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宋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第1篇

一、培养学生纯正的诗趣

兴趣是一个人的动力。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学诗亦然。诗词没有“故事”的情节吸引,更没有感官刺激。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原始的好奇心和浅显的感官满足中跳出来,获得一种纯正的文学趣味,实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不同的诗词有不同趣味,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趣味。辛弃疾的《西江月》:全词写“夜行”见闻,词人营设的一连串生动具体的精美意象,却使人获得丰富而切身的情绪体验。而词的趣味在于前六句的写景,使人疏忽了“夜行黄沙道中”的叙事,而最后两句的“返照”便显得意趣横生,词的藏露的巧妙构成了词的最大趣味。因此,这首词表达了生活意趣,更有传达这种意趣的技巧。教师在“返照”上做好问题设计,学生必然会豁然开朗而获得盎然意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的趣味,可以说在一个“理”字上,短诗不过是阐释一种生命的理趣,一种生活的态度。王安石为“士”提供了另一种活法,另一种理想。这里既有“独善其身”的理念,又有自给自养的淡泊,还有放情田园山水的情韵。李清照的《如梦令》追述往事:乘兴郊游,沉醉于绮丽的大自然中,不记回归之路,兴尽揽舟归来,误入荷塘深处不得回渡,却惊起一滩鸥鹭。词的趣味就在意兴阑珊之时又不期然地找到更美的景象,一个“误”字,把词人导入了生活的另一景观。

教师要细致深入地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善于捕捉激趣的时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唐宋诗词魅力四射,照亮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产生纯正的读诗兴趣。

二、提高学生理解意象的能力

一切有形之物,风花雪月、雾雨雷电、草木霜露……在诗人看来都是有情之物,形成意象。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提炼和创造,都带上丰富的意味和作者主观色彩。它们不仅仅是一个物象,而是一种寄寓感情的载体。

意象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影响,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梅”象征“傲霜斗雪”的风骨;“竹”象征“刚正有节”的节操;“松”,象征“坚韧挺拔”的性格。学习唐宋诗词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辨别赋予细腻感情之意象的细微差别。

许多意象在诗词中是反复出现的。如“暮霭”、“烟陌”,“斜阳”、“夕照”, “罗帐”、“秀帖”,“细雨”、“丝雨”, “柳丝” 、“蜡泪”,“双燕”、“鸳鸯”……这些意象被赋予特定情感内涵,有一定的规约性。“暮霭”、“烟陌”以烟雾之景出现,内含的情感是凄迷与惆怅。“斜阳”、“夕照”,以斜阳、夕照柔弱的光线及将要逝去的光明表达感伤之情与凄美。“罗帐”、“秀帖”也是闺房的陈设,往往借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细雨”、“丝雨”以连绵的小雨,寄托缠绵无可摆脱的忧愁。 “柳丝”、“蜡泪”是别情的指代,前者泛指所有的别情,后者则特指男女的惜别。

意象由于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千差万别。诵读了大量的唐宋诗词后,我们会感觉到如同聆听无标题音乐一样,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就好比是音乐中常出现的乐符,它们会触发心灵的颤动,能引起情感上的种种联想。

通过大量阅读,熟悉唐宋诗词的常用意象,引导学生辨别分析它们的细微差异以及不同组合方式的区别,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

三、提升学生感悟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多个意象形成的整体形象感知及其对应情感体悟,是诗人营造出的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是诗词教学的难点、重点。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

1.了解作者,寻找意境

唐宋诗词高于生活,而又源于生活。不同的历史情况、不同的作者赋予诗歌不同的内涵。古诗中的意境会打上时代和作者的烙印。只有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才能更好地感悟古诗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古诗的注解,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把古诗词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加以学习,这样学生更容易把握诗歌的意境。如:学白的《行路难》,了解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很想像管仲、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学生明白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就容易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恰当点拨,感悟意境

古诗词的意境,要注重让学生自己感悟。学生感悟意境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点拨要在学生充分诵读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存在疑难处,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感悟和教师的指导结合在一起,全面地把握诗的意境,达到理解诗词的效果。

点拨要以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为主,不能以解释诗中的字词为主。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点拨学生要注意全诗的情感的变化“喜—悲—喜”,全诗就很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最终流露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3.放飞思绪,开阔意境

同一首古诗词,不同的学生会对意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甚至有很大的差异。意境是可以再创造的,也是多样性的。如: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学生侧重感悟时光流逝的自然理趣,有学生叹服作者描绘景色的美丽;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学生感慨人生易老和无奈,有学生激发了乐观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让学生大胆地联想,充分地展示,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才会得到提升,才能对古诗词意境有自己独到的感悟。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第2篇

杨惠君 吴伟昌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实施适合不同发展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选修课的开设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选什么、怎么选、怎么教,是选修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如何达成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如何少教多学,我们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期,到宋朝,词则发展到顶峰。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是在必修基础上,针对对唐诗宋词有较浓兴趣的学生开设的。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其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门道”。再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品优劣,判高下。

二、当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式错位,即误把选修当成必修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共有12个单元、61首诗词,其中选读或自读内容有23首,必教篇目达到了38首。而高二一般一周教学时数为5课时,面面俱到的结果是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的是“公平发展”。选修课是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者具有等价性,没有主次之分,是一种互补关系。在语文必修与选修的处理上要灵活,要有利于教学。在教学中,可以把必修课教材内容作为“点”,“点”上求精深,“点”上求辐射;把选修课教材内容作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串讲课型,单一的课型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论语>选读模块》为例,它提供了六种课型: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这几种课型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情灵活运用。

三是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缺少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认识。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对每一首诗词条分缕析,生怕学生理解不透,生怕漏过一处重要点,无视诗歌学习的规律与方法,结果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离编者所说的让学生“走进唐诗宋词这座美的殿堂,作一次美的巡礼”是渐行渐远,完全没有达到选修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优化的方法策略

教师必须仔细观察每一名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应该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本领。在学习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使课堂“活”起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的必要环节。在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专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必修课的目标很明确,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含义,把握诗词感情,让同学们吃透这首诗词;而在选修课中,绝对不能仅限于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以点带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诗(词)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及其风格,比较深入地走进诗(词)人,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风格才是关键。按单元进行教学,能感受一个时代的诗风,比如初唐诗是“风神初振”,盛唐诗是“声律风骨兼备”。但弊端在于一个单元中诗的主题多样,以“风神初振”初唐诗单元为例,涉及的主题有羁旅诗、登高诗、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学生面对多样的主题,感觉难于把握,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凭感觉,缺少抓手,并且知识呈碎片化状态,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题材分为边塞诗、咏史诗、羁旅登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类进行专题教学,每一个专题,精选《唐诗宋词选读》中典型诗歌1至2首精读,从意象、手法、情感三方面进行解读,总结特点与规律,再选择《唐诗宋词选读》配套读本中相关诗歌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专题教学,学生较好掌握一类诗歌的鉴赏路径和规律。

第二,诵读教学,提高审美能力。《唐诗宋词选读》单篇作品具体的教学,首先主要以读为核心,分步进行。从参读到诵读,到美读,到比读,到议读,再到研读,选择不同读法,力求每读一次,对作品的赏析便更进一层。让学生参读,意在教学生学会查阅与选读、鉴赏诗歌有关的各种资料。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参读练习册《伴你学》,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好基础。诵读主要在早读课上进行,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美读,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为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提高学生读诗的水平,常常以班级为单位举办诗歌朗诵会,或个人朗诵、或男女PK、或小组对抗、或集体朗诵,多样的朗读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读写结合,提高鉴赏能力。在《唐诗宋词选读》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写作任务,如学习王维《山居秋暝》时,要求学生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诗歌意境,更好地体会其诗中有画的特点,加深理解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唐诗宋词非常喜欢,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对这些学生,我适时引导,先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诗词格律要求,然后让他们自己写作,再从他们的创作中挑选出较为成功的作品进行评点批注,肯定精彩之处,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学生再次修改后,印发给全班同学,让学生自己来评点。慢慢地,班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对古诗词创作有星火呈燎原的喜人之势。

第四,比较阅读,提高探究能力。比读,即比较阅读,如诗和词比较,有不同的特点,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引导学生细加咀嚼玩味唐诗宋词各自的诗化内涵和不同的形式美感,鉴赏唐诗时有意突出其丰盛热烈,鉴赏宋词时突出其精微细腻。同样是唐诗,赏析盛唐诗,应充分感受其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赏析晚唐诗,应充分领略其感时伤怀、余晖绚烂。同样是宋词,欣赏婉约词要体会其浅斟低唱的情韵,欣赏豪放词要体味其昂首高歌的气势。我在教学唐诗宋词时比较多地用这一方法。例如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一专题时,把《兵车行》和《石壕吏》进行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诗人同情人民苦难的情怀;把《客至》和《宾至》进行比较阅读,深入体会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把《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与王安石的《明妃曲》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不同的诗人借同一个故事,寄托不同的情怀。议读,主要在学习一些含义丰富且表达比较委婉、历来有一些争议的作品,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因作品本身内涵很丰富,诗歌中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分析意象和意境的基础上,引入名家的一些解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针对不同版本中出现的不同的用字,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讨论选择最为妥贴的字。研读,即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指导帮助学生自主确立小且好的选题,或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最终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例如学习“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这一专题,指导学生将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进行比较,探究苏轼词究竟“新”在何处,得出自己的结论。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第3篇

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偏离了本课程的根本宗旨,违背了诗歌教学的美学要求,戕害了诗歌鉴赏的审美品质,扭曲了诗歌欣赏课轻松愉快、怡情养性的美好形象,败坏了学生品尝诗歌的胃口,使众多学生逐渐丧失了诗歌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误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机械背诵,纠缠于不同版本的字形默写。《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60多首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共12个专题,内容多,跨度大。有的教师纠缠于不同版本的字形默写,做无意义的消耗,对学生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如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煜的“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苏轼的“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句中的加点字,不允许学生写成其他版本的字形。其实,《唐诗宋词选读》的选篇来自不同的版本,谁也无权规定哪种版本是最好的,高考也并没有指定任何一种版本,只要是认可的版本即可。加之高二小高考的挤压,很多学校把语文课挤到边缘地位,压缩课时,甚至停课。实际上,真正用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时间是少得可怜的。相对于小高考课程的急迫与重要,在学生的心目中,《唐诗宋词选读》的朗读与背诵无异于浪费时间,浪费感情。他们普遍认为,高考时最多考一两句诗歌默写,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呢?况且有那么多的学科要读要背,各科教师逼命似的催促。因此,学生的抵触情绪很大,当然,常常是消极抵抗。强制学生机械背诵诗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毁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伤害了《唐诗宋词选读》的学科形象。

2.教师一讲到底,完全漠视学生的存在。相对于要求学生机械背诵,教师一厢情愿的讲解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极其有限的课时内,在学生对文本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又能有多少收获呢?况且有的教师机械地照搬资料,乐于做“二手贩子”,学生自然是悠闲地边听边做其他活儿,一切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教师的一味讲解,代替了学生主体的鉴赏活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唐诗宋词选读》变成了遥远的浮云,教师疲惫,学生乏味。

3.就地取材,把诗歌加工成鉴赏练习。有的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活生生的一首首诗词切割成碎片,做成诗歌鉴赏题目。表面上既完成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又与考试接轨,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能,一举两得。实际上,以考试做题的心态学习唐诗宋词,学生也够痛苦的了,何谈怡情养性与审美愉悦?只有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4.象征性地挑选几首,其余置之不理。正因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师生们普遍有一种误解:高考不会直接考《唐诗宋词选读》课本上的默写,诗歌鉴赏也非常灵活,难以把握。这本书甚至这门课似乎可有可无,还不如选几首大家都熟悉的作品,随意讲讲背背就可以了,把宝贵的时间腾出来背诵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基础知识,考试时最能抓分。有的教师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压根儿就没教几首,学生当然更是知之甚少。漠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是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的短视与偏见。它无视学生的精神成长与审美需求,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从长远利益看,它最终导致了学生心灵世界的枯萎与人文底蕴的薄弱。

让我们来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吧!“这样‘鉴赏’的固定套路真的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了吗?即使真的陶冶了,除了能拿来应付考试,还有什么用呢?我们能从诗词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吗?我们能从诗词中获得审美的体验吗?或许,等我们结束了高考,进入了大学,我们就会把接触过的唐诗宋词忘得一干二净,抛到九霄云外吧。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在刚看到唐诗宋词这座王国的轮廓时,就远远跑开。”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上的误区,是教师对这门选修课的误读与扭曲。《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浅阅读,是一种短视行为,没有真正把握诗歌教学的内在品质,也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赤诚苦心。事实上,《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这是从支付一定的阅读成本而换回某种精神收益的角度来说的),但深一层看,它又是一场读者将其心灵放飞在诗词中的快意旅游。”(杨海明《试论普通读者对唐宋词的阅读欣赏活动》)

“以高中学生为例,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本该享有一生最快乐和最浪漫的时光。然而现实境况却正好相反: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身背繁重的学业负担,再加上很多学校所实际推行的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这就使这批青年学子变成了全社会中最感疲惫的群体之一。而在此同时,他们周遭的文化环境也不免令人担忧:校园附近的书摊上摆放着大量庸俗不堪的书刊和碟片,网吧则更以‘高科技’的魔力诱惑着意志不坚的青少年到其有害的虚幻世界里,这些不良文化必然会对高中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故而有相当多的高中生的人格实未得到健全的培育,而其人文素质则尤其显得薄弱。这种情况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他们一心只想着升学,而对其余的事情大都漠不关心,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患有了‘感情冷漠症’和‘爱心稀薄症’;二是在审美鉴赏方面,往往误把某些庸俗之美当成时尚来起劲追逐……一方面,唐诗宋词中丰富的‘真、善、美’资源,既能培育人们的真情、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又能使其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而对高中生来说,因为他们正处于长知识和开发心智的关键时期,就更能对其稚嫩的心灵起到雨露滋润禾苗般的灌溉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诗词能‘以情动人’‘以美诱人’,它不靠说教与灌输的手段和方式而用感化及熏陶的方法去影响读者,所以它尤其会对求知欲强、易被感动和天生爱美的高中生产生亲和力与诱惑力,且使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受到精神文化方面的潜移默化。”(杨海明《试论普通读者对唐宋词的阅读欣赏活动》)唐诗宋词的当代意义被阐释得如此深刻透彻,值得每一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师深思。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要义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精髓,研读诗词经典,提升审美境界。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声色俱美的诗词世界,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1.诵读名篇佳作,感悟诗词韵味。诵读要建立在有情趣、有兴致的基础上,弃绝功利,抛却目的,让学生放松身心,放飞心灵。有效诵读,反复品味,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深切感悟到诗词特有的情致与韵味,实实在在地受到美的熏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磅礴大气,韵律铿锵,读来让人荡气回肠。高適的《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气壮山河,撼人心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雄奇奔放,瑰丽多姿。杜甫的《兵车行》沉郁顿挫,哀伤欲绝。李贺的《天上谣》诡谲奇异,璀璨多彩。柳永的《八声甘州》情景交融,摧人脏腑。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凄婉哀伤,催人泪下。岳飞的《满江红》豪情万丈,吞天沃日。优秀的诗词,意境高远,韵律和谐,气韵飘荡。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次又一次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将会永久地留存于他们的记忆中。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也。”“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唐诗宋词能开阔读者的胸襟,提升人们的精神品质。

2.积累清词丽句,丰富语言库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辽阔壮丽,令人神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雄浑阔大,幽静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如画,幽清明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音韵铿锵,飘零孤苦。“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鲜明,以乐写哀。“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铺陈设喻,黯然神伤。这些优秀的诗句一旦印记在学生的头脑中,必将丰富他们的语言库存,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为什么有的学生语言干枯无味,每次写作文如此痛苦?归根结底是他们的语言库存太空虚,才导致他们作文像挤牙膏一般的艰难。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优秀的唐诗宋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

3.领悟人生哲理,探究生命情怀。优秀的唐诗宋词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唐宋思想家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铭刻着他们的思想轨迹,记录着他们的心路历程。唐宋先贤们留下的血泪结晶,能引导我们理性地探究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摆放在我们面前的唐诗宋词,并非一个个僵死的文本,它们凝聚着诗人的心血,蕴含着诗人跳动的心脉与沉思的灵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灵澄澈,幽清明净,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从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孤傲超俗的灵魂在低声吟啸。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流露出诗人对大唐王朝被繁荣假象所遮蔽的重重危机的深沉忧思。苏轼的《定风波》中,面对风雨,诗人高声唱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低谷中,诗人不改豪杰之志,不敛疏放之态,得失、荣辱、生死皆能泰然处之,这是何等的雍容大度!透过诗篇,我们能够深切触摸到一个特立自由、通达乐观的思想家的心魄。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人景仰的最高境界: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第4篇

试 题 回 眸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题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案 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全词结构的整体把握。这首词创作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通篇对比手法鲜明,“想当年” 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到而今”写眼前所见的铁蹄践踏,民不聊生的惨痛情景。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一句描写了歌舞升平的景象,与“千村寥落”形成强烈对比。其中“珠翠”,本指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问题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案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筛选、概括。从诗歌的结构来看,“风尘恶”的景象主要由“到而今”加以表现,研读词的相关内容,不难加以提炼概括,提取信息注意全面,关注题干中关键词“哪些”景象。

问题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 本题着眼于整首词感情的鉴赏。“想当年”与“到而今”,昔盛今衰对比悲慨。一“叹”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苦;“何日请缨提锐旅”,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待重头,收拾旧山河”,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情绪洋溢于字里行间。

考 查 特 点

自200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题有如下特点:

1. 唐诗宋词为主,诗词兼具。从选材方面来看,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的要求。自主命题8年来,选材唐诗5次,宋词2次,2006年选择了诗人魏初的一首元词。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是高考命题者的首选,重点关注“名家非名诗”,对“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也应予以适当的关注,备考的视野应宽一些。

2. 内容广泛多元,题材多变。从题材的方面来看,主要考查了对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的鉴赏,考查的内容较为广泛,题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2005、2006、2011年考查了对思乡怀人诗的鉴赏,2007、2010年考查了对送别诗的鉴赏。备考注意从诗歌“类”的角度,积累如咏物诗、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鉴赏分析角度。

3. 注重整体把握,由点及面。从命题的角度来,设题注重诗歌的整体理解把握,例如2004年要求结合诗题“征人怨”,分析句句“怨情”;2005年要求同学们对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作具体说明;2011年设题为“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同时,又注重对炼字、炼句、修辞手法的考查,题量为三道,一题多点,综合设题,将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评价综合考查。

应 对 策 略

1. 夯实考点,注重积累。

古代诗词鉴赏考什么?《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有具体要求,即“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鉴赏要求高、难度大,在复习备考中必须夯实各个考点,在量化诗歌鉴赏积累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品味语言,咀嚼词句,赏析语言风格;积累意象,知晓常见意象的含义,体悟诗歌意象构成的意境;注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结合诗句能准确辨别常见表现手法和常见修辞手法,体会、积累其表达上的作用;分“类”积累诗歌情感,能准确把握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等诗歌的思想感情。

2. 立足诗本,学会分析。

在鉴赏中常有同学忽视了对诗本的分析,或架空分析,或拔高分析,忽略了对题干中信息的把握,造成答题偏差或错误。因此诗歌鉴赏必须立足于诗本,抓住标题、序言、注释、作者、题干等一切信息,解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从诗题、文本入手,了解诗歌大意;关注注释、联系作者,了解诗歌背景;注意炼字、炼意,分析意象,把握意境氛围;领会诗歌主旨,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实际的诗歌鉴赏中,同学们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读懂一首诗歌,要进行有效的诗歌解读,除了以上说的几点外,还需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诗歌常识,例如古诗中的绝句、律诗、词的基本常识,古代诗歌讲究韵律和谐,多用整句、对仗等。此外,古代诗歌中的倒装、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3. 明晓题型,规范表达。

概括起来,古代诗歌鉴赏的题型主要有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炼字型、一字或一句领全诗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鉴赏题,有不同的答题模式。规范的答题,层次清晰,要点齐全。例如炼字类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步骤是:①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②展开想象,将该字放入原诗句描摹景象;③探讨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诗歌鉴赏答题中,还要注意题干中一些信息的挖掘,用好题干,理清答题思路,明确答题方向。例如,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这一类同属于信息筛选题,只要对相关信息加以筛选、摘取就可以了。有些是鉴赏分析题,就需要联系诗句,结合全诗分析。读题还要注意“哪些”“那种”的区别,答题力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蔓不枝。

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 “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2.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唐宋诗词鉴赏范文第5篇

通过左表,考生可以把握以下规律。

从所选用的命题材料来看,唐代诗歌约占百分之八十,宋代诗歌约占百分之二十,其他朝代没有涉及。可见。唐诗是全国新课标卷古诗鉴赏题选材的主要材料库。对于使用全国新课标卷的考生而言,这也许是一个福音。

从所涉及的作者来看。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一和全国新课标卷二是著名诗人李白与杜甫,全国新课标卷三是曹翰(北宋初年名将)。2015年高考是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和晚唐著名诗人韩僵。2014年高考是无名氏和韦庄、郭震。近三年的命题选材,一年比一年更关注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名气和影响力。

从所选诗歌的体裁来看,近三年以五言、七言律诗为多。五言、七言古诗次之,词再次之。但是,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二节选《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种七言歌行体(七言歌行体首创于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而兴盛于唐代,是一种特殊体例,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七言歌行体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也不是固定的,可杂以三言、五言句,但是以七言为主。七言歌行体出自古乐府,而七言古诗则是七言律诗产生之后出现的诗体,两者渊源不同)为命题材料,却是一种新现象,考生应该引起重视。同时,古诗鉴赏采用节选的取材方式也比较少见,值得注意。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第二问要求回答的是“怎样做”。所以答案的重点在于曹霸作画前的观察琢磨、认真思考(颔联部分)和作画时的谨慎落笔、酣畅淋漓(颈联和尾联部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考查的是“铺垫”这种表达技巧,所以难度降低了很多。考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从所选诗歌的题材来看,三年中共出现羁旅诗两首,边塞诗和闺怨词各一首,还有即景抒怀诗两首,题画诗一首。尤其是2016年出现的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是一种新的样式,考生应当引起注意。依此看来,命题选材逐渐注意了诗歌题材的丰富多样,不仅仅局限于羁旅、边塞和闺怨之类。

从考点的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和炼字、炼句等方面的分析、鉴赏。因此,以上几个方面应是考生进行古诗鉴赏训练的重点所在。不可一般看待。

从命题所选材料的多少来看,近三年中。除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二选取韦庄和郭震各一首诗,以两首诗作为命题材料,并有对比赏析的情味外,其他试卷都是选用一首诗或词来命题。

相关期刊更多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

宋史研究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中国韵文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