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案例】2012年底,我校举办第九届教学节活动,我作了一节《铝的重要化合物》公开课,授课班级是高一一班。在导学案中我预设让学生结合所给的仪器、药品动手动脑,尽可能地做出与AL(OH)3有关的实验设计。课堂进行到学生分组实验时,我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实验,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分组实验同学们做得认真、有序。

这时,意外的场景出现了:

第一组的李欣欣同学说:“初中学习涉及氢氧化物生成时,是用相应盐溶液与NaOH反应,而氢氧化铝为什么是用铝盐和氨水制备呢?”

我说:“刚才老师在巡视时看到几个小组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实验,这个实验就能够解答这个问题,谁能帮她解答?”

第三小组的刘哲同学说:“我们小组完成氢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后,又做了一组实验,向铝盐中不断地滴加氢氧化钠后发现出现沉淀,后来又溶解了;向铝盐中不断地滴加氨水出现白色沉淀,继续加氨水沉淀不溶解。由这个实验说明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但氢氧化铝却不能与氨水反应。”

我心中为他喝彩,“这个小组同学非常聪明,使用了对比实验,准确地解答了这个问题。”我接着总结到:“因为氢氧化铝能溶解于强碱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的用量不容易控制,所以制备氢氧化铝时选用可溶性铝盐和氨水。李欣欣,还有问题吗?”

李欣欣说:“没有。”

刘哲接着说:“我们还有问题,继续向氢氧化铝溶解后的溶液中滴加硫酸,发现又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硫酸,白色沉淀又溶解了,这种白色沉淀到底是什么,两次产生的白色沉淀一样吗?”

怎么办?我的大脑在快速思索,是按照教学预设继续进行,还是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究?我担心万一展开讨论,占用了过长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这可是一堂公开课啊!可是不展开讨论,又觉得学生们失去一次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好机会!

我用寻问的目光看着同学们,张甜甜那一组的同学格外地兴奋,跃跃欲试地想要说。我下了决心,听一听他们想说什么。

张甜甜站起来自信地说:“老师,刚才我们组也做了这个实验,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说明偏铝酸盐与氢氧根不反应,从溶液中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分析,那么它便是和溶液中的H+反应又生成氢氧化铝,再继续滴加硫酸沉淀又溶解。两次沉淀物相同,都是氢氧化铝。”

第三小组同学马上追问:“偏铝酸根一定是与H+反应吗?不可能是和硫酸根反应吗?”

张甜甜继续说:“制备氢氧化铝时用的是硫酸铝,硫酸根一直存在,所以不可能是硫酸根参与反应,所以真正参与反应的应该是H+与偏铝酸根。”

这时,第五小组杨博志同学补充到:“老师在巡视指导实验时,我们也向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老师指导我们小组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向偏铝酸钠中滴加盐酸时,也出现了相同现象,也可证明H+与偏铝酸根反应,生成的是氢氧化铝。”

这时我长出了一口气,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骄傲。我及时总结:“通过实验可得出氢氧化铝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原因是氢氧化铝存在着酸式和碱式两种电离方式,所以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有关氢氧化铝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等理论知识将在选修4中进一步学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探究。”

接下来我又趁热打铁提出:“请同学们按照实验分析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学生快速地写出了正确的离子方程式。

我当堂表扬了学生,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李舒宁提出:“我们小组将制得的氢氧化铝分成两份,分别向里面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时,发现两支试管中沉淀溶解的速度不同,为什么?”

同学们热烈提出自己的看法。许晓云说:“这可能由于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浓度不同。” 李铭说:“这可能由于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性质有关。”吴昊说:“这可能由于与加入氢氧化钠和盐酸的速度有关”。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酸,让你欲罢不能

“望梅止渴”的故事人人知道,在想到那酸酸的梅子时,士兵的口中已经开始有滋润的感觉,梅子的酸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数学的课堂也需有那点梅子的酸劲,有希望有奔头又回味无穷,例如,在基本不等式的引入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

某金店用不等臂天平称量黄金,某顾客要购买10克黄金,售货员先将5克的砝码放在左盘,将黄金放于右盘使之平衡后给顾客,又将5克的砝码放入右盘,将另一黄金放于左盘使之平衡后给顾客,那么顾客实际所得黄金是否等于10克呢?

简单而生动的例子引入教学,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让学生感觉到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实际的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是用眼睛看科学。”心理学家皮亚杰如是说,创设一个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甜,让你回味无穷

“考试不作弊。”(打一数学名词)这是某校一节示范课的开头,在学生七嘴八舌最后说出答案“真分数”后,老师进一步给出了真分数的概念:若m,n为互质正整数,且m (m、n、k∈R+)的这一结果,老师又用糖水变甜了的思想给出了解释,学生在能力和情感上都得到了提高,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学习才能变得更加主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实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中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甜,作为一剂学习的催化剂正使那些害怕数学的人变得爱数学。

三、苦中苦,苦中甘

有人怕数学,有人爱数学,怕和爱最明显的区别就在对难题的思考和处理中,这是一个痛苦的孕育过程,望而生畏者有之,刨根问底者有之,对难题的处理更应注重“苦尽甘来”的喜悦。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中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思想时你可举此例:

(2006年江西高考)如右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为直角三角形,∠ABC=90°,AC=6,BC=CC1= ,P是BC1上一动点,求CP+PA1的最小值。

立体几何中学生对以直代曲和将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掌握得较为牢固,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将面BA1C1沿BC1展开与点C在同一平面运用以直代曲思想,通过解三角形求得最小值。本例也可以如下求解:

设PC1=x

则在PA1C1中,PC1A1C1,PA1= ,

在CPC1中,CP= ,

所以即求CP+PA1= + 的最小值,又可以转化成求点(x,0)到(1,1),(0,6)两点距离和的最小值,一道立体几何中的求最值问题又可以考查到解析几何中的求最值问题,本例题虽不难,但方法巧妙,而且采用的思想就是学生熟知的知识,在这样的题中下功夫,可谓苦尽甘来。

四、“辣不怕”到“不怕辣”

从“辣不怕”,到“不怕辣”那是一个质的飞跃,“辣不怕”只是被动地接受,“不怕辣”就得不断地反思、总结、提炼甚至创新,这是一个主动求知的过程。“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某个问题进行不断反复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可以在学习的听讲中,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在习题的解答中、解答后的纠错过程中,如这样一道习题:“若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点( ,- )对称,求f(-3)+f(-2)+f(-1)+f(0)+f(1)+f(2)+f(3)+f(4)的值。”凭直觉可以利用函数的对称性,在解答此题结束之后,笔者趁势问道,回顾解答过程,你能概括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吗?你能得到y=f(x)的图象关于点( ,- )对称的一般式子吗?将点( ,- )换成任意一点(a,b),你能得到更一般的结论吗?你能构造出符合条件的函数吗?你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辣下,舌头微麻,辣辣的感觉让人舍不得放下。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我最爱吃橘子。所以,春节前爸爸除了买其它水果外,还特意买了一箱橘子。

春节过去了,一箱橘子也快吃完了。元宵节,奶奶拿出最后一个橘子对家里人说:“这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橘子,就赏给我们的小念念吃吧!”说着把橘子给了我。橘子柄上佩着一片绿叶,像个娃娃戴着一顶小帽子,真逗人喜爱。我剥开皮,橘肉鲜黄,一片片橘瓤就像一些亲密的伙伴围在一起。我掰下一片放在嘴里,轻轻一咬,甜中带酸,味道好极了!

我想,奶奶对我这么好,我可不能只顾自己呀!这么甜的橘子也要让她尝一尝。于是,我把橘子递给奶奶,可她却说:“太酸了,我不爱吃。”我知道奶奶要把橘子让给我吃,于是灵机一动,接过话茬说:“是呀,这橘子不仅酸,还有一种怪味呢!奶奶你尝尝,这是什么橘子呀!”我一边做出酸牙的样子,一边把橘子放到奶奶手里。奶奶吃了一瓣,说:“这橘子很好吃呀!”我故意装着认真的样子说:“你再尝尝。”奶奶又尝了几瓣,手里的橘子已吃去大半,但她仍然疑惑地望着我说:“味道很正嘛!”我开心地问道:“吃出味道来了?”奶奶怔了一下,突然恍然大悟地叫道:“鬼丫头,竟敢设计糊弄我!”

“哈哈哈……”我笑了,奶奶也笑了,全家都笑了,屋子里顿时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简评]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作者让出自己喜爱的橘子给奶奶吃,表现了少年一代的高尚情操。小小年纪,便能见机行事,巧妙设计,可见小作者的机智和谋略不同一般。文章叙事流畅,情感真切,确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家庭的温馨和欢乐。

特级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刘克锡 指导并推荐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色彩;创意;通感;设计

端坐在桌前,思绪纷乱,敲下大段大段的字句,思索片刻却又一字一字删除。抓耳挠腮地盯着屏幕中闪烁不停的光标,目光涣散的四处漂移,忽而瞄见自己快用了三年的桌垫――是一张纯棉编织的彩色不规则条纹地垫,却为我所用垫在桌上。这种手工织感、缜密的棉线手感令人亲近。垫子由粉、蓝、白、绿、紫五色棉线织成。以往的我绝不会对此产生任何思绪,想着这也就是一张普通的棉线垫子罢了,然而在今天,这张抬头不见低头见、看过无数次的垫子在此次的目光下竟令我看见了线条构成的错落有致的形式感和被明度、色相、纯度所影响的黑、白、灰,而不是那在普通不过的粉、蓝、白、绿、紫。渐渐地放空了自己的思想,静静地,似乎听见了什么,是一群M&M巧克力豆跳动的声音,脆薄的糖衣巧克力接触木质桌面的声音。

犹记得看过的一些平面作品中有几幅图让人印象深刻,那些以点线面方式巧妙构成的大块面积色彩冲击感非常强烈。色彩?色彩,色彩,我呢喃着,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蒙德里安的那些格子画儿――《红黄蓝的构成》。它给我们带来这种直线的形式美感和红、黄、蓝三色创造出来的强烈色彩对比和稳定的平衡感,画面每个色块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这样的构图与比例想必是画家经过了千百次地深思熟虑和推敲演练的结果。这幅抽象作品无疑地震撼了许多观众,继而也被设计者创作出涉及各类领域的产品,如:蒙德里安花瓶、蒙德里安板楼、蒙德里安大楼、蒙德里安耐克鞋、蒙德里安T恤、蒙德里安车体彩绘、蒙德里安室内电视背景墙、蒙德里安挎包、蒙德里安躺椅等等。这些产品都因由这幅蒙德里安的作品引发设计者的创作灵感而问世,在现代装饰中,几何图案具有非常的感染力,也是因其简单、概括的构成所形成的形式感,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设计者并没有创造些什么,却创新了《红黄蓝的构成》这幅名作。“设计不是创造,而是一种创新,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创新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光,就没有了色彩。我们所见的那些亲切的彩色皆是光的孩子们。光就像是一位循循诱导和深深地影响她那些彩色孩子们的家长。想起在博物馆中被打理的一层不染、放置在水晶罩中、被打着恰到好处的射灯的那些文物们,谁曾想如今在光影的左右下光彩夺目的青瓷、陶罐、铜剑也曾经躺在暗无天日的古墓中布满灰尘、黯淡无光。光带给它们亮丽的色彩、恰好的光影,让他们巧夺天工的身形得以相彰得益,诉说着它们的过往。

徜徉在校园中,红砖砌成的教学楼在难得的阳光下散发出柔和的橘黄色光晕,连接着天空的楼顶边缘已然被光描出金黄色;美院正门前翠绿的草地在阳光的铺洒下呈现的是一派暖暖的黄。难道红砖墙真被切割出了那红色、橘黄和金色的块面吗?难道草地果真是被种植成一片黄一片绿的吗?那是光的影响、光的作用、影的影响、影的作用,甚至有空气的影响、土壤的影响、时间的积淀。如此多的外部因素使得许多物体本身有一个固有色,在外部影响下又呈现其他的色彩,这些被影响过的颜色都是生活的颜色,而非仅仅用颜料就能够表现出来,这是时间的沉积和空间的转变,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对艺术、建筑、工业等等领域的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厚积薄发的经验技巧,生活中处处见微,微中处处见生活。

曾无意看到一本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这是一本内容天马行空的科普作品,未看内容,书名就已经把我拉进了思索的胡同里穿行,声音怎么尝?声音有味道吗?红色使人尝到了香辣的味道、橙色给人以香甜的味道、黄色是醇香的味道、绿色是青草的味道、青色是苦涩的味道、蓝色是酸的味道,紫色给人一种毒物的感觉,无人敢于尝试。脑海蹦出一个词“通感”,钱钟书将其定义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在17世纪曾有科学文献记载说一个人感到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猩红色的;闻到某些花香,会产生一种香甜的感觉;看着有酒窝的小姑娘浅浅地笑了,会感觉她笑容很“甜”。这种“通感”能够引发一定的思考,这是否能够启示一些设计师走进生活的每个角落倾听那些细微的声音,利用“通感”移觉到我们设计的作品上来呢?曾有位老师强调“设计应当是生活的一个追随者,不是简单的跟随,或机械的复制。”“通感”或许能够敲开设计者思维大门。至于为什么是“敲开”而非“打开”?想必这只能够引出某种启发,并不能够影响整个作品的产生。要在生活的细微处寻找灵感并捉住它,利用厚实的设计功底将其取精去粕发扬光大,这也要求了设计者扎实的绘画基础。

我们的设计应当多从生活中取材,生活是最好的创意萌芽基地,许多鬼斧神工的设计创意来自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造福我们的社会。而设计何尝不可以映射生活?设计中的色彩构成能够成就一件作品的成败,色彩的运用想必是关键。原田玲仁的色彩心理学教会人们尝试去读懂色彩。冬日降临,伴随着呼啸的狂风和大量降雨,天空呈现出灰蒙蒙、酸涩的颜色,望向那些蓝灰的色彩使得我们即使窝在温暖的寝室也抑制不住的冷颤了一下。不同于下雨天,晴朗的天气总是带着一丝懒洋洋、甜丝丝的橘黄色(主观地说,在我眼中,有太阳的那天总是满满的橘黄),橘黄色的阳光洒进寝室,却被厚厚的玻璃窗挡去了大部分的热量,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的阳光的暖,这些无一不说明了色彩是有冷暖之分的。色彩还有本事将物体缩小、放大,有数据表明,蓝色的汽车发生事故的频率最高,这是缘于蓝色是后退色有收缩效果,蓝色的汽车看起来比实际距离来的要远,相反,红、黄、橙色都是前进色有膨胀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暖色调的招牌总是那么引人注目。色彩还有暗示作用,蓝色使人放松,营造一种时间飞逝的错觉,在蓝色的环绕中,创意点子总是来的最快。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怏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尽头就更足了。

1.1进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终处于积极地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1.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再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再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待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2.引导探究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2.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再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时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哪一天?”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另‘我’难忘?”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我选我》这篇课文后,我班王彦飞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呢?”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呢?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相关期刊更多

硫酸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磷肥与复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