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里的新鲜事

家里的新鲜事

家里的新鲜事范文第1篇

这天是我的生日,有几个同学来我家里给我庆祝。在放学之前我们几个说说笑笑。

回到家里时,已经饥肠辘辘,看着妈妈做的一道道美味佳肴,还有中间的一个大蛋糕最吸引人眼球,看到这时才想起来洗手,然后可以饱餐一顿。

终于等到了这一时刻,家长坐在对面,我们这些小孩坐在另一面。妈妈为我插上了蜡烛,由于爸爸不在家,所以是一位阿姨用火柴点燃的蜡烛。

家里的新鲜事范文第2篇

“他就是我的汉族好儿子。”茹鲜古丽甜蜜中透露出对王卫国的肯定。

“他就是我的汉族爸爸。”茹鲜古丽7岁的孙子穆沙江拽着王卫国的手怎么也舍不得放开。

“都是一些小事,很平常,作为茹鲜古丽阿姨的邻居,能帮就帮一把,说不定哪天我有什么事还要她帮忙呢。”就是凭着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王卫国七年如一日地帮助着茹鲜古丽一家。

有困难就找我

2002年,王卫国新婚搬进铁东一区11号楼,他挨家挨户发着喜糖、喜烟。当他敲开邻居茹鲜古丽的家门时,看见他们一家三口正围在桌前吃饭。每人一碗白开水、一块干馕。茹鲜古丽怀里的小男孩,也正啃着一个馍,家中摆设也是很简陋。

王卫国进屋给孩子抓了一把喜糖,并剥了一颗喂在孩子的嘴里。“你喜欢叔叔吗?”孩子点了点头。“你们顿顿就吃馍吗?”一家三口低头不语。

面对非亲非故的王卫国,茹鲜古丽不好意思将家中的困难告诉他。

“叔叔,阿姨,你们不要觉得有负担,我们是邻居,不要把我当外人,你们有困难就给我讲,我能帮助的,一定帮你们解决。”朴实的一席话,打消了两位老人的顾虑。

70多岁的丈夫哈斯木・木沙患有气管炎和严重的哮喘病。茹鲜古丽自己也有病,丧失劳动能力,不到500元的低保金是茹鲜古丽一家三口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艰苦。

茹鲜古丽家的境况震动了王卫国。

“你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王卫国转头回到家里,提了一包自己刚从商店买回家的袋装牛奶和新鲜鸡蛋送到茹鲜古丽家。茹鲜古丽说什么也不收,王卫国硬将食物塞到她手里,说:“阿姨,别再和我客气了,孩子这个时候是最需要补充营养的,给孩子补补吧。”

此后,每隔一个星期,王卫国都会去茹鲜古丽家探望。看见家里少米少盐了,王卫国就会赶紧把东西补齐。他还常送去牛奶、水果和零食。每次民族群众过节,王卫国都会买好大米、面粉、羊肉送到茹鲜古丽的家里。安慰两位老人“今后不用为生活发愁”,并问寒问暖,关心备至……

就这样,王卫国默默承担起了帮助茹鲜古丽一家人的义务,这一做,就是7年。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王卫国和茹鲜古丽的家住在6楼。茹鲜古丽和老伴身体不好,行动不方便,需要拿重东西上楼的时候,只要王卫国在家,不管他有多忙,都会主动过来帮忙。

茹鲜古丽的丈夫哈斯木・木沙患病40年了,难以根治。为了减轻哈斯木・木沙的病情,王卫国经常自费给老人买药,有的特效药在普通药店无法买到,他就让在医院上班的妻子帮忙买。只要他有时间就一定会陪老人看病,“老人年纪大了,外出的时候得有人陪伴才放心。”要是几天不照面,王卫国和他的妻子就会敲门问问情况。哈斯木为了省钱,常常用干馍和开水当作三餐,王卫国怕他营养跟不上,就自己花钱买来牛奶、,鸡蛋等营养品给老人补身子。茹鲜古丽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行动不便,为了帮助她控制病情,王卫国自己买来血压计等医疗器材,经常让妻子下班后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把无微不至的关怀送到他们身边。

王卫国的妻子经常为茹鲜古丽检查身体,茹鲜古丽觉得给他们添了麻烦,自己要到医院去检查。

“阿姨,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妈妈不在了,你就是我的亲妈妈,今后,再不要分你我了,孝敬你们二老是天经地义的事!”王卫国知道后,就反过来劝说茹鲜古丽。

我的汉族爸爸真好

在只有7岁的穆沙江眼中,王卫国如同他的汉族爸爸一样,给了他亲生父亲未曾给予的父爱。小家伙出生刚满月,爸爸就因刑事案件入狱,妈妈也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养育他成了年迈的爷爷奶奶最大的负担。孩子小需要营养,爷爷的低保费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王卫国知道老人的难处后,定期给孩子买牛奶、奶粉、钙片等,时不时地给孩子买些爱吃的水果和零食,每年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王卫国总不忘给小穆沙江买套新衣服。每当小穆沙江穿着新衣服时,他就会拉着王卫国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和王卫国聊个不停。

今年9月,小穆沙江就要上学了,早在半年前,王卫国就给他买来了新书包和整套的文具,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小穆沙江就会背起新书包向客人炫耀:“这是我汉族爸爸给我买的新书包,有了书包我就能上学了,我的汉族爸爸真好。”

他比亲儿子还要亲

2007年春节的前几天,王卫国和往常一样,拿着米面、清油到茹鲜古丽家探望时,发现她家的屋顶漏水了,墙体脱皮,王卫国先是查看了漏水的情况,随后告诉茹鲜古丽不要担心,他会找人来修好。过完春节,王卫国花了30。多元从市场买来防漏油毡等材料,请来工人修好房子,并将因反潮而损坏的墙面粉刷一新。

每当说起这事,茹鲜古丽和老伴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小王是一个大好人,7年了,他给了我们太多的帮助,虽然他不是我们的儿子,他比亲儿子还要亲。”

得到的帮助太多,茹鲜古丽心里也觉得过意不去,常常劝王卫国:“你自己也有家庭,夫妻都是普通职工,上有老,下有小,而且还有一个得了脑溢血的父亲需要照顾,用钱的地方也多,不要再为我们花钱了,平时能到家里陪我们聊聊天,说上几句话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可劝归劝,做归做。每当王卫国发了工资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他都会买来面粉、大米、清油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送到茹鲜古丽的家。

见劝说不管用,茹鲜古丽就将王卫国帮助自家的事情反映到社区居委会。

王卫国说:“我和茹鲜古丽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我们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现在,她家有了困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帮助她,让她们一家人感觉到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再说,谁都有父母,自己也有老的时候,邻里之间,谁家都会有难事,能帮一把时谁能不帮呢?”

这都是应该做的

提到王卫国对自己的帮助,外勤值班员木拉提・户吉竖起大拇指,连声说道:“王卫国,亚克西!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多亏了他,他真是我的好兄弟。”

“有段时间,和木拉提・户吉在一起上班时,他看起来总是心事重重。我们这个工作是绝不能带着情绪上岗的,我就想和他聊聊,看能不能帮上他。”抱着这个简单的想法,王卫国“有意接近”木拉提・户吉。

木拉提・户吉的妻子下岗失业在家,儿子常年患病需要服药治疗,女儿上学读书,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他一人的收入支撑。了解到这些,王卫国便经常到木拉提・户吉家走动走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年夏天连续几天都下着大雨,木拉提・户吉家的屋顶因年久失修漏了。看着“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房屋,王卫国的心里很难受,他当即掏出100元,硬塞给木拉提・户吉……

家里的新鲜事范文第3篇

总想做点什么

或者是有点专长,或者是兴趣使然,“总想做点什么”是很多人的状态。徐里在杂志圈摸爬滚打了快十年,她说:“我身边的杂志编辑,都嚷嚷着要做点什么。”而徐里自己也是如此,而且她还是这方面的老手。

所谓做点什么,无非是主业以外的或许能带来点收入的事情。在这方面,她的经历值得一提。主业以外的劳动,徐里从大学期间就开始了,不过那时还只停留在当家教、做兼职编辑。很多在大学里通过中介找过兼职的人都知道,能坚持下来,赚回当时所交的中介费已属难事。要想在兼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兼职持续谋得收入,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精力。

“我们宿舍的几个女孩当时都在做兼职,内容不同,只有我把中介费赚回来了。”徐里提起这段时,眯着眼睛,显得挺自豪。

创业初体验

2007年,大学毕业的徐里和伙伴并没有安于稳定的工作,而是决定做一间礼服定制工作室。从跑布艺市场选材到款式设计,两人都费了不少心思。为了保证质量、控制成本,剪裁和缝制的环节都打包到亲戚的成衣车间去做。

“我们选用的布料几乎是市场上能找到的顶级货,加上车间精湛的手艺,样衣效果非常棒。而且当时礼服的高级定制比较少,如果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在市场上站住脚。”徐里说。谈到这段创业史,她至今还扼腕叹息。在她们放弃工作室后,那批样衣在朋友的服装店里被一件件地高价售出,市场还是给了她一颗甜枣,即便时间上晚了点。

创业团队熬不过初创期的比比皆是,退路无外乎是继续找工作、上班。虽然结果有些酸涩,但徐里对自己的需要和专长有了更多的认识。于是,在宣告从第一次创业中黯然退场后,她回到了杂志,重新做起了编辑的工作。

“上流”的日子

在《尚流 Tatler》的日子被徐里称为有点飘,这是一本聚焦上流社会社交圈的杂志,她主要负责人物采访和生活方式栏目。“当你平时接触的人,采访的对象和逐渐形成的社交圈处在那样一种层次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想‘下来’就难了。”徐里说。

用她的话说,好在自己还算是个意志坚强的人,没有被那些浮华浸染,在生活方式上还是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和态度。她也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品质生活并不是靠金钱砸出来的,幸福感往往来自于精妙的生活创意和用心创造出的精致。虽然总是和时尚界及上流社交圈打交道,但徐里不会刻意追求奢侈品。对物质的平和让出入上流圈的她更加自信从容,所以,钱的多少不会成为阻碍她赢得生活质感的第一屏障。

“当你同时拥有N种食材的时候,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将决定你最终吃到的是一锅乱炖,还是精致的介意菜。有时候,这不是钱的事。”这是她对于生活品质的理解。

美食是她对品质生活追求的表现之一,对此她近乎执拗。“如果我今天想吃牛排了,但兜里确实没钱,那我宁可不吃也不会退而求其次去吃廉价的品质差的牛排。”她说。在饮食这件事上,徐里是毫不妥协的。

爱好如此也好,性格使然也罢,对美食偏执般的追求让她不满足于爱好者的角色。后来,徐里甚至考取了国家二级营养师资格。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自我投资,为了在将来收获更好的自己。

自谋生路

现实亦如她所期待的那样回报了她。归功于专业上的不断努力,徐里的文章得到了圈内的肯定,一些旅游、时尚类的杂志陆续发来了约稿的邀请。当时的她,正对生活有着更新的期待,于是自由撰稿人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长期脱离工作岗位会让你觉得不适吗?”“长期一成不变的工作才会让我不适。”这就是徐里的回答。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铁饭碗”,不是一个稳定的、永远不会被辞退的工作,而是有随时都能找到工作、不愁谋生的能力。

美食和游记是她当时主要的写作题材,辗转于各种试吃会对于她这个专业吃货来说简直如鱼得水。但仅仅是爱吃对于写美食文章来说还远远不够,从徐里那时候的文章里,记者看到一瓶正统的苏格兰威士忌是怎样诞生、看到巴厘岛民的就餐习俗、西班牙伊比利火腿的制作工艺……

这些文章绝非仅仅热爱美食和旅行的人就能够写出的,如果一个人可以像徐里这样,将自己兴趣的一部分转化为谋生的本事,那么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都将是充实、快意的。

做个合伙人

自由撰稿人的生活多了几分随性,同时也给了她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2013 年,一位在生鲜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朋友,想要把生意的零售部分做成一个优秀的品牌。于是,结合近几年国家对于农产品行业的扶持政策和团队的资源优势,有人提议做精品生鲜产品。“团队里我主要负责品牌营销和活动的策划执行。大家各司其职,经营生鲜精品的想法一拍即合。”徐里说。

几个月后,徐里和伙伴们的生鲜精品品牌店“鲜到鲜得”在朝阳区百子湾的沿海赛洛城开业了。据她介绍,鲜到鲜得是一家生鲜精品经营机构,包括三都港、凤中皇、海欣等在内的全国及世界多地生鲜品牌。沿海赛洛城店被团队定位为体验式旗舰店,客人在这里不仅能买到品类齐全的生鲜产品,还能享受到会员服务。

徐里说,为了让生活在内陆城市的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吃到新鲜美味的海产品和来自草原山林的鲜活美味,鲜到鲜得在严格把控食品安全、精心筛选品牌的前提下,不断增加食材品种。

鲜到鲜得定期举办试吃活动,利用店里的整体厨房简单烹饪生鲜食材,以供客人品尝选购。由于定位为精品生鲜,并且在冷链上进行了大量的成本投入,和一般商超相比,致力于打价格战,而是将目光投向于给予消费者的附加服务――这是一种全新的生鲜品牌理念,“鲜到鲜得”将成为消费者日常的食材挑选顾问、营养师、烹饪顾问!这也是徐里希望在“鲜到鲜得”倡导的美食生活方式。励志做生鲜精品品牌的徐里始终认为,高品质饮食和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她的这种理念也得到了客人的良好回应。

徐里说她还记得旗舰店开业当天,店门口摆满了朋友送的花篮,销售情况也特别好。她我坐在收银台前,看着抽屉里的钱渐渐多起来,心情大好。“这是与做编辑、写稿子完全不同的满足感!是我第一次尝到做老板娘的感觉!”她说。

其实从很早开始,她就想做个老板娘,就像《武林外传》中的佟湘玉一样,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经营一家小店。现在,这个梦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家里的新鲜事范文第4篇

坐定,他们规定好每人要点几个菜。小A没看菜单,随口点了泡椒风爪、金针菇拌香菜和盐水河虾三个小菜。同事和她先生口味重,喜欢肉食,于是点了几个浓油赤酱和辣的菜,都很家常。小A也随和。这顿饭三个人都吃得很香、很轻松。

鸡爪子量大,很入味,三人埋头恶啃。啃完,意犹未尽,又点一盘。同事的老公又为自己叫了碗饭,舀了几勺麻婆豆腐稀里哗啦就下去了。他边吃边跟他太太说:“明天我去菜场买些鸡爪子糟来给你当零食吃。”他太太说:“你算了吧,什么都是心血来潮。上次说避风塘的煲仔饭好吃,就去买腊鸡腿想自己烧。到现在大半年了,腊鸡腿还在冰箱里。”他说:“不是没买到泰国大米嘛!”

小A边啃鸡爪子边笑着看他们夫妻斗嘴,她觉得她的同事,这个33岁的上海女人,很幸福。

曾经有一次,小A问B先生(她的那个“他”)晚上吃了什么,他说那天他家保姆回乡下,他和家人就在他家楼下的小饭店里随便吃了点儿。他还补充说他家来亲戚一般都在那个小饭店里吃,都是些家常菜。

在小饭店里吃家常菜的B先生,小A是没有见过的。他俩一起吃饭,不管中餐西餐,都是去有名有姓有来历的饭店。最初时几乎全都在涉外星级酒店,奢华程度曾令年轻青涩的小A手足无措。后来等感情稳定之后,他们常去的是“丁香花园”和“名轩”。每次他都温柔地问她,“今天想吃粤菜还是本帮菜?”或者“阿拉等会儿吃法国菜还是泰国菜?”……他甚至从不主动提议说“今天吃川菜”,因为川菜便宜,虽然他也喜欢吃辣。有几次吃饭,小A邀了她的“鸡爪子同事”一同前往,同事感觉拘束,吃得很谨慎,说话很斟酌。

只有一次,B先生亲手烧了一大碗基围虾给小A吃,就着1980年酿造的法国葡萄酒。那是美眉出生的年份,这又是这个40岁上海男人的创意。他说这是他十年来首次下厨,为了你,然后深情地望了她一眼。那是她感觉最温馨的一次,发生在她某年生日的中午。小A想,他不见得不懂自己要的是什么,但他只有在特定的日子里,才会作为一道厚礼送给她,混杂在昂贵而庸常的礼物中,矛盾而吝啬。多么狡猾的上海男人,家常菜才是所有珍馐提炼出的生活常态啊!

但是,家常菜也会有家常菜的腻烦。

结婚7年,B先生内心里评价他的婚姻生活越来越“肉夹气”。

什么是肉夹气呢?这是上海苏州地区的方言,形容肉堆放的时间比较久,产生了一股特殊的不适气味,程度比变质轻、比酸滂气重,其作用是可以使胃口倒掉。

如何去除这倒胃口的肉夹气呢?要将肉放在淡盐水里浸漂2小时,取出后再用温热水洗涤几次。在烹制菜肴时,又要加上几倍的姜、葱、蒜、黄酒、辣味等调料,以浓重的调料气味来掩盖,总之是麻烦又麻烦的。气味虽然不算太重,但是乌苏难散。

肉夹气除了直意为肉的气味,更是延伸为一种不适、不爽、不二不三、不伦不类等一切“乌苏”感觉的统称。黄梅天是乌苏,电脑中毒时的运转是乌苏,但都不及肉夹气乌苏。有时在评价一个人时,一时想不出什么合适又精练的字眼,上海人会用“肉夹气”三个字,其他上海人就能心领神会。

感觉婚姻变得肉夹气的他其实还是怀念最初极其到位的腌笃鲜的滋味的,但那只是老外婆、老祖母、妈妈或者姨妈的腌笃鲜,而不是太太的。

腌笃鲜是能够勾起B先生童年温润记忆的美食,养胃、养心。老早石库门底楼灶披间的氤氲蒸气里,尤其在料峭的早春,扑鼻而来的一定是腌笃鲜特有的咸鲜香味。腌笃鲜,用宜兴砂锅,加入“腌”(咸肉或咸蹄)与“鲜”(新鲜排骨和新鲜的笋,冬天用冬笋,春天用竹笋,节省点的人家用毛笋)一起“笃”。“笃”在上海话里是文火慢炖的意思。三种原料,家常得很,都不是名贵食材,买来容易,菜场都有,笃起来又方便,基本没什么招式。它的独特,是原料相互渗透浸润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灵气……只见汤在灶头咕嘟咕嘟地笃着,鲜肉的鲜,咸肉的香,新笋的脆爽,全都融合在汤里了。

B先生想念外婆、祖母、妈妈的腌笃鲜,越是久远越是想念。他太太也做了7年腌笃鲜,但他越来越觉得是“半勿郎”、“硬锵锵”,一股能感知却说不清楚的夹生味道。就像用北方的猪肉和笋,在北方的钢精锅里烧出的腌笃鲜,总是觉得有股肉夹气。

B先生自我感觉成了上海作男。他第一次正视自己的婚姻时,吓出一股冷汗:味道是那么错位。

一锅来自太太的腌笃鲜,它的香味在她和他之间停留了7年之久,那久滞不散的馥郁最终湮掉了他,也湮掉了她。

结婚以后,身为上海先生的他一直保持着喜爱吃腌笃鲜的习惯。太太第一次把她笃了3个多小时的滚烫的腌笃鲜盛了一碗端到他面前时,他一边饕餮一边嘟囔着说天下没有比腌笃鲜更好吃的东西了。她只是莞尔一笑,受到影响的是她做腌笃鲜的手艺越来越出神入化了。

太太一直深信着那句话,要留住一个男人的心,就必须看好他的胃。然而她却忽略了胃和心之间还有一个难以逾越的距离,胃舒服了,心未必就能感觉熨贴。

7年以后,他说她做的腌笃鲜越来越没有味道,她也越来越讨厌做腌笃鲜时溢满房间经久不散的味道。那种过去闻起来让人流口水的咸香味道,现在让他和她都反胃。自从他说了她做腌笃鲜难吃以后,他就彻底忘了曾经吃过的鲜美味道。自从他说了她做腌笃鲜难吃以后,她再不必为房间里充满腌笃鲜的味道而烦恼了。她和他都不承认他们之间发生的一切和当年她做的那碗腌笃鲜有关。多么默契。

B先生说,婚姻就像舞台上的那束追光,幸福被放大,所有的不和谐都被放到追光以外的黑暗处。他们极力躲在那束追光里,困守着那束追光营造的幸福生活。但是追光终究会熄灭,曾经的美味也会因为心的距离,而出现再繁复的佐料也掩盖不了的肉夹气。

历经折腾,尘埃落定后,B先生拿起了锅碗瓢盆,心轮回到最初的原来。只是,他既不是烧给情人吃,也不是烧给妻子吃,他烧给女儿吃。

圣诞节,他不再想任何节目,而是陪10岁的女儿在家里自制烛光晚餐。他做红酒牛排,烤红酒樱桃蛋糕,他注视食材的眼光温柔而性感,做出来的食物美味无边。这是一种自然的悟性,但也要加些刻意的催化。成熟男人的味道基本算是到位了。

家里的新鲜事范文第5篇

时隔三年,我以记者身份来到朝鲜,又是另一番激动的心情。

外事专业培训的服务员

刚到平壤,给我接风的同事带我来到牡丹峰餐厅。这家餐厅位于中国驻朝鲜大使馆附近,装潢颇为西式,白色桌椅,刀叉餐巾干净整洁,屏风隔离出独立的空间。

打开厚厚的菜单,缤纷的朝式、日料、中西餐佳肴图样,让我陷入“选择恐惧”,生怕点的餐非特色不美味。熟悉情况的同事推荐了红烧牛尾、泡菜、炸多春鱼和炸酱面,还有我第一次听说的松子粥。

松子粥是朝鲜的家常主食,把松子磨成粉,与白米粥一起熬,独特的松子香正合我的口味。我知道,在韩国,熬粥通常是给病人的“特殊待遇”,因而很少能在饭店点到这份食物。之前我在吉林延边州采访时,也没听说过这种做法。倒是牛尾和多春鱼,味道颇似珲春市的料理口味,多子无刺的多春鱼,只一口,像《追忆逝水年华》里的玛德兰点心,味觉穿越,将我带回在延边工作时的场景。

餐厅里,年轻貌美的女服务员身着黑色裙装,千鸟格背心,头发盘起挽成发髻,看上去职业而素雅。这些女服务员经过专业训练,倒茶点餐,均使用的是朝语最高敬语,声音轻软,婉转动听。

我注意到,和国内通常以一位服务员为主服务一桌不同,每一次上菜,都由不同的朝鲜美女端上,其中一位长得和韩国明星金泰熙十分相像。这位气质出众的服务员,面带浅浅微笑,嘴角微微上扬,眼睛明亮清澈,皮肤白皙,脸盘精致而饱满,最符合朝鲜人的审美---圆脸,且越白越好。餐厅的服务员都化了妆,只是眼影、眼线的笔法,有些值得切磋。

同事介绍说,朝鲜的服务员都是从专业外事培训的商校毕业的,歌舞乐器,至少有一样精通。

吃在平壤

平壤新地标---一年半之内建成的仓田街,成为朝鲜人民创造强盛国家美好生活的典范。蓝白相间的高层住宅楼群,被外界称作“平壤CBD”,夜晚灯光璀璨,霓虹炫目却不刺眼,繁荣却远离奢华。驻朝使节、前来观光旅游的欧洲游客同样感叹---这里竟然是 ……平壤!

仓田街两侧错落有致的民用、商业建筑多用蓝色、茶色玻璃,富有设计感和现代气息。

日出餐厅一层设有超市,各国进口商品琳琅满目,从新鲜水果、巧克力、饮料、零食,到现做现卖的北京烤鸭、紫菜包饭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二层左侧是日出餐厅,右侧则是蛋糕店和咖啡厅,各式西点蛋糕品种丰富,有布朗尼蛋糕、裱花生日蛋糕、牛角面包、泡芙等。两位穿着时尚的朝鲜姑娘自选好面包后正在结算、打包。

朝鲜的餐馆通常分为外事接待餐厅和朝鲜人自己的家常饭馆。前者较贵,是收取外汇的,后者便宜,以朝币结算;前者往往是西式、现代的装修风格,后者曾经昏暗狭小,但近几年来两者的界限在模糊,差别在缩小。

如今在一些高档的涉外餐厅里,常能见到一些朝鲜家庭和情侣,而街边翻修一新的家常菜馆,也常有外国人光顾。

在平壤,只要手里有外币,就可以实现:“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西餐厅、快餐店、中餐火锅、日式料理……各种正宗口味的食品应有尽有。

在平壤海棠花餐厅,我点了一盘黑亮似糯米糕的点心,叫作“土豆馒头”,即土豆粉和的面,色呈棕黑,皮厚而有嚼头,咬开来,竟是泡菜馅。朝鲜人对土豆特别偏爱,朝鲜两江道大红丹郡盛产土豆,有首动听的歌叫《大红丹三千里》,歌词里就唱到了“美丽的土豆花”。

朝鲜人还喜欢一种特色的“脱皮”,也就是“明太鱼干”的吃法,即撕着吃风干、烤干的明太鱼。大家一人截取其中一段,像剥瓜子似的,一层层撕去鱼干的纹理。撕鱼之乐不在肉,在乎其乃饮酒之伴侣也。有了明太鱼, 啤酒才喝得尽兴,喝得绵延不绝,若将其烤了吃,就更香更易嚼。

都说朝鲜人爱吃狗肉,朝鲜族悠久的饮食传统中,有三伏天吃狗肉 “以热治热”的说法。但如今在朝鲜,大多数餐厅的菜谱上并没有这道菜。吃狗肉得到专门的店,在光复大街上有一家提供外卖的狗肉店,堪称老字号。

传统的朝鲜料理中,高丽饭店旁边有一家小店酱汤非常可口,阿里郎餐厅则以拌饭闻名。还有朝鲜绿豆煎饼,将绿豆磨成粉,加入蔬菜、肉、葱等,调制成糊糊状,然后摊制而成,据说有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以及解酒之功效。

开城参鸡汤,是将鸡的内脏去尽洗净,灌入糯米和人参,放到陶制罐子内炖熟,既滋补又美味。

要问坐落在大同江畔那座通体透亮的玉流馆“宫殿”什么最好吃,答案是冷面。

到平壤,一定要品尝正宗的平壤冷面,清流馆和玉流馆均是卖冷面的老字号,青瓦白墙的古典建筑新装修后更显气势。在那个仿佛锅盖状的金黄色铜器里,铺上一层牛羊肉、桂梗、蕨菜,浇上鲜美的肉汤,拌上足料的白醋和芥末,一道朝鲜人最爱的传统美食就做好了。酸甜冰凉的口感让人越吃越爱。

各种货币可混合交易结算

平壤有不少擅长日本料理的餐厅,口味都很正宗。

一次我参加了在平壤的外国人聚餐,地点在门面并不起眼的庆兴餐厅。各色寿司、生鱼片和日式料理,让原本口味难调的各国人士赞不绝口。

大厨从后面走出来,询问我们口味如何,得到赞扬后,他很得意:“我这全靠自学,没有受过日本人培训。”

在外交团会馆的定食中,还能品尝到日式“松茸茶”。先将一片柠檬放入壶中,再将壶顶上的茶杯取下,自斟自饮,坐在二层落地窗旁朝下望,看着游泳池里自由徜徉的人们,度过一个愜意的下午。

在朝鲜餐厅用餐、超市购物,有个十分有趣而独特的现象:各种货币可混合交易结算。

比如一份拌饭,菜单上标价为800朝币,结算时只能用外汇。按照官方比价美元对朝币1比100的汇率换算,约8 美元,无论外国人还是朝鲜人,都可以拿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等外币付账。

朝鲜政府2009年更换货币后,美元等外汇在朝鲜的流通日益广泛。朝元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现阶段在朝鲜市场上1元人民币可兑换1200朝元,1美元可兑换7320朝元。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100朝元,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六十倍至七十倍之间。

在朝鲜的经济双轨制下,居民可用外币购买一些配给制之外的商品。

自由市场里的“准则”

在平壤,外国人可以自由进出购物的集贸市场有几家,如位于中国驻朝鲜大使馆附近的大成市场、以高性价比海鲜广受欢迎的乐园市场等。

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统一市场是平壤最大的集贸市场,曾有朝鲜人自豪地问中国顾客:“你见过这么大的市场吗?这可是亚洲最大的(市场)。” 逛一趟菜市场,可以窥见朝鲜百姓的日常生活。

爸爸妈妈来朝探亲休假时,我带他们坐地铁、乘公交,进朝鲜餐馆,体验市井民生。

爸爸提议到朝鲜最大的市场看看。我们驱车前往统一大街,门口整齐停放着一排排外国车。熟人相见,会彼此摇开车窗打招呼---这是每逢周末集体大采购的地方。

还未到5点开门时间,蹲在门口的营业员们,一边手拿扇子扇风,一边用脚护着新鲜的水果篮、包裹好的肉蛋,等待入场。门开了,先是售货员纷纷涌进,来到自己固定的摊位前,从储藏柜里拿出货物:整只卤鸭熏鹅,待破冰开化的海鲜,朝鲜特色的虾酱、泡菜,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海产品。

“姑娘,新鲜海鱼看看吧”的招揽声不绝于耳,却一直找不见传说中的美味---野生甲鱼的身影。我打算向售货员问询,却总也想不起“甲鱼”的朝文怎么说,也搞不清楚他们叽喳反问的那些单词里有没有“甲鱼”这个词。

“不是螃蟹,不是的。”我笨拙地比画了一个伸头的动作,对方终于明白,原来是“擦啦(甲鱼)”呀。几位相互帮忙照看摊位的“阿朱妈”中,一位迅速掏出手机,一边讲电话:“快快,拿几只擦啦来!” 一边跟我报价:“要几个?大个儿的15万朝币,小个儿的10万。你们先逛着,十分钟以后就到。”

在摩肩接踵的人海中,我们逛完了这个兼备集贸市场与百货商店于一体的综合市场,两层楼高的密集空间内,各类小家电、家饰、日用商品、服装等均有销售。

这个地方,可以说,只要带够了朝币,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置办齐全。卖家人手一只计算器,不会朝语也没关系,买卖都可用计算器谈价。有趣的是,这样高密度的环境下,朝鲜人或是外国人还是可以一眼辨别的。

再次回到摊位前,第一家左等右等不来,几个摊位之隔的另一位大妈招呼我过去,走上前来递过一只大布袋,大大小小的甲鱼一一探出头。随身带的朝币不够,又正好是两家抢生意,我开始还价,最终谈定20万朝币买两只大甲鱼。

“我朝币不够!要去拿美元换朝币呢。”一听说换钱,这位以“快”抢来生意的大妈,迅速伸手敏捷地拎起甲鱼,兴冲冲地赶在前面。我一路紧追,随她来到市场大门口二层的外汇兑换处。

“就在楼上了。”她停下脚步,让我上楼兑换。

我心里没底,早听说过好像不给外国人换朝币的事,果不其然,兑换处里面的朝鲜营业员透过小小的窗口,递给我一眼色,明确传达出“外国人不换”的信息。无论我再怎样好声相求,对方都再不理会。无奈之下,我只好下楼去搬救兵。

“不行呢,不给外国人换钱,怎么办?”听了这话,正要将甲鱼袋递到我手中的阿朱妈将手缩了回去,毅然摆摆手,脸上一抹恍然大悟似的表情闪过。

“收我美元不行吗?”

“不行,坚决不行。”她说完,当下转身,头也不回地消失掉了,完全不见一丝的遗憾和沮丧。

美元、朝币不一样都是钱吗?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她就那样不带一点儿商量余地似地离开了。我想告诉她,其实可以拜托一名朝鲜顾客帮忙换钱的,再给他点报酬就是,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又不违章犯法。

相关期刊更多

国家治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人民日报社

评价与管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驾驶人心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法制心理学会;郑州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