博得一阵掌声,看得出大家已经把拘束感抛开,渐渐放松下来。讨论的话题涉及到了核心内容,交流开始热烈起来。

王老师:除了语言技巧外,讲故事还要善用眼神、表情吸引幼儿的注意。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要用眼神关注幼儿、用眼神传达感情、用眼神交流、互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的眼神要和全体幼儿交流,不能总是定格在某一处或某几处。相对于听磁带而言,孩子们更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这是因为面对面的讲述有丰富的表情配合,听来更赏心悦目。讲故事的时候,表情要注意和故事情节、人物情绪相吻合,故事人物是高兴的,讲述者表情要喜;故事人物是伤心的,讲述者表情要悲。

孙老师:讲故事辅以适当的动作能帮助幼儿形象感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小猴的出租车》这个故事里,“小熊站在十字路口东张西望”这里的“东张西望”孩子不容易理解,老师可以边讲故事边用动作来表现,这样孩子就能直观地理解了。但动作是辅助的,要尽量简练、传神,因为过多的手舞足蹈会分散幼儿对语言因素的关注。

韩老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较薄弱,这样的特点决定趣味性是让幼儿真正喜欢听故事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刚才大家谈到的讲述技巧之外,变化讲述方法也可以增强趣味性。比如,采用用人偶表演法讲故事,效果会很好。选择故事人物的木偶或将故事里的人物做成简单的小指偶,用人偶进行故事表演,孩子会被可爱的偶人牢牢吸引,从而身心投入地倾听故事,并借助人偶形象、生动的表演对故事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韩老师是老教师,能把幼儿的认知特点放在首位,她的发言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也觉得“有趣”是吸引幼儿的根本因素。

张老师:我赞同韩老师的观点,在短时间里无法很快提高讲述技巧的情况下,改变讲述方法可以让幼儿耳目一新、饶有兴趣。我曾试过图片配合法讲故事,讲故事的同时配一张或几张故事图片,用图片做辅助工具帮助孩子想象、理解故事的内容,还可以把主要故事人物做成活动图片,边讲边演示,就有了一点“动画片”的感觉,幼儿非常喜欢。

毛老师:简笔画演示法讲故事效果不错,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用简笔画画出主要故事情节,这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化表现手法在影视广告中也见过。我认识一位美术功底强的老师,她常常边讲故事边根据故事情节画出相应的简笔画,她因此成了孩子最喜欢的“故事大王”。如果基本功过硬,用这种方法讲故事一定很美妙。

胡老师: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尊重幼儿,才会赢得幼儿的喜爱。讲故事活动也不例外,我认为只有让幼儿充分思考、充分参与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关注趣味性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幼儿的参与性。

被动地听效果肯定不如主动地听好,做倾听者不如参与讲述。让幼儿参与讲故事更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家一致赞同这个观点。

朱老师:我赞同胡老师的观点,我用接龙法和幼儿互动讲故事效果很好。我将故事书做成适合集体阅读的PPT,老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让幼儿先看图画,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接着讲下去。在每个孩子讲的基础上,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示范讲。

郦老师:我喜欢用情节预测法讲故事,许多童话故事的情节可以多方向发展,遇到这样的故事,老师说到情节发展的关键处卖个关子,让幼儿猜测情节发展,猜完再听后面的内容。还可以说了大半段故事,留个结局让孩子猜。这样讲故事既提高了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又对培养幼儿的预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益。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在不知不觉中,大家的思考越来越有针对性,交流渐入佳境。

结束部分:留下任务 期待改进

后记:

我与老师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故事;德育;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形式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改革者将图片、视频、声音等资料加以编辑、整合运用多媒体元素开创了故事讲述的新篇章――数字故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德育也面R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果将新技术与德育相结合会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因此,我们将数字故事引入学校德育。

我校年青教师占师资的绝大多数,班主任教师35岁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3%。教师和班主任队伍的低龄化必然面对教育经验不足带来的班级管理的困境。在我们对青年班主任的调研中发现,教育管理方法单一,特别是在与学生交流中由于年纪小,虽然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却往往难以控制界限,造成在班级管理中的困境。而与此同时年轻班主任教育理念新,基本都具有良好的电脑和网络技术素养。我们大胆地将数字故事引入班级日常管理,选择班级进行项目实验。

一、教育名家的数字故事制作

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教育名家灿若群星,我们以教育名家教育故事为切入点,极大地开阔了班主任老师的视野。班主任老师通过对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资料搜索和数字故事的编辑,真正地静下心来感悟教育真谛,通过对教育名家的教育数字故事制作,班主任老师不但从中掌握了数字故事制作的技术更从教育大家身上学会了如何为师。更多的班主任老师开始思索――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二、我的数字故事制作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虽然年青但基本都有三年以上的教育教学经历,在活动的第二阶段我们开展了以“我的教育故事”为主题的数字故事创作。一个个鲜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被班主任老师制成了数字故事。在活动阶段反馈中,老师们提到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工作、社会对教育的压力使我们对工作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但是通过个人教育故事数字故事的制作,使大家开始动手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素材,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我们往往是被别人感动,今天我们被自己感动。原来我们也可以如此优秀!”

三、将数字故事引入主题班会

我们以往的班会往往是两步式“班干部总结班级情况――班主任总结发言”。我们将数字故事引入主题班会,发动师生从网络和各种媒体搜集数字故事或者数字故事素材自己制作数字故事,再将数字故事结合班会主题引入班会。数字故事引入班会丰富了班会课的形式,又将传统的“说教型”班会转化成为“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春雨”。

1.抓住重点时间节点,特别是节日节点利用数字故事展开教育

传统节假日放假前的班会,一直以来都是班主任老师的老大难。同学们往往由于假期来临的兴奋坐不住,老师又往往有很多假期安排和安全事项要提醒。我们就以此类班会为突破点,制作数字故事并运用于班会。例如,国庆节前《阅兵村的故事》数字故事,短短七分钟的故事展现了阅兵村战士不畏辛苦用青春、汗水谱写的青春之歌。在背景音乐中又运用了军旅励志剧《士兵突击》的主题曲《征服天堂》使广大同学被深深震撼。老师虽然没有再过多强调国庆假期注意事项但节后对家长的追踪调查,我们发现假期同学们普遍表现良好。87%的学生和家长就数字故事的内容进行了交流。83%的男同学有了要到部队锻炼的想法。家长们反映“平常就学生学习督促得多,孩子很少主动和家长交流。而这次孩子的主动交流也是他们认识到了――孩子长大了!更多的应该引导孩子人生观的形成。”

2.将数字故事引入励志型主题班会

我与老师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反复研读,体会传统文化之美

初看绘本《小石狮》,我的感受是其中蕴含着极浓的中华传统文化韵味。首先,从图画方面来说,《小石狮》虽然不是用水墨表现的画,也不留“白”,但色彩深沉甚至算得上浓墨重彩的画风却能让人自然地感觉到一种厚重的中华文化。其次,从语言方面来说,整个故事仅是小石狮的自述,作者可谓惜字如金,语言质朴,但就是这简单的语言却感人至深。“我是一头小石狮,我是小镇上的守护神。”“也许,他们会把我忘记。可是,我记得他们,想念他们。我不会忘记每一个人。”简单质朴的文字有力地表达了中国式的乡愁与故土情。再次,从故事的构思方面来说,小石狮的形象是典型的中华文化代表之一。从小石狮和孩子、小石狮和老人、小石狮和小镇上所有人发生的事以及小石狮的回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式的那种深沉的含而不露的情感。我想只要认真看过此书的人,必定会被这本书所打动,书中洋溢着的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感动。我希望将《小石狮》中蕴含的故乡之情、家园之情、亲人之情等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分享,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烙下深深的中华情。

二、相得益彰,体现传统文化之美

《小石狮》与以往的阅读材料有所不同,它虽然只是以一段小石狮的内心独白来呈现整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感情却十分丰富。我认为这样动情的独白不应该被打断,因此我决定改变以往的阅读方式,不再将故事分成几部分进行讲解,而是让幼儿完整欣赏。为此,我反复练习讲述故事,希望能用合适的语音语调来表现。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进入故事的情感氛围,我想到了音乐。音乐有着和书籍一样扣人心弦的力量。既然《小石狮》的故事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那么相配的音乐也应是中国传统音乐。因此,我选择了一首用萧吹奏的音乐《绿野仙踪》,乐曲悠扬感人,缓缓流淌的音符犹如在娓娓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极为和谐。果然,在实施过程中,故事画面、讲述语调与感人的音乐相得益彰。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表情、眼神使我感受到他们已沉浸在故事的情感氛围之中。听完故事后,孩子们都说这是一个温暖、让人感动的故事。接着,我通过谈话着重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这个故事的美好与温暖,领略其中浓浓的传统文化及深深的情感韵味。

欣赏故事之后,我组织幼儿围绕《小石狮》进行交流、分享。小石狮是小镇唯一的“守护神”,正是因为它年复一年地守护着小镇,也让小镇永远眷恋着它。于是,我让孩子说说“谁是你心目中的守护神”。孩子们的回答丰富多彩。有的回答“爸爸妈妈”,有的回答“老师”,还有的回答“上帝”和“菩萨”。虽然“守护神”不同,但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它们会永远地保护着我们,就像小石狮保护着小镇及小镇上的人一样。从讨论中可以看出,孩子能够理解小石狮的这种守护之情,如:小石狮对人真好,它记得所有的人;小石狮会一直在这里看着人们的,它喜欢这些人……他们还会将之与自己熟悉的父母之情、师生之爱相联系。活动的最后,我让孩子画一幅好看的画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孩子用七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出对老师们最深沉、最单纯的爱。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之美呢?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在故事《小石狮》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每一个优秀作品的背后都有其形成的文化背景,都蕴含着深层的民族精神,阅读就应该去体会作品的文化精髓。《小石狮》为幼儿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我和幼儿一起发现、体验和创造了“文化之美”。

附:小石狮(大班)

目标:

1.进一步理解故事。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故乡之情、家园之情、亲人之情等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2.体会并表达温暖与感动之情。

准备:

1.幼儿听过故事。

2.PPT(演示文稿),音乐《绿野仙踪》。

过程:

一、进入情境

师(出示绘本封面):还记得它吗?它是谁啊?(小石狮。)

师(轻声播放音乐):上次我们听过这个故事。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再来听听这个让你们感到温暖与感动的故事。

二、欣赏故事

1.欣赏教师用动情的语言讲述配乐故事。

2.交流、分享对于故事的感受。

师:故事讲完了,你觉得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很温暖?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感动?

(教师选取部分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表达。)

(1)教师点击第5-6张图片并提问。

师:小石狮到底有多大?为什么小石狮一直要守护在小镇上呢?

师(小结):小石狮爱着小镇上的每一个人。这里是它的故乡,是它的家园,所以它坚定地守护在小镇上。

(2)教师点击第7张图片并提问。

师: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小石狮?

师(小结):小石狮一直守护着人们,陪伴着人们。让人们觉得很温暖、很安心。(3)教师点击第8张图片并提问。

师:小石狮为什么一直注视着走夜路的小女孩?

师(小结):小女孩晚上走路会感到害怕,小石狮一直注视着小女孩。是为了让她感到安心,不害怕。

(4)教师点击第9张图片并提问。

师:小石狮一年又一年地陪伴着人们,它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引导幼儿从小石狮的表情、眼神去观察、感受、讲述。如,当小石狮回忆红雨伞、提灯笼的女孩、小船时,它的眼角有一滴幸福的眼泪;当小石狮想起耕牛、长胡子老人、鸭子时,它闭上了眼睛。显得纯真而愉快:当小女孩依偎在它左边,老人摸着它站在右边时,它的两个眼珠也分别朝向了两边。)

师(小结):小石狮爱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能让大家感到安心和温暖,它觉得很快乐。

(5)教师点击第11-14张图片并提问。

师:孩子们会长大,会离开小镇。孩子们离开后,小石狮会怎样?

师(小结):小石狮永远不会忘记小镇的人。因为小石狮很爱他们。

师:小石狮那么爱小镇上的人,人们是怎么对待小石狮的?

师:想想看,人们还会对小石狮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小石狮关爱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一直守护着大家,让大家感到安心和温暖,它觉得很快乐。它是大家心中的守护神,而人们也非常需要它、感谢它。

三、结合实际迁移经验

师:什么是“守护神”?

师:你们有守护神吗?谁是你们的守护神?他们是怎样守护你们的?

师(小结):在我们的身迎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师,他们默默地守护着我们,希望我们健康成长。

师:你们即将毕业,离开幼儿园、老师和朋友,老师也会像小石狮一样牵挂着你们,祝福着你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吗?请你们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吧。

四、幼儿操作

1.播放背景音乐,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

2.引导幼儿将画好的画和教师、同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