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闭症康复

自闭症康复

自闭症康复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闭症;教育康复训练;家庭教育

一、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能力特征表现

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自闭症定义为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引发的发展障碍。患者的异常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沟通、兴趣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常伴随有智力障碍、癫痫、多动、退缩以及情绪等障碍。1.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意愿和能力。自闭症儿童总是活在自己的小天地,缺乏情感交流,对自己的习惯相当坚持,如果更换固定的事物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如渝是个十岁的小女孩,她从不与同伴交流,总是喜欢自己在一旁摆弄自己的小瓶罐,不断将瓶罐在桌上无数次的敲击,嘴里总是喃喃自语,从不主动与他人交流。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表达,总是拿着别人的手,指着东西,示意要拿。班级组织的游戏从不主动参与。另外,语言发展迟缓、单纯的重复、语法错误,不了解语言的意义也是自闭症儿童典型的特点。2.自闭症儿童一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存在智力障碍,但是也有少数自闭症儿童会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出较强甚至是超强的能力,特别是在机械记忆和音乐兴趣方面。例如祺祺对橡皮檫的气味情有独钟,教室里的开关总是按个不停,并且特别喜欢听一两首歌曲,总是吵着说:“要听叮叮铛,我在马路边。”他总是喜欢用手抠去铅笔的表皮,喜欢要铅笔头,削铅笔时总是要削双头。小陈陈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不开口说话,嘴里总是叨叨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语:“嘻哈嘻哈可可……”但是他对音乐特别敏感,会自己哼着音乐的旋律,音乐课上我们学习了《丑小鸭与白天鹅》他居然自己在语文课上哼起旋律:“我一天一天长大,我不再不再是丑小鸭……”3.相当一部分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灵敏度是异于常人的。有些患者对某种声音异常排斥、喜欢,并伴随多动、注意力分散。例如,陈陈每次对全班同学齐读声感到厌烦,总是捂住自己的耳朵;班上小泉总是做不住,上课总喜欢推桌子,挪椅子,踩书包,站起来在教室乱走,注意力无法集中到课堂教学。虽然在医学上自闭症还没有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通过系统的教育康复训练,有效的家庭教育,创设各种有利的环境,帮助孩子多与人沟通和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克服自闭症带来的障碍。

二、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方法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在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能促进自闭症儿童发展的教育康复方法。1.感觉统合训练。同时调动多感官参与,有助于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社会化。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观察,根据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动作的发展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游戏活动。并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参与课堂,调动更多的感觉器官全面地学习新知。如跳绳、沿直线走、羊角球跳跃、走平衡木、蹦蹦床、拍球、攀爬练习等可以训练前庭功能失调的儿童;刷、吹、滚等形式的练习刺激儿童的身体部位,提高触觉敏感性;通过《蚂蚁大力士》的游戏,训练儿童手脚协调向前爬行的能力。学习《吃水果》一课时,通过神秘袋的形式,先摸一摸,猜出水果名称,展示水果的课件和实物,并且动手参与切西瓜、剥桔子、削苹果,并且品尝水果,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共同参与,儿童学得开心,吃得开心,认识也比较深刻。课后,还安排每个儿童在家长的指导下动手绘画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认识更多的水果,并且还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儿童带着自己认识的水果与同学分享,增加同伴间的互动,也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2.艺术熏陶和音乐疗法。通过绘画、手工、体育、舞蹈等形式的教育康复训练,借助这些让自闭症儿童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并且能充分挖掘他们的艺术天赋。通过音乐不同形式的呈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方法探微唐丽蓉(龙海市特殊教育学校,福建龙海363100)学校管理办学治校􀀡􀀱现,融合在教育内容中,让自闭症儿童通过聆听音乐,参与音乐游戏,自由的敲打乐器,歌唱等活动感知音乐,了解音乐,从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联系的冲动,同时在这过程中培养合作的意识以及在群体中的适应能力,促进孩子社会化。如春秋季节时,动员自闭症儿童及家长们共同参与制作简易风筝,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并且组织放风筝。他们看着高高飞起的风筝,望着蓝蓝的天空,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又如学习律动《小海军》,播放音乐时,让自闭症儿童听着旋律,雄壮有力的踏步走,播放舞蹈视频动作,分解动作教他们学习(面对面进行):打旗语、弓箭步、吹军号、小跑步等。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同时训练他们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感受到在集体中互动。在平时课间时,经常播放舒缓音乐,让他们的情绪得到放松。3.游戏及情境教学法。通过各种游戏的形式,不仅能稳定情绪,还能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封闭的世界,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经常使用的游戏有听觉游戏、角色游戏、体育游戏、建构游戏等。游戏可以缓解不良的情绪,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由于自闭症的儿童思想、行为都比较刻板,迁移能力比较差,所以对自闭症儿童的教学要尽量地接近生活,模拟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学习。如课堂上笔者运用的游戏“小鱼吐泡”、“过山洞”,刚开始让学生与认识的同伴、教师一起玩游戏,然后更换游戏当中的人,找一两个陌生的同伴慢慢融入,一段时间过后,学生不那么抗拒了。学习《看病》一课时,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游戏,真正让他们了解看病的流程,懂得生病时应该怎么去医院挂号、候诊、看病时应该怎么向医生说明病情、怎样付款、取药等。针对个体的差异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全面搜集孩子的各方信息,系统评估后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设计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重点、训练的时间和量。在训练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并且要求家长做好家庭的教育康复训练。在集体课堂教学时,尽可能其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强化沟通意识,适应集体学习环境。在生活上让孩子多动手,积累生活经验和感知经验。并且配合进行感统训练和精细动作的练习。根据孩子的进展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安排。此外,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中,家庭因素很重要。多数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确诊为自闭症后,消极认为“孩子没救了”,或者是消极的逃避结果。家长的早期教育意识,以及掌握科学的教育训练方法,是能最大程度地让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康复过程中只要善于发现,总结适合的方法,将有助于儿童快乐学习,减少烦躁的情绪,从而激发他们表达欲望和与他人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梅,张俊芝.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杨霞,叶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晓玲,蔡逸周.揭秘孤独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三才观; 自闭症; 康复体系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94-01

康复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自闭症儿童康复也是如此。“天、地、人”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天、地、人”和则事成。自闭症儿童康复体系,没有可以参照的体系与标准,筹建的过程中,以“天、地、人”三才观引领体系建设,探索建设与发展路径,路漫漫,方向正确,势必有事半功倍之效。

自闭症儿童康复体系之“天”,其一是先天,其二是后天。先天有遗传因素、发育因素、产时因素等,婴儿在呱呱坠地之时的所有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先天,有的可控,如宫内感染、发育过程中的叶酸补充、产时监控防颅脑损伤等;有的不可控,如遗传等。随着科技进步,对遗传因素进一步研究,可能部分可控,但需要等待。后天指生后的生长发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科技文化进步,自闭症儿童增多,是事实,显性如环境污染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不断在埋单,隐性如电磁辐射、食品添加剂等是否有影响还不知道,但单元式楼房的增加对儿童交流与认知的发展是肯定有影响的。人文社会环境还必须看到党和国家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的高度重视,列入到“0-6岁”抢救性儿童康复项目中,以任务的形式要求各级残联重视并加以研究,这应该是史无前例的。

“地”,生存、生活与发展之地;康复治疗之地。电影《海洋天堂》,电视连续剧《爸爸,别哭》深刻反映了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生活环境,以至于水性良好的母亲溺水而亡、患了绝症的父亲带着自闭症孩子跳海自杀。自闭症孩子的出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选择的,但其生存生活环境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是可以办到的,最难在于人文环境,不受歧视地生存与生活并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其次是康复治疗之地,家长的相关知识有限,社会的关注度有限,即使是儿童专科医院,也不可能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长期关注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及康复治疗情况,他们的任务性质是短期有限的,残联康复机构不同,必须依赖或借助党和国家政策长期持续地关注。

因此,残联康复机构在了解熟悉国家政策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关注、研究康复领域新动态、康复技术新进展,转化为实用技术服务于康复群体,使其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人”。以自闭症儿童为本。自闭症儿童是“孤独”的,但其生存生活与康复治疗发展空间是不“孤独”的。以自闭症儿童为靶点,持续关注生存生活与康复治疗发展空间,引领其向家庭与社会回归,不可忽视的是靶点周围有很多园,最核心的园就是孩子的父母,其次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次是孩子的亲友,再次是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呈几何级数无限放大!如果不注意并重视靶点之外的群体,无论如何是做不好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工作的。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体系建设,其关键点与难点在于这个群体与体系的建设!

“谋事在人”,自闭症儿童康复体系建立之初,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尤其是父母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两环,多数情况下决定康复的成败。建立亲友信息交流室,陈列相关资料如《海洋天堂》、《爸爸,别哭》、《大哥的幸福》等影像资料及相关资料,供亲友观看与阅读交流,定期组织讲座,分享成功康复案例,为自闭症孩子建立强大的亲友支持体系。

“人”的另一个因素还在于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乐于奉献,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团队。以“尊重、专业、奉献”为文化引领,尊重孩子、尊重家长,尊重亲友,是交流与沟通的出发点,专业基础是服务的基石,奉献是根本,构建一支强大的服务团队服务弱势群体,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基地建设。亲友交流基地建设,最初选择与认可不是自闭症孩子,而是家长与亲友,建立亲友交流基地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是训练与生活基地建设,结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建立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基地,如感统训练室、多感官刺激室、心理治疗室、单训室、音乐治疗室、游戏治疗室等是康复治疗与训练的基础,紧跟国内外康复治疗训练理念,不断改进治疗康复方式方法,是成功的法宝。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言语康复训练 音乐治疗

一、课例背景

天使爱乐团是我校针对自闭症儿童开设的音乐治疗康复训练课程。教学对象为轻中度自闭症儿童,他们都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听懂较简单的口语指令,但发音气息不足,口部肌肉较僵硬,转换灵活度较差。康复理论是对自闭症儿童开展言语康复练时,运用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感官上的刺激,并通过声音激发各种身体反应的心理治疗,从而创设轻松愉悦的语言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干预过程中,教师利用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和学生在康复过程中培养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各项基本能力。为了使音乐治疗过程中的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功能得到最有效的提高,使训练更加有效果,我们采用结构化的教学模式,将正强化和代币制的方法融入治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效地达成训练目标。

二、课例简述

课堂开始,学生进入音乐教室,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播放舒缓音乐,创设一个良好放松的氛围,让学生消除紧张感,身体和发音器官都得到放松,然后进行课前师生问好,点名应答。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答,发挥出音乐的魅力。

1.激发兴趣,进行课前评估

教师说:“今天,小青蛙来我们班做客啦,大家一起欢迎他,我们一起跟小青蛙唱首歌吧。”随后师生一起边拍手边进行音乐律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全身放松。通过放松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对学生的常规状态下言语功能交往能力和目光对视能力,以及生字发音清晰度进行评估,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2.积极模仿,放松口部构音器官

教师拿出小青蛙手偶,先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正音练习。“哇――哇――哇――”,引导学生进行口腔转换运动,放松口部构音器官。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模仿、互动能力,并且将枯燥的口部构音器官的肌肉放松训练通过游戏活动完成,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此环节,教师给予积极参与的学生奖励,让学生更加积极配合教学,融入课堂,并对音乐治疗产生兴趣,将枯燥的言语康复训练当作做游戏一样乐在其中。

3.交流互动,学习音乐绘本

通过辅教老师的辅助,学生在操作小青蛙手偶的同时,一边跟老师练习念歌词。通过反复多遍训练,师生一起配合音乐将绘本内容唱出来。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看、说、唱等协同操作的功能性环节,并且将言语训练渗透其中,让学生在音乐中训练言语能力,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

在训练中,发现学生的目光追视和手眼协调能力较弱,因此我们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感觉统合。并且在治疗中,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加强言语训练,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与老师进行教学互动。这个过程中,音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气息训练,增强语言交流能力

气息是发音的首要因素,是训练的重点。因此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理解绘本故事内容里的“大风呼呼吹”,明白什么是呼呼吹。教师在学生手中吹气,让学生感知后模仿吹气。然后拿出卷龙玩具,比赛吹长长的气,并进行比赛,看谁吹的卷龙更长,给予奖励。本环节,在治疗中使用吹卷龙进行训练,运用视觉回忆,帮助学生增强气息,加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本环节中,教师先与学生进行对话,同时进行正音练习。并且让学生通过直观视觉明确来判断气息的不同,利用长卷龙玩具培训练气息的控制力,并让学生直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5.放松训练,进行课堂反馈

教师最后说:“小青蛙要回家了,和老师一起跟小青蛙说再见吧。”这一环节与课伊始的律动游戏形成前后呼应,及时体现本节课的言语功能训练效果。

三、课后反思

(1)运用音乐律动进行放松,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言语训练效果。自闭症儿童在陌生环境中,常会表现紧张、焦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放松,较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4篇

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康复训练我国的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初显成效。调查研究显示,经过早期康复训练的自闭症儿童在认知、语言、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部分康复效果较好的自闭症儿童进入到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学校学习,有的还进入了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质量还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自闭症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而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康复又是实施早期干预的基础。因此,如何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工作,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提倡早期发现、早诊断、早康复。如果家长对“三早”没有充分的认识,自闭症儿童康复就难以取得成功。

(一)早发现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如1个月的幼儿一逗会笑,可以关注某一物体;1~2个月的幼儿听力和视力都得到快速发展;3~6个月的幼儿听到熟悉的名字或物品会用目光寻找或定位;8个月大的宝宝看到熟悉的人会用微笑来表示认识他们,看到亲人或看护他的人会要求抱等;10~11个月大的宝宝能独立站片刻,能使用个别的单词,一个单词可以包含很多含义;1岁的宝宝可以独走、弯腰拾物,能听懂的话多了,但只能说单词句。一般来说,只要家长了解了这些小儿生长、发育的知识,掌握一些简易的诊断测试知识,大部分儿童自闭症是可以在家庭早期发现的。据日本国立特殊教育综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百分之八十的自闭症儿童是由家庭早期发现的,可见,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发现,家庭是关键。

在美国,对一个婴幼儿要求出生后6~8个月内,就要诊断出孩子耳朵聋与不聋,诊断孩子的精神发育是否正常,智力发育是否迟滞等。如发现孩子有异常,就要立即进行早期干预。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在3岁时,能进入正常幼儿园。而我们许多家长却没有细心的注意和观察孩子语言、行为、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即使观察到了也认为是孩子“讲话迟、性格内向”等,等到孩子四五岁以后,才来就诊,延误了孩子的早期诊断,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早诊断

百分之九十的自闭症儿童在语言、认知、行为、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早期诊断有利于各项能力的快速发展。但事实上,许多家长对自闭症的诊断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的异常后,会盲目的求医问药,即便权威机构已给出明确的诊断――自闭症,但很多家长仍不愿意相信事实,将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浪费在了治疗上,这不仅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耽误了孩子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当孩子过了六七岁再进行康复训练,会使得康复效果不佳,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终身遗憾。

(三)早干预

《美利坚百科全书》中指出:“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必须从学龄前开始,儿童接受康复训练越早,他们各项能力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熟知的印度狼孩卡马拉,就是在7岁后才开始学习人的语言、认识人类世界、开始社会交往的。尽管其生理器官良好,但花了7年功夫,才学会了45个词,在社会交往、认知行为方面仍存在极大的障碍。可见,早期康复训练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二、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必要性

(一)自闭症儿童逐年增多,家庭康复势在必行

20年前,自闭症的出现率是千分之一。随着时展,全球各国的自闭症出现率皆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中国残联的统计则显示,2012年,我国某些地区的自闭症出现率已攀升至近百分之一,仅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1万人。而要将所有自闭症儿童集中到康复机构进行训练是不可能的,尤其对两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因康复机构受到条件限制,大多数无法接收。所以,单靠康复机构,难以完成自闭症儿童的训练重任。因此,只有培训自闭症儿童家长,开展家庭康复,有针对性的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家庭康复是推动其正向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自闭症儿童康复师资与接纳机构数量严重不足,需要家庭康复

我国缺乏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和早期干预的关注,行业内也缺乏较为专业的自闭症康复机构。1988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最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1993年,第一家由自闭症儿童家长开办的民办训练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目前,国内训练机构大约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需求。有登记的各类型训练机构约700多家,由医院和政府部门开办的寥寥无几,超过90%的机构由家长开办,这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自我拯救。另外,各机构收费差异过大,有一部分机构乱收费,有些甚至需要每月近万元,这也是绝大多数自闭症家庭所不能承担的一项经济负担。

这些行业乱象呼吁国家、社会、教育机构应关注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利用家庭优势与资源,发挥其积极的干预功能。

三、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优越性

(一)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

自闭症儿童在学校单独训练的时间约半小时左右,而家长每天有三分之一或更长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所以,家长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足够量的训练。

(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最密切

作为自闭症儿童家长来说,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象正常儿童一样活泼可爱。而且,想使孩子康复的心情最迫切,也最富有耐心。许多康复较成功的孩子背后,都充满着家长深切的关心和心血。

(三)家长教孩子方式最灵活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都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如果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和内容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家庭康复训练,孩子容易接受。比如,利用“吃饭、上街、散步、进公园、天气变化、走亲访友”等机会,看到什么教什么。这样做,比起可让教学更实际、更灵活,效果也好。

理念先行是保证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得以实施的条件。理念的深入和实施策略的优化,推动了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现实发展;现实发展体现了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教育的实效性。只要家长充分认识到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重要性,比较全面地掌握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各种技能,并积极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就能使自闭症儿童康复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 生存现状

自闭症是一种影响儿童成长的严重的发展障碍。20世纪40年代,自闭症由美国的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第一次发现并记述下来,从此人们开始了对自闭症的关注与研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自闭症开始进行专业研究。当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闭症的发生机理及干预治疗等方面,而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现状关注不多。本文以2007年4月至7月对河北省内5个城市中99个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调查数据为依据,描述了自闭症儿童的基本状况,从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治疗情况、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和社区给予的支持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生存现状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自闭症的含义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由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列昂・卡那第一次发现并记录下来的,是一种神经病理障碍,是儿童由于大脑功能受到影响而严重地妨碍与其他个体交流、与他人建立关系。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发生在3岁之前,主要表现为儿童的社会化障碍(socialization handicaps)、交流障碍(communication handicaps)和想象障碍(imagination handicaps)。其中有些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相似。在实际观察和调查中发现,没有两个自闭症是完全一样的。

二、自闭症的成因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自闭症成因的不同看法。卡那认为生物系统的缺陷影响孩子和他人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同时情感系统的失调又造成孩子在与他人情感交流方面产生障碍,导致儿童整个社会行为的异常。科恩在1985年提出了“心理理论”,把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即明白他人与自己是不同的个体,是其唯一的能力。科恩在研究中发现正常的儿童在3-4岁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理解力,而自闭症儿童很难培养出这种能力。还有一些研究者更强调自闭症的生物性成因,如认为是滤过性菌感染、孕期注射疫苗的副反应、新陈代谢紊乱、接触污染物质或化学成分等原因导致病症的发生。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至今没有定论,是今后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患儿的临床特征如喜欢单独活动、少有与周围人的言语或行为交流、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难以适应新环境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逃避与人接触,尤其是目光接触,缺乏与人交往中的一般感情反应。②言语沟通困难,没有语言或不会说完整的句子只会喊叫,会说话的患儿多是自言自语或鹦鹉学舌地重复别人,对“你”、“我”、“他”不分。③拒绝环境改变,其活动多是重复和刻板的,一旦环境发生改变,他们就会烦躁不安。④自我刺激行为,如不停的摇手、转手等怪异行为。⑤感知体验异常,只会注意人物或事物的轮廓而缺乏对整体的理解。⑥个人特殊表现。如很强的刻板行为,在数学、记忆力等方面比较出色,有些甚至能够准确回答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但这些表现与智力发展无关。自闭症儿童一般发病在3岁以前,而其最大障碍是无法正常地和他人交流、沟通。根据2003年新华社的报道,国内自闭症患儿约为50万人,患病率达万分之五,并有上升趋势,其中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自闭症患儿逐年增多,需要家长、家庭及社会对自闭症有更多的了解,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让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状态更好地提升。

四、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河北省石家庄市及衡水、秦皇岛等5地随机抽取了99个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为对象。对99名患儿的诊断都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童79名,女童20名。99名儿童中除13%的儿童未进行过任何形式治疗外,其余儿童都接受过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中医或西医治疗。家长问卷由封闭性选择题组成,从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家庭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一)家长收入

家庭中父母的月收入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及对子女的投入。因此本调查首先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的月收入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图1 自闭症儿童家长月收入的频数分析图

图1清楚地显示自闭症儿童家长收入普遍偏低: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母亲占总调查对象的60%以上,而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父亲的比例也近一半。家庭收入偏低成为自闭症儿童坚持治疗的困难之一。图中还显示自闭症儿童中母亲收入普遍低于父亲,这一方面是由于二者职业地位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在照顾自闭症儿童过程中母亲往往是主力,其劳动时间少于父亲,这也是导致双方收入差距的原因。

(二)家长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比较综合地反映一个人的文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特别是曾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家长在帮助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次调查中自闭症儿童家长文化程度如下表。

表1 自闭症儿童家长文化程度

从表1中可以发现,半数以上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这使他们从患儿尽早确诊及到协助专门机构接受治疗都成为可能。但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则比较担忧,自闭症的早发现、早治疗及家庭康复治疗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为基础,因此对这部分父母的患儿尤为担忧和关注。

(三)自闭症儿童出生时的家长年龄

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父母在孩子出生时都处在25岁以上30岁以下这一生育黄金年龄段,仅有4.1%的母亲和2.0%的父亲当时年龄超过了30岁。得出自闭症儿童的发病原因和父母亲生育年龄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五、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治疗情况

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正常地与周围的世界互动,自闭症被称为残疾之王。患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家长一起度过的,在其康复治疗过程中家庭和家长起突出的作用。对家庭在自闭症儿童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调查也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异常年龄和接受治疗年龄

3-6岁是自闭症的最佳治疗期,也是治疗关键期。家长作为与患儿朝夕相处的人,如能具备一定的儿童自闭症知识及细心观察孩子的能力,就会有效地利用治疗关键期,收到最佳的疗效,将遗憾降到最低。下表反映了本次调查中家长发现孩子异常的年龄及孩子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见表2)

表2 发现异常年龄与接受治疗年龄情况

数据显示:大部分父母能较及时地发现儿童的异常情况,但对儿童的治疗却往往要延后一段时间,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自闭症诊断治疗网络,得知患儿的诊断结果后,父母往往不知何去何从,一度陷入恐慌,因而患儿从确诊到开始正规的康复治疗需要延后一段时间。表中显示有15%的患儿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二)康复治疗占家庭收入的比重

治疗费用是否造成家庭的负担,这是自闭症儿童能否得到持续有效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见图2)

图2 孩子康复费用占家庭月收入比例的频数分析图

由调查数据可以发现,自闭症儿童治疗费在家庭收入中占很大的比例,在调查中约7%的家长反映这项支出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在很大的可能性上会放弃给孩子治疗。

(三)家长对自闭症康复训练知识的掌握情况(见图3)

图3 家长康复只是掌握程度的频数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样本中18%的家长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自学过有关自闭症康复训练的知识,因此能够在家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56%的家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知识,但通过其它途径掌握一些简单的理论并对自闭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了解。但有26%的家长对自闭症知识完全不懂,所以这部分家庭无法对孩子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在专门的训练机构之外无法再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这部分患儿相对得到的治疗单一,进步缓慢。

(四)家长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见图4)

图4 父母每天在家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

图4显示每日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的时间少于2小时的家长占总体样本的90%,家长是日常生活中同患儿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人,仅仅靠康复训练机构每日短短时间的训练,而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巩固和生活化,效果是微不足道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机构的共同配合。

五、自闭症儿童获得社会支持情况

和自闭症儿童接触比较密切的机构主要包括对其进行治疗及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以及家庭所在的社区。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机构

家长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样本中有75%的儿童都接受过特殊教育康复训练,而家长对特殊教育机构的满意率也达到了74%。特教机构对儿童实施的训练也比较有系统性和针对性,一般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ABA行为训练、语言训练及音乐治疗等内容。但是这些机构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起步较晚,一般成立时间在2003年至2006年之间;专职教师人数少,家长们认为机构虽然能根据孩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训练,但因为国内在这方面领域的技能和研究有限,导致教师水平有限,训练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机构和家长沟通不足,有的训练机构没有建立家长资源中心,组织家长座谈会的次数也比较少,往往只是每年1―2次。

(二)普通学校和社区

一些康复程度较好的患儿除了在特教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外,还在普通学校中就读,而孩子仅在特教机构中接受治疗教育的家长则希望普通学校能对自闭症儿童有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而且,家长们也盼望孩子和家庭能更好地融入社区之中。但调查数据显示,家长们的期望和现状有较大差距。

图5 家长对特教机构设置地点期望的频数分析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希望特教机构设立在自己居住的社区之内或附近,以及希望机构设在普通学校之内的家长比例分别占总样本的36%和31%。可以发现,自闭症儿童家长非常期望孩子以及家庭能和社区、普通学校有更多的交流,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而有26%的家长希望能设置集中的康复机构,这表明他们希望能与更多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家长沟通,以获得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及经验上的帮助。面对家长的厚望,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社区和普通学校的态度却并不尽如人意。图6和图7反映了社区及学校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态度。

(注:A为接纳儿童并做出特殊教学安排;B为接纳但无特殊教学安排,包括随班就读;C为接纳但不欢迎;D为拒绝、排斥。)

调查发现,对自闭症家庭实施特殊照顾的社区仅占总样本的12%,99名儿童中仅有2人享受了所在社区给与的优惠政策(就医优惠政策),其余均无任何优惠政策,另有10人曾零星地获得社区提供的帮助与便利。相对社区来说,学校的态度更为积极,做法也更为主动,但仍有25%的儿童被拒绝和排斥于普通学校之外。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治疗情况、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和社区给予的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后,我们认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治疗意识缺乏。自闭症儿童家庭支付的康复费用所占收入比例太大,从而影响对患儿的治疗。尽管儿童父母对获取社会帮助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当前还没有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训练康复机构刚刚起步,面临着经验不足、师资短缺、资金匮乏等问题;社区及普通学校普遍缺乏有关自闭症的知识,因而对患儿及其家庭也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更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

(二)建议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治疗情况、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和社区给予的支持状况调查分析后,我们对自闭症儿童生存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1.父母的体贴照顾,并使康复训练家庭化、日常化是开启自闭症儿童心门的一把金钥匙。

对自闭症子女充满爱心的同时,对治疗前景充满信心,掌握丰富的训练知识和技能并对治疗过程包含耐心,是配合专业机构治疗时父母应采取的积极态度。反之,则可能使患儿进步缓慢,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是需要以月甚至季度为单位才可以看到患儿的点滴进步的,治疗期间,如果方法不当加上丧失信心和耐心就会前功尽弃。

2.加大自闭症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让全社会从了解自闭症到理解他们,从而达到帮助并关爱他们的良好风气。

无论是学术界、医术界还是大众媒体,都应增强对自闭症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发挥自身的作用,使社会大众对自闭症有更多的了解,一方面有利用及时发现病症,达到早发现、早治疗,另一方面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帮助。

3.增加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经济帮助。

自闭症的康复治疗是一项长期的持久战,需要家庭投入相当多的资金。而因经济原因放弃给患儿治疗的家庭也不少,这需要全社会给予帮助,政府给予专项拨款及各社会团体和组织给予捐助的方式为自闭症家庭解决燃眉之急,给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更大的力量。

4.特殊教育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专门针对患儿的特殊教育机构是自闭症儿童治疗的主要场所,而其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成为儿童康复中的巨大障碍。因此,特殊教育机构不能止步于现有的技术救治水平,而要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增加特教机构间的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此外,为了能使自闭症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正常的环境,特教机构也要有意识地加强与普通学校的联系,尽可能多地与普通学校互动。

5.社区要尽可能多地关注本区域内的患儿及其家庭。

社区不应只是被动地解决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甚至不闻不问或推三阻四,而是要主动地深入了解本社区居民的情况,统计患儿家庭的数据,并争取为其实行优惠政策和措施,同时还要在整个社区形成对患儿家庭关爱的气氛,而不是冷漠与歧视。

6.努力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1)设立咨询指导中心:因孤独症预后能力仍较差,故很多患儿家长往往都处于绝望、愤怒和痛苦之中,这种心态无疑对患儿和家庭都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立咨询指导中心对家长进行咨询和指导,以使家长了解该病的特点,了解患儿发育的特点,并掌握照顾、教育训练患儿及矫正不适应行为的基本方法。帮助家长走出误区,能够进行正确的家庭和社会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成立孤独症协会:协会由医生、康复训练师及家长共同参与,将整合多方面资源,互相交流训练体会和心得,帮助家长舒缓心理压力给予正确、积极的帮助,以帮助患儿和家庭走出孤独的世界。

7.努力建设全纳性学校。

全纳性学校(inclusive school)是世界教育潮流所趋,它强调不再把有特殊问题的儿童隔绝在专门学校之中,而是建立全纳性学校,采取特殊有效的教学方法共同完成对正常儿童和异常儿童的教育。全纳性学校并不只是简单地把两种儿童聚集在一起,而是要对学校的环境、师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根本性改革,使其适应每个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让正常儿童帮助特殊儿童,培养正常儿童的同理心,使特殊儿童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全纳性学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在目前还不能普及的情况下,更需要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伸出接纳之手,并同专门的特教机构一起开展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片成男,山本登志哉.儿童自闭症的历史、现状及其相关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

[2]孙圣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缺陷及其早期干预研究的介绍.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魏爱棠.群体需求与环境资源的失衡.中国特殊教育,2004,(6).

[4]于松梅,王波.学前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建议.中国特殊教育,2006,(8).

[5]陆汝文,邹冰,陈玉珍.儿童孤独症早期家庭训练方法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2).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特殊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名师在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师大教育科技传媒集团

船舶与海洋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