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力传播

实力传播

实力传播

实力传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思考 传播 实践

当今,人们要通过社会信息的传递来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也就是要通过“传播”来了解、认识和接触世界。传播学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兴起,直到今天它还是世界上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传播学和诸多学科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相互渗透;传播学的触角广泛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普遍使用,影响深邃。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没有接触或者初次接触它的人,总是会提出许多疑问,到底什么是传播学,它会给我们大学生发展有什么启发……带着这些问题,本文笔者进行了一次对话式探讨。

王乃考:董教授,现代社会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一些大学生对传播学没有接触过,对传播学到底是做什么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希望通过探讨多了解一些传播学的知识与作用。

董小玉:通俗地说,传播学所关注的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和别人聊天,收听广播,阅读报纸,收看电视,在网上冲浪以及工作人员在收发文件,红灯、绿灯等各种信号,花花绿绿的各种标语、广告等,一句话,传播无处不在。从历史上看,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播史。人类最初的交流始于口语传播,而后又有了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学从这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中抽象出来+研究其传播来源、传播方式、传播对象、传播结构、传播功能,认识各种传播中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指导人们找到较好地实现传播效果的策略、方式与技巧。

王乃考:看来我们生活中的确离不开传播学呀。听说董教授还在探索教育传播问题,主持《大学生媒体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等课题,你能简单地谈一谈传媒教育的问题吗?

董小玉:说起传播,人们往往只想到新闻传播,其实教育传播也是个大传播。教育传播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校(包括办学机构、办学理念、传播教育者与接受者等等),以及家长、社会等。这些共同建构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传播磁场,其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身心或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着影响。当然,课堂“小教育”映射着社会“大教育”,二者都要追求传播效果,争取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理顺各个传播环节,要善于分析受传者(学生)的知识与心理结构,要善于优化传播环境。总之教育传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需要了解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的革命,教育传播的过程和模式,教育传播的通道与媒体,教育传播中师生的和谐关系、教育传播的有效效果。

我们学院有一句口号,即“新闻传媒,活力无限”,从事传媒教育与研究,始终与“新”字打交道,新的信息、新的思想、新的事件、新的人物、新的精神等等,这个“新”字让你充满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个“新”字让你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需要不停观察、阅读、思考、吸收、写作,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

王乃考:是的,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不论是哪个专业的大学都需要培养“接受传播”与“传播”的能力。你觉得“传播学”给当代大学生活有什么启发?

董小玉:可以从几种角度来看,如在人际交往这个层面看,大学生就是要学会理顺人际传播的各个环节,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在群体传播中。要适应主流文化,对一些问题冷静审视而不盲目从众;在组织传播中,善于服从和参与管理,要摸索和学习一些组织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在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面前,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合理使用媒介,而不是被媒介所奴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就是要通过传播力推进和谐力。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学好各项知识,锻炼适合于自己专业的能力,也要求你们学会和教师、和社会打好交道,也就是说,要通过传播力提升发展力。

王乃考:提到大学生的发展问题,我们特别关注现在的就业形势。社会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纸上谈兵”,社会实践少,缺乏工作经验。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社会问题呢?

董小玉:去年暑假我在重庆、北京、广西等地考察媒介发展问题,其间,接触了一些企业和政府人士。在他们的口中,我发现他们对大学生的评价,表面上是抱怨大学生经验不足,实际上是担心大学生不能给他们的企业与部门做贡献。他们不是不看中大学生的理论水平,而是渴望那种有足够的理论、并能迅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大学生。那些脑子里面没有多少理论知识、没有形成专业思维能力的“大学生”,与没有读过大学的一般劳动者有什么区别呢?大学期间,一方面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参与实践,在高理论性与强实践性上下功夫。现在教育部提倡大学生至少参与实践、实习、实训一年,这也是鼓励与倡导大学生要有实践动手能力,不能做空谈的理论家、脱离现实的幻想家。

王乃考:现在好多大学生很迷茫,积累工作经验没时间、没地方,学习理论知识也没有了兴趣,看来还是要进一步审视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媒介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需要形成正确的导向,不要一味地强调“工作经验”,也需要有发展的眼光,注重应聘大学生的潜在素质、人文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的挖掘。现在社会也在讨论“通才”与“专才”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呢?

董小玉:专才有专才的优势,通才有通才的好处。术业有专攻,业不精,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任何学问都不是孤立的,多个学科共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二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但是,不论是你学习什么,寻求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自己,每个人都不要忘记培养自己的思考力。思考力就是大家所说的智慧,有了智慧,多种知识都会在你那里运用自如。有了思考力,你就会创造性地领悟理论,就会又好又快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让知识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王乃考:听毕业生说,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常常被别的专业学生“抢饭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董小玉:经营自己也犹如经营品牌,要不被别人“抢饭碗”,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和掌握别人“不可替代”的东西。以前人们总是认为“新闻无学”,这无异于新闻学迷失了自己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所以,以前媒介工作似乎是“谁都可以干”,但是,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媒介竞争的加剧,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必将会日益凸现。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于学生经过知识积累与专业训练,具备其它专业学生不可替代的知识、素质、能力、精神,包括新闻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王乃考:我想你的这个提法会给我们新闻专业学生以启发。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在享受着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在承受着信息压力的苦恼,你如何看待大学生们提出的“不知情权”呢?

董小玉:所谓“信息爆炸”是指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每时每刻信息都保持着剧增的状况或趋势。这似乎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接触和利用信息的机会,可是,它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形的压力。所以,人们有时候会产生“信息恐惧症”,害怕电话铃响,害怕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害怕广播电视中频繁的无聊广告。所以,有人提出“不知情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一定要学会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作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做信息的“奴隶”。

王乃考:那么,董教授平时是怎么获取信息的呢?

董小玉:首先要读好专业理论书籍和几本专业杂志,既要掌握基础理论,又要了解前沿理论;其次,多看看电视,多听听广播,这里有新的信息、新的动向、新的观点;第三,浏览几份国家大报和地方报纸,把它们和广播、电视上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看看不同媒介对信息的报道差异;第四,多到网上冲浪,在那里了解最新信息,整合信息,以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的能力;第五。和志趣相同与不相同的朋友都要聊一聊,那里有我们许多个“不知道”和精彩的人生观点。

王乃考: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准备毕业后读研究生,但是,许多二年级、三年级的同学还不知道如何准备,你能提点建议吗?

董小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所报读专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你考试、学习都会很痛苦;其次,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这个专业的基本理论;再次,多和这个专业的人“对话”,积累这个专业的思考方法。第四,认真学习和准备英语考试和政治测试,这也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关键,有时候可以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读几本英文原著。最后,要注意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的学习韧性,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王乃考:在结束前,你能不能给我们概括地总结几句?

董小玉:当代大学生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些娱乐活动和短期发展,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自觉地追求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要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以下几种能力:通过不断阅读、钻研知识、观察现实,培养自己的思考力;通过各种演讲、辩论以及日常交际等活动,培养自己的传播力;通过内外兼修、广采博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实践力。

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王秋艳

摘要 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方面,宁波市最典型的措施是开创了农家书屋的新模式——“流动图书馆”,应运而生的流动图书馆,定期为读者送书上门或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处设置图书流通站,为读者办理流动借书业务等,使读者可就近利用宁波市各个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和知识,基本保障了基层读者的阅读权利,

关键词 农家书屋 文化传播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农家书屋”工程是指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能提供实用型书报刊阅读和音像电子产品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农家书屋工程属于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各地不断探索农家书屋的建设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浙江省宁波市也不断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方面,最典型的措施是开创了农家书屋的新模式——“流动图书馆”。应运而生的流动图书馆,定期为读者送书上门或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处设置图书流通站,为读者办理流动借书业务等,使读者可就近利用宁波市各个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和知识,基本保障了基层读者的阅读权利。面向农村的流动图书馆,更是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购书难看书难问题注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

一、宁波市流动图书馆的主要特点

流动图书馆的运行模式灵活多变,可利用不同载体,因地制宜,形成不同形式的流动图书馆。如船上流动图书馆,汽车流动图书馆、摩托艇流动图书馆、牛拉车流动图二馆、包裹流动图书馆、篮子流动图书馆等。在宁波相关政府部门扶持和公共图书馆全力推动下,宁波市农村流动图书馆在全市范同内展开,较好的弥补了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资源贫乏、服务缺少、农民基本借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1 宁波市流动图书馆设施完善、覆盖面广

开通流动图书馆均具有一定的条件,在图书室面积、图书的数量、管理员的素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要求。宁波市本着“成熟一家,发展一家”的原则,保证流动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比如象山县流动图书馆有6个建站条件:一是图书馆(室)面积50平方米;二是图书馆(室)有藏书2000册以上;三是有专(兼)职管理人员;四是每周至少开放3天;五是每年对图书馆(室)投入资金3000元以上;六是有完善的借阅制度。各馆依照建站条件,对各个申报图书流通站的图书馆(室)进行调查摸底,对满足条件的进行开通,并与之签订协议,明确责任,防止图书流失。一定的建站条件,为流动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目前,宁波市共有流动图书馆310家,其中农村流动图书馆140家。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每个馆都面向农村开展了流动图书馆服务。

2 流动图书馆方便快捷

鄞州区图书馆决定利用汽车图书馆形式开展“流动书车”上门服务活动,为读者提供咨询、办证、借阅等全方位服务。“流动书车”内有新书2000多册,采用开架借阅方式。图书涉及文学、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

首先是扩大了服务的范围。开设汽车图书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图书馆的成本。但是把服务延伸到了更深更广的区域,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区文献资源共享水平,推进全区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的实施。其次是提高了服务效率。有了汽车图书馆,直接送书上门,不仅免去了读者的奔波之苦,更可喜的是因为开设了预约借书等服务,汽车图书馆除了把一些新书上架供读者借阅外。更多的是直接把读者预约的书通过图书车运到读者手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再次是扩展了服务功能。图书车不仅配备了电脑、无线上网等设备,还配有空调、投影仪等设备。如果有必要,在图书车上还可以播放相关宣传片,举办小型讲座。不仅能让读者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而且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3 流动图书馆建立了定期定向流动制度

各馆流动的图书注重进行定期定向流动。在为各图书流通站送去首批图书后,大多一季度主动上门调换一次图书,以确保图书流通站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发挥作用,让农民不断阅读和掌握新知识。一般情况下,图书馆为各图书流动站首次提供300-500册书籍;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一季度主动上门调换图书。并依次轮换,充分提高图书利用率。

未来的规划是村村图书小流动以镇为中心,村为据点,每10个村一个片,图书到村后,各村一个月流动一次,小流动环节由乡镇文化站负责图书交换。镇镇图书大流动以一年为一个时段,各村流动完毕后,对各镇图书进行整理、检查,进行各镇图书交换,启动第二次村村图书小流动。各镇图书的类别或内容不同,镇镇图书大流动可做到多次流动图书内容的更新,避免重复,使图书每流动一次,农民朋友就可阅读到不同内容的图书,大流动环节由县级图书馆负责图书交换。

4 流动图书针对性很强

农民群众对各类出版物都有一定的需求,其中农业科技类、医疗卫生类、涉农法律类、技能培训类的出版物需求量较大。文学艺术类出版物中的少儿读物类、科普教育类图书,农民朋友也比较喜欢,这充分反映出农民群众对下一代成长的关心以及对科普知识的渴望。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出版物种类的大致比例为,农业科技类40%、文学艺术类25%、医疗卫生类15%、涉农法律类10%、技能培训类10%。不管是哪一类的图书,都必须是达到这样的要求,即内容丰富、易学易懂和快捷实用。

宁波市流动图书馆在选购图书时,善于把专家意见和农民需求结合起来,把图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把生产劳动需要和生活消遣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为农民选取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保证供需对路,从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的质量。

各馆配备的流动图书注重针对性、实用性。比如宁海县图书馆因地制宜,积极采购农技书籍充实流动图书。西部山区农村送去小水果、高山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技术等书籍,东部沿海等农村送去海水养殖,大棚西瓜栽培技术等书籍。该县群英塘养殖大户田齐太养了50多亩对虾,以前每到高温季节。对虾总会出现缺氧死亡等现象。自从开通流动图书馆后,他借来海水养殖书籍进行研究,终于解决这一难题。再如象山县图书馆对馆内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精选出一批适合流动和部分外购图书设立了2万多册独立的流动书库,并结合各地农村发展的特色及村民的阅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送书。晓塘乡是象山县葡萄主产区,种植的“海山明珠”、“美人指”等品种先后在省、市水果展销会上获金奖、优质奖。为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色,象山县图书馆于2005年9月在该乡西边塘村建立农村流动图书站,送去500册流动图书,其中有关种植方面的书籍就有120余册。它给农民带来了致富的法门,给在校学生带来了喜欢的文学作品,给妇女们带来了生育保健、优生优育的保健指南,给老人们带来了养生修生的好方法。各馆有针对性地送书到各流通站,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5 流动图书馆使用率高,深受读者欢迎

流动图书馆的设立,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区域,便于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被读者亲切地称之为“我们身边的图书馆”。流动图书吸引了众多读者,一到晚上是图书流通站人气最旺的时候,几乎座无虚席,有的靠着书架看书,有的席地而坐看书,读书气氛十分浓郁。流动图书馆的开通使各图书室的读者接待量大幅提升,促进了爱知识、学知识、用知识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如奉化力邦流通站开通后,读者接待量比开通前增加了一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村落正翘首以盼,期待着流动图书馆能开到家门口,如宁海流动图书站的设立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出现20个村排队申请的景象。镇海也有近10个村正在申请建立图书流通站。

流动图书馆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朋友的生活习惯。流动图书馆还成为农村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各类工具书和课外读物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青少年学习资料贫乏的问题,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帮手。通过阅读法律常识图书和观看法制教育影像,农民的法律意识大大加强,农村的风气发生变化。一些流动图书馆还配合当地学校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激发了农村孩子读书、爱书的热情。广受好评的流动图书馆成为基层读者求知的好帮手,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6 流动图书馆服务内容多样化

除了提供传统服务,流动图书馆还加强外延型服务,提供包括跟踪服务、热线服务、深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文献参考服务、读者活动等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比如有些流通站帮助建立读者俱乐部,经常性举行读书交流活动,丰富流通站读者的文化生活;针对农村的儿童读者,开展知识竞赛、文学讲座、征文等活动,并定期选送儿童优秀读物到流通站,培养农村儿童的阅读兴趣;定期举办科技讲座,向农民朋友介绍一些实用的技术知识,比如根据季节变化、地方特点,邀请专家到基层作报告,实际指导解决一些病虫害、种植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为农民朋友编印致富信息、聘请农业专家传授致富科技等等。

二、宁波流动图书馆建设的未来构想

随着流动图书馆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流动图书馆工作在全市蓬勃开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宁波市全市有2652个村,建有农村图书室837个,覆盖率为31.56%,比例还不是太高。宁波市全市挂牌的“农村放心示范店”已达2858家,符合创建条件行政村的“放心店”覆盖率达到100%。各个村都有放心示范店,从早到晚都开着、经营时间较长,而且是每村最热闹、人气最旺的地方。

因此,宁波市在依托图书室开展流动图书馆的同时,在没有图书室或无条仵开通流动图书馆服务的村落,尝试一种全新的模式——依托农村示范店开展流动图书馆服务。这样既可解决人员管理、场地等问题,还可让书刊最大限度地被农民朋友所利用。

农民朋友无论是劳作收工后路过放心店,或是闲暇时聚在放心店附近聊天,还是到店里购买油盐酱醋等日用品时,都可到店里的流动书柜自由选取几本书刊阅读。流动书柜的放置也可给店主带来一定的利润,比如给店主适当的补助,一两个月后的旧报刊回收给店主;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也会因流动书刊吸收到店里来消费。可以说,这种全新的模式具有三大优点:生命力很强,利用率很高,投人很低,既省事省心又省钱。目前,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起草了《宁波市“百镇千村阅读角”工程实施方案》,方案详细介绍了依托农村示范店开展流动图书馆服务的全新模式。

1 流动图书馆的“示范店”模式

每村确定好一家开展流动图书馆服务的农村放心示范店。在市政府统筹指导下,各县级图书馆为每村配送一个集中采购、统一标识的流动书柜,每个书柜一次性配送图书100本、订阅报刊10份。以后每年为每个书柜更新图书50本、报刊10份。并由定期送书下乡改为流动循环长期送书下乡,实行村村图书小流动、镇镇图书大流动,让图书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流动循环,使农民朋友人人有书看,且常看常新。

2 “示范店”模式的主要经费构成

(1)制作书柜:每个村1个书架。每个书架制作费约200元。合计2652个村x200元=530400元。

(2)每个村订lo份报刊每年约需800元,比如参考消息(180元/年)+报刊文摘(45元/年)+新农村商报(20元/年)+浙江科技报(78元/年)+宁波晚报(144元/年)+山海经(86.4元/年)+故事会(60元/年)+读者(72元/年)+中老年保健(62.4元/年)+农村百事通(48元/年)=795.8元。合计2652村×795.8元/年=2110461.6元。

(3)购置启动图书:每村100册图书,每册图书约20元,合计2652个村×100册×20元/册=5304000元。

(4)负责村村图书交换的乡镇文化站负责人,车辆燃油费每月补助100元,合计149个镇×100元×12=178800元(向负责人发放车辆燃油费补助是为了以经济手段来调动其积极性,避免图书在流动环节中卡壳,确保畅通)。

(5)县级图书馆管理人员下乡所需的车辆燃油按每年约1000元。合计11县×1000元/县=11000元。

(6)考虑流动过程中图书的人为损坏及自然损失等因素,每年每村新增图书50册,需更新图书费合计:2652村×50册×25元/册=3315000元。

总之,首年启动经费1、2、3三项合计7944861.6元,约需794万元;次年起每年所需经费4、5、6三项合计3504800元,约需350万元。

3 “示范店”模式经费的主要来源

制作书柜、订阅报刊、购买图书、车辆燃油费补助等费用,可采用由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乡级财政共同承担的办法筹集,如市、县、乡三级财政分别承担经费的50%、30%、20%。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寻求商家赞助,并在书柜或流动图书车上为企业做广告宣传作为回报:为流动图书恒的优质开展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

4 “示范店”模式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实力传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

全媒体新闻实践方兴未艾,全媒体业务能力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全媒体记者要熟悉和掌握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和传播技能,一人独自完成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制作。而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普遍落后于新闻传播业界的实践,适应全媒体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可行的培养路径作初步探讨。

一、全媒体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它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媒体职业要求。在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应该有大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要淡化专业界限。在国内有些高校新闻传播类各专业间的壁垒正被打破,教学内容实现了跨专业融合,甚至实现了校内跨学科的合作培养。这一改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在了前面,他们的“2+2”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这种培养模式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任选一个非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并系统修读所选专业的主要课程。[1]虽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能借鉴的。但至少这种思路带给我们启发:在新闻院系内部应该着力打破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间的壁垒。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不分专业,专业课设置可以完全一致,大三的时候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意向,适当体现不同媒体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同侧重。其次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要达到的效果,使实践教学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改变目前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的状况。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也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新闻业务课程。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相关课程外,各专业都要开设《网络新闻写作》、《网络编辑》、《网页设计》、《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多媒体新闻报道任务,能够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2]即使是传统的理论色彩比较强的课程,也要注重和新闻业界实践的密切结合,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只在于采集和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同时,媒体的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区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新闻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再次要及时实现课程更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传播业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媒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重组。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是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形成的,多年来延承不变,已经和当下的新闻传播实践严重脱节。定期更替不适应新闻实践当下要求和发展趋势的课程,开设一批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新课程,成为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前提条件。

二、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

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技术训练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要朝着“全能型人才”转变。[3]搭建全媒体教学平台、开展全媒体实务类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是办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最重要的是建设全媒体实验室,训练学生利用多渠道采集、加工、处理信息,实现与纸质出版衔接的加工、制作、排版流程,以及与广播电视及网站内容制作相衔接的数字化加工、制作、管理流程,实现新闻出版的整体策划、整体实行,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能力,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将全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验室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目前来说,可以建设课程微博、课程微信,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互动与深化,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累积新媒体使用经验,提升全媒体实践能力。

三、与媒体合作办学

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实践,特别是媒体一线的实战锻炼。这种媒体实践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所急需的。、教育部于2013年秋学期启动了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人员互聘的“”,为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与新闻单位的合作,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机遇、搭建了平台。老师进媒体。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媒体挂职或定期观摩、考察,参加媒体的编前会、选题策划会等,投身一线新闻实践活动,追踪业界新闻业务变革,将最鲜活的实践内容和业界最新动态带到课堂。以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记者编辑进课堂。由媒体指派资深记者,和专业课老师共同承担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学生进媒体。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进行传播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熟悉媒体和传播公司的业务流程,强化专业意识,提升专业能力。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媒体的业务交流活动,开展学生评报等专业活动,保持课堂学习与新闻实践相一致。学生办媒体。建立三个必备的学生新闻实践工作室:报编工作室、视频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学生搭建日常的媒体实践平台,做到人人参与,在新闻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众包新闻合作。与相关报社、广播电视台、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媒体、机构合作,由社会单位提出产品的制作线索和制作要求,新闻传播院系的师生负责实施,实现双赢。

四、加强校企合作

在传统媒体处于守陈的态势下,新媒体和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媒体实践这一块,各院校相关专业都很重视,但和企事业单位公关宣传部门的合作很不足,应该说是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的一块短板。加强校企合作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符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规律。具体来说,新闻传播院系可以和微信营销、文化传播等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输送学生到这些公司从事具体业务,也可以在学院成立工作室,将这些伙伴公司的业务拿到校内做,甚至拿到课堂上做。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不至于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的渠道也完全可以拓展到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使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宣传要求和工作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求学期间就有针对性地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案例库建设

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获取、疑难问题的解决都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教师。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大的变革,教师角色也要重新定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组建案例库、开发研究小组,从新闻业界的实践中研究、提炼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的案例库应包括新闻采访案例库、新闻写作案例库、新闻编辑案例库、新闻评论案例库、广播新闻案例库、电视新闻案例库、专题片案例库、新媒体传播案例库、广告案例库、新闻摄影案例库等10个案例库。

六、毕业论文改革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饱受诟病的问题,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存在抄袭等现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理论阐述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甚至将此与学生的学位授予相挂钩,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弊端。在毕业生中推行以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的改革,是适应新闻传播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毕业作品可以是毕业生公开发表的一定数量或字数的新闻作品,并辅以相关文字说明,也可以是虽未刊播但达到一定要求的音视频作品,或者是针对某一广电媒体或新媒体的创设或改版总体方案及样片等。总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诸多实现的路径,其核心就是真正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同时满足传播技能掌握上的全面性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瑚.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国际新闻界,2014(04):147.

[2]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J].新闻大学,2015(05):123.

实力传播范文第3篇

传播的力量缔造奇迹

传播的力量从奥巴马在美国总统竞选中以草根精英的代表身份最终胜出就可见一斑。无可否认,奥巴马是位出色的演说家,竞选策略与演说词恰如其分,采用了朗朗上口、易于感染和打动民众的名句YES,WE CAN 作为竞选口号,代表了一个更年轻、有活力的美国,运用各种新媒体与选民有效互动,成功联合起最大化的团体和政群力量,得到最多的支持票,能否切实振兴和拯救美国经济则另当别论。

当年的奥巴马胜在让人耳目一新,包括良好的个人形象打造,,良好的演说才能所传递的美国式信念,其草根背景恰恰代表了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精神,善于倾听、善于给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承诺和机会,富有感染力和真实的情感交流,联合希拉里和拜登,联合民主党,联合和团结更多的政客和民众,用平视的角度向选民发出需要你们的帮助的诉求,郑重给予承诺和希望。正是抓住了人心思变,奥巴马提出了“改变”的口号,把自己作为装载民众希望和梦想的工具,建立起最能打动人心的诉求---民众更容易被新鲜观念所打动。成功运用社交网络等各种新的传播手段与选民互动,使其知名度火速蹿升,在中产阶级、女性、年轻群体中取得了绝对多数的支持,以超强的人气创造了奥巴马奇迹。这些均得益于其强大的顾问和实施团队。

在其谋求连任的竞选活动中更是紧跟时代潮流、拥抱社交媒体,除了开通官网,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站也再次成为奥巴马的竞选利器。更顺应移动上网趋势,积极研究如何在iPhone手机、社交网站和微博上创造新的传播模式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传递不同版本信息。善于尝试新媒体、新平台、引领新趋势再次成为奥巴马的护身王牌,由此带来的高效、精准的传播互动效果和结果也远远胜于传统媒体和传统竞选方式。与众不同和潮流领先将再次为其加分,尽管经济和外交问题无法回避。无论能否顺利开启其个人的2.0时代,成功而现代的多媒体竞选运作方式足以载入史册,也足以开辟一个伟大的商业王国。

不仅仅是奥巴马和普京

无独有偶,另一位巨头普京的公众形象塑造也值得称道,从最初冷峻的硬汉形象转变为如今温情而坚定的领袖形象也正是得益于传播力量的杰出打造。

回归到本土,早期的门户网站不惜重金发动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吸引眼球就是吸引流量和用户,产生用户就会产生效益已经成为朴素的道理,尽管很多不一定奏效,也不符合投入产出比;搜狐CEO张朝阳前些年处处现身,赚足眼球,成为网站宣传策略的一部分;奥运宣传片不仅感动和自豪了国人,也打动起老外对古国文明和现代中国的双重兴趣;舌尖上的中国带火的不仅仅是与此相关的特产和餐饮行业,还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拉近到医药行业,更有很多现实的例子,即使在曾经不起眼的原料行业、辅料行业,很多龙头企业的成功打造无不借助了传播效力。

很多经典广告让我们沉醉、敬佩和耳熟能详,借助传播的力量,更快速、更深入人心地打造品牌力与传播力,成为广为人知和广受信赖以及广泛选用的大品牌。

一个优秀品牌和优秀企业形象的树立往往离不开传播和造势的烘托与推波助澜。在兼顾投入的情况下,选择最恰当的媒体组合、最恰当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最恰当的人群定位、可以恰如其分而省时省力地扩大产品和品牌信息面、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营销推广目的。用好传播的力量,将产品、品牌以及企业信息和形象优雅地植入目标客户和目标用户的心目中,建立起产品、品牌以及企业印象,再通过地面终端的高效跟进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好传播的力量也是品牌力和营销力打造关键的重头戏之一,对营销的拉动作用可以起到几何倍数的增效。当然,终端的基础工作必须坚实和到位,终端脱节必然损失和浪费传播的效果,两者必须一体化才会有实效。

地面是一对一作战,有传播的拉动则可以成为立体式、全方位、广覆盖、高效率的现代营销战。每一个环节保质保量,才能确保营销的结果好看。传播从制作到定位一切要用市场的标准和实效来检验,而不能仅仅是做给企业自己看了开心。

联合的力量与实施策略

奥巴马的实施策略是另一值得称道之处,就是主动联合的理念。明星演唱会的嘉宾选择已越来越普遍采用互补策略,用既能与自己交错、各有千秋同时又能拉来自己缺少的那部分群体的人气嘉宾作为票房的有力保证。这很象医药营销领域中的联合用药概念,如果对手实在过于强大,我们还可以联合一些其他的竞品共同去挑战,比如当年一些经典降压老药与代文等沙坦类联合抗衡络活喜等大牌,都不啻为一种成功。

实力传播范文第4篇

Philip Talbot的话是在说明中国三、四线城市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实力传播意识到要帮助客户深入了解三、四线城市居民,打入内陆市场。正是基于此,我们对国内的三、四线城市,即我们所说的‘内陆市场’进行了极其详细的研究。”实力媒体中国区首席执行官Malcolm Hanlon说。由此,《新营销》记者采访了实力传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郑香霖、实力传播中国区传播策划总监陈秀玲、实力传播中国区策略研究副总裁马红中,分享了他们在中国三、四线城市调研时的发现和对消费者的洞察。

营销与生活密切相关

《新营销》:直接影响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了怎样的消费文化?

郑香霖:根据实力传播对中国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及周边的农村地区所做的研究,影响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生活方式的五个主要价值观是:家庭至上,寻求社会群体的支持,社会认可万岁,努力实现新目标,爱生活、爱家乡。

首先,家庭在三、四线城市更被重视。平均来说,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比起一、二线城市的居民,每周多出7个小时,也就是平均每天多出1个小时与家人在一起。有那么多时间跟家人在一起,家庭成员之间会互相影响,也就是说,他们对品牌、产品的相关信息会影响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其次,寻求社会群体的支持,这个价值观也非常重要。现在整个社会群体受到口碑效应的冲击。为什么呢?我们发现,由于三、四线城市发展很快,那里的人想更多地了解他们不太熟悉的东西,但是他们不敢冒险选择新的品牌,所以他们不停地寻求别人的意见。从这一点来看,品牌的口碑在三、四线城市更加重要。市场营销者需要明确不同级别的城市和省份在消费升级方面的差异,提供一系列的产品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品牌传播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对更高档产品的追求,促使其在同一品牌线下进行消费升级。这不仅要求主品牌具有足够强的号召力,而且还要考虑到各个省份独特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比如,辽宁的消费者有非常强的炫富心态,市场营销者应宣传高档产品和最新款式。而在四川,则应该利用主品牌下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线组合来满足消费者在不同生活阶段的需求。

再次,社会认可万岁,这个价值观更直白的说法是中国消费者一直存在面子问题。在三、四线城市,结婚比一、二线城市更加铺张,他们认为结婚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在三、四线城市商场更多、更集中,他们希望在大商场买到大品牌的产品。如果某一品牌想在三、四线城市受到欢迎,就必须让消费者感到他们也像大城市的居民一样受到了同等对待,他们也有权利享受最新的品牌和最好的产品。

第四个价值观,即努力实现新目标,他们制定的目标往往都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而不会给自己过大的压力。我们遇到一位何姓先生,28岁,已婚,公务员,来自辽宁本溪。去年他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别克新凯越。至于为什么买车,何先生告诉我们,买车一方面是家里有了孩子,有车会方便一些;另一方面是父母年龄大了,该让他们享受一下了。一、二线城市的居民觉得经济不景气而在消费方面很谨慎,而三、四线城市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要低得多,居民更愿意消费。为了和这些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建立有效的联系,品牌必须传递的信息是:使用某品牌将如何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品质,将如何让家庭成员分享个人成功所带来的好处。

对于爱生活、爱家乡,我们发现四川消费者在地震后并没有失去信心,基本上大家都非常努力地希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市场营销者应该意识到,在消费者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同时,他们在内心深处更认同本土的文化、传统和品牌。因此他们在购买东西时,首先信赖和支持的还是本地品牌,希望本地品牌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品牌传播应展示其如何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促进城市发展,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中国这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中,孝顺和尊敬父母是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因此看到很多品牌会打“假日送礼”牌,在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鼓励消费者向自己的父母送礼物,如营养保健品,来表示对父母的关爱。尊老文化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特别在三、四线城市,由于子女与父母住得近,邻里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更高。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年迈的父母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舒适地度过晚年时光。因此为父母报名参加国内游就像以往送父母按摩椅一样越来越流行,因为它同样能给父母带来生活上的享受。市场营销者可以教育消费者如何让其父母尽情享受全新的甚至有些奢侈的体验,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就是说,此类产品和品牌的定位必须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他们有能力让父母安享晚年。

三、四线城市居民的生活周而复始:吃饭、做家务、与家人共同观看电视、在茶馆中会见亲朋好友,或者周末到公园闲逛,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虽然很简单,但是很快乐,因为这种日子是他们与自己所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共同度过的。市场营销者可以在这些日常情景中和消费者建立联系,强调品牌能够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乐趣。

独特的“消费者通路”

《新营销》:市场营销者如何掌握“消费者通路”,并以此为工具与三、四线城市消费者进行沟通?

陈秀玲:媒体策划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但人们往往过于简化消费者的购买过程,认为品牌传播就是让消费者熟悉产品和品牌,从而引起购买兴趣。然而,事实未必如此。

以前,市场上的媒体渠道和可供选择的品牌相对较少,这种传统的理论确实适用,那时消费者一旦认识了某个品牌就可能购买它的产品。然而现在,消费者变得更为成熟,他们对产品信息以及品牌使用体验的鉴别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如果市场营销者的目标是要影响带来销售的消费者行为,那么他就必须清楚地了解消费者整个购买过程(认知阶段、参与阶段、积极考虑阶段、购买阶段、消费阶段、建立关系阶段、品牌宣传阶段)中的每一个步骤。

认知阶段是让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大开眼界。三、四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比一、二线城市低,就买房而言,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短期内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随着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他们的消费力并不亚于一、二线城市,他们从未像现在这样面临众多的新产品和新品牌,从汽车、家电、电脑到护肤品、化妆品,他们需要更好的产品和品牌来满足自己生活上的需求,他们追求价格更高的品牌,并不是他们愿意花那么多钱,而是他们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有保证。

在选择这些新产品和新品牌时,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经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更为谨慎,并且更多地依赖品牌宣传。他们可能对某些产品在改善其生活品质方面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但对产品的实际用途,与他们生活的密切性以及为生活带来的实惠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我们的研究表明,三、四线城市绝大多数消费者渴望了解电脑方面的知识,尤其是首次购买电脑的用户,他们想知道哪种类型的电脑最适合他们。比如彩妆产品,年轻女性希望通过化妆让自己漂亮,但她们并不清楚该从如何入手,因为她们的母亲只使用像洗面奶和口红这样的基本护肤品和化妆品,因而无法做她们的美丽顾问。所以,希望打入三、四线市场的品牌必须从头开始向消费者普及相关的知识。

马红中:在“消费者通路”的参与阶段,市场营销者应有效地利用一个契机,即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有史以来首次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同时,市场营销者也要意识到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谨慎态度。一方面,国际品牌可以展示个人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为他们赢得“面子”,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消费者也会非常关注这些品牌在其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关联性。

在这一方面,诺基亚做得非常成功。诺基亚的产品因性能可靠受到消费者的大力追捧,其品牌传播正是抓住了自己的产品特性而将其打造成了最受欢迎的国际品牌。一个品牌的原产地也有助于它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尤其是像护肤品或者化妆品等产品。比如,三、四线城市的年轻女性更加偏爱日韩化妆品,因为她们认为,日韩品牌比欧美品牌更适合东方人的肤质。

陈秀玲:在积极考虑阶段,消费者通常对产品的实际用途和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进行详细的考察。他们会征求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意见,然后到网上浏览其他用户的评价,最后再到销售点亲身体验产品。考虑到他们对很多产品并不熟悉,品牌营销应传达直截了当、简单易懂的信息。在明确了哪些产品是消费者用来炫耀的,哪些产品只是考虑实用性,市场营销者需要提供激发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信息,并最终促成购买行为的发生。

在购买阶段,购物环境、选购过程以及达成交易的方式都对品牌的最终销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店内促销对消费者尤其具有吸引力,市场营销者可以借此在销售点影响消费的最终购买决策。我们发现,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很实际,他们更喜欢打折商品或者在购物时获得赠品,但赠品必须实用,即便与他们购买的产品没有多大的关系。例如,移动运营商推出的充话费送大米活动,某国际护肤品品牌推出的买产品送食用油促销活动,这些看来并不相关的赠品,其实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实用性的追求。

在三、四线城市,社会群体内关系非常紧密,朋友间彼此信任,这使得直销这种方式在这些城市非常成功,比如安利和玫琳凯就受到了这些城市中女性消费者的欢迎。

马红中:在消费阶段,三、四线城市消费者主要关注两件事情:一是炫耀购买的商品,从而为自己在朋友面前赢得面子,获得更大的影响;二是了解如何使用对他们来说仍然相对陌生的产品和品牌。

在建立关系阶段,品牌需要表明它们对消费者的关系和重视。企业应以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为目的。因此,市场营销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不同的产品类型,消费者希望与品牌建立何种关系,以及怎么建立这种关系。

实力传播范文第5篇

    新闻传播是新闻媒体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新闻信息进行推广传播,从而实现广而告之的目的。新闻传播在新闻学中体现的是能够将有效价值的信息通过媒体或者是媒介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本文通过研究新闻传播的力量,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探讨其出现异化现象的时候,新闻传播的力量与价值。此外,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公众利益的价值实现也完全可以通过新闻传播的力量得以实现。

    1 新闻媒体的表现形式分析

    传统的新闻媒体一般是通过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台等。这些传统媒体实际上在一段时间内,完全垄断了媒体的传播的途径,从而导致一个时期内,人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些媒体的属性特征,受到这些属性的感染,从而了解外界的世界。那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新闻媒体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网络传媒的传播形式更加便捷、快速,并且中国的互联网覆盖率非常之大,从而让新闻传播的途径更加快捷、广泛。因此,对于目前的新闻媒体而言,其表现形式依然有以下几种:

    1)网络新闻传媒。新闻信息借助互联网和网页以及网站,将信息进行归类处理,从而增强了网友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网络新闻传播的范围较广,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进行传递,从而有选择和有目的性的进行新闻的获取;

    2)纸媒新闻。纸媒目前依然以报纸的形式存在,当然也出现了许多杂志,通过杂志能将一类新闻进行归类处理,从而实现垂直性较强的传媒方式。纸媒的传播效率一般,与网络传媒的效率无法比,但是也有其优势所在,能通过纸媒的呈现形式,让新闻更具有可视化性质;

    3)电视传媒。电视传媒是电子传媒方式的最早表现形式,对于大多数的人们而言,依然习惯于通过电视进行新闻的获取,并且习惯了这一传统的电子媒介方式。但是,目前电视新闻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网络传媒的影响,从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弱化。

    2 新闻传播力量产生的异化现象分析

    新闻传播是具备一定的媒体价值以及舆论力量的,这种力量虽然存在于无形,但是却影响巨大。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其新闻的内容和趋向往往会因为传播的异化而形成不一样的影响力,也就是新闻传播的异化产生的新闻传播力量。下文以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福建南平砍杀小学生案”。2010年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发生了一起恶性杀人案。一名男子在一所小学校门附近砍杀多名小学生,最终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由于部分媒体在对该案件的报道中,过度披露渲染作案细节,引导广大受众多关注于刺激而残忍的作案手段,从而引起不良的连锁反应。在后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全国各地接连发生数起恶性袭击幼小学生的案件,给受害人及其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这种新闻传播异化带给人们的教训和伤害是十分沉痛而深刻的。

    又如,“富士康职工连续跳楼事件”。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集团一名员工跳楼自杀,到2010年11月5日至,富士康已接连发生14起职工跳楼事件,这一异常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富士康职工跳楼固然与员工工作压力过大、企业内部管理缺失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大众媒体在对该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部分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并没有对受众以及社会舆论进行正面的引导,没有深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事件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以及体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更缺乏对“潜在自杀者”的安慰和制止。相反,某些媒体在新闻报道传播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作的繁重、生存的艰辛以及社会的不公等负面因子,最终导致传播异化,进一步刺激了某些“潜在的自杀者”,间接诱发了后来的一系列自杀事件。这种新闻传播的异化现象带来的社会伤害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因此,对于新闻传播的力量而言,往往其经过异化传播,产生的力量会更大。

    3 公众利益诉求的价值实现

    公众利益的实现在传统观念中,都是比较困难的。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发达,造成了新闻信息的停滞性。但是随着现代化网络媒体的普及,公众的利益也可以通过新闻传播的力量得以解决。公众话题随着网络的来临越来越多,原来难以揭发的事情,有了新闻传播的力量,就完全可以实现。因此,对于公众的利益诉求而言,新闻传播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公众可以将自身的利益诉求,通过网络的形式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新闻传播从一种形式发展成为一个平台。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的力量与价值。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公众的利益诉求一定要是正确和合理的,应该能够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公众的利益诉求进行判断,从而保证公众的利益不受到损害。但是,也不能让新闻传播成为一种被利用的工具,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公众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维护,但是也要掌握自身的准确性,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保护。

相关期刊更多

文化软实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理论视野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中央党校

世界历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