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用物资

农用物资

农用物资

农用物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处理;资源化 ;利用

随着人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作物产量得到了提高,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农业废弃物。而且这种废弃物的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对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越来越低。这些废弃物不仅会污染环境,更是宝贵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废弃物,将它制成可再生能源及其系列产品,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农业废弃物的定义

农业废弃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农业资源,具体指农业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能量流失和农业生产和再生产中资源投入与产出在能量和物质的差额。

二、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现状

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主要有四种来源,分别为植物性来源、动物性来源、农副产品加工性来源和农村城镇生活性来源,这些废弃物的来源伴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总的来说,我国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废弃物的来源较广且分散,产生的废弃物数量越来越多,在对其进行处理时未能做到实际有效;二是处理众多农业废弃物的技术水平较为低下,只进行了较为粗放的资源化利用;三是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配套基础设施,制约了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三、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

鉴于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些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来源与发展现状出发,探讨出具体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对现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将废弃物作用到农业上来。

(1)制作肥料 .

1)堆肥。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温度、湿度、pH值条件下,使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有机废物发生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可作肥料和改良土壤。根据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培肥化可分为好氧堆肥化和厌氧堆肥化。

2)液体肥料。农业废弃物(废渣、杂草、废菜叶、瓜果皮等)做成堆肥后,其液体汁液经安全处理后可制成液体肥料。

3)有机生物肥。堆肥处理后,沼气池中的固体残渣经处理后可制成有机肥。

4) 有机复合肥。将高温堆肥产品经杀灭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等无害化处理和稳定化处理后,配以一定比例的无机氮、磷、钾复合造粒,加入功能微生物而形成的一种融有机、无机肥及功能微生物于一体的“三合一”肥料。

(2)生产饲料

1)氨化饲料。利用碱尿素等含氨的物质经过与秸秆混合发生变化,使秸秆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细胞壁膨胀疏松,便于牲畜消化吸收。

2)青储饲料。能有效保持作物茎杆的青绿状态,提高适口性。

3) 生化蛋白饲料。利用微生物培养基、酵母真菌、氨基酸、酶制剂等生物和矿物质使作物饲料转化成蛋白饲料,比普通饲料营养价值更高。

4)糖化饲料。人工造就近似于牛前胃的生理环境,通过有益微生物发酵使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转化为糖类,增加粗蛋白7%~13%、18种氨基酸4%~8%及各种维生素,从而使低能的废弃物转化为高能的廉价的“细菌饲料”。

5) 碱化饲料。在一定浓度的碱液(通常占干物质的3% ~5%)的作用下,打破秸秆粗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之间的醚键或酯键,并溶去大部分木质素和矽酸盐,撕断维生素与木质素的复合物,从而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使不消化的木|素变为易消化的羟基木质素,利于动物吸收。

(3)生产工业及医药原料

1) 有机产品。生产木糖、木糖醇、淀粉,制乙醇、糠醛,提取烟碱及中药原料。

2) 轻型建材。可制作编织物和装饰品及其他。如麦秸可编成凉席凉帽;高粱秆可制成门帘和窗帘;稻草和其他秸秆可广泛用于造纸、人造板、复合墙板等

3) 可降解的包装材料。用农作物秸秆制作的方便碗和快餐盒有易分解、易腐烂的优点,不仅减少了白色污染,还减少了木料的消耗,利于保护环境。

4) 食品防腐剂和空气清新剂。如竹叶可制防腐剂,有些水果残渣可制成空气清新剂。

5) 药物。如芹菜和黄瓜根可制成中药,薯秧根可作饲料、制糖稀或酿酒。副食品如果皮可制饴糖、酒精或氨基酸,过熟的水果可制成果酱、甜点心、冰淇淋、饮料和果味面包等。

6) 生产食用菌。平均1kg食用菌(平菇、香菇、金针菇等)可消耗秸秆1kg左右,菌渣还可还田作有机肥料。

7) 其他。农业废弃物还可用来制造生物油、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生物洗涤剂、汽车构件和特殊纸类等。

2.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法规,提高全民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识。

3.加大对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完善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面对农村对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较为低下和落后的现状,必须要从技术上予以支持,从资金上予以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对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状况并不乐观,但它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上文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处理农业废弃物和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将生态、经济与社会等效益有机统一起来,以便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6-13.

[2]张承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及其前景[J].新疆环境保护,2002,24(1):22-25.

农用物资范文第2篇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课程资源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应该说在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素材和重要资源,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结合学校实际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但农村中学在现有的教学设备、图书馆建设、信息技术装备、教仪教具的更新、生物园建设等各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来说还不完善,甚至还很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工作的实施。面对现实老师要有清醒的认识,思维上不要局限于教材、几种教仪教具、几个课件上,而是要结合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认真去挖掘有利于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各种因素,挖掘农村中学特有的课程资源。因此,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生物教师来说,要充分认识生物课程资源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指导我们积极去探知,利用农村中蕴藏着的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从而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需求。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农村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为服务教学

课前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初中生物实验中涉及的材料较多是动、植物的材料,农村中学的学生采集起来较为容易,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动物中的鼠妇、青蛙、蚯蚓、蝗虫等材料,学生很容易就可得到,教师要充分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还有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采集来的较完整的生物实体制作成动物、植物标本,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样做可让学生更进一步接触生物实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课本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浓厚兴趣。

积极开展适于农村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制作标本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善于用好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我校开展的“生物实践探究活动”课题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周围的农户在种植、饲养等生产情况,从中了解一些种植、饲养的知识;结合本地区稀土资源丰富,但开采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我们组织学生对开采地进行实地调查、对开采地周围的群众进行访问,取回土样、水样进行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对比试验、向相关部门采集数据,最后形成调查报告,把活动情况向全体师生进行展示;开展的《农村小河圳水质污染状况调查》、《五指石森林生态调查》等活动的开展在全体师生中造成了良好的影响,使广大师生深刻认识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这些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对农村学生来说一些动、植物的活体很容易取得,我们根据这个有利条件,经常开展制作动、植物标本比赛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非常有效,特别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挖掘农村家庭中的生物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

农用物资范文第3篇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量大而广的副产物占农作物生物地上部分产量的一半以上。长期以来,为追求作物高产量,人们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并且更加依赖于化肥,而作物秸秆还田或施有机肥料的量很少。农作物连续种植会使土壤矿物质养分减少,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降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同时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出路不畅,再加上传统家庭耕地小规模经营的原因,使面大量广的农作物秸秆一时还难以完全集中综合利用,而大量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被废弃在田间地头、路边或露天焚烧,不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污染环境。秸秆的综合利用实际上解决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问题。采用秸秆还田或有效还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恢复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一)秸秆还田技术

1、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先用秸秆切碎机或收割机将秸秆粉碎,用旋耕机一次完成灭茬、旋耕、秸秆还田、掩埋、覆盖等多道工序的作业。

2、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主要有:秸秆整株还田技术和秸秆覆盖免耕技术。

3、秸秆堆肥还田技术。主要有:秸秆高温堆肥技术和秸秆自然发酵堆肥技术。

(二)秸秆饲料技术

作物秸秆作为一种牲畜的粗本文由收集整理饲料,其可消化的干物质含量占30-50%,粗蛋白含量占2-3%。由于秸秆中含有腊质、硅质和木质素,不易被消化吸收,因此,秸秆直接作饲料的有效能量、消化率和进食量均较低,必须经过适当处理以改变秸秆的组织结构,提高牲畜对秸秆的适口性、消化率和采食量。

1、机械化秸秆微储饲料技术。秸秆微储技术是将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秆发酵活干菌(属于厌氧菌)加入到秸秆中,使其密封储藏,经过发酵,增加秸秆的酸香味,变成草食牲畜喜欢食用的主饲料。其特点:

(1)秸秆微储饲料成本低,效益高。在微储饲料生产中,每吨秸秆干物只需要3克秸秆发酵活干菌,其生产成本只有氨化秸秆成本的17%,并且饲喂效果好于氨化秸秆。

(2)秸秆微储饲料消化率高。秸秆微储后的消化率提高了24.14-43.77%,有机物消化率提高了29.4%。

(3)秸秆较软,且有酸香味,可增加家畜的食欲,提高采食速度40%,食量增加20—40%。

2、秸秆热处理技术。

秸秆热处理技术是采用热喷技术和膨化技术,对秸秆进行热处理。

(1)热喷技术是由锅炉(包括配套辅机)、压力罐、卸料罐等组成的热喷设备对饲料进行热、喷处理。经过热处理的秸秆饲料,其采食量和利用率有所提高,秸秆的有机物消化率将提高至30—100%,其中,湿热喷精饲料比干热喷粗饲料的消化率能提高10-14%。如果用尿素等多种非蛋白氮作为热喷秸秆的添加剂,其粗蛋白水平和有机物消化率将有所提高,氨在瘤胃中的释放速度将降低。

(2)膨化技术是将原料经过连续的调湿、加热、捏合后进入制粒机主体,由于螺杆、物料、脱气模与套筒间不断地产生挤压、摩擦作用,使机内的工作压力与温度逐渐提高(一般情况下机内温度为150-200℃,工作压力为2942.0-9806.6kpa)。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物料经模孔射出时,因机内压力和温度与大气压力和温度相差很大,物料水分迅速蒸发,体积膨胀,使之形成膨化饲料。

(3)秸秆青贮技术。将青绿秸秆切碎成长度为1-3厘米的碎块后,放入窖中(形状不限,但窖内均应用50%的石灰水消毒,并在窖内铺好塑料薄膜),当装至20-25厘米厚时,人工踏实(此时添加食盐和尿素各0.3-0.5%),以此类推,直至装满(高出窖面0.5-1米),然后严密封顶。

其要求:切碎长度要严格一致,添加尿素和食盐要拌均匀,踏实不留空隙,封顶不许有渗漏现象。一般经过50-60天便可饲喂。

其优点:秸秆营养成分合量较高,秸秆软化效果好,其含水量一般在70%左右,质地柔软,多汁,适口性好,利用率高,是反刍动物在冬春季理想的青饲料。

(4)秸秆氨化技术。即利用氨的水溶液对秸秆进行处理。经过氨化处理的秸秆,其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分离,使细胞壁膨胀,结构松散。秸秆变得柔软,易于消化吸收,饲料粗蛋白增加,其含氮量增加了1倍。氨化时,预先将含水量在35-40%的秸秆切成2厘米左右,均匀地喷洒氨水或尿素溶液,然后用无毒塑料膜盖严密。

(三)秸秆气化技术

秸秆用作沼气发酵原料,具有清洁、经济实惠的特点。生产沼气后的残留物含有丰富的腐质酸、氮、磷、钾及农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沼液可作为鱼饵料和牲畜饲料添加剂,有免疫、增重的作用;沼液还可以浸种、防虫,生产蘑菇做菇床培养基料,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果用沼气保鲜水果,成本低,效果好。

通常情况下,将秸秆切成0.5厘米左右的碎块,然后放入沼气池中,这样,不但解决了秸秆进出沼气池难的问题,也为沼气池内残留物的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据统计,每公斤秸秆可生产沼气0.25立方米,甲烷含量55%左右。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事关生物利用、环境无害、农民增收等问题,是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多年来迫切希望破解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法规禁止秸秆焚烧,农民也不愿意秸秆焚烧。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瓶颈在于:

(一)得不偿失观。目前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主要是还田培肥、饲料转化、菌菇栽培、燃料利用等等。从生物转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发展长效机制的角度看,这些利用方法和途径都是有益和可取的。但是从经济效益和比较效益的角度分析,农民是不愿意的。一般的家庭还因为劳动力素质的影响,没有能力搞食用菌栽培。因此对赔本赚吆喝式的秸秆综合利用取消极态度。

(二)急功近利观。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经济社会效益是长期的、非立竿见影的。如:秸秆还田培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有效增加地力。但是这些好处不是突现的,而是渐进的。在秸秆还田的当季由于生物夺氮,还需要适当增施化肥,促进有机质纤维的分解。有些农民因为文化素质限制,秸秆还田水层管理操作不当,造成秸秆分解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对秧苗的伤害,把好事办成坏事。秸秆直接旋耕还田,油耗成本加大,由于燃料补贴直接一卡通发放给农民,拖拉机手只能自己消化成本,因此也没有积极性。

(三)劳动力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时期正处于农村大忙,劳动力比较紧张,加之文化型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技术落后,年老体弱难以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留守族”大多数也没有能力将这些秸秆打捆。加之近年来水稻种植大多采用直播技术,农民为了抢时间季节腾茬口播种,就采取了秸秆处理的简化措施:“一把火”了事。

(四)技术较滞后。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较多,但是技术滞后而且不够成熟。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问题也相对滞后,如秸秆汽化、秸秆发电、秸秆菌菇栽培等等的技术培训、设备运用等等急需配套跟上。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采取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以疏为主。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列为政府决策范围。在制定、规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把正确引导农民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主要手段和方法。单纯依靠法律约束只会加大行政成本,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一是典型示范引导。通过对比试验,用科学的数据,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对比核算,让农民在周边人和事的影响带动下看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使农民能够把秸秆综合利用成为自觉行为。二是抓好技术培训。交叉利用科技入户、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培训形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新型机具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广大群众购买新机具、更新老设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纠正长期单纯依赖化肥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改变落后习惯,逐步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机械化秸秆还田带来的好处,使秸秆还田成为广大农民自发行为。

农用物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要联系实际、面向社会,这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充分开发和广泛吸纳社会上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村中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尽管我们的硬件条件还很不够,面对现状,我们只能立足现实,充分的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条件,实施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物理教师,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是如何对农村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

一、物理课堂上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

用日常器具做实验,简便、直观、原理单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力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由于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有限,我们必须重视并充分的利用现有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探究学习和实验,使物理学习可感可知。如学习压强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用两手指压铅笔两端,体验铅笔粗端与笔尖端对手的压力效果,充分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很多学生怕触电,就可以让学生在学生用的电路上接上铅笔芯、小刀、橡皮擦纸条,看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让学生自己了解身边的物体的导电性能,消除心理顾虑。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利用学生玩具“激光手电筒”作为光源;又如在学习摩擦起电时,让学生用塑料笔端与自己的头皮摩擦,可以吸引小纸屑。教学中的这些随堂小实验,激发了学生兴趣,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乐与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规律。

二、运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的基本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学生只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验,才能不断地形成具有实验能力。但是,学生动手做实验若只是按照课本机械地操作,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相反会削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挫伤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有计划,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实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的能力,实验前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仪器的基本要求,教师先做好演示,然后再进行操作。例如学生在做“电流表的使用”这一实验前,必须帮助他们弄清:不同量程的大小及选用,表头的读数,正负接线柱如何连接及如何将指针调零等等。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才能逐步做到熟练。例如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可让学生先学会串联,再学习并联电路的连接,并且在练习用实物连接之前,教师先示范电路连接的方法(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学生再用模型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配合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动手做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又可以促进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中

物理课程应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我在物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周围各种丰富的现有资源,创设各种情境,将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与物理教学相融合,一起寻找物理的规律。如学习《摩擦力》时,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学生的所思所想也别有一番风味:在农村的乡间小路上,由于道路泥泞,路面较滑,卖菜的人常常在自己的鞋子上缠上些较细的稻草绳用来防滑,增大摩擦力;汽车在乡村公路上行驶,若遇到下雨路面湿滑,可在公路上撒上一些煤灰以增大摩擦力;农村现有的石磨,其磨盘很重,可增大摩擦力;菜贩子的菜篮子下安装上几个滚珠以减小摩擦力;在自行车链条上打上些润滑油可减小摩擦力。在学习《杠杆平衡条件》时,同学们列举生活中杠杆应用的事例也丰富多彩,扁担担起东西是杠杆,指甲刀是杠杆,鱼竿是杠杆,圆规是杠杆,火钳是杠杆等等.这些都是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体验,物理在生活中得到深化,学习在生活中得到提高,问题活了,知识面宽了,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了。

四、从课堂走向生活实践,拓展教学空间

农用物资范文第5篇

由于开垦、采摘、放牧、非法交易等人类无计划、过度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日渐萎缩,多数物种濒危。因此合理开发保护植物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发展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国策,农村生态绿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美好蓝图的重要体现,更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

因此,把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农村生态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将是农村生态绿化的重要课题。或者说,在农村生态绿化中开展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村生态绿化中,开展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一是改善了地球环境,更加适合居住,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二是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是保护水资源的治本举措;三是有利于合理运用和节约土地资源,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四是有利于保护植物资源,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奠定基础。

没有高规格的新农村生态绿化,新农村建设就不会有更高的水平;没有合理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也就没有更高水平的农村生态绿化。要使新农村建设健康、科学发展,必须一开始就重视农村的生态绿化问题,要把新农村的生态绿化融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之中,要把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融入农村生态绿化之中。通过农村生态绿化,大力提高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能力,对全面推进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中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河南是农业大省。近几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绿化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通过生态林业省的建设,使农村生态绿化上升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但是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河南的农村生态绿化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没有完善的县级规划,资金投入也较少,农民对生态绿化的意识很差。所谓的农村生态绿化,都是各村自己的独立绿化,没有全局意识,没有把利用植物资源作为开发生态经济的意识。换句话说,基本上就是栽了几棵树,无科学性和计划性,不能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发挥不出较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更谈不上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效益。

因此,在河南农村生态绿化中,还有很多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认真按照农村生态绿化的原则,积极开发适应当地的农村生态绿化模式,结合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认真管理和开展合理的评价,那么河南的新农村生态绿化就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就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使新农村生态绿化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河南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绿化工作,既要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开展工作,还要从国家生态绿化的大战略角度去把握农村生态绿化工作,更要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开展工作。河南的农村生态绿化,是林业生态省建设和国土绿化的补充,要纳入国家国土绿化和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框架之中。河南的农村生态绿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省、市、县、乡(镇)、村各级政府都要有规划和目标。规划和目标的制订,要在国家和省规划目标的框架下,以县级生态绿化为基本单位。县级农村生态绿化方案,必须聘请著名专家详细论证,要结合国家国土绿化和省林业生态省建设方案来科学制订。乡镇和村庄的生态绿化,必须融进县级规划,符合县级生态绿化的大方案。也就是说,乡镇、村的具体新农村生态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均要按照县的生态绿化规划方案开展工作,实施管理。

二、农村生态绿化工作是一个科学工程,有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为了少走弯路,要合理使用各种植物资源,要遵守农村生态绿化的各种原则,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原则、城乡一体化与生态旅游原则、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原则、获最大经济效益原则等。按照原则办事,就会使新农村生态绿化少走弯路,就会可持续科学发展。

三、要科学地开展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特别是要对药用植物、园林植物、蜜源植物、果品植物、用材植物、淀粉植物、蔬菜植物、能源和油脂植物、抗污染植物以及河南特有植物广泛开展研究,要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植物的生态绿化,不同地区开展不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要使不同地区的植物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要根据不同地区植物区系特点,开展不同的绿化生态模式。新农村生态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模式、与立体林业相结合模式、新农村生态绿化的道路和村镇以及村镇庭院采集相结合模式、新农村生态绿化和野生资源结合模式等等。

五、实施过程中,在管理方面应以县级为生态绿化的基本管理单位。县级政府要加大管理资金投资,要建立县级专门的绿化管理机构,完善机构人员的定岗、定编,实施岗位工资,制定专门的农村生态绿化管理和奖罚制度,为确保农村生态绿化建设长久、稳定地开展工作,提供管理和制度保障。县级政府要广泛开展新农村生态绿化方面的科技研究,成立本县的生态绿化科研室、生物技术支撑的绿化植物繁育中心和育种园地,依靠科技提高生态绿化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水平。

六、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生态绿化的评价和研究,要把新农村生态绿化的评价制度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作为新农村生态绿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搞好新农村的生态绿化建设的评价工作,一是要制订出新农村生态绿化效果的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二是要加大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力度。有了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评价体系、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以及评价后的奖惩制度,才能促使新农村的生态绿化更有效地开展。

可以设想,一个好的生态绿化县,应该是符合生态绿化原则,突出地方生态特色,突出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较新的生态绿化模式。具体说就是,村与村之间道路宽阔笔直,两旁的树木高大整齐,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村庄内外绿化整齐美观,庭院绿化形成特色等。在突出生态绿化效果的同时,植物资源也要广泛得到利用和保护,从而为农民获得较大经济收入,最大经济效益。通过县县农村生态绿化工程的网络,全国就会形成了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就会得到更好的优化,淡水资源的枯竭趋势也会从根本上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