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尊师重教的名言

尊师重教的名言

尊师重教的名言

尊师重教的名言范文第1篇

曾在梦中,看见大雪纷飞,程门之雪没过了布履,学生杨时静候在门口,岿然不动,尊师之心一如洒落树梢的晨光,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翻看书卷,能看见“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那真诚求学的宋濂谦恭地候立于老师身旁,尊师之心一如三月里融化冰雪的暖阳,轻抚你我,亦照耀你我。师之威可质疑,却不应言辞轻率,无礼谩骂,顶撞师长。行为与举止的不雅,让师与生的隔阂加重,这无益于求学与治学。

《礼记・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一位硕士,用“垃圾”等词形容教授的学识和人品,被导师提醒后仍然我行我素,不亲其师,不奉师教,没有敬畏之心,缺乏品德素养。请问,没有品德,学有何用?品学兼优是为才,百年树人任务艰。王守仁在《严师箴》中说:“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尊师重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教育底线!

如今,娇惯任性的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学生主体,在逐渐功利化的教育风气之下,一些学生以金钱名利作为标尺,对传授薪火的教师缺乏敬畏,导致“师道之不传”。这是当下中国物质至上、知识贬值的大危机!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忘记三尺案台前告诫我们格物致知的尊师;仍不能忘记手握尺规教导我们“不知规矩,无以成方圆”的严师;仍不能忘轻拍我们肩背,劝我们歇息的良师。何以树人?唯有尊师重道。尊师敬长之人,方可心中清明,知晓事理;才能吸取养分,扎实成长。

诚然,尊师重道是树人之基,但尊重师长并不意味着盲从老师,而应在老师的开导与启发之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学会理性地质疑权威。正如亚里士多德那一句掷地有声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尊师重道为根,并且善于质疑的学生,才是当今教育理应树育的人。

科教兴国需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方可树人。尊师重道,当从娃娃抓起,当从学生抓起!

点评

尊师重教的名言范文第2篇

隋炀帝这么做,自有其因。早在开皇初,监书监牛弘就上表隋文帝,宣称孔学“治国立身,作范垂法”,建言隋朝“大弘文教,纳俗升平”。但杨坚“不悦诗书”、“素无学术”,加之“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不得不倚重武将,文臣亦“刀笔吏”居多,尊师重道之类,提不上议事日程。及至晚年,又“废天下之学”,只有一所国子监,弟子仅七十二人。炀帝上台伊始,想扭转文教之凋蔽局面,于是“复开庠序”,在京城和各郡县开设学堂、培养人才,以臻文治。客观讲,尊师重道,合乎当时教育兴隋的需要。

公元608年,隋炀帝又下诏云:“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存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炀帝此话,奉孔子为圣人,尊为“尼父”、“素王”,又要寻求孔子嫡裔,拜爵封侯。其尊师重道之高调,为秦汉魏晋所未有;且创科举取士新制,首设进士科,选拔官员,给寒门士子打开向上流动的通道。杨广尊师重道、兴办学校,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

但如鲁迅所说,隋炀帝的尊师重道,把孔夫子当成“敲门砖”,已“怀着别样的目的”,且带有不小的虚伪性。我申说两点,以证其伪。

尊师重道,首在弘扬孔子孝悌仁爱的“圣德”、养成高尚德行。然而,倡言尊师重道的隋炀帝,自身却与“圣德”背道而驰。称帝前后,他弑父夺位,残害兄弟,屠戮忠良,苛役人民,纵情声色,无半点孝悌仁爱的影子。由这样的无道昏君来训示天下臣民尊师重道,岂不是大笑话?隋炀帝的尊孔崇儒、尊师重道,不能排除做秀造势嫌疑。他欲以孔夫子这件漂亮的外衣,来掩饰自己的丑恶嘴脸。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尊师重道,行之不远,也难以奏效。

“百年树人”的教育,非朝夕所可计功。尊师重道、教育兴隋的方略,真实行起来,又与权贵者的急功近利产生矛盾和冲突。而隋炀帝,恰恰是雄心勃勃、急于成就丰功伟业的主儿。事实上,尊孔诏书的608年,隋炀帝正忙于巡幸西北、调集军民大修长城,以与秦始皇齐名。在位十三年,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造“政绩”、搞享乐而唯恐不及,哪有心思、时间去尊师重道。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执政方式,注定了“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一代名儒刘炫,定礼仪、修律令,“博学有文章”,只做了个太学博士的小官,还被炀帝“罢之”;回到河间,又被郡官交给盗贼,后贼破还县城,郡官竟以其“与贼相知,恐为后变”,拒之门外。“饥饿无所依”的刘炫,活活被“冻馁而死,时年六十八”。难道这就是隋炀帝的尊师重道、敦奖名教?

尊师重教的名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庄子 教师 学生

一、学校要善待学生和教师

庄子的“听任自然”、“顺乎民情”、“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等思想,于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和老师,要使教育和谐发展,就要遵循人的天性与本性,这是教育管理最基本的思想。当代社会的很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这点,即把顺应人的本性,尊重人的天性,让人在自然中自由发展等教育理念纳入到当代教育方针中来,这种做法与庄子的思想是相通的。

拿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来说,便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戒骄戒躁,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切忌望子成龙心切、欲速则不达,要使学生顺应自然,让其自由、积极、主动获得发展。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只是扮演一个抛砖引玉的角色。 “无为而治”于教育工作中即表现为“不言而教”的教育思想,这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不言”不是真正的什么都不说,而是一种反对过多的说教、制度、规则及限令的教育观。因为“天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有时“不言胜有言,无声胜有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贼、叛逆、不和谐是被压迫、限制出来的,多余的说教、法令与限制,反而会适得其反。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就常会遇到反复的说教与强制的措施对学生并不管用之时,或者效果也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便是过于规则的教育方式压抑了学生本真的天性,摧残了学生心中自然、活泼、纯真的本性。

作为教师,在倡导和谐教育的今天,就应当以“清静无为、淡泊名利、无己无功”之心态来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扬民主精神,热爱自然,效法自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顺应学生自然的天性,为人师表,以德治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美的事物熏陶学生,如此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学生原本是一只快乐自由的鸟,将其关在笼中必然导致他的莽撞,若将其置于广阔的天地,他便会展示出他翱翔的翅膀。同样的道理,尊重学生就要顺应学生,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让其将主观积极性发挥到极致,在轻松有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进步。在教师的大公无私、清静平和、返朴归真、恬淡寡欲、不言之教之思想下孕育的学生,自然能清醒的认识世界,更好的看待自然、人生、宇宙万物。教育人不能刻意而为之,也不要有过多的限制,言传身教固然好,但“润物无声、不言之教”对人的影响会更深刻久远。

作为学校及领导,我想也更应该善待每一位教师,尊重他们,身先士卒,“不言而教”,把教育管理当做一份事业,做成一门艺术,只有让其融入了更多自然的因素、自由的成分,才能以旺盛持久的生命力而长青不衰。

二、教师要善待自己和生活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历史把我们带到这个崭新的世纪,在这个市场经济与工业社会的当下,身为教师的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便利与欢欣、物质与富足,但同时我们也忍受着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给我们所带来的压力、困惑与迷茫。尘世的喧嚣与纷争,激烈的竞争,同行的压力,业绩的失意,感情的失落,追名逐利的烦恼等,我们的心灵被这个时代的阴影所压抑,精神世界倍感沉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是我们对追求精神世界之自由的向往。

教师也会有烦恼,只有做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恬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我们才能达到一种精神世界的自由自在。庄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给了我们答案与启示。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心系教育和学生的教师,若真能至忘我的境界,在教育工作中大公无私,默默无闻,秉公务实,不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善待学生,这样的教师对于自己而言是无所求,而他获得的确是学生的喜戴,谁说这样的教师会心生烦恼呢?精神世界超脱物外的人,心中没有功名和利禄,心态恬淡、超脱,“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这样的道理。所以,若能将功名看得轻一些、淡一些,心态放得清静平和一些,此般烦恼自然也就没有了。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然而名誉和地位被一些人看成是人生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殊不知,一个饱受名誉和地位纠缠得身心疲惫之人,是否还有幸福可言?其实,人生的烦恼大都 “庸人自扰”,是自己忘不了自己,人与人是平等的,可以互不伤害,相安其事,其乐融融,自娱自乐,不必去强求不属于自己或是遥不可及、异想天开的东西,有时忘却就是更好的纪念,分别是为了明日的重逢,“无己”也才能感化别人,融入社会,轻松愉快生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尊师重教的名言范文第4篇

金正昆谈礼仪观后感一

上个星期,学校组织了一次有关礼仪的讲座,由于其他一些事情很遗憾没有参加,所以特意去网上看了金老师的讲座,真的是十分的精彩。金老师幽默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对礼仪也有了从新的认识。

从礼仪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尊重,是礼仪之本,也是待人接物的根基。尊重分为自尊和尊他。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标志。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作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学习礼仪首先是个人的需要,因为礼仪是不可缺少的个人素质,人人都学习礼仪,掌握礼仪,自觉执行礼仪规范,就容易沟通感情,使人际交往获取成功,进而有助于人们所从事得各种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我们在坚持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用现代的理性的礼仪角度来规范自我,使礼仪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美德和操守,这是对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合格的现代社会建设者的要求。

现在我们将面对着毕业,面对了就业,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社交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首先在修饰与衣着。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其次,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

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为交往的内涵服务;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由于礼仪的缺憾而影响交往是在是因小失大。不独对外交往,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礼仪,养成习惯,自然成为一种修养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品味。

我们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一个和谐的社会气氛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同时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仪容仪表,以一个乐观积极的形象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金正昆教授讲教师礼仪》观后感二

学习了金正昆教授的《教师礼仪讲痤》后,做为一个刚刚踏入教育事业的后辈,我对教师这一高尚而神圣的职业又有了一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深刻地体会到,做为一名教师,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道德、爱心等许多其他方面的素质,对此,我也做了许多深入的思考。

要做好一名人民教师,首先是做好一个人,因此,做为教师,我们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这些素养也是做为一个人需要做到的,最首要的素养就是做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有的爱党、爱国、爱人民,只有自己想到做到,我们才能进而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外一个基本素养是体现在法律和道德方面的,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而良好的道德观念又使我们可以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的作用,无论是否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我们都有义务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是极其重要的。

除了在思想道德方面,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做出表率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也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如果一位老师在言行上不能做到为人师表,那么学生也不会去尊重这位老师。并且这些不当的言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去影响学生的言行,由此可见,教师是否能够以诚待人,仪容仪态是否合适合乎身份,直接决定着他是否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因此,一名教师在语言上,着装上,仪表上都要做到文明,干净,整洁,文雅,美观。

尊师重教的名言范文第5篇

1.尊师。《学记》记载“: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汉代郑玄在《礼记正义》卷三十六注曰“:尊师重道焉,不使处臣位也。”自然,这里的“尊师”是由于“重道”,教师是“授道”之人。魏晋以后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到冲击,许多人耻于为师,唐代韩愈曾在名篇《师说》中对这种不良风气进行过尖锐批评。具体而言,尊师的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膺老师教导。在中国古代,弟子对于老师的教导一般是乐于接受的。如孔子的学生在经过教导后,有的说“诸事斯语矣”;有的准备“终身诵之”;有的还“书诸绅”,即把孔子的教导记录在大带子上。在中国古代,学生寻求老师教诲的精神时常令人感动。如《后汉书•李固传》说,李固“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万里”。著名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叙述自己的求师经历时也写道“: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管子•弟子职》还把服膺老师教导视为学生的基本职责“: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无虚邪,行必正直。”

(2)师生同甘共苦。在中国教育史上,学生与老师同甘共苦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在孔门中,就有不少学生总是跟随着老师,与老师同甘共苦,保卫老师的安全。例如,尽管孔子多次批评子路有勇无谋,但子路一直追随老师,实际上充任了卫士的角色,难怪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也慨叹而自豪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去世时,由于有人上疏诬告说其学徒聚众假借送葬之虚,行异议时政之实。宁宗皇帝因而下诏对送葬规模进行约束限制,尽管如此,送葬的门徒仍然多达几千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教育生涯中也经常与弟子“昼共食,夜共燃”,在当时,他“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之授之”,基本上是靠学生的资助从事学术活动。

(3)维护老师尊严。中国古代教育家对教师的尊严十分重视。如《学记》就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荀子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权威。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因此,他把“尊严而惮”作为“可以为师”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国古代也流传着不少学生维护老师尊严的佳话。如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仲尼的典故,其言“子贡贤于仲尼”。在子贡得知后,觉得这话不合实际,并有损孔子的威信,便予以澄清:其他贤人不过是丘陵,是可以超越的,而孔子是日月,是别人无法超越的。子贡是如此维护老师的尊严,难怪乎司马公断言,使“孔子之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起了很大的作用。

(4)当仁不让于师。尊重老师、敬爱老师,不等于唯唯诺诺,唯师是听,唯师是从,而应敢于指出老师的缺点和错误,敢于超过老师。孔子最早提出“当仁不让于师”的命题,教导学生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这个思想堪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命题相媲美。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2.爱生。教师的爱(对教育对象、教育事业的爱)是教育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只有对学生真挚的爱,才能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津津有味地钻研教材,精益求精地改进教育方法。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爱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英国大教育家罗素就曾经说过,如果教师缺乏爱,那么无论对于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不能全面地激发。而孔子也在《论语•宪问》篇表述道,爱一个人,就要为其操劳和付出。这就是说,如

果没有心灵上的接触,没有爱的情感的伴随,纵使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仍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爱生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内容。(1)亲切关怀学生。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的身上,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和生活给予了全面的关心。他与学生经常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他的学生冉伯牛生病了,孔子亲自去探望,握着伯牛的手难过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学生颜渊“不幸短命”之后,孔子也是悲痛欲绝,连呼苍天“:噫!天丧予!天丧予!”《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倡导“视徒如己,反己以教”,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并认为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不可缺少的: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生异心,就会相互结怨生厌。

(2)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说过“:我越是能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我们教育工作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真理越能显得清楚: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学家们就践行着这一原则。比如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公冶长,因莫须有之罪名而锒铛入狱,但是孔子对其弟子十分信任,坚定公冶长无罪,并为他游说。同时他对自己的学生都充满信心,相信他们每个人各有所长,将来都会有一番作为,所谓“后生可畏也”。

(3)严格要求学生。爱生之侧面表现不仅为关怀、相信学生,兼为体现在对学生的严苛要求上,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学生的严格不仅是师威的体现更是师德的体现,因为他表明了老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之心。古代的中国教育家们深知这个道理,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严苛,众所周知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被后世铭记者无数,可见其培养的弟子才学出众,可虽然他们天资聪颖、刻苦用功,作为老师的孔子却较为吝啬自己的赞许和夸奖,其赞扬过颜渊有“其心三月不违仁”的美德,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即再也没有过对学生如此高的赞扬,称其达到“仁义道德”之衡准。但是对于学生所犯之错误,作为老师总是严厉地呵责与训斥,如说子路“由也兼人”“,有勇无谋,不可培养”等等。其对弟子的呵斥甚至偏过分,但从中可窥见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