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美乡村医生

最美乡村医生

最美乡村医生

最美乡村医生范文第1篇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

我叫***,男,现年41岁,1999年从衡阳卫校毕业后,为方便村民就医立志回乡从事基层医疗工作。20年来,我多次到遍全村15个村民小组286户1386位村民家中巡访、送诊。

一、随喊随到出诊2万人次,危重病症私家车变救护车

青峰村地处偏僻,村民小组分散,在家留守的多为老人、小孩。只要一个电话,不管什么时候,我都挎起药箱及时赶到,对病人进行诊治,有时等到深夜病人病情稳定后才离开。去年冬天晚上三点钟,毛冲组的孤寡老人唐月生突发心绞病,打电话给我,我二话没说,立即冒着严寒来到唐月生家为其诊治。今年3月份新屋组的刘经全老人突发心肌梗塞,我获悉后立即将其送到县人民医院。回子组的一患间歇性癫痫的孕妇,我更是三番五次送其到栗江中心卫生院就诊。二十年来,我先后出诊2万人次,坚持先诊疗后付费,对贫困户、孤寡老人等困难村民,减免诊疗费、医药费近万元。邓亚组的贫困户刘亚诚,患有严重脉管炎,需长年服药不间断,我就定期免费送药上门。

二、苦练医术群众信赖,群众花小钱治大病

从医以来,我认真学习基层各类医学书籍,并记了大量笔记,遇到难题,更是不放过。村民对我由最初刚回乡的怀疑,到现在的特别信赖。2015年,毛冲组的唐辞德老人因患急性肾炎,被市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回家后,他和家属找到我,在我的诊治下,竟慢慢好转了,现逢人就讲“这条命刘医生给拣回来的”。下达组的王幼诚外甥,由于患急性肠炎拉肚子,在广东和衡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数天也未明显好转,就转接到我处治疗,一周后竟治愈了。

三、积极完成上级部署任务,做优公共服务

最美乡村医生范文第2篇

1982年后我组建了家庭,嫁到了__镇__村,家三面环水,背靠大山,这里的交通更加不便,山路更加崎岖,邻村__村也没有接生员,出诊更加困难,往往看着是在河对面,可走起路来都要半天。为了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更早的给患者一些期盼,不会游泳的我忍着害怕,就在河里慢慢学会了划小木船。还记得那是在1990年后2000年前的一个夜晚,那天下着小雨,漆黑一片,当我得知一位孕妇就要分娩,家却住在河对面,可是当时我孩子太小,丈夫因为工作忙又没在家,看着熟睡的孩子,我毅然忍下心来锁上门。划上小船就去了。经检查是一对双胞胎,因宫缩引发宫颈裂伤造成大出血,看着母子马上就有生命危险,我立即做了止血的处理,连忙护送她到了大医院,孕妇得到了及时处理,输血的同时行剖腹产。看到母子三人平安脱险时我才想起家中的孩子。匆忙离开医院往家赶,回家一看孩子掉在地上,趴在床底睡着了。当时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这样的事情我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了。可为了每一位我经手的孕妇都能平平安安,危中脱险。我别无选择。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也感到非常的心酸。作为母亲我有太多的亏欠。只望孩子长大了能够理解。值得我欣慰的是大女儿现在也是一名医务人员。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助产事业,为了给患者排忧解难,我不知走过了多少条崎岖的山路,也不知往来河面上划过多少次小木船,不知头顶过多少次炎热的烈日,也不知身挡着多少次刺骨严寒,为了我的患者,我不知又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又有多少次寝食难安。作为一名乡村接生员我无悔无怨,这些年来,让我骄傲的是我用我的双手拖起了无数个孩子的生命,每每母子平安,没有一例损伤,也没有一丝遗憾。

直到2003年,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上级号召农村优生优育,孕产妇分娩必须到乡镇卫生院,从那时起我就单纯的看病,从村医助产工作中脱离出来。虽然时间多了一些,也不需要经常出诊啦,可是为了患者的需要,为了及时解除患者的病痛,我还是放弃了家务,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丈夫和孩子的理解。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也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过节逢年,病人随叫随到,从没给患者为难。虽说是个体经营,我从不计较时间和金钱。特别是孤寡老人来看病,有钱没钱我都一样看。我邻村有一位五保户叫郝良修,因先天性智力和语言缺陷,母亲过世后,就无人照管,每次来我诊所脸脏了,我给她洗,衣服破了我给她补,每次来看病都从来都没有收过她的一分钱,就这样持续了十几年。本村还有一个五保户叫刘德华,由于腰椎裂伤,经常腰腿疼痛,最后行走不便,我每次下班后都抽出时间到他家里给他治疗,顺便就帮着他扫地,做饭,洗锅洗碗。

最美乡村医生范文第3篇

情系村民,做医院发展的“领头雁”

1995年,王美华从大连皮口卫生学校医疗专业毕业以后,回到家乡,成为乐甲满族乡卫生院的一名普通医生。

乐甲满族乡辖区土地面积107.8平方公里,人口2.2万,分为乐甲、鲁凤、对峰、庙岭、沙河5个行政村、90个居民组。为了提高村级卫生所的医疗水平、改善村民就医条件,乡卫生院决定下派医生到村卫生所工作。

王美华响应医院号召,主动放弃了乡镇卫生院的优越条件,只身一人到十几公里外的鲁凤村卫生所工作,和其他几名村医一起为当地村民服务。

“医生的天职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这需要有精湛的医术做后盾。”王美华深谙其中的道理。她白天为村民看病,夜晚就翻看大量医学书籍,仔细阅读,认真琢磨。她更注重向实践学习,深入了解当地疾病史,大量接触病人,拜乡镇卫生院的名医为师,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农村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在村中做医务工作十余年,全村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经常找她诊断和治疗,邻村一些患者也慕名而来。不管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大雪纷飞的严冬,只要是找她治病,她随叫随到,任劳任怨,热心为每一位患者服务。

村里有的老病号家里生活困难,医药费能省的她都给省,甚至有的孤寡老人无钱看病,她就自掏腰包垫付。上了年纪的村民得病以后心里总是担惊受怕、焦虑不安,她就耐心做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战胜疾病。

乐甲乡老百姓可能不认识乡里的干部,却都认识王美华。日子久了,乡亲们不叫她王大夫,都亲切地叫她“小华”,像叫自己家里的闺女一样亲。大家都夸她是仁医,是走村串户、送医送药的“天使”。

2009年秋天,正当王美华在鲁凤村卫生所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市卫生局党委任命王美华担任乐甲满族乡卫生院院长。

王美华到任前,乐甲满族乡卫生院前前后后换了十几任院长,其中不乏机关干部和当地能人高手,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各种各样的原因,医院已经入不敷出。

血压计、听诊器、一台小型B超机和显微镜,是医院仅有的设备。职工没有任何保险,甚至连每个月600元的工资也已拖欠数月,医院负债185万余元。了解情况的人都说,乐甲卫生院可真是“穷到家”了!

“穷归穷,可毕竟是个家;只要心里有家,‘穷家’定会变‘富家’。”怀着这样的心态,王美华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乐甲卫生院在5年内发生质的改变,让职工有饭吃,让百姓有医看。

医院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问题。王美华从基础设施抓起,积极向政府争取了一些资金,对医院进行改建,又贷款百余万元购买了新型彩超机、X光机、心电图机、洗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

医院要发展,职工思想必须统一,人心齐了,才能干成事儿。王美华找职工谈话,征求对医院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和未来发展规划。她从不以领导的身份自居,而是铆足了劲儿,每天早早来到医院,带领职工扫院子、擦玻璃,为患者创造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担任卫生院院长后,她没有丢掉医生的本职工作,每天处理完医院日常管理事务,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其他医生一样坐诊。每天,在病房和诊室都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日门诊量达到三四十人次,得到当地和周边乡镇群众的认可和信赖。

今年6月,一名70多岁的患者在窗口排队取药时冠心病突然发作,晕倒在地,王美华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术抢救,并及时输液输氧,终于使老人慢慢苏醒过来。老人的家属十分感谢医院的及时抢救,称赞是白衣天使给了老人第二次生命。

由于常年连续作战,王美华曾几次累倒在诊室内,可她仍旧不肯休息,坚持给老百姓看病。不管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第一个来到医院的是她,最后离开医院的也是她。晚上出诊是常有的事,逢年过节她都主动要求坚守岗位,让职工回家过年。职工给她的工作量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王院长一年365天,至少干了400多天的活儿。

王美华因为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女儿的生活和学习。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一直是由双方老人抚养的,她常常为自己在教育女儿方面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而内疚。女儿上初中以后,她和丈夫拿出多年积蓄在普兰店市区内购买了一套新房,尽力给女儿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以弥补心中对女儿的歉疚。

虽然在市区内安置了一个新家,可这个家更像是一个旅店,只是偶尔路过休息一下,乡卫生院才是她真正牵肠挂肚的“家”。她从来没有大周末休息的习惯,偶尔星期日休息一天,很多时候也因为忙于医院的事,放弃了仅一天的休息时间。女儿上高中以后,她干脆把孩子寄宿在学校,集中精力安心医院的管理工作。有的时候,卫生局召集乡镇卫生院院长到市内开会,中午会议结束以后,王美华总是顾不上回家或者到学校看看女儿,马上又返回乡下的卫生院。

王美华离不开乐甲满族乡卫生院,她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卫生院,在这里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乐甲满族乡卫生院的职工和当地老百姓更离不开王院长,百姓认可王美华的服务态度,职工信赖这样的好领导,用他们自己的话讲:王院长是一面旗帜,跟着她干准没错。

现在,乐甲乡和邻近乡镇老百姓除重大疾病外,基本上不出乡镇就能治好病,医院每年门诊量近3万人次,年收入300余万元。医院的负债已全部偿还,职工不仅有了月薪三四千元的收入,也有了五险一金的保障,真正免除了后顾之忧。

凝心聚力,建设温馨“大家庭”

乐甲满族乡是大沙河的发源地,河汊溪流遍布乐甲乡全境。受家乡山水的滋养,王美华的性格沉静如水、柔中带刚。她喜欢故乡的山山水水,更喜欢老子流传千年的至理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所谓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王美华把这种“柔德”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严格管理,奖优罚劣,以诚待人,推动乐甲满族乡卫生院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为使医院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保证管理落到实处,王美华和院领导班子共同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修订完善了各项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防疫质量管理、财会后勤管理、药房药库管理等十几项内容。建立以“思想管人、制度管事、质量管效果、绩效管待遇”的管理模式,坚持绩效与待遇挂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作为院长,王美华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同时,实行人性化、差异化管理,对待职工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用她的话说:“就是块冰,也要用爱心把他焐成水。”

卫生院二十几名职工,年龄偏大的居多。有一位50多岁的医生患糖尿病多年,由于并发症引起视力下降,在为患者开药方或者写病历的时候书写不规范。王美华发现这个情况以后,没有责令这位医生改正错误,而是每天都抽出时间专门检查他写的病历,耐心地帮助他纠正病历书写格式,直到病历书写规范为止。

卫生院担负全乡公共卫生工作,每年为全乡近2万常住人口组织一次全面体检。王美华克服人手少、路途远、缺少交通工具等诸多困难,组织发动乡村医生协助工作。她每天早晨4点多钟就跟随医护人员一起下乡,为大家买早餐,做好后勤工作。在医护人员眼里,王美华是一个“全能”院长,走家串户到村屯里体检,哪里少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采血、采尿、量血压、测心电图,样样都是行家里手。

2015年,卫生院为全乡18802名居民建立了公共卫生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6.26%。全年完成老年居民健康体检5712人、高血压体检1952人、糖尿病体检386人、重性精神障碍人群体检70人。

按照市卫生局的工作部署,2015年,乐甲满族乡卫生院开展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王美华深入到乐甲乡5个行政村做村干部的思想工作,经过反复沟通协商,沙河村和对峰村腾出村会议室,改建村卫生室。这两个村的卫生室公共空间不大,但是结构布局合理,符合标准规范,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从今年8月开始执行合作医疗报销制度。

乐甲满族乡卫生院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穷家”富裕了,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卫生院从2009年开始连续5年被评为普兰店卫生系统先进单位,还被评为2011年度医疗质量管理百日竞赛活动先进单位和2012年度大连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最美乡村医生范文第4篇

最美乡村村医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一)

刘贵芳所在的南堡村是一个拥有3600多口人的大村,人口居住分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500多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村里70%以上的老人成了空巢老人。

群众医疗保健的重担就落在村医刘贵芳的肩上。为乡亲们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时,刘贵芳还照顾村里患慢性病的72位空巢老人,视如亲生父母,精心照料护理,老人们也都在心里把她当成女儿看待。

乡里乡亲之间都太熟悉了,再说啦,打个针、输个液、拿个药片啥的,都是块儿八毛的,能花上几个钱,不能太计较了刘贵芳说,自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如今又为乡亲们看病,大家都是街坊邻居,不能考虑靠当医生挣钱,能为乡亲们服务,心里很充实很满足。

村里80多岁的孤寡老汉王春井,自10年前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后遗症,长期卧床。刘贵芳不仅按时上门看病治疗,还像女儿一样精心照料他的生活。老人常说,只要看到刘大夫,身上的病就好了一半啦!

因没钱交医药费,长期免费看病,王老汉有时还谎称身体好,不肯就医。当知道老人是因为赊欠过多没钱付费时,刘贵芳便假装生气地说:大爷,俺把你当亲人看待,你却把俺当外人。之后,刘贵芳不仅不收老人的医药费,还经常为他送日用品,照顾他日常生活。

与王春井老人类似情况的,在村里还有71位。这72位老人中年岁最大的80多岁,年龄较小的60多岁,病情多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类疾病,长年累月,不能断药不说,一旦发作,便是非常凶险。

刘贵芳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笔记本写下当天的工作日程,一有闲暇就拿出来看看还什么工作还没做完,哪个患者还有什么事需要她去做。

2011年,南阳堡村有位孤寡老人刘景川独自在家,因长期无人照料,去世2天才被发现。2013年初张庄村空巢老人张大召,孩子出去打工,死在家中4天无人知晓。每当听到这样的事儿,刘贵芳的心里便不是滋味。为了帮助这些无人照料空巢老人,刘贵芳逐渐走上了公益路。在为乡亲们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时,义务照顾起了村里患慢性病的72位空巢患病老人,视如亲生父母。因事迹突出,刘贵芳获得了最美乡村医生、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感动河北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2013年1月5日,还在中南海受到时任李克强总理的接见。鼓励称赞他你们是积善行德,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是平凡中见伟大。

给老人建个温暖的家

刘贵芳的名气越来越大,而她也感到肩膀上的责任越来越重。通过和老人们的接触,刘贵芳感觉到农村的孤寡老人一方面是缺人照顾,比较孤单;另一方面是看病难,缺乏医疗保障。虽然自己一有时间就去各家走访,帮助这些老人解决问题,但时间和精力等问题,不可能将这么多老人都照顾好。如果能给无人照料的老人们建个家, 把他们集中起来照顾就好了。但想起来容易干起来难。

刘桂芳的爱人孙志宇是南阳堡乡卫生院的负责人,刚听说妻子要办敬老院就劝她:你每天够忙的了,建养老院要投资、管理不是小事,算了吧。执着的刘贵芳不忘总理的鼓励赞扬,多次和爱人谈心交流,取得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和她一起制定方案、选址、跑项目、凑资金、、、、。

刘贵芳拿出家里全部积蓄,把儿子做生意的流动资金抽回来,借遍亲戚朋友,又从银行贷了40万元,钱还不够,又把孩子结婚时的轿车变卖了

听说刘贵芳建设养老院资金紧张,邯郸市主要领导协调民政等部门,按照国家政策给予最大力度扶助支持,再加上开发商先行垫付的一些资金,就这样,2013年6月,爱心敬老院终于破土动工了。

经过紧张施工和各方努力,去年9月底,总投资295万的刘贵芳医养结合新模式敬老院终于建成。敬老院占地8亩,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可以容纳150人,其位置就在南阳堡镇卫生院的后面。养老院不仅购置了床、桌、椅、暖瓶、电视、盆架、电扇、扑克、象棋、笛子、二胡等生活用品,还设置了洗澡、营养餐厅,目前配备了8名护工及4名医疗志愿者。

爱心敬老院建成后,首批入住的就有21位老人,刘贵芳介绍,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86岁,最年轻的也有65岁,年龄大了,身体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不就在昨天,一位老人突然开始拉肚子,医护人员闻讯后马上诊治,片刻功夫都没耽误。医养结合模式敬老院,不光为入住对象提供一般单纯的养老服务,而主要是容纳进医疗服务,就是将老年人健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日常护理,也包括医疗服务、健康检查、康复保健等项服务,敬老院与所在的镇医疗机构连成一体。这样老人入住后医护人员将充分发挥作用,让入住老人达到健康养老、合理膳食、减少疾病目的,老人有病可以足不出屋、有医保的还可以报销。可以说这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依托医疗机构来养老,解决了医院不能养老,传统的养老机构又不方便及时就医的问题。医养结合的好处就是养老、医疗、康复结合全方位照顾老人。刘贵芳说。

刘贵芳的爱人孙志宇告诉记者:老人入住医养结合养老院,除享受基本的生活护理外,还可享受三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一是医疗服务,让老人生病实现零距离就诊。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养老院能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疾病诊治等专业医疗服务,尤其是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能及时对其诊治。如入住养老院的五保老人苗如同,一次突然胃疼得厉害,医护人员几分钟就赶到房间,确定是急性胃肠炎,给老人打了一针,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二是护理服务,让老人享受专业医护。护士每天早晚两次查房,为老人量血压、测体温,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等医疗护理服务,夜间安排专人值班,每2小时巡视一次老人宿舍,确保在老人身体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进行救助和治疗。三是医养互换,让老人医养链接无缝隙。为所有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把老人的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功能,以及健康史、精神状况、自理能力等情况详细记录进档案,方便今后的体检、复查和治疗。老人有病时,进入医的状态,由卫生院的医生、护士为其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治服务;病情好转后,进入养的状态,实现了老人在就医和养老之间无缝衔接,避免了老人在家庭、养老院、医院之间来回奔波,真正做到有病不出养老院。

入住的十里铺乡大留村83岁的格兴礼老人告诉笔者,自己患有肺气肿病,虽然卫生室离自家不远,但村医少,村民多,有时顾不了自己。这里有人做营养餐,每天医生检查身体,环境又好,又有娱乐,这是我晚年想都不敢想的!

盈利不是目的 做个幸福的公益人

在入住对象上,刘贵芳分成三类,一类是五保户,该院不收一分钱;另一类是低保户,接受国家每月给低保户的补贴,免收其它费用;再一类是托老区,即社会上的普通老人,将其分为几个档次,根据不同档次收取不同的费用,完全能够自理的,每月只收取500元钱含餐;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按照1200元的标准收取费用;完全不能自理的按照2500元标准收取费用。托老区收取费用的盈余部分用于特困老人和支付养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基本达到收支平衡,不以盈利为目的充分体现公益性。

当记者问起建养老院这些投资什么时候能收回来和盈利时,刘贵芳说,我创办医养结合养老院的初衷就是给无人照料的老人建个温馨家,老人幸福安度晚年,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盈利不是我们的目的,做好才是我的最大心愿。

记者采访手记:刘贵芳的医疗和养老相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实现了三方受益共赢。一是老人享受到专业养老和医疗服务。入住医养结合养老院,使老人享受到专职护工提供的日常护理、生活照顾服务,享受到专业的医生、护士提供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减轻了家庭负担,老人看病就医家属不用操心,社会满意度高,老人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二是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实现有效利用。医养结合养老院依托南阳堡镇卫生院而建,使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养老院在吸收老人入住的同时,也为卫生院带来了潜在的医疗资源,使镇卫生院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民政的养老压力得到缓解。医养结合养老院优先接收本县的五保户、低保户入住,同时以较低的价格、周到的服务、专业的护理吸引周边农村老年人入住,不仅满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就医需求,还缓解了民政养老上的压力,推进了农村养老服务从传统家庭式养老向社会化养老发展。

最美乡村村医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二)

刘贵芳,女,43岁,广平县南阳堡村医生。27年来,她在为乡亲们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时,还义务照顾村里患慢性病的100多位留守老人,将他们视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她连续5年被县卫生局评为先进个人、连续3年被评为县三八红旗手,2009年,她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12年央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被评为活动最爱关注乡村医生。

她是老人们随叫随到的救护车

王大娘,你别慌!按我跟你讲的,先吃药,坐下来,深呼吸,我这就过去!11月22日中午,正在广平县南阳堡村村卫生所吃午饭的刘贵芳接到电话,马上放下碗筷,穿上白大褂,背起白色急救箱,急匆匆出了门。

打电话的是村里82岁高龄的王秀婷老人,她和老伴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儿子又外出打工不在家。知道俺们行动不方便,刘医生总是主动上门打针送药,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总是随叫随到。喂俺们吃药,给俺们按摩,真像亲闺女一样。别人的手机号码俺记不住,但贵芳的手机号俺俩都能背。她的手机24小时开着,比救护车都及时。王秀婷老人动情地说。

今年43岁的刘贵芳,已经在广平县南阳堡村当了27年村医。南阳堡村是一个有3600多口人的大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600多个。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增多,那些患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病的留守老人的生活起居都成了问题。于是,刘贵芳在为乡亲们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时,还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留守老人的重任,特别是对患慢性病的100多位留守老人,刘贵芳更是关爱有加。

81岁的王春井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身体还偏瘫。刘贵芳不仅主动上门为他义务诊治,而且经常给他送吃送穿。看到他住的房子非常破旧,她还自掏腰包为王春井盖了房子。

75岁的低保户江木爱贫血,身体虚弱,几乎每次流行病都落不下她。每有流行病发生的时候,刘贵芳总不忘提前把预防方法告诉老人,还免费给她送去预防药物。

60多岁的翟书香是糖尿病患者,每天都需要注射三次胰岛素。老人患病8年来,刘贵芳都是主动上门给她注射,从没漏过一次这么多年,村里哪个老人的情况你都记得一清二楚,记性怎么那么好?经常有村民好奇地问刘贵芳。如果你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爹娘,你的记性也会很好。刘贵芳总是笑着回答,笑容温暖而亲切。

她是村民们放心的健康守护神

村里面谁家孩子该打预防针了,谁家的孕妇快要生了,哪家的老人身体有啥毛病,我都知道。对村民们的健康状况,刘贵芳非常清楚。前不久,她还为村民们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使乡亲们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在村民们心中,刘贵芳是他们放心的健康守护神。在村卫生所里,笔者看到了厚厚的一摞门诊记录、医学笔记和工作日记。来门诊的患者和需要上门诊治的患者的情况,刘贵芳都记录在册,心中有数。

为了使计划免疫工作不漏人、不漏户,刘贵芳利用休息时间逐户走访,在全县各村率先建起了留守儿童卫生防疫档案。预防接种时,她挨家挨户发放预约通知单,对漏种儿童随时了解去向,及时通知进行补种。几年来,全村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8%以上。

为了提高村民的防疫意识,她在利用卫生所的宣传栏定期向村民宣传防病知识的同时,还花3000余元购置了高音喇叭,宣传医疗卫生惠民政策和各种健康知识。近3年来,累计广播时间达千余小时。

为方便留守儿童和孕产妇定期体检,2004年初,刘贵芳自费购买了B超、体重秤等体检设备。每年为全村儿童免费健康体检和孕产妇免费B超检查都达几百人次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在南阳堡乡卫生院学过医的刘贵芳深谙这个道理。除刻苦研读医学书籍外,她还先后到北京、石家庄和邯郸等地的10余家医院进修深造。同时,她挤出时间在全县各村奔波,收集整理了治疗效果很好的民间偏方300多条。

最美乡村村医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三)

她是河北省广平县一个汉族女村医,她是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一个瑶族女村医,一个在冀南平原,一个在桂西北山区,她们只有一面之缘,相距 2000多公里。但当瑶族女村医身患重病无钱医治时,第一时间汉族女村医拿出5000元,并通过朋友微信圈和社会组织募集资金112419元。河北省乡村医生刘贵芳夫妇救助广西瑶族村医蒙超英的事迹在两地产生了热烈反响。

河北女村医刘贵芳来自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四世同堂,代代行医,公公、丈夫和她都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她30年如一日,行走在村医路上,把72个孤寡老人当做爹妈一样照顾,筹资295万元创办爱心敬老院,采取医养结合的新模式解决三个乡镇老人养老难题。2013年,她在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被评为特别关注乡村医生。 2013年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接见了她。2015年1月,她和同为医生的丈夫孙志宇一起当选由新华网和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举办的中国网事感动河北年度人物。

瑶族女村医蒙超英是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丛村卫生所医生,她是被卫生部授予人民健康好卫士称号的村医蓝云的妻子。2011年5月6日,丈夫因鼻咽癌医治无效去世后,遵守他的嘱托继续驻守偏僻的瑶山中行医。2013年,她也在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被评为特别关注乡村医生。2013年1月,在北京她与刘贵芳夫妇在颁奖晚会上有了一面之缘,并且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

最美乡村医生范文第5篇

黄道益,台山白沙镇朗溪型洞村人。早年赴香港谋生,1968年创制特效药油黄道益活络油,从此风行海内外,被誉为活络油之父。他心系桑梓,热心公益。20多年来,黄道益先生慷慨捐资4000多万元给故乡兴办80多项公益事业,其善举广受乡人称颂。

朗溪,是台山一个平平常常的侨村。在这个四面环山,重峦迭翠的村里,走出一位被誉为活络油之父的黄道益先生。

黄道益出生于1919年8月,20岁那年只身来到香港谋生。初到香港,做过纺织工苦力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忠诚勤力。一次,他在街边的旧书摊档,买到一本《雷公泡制药性赋》的书,这书深入浅出说了各种中药药性,以及泡制办法。读了这本书,黄道益茅塞顿开。他对《雷公泡制药性赋》爱不释手,反复学习,多次实践,得益非浅。上世纪60年代初,在深水毒营凉茶小店,他调配的凉茶,清热解毒,去湿消滞,有盛名,生意好。后来得到一位姓何的香港中医学院教授的指点,参加了香港中医学院函授。在香港中医学院读了6年书,终于取得毕业证书。

1968年,黄道益的一位好朋友要到美国定居。他说道益兄,我要去美国了,现在,我有风湿骨痛,头晕身热你都给我治好了。以后我在美国,你在香港,见面难了。你能否配制一些药油,让我带去美国用呢?于是,黄道益为朋友认真地配制药油。经过反复泡制,多次实践,终于创制成“黄道益活络油”。因其功效独特,疗效好,黄道益活络油从此风行海内外。

黄道益功成名就,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英年早逝的父亲,想到慈爱而辛苦一生的母亲,子欲养而亲不在了。香港这个大世界使他有了大心胸,父母亲生育了自己,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哺育自己成长,家乡,就是母亲。离家乡日久,他更加思念故乡,更加思念母亲。上世纪80年代初,黄道益就萌生了一个愿望,捐赠资金为家乡兴学建公益事,使家乡人早日摆脱愚昧,使家乡繁荣进步。

1980年,春暖花开时节,黄道益第一次为家乡捐赠的是一部德国制造的全自动放映机,两部25寸彩色电视机,一部发电机。政府有关部门对黄道益的爱乡热情,欣赏有加。发电机给乡村的夜晚带来了光明,电影放映机和电视机给闭塞、落后的乡村带来了许多快乐。自从有了电视机,有了电影专场晚会,朗溪人的精神风貌好象是焕然一新了,人们的谈吐似乎也有“文气”了。家乡的文明建设进步了,黄道益高兴了。

1982年春,黄道益在香港与朗溪旅港乡亲聚会,席间说起家乡事,很是高兴。谈起重建观成学校的事,愉快地达成共识,乡亲们踊跃捐款,很快就捐到20万元人民币。为善不甘后人的黄道益也捐赠6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教学楼、学校礼堂,还捐资组建了铜管乐队。2000年,为了把观成学校建设得更好,黄道益又捐赠65万元人民币,新建了观成学校主楼,还捐赠电脑室,成立黄道益奖教奖学基金。自从80年代以来,从朗溪观成学校走出去的学子,有10多位考上了大学,其中两位学子考上北京大学。

黄道益关心家乡朗溪的教育,其它乡村的教育和人材培养,黄道益也一样记挂在心头。1993年,萃英中学校舍不足,黄道益捐赠93万元人民币建设一座五层的教学大楼,同时捐赠20万元人民币建成电脑室。2002年,西村学校建设一座科学馆,共耗资100万元人民币,黄道益捐赠50万元人民币,捐赠13万元人民币建设电脑室。黄道益捐赠180万元人民币重建南朗学校。捐赠112万元人民币建设广育学校教学大楼。近年来,黄道益为白沙镇多间学校建设,捐赠了600多万元人民币。

黄道益离开家乡60余年了,他知道白沙镇是华侨之乡、文化之乡、体育之乡。他本身爱好武术,记得小时候,春节随大人到白沙圩舞狮,在白沙新旧圩交界的沙滩打功夫,锣鼓喧天,沙尘滚滚。有时春雨淋漓,新年出队舞狮也常被淋了个落汤鸡,排球赛也被迫中止了。2004年,白沙镇政府领导与黄道益聚会,谈及建设白沙文化镇的远景规划,黄道益很赞同建设文化镇的设想。他捐赠800万元人民币,在白沙圩建设一座体育馆。目前,体育馆已破土动工了。体育馆建成后,打球的,舞功夫的,文艺表演的,甚至举办大型晚会的,都有好场所了。与此同时,他捐赠200万元人民币,建设白沙镇文化广场,人们的文化休闲就有好去处了。黄道益考虑事情细致:将来体育馆的管理、维护,钱从那里来呢?体育馆的建成,又会增加地方政府财力的负担?这样不好。于是,黄道益又捐赠680万元人民币,兴建一座九层商贸大楼,商贸大楼的部分收入用于文化体育活动及教育事业。

黄道益热爱家乡,凡朗溪的公众事都慷慨捐赠。近年为家乡朗溪的文化、教育、交通、水利等,已捐赠了30项工程,金额达390万元人民币,其中捐赠教育146万元人民币。哪怕不是朗溪的事情,自己不认识的人,不熟悉的乡村,只要是为众人的事,他都支持,他都帮助。西村,是知名“博士村”,知名侨乡。1996年,西村海内外乡亲,捐款建设沙坎公路两公里的水泥路,也许计划欠周详,仍有300米路面无法铺上水泥,钱已用光了,筹办人一筹莫展,只得停工了。这时候,有位好事的局外热心人,他与黄道益不相识,却没有征得筹办人同意,就擅作主张地按照“黄道益活络油”包装盒上的地址给黄道益写信,报告水泥路建设情况,请求黄道益援手.黄道益收信后,捐赠5万元人民币,使西村水泥大道圆满完工。

有人说,黄道益最喜欢建水泥路。他也直言不讳地说:“是的,我喜欢建水泥路,喜欢捐赠建设交通,因为路通财通。”黄道益情系故乡,所以捐赠200万元人民币,将水泥路从朗南、横水、朗西建设至长江圩,从长江圩再连接南朗、墨林、下屯的原火车路,直达白沙圩,全长15公里,这水泥大道,沿途受益民众1万多人。

近年来,黄道益捐赠建设各地水泥路有35宗、资金达610多万元人民币。近至朗溪,白沙镇各乡村,远至赤水、那扶、开平苍城等地。

黄道益有的捐赠,要求受益方出总工程费的一半,他才捐赠另一半资金,其目的是为了让受益方有参与感,懂得珍惜捐赠者的感情,珍惜捐赠者的爱心。其实,很多他乡公益事,受益方没有拿出多少钱,黄道益几乎捐赠全部资金,玉成好事。朗北建敬老院,仅筹集到2万元人民币,黄道益捐赠了30万元人民币。长江圩建敬老院,他们没有筹到一分钱,黄道益捐赠了全部工程款23万元人民币。平安村和坑尾村,土名为马石堡,位于陈坑水库第五道水坝旁边距白沙圩两公路。马石的村民为交通闭塞而叹息,他们向黄道益求援。黄道益毫不犹豫地捐赠出45万元人民币,把这两公里的水泥大道建设好。

黄道益对家乡的村干部、村中兄弟也充满爱心。朗溪有的村民,过去靠斩柴割草营生。近年来封山育林,他们断了生计,生活无着。为了帮助这些困难户,黄道益无息“借”款扶持他们。他先后“借款”给10多户困难户,使他们走上致富路;黄道益为扶持这些贫困户,先后付出数十万元。初时,这些困难户借款时要签订借款合同,注明日后要还款。若干年后,这些困难户都“脱贫了”,黄道益拿出借款合同销毁了,他说这些钱不用还了,如果我黄道益当初无偿给钱你们,有人往往有依赖思想,不思进取。黄道益扶贫先扶志,用心良苦。为了改善朗溪村干部的待遇,黄道益先生捐赠20万元人民币,办一个沙场和开办榨油厂,沙场和油厂的收入,用作村干部每月的薪酬,减轻村民负担,盈余用于村中公益事。

家乡人民的身体健康,黄道益记挂在心头。1985年,黄仁康院长随高州市政府代表团访问香港,黄道益与朗溪旅港乡亲,宴请黄仁康院长。席间,黄道益说,我们朗溪出了你黄仁康大医生,是朗溪风水好,我黄道益高兴。白沙镇离台城、三埠等大城镇较远,村民求医问药难,最好能把白沙医院办好,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有病也没有钱去找医生医治,村中兄弟许多人病了都是“沤着”,有的有钱医病,也找不到好医生。我有个心愿,办好白沙医院,我有个要求,你退休后聘请你回到白沙医院当医生。你动员退休的医生朋友同事,一齐到白沙医院来。上世纪90年代,黄仁康院长退休了,他真的回到白沙医院当客席医生、客席院长。他不是为黄道益丰厚优裕的条件而回来,而是为黄道益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人民的身体健康的真挚感情所感动。黄仁康院长还带回了几位医德医术均佳的退休医生,为白沙医院增加了医疗力量。黄道益高兴了,专程约黄仁康院长到香港商谈建设白沙医院大计。1999年,黄道益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一座医务大楼。按照黄仁康院长的建议意见,着力改善医院环境,建设医生住宅,增加娱乐设施,美化医院环境,让外地医生安心为白沙医院服务。增加各种医疗设备,先后捐赠购置救护车1部,捐赠16万元人民币购置口腔科治疗台1部,捐资4万元人民币购置发电机,捐赠洗衣设备1套、捐赠X光镜超声波等设备。手术室空调机和医生住所空调,按照镇级医院的设备,全部完善好。从1995年至2000年,黄道益先后为白沙医院捐赠了243万元人民币。

黄道益对黄仁康院长说,白沙医院建设好,关键是人才,要招聘能人,招聘外地来的好医生,黄道益愿意每月每人支持3500元高薪作额外补贴。先后有多位外省外地医科大学本科生加强该院的技术力量。

黄道益对中医情有独钟,他多次提议,希望在白沙医院举办中医培训班,请学者,请教授来讲课。办培训班的一切费用,黄道益愿意捐赠,黄道益与黄仁康院长商议,朗南山区,离白沙圩有20公里,村民有病就医难,最好在朗南、长江圩分别建立医疗卫生诊所,建所一切费用,黄道益都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