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玉器雕刻技术

玉器雕刻技术范文精选

玉器雕刻技术

玉器雕刻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现代玉雕;传承与创新

一、“失语”境况下我国玉雕艺术的文化意义

我国的玉雕艺术文化具有很深和极复杂的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下的玉雕艺术有着不同的含义。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联系甚为紧密,其根植之深对我国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是基于这个背景和基础,现代玉雕艺术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伴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我国传统文化中与玉雕艺术相关的很多内容都被逐层隐藏起来,有价值观念层面的,有形式特征层面的,也有审美层面的。不知从何时起,以玉器装饰艺术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文化失去了极具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失去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表现风格,失去了对精美装饰的执着追求,失去了对玉器文化传播的决心和信念,其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象征和特点逐渐消失在传承体系中。曾几何时,以玉器装饰艺术为代表的我国传统艺术文化被看作是维护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石,在向世人展示其古老而迷人的文化特质的同时,也成为后世学习、弘扬、传播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和素材。玉雕艺术的文化价值是多元化的,对其传承也是颇具民族意义的。在感知层面上,以图像表达和形式表现为基础的玉雕艺术带给人以充足的精神魅力,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改变着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一点,后人在学习和认识玉雕艺术文化时,有必要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出发去进一步挖掘玉雕艺术更深层的含义,追本溯源地加深对玉雕艺术的理解,以领悟其性质和特征,使之成为现代玉雕艺术向前发展的一个有力补充。

二、“逼仄”环境下我国玉雕艺术“文化身份”的当代诉求

受我国早先玉雕艺术、玉器雕刻文化光辉历史的影响,现代玉雕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和内涵。从精神层面上看,玉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玉器雕刻也不仅是一种艺术行为,而且也是一种艺术“语言”,将它与传统艺术价值观念相结合,并分析两者之间隐藏的关联,对帮助我们建立现代玉雕艺术价值观念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这是玉器文化、玉雕文化得以传承的有力手段。这种行为也将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审美体系,进而突出时代精神。因此,建立一个独立的现代学术雕塑艺术体系工艺品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业内人士与学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若想在“逼仄”环境下重拾我国玉雕艺术的风采,就必须构建起多维度的玉雕艺术体系,比如从价值观念出发建立价值体系,从审美层面出发建立美学体系,从雕刻工艺角度出发建立专家体系等。随着多维度体系逐渐被建立起来,现代玉雕艺术的表达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思路也将逐渐清晰起来,并且还会伴有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但多维度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迎接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历史的发展继承了过去和未来,文化的发展并不是技术问题,重点在于继承。选择正确的匹配点以及适当地学习技能,具有教育价值和典型意义,为现代中国的玉雕技术带来了新的优势。

三、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审美表现

在我国,玉器属于文化艺术范畴,并且我们也非常乐于、善于、执着于将玉器“拟人化”,比如我们经常用“仁”“义”“智”“勇”“洁”来描述玉器的品质与特征。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欣赏玉器时,常常习惯透过精美材料、精细工艺、华丽装饰的外表探寻它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的深层品质。因此,我们对玉器的评价是这样的,优秀的玉器作品常常能通过图案的设计蕴含作者抒发的情感,传达一定的意境,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对玉器审美的一种执着追求。玉器的表现手法通常有“实与虚”“露与藏”两种处理方式。这种对比式的表现方式常常会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影响人们对玉器的评价,具体表现为省略与精雕、简约与丰富,这也极大提升了玉器作品的意境。追求艺术作品意境美的表现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感受意境美往往会使人获得更多可遐想的空间,这与我国现代的简洁审美倾向有着相似之处,所以,玉器雕刻艺术“与生俱来”的“藏”“虚”“精”“简”是十分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玉雕作品有瞿利军的《水乡秋韵牌》。

四、包容兼蓄的外来文化

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玉雕是靠外在的形象性来表现其内在的涵养和心境的,这种特殊的表现方式本身就透露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现阶段,我国玉器雕刻艺术需要适当融合外来艺术文化的创作理念,使中外艺术理念在玉雕行为的持续发展和更新下碰撞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智慧火花。那么有人不禁会问:“像玉雕这种小体量的空间艺术作品真的能承载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理念与内涵吗?一件空《神佑2》间体量有限的作品是否能够将带有创新性的文化元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关于有限空间下的艺术作品表现,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早就给出了答案,即在自然力的影响下,雕塑作品的空间连续性表现方式和“孔洞”的雕塑技法都可以极大丰富玉雕的外在表现,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玉雕作品要数马学武的《寿山福海》了,该作品很好地将我国传统美学中内敛含蓄的特点与西方抽象感结合在一起,给观赏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除此之外,邱启敬的《寂·高瞻》也是一件比较有说服力的玉雕艺术作品。

五、结束语

玉器雕刻技术范文第2篇

玉镂,亦称之谓玉器。顾名思义.即以玉石为材料雕琢的物件.器皿等艺术形体。它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与石器同始的雕刻艺术品。在新石器的晚期就有了玉制的工具:殷商时代已有大量的玉制品:从战国至汉代.玉器在艺术形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清代的玉器.琢玉的工艺技巧曰臻成熟:直至当代,玉镂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制作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更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数千年来.勤劳聪颖的中国人创作的玉镂工艺品伴随着中国文化绵亘不断.异彩纷呈。玉石雕刻品品种繁多。或古朴高雅.孕溢高古遗风;或晶莹剔透.曲尽纤丽风情做工或精或拙.皆有万般回味。尤以玉石材料弥足珍贵.常有非金银可比者.更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所以.玉镂被世人誉为"东方瑰宝"。玉石雕刻品作为一种形体艺术.它的创作制作过程有别于石雕.木雕.金属雕.泥塑及其它艺术雕塑。较之上述形体艺术.它更受制于原材料和制作工具它的功能更受其原材料本身的价值所影响.因而在题材和形体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说,一件玉镂产品从一块璞玉成为一件在艺术形体.功能、工艺技巧以及价值等方面达到有机统一的,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要经历一个比其它形体艺术作品更为艰苦的创作过程。一件玉镂珍品乃是山川之精华与人文之精美高度统一的结晶。

2玉石材料的价值特性决定了玉镂作品艺术形体

论玉.自古有"可玉难求”之说。春秋时.楚人卞和为献一块宝玉被厉王断其左足.又被武王断其右足。乃抱玉哭于荆山之下.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提之以石。“后来幸亏文王使人剖璞终得宝玉,方平卞和之憾。此玉被后人称之谓"和氏璧"。"和氏璧"的价值至使秦国以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此玉.构成了《完璧归赵》这一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这就足以说明了玉作为一种材料,它本身所具有的非常价值。由于玉本身的价值珍贵.在古代就必然为统治阶级所垄断.进而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权力象征。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祭祀.礼仪的器物。《考工记》中记载:’‘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桓圭九寸.公守之。”明文规定:天子拿一尺二寸长的玉圭.公侯拿九寸长的玉圭。从我国出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玉器,如琮、璧、圭.璜等.都反映了当时玉器艺术形体的形制及玉石材料本身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及意识形态的统一。值得指出的是.正因为玉器一幵始就在统治阶级的政治生活中起到特殊作用.千百年来.玉文化作为华夏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延续、发展至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曰益发达。昔日帝王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玉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幵始渐渐地由宫廷流入民间。尤其到了清代.乾隆性好风雅.尤痴迷玉器.蔚为风气。王公贵族、文人雅士莫不以拥有几块好玉为荣.一时成为时尚。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玉器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起了变化.由帝王政治权力的象征,演变为社会经济地位的象征。因为那时的玉器一般皆为具有相应经济实力的有闲阶级茶前饭后观赏把玩.显示身价。所以那时的民间玉器以小杂件为主.题材、形体则表现一些民间的传统文化.吉祥口彩。玉器从原来服务于统治阶级政治生活的僵硬单调的形制.向反映世俗生活内容多样生动的形体上发展其表现形式与其功能很自然地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3因材施艺是玉镂作品设计和制作的真谛

形状、颜色、品类因材施艺.以达到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较适合于反映大自然题材的山子风景雕以及利用原材料本身不同颜色的俏色雕.都是遵循因材施艺原则的典范。山子风景雕.一般都是利用原材料绺裂.处理成山峦的褶皺、山涧的流水,把原材料的瑕疵.僵斑处理成山洞、峡谷。按上述处理.原材料与艺术形体就形成了统一。如果不是因材施艺,脱离原材料的实际状况来设计制作.那么很有可能使一件玉镂作品绺裂毕露,瑕疵斑驳。纵然艺术形体再好.原材料固有的价值尽失.只能是一件失败的玉镂作品。清代扬州玉匠制作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型青白玉镂《大禹治水》、六十年代上海海玉镂厂制作的密玉镂《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八十年代北京玉器厂制作的翡翠雕《岱岳奇观》.都属于较完美地体现因材施艺原则的大型玉镂作品。设计制作者充分运用了山子雕的手法,现瑜掩瑕.使作品的原材料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玉镂俏色的运用同山子雕的手法是殊途同归。一个是掩掉缺点.一个是张扬优点。玉石在其天地造化生成之时.由于化学成分不同引起的变化,有时会在同一块玉石材料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将这些不同的颜色赋予内容、形态.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会使得一件原材料价值并不高的玉镂作品身价百倍.又因其俏色的不可重复性.一些料好工好.巧色运用得好的玉镂作品成为绝品。如上海玉镂厂制作的和田籽玉《菊花蝴蝶六角瓶》、糖白玉《鸟巢》、玛瑙《混沌初幵》等.巧色手法运用之得当.令人抚掌称绝。

4充分体现玉石的质感是玉镂设计制作的根本

玉器雕刻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昏候;服饰配件;玉饰品;艺术内涵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文物上万件,这些文物展现当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工艺技艺、艺术审美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程度。汉代时期的装饰艺术品是十分丰富的,而海昏侯墓出土的服饰配件就有金属类、丝织类、玉石类等,每个品种都有其不同的纹样装饰,工艺,造型、色彩,也各具特色,深受当时贵族的喜爱。其出土展出的玉器精巧别致,无不显露出墓主人高贵奢华的生活方式。

1海昏候服饰配件中的玉饰品

汉代的经济与国力较强,文化与艺术在该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服饰配件艺术也有很大的突破。当时期的文人雅士以及贵族喜爱佩戴玉饰品,不仅彰显君子的身份尊贵更是品德自敛的象征。基于“玉德”的推崇,给玉器制造业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文化基础,工匠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玉装饰配件的艺术审美,由于玉雕工艺技术的提升,汉代更是发展出了多种雕饰加工方法,玉纹饰也愈加精巧别致,赋予了时代独特的美感。海昏候玉饰品的发现对中国的玉文化发展以及艺术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海昏候墓出土主要玉饰配件及艺术性

“玉佩饰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是人们自身审美需求的体现”[1]。部分玉饰品的艺术性的发展是从功能性的弱化而逐渐演变而来,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变迁。

2.1韘型珮

出土于主椁室东室南部的韘型珮,做工精美,玉佩约手掌大小,在玉佩的左侧是龙形纹饰,其右侧是凤型纹饰。从选玉的材质与雕刻的工艺上看,这块韘型珮无遗是具有很高水平的。作为一种佩戴在腰部的饰佩玉,在汉代时期非常流行。玉韘佩作为玉佩饰,流行于汉朝。有关于“韘”的记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曰“韘、决也,所以拘弦”。“韘”作为射箭时用来勾弦的。一般的韘一面微鼓,一面略凹,作为一种贵族在射箭时的护具,但是随着不断的变化,韘由最开始的作为护具的实用性逐步过渡到更具装饰效果,射礼文化的传承使得人们对韘这一物品更为推崇,并相信佩戴韘的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射技的掌握从而自豪。虽然只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意义,但这是韘作为前期的实用性与后期的装饰性之间的转变的重要原因。“韘已完全演变成为仅具装饰意义的韘型珮。此时的玉韘注重强调器身出廓部分的纹饰,而韘形佩器身主体纹饰弱化”[2]。玉韘饰品通常在韘身雕以精致的凤形纹、龙形纹、虎纹等等纹饰,做工精美。海昏候墓出土的韘型珮(图1)是一件青白玉质,同时镂雕龙凤螭纹,玉泽淳厚光泽,这也体现出海昏候尊贵的身份。此外玉韘均是用特定的纹饰去表达对仙境的向往,对长生不死、神仙思想的追求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2.2玉舞人

娱乐用具库出土物品中的”翘袖折腰“玉舞人组佩饰(图2),是和田白玉质地,有褐色沁,造型写实,翘袖扭身的舞姿,其眼眶斜视上方,浮雕直鼻,发丝细腻,一手甩长袖于头顶之上,另一手置于腰间。其上、下皆有半圆形凸出穿孔,再加上发现时是与一件双龙首玉珩和石管放在一个盒子里,所以推断应该是成组的玉佩件,上、下的孔用于穿系。海昏侯墓玉舞人,是墓主收藏的一件战国晚期古器,作为佩饰之物,玉舞人以舞女婀娜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玉舞人以其灵动美好的外观被王公贵族当做装饰品,但在大一统政治局面下,升仙思想弥漫的汉代,玉舞人被赋予了趋利避害的功能,有辟邪之用。海昏侯墓出土玉舞人组玉佩是一件常服装饰,系于腰带,这一结构佩系方式,显然不同于汉代时期另一种流行的佩于项上的方式。海昏侯墓玉舞人,当时作为一件古器,能被重装上阵,或许正是因为它契合了彼时玉舞人组玉佩流行的风尚。

2.3玉带钩

由于饰物佩戴的风气盛行,作为挂系着配饰物的带勾也成了人们追求身份象征的细节,如《淮南子说林训》“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带勾的使用是非常普遍且多样的。禽鸟形带钩、螭纹带钩在汉代很流行,纹饰突出动态美感,通透构图线条流畅大气,刀法简洁,尽显独特艺术神韵。从海昏候墓出土的位于墓主人腰部的玉带钩可以看出,纹饰为C形云纹(图3),细腻流畅,当时应该是悬挂在丝织物上的,然而丝织物遗憾的未能保存下来。此外还有玉具剑饰、熊形玉饰等,身份高贵者才能佩戴。玉具剑饰即在剑身装饰玉器的佩剑,纹样十分细腻丰富。熊形玉饰也是承载着古人对玉对熊的崇拜向往,融合汉代黄老之学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象征装饰用玉。

3汉代服饰配件的特性

当时期观念与技术累积也促使了服装配饰的发展,首饰、腰饰的应用与样式、以及鞋履的演变等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时代相传的风俗习惯演变形成了服饰配件背后特有的含义,是蕴含着一定的区域特征和传统形式。海昏候墓中出土玉饰品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如果将汉代的出土的这些配饰仔细作比较分析,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其有诸多特性。

3.1从属性与整体性

大多数玉,都作为服饰配件而存在,它在服装体系中所属的地位具有从属的特性。服装在除了御寒保暖等实用功能外,还可以烘托人内在品质,或者是身份地位,使人的形象更加具体。配饰品都围绕服装这个主体存在,突出着装者形象的同时,体现着装着当时的审美水平。整体性也是服装配件的基础特点之一。每一件汉代玉既可以以单独的形式存在,又可以作为部位配件融入着装的整体之中。每一个配件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虽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但是从服饰的装饰效果上看,它们相互协调的结合,达到了多类型服装饰物的统一的艺术效果。

3.2社会性与民族性

社会变化的因素对服饰配件的影响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服装饰物作为身份化的象征而存在,就连达官贵人也要受到非常严格的等级约束。另一方面,社会的重大变革也必然影响着服饰配件的发展和变化。如:西汉前期强大,胡人后为汉武帝所败,胡人四散,也促进了汉族与胡人的文化交流,在装饰用品上,墓中出土的水晶珠、玛瑙饰、琥珀珠、琉璃珠等,也是文化交融的佐证。民族习俗代代相传,玉饰品在汉族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玉饰纹样蕴含着汉民族特定的风俗,挖掘出的当时期典型饰玉的颜色、选材、图案、外形等方面都体现出汉代民族特点。与同时期胡人装饰文化对比,更是体现出汉人玉饰品艺术的独特性。

3.3审美性与象征性

作为服饰配件其要具有基本的实用价值外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其审美作用,如海昏候墓中出土的玉带钩、玉韘等,雕刻纹样细腻,精巧别致,钩身饰以祥云纹样,极具美观性。社会的等级差别分化,使得服装配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王、公卿诸侯用玉的成色从白玉、青玉到黑玉有差等,是尊贵的体现,并包含个人与时代的审美旨趣。如汉代贵人们通常需要穿着富丽精美的服饰,佩戴珍贵且做工精致的饰物,如白玉石、铜镶玉、玛瑙珠、水晶珠等等,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财富,这也不断的刺激了上层社会对奢侈装饰配件的需要,也促进了饰物的进一步发展。

4汉代服饰配件的文化内涵分析

4.1民族交融

海昏候墓中的一些器物也与当时期的胡地有一定的系。如伎乐俑是从事音乐舞蹈的木雕像,主要在宫廷表演,这些伎乐俑着舞裙,形态各异,姿态翩然。其中一着舞裙跪坐的伎乐俑,饰以纱巾遮面,也透露出一股浓郁的胡风。墓中出土的独角羊银当卢,照理应该雕刻瑞兽麟的图样,但是当时流行匈奴文化,所以工匠们把这带有“胡子”的羊刻画的如神兽一般气势,上层社会的贵族们,形成了一种拥有或使用匈奴系北方草原文化器物的风气。

4.2崇尚自然

玉饰品上所雕刻的纹样大部分是工匠在取材于自然的同时,丰富了对自身或这个时期对神明的向往,大量的祥禽瑞兽题材、植物花卉题材被运用到玉器装饰之上,栩栩如生、恢弘含蓄,如厮杀纹玉饰等。

4.3怀旧与向往

汉时期的玉饰被广泛的推崇使用,这与当时期观念、制度、经济大有关联,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寄托着对自身对品德标准的向往对先人的敬仰、对神仙的崇拜。因玉蝉象征清高而被古人所推崇。蝉生活在树上,滴水为食,所以是清雅君子之风的化身,在材质上,选用通透的玉石,遒劲有力的雕刻方式,就更彰显其高尚、清雅之韵。蝉的生死历程特别,脱壳时化为飞蝉,代表着重生与超脱,所以在古代葬礼中,人们会将玉蝉置于往生者的口中,希望能够像蝉一样,得到灵魂的升仙。展现该时期人们对超脱世俗,得以永生的渴望。此外,蝉与“缠”音相似,所以把蝉作为挂饰系于腰间,就有“腰缠万贯”等等祝福的寓意,同时器物用蝉纹蝉形做装饰,象征权利历代延续与传承。蒲纹玉璧(图4)为环状,象征苍天与太阳,最初的功能是古人用来礼祭上天,祈愿的礼器。古人对天的认知,使得其作为象征与上天沟通的器物,墓葬中的玉璧的使用也是反应了人们对逝后升仙的渴求与向往。同时玉璧作为佩饰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权利越大、则拥有玉璧的数量越多。玉蝉与玉璧的使用,体现古人对先祖玉文化的传承、权利的延续与对逝者的感怀思念之情以及对永生的向往。

5结语

海昏候墓出土玉饰非常丰富,我们赞叹的同时,也对这些出土的玉饰品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观念及现象进行探析。这些方面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汉代思想是道家的神仙方术与汉武帝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结合。汉代人对玉石的审美是继承周代的“首德次符”与求珍、求稀、求奇相结合。此外对于各种玉石材料的熟练把握体现了工具革命带来的生产水平的提升,突破了很多艺术表现方式的难题。当然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玉饰清楚汉代的玉佩严格的等级制度,体会汉时期贵族的崇尚与向往和生活风貌。玉饰品作为当时期的服装配件,被大量使用是因为还有其背后的象征性及丧葬观念,它包含人逝世后升天的祈愿和希望事事安平的心态,而且还寄托了古人们对永生的向往,具有极其丰富的观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瑾.汉代海昏侯墓出土韘形玉佩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7):18-19.

[2]袁良榕.韘形佩的历史渊源及演变——以海昏侯墓出土龙凤纹韘形佩为例[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6,18(4):55-59.

[3]林滔.浅谈汉代玉带钩的造型、纹饰特点[J].大众文艺,2014(10):105-106.

[4]王东林,王冠.图说海昏候贰刘贺其墓[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5]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玉器雕刻技术范文第4篇

一、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雕塑发展

《圣经》云:上帝用尘土按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中国神话也载有女娲“抟黄土为人”。似乎人类一开始便与万物结下不解之缘。雕塑的起源不是本论文的主题,但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分不开,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外,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制造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具,后创造形象。从削制的石头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经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开始,似乎雕塑这个词的“雕刻和塑造”的内涵已经具备。后随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在雕塑材料里添加新的成员,再由铜制、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成为可能。随科技的发展,不仅雕塑形体的尺寸不断扩大,制作工艺的精细也成为可能,当然这里涉及到材料来源和其他诸如运输、安装等基础科学技术。在传统雕塑中,材料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从属于选择地位,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对材料的运用已非常成熟。

中国古代掌握雕塑材料的情况如下:

*130~5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打制粗糙的石工具。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战国:雕塑艺术走向精致。在青铜器方面,镶嵌错金银技术有突出的发展。

*秦汉:雕塑走向成熟,在制作大型雕塑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纻、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二、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一门艺术,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雕塑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由于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传统雕塑中,材料本身质地与雕塑作品二者的审美结果不一定成正比的。一件大理石的作品或许是失败的,一件泥制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雕塑作品的审美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和物质材料不同的特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它不能归结为物质的特征和属性。一件作品的泥稿、石膏、铸铜三个形式,其审美价值应该在浇铜之前已经存在。当然,媒介材料有时也直接对雕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同一作品用大理石或花岗岩雕成,前者温柔,后者刚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next]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三、材料探索与西方现代雕塑

赫伯特·里特写的《现代雕塑简史》是从罗丹开始的,罗丹本人对雕塑材料有很好的描述,他说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抚摩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在现代雕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产生了立体派、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探索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朗库希的雕塑形式是“在两个颇为使人折服的观念下发展进行的——普遍的和谐及材料的真实性。”1布朗库希本人也曾表示:“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他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2布朗库希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从现有的作品看仍是铜、大理石、木材等,但他对材料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抛光、着色以及从对材料的观念出发下的形式等,在现代雕塑史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布朗库希,现代雕塑的特征进一步被奠定——对自然材料的重视。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现代雕塑史:

虽然毕加索在1909—1910年完成第一件立体派雕塑《女人头像》,但在随后两年间,立体派的“纯形式”理想渐渐被一大堆各种物体的“掺杂”所代替——浆糊纸、油毡、木片和细绳,其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苦艾酒杯》,是用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上面放置一把真正的汤匙来平衡整个雕塑。

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塔特林,从毕加索那儿得到了启迪,开始“一种新型的雕塑,用原材料和现成物品构成艺术品,并将它安置在真实的环境空间中,严格摒除任何再现的意图。材料有着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木头、铁、玻璃等表面质感来组织一幅艺术品,‘真实空间中真实材料构成’。”3《第三国际纪念碑》这件作品不仅仅用合适的材料来象征这个新时代可能获得的成就;更进一步说,一种新的艺术也依赖着新的材料也被创造出来,并被赋予社会意义。

而后,康定斯基、嘉博、佩夫斯奈、罗德钦柯和李西斯基相信艺术的功能更为直接——对空间、量感和色彩基本因素的深入研究,如他们所讲,去发现“美学、物理和功能上的容量”,雕塑和构成的浮雕似乎是揭示这种物理和功能的容量的最好媒介,也提供了生产上最终的益处。

在包豪斯学校,构成主义的教学分为基础课和设计课,前者指材料和工具的训练,后者指观察、表现和构思的训练。而后的基础课指导老师莫霍利·纳吉创作出活动的雕塑,而且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树脂玻璃”,到194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树脂玻璃与铬管的雕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从未同具像传统作出过决定性分裂,而波丘尼的未来主义则相反,他不仅仅是工业技术文明的第一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自技术——动力和运动、机械的节奏和制造的材料。他还宣称人类的整个艺术体系的基础都将被改变,同新体系相符合的应是新的形象、新材料、新的社会功能。

对于雕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绘画、浮雕、圆雕和现成品之间消除任何形式上的区别。现成品艺术由此产生。这样的艺术品已经远远不是通常的雕塑、绘画所指的涵义了,而是一件不能具体规定的物体。超级秘书网

轻视思想上的母题,导致雕塑家迈向金属材料的选择,金属易拉长,拉长成丝;易锻打,可以锤击成形;还可以熔和铸。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金属的这些特点,开始制作金属焊接雕塑。

由以上的西方现代雕塑各流派的发展得出:材料的探索对雕塑的发展意义重大。

虽然,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青铜作为最终材料不断出现,但他的雕塑设计随材料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在雕塑中发现的材料真实性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特质。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质,只有当雕塑作品直接地与材料发生关系时,物质材料才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例如岩石是坚硬和凝固的,它不可能超出它的物质结构之外去勉强达到一种柔软的程度。

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现代艺术家已从生态学、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样艺术入口,将艺术与人的感官和环境、时间、空间等紧密地联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起来,各种艺术的可能性正在探索。材料的内涵已不仅是传统雕塑材料中的金、石、木等,而是指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介。

参考文献:

玉器雕刻技术范文第5篇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发展相对成熟,很多种类在视觉效果上贴面效果,如剪纸、版画、刺绣、皮影等。现代平面设计可以把不同种类、不同效果的传统工艺美术结合到一起。在设计商标或进行平面宣传时,为了凸显企业机构的中国特色,设计师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性质进行平面设计。如,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各公司的宣传海报可把与之相关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图案融入其中,包括编织类图案中国结、与中国神话结合的图案素材龙形剪纸、玉器与鞭炮的结合玉质鞭炮素材等。针对生产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公司,如雕刻公司、日用品公司等,在商标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把中国传统的工艺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如,画面内容是以玉或青铜为材质雕刻而成的机器人、钢琴、计算机等。建筑企业为了让自身的产品凸显高贵,也可以把中国象征尊贵的传统工艺应用到自身的宣传海报中,如石狮子、玉如意、青铜鼎等与古代皇家相关的素材。目前,平面设计应用最广泛的是在宣传上,而由于宣传的内容多样化,所以宣传类的平面设计风格繁多且各不相同。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应用于平面设计,将吸引更多不同喜好、不同年龄层的受众。相对于西方文化,很多客户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如以女性为主要客户的美容行业,除了欣赏西方美外,还特别喜欢凸显东方女性的美丽。所以,在进行美容行业的平面设计时,可以加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视觉效果。如,在平面设计的背景上,可以加入丝绸质感的效果,把光滑、柔软、尊贵和安静融为一体,让平面设计整体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贴合以东方古典女性美为目标的客户的需求。

二、传统工艺美术与平面设计的融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面设计涉及的领域、行业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为传统工艺美术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具体的体现方式。以前的版画内容,一方面是靠创作者的想象获得的,一方面是靠复制、模仿获得的。想象是创新、创意的体现,现代的计算机制图软件可以令一个人想象力更加丰富和具有创意,并且让制图更加省时省力。在用计算机制图软件完成制图后,可以把图案复印在版画的材料上,方便雕刻。而对于固有的风景、人物进行版画创作,也只需要先使用照相机等数码设备进行拍照,然后把照片传入计算机,最后再复印在木板上,这样版画的内容就可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版画效果可以真实,也可以夸张,改变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形象。通过平面设计,运用夸张的方法,还可以让中国传统版画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独特,更具有吸引人眼球的效果。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各种计算机游戏(单机与联网)更是层出不穷,而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手机游戏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可与手机游戏相结合。我国民间美术种类的多样性,为民间美术与游戏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剪纸和皮影为素材的手机游戏已经出现并流行开来。所以,与游戏、动漫相关的平面设计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如,在设计人物或角色形象时,可以加入中国传统工艺元素,包括不同质感的中国神话动物。目前,一些商品包装或宣传海报、传单所表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模仿西方设计的感觉。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包装平面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更加符合该商品的特色,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如,茶、白酒类的饮品包装设计中可加入茶壶、酒坛、酒壶或各种酒樽等;水饺类的食品包装和宣传页设计中则可加入让人联想到春节的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糖果类包装则可根据糖果形状和本身代表的含义,选择相应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加入平面设计。

三、结语

相关期刊更多

气象教育与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早期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齐鲁渔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