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为之怅然

为之怅然

为之怅然范文第1篇

1、站在田边,望着农田干旱的景象,爸爸内心无比惆怅。

2、为什么人总会有许许多多的伤感和惆怅呢?因为酸甜苦辣般滋味都尝过,才是精彩人生。

3、我每当听到一个旧友死去的消息时候,总要惆怅多时。

4、因为考试的失误,他感到非常的惆怅、迷茫。

5、曲调甜美,与周围的景物和谐交融,充满着想象、渴望和一种令人难以克制的惆怅之情。

6、他一个人孤零零的走在大街上,惆怅的望着远方。

7、自从奶奶去世,他心里很惆怅,看上去总是无精打采。

8、他们倾诉着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惆怅与烦恼。

9、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排解了心中的惆怅之情。

10、我踌躇不前,不由感到一阵迷惑和惆怅。

11、作业做不来,我好惆怅。

12、看着小村庄萧条的景象,我的内心无比惆怅。

13、今天早晨我去那间花园房子时,感到十分惆怅。

14、因自己一时失误,导致大家跟着被淘汰,我内心一阵惆怅。

为之怅然范文第2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是针对古代诗歌的。从高考新课标卷的考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以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两个考点的试题最多,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只不过融入其中。可见,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成了必考题。课标卷同大纲卷相比较,诗歌鉴赏由大纲卷的8分增加到课标卷的11分,从增加分值的情况来看考察力度将会加大。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诗词鉴赏成了同学们语文试题作答的瓶颈,难以突破。但是,只要寻找正确的方法,理性应对,不要盲从,做题总会得以突破。下面,我就从如何鉴赏诗词的思想情感这一个题型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先找“情”点,去粗求精。读到一首诗词,传统的方法大家喜欢从头到尾完整的翻译。岂不知答题者就会进入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界,不知何去何从,甚至陌生的一个字词就会挡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扰乱了考生的思维,乱了方寸。考场上,需要效率,直奔问题。那就需要去掉诗词磕磕绊绊的枝叶,由面到点,留主干,去粗求精,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找“情点”。

何谓“情点”?就是一首诗情感的集中点。

古人说“诗言志”“词缘情”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词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有感而发。诗是生命的宣泄,是诗人生命体验的高度概括。可见,抓住了一首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抓住了它的灵魂。

一、情点明确在诗词当中

以2013年高考试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为例: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首联“惆怅江头几树梅”,作者就将自己内心的惆怅移情于梅花。颔联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披文入情,尾联“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还通过环境描写“日落”、“寒鸦起”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表现了其徘徊于梅下时“惆怅”之深。披荆斩棘,可以确定全诗的情点就是“惆怅”。

为何“惆怅”?颈联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总之,按寻觅“惆怅”――谁“惆怅”――为何“惆怅”这一条思路,缩小范围,解读出诗词中的关键点,诗歌内容自然读懂了,思想情感的鉴赏题第二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情点标明在诗歌后面的注释中

以2013年的安徽卷为例: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摇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3.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1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整首诗找不到一个词语,直接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也就是找不到“情”点。但我们知道,迁客骚人要么抒写内心壮志未酬的激愤,排遣遭贬谪内心的凄苦,要么抒发诗人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从诗中描写的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漂流等几幅美景,可见作者表现的是一种愉悦,“一切景语皆情语”。注释明确告诉我们,作者写这首诗是在贬谪期间,也暗示了第13题的答题内容,这里传达的是诗人贬谪之后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一种久违的畅快与惬意,从而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与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三、情点蕴含在字里行间

以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卷诗词鉴赏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摇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宋]郭 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摇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宿渔家》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初读此首诗,瞻前顾后,情点落在了“灯前笑说归来夜”句,读者感受到的是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场景。他们为何如此开心畅快?原来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个“涯”字告诉我们辛劳的渔民一生以海为伴,“两三间屋盖芦花”句,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居住环境简陋,生活简朴。他们苦并快乐着。“明月随船送到家”句用朴素的语言写了渔夫们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整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惆怅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自然第9题也就解决了。

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一生以海为伴,“两三间屋盖芦花”句,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居住环境简陋,生活简朴。他们虽苦但并快乐着。

为之怅然范文第3篇

人生总不会时时顺意、事事圆满,那么惆怅让这些不顺意与不圆满,便会于无形间成就顺义与圆满。很多时候,独自惆怅,就是一个人焚心、再补心的过程,不显迹于行表,但一颗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波涛汹涌着-----焚心,曾经被怎样的伤害,就保留着怎样的破碎轮廓,不得填补,只能一任焚烧;补心,如果往昔不再,旧梦不再,那么,便已无所谓这一颗心,任意填补,怎样的填补都是可以的,但归根结底也都是无济于事的。却为了这所谓的岁月静好,只求暗自补全这一颗心吧。

现实的生活步调总是太过迅速,很多时候超过了我们的承受极限,却不自知。于是,只要能够偷得一丝闲,原本如积木一般搭建的身体与灵魂,便会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溃不成军。双脚,无法行走,只得无奈静坐;思维,就此停滞,只能独自惆怅。

独自惆怅,这份韵致,这种意境,美到无可救药。

我喜欢独自惆怅。

很多事情,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做得很好,多一个人,已是累赘,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无可沟通、决绝的隐忍,或许就是彼此之间不可侵犯的潜在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且这种孤独无人能懂,无方可救,一旦它被唤醒,你被击中,你便已无计可施、无处可逃。

而我,喜欢甚至是偏爱这每每猝然降临的孤独。若说生命是一簇燃烧的烛焰,那么这孤独,便是最的那圈纯净的淡蓝色火焰。人生,需要许多个不确定的时刻,用来独自黯然寂寞、独自低度燃烧。

享受这低度燃烧。

为之怅然范文第4篇

30多万字的系列学术散文(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以唐诗为题材,把诗与人、情与理、古与今、诗意的抒发描绘与精到的分析评论结合起来,文字优美,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激情洋溢,确实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怅望千秋》读书笔记,接下来我们共同阅读吧!

《怅望千秋》读书笔记1怅望千秋之感不敢说我对诗文有什么研究,看过千万篇古诗词的佳作,很少谈自己的看法,怕难免会让人看出才疏学浅的我所看的不真切,那知识的鄙陋,但是,和《怅望千秋》的李元洛一起看,一起走的那个唐诗之旅,让我不得佩服他的独到见解,他的文学才华,喜欢上他产生共鸣的快感!一,纵观在李元洛的文字里,犹如神笔马良的笔,挥洒自如,用文字勾勒出唐诗那夺目绝伦的美!试看唐代的诗歌,真也是千花齐放的花园,万铢咸集的宝库。

一位位诗人仿佛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也正如李元洛说的在个人遭逢到不快与不平时,可以邀李白和你一起来痛饮高歌;如果在当今之世还想不识时务地忧国忧民,杜甫会前来陪你一道长吟短哭;假如你还有弄月吟风的逸致闲情,有远遁尘嚣的雅怀高兴,那么唐诗中也有的是嘉山胜水,有的是明花好月,有的是佛理禅境,让你前年后作一番美德神游与卧游!

在这样就绿灯红的日子里,去还念和重温一下千百年前的唐诗,真切的觉得遇上了一位可以一心相对的好友!二,悟李白李白无疑是唐诗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在夜月下,朦胧的月色与百花相交,那时举杯邀月,是他的风情,半醉半醒的吟诗是他的情怀!李元洛在寄李白中细细地分析了他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中对黄鹤楼,鹦鹉洲的态度的前后变化,我也曾学过这两首诗,在学习《登金陵凤凰台》时,老师就将崔颢的《黄鹤楼》作过比较,当时我也曾一时的认为作为诗仙的李白或许也有意识的灵感寄托吧,但如今,看着洋洋洒洒文字构成的寄李白,我不觉为先前的想法而自觉可笑,看李白的性格,读李白的一生,他又是何等人啊?

那时28岁的李白在诗坛怎会没有雄心万夫?他欣赏崔颢的诗,但同时要超越他人!而创作上也不是只有争强好胜而不甘重复与平庸,才有可能留下结构佳篇吗?细细品来,细细读来,这又怎么回事模仿他人制作的成品?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灵感,他的思维,他的气魄胸襟是非常人啊,很赞同李元洛说那句:“崔颢只是当然是杰作,不可替代,但是李白后来居上,却也非溢美之词。

《怅望千秋》读书笔记2本书是作者对二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对在夹缝中喘息的中国人,对被扭曲、扼杀的人性,进行的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是“重读大时代”系列中的一种。

全书共收录14篇文章,其中《我在孔庙的所见所想》剖析了本具有独立精神的孔子,其思想是如何最终沦为统治者需要的工具和滥觞的;《成功的罪孽》尖锐地指出商鞅在以“法制”为特色的铁腕政策帮助秦国日益强盛的同时,也开了钳制思想、压制民意的先河;《灰堆》则通过解析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无情地鞭苔了统治者灭绝文化、践踏人性的残暴行径,指出这一事件给灿烂的华夏文化和思想所带来的灭顶之灾。

全书以崭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回溯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大时代下人文精神坚韧的嬗变和各个层面中国人的生存景观。

这是一本写作者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那些事件进行研究后的结论的书。书中写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有孔子庙的建设、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王、王昭君远嫁匈奴、吴三桂的几次叛变等等。

这些故事和人物虽然早就有人对他们进行了评论和研究,而且他们的观点大多一致,认为孔子游列国是为了增长见识,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是因为剑术不精,王昭君出塞是为了匈奴和汉帝国的和平相处,吴三桂的叛变则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等等,而作者得出的观点却和他们截然不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写荆轲刺秦王和吴三桂的叛变的部分。

荆轲是历来被人们赞扬的大英雄,是敢单枪匹马去刺杀一个欲一统天下的君王的英雄,他的最后功亏一篑,人们都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剑术不精,因此有人感慨他的英勇,有人感慨他的悲壮。

而作者却指出了藏在荆轲心里的致命的弱点:荆轲并没有完全彻底的献身精神!因为荆轲并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他自己献出生命的,他去刺杀秦王不过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太子丹也只是把荆轲当作了,抵御秦国的一步棋,在利用与被利用的情况下,荆轲怎么会愿用自己的性命去报答太子丹呢?荆轲他也许想生擒秦王,那么他既可以达到行刺的目的,又可以保全自己,但是在秦王的宫殿里,他的一点犹豫便葬送一切。作者还说到中国人对荆轲的喜欢,“源于一种承认和肯定自己的需要”,荆轲“渐渐地变成了苦闷的灵魂得以出气的洞口”,他已“演化为一个反抗暴君的象征”。

因此,中国人不愿意认真分析荆轲失败的原因,或刚刚为其失败而感到遗憾,便转而鼓吹他的神勇了。这是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

而对于那个一叛再叛的吴三桂,作者更是毫不手软的指出了,吴三桂并不是像历史写的那样痴情,而为了陈圆圆去追杀李自成的,更不是为了恢复明朝的统治而来向清政府造反的。因为事实上他放了清军入关后,到了北京后并没有去找陈圆圆,而是继续一路追杀李自成的,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因为他要撤藩,这样吴三桂的利益受到损害,于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幌子来造反,可惜他自己不争气,没多长时间便自封为皇帝,结果受到世人唾骂。

一位作家曾评价朱鸿说他一曰“文坛一把刀”,中国人灵魂的解剖刀;一曰“散文掘进手”,生活矿藏的掘进手。在他那里,古今和中外竟像两副拉绽方便、开合自如的电动屏风,手指一点,周秦汉唐元明清就到了眼前;再一点,东瀛西欧南非北美就和他的人物联系起来了。

《怅望千秋》读书笔记3李元洛兄30多万字的系列学术散文(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以唐诗为题材,把诗与人、情与理、古与今、诗意的抒发描绘与精到的分析评论结合起来,文字优美,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激情洋溢,确实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作者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富有灵气的艺术智慧和才华横溢的亮丽文采,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令人惊喜、赞叹的充分发挥.读它,既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欣赏唐诗的艺术享受,令人沉醉着迷,也是一次深入系统的对唐代诗人与诗歌的跟踪学习,获益非浅,深受启迪.

李元洛

一千多年后的高秋十月,我终于如愿以偿去拜望了杜甫的故里,当年的巩县现在的巩义市。就像瞻仰过浩瀚的沧海后,去寻觅和瞻仰它最初的源头。

汽车刚进入巩义市郊,公路两侧山坡上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就奔来眼底。同行人介绍说,巩义现在是全国百强县之一,这里是巩义的首富村,乡镇企业的农民所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如此祈愿,如果他千年后回到故乡,该会展颜一笑吧?我们来时,正逢当地一位个体业主出资修建的“杜甫书画院”落成,并举行揭碑仪式,鼓声阵阵,鞭炮声声,彩旗飘扬,人潮汹涌。巩义市街头已少见蹄声得得的毛驴,而是驰四轮生风之“的士”,如果淡泊自守的杜甫不要专车接送,他自己会“打的”而来吗?我们左顾右盼,始终不见杜老夫子的踪影,只好驱车出巩县旧县城北门,过东泗河小石桥,直奔不远处南瑶湾村笔架山下的杜甫故居。

杜甫曾有过显赫的家世。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朝名将和学者,京兆杜陵人,所以杜甫也自称“杜陵野老”。杜预之孙杜逊南迁襄阳,因而杜甫也屡次提起这个地方。杜甫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县令时,将家搬到离县城一华里许的南瑶湾村,他的儿子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名诗人,所以杜甫曾说“诗是百家事”。父亲杜闲则做过兖州司马,杜甫有诗名《登兖州城楼》,而他大名鼎鼎的最早的诗篇《望岳》,大约就是他年轻时在兖州城楼远眺泰山时写成的吧。

桑田沧海,我来朝谒杜甫故居。我渺如轻尘的足迹竟然能够复叠在他亘古不磨的足印之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运?我来之前,虽然知道杜甫的门第已经衰微,但毕竟曾是钟鸣鼎食之家,他的故居一定还是颇为可观的,特别是他后来被尊为“诗圣”,而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他又被列为当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旧居该早已整修得美仑美奂了吧?结果却令人失望。

《怅望千秋》读书笔记4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对杜甫的最大的感情是敬佩,他的一生坎坷潦倒,但他不仅仅悲伤与自己的身世际遇,还忧国忧民,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

在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中,我对杜甫又多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在他一边细说他眼中的杜甫,一边将杜甫的诗拿来体会,虽说这些诗无一是我曾经学过或者读到过的,但是,在心头默默的多念几遍,跟着李元洛慢慢的品来,杜甫又给了我一些感伤!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但是人活着可以有很多种,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猥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杜甫就选择了担忧国家担忧百姓,在他坎坷的一生,他都没有停过,他留下了他的绝唱,他在流浪中绝望地悲歌,留下诗坛上抹不去的灿烂,那一句“战血仍依旧,军声动至今!”似乎仍穿越过楚云湘水穿越过朔风`寒雨穿越过一千年的岁月隐隐传来……

杜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还值得考证,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苍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在怅望千秋中说道:“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怅望千秋,也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中的那句诗,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

如同作者李元洛一样,也许有一天你会你再次翻开书页已经微微泛黄的《杜工部集》,阅读已经失去一千多年的那个呜咽叱咤的时代,重温一个永恒的读不尽的高贵灵魂!

思武才人

在如同慢慢长夜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庙堂与语文场,是获得专利权的男人趋骛与驰骋的场所,而女子的才华却如同种子,被埋没在冰封雪裹得冻土层下,无法破土萌芽,更不要说成长枝繁叶茂的绿树了!但是,在唐诗中,你仍然可以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女子留下的佳作!在《全唐诗》中记录了将近一百多位女诗人的名字,尽管宋代的李清照和清代的秋瑾证明了巾帼

《怅望千秋》读书笔记5绿色的封皮,墨色的黑体大字----怅望千秋,儒雅地落在了书页中央。一场难以忘怀的唐诗之旅,便在这书页中启程了。

从长安迈出脚步,在并州小憩,又到巴陵,踏遍所有存诗痕之处。先拜访李白,而后邂逅王昌龄,再遇李贺,与诗家天子交谈甚欢,访尽盛唐文人墨客。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山鸣谷应,水舞风回,再细细品来,壮志难申,不胜今昔。三言两语,一腔豪情,言表于纸。毕竟,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时空阻隔,古今异代,千年之后,透过这方正的汉字符号,竟能和一代诗仙互诉豪情,体会其内心之愁,一笔终了,会意、交心,想来竟有些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于是很喜欢这本书。它是盛唐古诗繁荣的街市,街市上有游玩的文人墨客,还有失意的诗人吐诉衷肠。吞云吐雾间,各种心绪便在空中相遇,交织,随即绘成一幅绝伦的画卷。作为读者,又好像站在亭中,居高临下,又时常有清风徐来,渐渐便对这街市流连忘返。

这本书真正是情感交汇的地方,同时又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地。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就像钢笔中的水,如果是充足的,便是柔顺的一笔;但如果只剩下残汁末液,笔画自然是磕磕绊绊,不堪入目。

孙洙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当熟读唐诗后,再翻开这《怅望千秋》,细细品悟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了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通识”,因此也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慨叹”。

为之怅然范文第5篇

人世间有太多的情,太多的伤,太多的恨了,正如南唐主李煜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红尘如梦,繁华一世,终会是尘归尘,土归土。想李煜,想纳兰,他们的一生中,爱一场,念一场,思一场,梦一场,伤一场,痛亡一世,最终也是化为尘土,消逝在人世间。

一卷纳兰词,一纸纳兰香,诉尽千古柔情。纳兰拥有一颗真诚,真挚的心,所以才会将情诠释的如此的分明,如此的透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道: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一本纳兰词,三百首纳兰诗词。我唯独钟情于《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惆怅就是伤心失意,还带有无奈,彷徨的意思。站在寒冷的夜晚里,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无论是身世,还是爱情,他的一生的是惆怅的。一句“我是人间惆怅客”,将他自己的内心,他的一生描写的如此的真实,那是一种如影随形般的寂寞,是一种身处繁华,却内心荒凉的寂寞。从此处去读纳兰,我设身处地地进入他的内心,他的灵魂。外表的一世繁华,一切的欣欣向荣,于他来说,不过是尘土,一切都是会随风而去的。他向往自由,愿做那潇潇洒洒的江湖游客,而不是一朵富贵花。

我时常在想,越是多情的人是不是就厌恶这世俗繁华的一切呢?上帝给予了他们一生的繁华,却要他们以一生的情,一生的同来报答。像李煜身为一国之主,到最终却是:“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断肠更无疑。”像纳兰相门翩翩公子,却厌恶者高贵的身份,“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用一生的情,一生的痛去偿还,“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每当读到纳兰词,感受到纳兰的悲切,纳兰的绝望,我总会感到伤心和痛心。我想每个挚爱纳兰的人都为他惆怅的一生而感到惋惜吧。他就像一只金丝雀,一生一世都要被囚禁在金笼子里,而无法翱翔于他所向往的自由天空。他惆怅的心绪已注定了他无法像苏轼那样的旷然豪放:“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无法像陶渊明一样寻找那一片心灵境地。无法像自是白衣卿相的柳永一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我依然崇拜纳兰,他身于富贵乡中,却如一支寒梅独傲于世俗繁华之中,梅花,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从来都不是自然界的一株植物,而是诗人们情操和灵魂的象征,是他们高尚的精神和人格的物化载体。他如同一支寒梅,在绚烂之极中,自守一份冰天寒地,向往山间流云,喜爱红尘外的一份淡泊宁静,宁愿想苦行僧一样芒鞋破钵的云游天地之间。周国平说过:"人是一棵有生命的芦苇,他的高贵在于灵魂。”芦苇是脆弱的,但是脆弱里的那份高贵却更能让人心生敬意。我不喜欢把纳兰比喻成芦苇,但是我却不可否认的是纳兰的那份高贵确实像芦苇那份高贵一样那样让人心生敬意。

夜深了,今日的哀伤已过,明日的忧愁该何从而来,我依旧掩着一卷纳兰词深思着。心头又泛起了吹不走的一股浓重的哀伤。“门掩月黄昏,昏黄月掩门”是多么的落寞寂寞,“醉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又是怎样的哀婉无奈。也许有的人一出生就是为了情而活着的,为了偿还前世所欠下的情债,今生要一直被情牵绊,为情所困。佛说:世间所有的情缘但是有前因的,无论经历多少世的轮回,该还清的总要还清,该断的总要断。都说初恋时美好的,初恋教会了纳兰什么是爱,但是她却无法在和纳兰相爱了,封建社会里,男女无权谈婚论嫁,纳兰的表妹被送进宫中做了妃子,一段纯真美好的爱情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的用情真切,如此的含思凄婉,让人不忍卒读。卢氏教会了纳兰怎样去爱,可是她却让纳兰失去了一生的挚爱,尽管纳兰与卢氏是封建社会里最常见的包办婚姻,但是他们在三年里想普普通通的夫妻那样平平常常地生活了三年,“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样的平淡但不缺乏幸福的生活在三年之后却只能是“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是如此的痴,如痴的狂,如此的痛。沈宛教会了纳兰怎样忘记爱,忘记痛,最终页无法是纳兰忘记挚爱,而平添了他最后一段时光里的悔恨。沈宛是纳兰最后时光里最重要的意外,纳兰选择了沈宛意味着背叛,当时的满清贵族式不允许娶一个汉族姑娘的,他们的爱情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渺小,他们无法冲破世俗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就像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最终他们还是带着一身的伤分开了,最后的情也终究是“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再读纳兰之词,不禁两行泪落。青梅竹马之人,挥袖而去,烟花三月,梨花成雪,零落鸳鸯,谢家庭院,人去楼空,独立中庭,孜然孤影,恍然间,原来还是一场少年梦。人生在世,难获一知己,若遇,当惜之,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泼得消茶香,可奈,此情此景,稍然即逝,如落花,如流水,不复存在了,佳人消逝,独留君一人站立西庭,抹泪念西风,独自凉,道当时只道是寻常。有言道,留在人世间的恋人,是最痛的,最苦的,此时的纳兰,已是“心字已成灰”了吧。一生一离别,最痛最苦于相思了,青山隐隐水迢迢,人人说尽江南好,江南烟雨,繁华三月,君于她一见如倾心,诗词传情难诉深情,难诉相思,无奈,碍于国法,碍于世俗,从此两人咫尺天涯,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情易绝 而今才道当时错,如今是一别如斯,强说欢期,落尽梨花月又西。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之年,谁料天纵英才,让他多愁多病,一首夜合花唱绝,他撒手人寰,随爱妻而去。离去,对于他而言,也许是一种解脱,一种释然,虽然留给世人三百年无限的忧伤。

相关期刊更多

卫生职业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务国卫生部科教司;甘当省卫生厅

中国卫生法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职业卫生与病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