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成绩分析;应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59-03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and Examination Skills//Fu Zhaoxia

Abstract The article gives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summarizes error-pr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the corresponding test-taking strategies, and relates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requirements.

Key words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score analysis; corresponding test-taking strategies

Author’s address Jining Polytechnic,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37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是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测试,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考性考试。近几年,语音识别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入计算机辅助新阶段,即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使测试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普通话智能测试在各个测试机构的实践,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普通话测试手段的现代化。

1 不同系别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分布

笔者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展智能测试以来近6 000名学生首次考试取得的成绩进行尝试性分析,主要从“一乙”“二甲”“二乙”“三甲”4个成绩等级做了比较。

比较分析的约6 000名考生均为在校学生,主要来自山东,少数来自其他省份,但也仍属于北方方言区,占98%,极少有其他方言区学生,只占2%。所有学生都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生活了2年以上。

分析图1得到结论:1)考生的普通话成绩主要分布在“二甲”和“二乙”两个等级中,且“一乙”率和“三甲”率均处于低水平;2)文科专业系别的学生表现最佳,主要体现在“一乙”率和“二甲”率上,另外,“三甲”率在理工专业的比例较大,最高达到8.29%;3)文科系别如文法系、外语系,两者考生成绩差异较小,理工科系别如机电系、汽车系、建筑系,考生的成绩分布也大致相似,但综合文科和理科来看,成绩差异较大,显然,文科系别学生的普通话成绩整体比理工科的高。

2 常见语音错误和缺陷分析

根据平时上课时普通话任教老师对于学生语音表现的总结和考生第一、二、三题的测试成绩,列出表1、表2和表3,分别对应了在校学生产生语音错误和缺陷几率最高的一些声母、韵母和声调。

除表中列出的内容外,轻声、儿化、变调等语流音变也是考生容易产生错误和缺陷的难点,如轻声音节的重读、缺少儿化韵或读成独立的“儿”等。

3 普通话智能测试应试策略

3.1 参加考前培训,熟练考试流程

在上机进行智能测试的过程中,会出现测试失败的情况,主要原因是:1)考生不熟悉电脑或考试系统的操作,造成耳机佩戴错误、话筒关闭、输错准考证号等失误;2)考生在试音或正式考试时音量小,导致试音或评测失败;3)考生读完一题不主动点击“下一题”,造成测试时间过长;4)个别考生在读字词时速度不均匀,有漏行错行现象;5)考生第四题“命题说话”的时间不足3分钟;6)计算机在考试过程中突然故障,造成测试失败。

因此有必要在考前培训中加强对测试流程和测试操作的熟练,安排考生在参加正式考试之前进行模拟测试,模拟的内容包括测试环境、计算机操作、测试系统的操作等。

图2是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的备考流程和考试流程,考前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列出注意事项,如:1)耳机佩戴好之后不要用手扶或握住话筒,耳机线上的话筒开关也不要随意关闭;2)试音时应保持较洪亮的声音和正常的语速,并且跟测试过程中的音量保持一致;3)测试过程中不要说与测试内容无关的话,“说话”题要等到系统结束测试才能停止;4)结束离场时要马上安静地离开,不能与同场考生交流或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测试。

3.2 考前充分准备,考时消除紧张

考生在考试之前往往心情很紧张,根本原因一般是考前准备不充分,对考出合格或优异的成绩没有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要想从根本上调整好心态,还是要考生平时多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全过程对考生来说也是考前的必修课,考生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好相应的准备。

1)多听多练多写。要听标准普通话,比如新闻联播、散文朗诵等,听时把握一些自己平时容易读错的音并作记录,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跟读找语感;写是要写一些规定题目的提纲,逐步锻炼出打腹稿的能力。

2)多交流多请教。考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普通话与周围的人交流,养成用普通话表达的习惯;请教普通话老师,请他们指出自己说话时的不标准之处,并及时纠正。

3)测试之前参加考前培训,认真听培训老师讲解测试过程和注意事项,把陌生环节都记下来加以熟知和理解;参加模拟测试以便更加适应测试过程。

4)进入考场要尽量地放松心情,深呼吸调整紧张情绪;测试开始后专心听系统提示,按步骤进行考试;平常心对待说话题,看准系统页面的时间提示条,防止提前结束说话内容。

3.3 灵活掌握上机测试时的应试技巧

考生应熟悉测试题目的要求和评分细则,下面就以测试内容的顺序分别介绍相应的应试技巧。

1)读单音节的字词。要求考生横向朗读,不错行不漏行不跳读;语速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读错一个字可以再更正一遍,系统按第二次的读音评分,切勿改读隔字或隔行的字;遇有多音字时考生读正确其中的一个音即可,无需读出所有读音;每一个字都要读完整到位后再读下一个字;声音要洪亮清晰,切勿含糊不清以免影响系统评分。

2)读多音节的词。除了与第一题相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之外,读时还要注意词语的轻重音格,即词语一般是“中重”格,轻声词语为“重轻”格;儿化韵注意发音要到位;不嘣字不嘣词不读破词,对不熟悉的词语也要坚持读出来。

3)朗读。在朗读文章时不仅要有正确的语音,而且应流利顺畅、传情达意:首先应做到不错读漏读,语速正常、语调合理、停顿和重音正确到位;若有读错和漏读的字也不要重读词语或者句子加以改正,应忽略此处继续下文,以免影响整篇文章的流畅程度。

4)说话。“说话”的分数最高,当然扣分比重也较大。在应试“说话”项时,考生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语音正确,语调自然,用平时练习普通话时的正确语音,按照正常口语的语调来“说话”,不能以背诵、演讲或者朗诵的腔调来考试;多用短句,少用或不用长句,让说话方式口语化,减少书面用语或总结式的句子;用标准词汇,不用时髦语、方言词和口头禅,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时髦词汇往往是不规范的,直接“翻译”过来的方言词只能削弱表达,影响语音面貌,过多的“嗯、哈、那么”等口头禅会让说话内容显得匮乏无力,也让语句的流畅大打折扣;说话时应全局构思且思路清晰,切勿在中途转而选择另外一个题目和内容;说话过程中勿停顿过长的时间,否则会累计计入“缺时”项中;注意不要提前结束说话。

具体到山东人的语音状况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1)由于调值较普通话稍微低一些,而普通话是音高成分占优势,所以在读单音节字时应注意阴平声调的高度,应保持在调值为55,平时练习时要注意多练习一些阴平的字节;2)平翘舌不分或不到位,特别是鲁西南地区的方言影响,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往往平翘舌区分得不好,练习时要注意放松下巴,掌握正确的发音位置,多读一些需要区分平翘舌的词语和绕口令,掌握正确的舌位和发音方式;3)读上声时不到位或声调尾音降下来,上声调值214,练习时可采用点头法或手指在面前画“√”的方法,从形式上造成心理暗示,让读音从2降到1再上升到4结束;4)平时多读一些文章,把握每片文章的感情基调,用正确的语调语速加以朗读练习;5)经常选择一些题目展开话题,将说话时间设定在3.5分钟,注意构思和说话内容的新颖性。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语言,社会性,交际能力

 

正 文: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口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自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推动普通话普及方面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不能完全反映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试图从测试的内容和场景入手,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论来分析一下普通水平测试中存在的语言交际能力缺失问题。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级别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的编排及要求

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测查应试人普通话的标准度(语音、词汇、语法)与掌握熟练程度两个方面能力为目的。现行普通话测试内容分四部分,四项测试的要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测试员对各分项测试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

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排除轻声、儿化音节)。主要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标准程度。

第二题:读双音节词语50个。除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外,还要考查上声变调、儿化韵和轻声的读音。

第三题:朗读短文。目的是考查应试人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水平,重点考查语音、连读音变(上声、“一”、“不”),语调(语气)等项目。测试员偏重于对其声韵调及其在特定词语和语言环境中轻声、二化、上声变调、“一”、“不”变调以及“啊”的音变等的考查,还要考查其把握轻重格式以及朗读技巧的情况。

第四题:命题说话。以单向说话为关键词汇规范程度占5%,自然流畅度占5%。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级别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国语[1997]64号)把普通话水平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内划分甲、乙两个等次。三级六等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等级的依据。这里只列出三个等级。

一级甲等(测试得分:97分-100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论文服务。

二级甲等(测试得分:87分-91.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交际能力,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有时出现失误。词语、语法极少有误。

三级甲等(测试得分:70分-79.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语、语法有失误。

(三)小结

从测试的内容要求及等级划分上,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比较侧重于语音的标准程度。从评分标准来看,不论是单词朗读部分,还是说话部分,都以语音面貌为准。而且在普通话等级划分上,都是根据字音、字调和方言口音为区分标准,在此基础上才考虑词汇规范程度和话语流畅度。总的来看,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语音标准程度的测试,它对语言交际能力重视不够。

二、从语言的社会性看普通话水平测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属性。语言社会性的重要表现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使用语言来完成有效的交际。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我们练习普通话的目标也是为进行有效沟通。所以,笔者认为,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充分体现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普通话级别高并不意味着应试者的语言能力就一定高。

(一)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概念是海姆斯(D. Hymes)提出来的。他认为要发展一种关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的理论必须考虑四问题: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其后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作了各种描述。他们也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1)语言能力,即语法、词汇、语音的内化知识;(2)社会语言能力,即使用语言的社会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3)语篇能力,涉及语篇中语句之间衔接和连贯;(4)应对能力,即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应对手段,如怎样开始谈话、话题转换、结束谈话等等。语言行为提的是将所掌握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语言能力是人们所掌握的语音、词汇、语法在具体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要重视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运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运用。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靠后者表现。而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多的注重了语言的语音面貌,对人的社会语言能力及语言交际中的应对能力重视不够。本文试图从测试内容和测试场景两方面来进行一下阐释。

(二)测试内容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看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比较注重语音标准程度,即语音的物理属性。由生理器官产生的物理音响只不过是语言用来表达意义的物质材料。各种语言使用哪些材料,如何使用,有自己的规则,这是音位学所要研究的方面。音位学是在了解语音的物理、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语音的研究。也就是说,要想弄清语音的社会性,完全可以从音位入手。

音位是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从区分意义的角度对语音进行的划分。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音位没有标准的读音,它总是以变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就算是同一个语音交际能力,由于地域、民族等的差异也会发出不同的音;就算是同一个民族,发同一个音时也会由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变现出不同的音,但不管怎样,关键是它们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对意义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就是音位学,即语音的社会性告诉我们的。

再回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上,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发音完全符合普通话的评分标准。这也给普通话的评分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声母发音部分不准确,但还不是把普通话里的某一类声母读成另一类声母”,“合口呼撮口呼韵母圆唇度不够,语感差”,“声调调形、调势基本正确,但调值明显偏低或偏高”等等,测试员如果专业知识不强就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于是不同测试者对同一应试者语音面貌的评定便会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评定,这对某些发音不是那么标准,但是交际能力很强的人就有失公允论文服务。特别是最后一道题,如果应试者发音标准,说话流利,思路清晰,那么自然而然后得到较高的成绩。但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1)发音标准,但思路不清,让人不知所云;(2)发音不是很标准,但表达意思明确,思路清晰。如果按照评分标准,(1)的分数肯定比(2)高,因为根据评分标准,最后一道的语音面貌要占该道题的20%。但实际情况很可能(2)的交际能力高于(1)。总之,普通话测试侧重语音形式的东西

(二)测试的场景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人跟机器的交流,确切地说是“自言自语”,还不能算严格意义的交流,这跟现实的交流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以第四题为例)。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大都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有具体的语境,还有一定的反馈。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人对机器讲话,不是对话形式,没有一定语境,也就是普通话测试中的场景是不真实的,具体分析如下:

现实生活中,人跟人的交流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语境是交际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际能力,语境分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语境等,本文侧重谈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和参与者。说话只有在特定时间地点语境中才会有意义。比如说,在圣诞节,我们经常说圣诞快乐,但是在其他的节日我们不能这样说。场合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一些人就某个话题,为某种目的(意图)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情况。场合在话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际者的谈话必须适合各种特定的场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观的因素也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语境,但在普通话测试的机房中都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简单的陈述,如何开始谈话,如何转换应对策略等都没涉及。所以说人的交际能力都没完全发挥出来,说话流畅的可能是提前准备的,不流畅的可能是因为没有特定的场景没办法有效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不能真正反映人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语言的物理属性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在考查应试者发音标准程度上还是有重要作用的。但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完全反映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英姿李斌.论普通话测试中影响测试的一些客观性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6).

[2]陆惠云.从语言测试的诸要素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3]艾军.简析语用学语境的作用与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02)

[4]施卫民.语言交际能力与测试[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1.9(03)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中专学生 普通话等级 考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226-02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标识语言。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音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12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了跨世纪的推广普通话工作目标,即:2010年以前,普通话有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与口语表达密切行业的工作人员,其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的要求。以什么来检测“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和达到相应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考证来促进和提高,可以从大中专学生开始普及。

1 现行的普通话等级考证制度的利与弊

普通话等级考证目前是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形式进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国家普通话测试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从性质上看,是一种标准参照式测试。它以标准的普通话作为参照标准,通过测试,来评定应试人普通话口语所达到的水平等级,为国家公务人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教师等行业人员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服务。有利的是对普通话的应用能力有一个衡量标准,对上述行业人员多一种资格证书。不利的是,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按国家语委提出的要求来看,除了上述行业需要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那么还有相当多的与口语表达密切的行业如:医生、营销人员、导游、服务员等都要讲好普通话。大中专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普通话等级考证应从他们开始。

2 大中专学生普通话等级考证的必要性

2.1 普及国语,是当代大中专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2 普通话等级考证有利于提高大中专学生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应把普通话等级考证视同计算机等级考证和英语等级考证一样,作为应届毕业生必备硬件,提高它的“含金量”,作为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或必备条件。普通话等级证书应广泛应用到商业、旅游、邮政、电信、铁路、民航、金融、卫生等服务行业,扩大就业竞争力。

2.3 普通话等级考证是顺应人才需求的多重性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流动日趋加速。普通话在我们这个地域广、多民族的国家里显得由为重要。竞争就需要人才有多重性,一专多能,这种人才的多重性表现为技能型、技术型。大中专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好相应的技术,同时取得国家认可的等级证书,势必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 推动大中专学生普通话等级考证的几点设想

3.1 建立健全普通话等级考证机制

要建立健全普通话等级考证机制,首先要从国家的层面来立法和进行专项研究。迫切需要订立语言文字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各级政府实施,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政府执法的范围,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全面和加快普通话考证的普及率。目前,我国对普通话考证测评机制和语言教育的规律研究还很薄弱,加强语言理论和应用研究迫在眉捷。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部级考试,具有毋庸质疑的权威性。现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主要作用就是推动普通话的普及,促进全民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只对国家公务人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教师等从业人员有用,对于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并没有向计算机等级考证和英语等级考证一样由教育部门组织考试和认证,只有建立健全普通话等级考证机制,把大中专学生普通话等级考证纳入到资格证考证中来,纳入到就业准入制中来。

3.2 完善大中专学校普通话课程设置和课程定位

普通话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奠定了现代服务业对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规格要求的基石。各职业院校应把普通话设置为一门必修课。它对培养大中专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增强职业语言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职业口语的高标准要求。它应与相关职业综合能力系列课程、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并驾齐驱,构建起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

3.3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普通话课程以各行业职业岗位对普通话能力的实际要求和各行业对人才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的实际要求为导向,强化普通话等级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普通话测试内容有机的整合、渗透于普通话基础语音教学中,使学生在普通话测试的杠杆作用下,有效地促进学生普通话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强调普通话课程的实践性,用工作过程导向法“以测促学,以训保测”,以课内集中规范指导训练带动学生课外自主、延伸训练、行业实做训练、技能比赛和社会服务训练,可采取“讲授与示范模仿法、个人和分组展示法、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法、对比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保证学生普通话水平等级高达标率。

3.4 加强普通话等级考证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科研工作

目前现行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因其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其测试内容、试卷构成、测试方法、等级标准、成绩评定、测试员质量等问题都直接影响考证工作的进行。教育部门应认真进行科研,提高普通话等级证书对大中专学生就业的“含金量“,使大中专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积极主动的学好普通话。

3.5 提高大中专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讲好普通话

除了上述的这些外在条件,真正的内因是大中专学生这些应试者。只有他们明确了学习动机、了解了学习方法,调整好了应试的心态,提高普通话水平指日可待。

讲好普通话已成为跨世纪人才的需求。大中专学生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栋梁,只有大中专学生提高对普通话等级考证必要性的认识,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和各方面更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咏梅.浅析提高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策略[J].大学时代,2006(6).

[2] 罗文筠.四川方言区声母系统语音缺陷的判断与认定[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41-02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全程为口试,没有笔试,主要考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共设四道题,总分100分。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分;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20分,第三题,朗读短文,30分;第四题,命题说话,40分。命题说话题主要测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时的语音标准程度,说成句成段话语时的自然流畅度,所使用的词汇、语法是否规范,能否围绕主题组织语言。应试人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强不强,普通话口语表达是否规范标准,最终是通过“说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第四题命题说话作为判断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的有效依据,分值比例最高。

在多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笔者发现,命题说话题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得分关键。在此,笔者主要分析命题说话题的失分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测前培训策略,以期提高命题说话题的得分率,进而提高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

一、失分原因分析

应试人在命题说话题中失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应试人受方言影响,出现字音错误。以笔者所身处的广西为例。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语言、方言众多。广西考生受方言影响,其在普通话表述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普通话方言化现象,即方言普通话。最常见的声韵母错误类别有: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前鼻音与后鼻音。此外,很多方言、民族语言中有不少发音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如:边鼻音、舌面音与舌尖音、塞擦音、送气与不送气音、齐齿呼与撮口呼、卷舌韵母等。字音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应试人的语音面貌。

第二,应试人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测试中出现停顿、结巴的现象。说话的流畅程度也是命题说话题的主要评分依据,应试人在说话的过程中,如果停顿的次数较多,会酌情扣分。

第三,应试人不重视选题,随意改变题目,甚至出现离题的现象。命题说话题提供了两个说话题目,应试人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并以选中的题目为主题进行讲述。一些应试人在备考时,忽略了对题目的选择,到了正式测试的时候,临时选择一个题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讲述,匆忙地应付会让“说话”没了方向感。在测试中,有些应试人说了一段之后又重新选择题目,往往导致出现无效语料或者离题的情况。

第四,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趋向书面语言,缺乏口语感。不少应试人在报题目时说:“我的命题作文是……”命题作文和命题说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文是书面语言,说话则是口头语。如果应试人一边说话,一边组织书面语言,说话就会有背诵感,表达生硬、死板,还会影响说话的流畅程度。

第五,应试人在考前上网搜集资料,背诵网络文字。不少应试人考前积极地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话题内容,一些应试人还将网络文字背诵下来。不少应试人在考场上复述网络文字时出现错漏,而且往往不能及时填充内容,因而导致水平无法正常发挥。

第六,应试人受心理因素影响。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前三题的测试,应试人只需要照着指定的内容读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组织语言的问题。但是,当测试进入第四题时,没有了文字的依据,在3分钟内,应试人既要组织语言,又要顾及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很多应试人还未测试就已经感到精神紧张。如果应试人在测试过程中出现语音或语法错误,他们的紧张程度还会更进一步地增加。应试人临场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其应试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测前培训时间较短,不能充分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前培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方言地区的应试人本来普通话底子就薄,再加上培训的时间少,培训的内容多,他们未能得到足够的练习。

二、测前培训的要点

笔者认为,开展测前培训辅导时,应根据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命题说话题的评分标准,针对主要的失分点进行辅导,以提高应试人的命题说话能力,从而使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在培训过程中,应要求应试人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有序组织语言,注意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测查的是应试人的普通话掌握程度。有不少应试人在准备时,力求“文采好,表达好,口才好”。然而,在实际测试中,测试员最关注的是音节要素、词汇与语法的正确程度以及表达的流畅程度,说话的内容并非关键。命题说话不是命题作文,因此,简单的口语表达即可。例如,以《我尊敬的人》为题,有应试人这么表达:“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今年50岁了。生活的压力使得他过早地白发丛生。每次看着父亲的满头银发,看着深深的皱纹密密麻麻地爬满了他的额头和眼角,看着他那瘦削的脸庞,我忍不住心痛……”此时,我们应该向应试人强调,测试时,不要刻意追求优美的词藻、华丽的字句,这些趋向书面语的表达,往往会在测试中成为语言流畅的绊脚石,并建议其使用更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今年50岁了。家里沉重的负担让爸爸很操心,看着他满头的白发、深深的皱纹,我总觉得很难过,希望能为家里分担一些,为爸爸分担一些……”

第二,灵活把握题目,不要过于拘谨。命题说话项的说话题目一共有30个。测试中,应试人将从两个指定的题目中,选择一个来展开说话。这30个题目涵盖广,而且都很生活化。我们应指导应试人在选择题目时,尽量选择能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到相关事例,容易引起自己的内心共鸣,便于发挥的题目。选定题目后,对内容的表述可相对灵活。例如,以《我和体育》为题,既可以讲述自己喜欢体育,参加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好处,也可以讲述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体育,体育让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困惑。我们在进行培训时,应该向应试人强调命题说话的灵活性,使其不拘泥于某些特定的形式(如,对题目的主题内容只能表示赞同或进行夸奖)。

第三,列简单提纲,丰富说话的内容,增强说话的流畅程度。不少应试人在测试中说话不顺畅,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往往是因为应试人的说话内容贫乏,缺乏事例,组织语言条理不清造成的。在测前培训中,我们应该让应试人先了解命题说话的30个题目,并思考:说话的主题有哪些?这个题目让我联想到了哪些人物或事例?题目的内容大概涵盖哪些方面,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讲述?我们还应该指导应试人列提纲,可以在每个题目旁边列一个简单的提纲(不超过3点),提示要讲述什么事例。

第四,注意人称的使用,要使用第一人称“我”,不要使用第三人称“他”或“她”等。用第一人称讲述,便于直接表达内容,抒感。测试时使用第一人称,应试人的思路会更加清晰,表达会更加流畅,如:“我喜欢的季节是秋天。我喜欢秋天的凉爽,喜欢秋天的丰收景象。为什么我喜欢秋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的生日就在秋天……”用第三人称进行讲述,往往会使测试员在听的过程中会产生困惑。例如,某应试人是这样开始讲述的:“难忘的旅行,就是有一次他和她去北海……”测试员不但要评分,还要分辨哪个是“他”,哪个是“她”,评分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平时应试人很少使用第三人称说话,在测试中突然使用第三人称,往往会出现语句衔接不恰当、表述不自然的情况,这也会影响测试成绩。因此,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建议应试人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

第五,加强语音训练,在说话过程中尽量保持良好的语音面貌,并注意维持音量大小。不少应试人在测试开始后的第一分钟内,还能较好地注意自身的语音问题(比如,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以及不同方言音的区别),语速也比较慢,声音的音量适当,可往往过了一分钟之后,语音状态的保持开始不稳定,方言问题、语法问题逐步出现,说话的音量也开始变小。因此,我们应该督促应试人加强语音训练,并帮助应试人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找到自身的语音问题,对症下药,克服方言的影响。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第5篇

论文内容摘要:教师口语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师范类院校各专业学生教师必修的一门课程。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技能,应用性极强,笔者从教学目标入手,分别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三方面探讨了“教师口语”的教学改革,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使师范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开展必要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乃至提高全民族的口语素质。

教师口语课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应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我们对这门课课时分配不十分合理,教学手段的不足以及考试形式的简单化,致使这门课在开设中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口语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口语课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三大块内容,根据这三大块的内容,其教学目标分别为:

1、练好普通话声、韵、调与语流音变,掌握3 755个常用汉字的正确读音,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二乙以上标准(中文专业为二甲以上标准)。另外,掌握呼吸、共鸣、吐字发音的发音技巧。

2.掌握朗读的表达技巧(重音、停顿、升降、快慢、语言节奏等)技能,并且掌握解说、演讲、论辩、交谈等一般口语表达方式,做到语意规范、表意明确、条理清晰、善于应变、态势得体。

3.把握教学口语、教育口语的特点和要求,完成进行教学、教育口语的语音训练、修辞训练和表达训练的综合训练,初步掌握运用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进行教学工作的技能。

每一部分当然有具体的教学大纲,使之进一步细化,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相应的侧试指标,这种细致的教学大纲及测试指标对教师口语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它有利于教师口语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口语考试的科学性,保证教师口语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助于改进教师口语的口语教学.全面提高教师口语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跨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解决学生整体发展的问题,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去考虑课程的设置,才能真正发挥课程设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是总课时量的问题,从学生的专业上看,中文系学生与其他系的学生相比,所学专业的性质有所不同,将来担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师口语水平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中文系的学生是未来的语文教师,承担着对下一代进行普通话教学和口语训练的重任,所以,自身口语水平的高低就至关重要,正因为这种专业上的差别,在教师口语课总课时量的安排上中文专业应安排72学时,其他专业本科的教师口语课可安排56学时。

教育部要求师范院校的学生要进行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培训时间为40课时,要求中文专业的学生成绩达到87分以上,要求其他专业的学生成绩为80分以上。因为有了普通话培训,教师口语课的第一阶段“普通话训练”部分就应该放在普通话培训和侧试中进行,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四年时间来看,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进行普通话培训比较合适,因为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与训练是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对于普通话基础好,已经能够流利、流畅的使用普通话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学习,对于普通话讲得不好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一年级就进行普通话培训有利于他们掌握普通话的理论知识以及普通话与自己方言的对应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的长期训练,这也是他们学习第二、第三阶段的一个必要的基础,普通话训练可以在后续的几年学习中继续得到提高,普通话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墩而就的。

教师口语课把第一部分即普通话训练这一块儿与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合并,实质上只剩下两大块儿: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与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教师口语课主要是技能训练,但实际上每班的学生绝大多数在50人左右,进行技能训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教师应选择最贴近教师工作的口语表达技能有针对性的训练,作为必修课的教师口语,不管是针对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以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辅之以“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而中文专业的学生,要增加课时,适当加强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如心理素质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技能训练,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交谈、演讲、论辩等训练;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适当增加心理素质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等。我们要正确区分中文专业和非中文专业学生口语水平的差异,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有的口语表达技能,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口语”课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师职业口语表达技能和正确的训练方法,工作后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这门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应坚持的教学原则:(1)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2)听说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3)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原则(选择现实问题作辩题、开展10分钟口语训练);(4)分层辅导、分类训练。

第一部分“普通话训练”,虽然并入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当中,但仍然是“教师口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本校上“教师口语”课的教师基本上也是普通话测试员老师,所以,基本上“普通话培训”和“教师口语”是融为一体的。对于第一部分其教学方法是精讲多练,每班按照不同的方言区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在讲课中除了讲授普通话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外,重点要对照普通话和内蒙各方言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练习。

由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普通话很差的学生,他们不好意思开口,教师应该领读,逐步让他们消除羞涩感,能够用普通话开口讲话,对于能够开口的学生,让学生结成小组练习,适当搭配普通话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形成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多听多练,自我纠正。

在普通话训练中,让学生由字的训练逐渐过渡到词的训练,进而到朗读篇目的训练,最后到开口说话的训练,这样不仅训练了普通话,而且为“教师口语”的后两部分训练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普通话的学习彻底融入到口语表达的运用中去,同时又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对普通话运用自如的程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普通话的培训时间都是40课时。

第二部分“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听话技能训练、说话技能训练、口语交际的相关技能训练四部分。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其发现的问题讲授理论,训练技能,学生展开评议、教师指导,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进行每日三分钟口语训练,开展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方式,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录音、幻灯、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这部分从教学形式的方法上看,采用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并以大量的辅助材料和音像材料的配置使用,使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锻炼,因此,它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多元的。

总观口语教学全过程,它常常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展开,这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学生更加欢迎和乐于接受。譬如:“普通话大赛”、“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赛”等。

教师口语课上,适当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并创设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以锻炼当众说话为突破口,让学生由想说不敢说,到敢说、爱说,不管是朗诵、演讲、辩论,还是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一次次的锻炼,使学生克服了紧张、胆怯、自卑等心理,逐步建立起了自信,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利。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一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比如教学口语的语音训练、修辞训练、表达方式训练以及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等内容,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 生,这些知识与技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教师讲授这些理论问题时要清晰明确,同时要具有示范作用,这一部分的训练可以融入到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当中去进行。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为了体现教师口语课的口语特点,突出其实践性,确保课程的开设质量,就考试方式拟进行如下改革。

普通话考试这一部分成绩放在普通话培训中进行,成绩占到教师口语课总成绩的30 %,其他成绩采取下列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系的“教师口语“课因为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而且班容量相对小,基本采取口试的形式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总成绩为平时成绩(30%)十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的考核我们采取如下方法进行:

1.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平时组织的口语活动、课堂提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要非常熟悉,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教材每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考核情况教师都要记录下来,也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命题演讲稿或者解说词、评述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可以占到30% 。

2.期末考试的重点放在朗读和即兴演讲上,这是检验一个中文教师是否合格的必备的两项技能,试题从教师口语课题库中抽取,这两项成绩综合起来也占到40 % 。

3.作为全校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即其他专业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部分闭卷考试。因为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班容量过大,采取全部口试有一定的困难,考试形式拟采取平时成绩占到30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到40%的方式进行。

4.平时成绩的考试方法除了采用针对中文专业学生的考核方法外,适当增加朗读和即兴演讲内容,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占到总成绩的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