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 电磁辐射 电磁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069-01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等各种高科技电气设备的增加,各种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广泛起来,卫星导航、电台、手机等的应用进入到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电磁辐射方面的污染,长期使用这些设备会造成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带来很多问题,因此,电磁辐射已经成为当今的四大公害之一。

1 电磁环境及电磁辐射源

所谓电磁环境是指在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电磁设备的总和,这些设备的总和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静态和动态两个基本的特征。[1]这种电磁辐射主要是由于不同电波之间的联系造成的。当电波的赫兹增大的时候,电磁波就会通过空气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人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会对健康十分不利。一般来说,电磁辐射有两种,自然的电磁辐射主要是指自然界中的污染,比如闪电、火山等,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广大的用电地区,对其造成干扰,在我国就有被雷击的现象发生的事故。而人为的因素主要是指生活中的一些先进的电气设备,比如广播电视台、手机信号塔等,这些无线设备发出的电波会给生活带来困扰,甚至对当地的饮水带来危险,因此做好电磁环境的处理工作,抵制电磁辐射,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关注的关键。

1.1 电力系统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气设备进入千家万户,而由于电荷作用的影响,电网的发展速度也很快,高压电路和一些无线的电磁波日益增多,这些增多的电气设备直接造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成为了电磁辐射环境,在生活的时候,会给临近地区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广播、电视发射系统

我们周围的广播和电视信号系统是主要的电磁辐射来源,为了生活的方便,这些大型的无线设备多建立在城市之中,在居民区形成很强的磁场,造成电磁辐射污染。

1.3 移动通信系统

手机的普遍使用带来了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而这种移动通信基站是一个很强的辐射源,而且为了防止周围的干扰,辐射的高度在逐渐减低,上网的系统也逐渐增强,因此,各种的分布使得电磁辐射的范围更大,给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4 交通运输系统

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迅速,但很多的交通运输系统也带来了辐射的威胁,特别是一些无轨电车和地铁进入我们的生活,更多的电磁辐射被制造出来,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个很强的辐射范围,在这种范围下,人们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1.5 工业、医疗科研高频设备

除了以上几种辐射源之外,在医院和工业场所的辐射源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医院里的x光具有很强的辐射,而一些工厂里的先进设备对人的身体会有很大的影响。

2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众所周知,城市中这些污染源会给健康带来危害,但由于这些污染源具有很强的作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即使会产生更多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也要保留部分功能,而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是进行改造工程,使其的辐射点降低,从而提升安全系数。

2.1 对无线电信号和通信系统的干扰

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机产生的电磁干扰,可使附近的通信、广播、雷达导航、电视接收机的信噪迅速下降而无法工作。另外,雷电电磁脉冲每年都要酿成火灾、通信中断、电器设备毁坏等一些严重后果。

2.2 对武器装备的危害

军事上所用的无线电发射机和雷达能产生很强的电磁辐射场。这种辐射场能引起武器装备系统中的灵敏电子引爆装置提前启动,对制导导弹会偏离飞行弹道。国内外都发生过飞机偏航、坠毁或意外投弹的事故,而这些都是由于机载电子设备的干扰而引起。

2.3 对计算机系统潜在的危害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广泛,计算机系统已成为信息系统的重要存储库。但计算机在运行中会产生微弱的电磁辐射,如果这很小的泄漏被高灵敏度的接收系统接收,就会造成不可想象的极大损失。

2.4 对人体的危害

大量文献表明,低频电磁场可以明显影响人的植物神经功能,使其发生紊乱,表现为疲劳、神经衰弱、忧郁等症状;高频辐射对人体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和以交感神经疲乏、紧张为主的植物神经紧张失调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临床症状等。[2]

3 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防护措施

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空间直接辐射,二是借助电磁耦合线路传导。环境而言,防辐射重点是空间隔离方式,主要是将电磁辐射的强度减小或是降低到一定的范围之内,目前,对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护措施:屏蔽辐射源、吸收防护、射频接地、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3]

3.1 屏蔽辐射源

采取各种措施,降电磁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主要是利用屏蔽材料对电磁波进行反射与吸收,使传递到屏蔽材料上的电磁波一部分被反射,又有一部分被屏蔽材料吸收,让能透过屏蔽体的电磁强度大幅衰减,从而减少对人以及环境的损害。

3.2 吸收防护

利用某些物质构成电磁波的吸收部件,分为谐振吸收部件和匹配性吸收部件。

3.3 射频接地

将屏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感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不致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以保证高频率的屏蔽作用,达到安全并实用的目的。

3.4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国家要制定并执行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对产生电磁波的工业设备产品提出严格的设计指标,要尽量减少电磁设备外漏情况,为防护电磁辐射提供良好条件;加强城市规划,实行区域控制,工业隔离布局,使电磁辐射源远离居民区;同时加强设备管理以及环境的整治。

4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电磁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而随着更多现金技术的产生,我国的电磁环境会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好地进行无线沟通,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加强电磁辐射污染的保护,做好其治理和检测工程,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共识,需要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玉峰.环境电磁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辐射监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辐射环境 监测 评估

中图分类号:X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057-02

开展辐射环境能力监测评估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目前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现状,找到优化策略,完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能力,进一步符合我国的监测需要。2010年始,环境保护有关部门就组织了辐射环境试点评估工作,重点关注环境辐射监测能力情况。

1 试点评估办法

研究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对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行评估可以全面地掌握全国各地方的环境监测的情况,有助于地方监测能力的提升,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确保评估工作的成功首先应该确保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标准。2009年环境部门监测中心组织编写了一套完整的评估方案。

1.1 评估对象划分

环境辐射监测能力的划分,可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评估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各地方监测机构的质量监测、监督性监测与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效果。(1)质量监测主要是为了保证辐射的环境质量,对其监测采用的办法为定时、定点的监测。《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质量监测的工作对象的划分是根据介质的不同而划分的,主要分为空气、固体与水环境几大类别。(2)监督性监测主要面对的是辐射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的监测主要针对的是污染源的污染排放情况。《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中对监督性监测的对象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核电厂与研究堆周围辐射环境监测、重点核设施气载和液载流出物辐射环境监测与伴生放射性矿物采选利用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等。(3)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指的是为查明核与辐射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应急监测。其中应急监测的划分主要包括基本应急能力与增强应急能力。

1.2 评估流程

此次评估工作开展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监测队伍素质的评估、对监测设备的评估以及对监测质量管理的评估。在团队开展评估的过程中,评估成员严格遵守团队纪律,如实汇报评估数据,因此评估结果真实可信。评估工作分几个阶段进行,前期阶段为调查,中期为实地评估,后期为综合讨论。在前期调查的时候,评估工作组成员依照评估方法要求各单位填写调查表,并组织单位的实地评估,并通过资料的查阅,对问题进行详查与细问,对单位人员所报上来的数字进行调查与核对,检查目前单位的设备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状况。评估工作领导者通过对设备的比对以及人员的比对,测量考核人员的专业水平,对考核人员进行专业性审查,其中考核内容不仅包括评估的基本知识,还包括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从而保证其评估质量能够良好地完成对5省市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评估。

1.3 评估指标

对5省市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评估结果应量化。通过综合指标考察5省市的综合监测能力现状,通过监测能力符合率评估其辖区内监测需求符合度,通过监测能力评估其单项监测能力。

1.3.1 综合指标

综合指标指的是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综合反映,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监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团队建设情况等。其中,仪器设备以及经费参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进行审核。辐射环境质量检测与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等项目分时段划分。评估工作开展中,依据已经确定好的评估标准,测评出每个项目的得分。

1.3.2 监测能力符合率

监测能力符合率是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监测能力符合率较高的单位才真正符合当地的需要,否则会造成浪费,或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监测能力的计算公式为单位具备的监测项目数与本地区实际所需的监测项目数的正比。

1.3.3 监测能力

监测能力对于地区监测机构来说,属于绝对指标。监测能力的测量并不考虑监测机构能够承担的监测任务量,而是综合评价其实际操作的项目总数。监测机构能够操作的监测项目数量越多,其监测能力也就越强。

2 评估结果

2.1 总评估

2.1.1 综合指标

此次开展对5省市监测机构的监测结果如下:最高分96分,最低分89分,平均分约为92分,因此综合评定为优秀,能够满足当地的需要。

2.1.2 监测能力符合率

在此次评估工作开展中,评估人员发现因为各级省市拥有的核设施的不同,所以在监测能力符合率上差异较大,最高的监测能力符合率达到98%,最低为86%。

2.1.3 监测能力

5家监测机构中,具备监测能力项目数量最多的为53项,最少为42项。

2.2 分项评估

2.2.1 技术人员素质

5家试点,除一家之外,基余4家的核设施与人员编制均没有达标;而技术人员的比例,5省市均没有达标。

2.2.2 仪器设备条件

在实验室方面,5省市均达到了标准要求。在仪器设备方面,3省市达到要求。

3 评估反思

(1)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这5省市拥有较强的辐射监测能力,能够满足本地区的辐射环境监测需要,在监测制度管理以及硬件配置方面有很好的成绩。(2)随着核能与核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省级的监测能力受到了人力资源的限制。在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水平上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在之后的监测机构的扩建中,应着重加强仪器设备与人员队伍的建设,采用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结合的方法,实现人力资源与硬件设备的协同发展。(3)5省市目前还没有核设施、同位素生产设施与液态流出的监督性的监测能力,也不具备监测放射化学分析监测能力,因此为了强化政府的监管能力,应加快人员的引进、仪器的引进、开展这几项监测项目,不断增强监测能力。(4)设置本地区核设施的应急处理预案。当今形势下核恐怖的存在以及核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核事故的发生,做出快速的反应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5)辐射环境监测方面投入力度不够,通过对5省市的调查发现,政府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也不够,因此应加大科研投入。

4 结语

开展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评估能够全范围地掌握辐射环境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发现各个监测机构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该文章对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5省市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经过评估发现这5家监测机构,监测能力较强,能够满足本地区的需要。但在核设施与同位素生产等方面还缺乏建设,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建设监测队伍,引进先进设备,让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力.浅谈环境监测方法确认及其应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5):9-10.

[2]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四编辑室.实验室认可及相关标准汇编[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龙包庚.现代计量管理与测量管理体系[M].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4] 梁国明.ISO 9000族标准常用统计技术方法43种[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辐射监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事故;应急辐射;检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 TP27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核电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必须要更加重视核事故应急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以确保核事故应急辐射监测系统能够有效的运行,确保运行的质量和效果。

二、核事故应急监测的基本任务

核事故应急监测的基本要求是:在发生各种核或辐射事故的情况下,迅速赶赴现场,通过环境监测和取样测试,准确及时地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事故现场及周围环境中辐射污染状况和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浓度的实测数据,为推算(或查明)事故源项(或原因)、评价事故影响后果,决定应急防护行动、制定处置方案和采取恢复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根据核事故应急监测的要求,需要开发了一套移动实时数据监测系统,配合应急监测车完成核事故的现场巡测、核应急场外环境监测等任务。

三、核事故应急响应的目标

辐射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带来的各种危害。根据具体情况,辐射监测主要目的有:为核事故应急准备提供核事故应急响应决策和评价所需要数据;为核与辐射恐怖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提供信息和支持;提供环境辐射基线水平和变化趋势为核与非核领域的科学研究服务;监视、发现并识别与核禁试有关的异常核事件;为公众和政府部门及时提供环境辐射的信息、咨询、解释和服务。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辐射监测的目的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相应的辐射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应急响应的实际目标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①恢复对局势的控制;②防止或减轻现场后果;③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出现确定性健康效应;④提供急救并设法处理辐射损伤;⑤尽实际可能防止在居民中产生随机效应;⑥尽实际可能防止对个人和居民造成非放射学影响;⑦尽实际可能保护财产和环境;⑧尽实际可能恢复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应急准备的实际目标可以描述为:确保各项应急安排已经落实到位,能在事故现场、地方、地区、国家和国际各个级别对任何核或放射紧急情况作出及时、有管理、受控制、协调而且有效的响应。

四、系统的总体结构

1、系统概述

系统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保障地域内核辐射强度数据采集子系统。由分布在保障地域内数个甚至数十个固定监测点所构成的监测网,负责对保障地域内辐射强度进行定时监测,从而测定出整个地域在不同时刻的沾染分布情况。②数据传输子系统。其功能是将所监测的数据包括监测点的坐标、辐射强度和测量时间以无线通信的方式上传给指挥控制中心,

它与数据采集子系统组成一个整体,完成监测地域内沾染情况的数据采集过程。③指挥控制中心的数据处理子系统。主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简单直观的方式输出。核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整体框图如图1所示。

图1核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整体框图

2、核辐射强度数据采集子系统

根据野外作业条件及决策所需要的数据,我们选用以下三种仪器组成数据采集子系统:ADM-606M多用途辐射监测仪、DAC-100数据集中器、GPS-6全球定位系统。其中ADM-606M多用途辐射监测仪(ADM-606MMult-iPurposeRadiationMon-itor)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它是由美国Canberra公司生产的微处理器控制的多用途辐射监测仪,具有USB接口技术,实现了/即插即用0功能,仪器共有三个通道:①C通道,通过计算和显示C射线的照射率,用于对空气中C射线的探测;②碘通道,用于计算和显示碘的活度;③B粒子通道,用于计算和显示B粒子的活度,从而完成对空气中辐射强度的测量。DAC-100数据集中器由一个IBM-PC嵌入式计算机组成,它有一个多通道串行通信卡与其他器材相连,实现辐射监测数据的即时传输,同时,在与基站数据通信失败的情况下,它可以提供完全独立于基站的工作能力。GPS-6模块是一个独立于辐射监测仪之外的接收器,用于进行精确的位置确定。

3、数据传输子系统

目前对距离较大的无线传输所采用的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借助于GSM公共信道来实现;二是自建一个局域通信网络。SMS传输方式就是利用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系统的SMS(ShortMessageService)模块,将所采集的数据以短消息的形式进行传输。这种方式在核应急救援器材和装备目前已经得到了应用,MOVERS-100车载式应急辐射监测系统采用的即是SMS传输方式。在发送端,传输数据(含监测点的地理坐标、辐射强度)首先由80C31单片机处理为短消息模块可以传输的数据,连同驱动短消息模块工作的AT指令一起通过单片机串行口送入ZXGM18,即时进行无线发送。在接收端,先通过一片80C31单片机,利用AT指令指挥短消息模块接收无线传输过来监测数据,再通过串行口送入上位PC机。SMS方式能够利用现有的网络通信资源,操作简便、通信距离远、便于组网。但同时也由于GSM网络只能用于简单的数据传输,不能传输图片等,妨碍了该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和开发,而且短消息在传输时存在延时、丢失等其他问题,严重影响了数据传输效果。另一方面,由于GSM是一个通用开放网络,使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得不到保证,为此需在发送和接收端增加加密和解密装置,难以满足特殊用户,如部队的需要。为此,在本系统中我们采用无线电收发芯片如CC1000,DTD462A无线数传模块等替代SMS传输模块来完成监测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功能,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试用,效果比较理想。

CC1000是Chipcon公司推出的单片可编程RF收发芯片,它基于ChipconpsSmartRF技术,集成了射频发射、射频接收、PLL合成、FSK调制解调、可编程控制等多种功能,采用锁相环技术,发射频率是通过内部的频率合成器来配置的,可配置的范围为300MHz~1000MHz,适合应用跳频协议,一般可配出10或20个频点,芯片灵敏度为-109dBm,并可自动校准,可编程输出功率为-20dBm~+10dBm,通信速率可达78.6kbps。主要工作参数可由一个串行接口编程设定,使用非常方便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芯片的元件较少,且对精度要求不高,并提供三种编码方式与微控制器接口,与一个微控制器和少数几个外接元件便可组成一个完整的RF收发系统。辐射监测系统选用CC1000芯片作为收发芯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能满足传输距离的需要。CC1000芯片的常用输出功率为-20dBm~+10dBm,当采用2mW甚至更大功率的射频放大器,同时在数据传输与接收端均加装高灵敏度天线后,其传输距离可达到几十公里,完全可以满足应急工作的需求。

(二)芯片的接口技术。选作系统的数据收发芯片,其在发射端直接与核辐射监测仪相连,在接收端直接与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相连,采用两者均有的USB接口技术才是最简单合理的设计,而CC1000芯片正是基于上述需要的USB接口,并且提供三种编码方式与微控制器相连,确保了整个系统的兼容性。

(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CC1000芯片发射频率是通过内部的频率合成器来配置的,可频率配置的范围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预设,芯片适合应用跳频协议,并可自动校准,稳定性较好,同时,在同一个网络中,芯片相互之间的干扰性较小,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四)提供足够多的工作频道。在核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系统中,辐射数据的收集通常是由分布于保障地域内十几个到几十个固定监测站完成,其采集的数据传输给控制中心的微机。因此,作为控制中心的数据接收端必须具有足够多的信道以满足传输端的需要,而不必进行传输等待。

从图2可以看到,辐射监测仪器所监测的数据可直接进入CC1000芯片,并经过射频放大器增大传输功率,即时进行无线发送。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在指挥控制中心端,通过无线传输过来的数据也可通过CC1000芯片接收再以有线的方式接入指挥控制中心的PC机。整个数据传输系统构网简单,可行性较好。

4、数据处理子系统

数据处理子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主要实现对所采集的辐射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该子系统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数据库的建立和处理系统,即建立监测地域内沾染情况的数据库并以某些特定的方式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整个子系统可分为数字化地图子模块、监测数据库子模块、数据处理子模块和结果显示子模块,其中数字化地图子模块主要负责地图及相关信息的管理,如监测点的图上定位,沾染强度的空间分布等;数据库子模块主要实现对各监测点上传数据的接收和存储,默认情况下,所有监测点都以相同的预定时间间隔向指挥控制中心发送一次监测数据,该时间间隔可以根据沾染程度的严重性及变化快慢等情况由指挥控制中心自行设定和修改;数据处理子模块实现对数据的计算、调用、查询及其他处理工作;结果显示子模块实现处理结果的输出。数据处理和显示子模块所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实现对同一时刻所有监测点的测量结果进行列表显示,并能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在地图上绘出不同时刻的辐射强度曲线分布图,能对同一监测点不同时刻的测量数据进行列表显示,并以单曲线显示其变化情况,能设置报警阈值。当每一监测点的沾染程度达到或超过该阈值时,系统会自动以声、色等形式进行报警,能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保障地域的沾染分布情况,并以不同颜色对不同沾染程度地域进行区别显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事故应急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必须要符合核事故应急辐射监测的特点,在满足监测指标的情况下,再进行设计,提出设计的合理方案和指标,确保设计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马雄楠.网络化环境辐射监测系统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

[2]朱卫东.核电厂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脆弱性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3]倪卫冲,顾仁康.核应急航空监测方法[J].铀矿地质,2012,06:366-373.

[4]袁宏伟;基于嵌入式Linux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辐射监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设施退役;辐射监测;分析

引言

我国早期的一些核设施大多处于关停状态,主要因为其运行时间长,工作情况复杂,工作危险性极大,核设施的退役技术和相关经验比较匮乏。辐射监测贯穿在核设施退役的整个过程中。整个过程需要完善的标准,但是目前来讲,整个核设施退役制度并不是很完善。本文结合相关标准以及结合相关专业文献探讨整个核设施退役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的不同监测项目。

1 核设施退役前的准备阶段

1.1 环境放射性的水平普查

首先需要按照标准规范收集样品,做好样品的保存工作。将大气气溶胶、大气沉降物、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底泥作为监测对象,测量陆地γ辐射剂量率或者季度内累计γ辐射剂量中的总α、总β活度浓度或者质量浓度。保证在核设施关停的前提下,如果周围辐射环境监测中断,需要对周围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两个季度以上的监测,在这两个季度之内测量次数不能低于两次。

1.2 退役场所放射性水平普查

(1)建筑物内空气放射性水平普查。对准备退役的核设施的所有建筑物做放射性水平调查,取样流量为20L/min~120L/min,采用累计取样方式,但是一定要保证最小的取样体积能够满足测量要求,样品放置四天以后,进行其活度浓度的测量。(2)重点污染设备放射性水平调查。凡是参加过过源项核素材料的加工,检验,分析或者其他工作的污染设备全部进行放射性水平普查。首先对其表面污染情况进行普查,应该用表面污染仪探头对重点污染设备的外表面进行污染巡检。移动探头速度应该在1cm/s~2cm/s。对于特殊位置应该进行定点表面污染监测,比如手套接口等。监测时间应该不低于6s,表面污染仪探头与设备表面应该保持有5mm的距离。

1.3 作业人员的尿液中放射性水平普查

核实施退役现场的工作人员全部要参加尿液检查,对有可能参与到辐射现场的人员也要进行尿液检查,分析其尿液中的源项核素的活度浓度。

2 源项调查阶段

2.1 辐射检测环境

(1)对地表γ剂量率的辐射测量。在准备退役的核设施厂房外进行样品采集,这时可以均匀布置2-3个位置进行样品采集对地表面以及1cm处的累计γ辐射剂量。热释光法测量地表γ剂量率为目前工作人员常用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在地表监测开始时放入到被监测样品区域内,在整个测量结束后收回。(2)对土壤的辐射测量。首先需要进行土壤的样品选择,样品选择可以在准备退役的核设施厂房外选取,将核设施厂房外进行区域划分,可以取3个面积相同的区域内的土壤进行样品采集,三个区域要保证统一大小,可以取面积为100m2的区域。样品采集成功之后,进行其中的总α、总β、源项核素的活度浓度测量。(3)对大气气溶胶的辐射测量。应用专业测量仪对大气气溶胶进行实时监测。样品可以选取在准备退役的核设施厂房外,将厂房外均匀布置2-3个采样地点。这时要保证仪器使用的规范性,才能保证采集到的样品合格,使采样头距离地面1.5m高,保证每分钟采集到样品在0.2m3到2m3之间,此时需要保证最小的取样体积能够满足测量要求,样品放置四天以后,进行其活度浓度的测量。

2.2 污染分布监测

(1)建筑物。首先用测试仪测量整个建筑物体,进行读数分析,测量者发现仪器读数超过标准读数两倍,此时应该对此区域进行6秒以上的定点测量。其次对建筑物的墙面进行监测,对于两米以下墙面来讲,可以采用1米乘以1米的方式进行划分区域,而对于2米以上的墙面,划分区域可以加倍,也就是说可以采用2米乘以2米的方式进行区域的划分,用测试仪进行测量。在得到墙面和地面的测量结果后,如果每个方格内全部测量结果高于控制区的控制标准时,那么这个区域就会被定义为重点污染区域;而污染区域的定义方式就是在测量区域内发现有一个定点测量结果高于标准并且大于标准读数的两倍,而整个区域内测量结果并没有超过标准读数;而轻度污染区的定义标准就是在整个测量区域内有一个定点测量读数超过标准读数但是小于标准读数的两倍,并且整个区域的测量值并没有超过标准读数。最后应该在屋顶随机定位不少于30个点进行屋顶监测。(2)设备。首先用测试仪对设备外表面进行监测,这时对于使用测试仪具有一定要求,保证测试仪探头的移动速度能够更好的使样品测量趋于精确。测量速度应该保证在1cm/s~2cm/s范围内。当测量人员发现设备的污染面积较大,已经超过1000cm2时,此区域属于属于重度污染。当α或者β表面污染水平读数显示高于探测仪器测试极限的2倍时,或者污染面积在1000cm2以下时,应该注明污染范围。其次对设备内部进行定点测量,测量点不少于5个,多于2个测量点的测量值大于解控水平的3倍时,对其侧面进行显著标记。

3 核设施退役中的监测

废物的放射性监测:(1)对固体废物进行放射性监测。按照固体表面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如果被测物体表面方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监测,则可以直接对其表面进行定点测量,检查固体废物表面的污染程度,但是这时对测量时间有一定要求,要使得测量时间大于6秒。,同时表面污染仪探头与设备表面应该保持有5mm的距离。如果被测物体难以直接测量,则可以采取擦拭取样的方式。其主要操作方法就是用脱脂棉蘸取适量润湿剂,擦拭时不能够使润湿剂渗透固体废物。同时要保证整个样品的被擦拭面积要超过整体的1/10,而且每次擦拭面积一定要保证在100cm2左右。将样品作源项核素含量分析。对于一些不能直接测量以及不能擦拭测量的固体废物可以进行化学分析,采取钻孔、打磨等方式采集样品,但是取样一定要保证具有足够的代表性。(2)对废水进行污染程度监测测量。可以取适量废水作为样本,将其放置在容器中,用硝酸进行pH值中和,使其pH值约等于2,这样可以将其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如果两者发生反应,这样可以将反应后的沉淀物适当取样当作样本进行分析,将此样本放入固定容器,在专业试验下进行其中的源项核素含量的分析。

4 核设施退役后的监测

4.1 取样有渗漏污染

对样品采集区域有渗漏污染但是已经经过处理的,这时可以采用钻井的方式取样,取样范围可以分为纵向取样和横向取样,横向取样范围可以以污染源为中心,向外扩散1m,纵向取样可以由污染源为中心,向下取1m。地面向下每隔50cm可以作为一个取样平面,在这一平面上可以以半径为20cm的圆上取样,取样点数不能少于4个,此时测量土壤中的总α、总β、源项核素的活度浓度。

4.2 取样没有渗漏污染

将验收场分割成每10m2为一个单位,再将每个单位内进行划分网格,平均分成10份,每个网格内取一个点进行调研分析,取样标准可以采取取20cm之内的表层土,重量在150g左右作为样品。均匀混合每个网格之内的样品,将样品均分成两份,一分为单独样品进行监测,一份与其他网格内的样品混合,测量土壤中的总α、总β、源项核素的活度浓度。

5 结束语

由于核设施退役过程涉及到辐射监测,而辐射防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根有关规定以及相关法律要求,对核设施退役过程前准备工作,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测项目和工程终态阶段需要监测的项目进行分析,得出核设施退役工程综合的参照依据。

参考文献

辐射监测范文第5篇

摘 要:全国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是由环保部在“十五”期间提出并建立的,对环境安全的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研究了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未来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势必会实现大规模发展与质量推进。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网络 辐射监测 现状 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X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74-098X(2016)03(a)-0081-02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辐射环境的监测至关重要。在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产业的迅速发展背景之下,社会公众与舆论对核与辐射的监测、辐射环境质量的关注日益加深,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发明显。加大辐射环境的监测力度,建设与发展全国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满足环保新形势发展所需,是我国环保系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与任务。

1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现状

1.1 网络组织机构

环境保护部对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进行组建,组成部分有8个部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106个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各级机构共同组成了监测网络体系。部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为从技术层面对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提供支持,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是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主力军,对各自地区的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负责,进行辐射污染源的监督、质量以及应急监测。部分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同样承担当地辐射污染源的监督与质量监测。

1.2 队伍建设

自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呈近千人增长,但是增长多以技术人员为主,工程师与高级职称人员的增加少之又少。从学历组成上来看,本科学历人数最多,比例超过55%,硕士学历人数不足20%,博士学历甚至不足1%。

1.3 质量体系与制度建设

质量体系建设方面,在计量认证与实验室国家认可条件下,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内的各机构成员逐渐形成了预防为主、全程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过程中具备了借助于纠正与预防措施解决质量体系实施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机制对实施质量予以不断改进。

制度建设方面,环保部以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出台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培训教材与技术规范,例如《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辐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汇编》《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此外,全国辐射环境质量信息系统软件与放射源监督管理软件的开发也是为推动制度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工作,通过夯实“机构建设标准化”“监测方案标准化”等各方面的基础,对辐射环境监测中的质保工作予以强化。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环保部为了将网络运行的效率与质量提高,依靠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支持,制定了大量管理办法与规范,例如《辐射安全监管与监测工作年度考核办法》等,力求对辐射环境国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科学性进行确保。

2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机构职能定位不明

以省级监测机构为例,我国各省级监测机构现阶段的运作方式参考的是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的管理方式,承担监测环境的任务,急需提高技术水平。然而,目前我国一些省级环境监测机构还肩负着管理与监督的行政职能,这为其独立完成工作与监督提出了要求。技术职能与监督监察职能的交叉会带来监察的不利,权责的不明易扰乱监察机构的内部体系,严重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完成质量。此外,若由同一角色执行上述两项职能,会加剧部门管理难度,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中财政与人员的不透明性也会加大,不利于长期稳定发展。

2.2 质量保证工作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辐射监测网络质保体系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各省站陆续通过了计量认证,部分省站亦获得了实验室认可,但是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较为欠缺,也不具备相应的监测人员执业认可制度,需进一步规范持证上岗。此外,系统的人员培训体系也尚未形成,辐射监测能力与人员素质均需得到提高。

2.3 队伍建设滞后

较之国际水平来说,我国环境监测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组成均比较弱。虽然我国对辐射环境的重视日益加深,环境监测人员的队伍建设也有所深化,但是技术人员的大量增加与工程师、高级职称人员的极少增长体现了能力的断层。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专业性极强,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急需得到提升。

2.4 基层工作的工作能力不足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以基层工作为基础,目前,我国基层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梯度性十分明显,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基层组织来说,工作重点应是大型事故的监测、预防与控制以及日常环境监测。但是,很大一部分基层工作组织并未加强对事故应急演练的重视,这为日后的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在日常的监测中,部分地区的仪器与监测方法比较落后,有些监测人员欠缺数据分析能力,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于县级或地市级的监测机构中。

3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探索

3.1 加强法规建设,理顺机制

总结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各国家的辐射监测网络有一个相似点:政府牵头,网络机构与成员之间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中的各项问题,需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条例,通过法律体系对辐射监测工作的政府行为属性予以明确,确定环境监测机构的法律地位,这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设置独立的监管与监测机构,既对“运动员”与“裁判员”角色同担的现象予以解决,正本清源,又对不同的激励机制进行实施,充分调动监测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二是通过监测资质管理的实施对市场化改革予以推进,监测机构资质管理制度的健全能够推动辐射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的开展,通过建立监测人员职业资格认可制度,可以提升监测机构的监测资质,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把关,对辐射监测技术服务市场加以规范。

3.2 健全监测质量监督机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没有国家基准的仪器或参数,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量值验证实验室的建设,用以验证国外监测机构与组织所提供的参考样品,填补国内空白。通过质控实验室的建设,开展量值溯源技术研究、质量控制活动策划等工作,落实质量控制。在质量标准化层面,要加大力度制定监测技术标准与规范,同时统一标准物质、标准装置与控制手段,提高样品的代表性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建立起实验室标准物质配备技术标准。为完善与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制度,需对实验室的比对工作进行深化,通过经验反馈工作的开展对比对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予以完善;扩充比对项目与比对范围,进行主要辐射监测项目的覆盖,组织网络成员参与各项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开展一系列质量控制活动,以丰富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应急与克服困难的能力。

3.3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

实施人才强站战略,建立起具有合理化结构、梯次衔接良好且高度重视自我素质提升的优秀人才队伍,使人员数量、素质同时满足先进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之需要。此外,在人员培训方面应加强入职培训与工作过程中的定期培训两部分内容,在入职之前,应进行工作流程的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素养,避免日后工作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培训工作可集中进行,要保证培训的强度。工作中的培训分为两种,一是理论培训,二是技术培训,两种培训均应渗透于日常工作中,保持监测人员工作的创新性与学习性。

4 结语

在未来的环境监测工作中,辐射环境监测将会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一线工作人员与各学者重视程度的加深,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势必会实现大幅度的质量推进,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也一定能够提交更加客观、详实与准确的报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