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相信未来食指

相信未来食指

相信未来食指范文第1篇

食指(注:食指,原名郭路生,“食指”的笔名在1978年开始使用。本文论及他文革时 的创作,也统一使用这一笔名。),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注定成为中国当代新诗潮中 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他是他的同时代人中音质出色的歌者,同时“也是70年代以来为 新诗歌运动趴在地上的第一人”(注:多多:《1970—1978:被埋葬的中国诗人》,载 《开拓》1988年第3期。)。他的困惑、他的真诚、他的矛盾,甚至连同他颠宕惨烈的人 生经历都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食指文革时期的创作高峰期是1968年,他的优秀 的代表作几乎都写于这一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烟》、《 酒》等近20首。如果1968年的确可以看作是这一代人成长之路的时间界碑,他们也相应 地被称为“六八年人”,那么,食指就是“六八年人”的代表,且一代人被称作“食指 群”也是恰当的。(注:参见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载《读书》1995年第5期 。该文中,朱学勤提出了“六八年人”的概念,并且对文学史上曾经在1968年出现过的 群落称作“文学食指”、“食指群”等。食指实际上已经成了某种象征。)

作为先行者的食指,至少有两层意义:从创作时间上看,食指早在文革初期(甚至文革 前)即已开始了相当有份量的诗歌创作,而大多数地下诗人的创作始于70年代初;其次 ,他们作为先行者都不同程度地启迪了新诗潮的后来者,只不过文学史接纳了站在他们 肩膀上起飞的诗人,却对这些具有先驱意义的拓荒者们极为吝啬,他们或轻或重地被文 学史所遗忘。本文仅对新诗潮先行者之一的食指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行论析。

一代青年的精神代言人

食指的诗,真实地记录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为一代人填写了他们的精神履历,可以 说是一代青年的精神代言人。他以朴素、忧伤的笔调倾诉了一代人理想的追求与破灭, 在诗人与诗歌普遍沉沦与堕落的年代,他的诗歌广泛而秘密地流传着,像一个传递着的 火种照亮了所到之处;在诗歌的声誉已经败坏、人们的阅读机能已经被钝化的时候,又 是他最早把诗歌的尊严恢复,更新了人们对诗歌的感觉和认识。

食指诗歌的主题与一个时代的政治运动密切相关,他的诗歌展示了一代人在红卫兵向 知青转变中的复杂情感。他的诗歌有一种青春的“纯净”气息,这种纯净并不单纯是欢 乐的基调,而是混合了悲伤、绝望的情感波动,真实地展现了青春的激情与绝望。《相 信未来》(注:《相信未来》最初与他的《命运》《疯狗》一起发表于民刊《今天》第2 期,1979年2月油印出版。)是食指流传最广的诗歌,这首诗作于1968年2月,也被誉为 “文革‘新诗歌’的发轫之作”。(注: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 版社,1993年版,第90页。)从时代背景来看,随着工人“造反派”的兴起,轰轰烈烈 的红卫兵运动早已落潮,许多青年学生心里不同程度地有一种受挫感,促使一部分人从 最初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开始思索自己的命运,寻找人生的出路,然而时代给予他们出 路的暗示又似乎是“没有出路”,这样,青年人普遍地产生了对未来的迷惘、消沉的情 绪。食指通过这首诗写出了对现实的迷惘、失望,并以一种朋友般劝勉的方式表达了对 “未来”的执著信念。开篇即是新鲜的词语和哀伤的情调: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 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 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 信未来。

这首诗的前两节格式整饬、工整。“当……”这种句式是舒缓的记叙和忧伤的回忆笔 法。“无情地”、“叹息着”、“固执地”、“贫困的”、“失望的”、“凄凉的”等 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词语堆积,使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氛围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悲哀 、失望之中,但在悲哀与失望中的抒情主人公又似乎正在“含泪”诉说着对“未来”的 向往和呼唤。诗人用朴素而又充满诗意的语句写出了一个(一代)青年对青春的怅惘,把 对未来的信念包裹在人生的感喟中。然而,食指诗中的这种朴素并不是粗糙,而是指生 活气息与青春气息交织在一起的诗意,相对于当时的诗歌语言来讲,它是非政治性的, 甚至可以说是华丽的。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 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反复吟诵的一句“相信未来”给予当时青年的精神鼓舞是巨大的,正如文革的“ 过来人”所回忆:“没有经历过‘文革’苦难和恐怖的人是不会理解的。一句‘相信未 来’就会给我带来那么大的震动。‘未来’?未来是什么?那时的‘未来’是连想都不敢 想的奢侈品。‘相信未来’就意味着对现实不满,就是‘反动’,就要被‘打翻在地, 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我知道它的内涵,我懂得它的分量。”(注:刘 孝存:《昨日沙滩——关于<相信未来>及其历史风尘的随笔》,载《黄河》2000年第3 期。)正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他这首诗才没能逃离当时政治的迫害。对于一代青 年来讲,“相信”是一种并不陌生的感觉,比如现实教育他们相信语录和革命,相信“ 未来”的共产主义,而为什么食指的一句“相信未来”会更新了他们所熟悉的感觉?

“未来”究竟是什么,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这是一种人生的信念,是经历了现实 失败后的别一种反抗精神,同时也是绝望现实的止痛剂。“相信未来”给出的首先就是 一种抚慰性的精神力量,对于受伤的一代人而言,无异于一种必须的心理疗法。而“未 来”又是相对于“现实”的一个不可知概念,这首诗潜在的是“未来”与“现实”二者 之间的对立关系,诗人用对未来的确认否定了对现实的不信任(尽管还不彻底),所以, 现实的痛苦和不公只有依靠、等待未来的补偿和肯定:“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 战胜死亡的年青。”食指的《相信未来》使一代人看到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它反映了 一代人从红卫兵到知青转变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情感,说到底,这一代人就是“相信未来 ”的一代人,或者说,他们最初都是从“相信未来”的精神境界过渡而来的。可以说, 食指以一个人的诗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历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注:根据食指回忆,这首诗是“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 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我就是 抓住了几个细节,在到山西不几天之后,写成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原来还长一些 ,几番删改之后,就成了现在这样。”见《<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儿三部曲>写作点 滴》,载《诗探索》1994年第2辑。)是食指的另一首流传范围很广的代表作,也是一首 更具自我意识与个人化风格的诗歌。这首诗是诗人1968年12月20日去山西杏花村插队的 火车上构思而成的。配合着最高指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最高潮,正是火车 的震荡声使诗人有了一次人生的“震惊体验”,这种体验是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共同体验 。从红卫兵到知青的身份转变,也即从革命先遣队到革命弃儿,身份转变带来的是从城 市到乡村、从“在家”到“离家”的地域(空间)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一代人被强行完 成了独立和“长大成人”。食指真实地把现实生活场景挪移到了诗歌场景中,或者说《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复制。从表面来看,食指运用的是回忆 手法,但与其说他是在倒叙这一事件,不如说是把“回忆”与“现场记录”交融在一起 。首先是告别的一幕,他的情感被“一阵阵告别的声浪”所触动,于是具体的时刻“四 点零八分”定格入诗,这样一个瞬间的时刻在反复言说中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这是四 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 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高大的建筑”与“剧烈的抖 动”之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昭示了热闹的现实政治所潜伏的飘摇感和紊乱感,从更深 的层面传达出了一代青年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 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 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从宏大的公共场景一下子过渡到具有私人性的生活空间,人物从群体转换为个体,时 代主题的叙述变为带有亲情记忆的生活细节,同时,从现实的汽笛声向幻觉、回忆转换 ,这样,日常生活的温情就难能可贵地进入了文革诗歌。“还有一点,小时候我有一个 极深刻的印象,妈妈给我缀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针地缝好了扣子,妈妈 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 >写作点滴》,载《诗探索》1994年第2辑。)这首诗写得最出色的就是对日常生活的细 节的白描,而细节的白描带来一种语言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像是诗人在为一部 舞台悲剧撰写台词一样。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诗人反复在问、在思“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对人生的“震惊体验”处于不能确信 的心理状态,从“不知”到“明白”,就是诗人从“震惊”到“绝望”的心理变化。绝 望之后,是对“永远”的寄托,发出“永远地记着我”的叫喊正是因为确信“我”已经 被永远地放逐了,或者说是被永远地抛弃了。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反复咏叹:“终于抓住 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 北京。”“最后”两字道出了在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离乡背井的无奈、绝望和对家园 的深深眷恋。食指曾就这首诗说:“火车开动前先‘哐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 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全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 跟着落在山西)。”(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写作点滴》,载 《诗探索》1994年第2辑。)《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可以说是上山下乡一代人命运的 绝唱,尽管它写于知青生活、命运的起始,但这首诗却不仅昭示了一场悲剧的开端,而 且预演了悲剧的全部剧情,表达了一代人真实的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情感。“凡是经历过 1968年冬北京火车站四点零八分场面的人没有不为此诗掉泪。……随着汽笛的拉响,哭 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向窗口,每个人都像食指诗中所描写的——哭喊着想抓住一只手 ,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的北京’。多少年过去了,每当读这首诗,我仍有像诗中描写 的‘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的感觉。”(注: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 这首诗中,个人心理幻觉的瞬间“入画”,却像是一个时代大动荡的瞬间实录,“真实 瞬间”与“诗歌瞬间”、空间的切换与时间的错位、现实场景与人生舞台之间的转换, 这些都更像是分镜头的蒙太奇画面组合。从瞬间过渡到永恒,把时代经验转向个人经验 ,食指通过个体的生活感受描写出的正是一场时代悲剧。

除了《相信未来》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两首代表性的诗歌以外,食指还有 一些悲叹个人生活的作品,多写个人命运、爱情、友谊等,如《命运》、《烟》、《酒 》、《还是干脆忘了她吧》、《难道爱神是……》、《黄昏》等。在当时,自我就是小 我,是不允许在诗歌中出现的,即使出现,也必须融入“大我”,食指却最早把自我带 入诗歌中,并且随着自我在诗歌中的露面,自我的喜怒哀乐就成了自然表现的内容,不 再是高昂、虚飘的“大我”的赞歌与战歌或集体主义的欢歌笑语,而是充满了对个人命 运的痛苦咏叹:“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梨,/如果 命运真是这样的话,/我愿为野生的荆棘放声高歌。”食指的爱情诗少有爱情的快乐, 大多是爱情的悲吟,这也许和他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坎坷的爱情经历有关。他的赠友诗往 往是对友人的劝勉和珍重之语,亦不乏依依惜别与前途渺茫的感伤之情。

时代的胎记与分割的印痕

食指是属于他的时代的诗人,在他身上,集结了时代的各种特征,在他的诗中,也刻 满了与时代分割的种种印痕。他出身于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他倾心于文学(诗歌) ,是一个真诚的文学青年;他虽然也对红卫兵运动有过狂热的追求,但并无政治野心, 也并不认同“血统论”和打砸抢的做法,反而认为遇罗克的《出身论》是他看过的最好 的文章。但是他毕竟从那个火红的时代走过来,尽管他的诗歌里表现了青春的绝望和抗 争,试图与时代分割开来,但又必然(甚至先天)带有时代的胎记和分割的印痕。事实上 ,食指的心灵结构几乎一直处于“矛盾分裂”的状态,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既有对时代 的幻灭感,又有着难以割舍的希望。所以他的作品基本贯穿了两个系列,它们是“两极 逆反式”的系列:一类作品完全是(或近于)主流诗歌,属于平庸浅薄的为“时”而作, 其原因或许是言不由衷,或许是为了能够公开发表,从而得到社会承认;另一类作品则 又完全逸出了主流文学规范,甚至以与主流对峙、叛逆的方式书写着个人的诗歌话语, 这是诗人个人的思想觉醒和对时代扭曲的真切感受以及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也说明无 法压抑的诗情必然要迸发出来,这种两极逆反的作品代表了诗人思想的两面性或曰多面 性、复杂性和分裂性。从人性或作家心态的深层次来看,食指的这种分裂性、多面性其 实与食指的“真诚”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这样,就可以理解写出《相信未来》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食指为什么会写 出如《新情歌对唱》(1969年)、《南京长江大桥——写给工人阶级》(1970年)、《红旗 渠组歌》(1973—1975年)以及《海洋三部曲》(尤其是第三首)这样的诗歌。这些几乎以 主流诗人口吻,模仿主流话语写革命题材的诗歌是食指真实的另一面,它们除了更有力 地说明诗人的心态和时代的挤压之外,大多已经没有什么诗学价值了。这类诗中具有诗 学价值的是他的《鱼群三部曲》,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他分裂的精神世界。他自己回忆:

那是1967年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回我去农大附中途经一片农田,旁边有 一条沟不叫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 动了我的心灵。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联想到在 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在怎样地生活。于是有了《鱼群三部曲》的第 一部。(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写作点滴》,载《诗探索》1 994年第2辑。)

三部曲正好是写鱼群从冰冻的搏击到对阳光的渴望最后到绝望的死亡,“鱼群”在冰 层下的生活和挣扎就是一代人生活的写照。第一部写了在“冷漠的冰层下”“鱼群”的 挣扎与绝望,被冰冻的鱼群艰难地呼吸,有搏击的勇气,也有渴望“春天”的幻梦和对 “温暖的阳光”的向往,更有傲然的生命骨气。食指通过“鱼群”写出了一代人的生存 现状。第一节与最后一节几乎首尾呼应,“冷漠的冰层下鱼儿顺水漂去,/听不到一声 鱼儿痛苦的叹息,/既然得不到一点温暖的阳光,/又怎样迎送生命中绚烂的朝夕?!”结 尾一节只是把“怎样”改为“何必”。“鱼群”已经身处逆境,没有自由,却仍在冰层 下不停地搏击,因为它们相信“阳光”,这与诗人的“相信未来”是一致的。只是这里 不再是充满诗意的词语,而是生命受到威胁而无法雕琢词汇的冷硬和粗粝:“虽然每次 反扑总是失败,/虽然每次弹跃总是碰壁。/然而勇敢的鱼儿并不死心,/还在积蓄力量 作最后的努力。”其实诗人并非没有反抗的勇气,也并非对时代的崩溃毫无察觉,只是 因为理想主义的情怀未泯。

第三部是写“解冻”,“解冻”一词来自赫鲁晓夫时代初期。文化大革命中提“解冻 ”是非常危险的,况且当时我被定为“右派学生”准备后期处理的。的确我曾有过考虑 ,但是我认为第三部构思发自我的内心,我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毛主席的(即阳 光的形象)。(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写作点滴》,载《诗探 索》1994年第2辑。)

食指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对时代有着失望和迷惘;另一方面他又对祖国、党有着深深 的眷恋和信仰,而且常常满怀激情、真诚地歌颂。尽管前途渺茫,但对于阳光的希望却 没有泯灭,冰层下的鱼儿盼望的仍是阳光的拯救,“警觉催促它立即前行,/但鱼儿痴 恋这一线光明,/它还想借助这缕阳光,看清楚自己渺茫的前程……//当鱼儿完全失去 了希望,/才看清了身边狰狞的网绳。/‘春天在哪儿呵,’它含着眼泪,/重又开始了 冰层下的旅程。”阳光却久久不见,鱼儿在冰层下的旅程实际上就是追寻、等待太阳来 拯救的过程。第二部以失望告终,与第一部鱼儿“头也不回地向前游去”一样,第二部 的鱼儿是“含着眼泪”“重又开始了冰层下的旅程”。诗中阳光的出现是渺茫的,现实 中一代人的希望同样渺茫。

第三部终于盼来了春天的苏醒和阳光的降临,可是年轻的鱼儿已经死了,带着对阳光 和自由的无限热爱。这是诗人为鱼儿也是为自己及同时代人唱的一曲哀歌。“是因为它 还年轻,性格又倔强,/它对于自由与阳光的热切渴望,/使得它不顾一切地跃出了水面 ,/但却落在了终将消溶的冰块上。”到底是鱼儿背叛了太阳,还是太阳背叛了鱼儿, 诗中分明有暗示。鱼儿用死亡说出了对阳光的献身冲动和至死不渝的爱:

鱼儿却充满献身的欲望:/“太阳,我是你的儿子,/快快抽出你的利剑啊,/我愿和冰 块一同消亡!”

如诗人自己所说,这种爱发自内心。爱最终和献身联系在了一起,而考虑到一代人最 终的悲剧命运及其所献身的对象,这是爱的虚妄,也是献身的虚妄。鱼儿就是诗人的物 化,也是一代人的象征。《鱼群三部曲》就是用整体的象征写出了鱼群的悲剧,更写出 了一代人的悲剧,这首诗为一个时代提供了一份精神档案。投身时代的渴望却换为时代 的牺牲品,诗人是清醒的:“是一堆锋芒毕露的鱼骨,/还是堆丰富的精神矿藏,/我的 灵魂那绿色坟墓,/可会引起深思和遐想……”诗人深思和遐想的是什么?是一代人的命 运。他们既有信仰破灭的绝望,又有不愿放弃信仰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如果以今天纯艺 术的角度来苛求食指当时的创作,可能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缺陷,但确定一个诗人在诗歌 史的地位,不能把作品与其时代背景离析开来,对食指诗歌的评价,必须放在其诗歌产 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才能看出他们的意义。

食指是“不合”于时代的,同时又是“合”于时代的,这种“合”与“不合”成为他 诗歌中的得与失,而这一切又都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息息相关,这也构成了诗人的矛 盾性或者说复杂性,正因为他的矛盾,才使他更真实;而且也正因为他的复杂性,而不 是因为他有更超前的思想深度,才使他更真实、更普遍性地成为一代青年的典型代表。 每个人都是他的时代的产物,他难以超越于他的时代,他身上烙印着(或者说随身附带 着)的是时代的胎记。他说:“时代是那么个时代,一点不合那个时代的拍子也不对, 一点不留时代的痕迹也不对。”(注:崔卫平:《诗神眷顾受苦的人》。)可以说,食指 是属于他时代的一个忠实的歌者,他始终带着与时代结合与分割的划痕。

相信未来食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指;经验;语言;形式

在当代诗歌史上,食指是一个相当独特的诗人。他的独特,不仅表现在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还表现在他对诗歌的思考和实践。波涛汹涌、史无前例,青年们隐隐约约感受到了政治的压抑,然而却无法以理性之思彻底地拨开那层迷雾,食指的诗歌恰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表达出了时代青年心中的感觉和迷惘,并进行了语言和形式方面的探索。相比于十七年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抒情诗,食指诗歌填补了当时诗坛的空白,用个体的经验传达出了时代浪潮的朦胧理解,从而使之成为名噪一时的“地下诗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焕发异彩。

食指说他的诗是“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是指苦难为主色调的经验被诗人化解了,反而形成了一种青春特有的忧郁和优美。以《相信未来》为代表的早期的诗歌最能体现食指的风格特色,青年时期本是意气风发的时候,由于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诗人良善的品性,食指的激昂和悲愤总被沉稳和坚忍所压制,而趋于一种忧郁和优美。食指曾说他的诗“年轻的时候比较忧郁和优美;后来疯了,写的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比较愤怒、比较火;后来进福利院,这之后比较平静……带有哲理性。”这样的转变,既是由诗人的品性所决定的,也是时间、历史赋予食指的。诗歌是经验、语言、形式三者的结合,语言和形式作为一种载体,将诗人的经验表现出来。而好的诗歌,正是将三者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食指将在历史中获得的个人经验,融入到了富有张力的语言和严谨的形式中,传达出了真实的美感。

一、用个人化的经验反映时代的浪潮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来自于诗人的自身经历。1968年,食指到山西插队,火车是四点零八分开,当时要插队和送行的人很多,场面蔚为壮观,食指曾回忆当时的感受,“随着火车开动前的那哐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最后的北京。”1968年时,诗人刚刚20岁,迎接自己的是陌生的乡村和未卜的前途,诗人就由此经验写出了这首离别的诗,瞬间的感觉被诗人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小时候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妈妈给我缀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线地缝好了扣子,妈妈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诗人自己回忆说。“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真实的生活经验使诗人能准确表现出瞬间的感受。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广为流传,“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正是这种古今共通的情感,使食指能够准确捕捉到瞬间的灵感,并以诗的形式呈现出来。

“那是1967年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回我去农大附中途径一片农田,旁边有一条沟不叫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联想到在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怎样地生活。于是有了《鱼儿三部曲》的第一部。”尽管诗人自己并不能判断历史的走向,然而能够十分敏感地把感觉和个体经验转化为诗情。“鱼儿迎着阳光愉快地欢跃着,/不时露出水面自由地呼吸,/鲜红的血液溶进缓缓的流水,/顿时舞作疆场上飘动的红旗,”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种不顾一切、疼痛着向前的经验被诗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食指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是1967年到1969年,恰是初期。这时候的食指,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但已经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变。年轻的人们面对这样的局面,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情感丰富、敏感的诗人则更容易把这种个体经验表达出来。诗歌中随时可见诗人对问题的思考,尽管有时候并没有答案,但沉思的特色展露无疑。“无论是六七十年代,那个充满政治口号的时期,还是80年代实验之风席卷全国的风潮中,诗人都以独立的、自由的人的精神歌唱,他以直觉、以经验、以真情、以人的自由意志与人格力量,为后来者们树立了榜样,朦胧诗正是沿袭了这一点,而开辟了新一代诗风。”这个评价是相当中肯的。食指的诗歌远离宏大叙事,远离政治的狂欢,有感而发,但并不与现实生活脱节,而是最大可能地容纳日常生活的经验,同时包含了更多的历史感,但不戏谑历史、不控诉历史、不解构历史,尊重在历史中个人真实的感受,使其诗歌有丰富的含量而不显得拖沓和累赘。

二、注重对比、和谐的语言

食指的语言是有极大张力的语言,与后来的朦胧诗特别是第三代诗人相比,在语言上,他更欣赏传统的抒情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写作风格,不标新立异,不哗众取宠,但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风格,带着一股清新、自然、亲切之风,通过意象的选取与巧妙的组合,形成了直指人心的张力。

总体来说,食指的诗歌形成了独特的意象体系。食指是一个倾心于传统的抒情诗人,既充满了孩子般的天真,又有少年的执著和坚守。从他早期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的意象体系是传统、优美而又纤弱的,是日常和自然的,几乎没有棱角。而他意象组合的方式又是十分独特的,十分注重明暗、黑白、浓淡的对比,从而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却有力量的世界。

《相信未来》寄托了食指式的抒情和语言表达方式。“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是农家常见的景象,按照常理来说,是不大容易进入诗歌的表达领域的,而食指却将这种农家的、俗世的景象转化为了诗情,由此来代表了贫困和凄凉,然而即便是如此灰暗、阴冷的意象竟然也产生了一种温情的力量,就在于食指意象体系的表达不是控诉式的,而是缓缓到来触动人心的。接着诗人“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到此,已把前两句诗消极、无奈、凄凉的感情完全消解,从而形成了一种沉静的思考之美,让人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在第二节中,“深秋”“泪水”“枯藤”“凄凉的大地”与“紫葡萄”“鲜花”相交融,一明一暗,一喜一悲,从而达到了古典诗歌追求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余韵。

三、“窗子”的形式

关于食指诗歌形式的问题,崔卫平在《良知战胜黑暗》一文中有精彩而形象的论述:“在是非曲直颠倒的年代里,郭路生表现了一种罕见的忠直――对诗歌的忠直。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不逾出诗歌作为一门艺术所允许的限度,换句话说,即使生活本身是混乱的、分裂的,诗歌也要创造出和谐的形式,将那些原来的刺耳的、凶猛的东西制服;即使生活本身是扭曲的、晦涩的,诗歌也要提供坚固优美的秩序,使人们苦闷压抑的精神得到支撑和依托;即使生活本身是丑恶的、痛苦的,诗歌最终仍将是美的,给人以美感和向上的力量的。这种由对诗歌的忠直体现出来的忠直,体现了那个时代备遭摧残的良知,显示出能够战胜环境的光明和勇气。”也就是说,食指用形式的要素消解掉了痛苦、别扭和不和谐的内容。

在诗歌形式上,食指深受何其芳“新格律体”的影响,他在《相识于1967年――纪念何其芳诞辰一百周年》一文中回忆了何其芳对自己的指导。因此,食指的诗歌十分重视形式的协调,追求有意味地停顿,使诗歌具有内在的节奏感。一般四句为一节,一节中的音步大致一样,同时押尾韵和注意平仄。“我的音步比较整齐,也比较长。对生命起伏的体验只有在节拍比较长、起伏表达大时才能表达”。食指追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歌理想,认为要在心灵的自由和外在制约下达到平衡,诗歌就像从方方正正的窗子来看“西岭千秋雪”,它必须有一个形式约束着,通过这一窗子的形式,可以蕴含无穷无尽的想象和体验。“只有在约束与限制下才能显示博大深厚和表现能力的强弱”。试看《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一句诗中有五个音步,形成了五个微妙的停顿,一方面十分符合现代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达成了和谐、错落的音律效果。从整个诗歌来看,第一、二节运用的是相同的句式,从而呈现出了古典诗歌重章复沓的美,音律和谐,富有音乐美。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第一、二句的句式相同,已有感情喷发而出的趋势,然而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句式、意象风格转换,意境已是温暖、和谐、充满希望的,因此,句式的大致整齐却有富于变化,意象明暗穿插,使食指的诗歌充满了有节制的美感。

四、结语

“诗人的桂冠和我毫无缘分,我是为了记下欢乐和痛苦的一瞬”。①食指在《诗人的桂冠》中这样写道。在初期晦暗不明之时,年轻的诗人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敏感,并把这种个体的经验诉诸于笔端,欢乐和痛苦彼此之间相互对立交融,就算是涉及历史的疼痛,也被诗人化解于无形,只留下了感动人心的力量。食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诗歌理想,从“窗子”来看“西岭千秋雪”,其语言和形式较好地承载了个体在历史中的经验,从十七年的政治抒情诗到新时期的朦胧诗派,食指是绕不开的重要一环。

注释:

①食指.食指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109页。

参考文献:

[1]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儿三部曲》写作点滴[J].诗探索,1994(02).

[2]食指、泉子.我更“相信未来”――答泉子问[J].读书,2007(03).

[3]食指.相识于1967年――纪念何其芳诞辰一百周年[J].上海文学,2012(02).

[4]林莽.并未被埋葬的诗人――食指[J].诗探索,1994 (02).

[5]林莽.食指论[J].诗探索,1998(01).

[6]崔卫平.良知战胜黑暗[J].读书,1994(12).

[7]食指.食指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相信未来食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素养 高职 食品科学 烹饪

一、对于高职食品科学专业中信息素养的相关分析

餐饮业是我国第三大产业中的支柱项目,饮食在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食品科学培养教学需要不断改变思路以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在今后更好、更快地步入工作岗位。信息素养主要指学生在接受相关食品科学专业知识及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对于烹饪方向学生而言,则是接受与食品科学相关信息,同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通过不断提升该能力,加深对该行业的了解,同时增长个人见识,为以后的烹饪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利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二、对当前的高职食品科学烹饪方向的现状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较深。从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烹饪高等教育是在早期烹饪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当前高等烹饪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去传统中职教育理念的影响。因此开展教育工作时,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受到一定束缚。因此高职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大都闭塞落后,因此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对食品科学的正确理解,同时无法不断在实践中训练自身的烹饪技能,因此在未来影响个人的就业前景。

(二)当今社会需求变化迅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于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看重菜肴的营养价值及背后的文化意境跟潜在内涵。而且相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了更多价值。因此需要烹饪方向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了解当今时代需求,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强文化修养。

(三)高职食品安全专业烹饪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烹饪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新兴的行业,跟传统厨师行业相比,它对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理论、认识有新要求。当前主要高职烹饪师资人员,都是由高职院校聘请的高级厨师,尽管他们经验丰富,但是大都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只能为学生大致讲解相关烹饪流程,学生无法得到相关理论指导作为基础,获取相关信息。这就导致当前学生的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

三、信息素养对于烹饪方向学生的积极培养作用

(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的正确认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饮食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越来越丰富。只有烹饪专业学生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了解当前市场中,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烹饪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技能,同时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分析该行业的潜在发展趋势,明白自己未来主要的从业方向。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的相关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例如: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烹饪大赛,从其中不断加深对饮食文化的了解。同时应该不断学习,了解中西方美食之间的差异,不断设计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菜肴。根据食品科学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学习烹饪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做好食材筛选。另外,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因此粗粮的运用可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保证学生不断接受相关信息,才能不断针对需求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三)有利于加强理论教学跟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一般烹饪教学都是师傅进行示范操作,学生之后进行练习操作,很多时候都是凭借自身经验,缺乏相关理论依据。因此学生需要提高信息素养,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学习菜肴制造时,起初很可能对调料量的拿捏不准确,因此需要学生加强实践,同时查阅相关背景知识。同时可以进行自我尝试,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不断改进菜式,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

信息素养教育在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烹饪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烹饪技能,同时更清楚了解当今社会的饮食需求,在未来更顺利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当前高职食品科学专业中,应该不断加强信息素养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洪华.烹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扬州大学,2007.

[2]周慧.中职烹饪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相信未来食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探究

一、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概述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败坏了社会风气,对相关立法、监管、执法提出了重大挑战。一时间,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焦点问题、热议问题。

本文所说食品安全监管,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机构监管和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机构监管,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这里的政府所属部门包括农业行政、工业和信息化行政、卫生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部门。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则是指社会公众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这里的社会公众应从广义理解,包括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其他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社会公众。具体而言,社会团体包括消费者协会和食品领域行业协会,食品领域行业协会主要包括粮食、畜产食品、蔬菜、果品、调味食品、焙烤食品、绿色食品、饲料、农业产业、食品工业、畜牧业、渔业、酿酒工业、奶业、烹饪餐饮饭店业等各类食品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新闻媒体;个人则是指在我国境内居住生活的自然人,包括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内部的人、普通群众中的知情人、职业打假人、相关外国人等。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食品生产经营者众多,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量大面广、隐蔽性强,国家机构监管人力不足等诸多原因,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很大。面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仅靠国家机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显得力不从心,监管难以完全到位。因此,在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机构监管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大力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以此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机构监管的有益补充,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管的遏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保障作用。

二、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各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多数由媒体率先曝光,甚至是媒体人员不惜卧底予以揭露,媒体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和纠正方面发挥了较大的监督作用。但总体说来,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意识较为薄弱,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还未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公众监管的强大社会氛围和强大社会力量。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常言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深受其影响,将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座右铭,明知身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问不管。(2)缺乏公平正义理念。由于诸多原因,不少国人尚未真正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常常站在一己立场看待问题,其经常计较的是某件事情是否影响到自身的利益,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而不去计较某件事情是否符合与体现公平正义。当食品安全事件与己无关,未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的时候,便事不关己、不求发声、不予参与。(3)利欲熏心,见利忘义。一些人明知食品安全事件违法,恶果严重,但为了金钱利益、行业利益、权钱交易,或故意为之,或肆意掩盖、或恶意放纵,利欲熏心、见利忘义。(4)缺乏制度引导。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社会公众尤其是个人食品安全监管意识薄弱,不明白自己的相关权利及行权方式,不知道如何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5)恐遭报复。由于现实生活复杂,黑恶行径屡见不鲜,不少人担心举报后遭受打击报复,担心自己或家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受到不法侵害,顾虑重重,不敢举报。

(二)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国家层面关于食品安全立法主要有《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2009年7月20日公布施行),相关立法主要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些立法涉及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条款主要有:《食品安全法》第3条、第7条、第8条、第10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4条、第53条;《产品质量法》第10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协会和消费者之外的社会公众监管,仅体现于第6条规定。总体看来,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关于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规定零散而笼统,关于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主体权利义务、参与的监管范围、监管方式方法、监管程序、监管后果、保护与奖励等均未见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尚未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三)食品行业协会食品安全监管缺位

我国成立有不少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在其章程关于本协会的宗旨、目的、职能的表述中,几乎看不到对本行业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内容。有的即便有,也表现为“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质量监督”之类的简单笼统的一句话,未见相关警示、预防、检查、纠正的要求和规制。可见,这些食品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主观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多的关注,在客观上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在实践中如何发挥行业自律监管作用就难以保证了。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

食品安全问题,既是亟待解决又是长治久安之问题,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与改善。

(一)大力培育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意识

实现食品安全保障须思想先行。社会公众具有成熟的食品安全意识,是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先行条件。只有人们普遍树立浓厚的食品安全意识,达到追求食品安全的较高境界,才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才会有勇气、能负责、敢担当,不仅对关乎自身利益而且对关乎社会大众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展开批评、检举和追究。因此,当前我国应当大力倡导、培育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意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信息,对食品安全案件进行曝光,以培育、唤醒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2)各级相关单位在一定的公共场所张贴、悬挂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信息,组织相关义务咨询活动。(3)建立健全政府食品安全官方网站及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美国在此方面的做法可供参考。美国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形成了从联邦到地方,分工明确、全方位的信息披露主体,以及遍布全国的信息采集、风险分析以及综合的信息反馈等基础设施。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教育与培训信息、缺陷产品召回信息、管理部门的管理规则、工作指南、指导方针、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资源信息等。(4)在食品安全相关立法过程中,实行开门立法,充分征询、听取公众意见。通过这些举措,培育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使社会公众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信息,让社会公众清楚自己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权利义务、途径和方法,知道如何进行监管,在全社会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强大意识和社会氛围,使食品安全违法者无处遁形。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法律制度

实现食品安全保障不仅需要舆论先行而且需要制度规范和引导。国际社会一些国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公众监管,通过立法加以倡导和规制。譬如,美国《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对食品安全违法拒绝者、食品安全违法检举者的保护制度进行了规制,值得借鉴。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法律制度欠缺的现状,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法律制度。建议在各级相关立法中由宏观至微观、分层次地设计社会公众监管制度,对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主体权利义务、参与的监管范围、监管方式方法、监管程序、监管后果、保护与奖励等一系列问题,以及食品安全社会国家机构监管与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之间的关系、分工、协调等进行规制,形成系统的、细化的、便于操作的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法律制度,使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有法可依,做到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

(三)尽快建立健全食品行业协会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相信未来食指范文第5篇

为降低农村自办酒席的食品安全风险,2012年4月20日,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奉贤区联合召开“农村办酒食品安全现场会”,推广农村自办酒席中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先进做法。

农村办酒未纳入法制管理范围

农村办酒属于农村居民自主行为,非经营行为,具有民间性、临时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并没有将农村办酒纳入法制管理范围,因而政府部门对农村办酒行为没有强制约束力。

节假日为办酒高峰,但因家庭自办酒席的加工场所、设施、用具等条件不足,通常无法将大量食品妥善保存,食物腐败现象极易发生;加工时由于用具的缺少而无法做到生熟分开,清洗消毒不够,极易引起交叉污染;农村办酒菜肴品种多、数量多,往往存在较多的隔夜、隔餐菜肴,一旦微生物大量繁殖,隔夜、隔餐菜肴未彻底加热就极易引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冷菜加工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农村自办酒席极易发生集体性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有些办酒户不将办酒信息上报村、镇,导致管理更加困难。

为此,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农村自办酒席特点,提出了以下工作要求:

推行办酒场所集中模式

建议区县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各社区、村民委员会建立规范的农村会所,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集中办酒场所,规范管理,如加强厨师体检、食品安全告知承诺制度,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对于尚未建立农村会所的,应引导村民选择规范的餐饮单位、食堂举办酒席。

完善农村办酒信息收集、上报、指导工作机制和流程,基本形成了办酒户申报一村食品安全信息员报告(指导)一乡镇食药监分所(社会卫生服务中心)现场指导的工作流程,食药监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民委员会共同参与。通过政府投入资金,新建农村会所,引导村民统一在农村会所举办酒席,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还有食药监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培训指导农村办酒,强化风险管理,提出高风险菜肴品种定制式菜单,限制品种数量,实行留样登记制度,对隔餐隔夜食品一律不得食用等科学有效的措施。

注重宣传和经验总结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乡镇食安办、村食品安全信息员等依照相关制度和规定,主动做好农村办酒食品安全管理指导,强化风险管理理念,注重过程管理,如实行上门指导制度,特别是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指导和岗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