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寓言故事成语

寓言故事成语

寓言故事成语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第1篇

成语-养虎遗患

作者/王宝琪

[释义]

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故事]

森林里有只小老鼠,可怜兮兮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大动物吃掉。有个法师便产生了怜悯之心,就把它变成了一只猫。后来法师还觉得猫还是很可怜,仍然不能抵挡大动物的侵袭,就又把它变成一只老虎。哪知这只老虎想张口把法师吃掉。法师气愤地说:“好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就又把它变回了小老鼠,终于免受被吃掉的后果。

[典故]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有一次,双方以鸿沟为界停战,项羽带着兵向东而去,刘邦也想带军队向西方去。张良、陈平对刘邦说:“项羽的兵马已十分疲乏,粮食也吃完了,是消灭他们的最好时机,此时让他们回去,就养虎自遗患了。”张良、陈平说的话很有道理,当时楚汉相争,刘邦想成就霸业,项羽是主要障碍。这时经过长期征战,项羽已元气大伤。于是刘邦于是采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楚、汉双方一场最后决.战就开始了。兵力强大的刘邦将项羽重重包围于垓下,弹尽粮绝、四面楚歌的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拔剑自刎。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重新归于统一的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终于没有造成“养虎遗患”的后果。这个成语故事,经验就常被后人吸取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第2篇

以下是出自伊索寓言故事的成语。

爱慕虚荣 :爱,喜好的意思。慕,羡慕 ,虚荣就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地看,借以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不寒而栗: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标新立异 :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意为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意为在压力、困难、威胁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半途而废:意为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比喻做事有头无尾,不能坚持到底。不学无术:学,学识、学问;术,技术、智术、技能,意为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借以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求甚解:意为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多指读书、学习不认真,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或不深入了解情况。

(来源:文章屋网 )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作品 寓言教学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寓言故事,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宣扬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这样的举措我们当然表示支持。再加上寓言故事以小见大、讽喻性较强的特点,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提高其语文素养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把思路与体悟在授课过程中强行灌注给学生,应该在课堂上注意给予学生自主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人才作出贡献。

一、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寓言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或是比喻,或是象征,或是拟人,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省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寓意,理解题意,教师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创设寓言情境。寓言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形象。

二、以联系实际故事揭示寓意为核心

简短有趣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容量,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无生物的艺术形态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和领悟言外之意,以此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激起思维火花。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核心。在小学高年级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仅是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写,更应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寓言故事用不同的方法抽象概括的能力,从中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寓言的内容情节分析得较多,而对高年级学生学习寓言缺少理性的思维剖析。虽然这样的学习学生也能明白其中的寓意,但其中的教育意义是不够深刻的。寓言本身就具有故事简短的特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根本不需要这样面面俱到的分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感受寓言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形象当做真实的形象来认识。这样学生对寓言中的艺术形象印象深刻,而且对寓言的理解会加深。

三、不拘一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教师教学寓言的程式是,分析故事情节,提示教参书上所揭示的寓意。其实,这是一种单向的、模式化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教学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培养,更没有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纳入整个教学过程。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发问,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要求于学生的,主要不是让他们发现前人尚未知晓的知识,造世界上还没有的新事物,而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他们真正引进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机会,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增强观察、存疑、判断、假设、推理、验证等方面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四、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1.推荐寓言故事书。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和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宽视野,扩大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

2.组织寓言故事会。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学习兴趣。

3.编写寓言故事。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练简洁。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改背景下,寓言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寓言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寓言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寓言课程学习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些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马玉玺.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学周刊,2011.3.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第4篇

一、入情境,懂故事

1.借助朗读入境

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要用眼睛理解文字符号的大意,也要让学生在声音中揣摩言语意蕴。教材中的寓言故事言语生动,学生学起来也是兴趣十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朗读,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故事的文本情境,理解故事。

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教师先是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躯壳,在朗读中走进寓言人物的内心,体会“鹬蚌相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威胁与得意;紧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划分角色,感受鹬蚌 “越威胁,越得意”的情感过程;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角色的直接对读中,感受两者各不相让的僵持。

正是在教师逐层朗读之下,学生真正走进了故事的情境之中,促进了对故事的深入理解。

2.依托品析入境

寓言虽然篇幅不长,但故事起承转合的脉络非常明晰。教师可以从故事发展高潮处开掘关键性词语,引领学生深入体悟,促进对故事的深入解读。

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楚国人被问得“张口结舌”,教师抓住这一词语引领学生思考:“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他肯定想怎么解释?为什么又会无言以对?……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品味了核心词语的丰富意蕴。

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词语的感知体悟停留在表面的符号式理解上,而是结合故事的前后联系,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揣摩,为之后寓意的揭示提供了认知支点。

二、巧整合,练语用

1.拓展补充

寓言的语言清新易懂,但却能将深奥的道理融入其中,足见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因此,学习寓言不能有悖阅读教学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故事的基本情境,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创编,从而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用水平。

如《画龙点睛》中,作者以简练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墙壁上的龙在“点睛”前后不同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则以文本语言为基础,通过“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以及“电闪雷鸣、腾空而去”等感受龙的外形和状态。随后,教师引领学生结合自己在影视中看到的龙的形象,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列分两条线进行随文练笔:一条补充描写静止时龙的外形,另一条补充刻画龙在腾飞时的样子。

这样的拓展基于文本语言,又不限于文本语言。学生在感知品味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意蕴后,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在语言与经验的碰撞下,提升随文练笔的实际效益。

2.文白对照

寓言是经过时间洗礼的文化产物,寓言故事大多可以找到文字记载的源头。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补充对应的文言原文,让学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对照中,感受两种不同言语风格的特点,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如在教学《滥竽充数》后,教师出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的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趿,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如此文白比照阅读,为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感悟故事、明晰道理提供了资源,也让教材文本成为了学生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寓言的支点。

这种切实有效的语言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文言词汇的机遇,为之后文言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开思路,揭寓意

1.在情节发展中揭示

不少人会认为寓意的揭示应该从故事的结尾处提炼。事实上,寓意蕴藏于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是细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发展的轨迹,紧扣文本的核心词语,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迈进,从而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

如《鹬蚌相争》中故事的高潮阶段,作者运用了“相持”一词。教师就地引发学生思考:此时,它们共同想到的都是什么?而不会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则意识到:它们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却忽略了自己已经身处险境。于是,教师顺势点拨,揭示寓意:如此无休止的缠斗,根本就没有胜利者,只能为他人谋取利益。

寓意如此深刻,却在情节发展高潮处对一个核心词语的体悟中迎刃而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颇好。

2.在推向生活中内化

很多教师的寓意揭示,未能依照故事顺应而出,显得较为生硬,学生的所谓“懂得”也是机械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将寓意推向生活,对照生活案例与故事的相似点,对寓意进行内化,将寓意融化在学生的生命意识中。

如《滥竽充数》教学完,有的学生说:背书时,少数学生不会背却装模作样跟着背,这就是“滥竽充数”;有的学生说买回一箱苹果,里面有几个烂了,这也是“滥竽充数”……

寓言故事成语范文第5篇

一、理清寓言文意,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课文,例如《井底之蛙》《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通常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来说明道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则故事所讲的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并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意思或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某个字词的意思,以真正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中,“亡”字所表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字词的意思,掌握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生活哲理,让学生领悟“后悔”和“接受”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就此故事展开讨论,假设类似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将会如何应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在学习《亡羊补牢》课文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演绎对话部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助于学生理清故事的情节,掌握故事的真正寓意。

二、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生活哲理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但是几乎每则寓言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且情节富有变化的故事,语言精辟、简洁易于朗诵,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寓言中的动植物都是用人格化的手法进行描绘和刻画,使得整个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新奇,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寓言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教师在寓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激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领悟故事的寓意。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小朋友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列举身边的事例,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思考生活,学以致用。学完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假设某些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生活问题将会如何应对,加强师生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的知识,还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为了使寓言中的教学寓意更为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多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中的形象进行认真感受。同时将故事中的形象与实际中的具体形象真是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寓言中所描绘的场景,及其所要刻画的形象,深入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

三、延伸课外教材,扩大知识视野

除了学习语文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推荐课外寓言作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中外寓言故事,例如,可以推荐《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伊索寓言》或是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等,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两到三篇寓言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分享自己觉得有趣的寓言故事,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语文素养。另外机智、滑稽、富有讽刺意义的寓言故事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小学生创作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开拓学生的思路很有帮助。由于寓言故事的寓意通常是深刻且多面的,语言简练,还有一些寓言只讲故事却不明说道理,故事结尾还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和感悟。所以,教师在寓言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特征续写故事,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改编、仿写寓言故事。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里作者没有说明小羊的最后命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点艺术空白,以“小羊得救”为题,自由发挥续写结局,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理解作者意图,掌握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形式上,寓言故事的语言精辟简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篇幅短小而结构严谨,是一种简短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和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善恶观,故事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寓言故事把讽刺对象的内在本质充分揭露出来,让学生在嘲笑故事里丑角滑稽可笑的同时,领悟到真正的生活哲理。例如《揠苗助长》这一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担忧禾苗长不高的宋国人,为了让禾苗快快长高而将禾苗往上拔,结果导致禾苗都枯萎了,这故事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另外,寓言故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使用拟人、象征和夸张等文学表现方法,增加了文学色彩,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富有趣味性与曲折性。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夸张有趣的情节与丰富的哲理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寓言故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题材,对教导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区别寓言与童话,它们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童话的故事极富幻想色彩,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而寓言则多源于现实,故事内容多是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某种人的讽刺和箴戒,虽是虚构的故事,但却能诠释深刻的生活哲理,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五、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发散思维

以往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的教学时,往往都是按照首先分析教学思路,然后再按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将寓言中所揭示的寓意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相对片面,且具有较高的模式化成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的加入是符合学生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特点的。将语言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寓言教学时要进行创新型教学,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将《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时,由于电视剧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都会有所涉及,学生也会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8人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中的情节以及根据自己的现象设计一段情节进行表演,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