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给党的一封信

写给党的一封信

写给党的一封信范文第1篇

①在李德贵烈士的小包上有块白布条,上写:

邮:河北省廊坊地区工具厂

李香从收

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祖国不可侵,甘洒热血献“四化”

②在李德贵烈士军衣口袋里发现的白布条上写着:

誓言

头可断,血可流,祖国寸土誓不丢,只要一声党召唤,甘洒热血写春秋。李德贵七九年二月十二日

③李德贵烈士一封未写完的家信(摘登):

爸爸:

您好,上次给您去的信收到了吧,家里的情况好吗?您的病是否好一些啦?我妈的身体也好吧?……

我们这次被调到广西,任务重,时间紧,是一项十分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

我做好一切准备,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在党考验的时刻决不畏缩不前,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保卫祖国的四化建设而贡献自己的李德贵七九年二月十二日

③李德贵烈士一封未写完的家信(摘登):

爸爸:

您好,上次给您去的信收到了吧,家里的情况好吗?您的病是否好一些啦?我妈的身体也好吧?……

我们这次被调到广西,任务重,时间紧,是一项十分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

我做好一切准备,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在党考验的时刻决不畏缩不前,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保卫祖国的四化建设而贡献自己的荣获“独胆英雄”称号的坦克连长李德贵烈士的遗言和一封未写完的家信

①在李德贵烈士的小包上有块白布条,上写:

邮:河北省廊坊地区工具厂

李香从收

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祖国不可侵,甘洒热血献“四化”

②在李德贵烈士军衣口袋里发现的白布条上写着:

誓言

头可断,血可流,祖国寸土誓不丢,只要一声党召唤,甘洒热血写春秋。李德贵七九年二月十二日

③李德贵烈士一封未写完的家信(摘登):

爸爸:

您好,上次给您去的信收到了吧,家里的情况好吗?您的病是否好一些啦?我妈的身体也好吧?……

我们这次被调到广西,任务重,时间紧,是一项十分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

我做好一切准备,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在党考验的时刻决不畏缩不前,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保卫祖国的四化建设而贡献自己的李德贵七九年二月十二日

③李德贵烈士一封未写完的家信(摘登):

爸爸:

您好,上次给您去的信收到了吧,家里的情况好吗?您的病是否好一些啦?我妈的身体也好吧?……

我们这次被调到广西,任务重,时间紧,是一项十分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

我做好一切准备,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在党考验的时刻决不畏缩不前,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保卫祖国的四化建设而贡献自己的

一切。这一些事本来我不想讲的,怕的是您及我妈心里难过,但我想您是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您也会想得通的,您的身体不好,望您多多保重,请您相信我会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下,胜利凯旋而归的。我在这时好多话要说,但又说不出来,就谈这些吧……

广西边防部队某部三营营长胡扬发烈士写给爱人的信:

我的妻子及两个可爱的孩子:

由于战争,我要献出我的生命,但这是无尚的光荣。我于参加战斗前,将我随带前线的身边物资,准备在我牺牲后托寄予你们。此物重于泰山,请你们收下吧!

可能相见的机会、写信的机会都不多了,我马上就要去消灭那忘恩负义的敌人。

写给党的一封信范文第2篇

家书300件 透视60年

最近,大哥从重庆捎来一份厚礼,那是我父亲在1962年开始到20xx年底去世前给大哥的300份家书复印件,足足600多页。

闲遐时,我认真翻阅了这跨度40年的慈父手迹,简单疏理分类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从小家庭的变化中也折射出社会变迁,让我对解放60年的变化有了更好了解。

1962年大哥从溱潼中学以高分录取西安交大,当年正值地方发大水,由于水利设施缺乏,溱潼地区人们生活很困难。我18岁的大哥上大学,大姐16岁上初中,二姐13岁、二哥9岁、我7岁,都刚上小学,我四弟才1岁。这时候大哥给父亲来信要添置一件衬衫,这也作为他当年的奢望。父亲回信给他,尽量帮助解决,但要大哥面对困难,渡过难关。据我了解,就是这件衬衫也是在几个月以后才给大哥买的。想过去、看现在,农村人真正是吃油穿绸、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别说是大学生要买一件衬衫,就连小学生提出来买个什么也都是有求必应,再说当年“十年九涝”水荡子溱潼如今水利设施固若金汤,旱涝保收,人们安居乐业。

1967年我大哥西安交大毕业时,本当可以分配到某研究所,可当时时尚“唯成份论”,父亲搁置近40年的党籍悬案让大哥分配时受到严重影响,他只被分配到四川绵阳东风工具厂那个100多人的小企业当工人技术员。为此,大哥没有少发牢骚,可是父亲忠贞不渝,坚定信念,写信告诫大哥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工作。在父亲的勉励下,大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搞技术研究,设计出辊锻机,在1978年就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父亲尽管自己受过批斗冲击,身处劣境,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仍是对大哥严格要求,写信督促大哥相信群众相信党,他自己还是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向组织积极申诉自己的党籍问题。

1983年,父亲还不足60岁时,就被单位限令提前退休,月工资只有26.4元,但他对党对事业仍是积极追求,退休了还在继续干。1987年,在他办理退休后的第5个年头,经扬州市委批准,父亲的党籍悬案有所着落,恢复党籍,党龄从1940年5月起算。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下,这时候我们姐妹弟兄6人中已有5人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并且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较好成绩。用父亲给大哥信中的话说,我几十年的悬案得到落实,说明了党是英明的,党实事求是的好传统没有改变。1997年经姜堰市委批准,父亲也被改办离休待遇,长时间的几十元月工资变成了一两千,生活条件好了,但父亲仍然写信要求大哥以及我们儿女要艰苦朴素,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教育我们,人都要有一个好的本质,要做到穷不厌志,富不颠狂,过上了好日子也不能忘记根本。

300封来信的信纸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的还是当年父亲小诊所的病历纸,但从62年至72年再到82年、92年,直到20xx年。信纸质量的变化上都不同程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我也认真反思,当年自己向新闻单位投稿,寄出的信件许许多多,而如今写信已成为现代人“遗忘的角落”,打电话、发信息、电子邮件已基本淘汰了“寄信”那老土方式,这不也正是解放60年的巨大变化吗?

写给党的一封信范文第3篇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力量,积极落实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认真读一读红色家书”的号召,近日,我认真研读了《红色家书》。一封封家书,就是一段段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革命峥嵘岁月。在这些充满激情与气节的家书背后,我切身感受到了其中饱含的共产党人为谋求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和就义前对家人嘱托遗志的款款深情。他们将理想融入血脉,将忠诚刻进骨髓,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最伟大的事业。

   一封红色家书,满纸平凡琐碎,却浸透了骨肉亲情,凝聚成人间大义。刘少奇同志致儿子刘允若《每一个人都不应当躲避党和人民的监督》一信让我感触尤为深刻,信中,刘少奇同志能敏锐地从孩子的来信中发现孩子所暴露的思想问题,并站在一个父亲和一个党员干部的角度对孩子进行引导,鼓励他“虚心接受同志们的批评”,“警惕不对的方面,获得及时的纠正”。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

   杜永瘦烈士1928年3月就义前给妻子裴韵文的遗书《啪啪的枪声,是我们诀别的标志》,在牺牲前,他给临产住院的妻子裴韵文留下遗书:信中说到“你的前途应当是干!你的责任应当是干!你的命运更使你不得不干!干啊!只有干才是你的出路--人类的出路!勉之!”小小的家书寄托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琐事,还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再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他们在水深火热之中,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奋斗终身。

   裘怀古烈士1930年8月在牺牲当日给党和同志们的遗书写道:“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从信中让我深深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更让我信心满满、能量十足。读完这一封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信,仿佛就看到了裘怀古烈士在英勇就义之前大义凛然的无畏和对党和同志们难分难舍的诀别,心中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来往于x和x的家书,记录了陈独秀、李大钊等爱国的思想家、革命家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对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的思考,他们在书信里的争论,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一笔,他们产生的思辨如同划过夜空的闪电,从此照亮了无数懵懂的心灵,奠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为了赶出侵略者,朱锡绍离开年迈的祖母,白乙化投笔从戎,冯庭楷少小离家,他们选择了数百万广大劳苦大众拥护与支持的具有先进革命理论、严明纪律的中国共产党。多少个夜晚,他们为思念家乡和亲人惆怅难眠,但是也为追求革命理想,为革命日夜奋斗而那样的幸福与快乐。这种铁骨柔情深深的感动着我,更鞭策着我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从一封封红色家书中去铭记那段历史,缅怀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英烈,坚定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我们新一代共产党人必将不辱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

  《红色家书》个人读后感

   夜读红色家书,感受革命之艰。国民党的监狱,素有人间地狱之称,不只卫生居住条件差,还要接受各种酷刑的考验。但我们的烈士一个个视死如归,受尽鞭打、踩蹦、大炙等酷刑,始终宁死不屈。如年仅25岁就牺牲的江诗咏还在忏悔书书上写下“怕老子,捉老子,杀了老子,还有老子”14个字。普通共产党员如此,作为闽浙皖赣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的方__在横峰县葛源镇的故居,不过是赣地普通农夫的住处。一间阴暗简陋的屋子,所有家当就是一张挂着土蚊帐的老式架子硬板床、一张破旧办公桌和一把破损木椅。为策应中央红军主力大转移,他带领部队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二十多天。“不顾雨雪和饥饿(七天没有吃什么东西),不分昼夜,绕过敌人之封锁线。”方__在《我们临死以前的话》信中,对被捕前后的艰难处境作了详细记录。1935年,方__在南昌下沙窝为国捐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能够生活中安定幸福的和平年代,是千千万万的方__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当前,我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温方__革命事迹,弘扬方__精神,对于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夜读红色家书,感受信仰之力。“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微时代而牺牲”。这是1934年12月24日,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在北平陆军监狱殉难前夕给妻子的绝笔家书。身为国民党军队重要将领的吉鸿昌,面对蒋介石金钱、美女等收买人心的伎俩岿然不动,毅然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身为旧军人的他,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他会走上这样一条亡命别妻的道路?“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是陈觉临死前写给妻子赵云霞的一封信,他们夫妻俩都是苏联留学回来后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的。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和拷打诱降,他俩矢志不移,最后都被判了死刑,英勇就义于长沙,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他们20余岁就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他们坚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坚信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坚信有人能够继承他们的遗志。是的,他们未竟的事业,之后一代代共产党员都在努力接棒中。今天,我们号召党员干部“认真读一读红色家书”,不仅是要从红色家书中汲取信仰力量,坚定跟党走

  《红色家书》个人读后感

   阅读了《红色家书》这本书,书中的很多内容都让我十分感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下宁死不屈,“为国牺牲”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他们把自己想对家人说的每一句话、想表达的每一份感情,都用一字一句记录在信中。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是一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夏明翰在狱中给母亲和妻子的家书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细细品味其中饱含的深情,不禁令我潸然泪下。面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面对着小家与大家的艰难抉择,夏明翰毅然选择了洒满鲜血的革命道路,因为他坚信,祖国需要他,需要像他一样的人们去为之奋斗。革命需要牺牲,但革命终将胜利。他们举过的红旗定会飘扬在祖国的蓝天里!他那份对革命的执著和坚定,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夏明翰英勇就义前在狱中所写下的诗。诗句直白地抒发了他对于革命满腔热血、不畏生死的壮烈情感。夏明翰不仅自己光耀千秋,这句诗也被无数后人传颂,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整封家书字短情长,每个字、每句话都是那段红色革命洪流的历史见证。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强大的祖国和人民幸福安宁的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我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先队员,出生在新中国蓬勃发展的美好时期,虽然没有遇到像以前那样残酷的战争,可国与国之间在和平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却一直存在。现在国与国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国防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们也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长大才能报效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时代不一样,报效祖国的方式也不一样,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将来回报社会。

   我时刻铭记:是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要加倍珍惜,努力守护他们的革命成果!

《红色家书》个人读后感

   翻开《红色家书》这部朴实珍贵的红色经典,一封封红色家书,犹如一段段革命历史展现在眼前,从x红船到二万五的长征之路,从八年抗战到推翻蒋家王朝,从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到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些红色传承,让我们看到的是共产党人伟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多少先烈为祖国的强大而付出所有,他们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信仰坚定,不忘初心,吃苦受难,流血牺牲,义无反顾,心甘情愿。

写给党的一封信范文第4篇

会员申请覆盖如何写作入党申请书封面怎么写首先,必须要使用黑色中性笔或手写笔,不得打印。 其次,文本或盖允许有错别字,不可改变的现象。 第三,在施恩座的两头。正确的格式(思想汇报) 会员申请(应注明) 第四,文本。第一线的文本也必须写上会员申请或思想汇报 开始叫:亲爱的党组织 最后:会员申请必须写(思想没有报道) 这 敬礼 称谓还要写具体的庭院、等级、类别、姓名和日期 - - - - - - - - - - - - - 一方的要求,应用形式,写着: 1、写作方申请表格须自愿、经过郑重的考虑,而不是由一个冲动,来不得半点勉强。因为申请入党的人,这意味着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一个* * *的政治责任成员的利益,党和人民的需要,牺牲一切他义无反顾。 写出申请表格、聚会之前,应学习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理解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党员的权力和职责,提高党的认识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党为动力。 三方,一般应由自己写申请书(书面),这样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党,拥有对党的的真实感受。 4、接近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关于党的认识和要求,请勿复制报纸和书空上的内容,不要谈论自己的真实思想。 五、DangZhongCheng诚实,精确地反映自己政党政治的历史和其他有关的信息,入党申请书封面怎么写不得有任何隐瞒和伪造的 其次,主要内容包括入党志愿者以下几个方面: 1。在晚会的态度。通常第一段必须清晰写出自己的态度,入党,即“我志愿加入中国* * *”。 2。理解来参加聚会。这部分主要包括:如何实现党的纲领和章程;如何理解历史,尤其是第一手经验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实现党的领导和现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党对动机、目的。最后,一方是唯一正确的动机,那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好对付了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写信给正确的动机的演变过程,并最终方认为必要时,也有一定的理论的交易。 4。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每一个在你的强项和弱点,并逐一做深入的分析,要有发扬优点入党申请书封面怎么写,克服缺点的决心和措施。 5。确定聚会。申请人填写ZhiYuanShu只是党的党员们必须履行的一方手续,即使是在党的组织,想要看方聚会后的言行。因此,在ZhiYuanShu方表明,不是你们所接受过的思想准备,进一步的努力后,方或态度或测定等。

写给党的一封信范文第5篇

1984年2月18日,胡乔木特别郑重地给一位青年作家从维熙写出一封信。信不长,可是内容有点不一般,是一封“特此更正”的信。信讲的是一个几何概念问题,说来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的人大约都懂,但弄不好容易出错。

信中写道:“昨信发后,想到信中对垂直线的解释仍不正确,因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或平面)相交成直角时,这条直线就是另一条直线(或平面)的垂线或垂直线(见《现代汉语词典》152页垂线条),这另一条直线并不需要是水平线。”“通常人们因垂有下垂之义,容易设想AB是直立线,而CD线必是水平线。我的信和你的小说同样接受了这种不正确的设想,因而对垂直线作了违反几何定义的错误的解释。特此更正。”

原来,是要更正“昨信”中对垂直线解释中的一点错误。不过,胡乔木18日信里说的“昨信”,实际并非就是昨天的信,而是2月16日他写给从维熙的信,是一封以蝇头小字撑满了5页信纸的信。

在2月16日的这封信中,胡乔木大致说自己“好久没有看过小说了。近来因为身体欠佳,偶然翻看到刊载在《小说选刊》第2期你的中篇小说《雪落黄河静无声》”,“竟然一口气读完了”。读了之后怎么样呢?胡乔木表示:“你的作品给了我关于‘分子’劳动改造生活的许多知识,你对小说中两个主角的刻画和在他们故事中所赋予的崇高意义,都很使我受益。你很有叙事本领,你的文字也很讲究。”

胡乔木接着又说:“不过文中仍有些细微的疵点。由于积习,我边看边作了一些记号。现在依次写给你,一来供你参考,二来也算是读者对作者的一点报答。”他并说明:“因为《小说选刊》的字小,也怕转载时有误植,所以后来还是找来今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以下即以该刊的页数为准,行数不记。”可见胡乔木是怎样地认真和细心。

然后胡乔木就按页码顺序,在83页、84页、85页、87页、92页、94页、95页、97页、98页、99页、107页、108页、109页、112页、114页、115页、117页、118页、121页、122页、123页、126页、127页,对从维熙这本小说的一些文字上他所认为的不妥之处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不少供作者斟酌的意见。略举如下:

在85页上,有一处作者在“吧”字后面没有用逗号或句号,而标了惊叹号“!”,胡乔木对此提出:“这是时下作家的通病,见吧就加!,见呢就加?。”

在94页上,对“莫不相干”之词,胡乔木写下“笑误”。

在95页上,对“这天也毫不例外”的说法,胡乔木提出其中的“毫字没有意义”。还在这页上的一处认为“为”应改为“是”,胡乔木说:“白话文中不应该忽然无缘无故地插入一个文言字眼。”

……

胡乔木在信的最后写道:“维熙同志,我以礼貌开始的信件竟以如此的冒昧结束(况我们并没有相识),真是太不近人情了。但愿它能多少对你有所助益。谢谢你看完这封长信,并请勿以任何形式发表。”

胡乔木为什么竟对一个他素不相识的作者这样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来,主要并非是他在给从维熙的信中所自解的“由于积习”。这可以从1981年10月15日他给时为中国文联主席的周扬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的张光年的信中看得很清楚的。胡乔木在这封信中说:“唐因、唐达成两同志论《苦恋》的文章写得很好。显然是苦心经营之作。我现在只提一点文字上的小意见。”但在提完意见之后,胡乔木接着写了一番道理,他说:“这些琐屑本可置之不论,我现在提出,是因为我最近读了一些入选的作品(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发现不少作者和编者在这类地方不很注意,甚至错别字也不少见。这不能算是文艺创作的大问题,但究竟是一个国家的文艺作品和编辑出版工作的文化水平的一种表现,并且对读者、作者自己和后来的作者编者影响非浅,所以值得引起注意。文艺评论固非创作,本身也应是艺术品,而艺术就不能不要求细节上的完美。”由此可见,胡乔木是要从维熙这位作家的作品更加完美,所以也就不能不要求细节上的完美了,所以也就不厌其烦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地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来。

但是,引起胡乔木在2月18日再给从维熙写信的问题是在87页上,胡乔木提出的意见说:“垂直线,这是一个重要的错误。只有与一水平直线垂直相接的 (即两侧交角=90度的)线,才能称为垂直线或垂线,这是国王也不能改变的几何学定义。这里显然只能说是直立或直竖的直线。本来就人对他说,用垂直线是可以的,但这里是解释六点钟,这就爱莫能助了(下面没有成直角的水平线)。我只是看到这里才起意写这封很嗦的信。”

胡乔木的思想是不停顿的,他对手里的事情,一刻半刻是不会放下的,总是想了又想。他对垂直线的解释是否对呢?他不放心,想想有点问题,所以就去请教“无声老师”――《现代汉语词典》(胡乔木用的是1973年5月出版的试用本,现在还存放在当代中国史研究所胡乔木藏书库中)。于是他很快发现自己也说得不怎么准确。它是这么解释垂线的:“〈数〉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或平面垂直时,这条直线就是另一条直线或平面的垂线。也叫垂直线。”胡乔木根据这一定义,又用自己的话作了必要的表述,以说明他和从维熙的错误所在。

有错误立刻纠正,更表明胡乔木的细心和认真,心地的坦荡和负责精神。

这条“垂直线”所联系的,已经不光是几何学上的垂线,可以说是胡乔木垂直到了青年作家们身上的心中垂线,是长者的实实在在的“垂青”,是一种最可贵的鼓励和奖掖。

“若要觅英雄,先到艰难处”

胡乔木这时毕竟已经是72岁的老人了,他这时的心情,我们从他对自己的两首诗作《茑萝》和《怀旧》的偏爱中,也许可以管窥一二。1983年12月中旬,他收到《诗刊》编辑室来信,说《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诗集》要选收胡乔木的《中国女排之歌》、《钟声响了》两首诗。胡乔木没有答应,要他们改收《茑萝》和《怀旧》这两首。

在1981年10月写就的《茑萝》中有一段写道:“我们人谁能免互相依靠?谁能够无挂牵直升云表?最强的心脏缠绕得最牢,最广的关联是最高的荣耀。”托物传情,它以茑萝来表达了胡乔木要枝枝相连、叶叶相披,与大家密切关联、互相依靠,一枝一叶总关情,时刻不脱离正蓬勃向上发展着的广大人群的心思。

在1982年冬写就的《怀旧》中有一段就写得更明白了,它写道:“少年的美梦够多么开怀!壮年的战斗够多么痛快!历史的回流多叫人感慨!我们多羡慕将来的一代!”它表达了胡乔木以怀旧来迎新的热肠。它折射出胡乔木在不得已的奋斗中多么希望有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新人辈出、人民团结的社会和谐景象。

如胡乔木所说,他是“好久没有看过小说了”。那么他又怎么看起小说来了呢?并且为什么又要给初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从维熙写信呢?给从维熙写了信以后又发生了些什么事呢?说来还真有点曲折,真有点故事情节。似乎有喜悦,也有遗憾。

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开过以后,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在全党引起重视。1983年10月中旬,中央党校副校长蒋南翔打电话给胡乔木,请他到党校讲讲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问题。胡乔木答应了。为准备这次讲话,他开始看这方面的书,并陆续请一些学有素养的同志,一起到玉泉山帮助他起草。大约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胡乔木就自己动手写成讲稿。经过中央审定,同意胡乔木这样去讲时,时间已经到了1983年年底。1984年1月3日,胡乔木在中央党校作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讲话。后来中央决定把胡乔木的这篇讲话正式公开发表。

要作公开发表,为了使讲话修改得更加完善,胡乔木还委托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贺敬之,召集文艺界人士冯牧、艾青、王蒙等十余人举行座谈会,征求他们对这篇讲话的意见。胡乔木还分别写信给周扬、夏衍、钱钟书等人征求意见。

1月18日,胡乔木再次把帮助起草讲话的同志请到玉泉山,对讲话的修改问题作了十分敞开和仔细的讨论和研究。1月27日,胡乔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讲话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经过这一段呕心沥血的工作,包括前面一段反对精神污染的工作,对《邓小平文选》的编辑出版和宣传学习,协助邓小平起草在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组织传达、宣传和学习邓小平和陈云在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帮助邓颖超组织起草和修改1984年元旦讲话稿,等等,连续下来有五六个月的高强度脑力劳动之后,胡乔木的本来就很差的身体差不多要扛不住了。如果再不作适当休养,就有可能付出很大代价。但是胡乔木这个人的所谓休息,除了散散步,与身边人说说话,或是异地休养、看看病以外,他大多是转换一下工作方面、工作方式,转换一下思考的方面、思考的方式,这方面的书不看了,那方面的书又拿起来,他很少看电影,但是书是一定要看的,手不释卷。

他开始找一些新出版的小说来看。不仅因为他自己对文学方面有很强的兴趣和有很深的造诣,还因为他自从1975年重新出来工作,在与“”扼杀文艺“双百”方针的斗争中与作家们有着牵心的情结和不解之缘,他非常关心在积极实行“双百”方针下社会主义文学的健康成长和繁荣发展,对一些有为的青年作家情有独钟。他是在寻觅,他是在发现。他是那样地生怕惊了对方,生怕对方误会了自己的好意。这就是“若要觅英雄,先到艰难处”的胡乔木!

当他看了(不,是一口气读完了)从维熙所写的小说《雪落黄河静无声》之后,竟抑止不住兴奋和激动,拿起笔来给这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作者写封絮絮叨叨的长信。这封信,就是前面所说的1984年2月16日的信。从邮局寄吗?他觉得太慢,也可能被遗失。他吩咐工作人员,马上送北京市作协(从维熙的工作单位),要直接交到这位青年作家手里。但是从维熙一般都在家里写作,胡乔木派去的同志在北京市作协未能找到他,只得将信托付给一位在那里工作的同志转交。

书信寄深情

信发出,特别是在2月18日第二封信又发出之后,胡乔木自然很希望能很快接到这位年轻作家的回信。但是,犹如石沉大海。对此,预先写下了“谢谢你看完这封长信,并请勿以任何形式发表”的话的胡乔木的心里会漾起什么想法,那是不知道了。不过,事情也是可以想象得到。胡乔木以这样一副热心肠去对待后生,而这位后生竟毫不理睬,胡乔木内心至少是会很失望的。从后面的一些做法看,胡乔木是太看重这件事了。那好似一股股汩汩流淌的“清泉”,因为它是那样地曲折,又那样地纯净,怎能不让人追念唏嘘。

从维熙接到胡乔木的突然来函之后,实际上是很快回信了的,是2月22日寄出的,而且也是一封倾情长信。并在过了几天之后,他又给胡乔木寄去他的两本新作长篇小说《北国草》和劳改队纪事《燃烧的记忆》,并在里边夹了一纸顺便说明几天以前已给胡乔木写去一信的事。

但是不知怎么回事,从维熙连续寄出的信和书,阴错阳差地都没有能很快送到胡乔木的手里,耽搁了又耽搁。这一耽搁,也因此可能耽搁掉了从维熙与胡乔木之间文缘的进一步发展和更多佳话的产生,是十分可惜的。

直到4个月过去,胡乔木这里像刚刚才发生似的,他看到了从维熙邮寄给他的那两本书,并由此又立刻勾起了他的兴奋点。胡乔木特别向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和广电部副部长谢文清作出推荐,请他们看一看这本《北国草》。可见,胡乔木对从维熙的这部长篇小说《北国草》是如何地看好。也因为从所夹的一纸中知道,从维熙是给胡乔木写过信的,于是就查起信来,一时又如在大海中捞针,胡乔木处的来往信件、来往书稿、来往文件、各种各样的书籍和资料太多,从维熙的信会被压在哪一堆里呢?一连串回答结果是没有找着,胡乔木为此心中怏怏,要秘书先去向从维熙送书事作道谢,同时吩咐身边工作人员继续留心寻找那封失踪了的信。它不可能不翼而飞嘛。

时间悄悄地流去。有一天,在胡乔木终于用他宝贵得像黄金的时间看完了从维熙的这部长达40万字的长篇小说《北国草》之后,从维熙又收到了胡乔木的一封既表遗憾又申谢忱的信。那是胡乔木在1984年7月15日写的,他说:“非常遗憾,你给我的回信被秘书丢失了,不知混在什么文件里,现在还没找出来。承赠《燃烧的记忆》和《北国草》二书,谢谢。”接着,胡乔木说到了《北国草》。他说:“《北国草》已看完,我在看时对文字的错误和毛病,仍随手作了记号或改正,这些不一定都对,现暂送还供你再版时的修改参考,你看后仍寄还我。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书,所以它的广播能得到那样广泛热烈的反应。我和很多听众一样,希望它能拍成电视剧和电影(听众反映己转到文化部和广播电视部),使它能在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发挥作用。对于整部小说,我现在还不可能作出更多的评价,因为没有充分的思考。我手头还有做不完的一些困难工作,所以虽然很想找个时间同你相见,暂时却不容易找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当然会有。祝你在创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和进步!”

胡乔木在信里说,他对《北国草》作如何更多的评价还“没有充分的思考”,恐怕不是这样,否则他也不会如此热心推荐。但是他说的“我手头还有做不完的一些困难工作”,这千真万确,他这时已无暇顾及,能像在1984年2月份那样,在作休养中寻找到看从维熙小说的光景是没有了。

胡乔木是党内的一支笔,是党内的大忙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胡乔木长期的文字工作,使他的身体十分衰弱,这也是大家所知道的。而且他在这一时期里让他理还乱的事,还真发生了不少。所以这时候,胡乔木的确忙得不可开交。他对从维熙绝没有半点敷衍。

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胡乔木依然惦记着从维熙的事。1984年冬到1985年春,也就是胡乔木在身体状况无时或安的情况下、作了三个月的南方(包括在福建的调查研究)之行之后,他回到北京马上处理的一件事,便是让秘书再次送去他在3月1日写下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