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玉器鉴赏

玉器鉴赏

玉器鉴赏

玉器鉴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龙纹玉器 鉴赏方法 自身特征 交易情况 防伪策略

古龙纹玉器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这种文物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其存世的数量极其少,交易价格也较为昂贵。这种交易行情就使得一些赝品进入市场,一些人能够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因此,有效的鉴赏方法就成为了诸多古龙纹买卖者的迫切追求。古龙纹玉器与其他普通的文物有所不同,其价值更多取决于古龙纹玉器产生的年代,自然年代越久远价值就越高。因此,古龙纹玉器的鉴赏重点应当更多集中在对其产生年代的鉴赏。所以梳理每一个时期古龙纹玉器的特点就成为了进行其鉴赏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秉持一种开拓视野的思维。应该说在古龙纹玉器研究领域,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翻阅这些已发表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纰漏,还有许多重要的东西尚未挖掘出来,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具有较大的空间。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应该回归最根本的基础,也就是对各个时期古龙纹玉器的特点进行详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相关方法进行分析。

一、不同时期古龙纹玉器的不同特点

(一)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的古龙纹玉器特点

古龙纹玉器的出现与华夏民族以龙为名族图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古龙纹玉器的出现远在上古三代之前。距今约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古龙纹玉器出土,这就说明古龙纹玉器最早出现于红山文化时期。此时的玉龙是由玉猪演变而来,但是数量极其少,这一时期的古龙纹玉器大多收藏在博物馆里,市场根本不可能见到。

商周时期,古龙纹玉器出土的较多。这一时期的古龙纹玉器的纹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简单的条纹转向了复杂的图案。并且这一时期的玉龙多为片状身躯,大多呈现出卷曲的i形。值得一提的是玉龙的头顶上居然有蘑菇状的角,并且眼睛多呈现为“臣”字形,俗称“臣”字目,龙背上还出现了脊齿形的装饰。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玉龙为圆雕(见图1),玉龙张口露齿,“臣”字目,柱形角,龙背脊齿形装饰,龙身饰菱形鳞纹,短尾卷曲,呈伏卧状,以此可知商代晚期玉龙的形态。

需要强调的是周代的古龙纹玉器还有其自身独特之处,那就是它的“臣”字目眼角线相对于商代来说长了一些,并且其眼角还多了一些钩形的装饰。这一时期的古龙纹玉器数量较多,价格当属市场的最高的行列,在市场的虽有流通,但是大多见于一些大型的国际文物交易会。

(二)春秋至汉时期的古龙纹玉器特点

战国时期是古龙纹玉器产生的高峰期,故而这一时期的古龙纹玉器数量较多,在交易市场也较为常见。战国的古龙纹玉器是在春秋时期古龙纹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春秋时的玉龙一般多为璜形器,两端作对称的龙首,双龙同体,浅浮雕云纹以及谷纹还有蟠虺纹都出现在整个古龙纹玉器全器上。一般来说春秋晚期的玉龙已经开始出现“S”形回首、弓身、卷尾的龙纹佩。

相对来说,战国时期的玉龙龙身的长度还要大一些,并且玉龙身形蜿蜒曲折,尖尾下卷。战国时期古龙纹玉器的玉龙多为回首状,其龙口为全张开形,两个钳状獠牙呈现出对峙的状态,下唇琢成钺形,威严凶悍。通体饰云纹、谷纹、涡纹等,纹饰相对来说较为繁密。通过一些学者的研究可知,战国时期的古龙纹玉器一般都是出自各个诸侯国王侯、贵族的墓葬,可以说这些玉龙一方面是这些人生前必定佩戴的装饰,另一方面也是权力的象征。从这些古龙纹玉器可以看出阶级分化的状态。

在我国玉雕史上,汉代是玉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玉雕的黄金时期。到了汉代,龙形已初步确定,头上长出双角,龙身曲折盘旋,向四足兽发展,并出现了双翼。晚期龙首变长,似马头。该时期的古龙纹玉器更多的在交易市场上出现。这一时期的龙形基本上确定下来,即龙头上出现了双角,龙身体曲折盘旋,龙的四足呈现出兽足的形状,并且龙身上还出现双翼。

(三)魏晋至唐时期的古龙纹玉器特点

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仍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因为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导致了古龙纹玉器发展受阻,整体上没有大的改变,和汉代玉龙相似。该时期出土的其他玉器数量也很少,并且体积都极小。一些体积较大的玉器,比如大型玉礼器等在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

隋唐时期的古龙纹玉器又进入了高速发展与繁荣时期。隋唐玉龙形体夸张、气韵生动,有一种向上的姿态和美感。因为这一时期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再加上隋唐皇室崇尚玉器的把玩,所以这一时期的古龙纹玉器不但数量较多,而且在做工工艺上也更加的精湛。这一时期的玉龙形体气韵生动,耳朵呈花叶形状,龙口相当开阔,有的口角能够穿过眼梢,占龙首的三分之二,并且口中的牙齿呈现出梳子的形状,下颚还有长长的胡须。玉龙的毛发呈飘拂状,相对于以前各时期来说,玉龙的身躯又细又长,并且还呈现出斜方格鳞纹。另外,玉龙的后腿与龙尾相互缠绕一起,并用蛇腹一样的阴刻线装饰(见图2)。

(四)宋元时期的古龙纹玉器特点

玉器鉴赏范文第2篇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殇外,其余24人均封为亲王。亲王中一部分授以兵权,如燕王朱棣(dl)、宁王朱权等,命他们驻守北方,抵御蒙古人。明朝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皇子封亲王,亲王封号均用古国名或地名,如秦、晋、荆等;亲王嫡长子年至10岁立为王世子,授金册金印,嫡长孙为世孙,冠服等制度同一品官,他们是亲王位号的合法继承人。其余亲王诸子年及10岁立为郡王,授涂金银册银印,郡王封号用州县地名或古地名,一般为两个字,如新平、广昌、乐安等。郡王嫡长子年至10岁立为郡王世子,嫡长孙为世孙,冠服等制度同二品官,他们都是郡王位号的合法继承人。其余郡王诸子封为镇国将军,郡王之孙封为辅国将军,郡王之曾孙封为奉国将军,郡王四世孙封为镇国中尉,郡王五世孙封为辅国中尉,郡王六世孙以下皆封为奉国中尉,世袭封号。这些宗亲子弟出生时须向专门掌管皇室宗族事务的宗人府请名,年长再请婚,食俸终生,死后复由朝廷祭葬。列爵封藩制度作为巩固朱家王朝统治一系列重大措施之一,在明代相沿无改,致使明宗藩世代蕃衍,朱氏子孙遍及全国。

明代分封在江西境内的有三藩:即南昌的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为首的宁藩王系,传五世五王,后因起兵叛国被革藩;鄱阳的明仁宗第七子淮靖王朱瞻为首的淮藩王系,传八世九王;南城的明宪宗第四子益端王朱g槟为首的益藩王系,传七世七王。

分封在江西境内的三藩,都是朱家王朝的皇室贵胄,他们生前披金戴玉,尽享荣华富贵,骄奢淫逸,死后还要把大量珍宝带进坟墓,盛殓厚葬,妄想继续享用。为了让尸体和随葬物能够长期保存,在埋葬过程中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防腐措施。例如,用衣物、丝绵等包裹绑扎尸体,这样有助于隔离空气和防止蚊蝇昆虫侵入尸体,带入细菌,还可以缩小棺内剩余空间,延缓尸体腐烂的速度。还有,注重木质棺椁的用材、髹漆和拼合方式,木材以楠木为多,棺外包裹有麻布层,再涂上厚厚的油漆层,这就大大增加了棺椁的密封性能。在棺内置放石灰包、灯芯草、绵纸、木炭等干燥剂及吸水物品,以吸收棺内及外界渗入的水分,抑制细菌生长。入殓时还使用水银、樟脑、硫磺、松香等具有灭菌防腐功效的药物来杀菌消毒,改善墓室环境。这些措施的采用,使益宣王墓、宁靖王夫人吴氏墓的尸体均得到了较好保护。

明代江西的社会经济在宋、元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进步,市镇发达,手工业全面繁荣,商品贸易空前活跃。

江西各地出土玉器的明墓在100座以上,尤以宁王、益王家族所在的南昌、南城两地最为集中,主要有:南昌市新建县华东交通大学院内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宁靖王朱奠培夫人吴氏墓,出土玉圭1件,玉佩1副,玉片、玉珠数千件;南城县红湖乡外源村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益端王朱g槟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圭、玉带等26件(组);南城县洪门乡长塘村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益庄王朱厚烨(yf)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圭、玉佩、玉带等1500多件;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yl)(ykn)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圭、玉佩、玉带等289件(组),玉珠千余颗。

南昌宁王、南城益王家族墓出土玉器,有礼仪用玉圭、玉璧,实用佩玉、腰带、带钩、头饰、服饰、坠饰等,以玉圭、玉腰带及各种玉佩最为常见,一般是每棺出玉圭、玉腰带、玉组佩各1件。玉佩饰种类丰富,有玉人、玉兽、玉鱼、玉鸟、玉花、玉牌子等,以益宣王墓出土的成串玉佩饰最具特色。这些玉器,时代从明中期至末期,为研究明王朝中央和地方制玉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玉圭、玉璧等玉礼器,在明代只有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才能享用。《明史・舆服志》记洪武“二十六年更定,衮冕十二章……圭长一尺二寸”。“永乐三年定,玉圭长一尺二寸,剡(yen)其上,刻山四,以象四镇之山,盖周镇圭制,异于大圭不琢者也。以黄绮约其下,别以囊,韬之金龙纹。”“嘉靖八年……乃定制……玉圭视镇圭差小,剡上方下,有篆文曰‘讨罪安民’。”“皇后冠服,玉谷圭,长七寸,剡其上,琢谷文。”“后太子妃冠服……其玉圭、带绶、玉佩俱同王皇妃。”“亲王冠服,洪武二十六年定……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亲王世子冠服,永乐三年更定,玉圭长九寸。”南昌、南城等地的明藩王墓多数出土玉圭,总数在20件以上,基本形制是剡上方下,呈长条形片状,顶端凸起尖角,下端方正,边线平直,双面刻5行凸起的谷纹,长度在15厘米左右,约合明代的五寸,是明代最小的一种玉圭。平民墓中未见玉圭出土。考古发现表明,明代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对玉圭的专用制度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江西明墓中出土了30多套玉带,较好地体现了当时玉带的制作工艺成就。明代早、中期的玉带板多光素无纹,如端王墓出土玉带板,羊脂玉质,光泽较亮,素面无纹。明代中后期的玉腰带多数为20块一套,排列形式按规定分为前后两排,前排13块,排列顺序为:长方形1块居中,两侧对称排列长条形1块、桃形3块、长条形1块、圭形1块;后排为大小相等或大致相等的长方形玉块7块,称七排方。益宣王墓出土的花形玉腰带,中心为瓜形,四周雕花瓣。花形是明代玉带板的又一风格。益宣王墓、新建乌溪乡第三村明墓出土的玉带板中,均有2块提携,类似的形制见于明初南京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因而它们既有可能是江西地区特有的玉带形制,也有可能是明初旧玉。明代后期玉带板则多施有纹饰,纹样很丰富,有龙纹、凤纹、麒麟纹、花卉纹,常以龙纹、凤纹、麒麟纹作主纹,以缠枝花卉纹作底纹,再衬以如意、云纹、古钱、松石和s纹等吉祥用意的图案,烘托主纹,充满活力,装饰化倾向更为突出,藩王玉腰带多数饰三爪或四爪的蟒;琢制工艺有粗细之分,粗工者奔放不羁,细工者精巧别致。还出现二层、三层甚至多层镂雕,玲珑剔透,有的还在纹饰内描金,极尽装饰之能事。如益宣王继妃孙氏墓所出玉带板,饰浅浮雕牡丹花,花纹阴线内描金,显得富丽堂皇。

江西古代玉器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历代玉器出土很多,尤其是明代藩王墓,往往有墓志、买地券、冥途路引等标明埋葬时间的纪年材料,给出了墓葬的确切下葬时间。出土玉器,时代明确,制作精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玉器的发展历程,可以视为这一时期的标准器,对于传世玉器研究来说,具有较好的参照作用。以下举例说明:

1.谷纹玉圭

长15.3厘米,宽5.3厘米,厚0.85厘米(图1)。2001年在新建县华东交通大学院内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青玉质,质地温润。两面各刻有圆泡状谷纹5行,谷纹直径0.5厘米。出土时,末端附有一云凤纹锦套,置于墓主大衫内、冠服之上的胸口部位。现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六边形纹玉圭

长15.4厘米,宽5.6厘米,厚1厘米(图2)。1958年于南城县洪门乡长塘村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益庄王朱厚烨元妃王氏墓出土。青玉质,有水沁。长条形片状,剡上方下,两面均阴刻平行直线4条,左右分别斜刻12、13条斜线与直线相交,将圭面划分成六边形5行。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3.谷纹玉圭

长15.5厘米,宽4.9厘米,厚0.7厘米(图3)。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为暗绿色青玉质,有水沁。长条形片状,剡上方下,双面刻5行谷纹,谷纹为圆泡形。出土时附有一个6.4厘米高的黄绢套子,置于墓主头部左侧。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4.谷纹玉圭

长15.8厘米,宽5.3厘米,厚0.9厘米(图4)。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墓出土。青玉质,长条形片状,剡上方下,打磨光滑。上有谷纹5行,排列整齐。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5.云龙纹玉带

长方形(kue)长6.8~7.3厘米、宽3.8厘米,桃形横宽4厘米,长条形长3.8厘米、宽1.6厘米,(chw)尾长8.6厘米、宽3.8厘米,厚均0.7厘米(图5)。1952年在新建县乌溪乡第一村明弘治十年(1497年)宁康王朱觐均墓出土。白玉,滋润晶莹,玻璃光泽,不透明。整副由20块带板构成。每块带板正面在边框内地作浅显麻点,然后用减地平凸法手法浅浮雕游龙戏珠纹。龙侧首弯曲,眼作双小圆圈凸目,双目上方压着2片蝴蝶翅形;如意形鼻,两侧出须,下唇也有须前飘,颈发较短,作斜上向前状,角如分叉鹿角;躯体粗壮膘肥,秃尾细长;四腿较肥,腿关节部雕有小云头,小腿上阴刻三根短毛丝纹,五爪张开有力呈风车状,龙头的前方雕有细长的火焰向一侧飘拂呈珊瑚枝状,龙身周围环绕朵云纹,似龙翻腾于云雾中。背面光素无纹,四角有牛鼻孔供穿缀。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6.花卉纹玉带

提携长4.6厘米、宽4厘米、厚1.3厘米,方形长4.1厘米、宽3.6厘米、厚1厘米,月牙形长2.5厘米、宽1.6厘米、厚0.7厘米,长条形长3.9厘米、宽1厘米、厚1.4厘米,尾长6.7厘米、宽2.5厘米、厚0.8厘米(图6)。1952年在新建乌溪乡第三村明墓出土。青玉质,有水沁。一套20块,计有提携2、方形2、长条形4、月牙形10、尾2。提携器面近方形,有高浮雕花卉纹,一边向外突出一个提环;其余每块沿边一周阴刻线,器面高浮雕花卉纹,背部有穿鼻。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7.包金玉带

长方形长4.8~7.2厘米、宽3厘米,桃形横宽3厘米,长条形长3厘米、宽1.8厘米,尾长7厘米、宽3厘米,厚均0.8厘米(图7)。1981年在南昌市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昭勇将军戴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灰白色,共20块。玉片四周包金,两尾背面也为金铂所包,玉片光素无纹,抛光较好,背有穿鼻。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8.松鹿纹玉带

长方形长5.4~6.7厘米、宽3.6厘米,桃形横宽3.6厘米,长条形长3.6厘米、宽1.7厘米,尾长7.6厘米、宽3.5厘米,厚均0.5厘米(图8)。1975年在南昌市蛟桥乡明墓出土。青白色,一套20片。正面透雕松、竹、梅、鹿、小鸟、牡丹、山石等纹饰,后背边框内平坦下挖至近板厚的二分之一,下凹处尚留有少许金粉。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9.龙凤纹玉带

长方形长5.4~7.8厘米、宽4.5厘米,长条形长4.3厘米、宽1.5厘米,桃形横宽3.8厘米,尾长7.9厘米、宽4.6厘米,厚均0.8厘米(图9)。1958年于南城县洪门乡长塘村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益庄王朱厚烨元妃王氏墓出土。呈豆绿色。共19块,计长方形7、长条形4、桃形6、尾2。6块桃形正面浮雕游龙,7块长方形正面浮雕龙、凤、蝙蝠和海涛纹,4块长条形正面浮雕蝙蝠、如意纹,2块尾正面浮雕龙、凤、蝙蝠纹。龙身细长,龙发上冲,上唇微翘,圆眼凸目,风车形爪,关节处琢出小云头。整套腰带精工细琢,光泽好,纹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0.玉带

长方形长6.5~7.7厘米、宽5.1~5.3厘米,长条形长5.1~5.3厘米,宽2~2.3厘米,桃形横宽5.1厘米,尾长9.7厘米、宽5.3厘米,厚均0.6厘米(图10)。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青色,素面无纹,共20块。衬带完好,系用双层黄素缎中夹纸帮,长136厘米,宽6厘米,两端备有宽紧结扎带。出土时系在第二层袍外腰部,各部件相对位置明确,为我们了解明代后期玉腰带的组成提供了实物资料。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1.描金牡丹纹玉带

长方形长6.6厘米、宽3厘米,瓜形长3.4~3.9厘米、宽2.8~3厘米,桃形横宽2.6厘米,吊篮形横宽3厘米,厚均0.6厘米(图11)。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十年(1582年)益宣王朱翊继妃孙氏墓出土。青玉质。共16块,长方形1、桃形6、瓜形7、吊篮形2。正面浮雕盛开的牡丹花纹,阴线内描金;背面有2对或3对斜形对穿的小孔,便于缀在衬带上。出土时置于包巾内,各部件相对位置不明。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2.花托喜字纹玉带

长方形长5.8厘米、宽4.8厘米,长条形长4.8厘米、宽2厘米,桃形横宽4.8厘米,厚均0.6厘米(图12)。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白玉质,玉色乳白明净,透雕。因该墓被盗,仅存6块,计长方形1、长条形1、桃形4。长方形、桃形正面边框内透雕花卉托喜字纹,长条形正面边框内透雕花卉纹,背面均有用于穿缀的小孔。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3.麒麟纹玉带

长条形长6.2厘米、宽1.9厘米,长方形长7.1厘米、宽6.3厘米,桃形横宽5.8厘米,尾长9.3厘米、宽6.5厘米,厚均0.6厘米(图13)。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墓出土。青玉质,玻璃光泽,镂刻精工。共17块,计长条形3、长方形7、桃形5、尾2。3块长条形在边框内透雕花卉图案,其余均透雕有翼麒麟,衬以山石、松枝、牡丹花图案等吉祥纹样,琢工精细,形象生动。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4.描金云凤纹玉佩

通长84.2厘米(图14)。2001年在新建县华东交通大学院内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青玉为主,间以黄白等色玉珠。一套2件,均由玉珩(hsng)、玉l(yc)、玉琚、玉冲牙、玉璜、玉花、玉滴等10件玉饰构成。珩上有金钩,珩下系组,以丝线串以玉珠,连于l、琚上;末悬冲牙两旁各悬璜及滴,中间均串以玉珠,各有450多颗。珩、l、琚、璜上双面阴刻朵云纹,刻纹内描金;冲牙双面阴刻云凤纹,刻纹内描金。出土时置于墓主大衫外背侧垂肘旁。现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5.玉佩

叶形长13.5厘米、宽1.2 厘米,三角形长3厘米、宽2.5厘米(图15)。1972年在南城县红湖乡外源村北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益端王朱g槟墓出土。灰白色,有色斑。玉佩残件,有叶形、棱角形、方形、圆形、长条形等玉片70片,叶形玉片上两面对称有阴线刻叶脉纹,方形玉饰上留有管钻痕迹,是明代玉佩的另一种形式。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6.龙凤纹玉佩

通长66厘米(图16)。1979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朱翊墓出土。共22件,计银带钩2、珩2、l2、琚2、璜2、冲牙2、玉滴8,另有600多颗分段串缀的小玉珠,它们应分属2件佩的构件。玉珩上刻有纵横各5行圆泡形纹,其他玉片上刻变体龙、凤、卷云纹。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7.云凤纹玉佩

通长80厘米(图17)。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一套2件,均和若干玉珠构成。珩、l、琚、璜上双面阴刻朵云纹。青灰色,有色斑。由玉珩、玉l、玉琚、玉冲牙、玉璜、玉花、玉滴等玉佩的常见构件及长条形、柳叶形、菱形、三角形玉片和352颗玉珠编成,珩上有金钩,珩下系组,以丝线串以玉珠,连于l、琚上。金钩内刻有“银作局嘉靖元年六月内造金五钱”,标明了此器的制作时间及作坊,表明它是宫廷银作局所制,当为御赐之物。棺内出土2副,出土时置于包巾内。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8.云龙纹玉佩

珩长8.5厘米、宽5.5厘米,琚长4.9厘米、宽1.9厘米,璜横宽2.2厘米、竖径4.4厘米,厚均0.3厘米(图18)。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白色,有色斑。现存6块,珩2件,花朵形,阴刻龙纹;琚3件,圭形,阴刻云纹;璜1件,呈半圆形,中部有一小圆缺,阴刻云纹。这些玉饰,刻纹生动流畅,有用于穿缀的小孔。另有635颗小玉珠,呈灰白色或黄色、黑色、乳白色。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9.鸳鸯戏莲玉扣花

长4.1厘米,宽1.9厘米(图19)。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羊脂玉质,细腻润泽。扣合后中间为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小鸳鸯分居两侧;分开后则为一只鸳鸯与莲花相连,莲花中有一圆孔,另一鸳鸯前有一长榫,榫头有一圆片,可扣合到莲花的圆孔中,鸳鸯作展翅状,翅部有羽纹。出土时置于墓主头部左侧。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0.玛瑙七梁冠

高3.5厘米,横宽5.5厘米(图20)。1979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朱翊墓出土。玛瑙质,棕红色,透明。作长方形,冠顶雕七梁,梁向后内卷,两侧作卷云状,在卷云纹中有插簪用的小圆孔。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1.竹形玉簪

长9.7厘米(图21)。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青玉质。呈单股的圆锥体状,簪首作竹兜形,带3片竹叶;簪身作竹竿形。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2.金耳环玉坠饰

玉坠长3.7厘米,通长6.6厘米(图22)。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白玉质,玉质白嫩,通体抛光,光洁明亮。呈长茄形,上端有圆鼻,用金丝缀以金叶(花萼)4瓣,再穿绕于圆鼻内,每瓣花萼上透雕缠枝花卉图案,其上镶嵌宝石一颗,在4瓣花萼的中心顶端有孔,以较粗的金丝为耳环钩。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3.玉戒指

直径2厘米(图23)。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益宣王朱翊元妃李氏墓出土。白玉质,润泽光洁。上半环戒面略宽,其横截面呈凹形。同墓出土4件,造型大小均相同,出土时固定在一块绸布上,置于墓主头部左侧。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4.透雕玉鸳鸯

长5.3厘米,宽3.3厘米,通高4.2厘米(图24)。1979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朱翊墓出土。鸳鸯呈紫色,其余部分呈白色。造型为鸳鸯戏水。鸳鸯昂首、缩颈,羽冠上翘,鸳鸯头顶雕有一柳叶形玉片与其尾相连以代毛冠,口衔缠枝莲,卧于莲花、莲蓬及莲叶中,姿态生动。底部为椭圆形,有2个对穿的小斜孔,以备缀串。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5.螭纹玉香笼

通高15厘米,外径3厘米,内径2厘米(图25)。1982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崇祯七年(1634年)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白玉质,有沁,带褐黄皮和灰白斑;盖稍残,缺底座,器体呈圆筒状,镂雕3条螭及梅花、,相互缠绕,浑然一体,螭为花叶眉,如意耳,夸张花叶形角及尾巴。器盖呈圆饼状,高约1厘米,青灰沁中带黑褐色花斑,琢一盘曲的浮雕螭龙。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6. 花叶纹玉璧

直径5.9厘米,孔径1.4厘米,厚0.4厘米(图26)。1979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朱翊墓出土。青灰色。造型不规整、厚薄不一,一面光素无纹,一面阴刻花叶纹,打磨欠精,刻划草率。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7.人形玉佩

高6.6厘米(图27)。1972年在南城县红湖乡红岭外源村北明嘉靖十九年(1538年)益端王朱g槟妃彭氏墓出土。青玉,受沁而大部分呈鸡骨白。圆头硕脑,光头,缩颈,下颔于胸前。宽阴刻线推磨出五官,额与鼻呈“丫”,鼻端略宽,眼部为阴刻环形外廓,内部凸起的阳纹眼睛中有一阴刻线,嘴为阴刻线。窄袖紧身衣,两手于胸前作持物状。肥裤,两叉,一前一后。肩上小孔为两面对钻,其中一人的穿孔为三次钻成:两面对钻大孔,中以小孔穿通。从两人的五官看,似为老人;从背后体形看,隆肩、丰臀应该是女性。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8.圆茄形玉饰

直径1.7厘米,通高2.7厘米(图28)。1980年在南城县岳口乡游家港村女冠山明万历十年(1582年)益宣王朱翊继妃孙氏墓出土。青玉质,有褐斑。形似茄子,顶部有孔包金叶3瓣,上端有小圆环。棺内出土4件,造型相同。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29.宝相花玉佩

直径6.5厘米(图29)。1972年在南城县红湖乡红岭外源村北明嘉靖十九年(1538年)益端王朱g槟妃彭氏墓出土。扁平圆形。透雕开放的宝相花。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30.佛像玉牌

玉器鉴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雕刻工艺;玉器;收藏价值

0 前言

玉器凝聚我国传统文化,意蕴智慧,同时具有神秘、通灵、纯粹、富贵、圣洁等多种含义,已经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化。发展初期,玉器是人们生活中的简单装饰品,接着逐渐成为礼仪、宗教等用品,接着发展为佩戴品,最后发展为如今的收藏品。[1]这个演变过程完全反应各个阶段的社会情况,同时也反映人们审美观点变化,贯穿在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现阶段,玉器成为重要的收藏品,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通常情况下,收藏者评价具体某一玉器收藏价值包括如下方面:稀缺性、知名度、题材、材质、工艺、佩戴效果等。本文首先选取玉器收藏的具体优势,然后从雕刻工艺角度分析各种不同玉器的收藏价值,旨在分享收藏经验。[2]

1 选取玉器收藏的优势

1.1 投资

研究表明,玉石是不可再生的。由于长时间开采,导致大量玉石种类消失,进而致使玉石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与此同时,玉石加工支付费用也不断增加,这也造成玉器价格飙升。正是由于玉器价格不断上涨,因此很多投资者看到其投资价值,进而欲将其进行收藏,待其价格上涨,从中获利。这样一来,玉器的需求量也显著增加,同时也导致其价格上涨。

1.2 极易鉴定

由于玉器极易鉴定,进而降低购买劣质产品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品种方面。虽然玉石具有多种类型,而且很多都极易出现混淆情况。倘若缺乏相关鉴别经验,则收藏者可将其送至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判断,支付费用不高,而且准确度较高。[3]通常情况,此类鉴定机构结合玉材的化学、物理等多方面知识进行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认可。与玉器不同,其他古玩的鉴定标准不相同,各个机构的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判断其优劣。二是工艺方面。倘若某一玉器纹线十分流畅,而且造型较为优美,则判定为巧匠的作品。倘若缺乏相关经验,则收藏者平时可多看相关图册,进而完善自身的鉴赏知识。

1.3 实用性

一方面,玉器可衬托佩戴者的气质,显得更为高雅。研究表明,古代人通过佩戴玉石来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规范。倘若佩戴者的走式、步幅不符合一定的规范,则玉石不会产生悦耳的响声,进而对其气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可以作为纪念品。[4]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玉器作为吉祥物、信物赠送给他人,表达美好祝福。玉器具有佩戴、审美等功能,而且一直保存至今。

1.4 高雅性

通常情况下,玉器都比较绚丽多彩,而且温润。倘若将其摆放在室内,以供欣赏,十分养眼。此外,玉器的工艺较高,可展示各种不懂的艺术形象,展示其独特的优势。与此同时,玉器可经过长时间保存,不会受到酸碱盐、火、水等影响,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

1.5 文化价值

玉石贯穿我国各个发展阶段,在人们内心具有一定的地位。与此同时,古代玉器的图案具有一定的含义,往往表达平安以及健康含义。

2 不同玉器的收藏价值――基于雕刻工艺角度

2.1 花卉瓶

玉雕类型的花卉瓶是将天然瓶以及玉雕花卉进行融合。在鉴定此类瓶子过程中,鉴定者主要是观察瓶体、花卉协调性如何。具体来说,鉴定者主要观察雕刻主体是否明确,而且观察花朵以及枝干间的纹脉是否清晰合理。倘若存在风吹情况,则鉴定者观察风吹动的花叶、花卉等是否依照相同方向摆动。此外,在鉴定过程中,鉴定者还要观察瓶身是否规矩,雕刻工艺的生动程度。

2.2 花鸟走兽类

一是走兽类。走兽是玉器作品的常见雕刻对象,不仅包括羊、麋鹿、马、狮等真实存在的动物,而且包括麒麟、龙等传说兽类。在鉴定过程中,鉴定者应当观察所雕刻动物身体比例以及细部。通常情况下,兽类作品具有群雕、套件、单件等区别,而每件套件作品通常包括8件或者5件。然而,收藏者需要注意的是,玉马一般不存在4件或者5件。二是飞禽类。常见的飞禽作品包括鸳鸯、喜鹊、仙鹤、孔雀以及凤凰等。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应当特别观察鸟类的鸟头、爪等部位以及观察其剔尾、理尾、洗浴等动作。三是花卉类。对于此类作品,鉴赏者应当注重观察作品的布局以及章法,而且观察花朵、花蕾、花瓣等部位雕刻是否具有一定的动态。

2.3 人物

雕刻过程中,雕刻者往往通过圆雕工艺进行雕刻。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应当观察人物衣褶、眼神、身体比例等线条雕刻情况。人物包括童子、佛像、老人、仕女等人物,在风格以及工艺上有所不同。例如,童子。对于此类作品,鉴赏者关键是观察所雕刻的童子的眼神、稚气等细部以及整体流畅感。在很多作品中,雕刻者故意将身体、头部的比例夸大,进而提高其艺术效果。又如名人,雕刻常见的名人包括渔翁、天王、十八罗汉、太白金星等。对于名人人物作品,鉴赏者需要观察作品整体的气质以及协调性。

2.4 玉雕山子

此类雕刻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采用线描、写意等技巧,将国画充分应用在雕刻过程中。鉴赏者需要观察是否具有明确的主题;是否遵循透视的规则;是否合理应用皮色、俏色等。在很多的山子雕作品中,人们发现雕刻者往往喜欢采用深远法、平远法以及高远法这三种手法,结合山石位置进行组合,具有广泛题材。除了以上种类外,我国存在手镯、耳环、吊坠等多种类型雕刻,而鉴赏者需要从雕刻工艺、原料、技法等多方面进行鉴赏,评价其收藏价值。

3 结束语

玉雕器皿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期间,包括镂雕、圆雕、浮雕这三种类型的雕刻工艺。浮雕又包括线刻、阴刻、阳刻等类型;圆雕是最为常见的工艺,十分注重人物线条、身形、眼神等情况,主张表达真情实感。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玉器的鉴别方法,包括花卉瓶、花鸟走兽类、人物、玉雕山子等,为收藏者进行玉器鉴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任清华,黄林毅.基于珠宝玉石人才培养的“四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15(12): 44-48.

[2] 刘林森.浅谈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攻略”[J].科技与企业,2016(05):182.

玉器鉴赏范文第4篇

艺术品投资的两大风险

投资艺术品不仅需要雄厚的财力,更需要在其身价倍增之前慧眼识才,认准它蕴含的无可限量的价值。然而,对于这种高回报亦是高风险的投资方式,许多人仅仅是略知皮毛甚至知之甚少。

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艺术品本身具有极大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对于非专业人士的眼力和发掘力要求是较高的。

艺术品是商品,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其价值,如果丧失了应有的美学、历史和文化价值,其经济价值不是荡然无存,就是严重缩水,投资艺术品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把握价值。

如青铜器,从采矿、冶炼、设计、制模、浇铸到成型,几十道工序,成百成千人付出无数劳动,它的价值量必然大。同样一件青铜器,由于有没有纹饰、铭文,价格就天渊之别。又如陶瓷中的清瓷,由于距离年代不长,就造成许多民国仿品,投资清代瓷器,就增加了买到民国瓷的风险。

信息透明度不够

艺术品收藏或投资的门类复杂,按大的种类说,分古代和现代艺术品;按具体门类说,则有几十种,如邮票、钱币、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古籍善本、明清家具、首饰、奇石、文房用具、民俗用品等。在每一种门类中又有小分类,如钱币中有古币、今币、纸币、硬币之分,青铜器中有礼器、实用器;兵器、青铜镜之分,书画中有书法和绘画之分等。市场上不同门类的艺术品价格会有天壤之别,相应的投资回报率就会不同,加之市场炒作,信息不完全导致的逆向选择就会产生,某些刚入行的投资者不免要被忽悠一番。

艺术品投资要懂行

对于希望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借助艺术品基金尝试和体验一下艺术品投资的方式和手法。要对比分析基金发行人已发行基金的历史业绩,拟任基金管理人的历史业绩,以及背后的艺术品专家资源支持等情况。在做艺术品份额投资时,不要盲目追高,要建立自己的投资和价值体系。

玉器鉴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古董陈设 收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室内设计重要内容的室内陈设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追求精致典雅的生活,一般有收藏古董的癖好,如董其昌《古董十三说》中所言:“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他们一方面喜欢收藏玩赏,一方面又把古董陈设作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有些古董既具悦目的视觉形式,又能显示出室主的文化品位,古董陈设能增强室内环境的书卷气息。

古董原意为“骨董”,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宣《疑耀》卷五四:“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说:“杂古器物不类为类者,名骨董”骨董或古董成为明清时代普遍的说法,由于古董专供玩赏,清乾隆年间,人们开始称古董为“古玩”即古代文玩的简称。

古代士大夫对古董的收藏和赏玩,应该说早已有之。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唐初薛稷亦好古博雅。但是,将古器物赏玩自觉纳入文人雅趣系列却开始于晚唐,由于这时期的文化风气使人们更注重细腻内向的直观体验。两宋时期,古董的玩赏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热流。士林领袖欧阳修不遗余力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得书画鼎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卒。”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苏东坡、米芾等一些书画名家也酷嗜文玩金石。苏东坡《书黄州古编钟》《书古铜鼎》等文记述了他对古器的玩赏。米芾“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明清时期,由于考古学的兴起,文人对古董的收藏与鉴赏更有讲究,屠隆《考余事》,高濂《燕居清赏笺》,文震亨《长物志》,董其昌《古董十三说》都是对古董收藏和鉴赏的专门论述。古董玩赏关乎文人士大夫性情的静养和人格完善,也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藻清浊的标志,古董在文人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室内陈设的重要内容。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不移而具”“余如秦铜汉玉,周鼎商彝,哥窑倭漆,厂盒宣炉,法书名画,晋帖唐琴,所畜之多,等分宜埒富,时人讥之,余谓博雅好古,尤是文人韵事,风雅之列。”

古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书画、家具、琴剑、灯镜、玉器、瓶炉等,其中书画的装裱形式包括卷轴、册页、横披、扇面、斗方等,书画的材料有绢、纺、帛、宣纸等。家具的形态有床榻,几案、椅凳、橱柜、台桌、屏架等,家具的材料有花梨木、紫檀、鸡翅木、红木、楠木、铁梨木、黄杨木等。瓶炉包括礼器和酒具,瓷器有官窑、哥窑、汝窑、均窑、柴窑、定窑等,青铜器有鼎、彝、尊、、觚、觯、壶、簋等。玉器按质地分有翡翠、和田玉、玛瑙、岫玉、鸡血、青田等,玉器造型有龙螭、鸾凤、避邪、圭璧、环等。古董是个很大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董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现代人把雕花门窗、瓦饰砖雕、民族服装、餐具茶具、雨具玩具等都作为收藏的内容。一些现代作家也大都有收藏的癖好,如鲁迅喜欢收藏汉画像石拓片。沈从文喜欢收藏西南少数民族的漆盒、土家印花布,还有扇套、眼镜盒、香袋等。周作人喜收旧墨锭、旧版书。唐喜收藏旧藏书票。黄永玉喜欢收藏烟斗。他们收藏的原则是“人弃我取,随缘即喜”,所以不会为收藏而劳心伤神,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们不但是古董收藏者,也是新古董的发现者。

搜求“古董”首先讲究鉴赏,古董的鉴赏讲究“雅、俗”之分,明清文人在古董品玩上的审美趣味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在视觉上崇尚“入土年入”因土气浸润而产生古意盎然的色彩,重视器物的朴拙纹饰。凡古者、真者为雅,新者、赝者多俗,稀罕少见者为雅,普通者为俗,天然细润者为雅,粗陋雕凿者为俗,纯净、素色者为雅,复杂、绚丽者为俗,大笔描金字者必俗,至于雕龙镂风、吉祥图案则更被定性为“俗气”。袁中郎《瓶史》中云:“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常见江南人家所藏的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文震亭《长物志》也谈到古董的鉴赏,“三代秦汉人制玉,古雅不凡,土锈血侵最多。”“铜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贵;、卣、、觯次之。”“官、哥、汝窑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如此鉴赏趣味,流露出文人高雅脱俗的审美倾向。

相关期刊更多

气象教育与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齐鲁渔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早期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