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的牵挂

家的牵挂

家的牵挂范文第1篇

背着妈妈做的布鞋走出大山

周其凤的母亲名叫吴美华,1947年农历十月生下周其凤。

周其凤的家乡在湖南省浏阳市龙伏镇的尚埠村,离长沙100多公里,坐落在群山之中。周家家底本来就很薄,周其凤的父亲周常国又常年生病,日子过得很苦,但吴美华心里却有一个朴实的信念:一定要让孩子们成为文化人,走出这山沟……

1959年6月,周其凤考入浏阳县初级中学。学校离家60里,全是山路,只能寄宿就读,可学杂费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恰在这个暑假里,周常国又病了一场。那孩子的学杂费从哪儿来?眼看开学时间渐近,吴美华十分焦急。后来她得知,把杉木皮挑到镇上,卖给建房的人家当瓦使用能换钱,次日,她便拿着柴刀上了山……

剥杉木皮是男人干的重活。先得爬上十里山路,从山林中选个头大的杉树,一片片剥下后,再将杉树皮一捆捆扎紧,然后挑下山去卖。一连数天,是美华安顿好家人,一个人悄悄上山,爬上树一刀一刀剥树皮。

母亲如此辛苦,周其凤并不知晓。他只知道母亲一早出门,晚上很晚才能回来。有一次,他看到母亲的肩膀又红又肿的,便问妈妈怎么了,吴美华笑笑,告诉儿子没什么,你安心上学吧。周其凤上高中后,由于家里太穷,弟弟周其才与周其生决定不再上学。六年间,为了不让大儿子周其凤为自己分心,吴美华从没说过自己剥杉木皮卖的事。直到1965年5月的一天,即将高中毕业的周其凤回到家来,才知这些年来,母亲一直在做这种苦力以供养自己上学。

那年9月,周其凤接到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去北京上学这一天,周其凤背着母亲准备的新棉絮、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准备步行至长沙。前往北京。因为舍不得母亲千针万线做的布鞋,他走出家门前那个山坳后,就把布鞋脱了下来。用纸包好,放进了背上的包中。直到入了学,住进宿舍,他才拿出鞋来,穿到脚上。

儿子飞得再高也没有飞出过母亲的视线

1970年9月,周其凤获得在北大留校任教的机会。从没有走出过浏阳大山的吴美华,第一次来到北京。她要看看,儿子读书的地方什么样,天安门有多雄伟。这一天,在北京火车站,周其凤接到母亲时,老人家因为晕车,已吐得一脸惨白。儿子心疼了,生怕母亲再坐车会更不好受,便搀着母亲,一步步走了很远很远,然后才回到北大。

1983年5月,周其凤留学美国回来,当月就回到浏阳。分别足足五年后,吴美华终于又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那一夜,周其凤用蒲扇给母亲驱赶蚊子,陪着母亲说话,直到月明星稀。

1996年3月,77岁的周常国被发现患了骨癌,周其凤将父亲接到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在父亲接受治疗的8个月里。周其凤白天上班,晚上到医院陪伴父亲。端茶送水,洗衣喂饭,接屎接尿……尽管,一个儿子应当做的都做了。但是,父亲还是在11月底离去了。令周其凤深感不安的是,父亲去世时他正在国外出差无法回来。直到第二年暑假,他才赶回家里。此时,故乡的后山之中,一座孤坟已是芳草萋萋。周其凤长跪不起,哭父亲,更向父亲承诺:他会更好地爱护母亲。

此后,周其凤埋头搞科研,终于有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合成法”成果,并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此时,吴美华已经75岁。

2004年7月,57岁的周其凤被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吴美华不知吉林大学的校长是什么样的级别,接到儿子的电话,她吓了一跳:“凤儿,你没犯错误吧?怎么要离开北京到吉林去?”周其凤笑了:“妈,看你想到哪儿去了?一切都好好的。”

当时的吉林大学,举债数亿,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周其凤上任之后,一举摘掉45名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帽子。2006年7月,又打破了吉大教职工子女报考本校降分录取的惯例。这两件事,成为重大新闻。有一些教职工对此不满,向周其凤施压……消息传到浏阳,吴美华的心悬起来了。整夜整夜的,老人家睡不好觉。8月的一个夜晚,吴美华给儿子打电话,说:“儿子,只要你在给老百姓做好事,就不要怕,退一万步,你落难了,浏阳还有你的山你的土,还有你的娘!”握着电话,周其凤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周其凤的努力,最终赢得了吉大广大教职工的理解与支持。吉大的教学、科研质量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2008年11月,周其凤被任命为北大校长。11月14日,周其凤正式上任。结束白天的就职仪式,他匆匆回到家中,拿起了电话。几十年来,无论何时何地,他都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最新情况告诉母亲。今天,更不能例外。他要用最亲切的浏阳话和母亲说话。这个电话,打了整整30分钟。

2008年12月31日,北大新年晚会上,周其凤深情地唱起了阎维文的《母亲》,他对北大学子们说:“我想把新年的第一首歌献给所有人的母亲!”此时的周其凤,心里何尝不在惦念家乡的母亲呢?

风雪无阻回家之路

2004年,想到母亲年事已高,而自己又无法天天陪伴,周其凤要接母亲来京。不想,老人家却是不愿离开乡下。怎么让母亲过得舒适一点呢?他想到了给母亲建一栋房。于是,周其凤请北京的朋友为母亲设计一下。朋友问有什么要求,周其凤说,只有一个,要让老人家住着舒适方便。下半年,房子建成。房子墙面全用麻石,坐东北朝西南,左右各一套。周其凤让两位弟弟各住一套,要他们时时陪伴母亲。房子建成之日,周其凤回到家中,在大门门楣上,他写下三个大字“美华堂”。众多父老乡亲前来贺喜,面对大家,周其凤深情地说:“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永远无法回报。今天,我把这座美华堂献给我亲爱的妈妈!”

从此,每年春节,周其凤必定带着妻女回到美华堂中陪伴母亲。回到老家,他哪儿也不去,给母亲挑水、扫地,给母亲洗头。他的同是北大教授的夫人。也陪着老人家,给在家的侄儿侄女姐妹洗头洗衣。大年除夕,周其凤还要自己下厨做一顿年饭。搀着母亲坐到上桌,举杯向母亲祝福。

2008年春节前,湖南冰灾。归途受阻。周其凤看了电视报道后,焦急地给弟弟挂了个电话,要他们千万注意给母亲添加衣裳,生火保暖,莫让她着凉感冒。然后又对母亲说,万一春节回不了家,就春节后回来。吴美华说:“你们回不来就不回吧,不用担心。”然而,大年三十的傍晚,周其凤和妻子顶着一头风雪,还是回到了家。

原来,除夕前三天,京广铁路通过紧急抢救已经通行。周其凤夫

家的牵挂范文第2篇

牵挂是最美丽的内心运动。牵挂是心灵的对话,是灵魂的絮语,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想念。牵挂可以勾起人与人心灵的深深惦记,是亲情、友情、爱情的升华。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又到了进京赶考的时候了,孩子已记不清是第几次赶考。面对年年失利的孩子,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儿子缝衣备粮,激励孩子发奋读书。灯下,母亲在一针一线缝补着那伴随了孩子几度春秋的旧袄,她把她的鼓励、她的牵挂、她的所有的爱全都灌入了这小小的针、破旧的袄中。孩子看到了这一幕,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他没再辜负母亲的爱与牵挂,高中状元,报答了母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乡情的牵挂。年轻时,他怀着“凭着一腔热血报效国家”的志向离开家乡,到外面闯荡。他作过商人,当过官,但时时刻刻没有停息对家乡的牵挂与思念,他知道必须做了贡献,才能回家乡面对父老乡亲。如今官场上的事业并不通畅,但他年事已高,当年的小伙子转眼间成为了一位白发长者。他怀着思乡的情绪,回到了思念多年的家乡,这时连孩童都不认识他了。时间变了,人也变了,但对家乡的牵挂依旧未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徜徉恋情的牵挂。中秋节到了,但这对恋人却因为种种缘故,无法相聚在一起过节。他们独自伤心寂寞。望着天空中的那轮明月,他们想起了许多往事。从在月下相识到相恋,他们总是亲密和睦。去年中秋,他们一起赏月、聊天。可现在,他们却被残忍地分隔两地。还好有一轮见证他们爱情的圆月,它仿佛是一座中转站,传递着两人的爱与牵挂。他们仿佛没有分开,因为他们的心在一起。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们各自想念。月光,两地,恋人,牵挂。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它可以寄托亲情,勾起乡情,联结爱情。牵挂是一份亲情,牵挂是一种寄托,牵挂是一缕相思,牵挂是一种幸福。牵挂是灵魂絮语,是心灵对话。牵挂别人和被别人牵挂都是一种幸福。品位牵挂,学会牵挂,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家的牵挂范文第3篇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中学 九(22)班 张凯茜 邮编 435400

多早都要起床,

是工作让你牵挂;

多晚都会回家,

是孩子让你牵挂;

多忙都要写信,

是父母让你牵挂;

多穷都会大方,

是朋友让你牵挂。

为什么走得多远总也会想家?

为什么住得多宽总想有人说说话?

为什么装在心里永远放不下?

只因人生有太多牵挂!

牵挂是浪迹天涯的“寂寞云”,

在痴痴地羡慕倦鸟归巢;

牵挂是漂游不定的“孤独风”,

在匆匆地寻觅青藤缠绕;

牵挂是望穿秋水的“憔悴叶”,

在急急地扑向大地怀抱。

牵挂是一首诗,

激情飞扬;

牵挂是一支歌,

荡气回肠;

牵挂是一杯酒,

余味绵长;

牵挂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家的牵挂范文第4篇

我知道妻子牵挂儿子,便耐心地一一回答妻子的提问。妻子得知儿子在家一切都好,稍感心安,又问我:“我跟你打了这么长时间的电话,咋没听见儿子过来呢?”我说儿子正在看动画片。妻子要求:“你把电话给儿子,我要跟儿子说说话。”

我喊儿子:“妈妈打电话来了,要跟你说话,快来接。”

儿子看动画片看得专心致志,嘴上应着,屁股却离不开沙发,我又叫了一遍,他才慢慢腾腾、极其不舍地离开电视走了过来。我把电话递给儿子,就听妻子在那边问:“儿子,想妈妈不?”

儿子说:“想。”我看得出来,儿子“想”得有些勉强,感觉好像应付他妈,语气中缺乏真诚。

“怎么想的?”妻子想跟儿子多说会儿话,又问。

儿子说:“就是想。”然后就把电话还给我,又跑客厅看动画片去了——分明是不想妈妈,只想看动画片嘛!我告诉妻子:“儿子惦着看动画片呢,又去客厅了。”妻子听了,并没太在意,又对我细细交代了一番在家如何照顾儿子,才把电话挂掉。

我突然感觉到妻子和儿子有个很明显的反差:妻子对儿子是百分之百的牵挂,儿子对妈妈的牵挂却只有一分——妻子说了那么多牵挂的话,儿子只是不情愿被动地说了一个字:“想。”亲人之间没有牵挂,岂不跟陌生人没啥区别了?不过,儿子不牵挂远方的妈妈,我觉得并不是儿子的错,因为我从来没有教过儿子如何去“牵挂”,我甚至连如何说些“牵挂”的话都没有教过他。别说儿子,就连我,似乎对身在外地的妻子也没有太多的“牵挂”。

我想,父行子效,只有我懂得了牵挂妻子,儿子才能学会牵挂妈妈,然后才会进一步学会牵挂我,然后我们一家人才会在相互牵挂中增进亲情。

我决定,立即给儿子补上“牵挂”这一课。于是,第二天,我便趁儿子在我身边时,提议给他妈妈打个电话。

我在电话里问妻子:“在外地适应吗?那里天冷了吗?工作累不累……”

妻子接到电话听了我的一番问候,明显很惊讶:“咋变得跟个婆娘似的,婆婆妈妈问这些?”我说:“挂念你呗……”妻子一听有些哽咽,明显被我的“牵挂”感动了。

被牵挂感动的另一个人就是儿子,我打电话的时候有意按了“免提”键,我和妻子相互说的“牵挂”的话,儿子都听得见。他抢过我的电话说:“妈妈,你那里下雪没有?你可别滑倒了,摔个大屁墩儿。我们这里下雪了,我就滑倒摔过屁股蹲儿。”

一听见儿子的声音,妻子可高兴了,说:“谢谢儿子提醒我,我们这里没下雪。你在雪地里走,可要当心呀,别跑,别跳,慢慢走才不会摔倒。”

儿子也提醒妈妈:“嗯,我会小心的,等你那儿要是下雪了,别忘了告诉我,我再提醒你小心走路。”妻子再次哽咽了:“好,下雪了我一定先告诉儿子……”

听着这娘俩你来我往地相互牵挂,我心里一阵温暖,这才是真正一家人嘛!

以前我几乎没给妻子买过礼物,但现在为了表达“牵挂”,我给妻子买了一副手套——其实是我和儿子一起去买的,也是我对儿子进行“牵挂”教育的一部分。买完以后,我带上儿子去了趟快递公司,把手套寄走了。儿子还在内包装的纸面上歪歪扭扭地学写了几个字:“妈妈,我们想你。”当然,这也是我教的,挂念不仅仅是“说说话”,还要学会给远方的亲人寄送“关爱”……

几天后,妻子收到了我们寄去的手套,打电话跟我和儿子说:“手套戴上了,真暖和。还有儿子写的字,真漂亮……”听到妈妈收到了“牵挂”,儿子更来劲了,说:“妈妈,我和爸爸还要给你送去一件棉大衣。”

听着儿子“吹牛”,我笑了。不,这不是吹牛,而是真实的知冷知热的牵挂——我决定和儿子一起实现下一个“牵挂”行动,给妻子寄送一件棉衣。

等半年以后妻子从外地回来时,对亲人的牵挂已在我儿子心里扎了根,长成了一棵爱的小树。

家的牵挂范文第5篇

牵挂是无声的,它总是那么静。它不需要任何东西的传介,就能从心的这一方传到心的那一方,无论是天南还是地北。

牵挂,它就像一部无声电话,它能把自己的心声传给自己所牵挂的人。哥哥在新疆,我在河北。哥哥是一名军人,我是一名学生。哥哥可以三年不回家,我不可以一天不在家。新疆处于高原,氧气很少。哥哥刚去那里时,根本受不了。可哥哥不在乎,哥哥挺过来了。哥哥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家里人太想念自己而生病。

哥哥刚当兵的时候,一有空就往家里打电话。哥哥不说苦,不说累,只说自己过的很好。可哥哥受的苦大家都知道,谁也没有说出来。因为大家都在互相的牵挂,不想让对方过于伤心。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哥哥不再和家里通电话了。只让电话响两声就挂断了。大家都知道电话是哥哥打来得。这时大家会停下手中的活,静静的坐着,都在想着哥哥,为哥哥祈祷着。

哥哥现在回来了,当问起不通电话的原因时,哥哥哭了。哥哥说自己太想家了,怕在电话里哭了,让家里人为他担心。每次挂断后,哥哥都守在电话旁,诉说着一切。就这样,大家持续了三年。你牵挂着我,我牵挂着你。现在哥哥终于回来了,大家都哭了,好象把三年来心里的牵挂一下子释放了出来。

牵挂是美丽的,牵挂是动人的。如果真有一部电话不用声音就能知道他在说什么,那么它肯定是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