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寓言故事三年级

寓言故事三年级

寓言故事三年级

寓言故事三年级范文第1篇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何谓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内。“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一个假托的简单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拟人等手法说明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以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也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2.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3.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二、寓言课文的分布及特点

小学寓言课文分布于低、中、高各个年级,其中有第三册的《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第四册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第五册的《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课文的编排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先短后长,先简单后复杂的编排方法,把这些寓言分别编入不同年级的课文中。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这样的寓言,低年级的儿童更容易理解。

三、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我认为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寓言故事三年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寓言教学;复述训练;重点词句;故事情节;故事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29-01

寓言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明白道理、懂得做人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基于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时,以寓言为载体,以学生会讲寓言故事为目标,采取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寓言学习的指导,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寓言的价值,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进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复述训练。

一、梳理重点词句,简述故事大意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寓言教学中,学生在初读文章后,一般会在头脑中会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的时候,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梳理,列出重点词语、关键句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些词句进行复述。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复述的难度,提升复述的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课时,在学生读熟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了什么吗?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能够说上来,有的学生回答不上来。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简要复述,教师从关键词句入手,指导学生复述。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说出了下列词语:“几只羊、少、羊圈、窟窿、叼走、修、后悔。”这样一来,在关键词语的指引下,学生就有了路径可循,提高复述的效率。

在这个教例中,在课文简要复述上,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因此教师主要采取借助关键词句进行复述的办法,有效降低了学生复述的难度,指明了复述的路径,易于学生接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想象故事情节,学会具体复述

故事情节是寓言的主要构成要素。在学生学会简要复述故事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帮助学生从简要复述向具体复述过渡。要想让学生的复述比较顺利,教师就先要指导学生多读文章,再鼓励他们结合文中故事情节大胆展开想象,这样使学生的复述再向前推进,提高复述的效果。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一课,主要通过青蛙与小鸟的对话,告诉人们不要把自己限制在窄小的地方,只有走出去才能开阔眼界的道理。这一课故事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生动,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笔者主要把复述的重点放在故事情节上。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想象,并就故事的开始是怎样的、小鸟说了什么、青蛙说了什么等方面进行复述。在想象中,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具体生动,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从想象入手,抓住故事中的主要情节进行复述,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为立体鲜活,不仅增强了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而且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创设故事情境,学会感情复述

在寓言教学中,复述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生动形象地讲故事。因此,在学生学会具体复述后,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融入故事,这样对学生的感情复述起到明显的助推作用。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复述就会越来越生动,语言表达能力就能真正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后,为了使学生的复述更加有滋有味,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动画情境。随着故事的发展,再加上音乐渲染,学生的复述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看到种田人守在田边,是怎样虚度光阴的,是怎样想不劳而获的。在声情并茂的复述中,课堂教学到了最佳的境界。在这种气氛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学会了复述,为今后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复述课文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特点,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的复述更加精彩。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针对课文的特点,笔者主要采取了借助媒体创设情境的方法,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复述。在情境中,学生兴致勃发,声情并茂地复述了故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寓言故事三年级范文第3篇

结合这一课的教学,我逐步认识到,在寓言教学中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要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感受寓意,而不是抓住寓意来反推故事

寓言都有故事和寓意两个方面。故事是形象的描绘,寓意是抽象的概括。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故事的形象时,才能领会它的寓意。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在逐步发展,但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所以,寓言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的形象。这不仅是揭示寓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

寓言的艺术形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就要根据寓言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领会寓言形象的语言

寓言的形象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绘的,例如《狐狸和葡萄》中“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段话语言简单,但蕴含丰富。在教学中,我试图充实这一段文字,所以我采用扩写的方式来教学,课堂上我问学生“这句话可以怎样扩写”。学生通过讨论,有的认为应该抓住“成熟”进行一段景物描写,把葡萄园丰收的景象描写出来,因为这样才会对狐狸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抓住“馋得直流口水”进行描写,把狐狸在葡萄架下的那种想吃葡萄的样子描写出来;有的认为,应该抓住“想尽了办法”把狐狸用尽所有办法吃葡萄的动作描写出来。同学们经过扩写,对寓言故事进行充实,在后面的教学中,当我一读到寓意时,学生马上就嚷起来了,一个一个对狐狸声讨,说刚才怎么怎么样,现在说酸……

2.通过朗读突出鲜明的形象

寓言的语言像诗歌一样精炼,且讽刺意味较浓。所以,朗读寓言时要用讲故事的口吻,语调轻松、幽默,带有讽刺意味。分角色朗读是朗读寓言的好办法,要指导学生抓住各种人物的语言特点,用有感情的朗读突出其形象。我尝试用学生扩写的内容代替课文,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在课堂上展示,请学生朗读、修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修改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字、词、句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不能简单积累寓意

寓言故事三年级范文第4篇

1.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何谓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内。“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一个假托的简单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拟人等手法说明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以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也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1 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1.2 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1.3 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2.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

2.1 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1 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1.2 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2.1.3 揭示寓意。学生只有在感受了寓言中的形象之后,才能领会它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将寓意告诉学生。揭示寓意是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也只有分析了寓言中的形象,使学生在了解了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再揭示寓言的寓意,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2.2 教学寓言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教材选取的大多是古代寓言,所以寓意含蓄而深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形象为主的,领悟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包括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理解寓意,教学时就要力求化难为易,注意下面几方面的联系。

2.1.1 与现实联通。寓言教学需在虚构与实际之间游走。寓言用虚构的故事、夸饰的情节道出恒久的道理。天真的孩子会在课堂里无所顾忌地喊出:“老师,这是假的!”那么此时老师要以合理的方法让学生把知识和现实有效地联系起来,以便孩子的理解和应用。

2.1.2 与古文接通。寓言教学需在今文与古文之间转换。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都是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选入的,虽然读来明白如话,但从语文课的角度来讲,古代寓言在经过翻译之后,其语言失去了典雅、庄重、凝练和隽永的意味。这是一种遗憾。儿童时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期,利用这个时机学习一点文言文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艺术鉴赏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寓言故事三年级范文第5篇

一、趣味性体现在贴近学生的生活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低年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富有童心,努力还原寓言故事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鹬蚌相争》我是这样设置导入的: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问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大胆地回答,从小到大,你和别人打过架吗?

生1:我打过架,和我朋友打的架。

生2:我和同桌打了架。

师:你们是怎么打架的呢?

生1:我用拳头打的。

生2:我还用话来吓唬他。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也来了两个小家伙,它们也因为一件事打架,好,我们就请出这两个小家伙。(课件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当然,趣味的体现需要教师在精炼的语言文字里挖掘发现,采用课本剧、表演读等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感悟故事的内容,使教学充满趣味,同时让故事的道理留在孩子的心里。《鹬蚌相争》设置的一个表演环节就把趣味课堂推向了高潮:

师:现在,请一只“鹬”和一个“蚌”上来,让它们斗一斗。(师伸出两个拳头示范争斗)

两学生在老师的提示语下表演争斗。

学生的表演在寓言的世界里得到满足。表演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在表演的时候,学习就是游戏,课堂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故事的趣味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趣味性体现在多种形式的朗读

寓言一般短小精悍,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榱税镏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一些关键词句背后都有许多让学生发掘探讨的内容,让学生把体会的情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导朗读《鹬蚌相争》第一自然段:

师:河蚌在晒太阳是什么感受呀?

生:很舒服的感受。

师:你来做一做河蚌“张开”的动作。

(生表演河蚌张开的动作。)

师:这真是一只快乐的河蚌,享受着阳光的照耀,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河蚌的快乐哟。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鹬呀?

生1:凶猛的鹬。

生2:饥饿的鹬。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鹬的凶猛、饥饿哟。(学生有感情地读。)

从“猛地”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鹬的动作特别快。

师:你来做一做鹬的动作。(学生表演鹬的动作。)

师:河蚌有什么动作呢?读出什么?

生1:我从“急忙”读出河蚌也很快。

生2:我从“牢牢地”这一词读出蚌很用力。

师:做一做蚌的动作。(学生表演河蚌动作。)

师:听了同学们朗读呀,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范读,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这样读吗?你们也试一试,读一读。

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学生在动作的配合下朗读得更有感情。)

三、趣味性体现在思维与表达训练中

一则好的寓言往往具有无限的张力。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故事的内容,更多的是从多元的角度进行的思维训练,寓言教学就要启发学生智慧,在思维的训练与表达中感悟故事的趣味。

如《鹬蚌相争》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环节:

师:多可爱的两个小家伙!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了……一天过去了,它们还在斗!这个争斗的过程是怎样的,同学们想一想?(两分钟思考时间)

生1:一个小时了,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你就会死的。”

蚌说:“我就夹着你不放,你也会死。”

生2:两个小时了,鹬还在说:“我就要吃你的肉!”

蚌说:“我是不会松开口的,大不了我们同归于尽。”

生3:一天过去了,它们又渴又饿又累,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但是鹬啄着肉,蚌还是紧紧夹住对方。

师:同学们想象得真好,这两个小家伙就是这样互不相让。我们再看看他们相争的结果。

在寓言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收获不仅是故事,更多的是从多元角度进行的表达训练。

四、趣味性体现在寓意与生活的联系

故事是寓意的载体,寓意是寓言的灵魂,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寓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靠拢,这里教师的点拨作用就必不可少了,同时,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智慧,要让学生联系故事内容谈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寓言故事的影子,并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这里要注意不同学段对寓意的揭示深度不一样。《鹬蚌相争》一课我是这样揭示寓意的:

师:这两个家伙被渔夫捉住了,它们的下场会怎样?

生1:被渔夫吃了。

生2:被渔夫做成了烤串在大街上卖。

师:你们看这样的相争值不值,该不该?

生:不值,不应该!

师:我们同学们遇到争吵以后还能不能打架了?

生:打架只会两败俱伤,对双方都不利。应该互相谦让,这就是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