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要出去

我要出去

我要出去范文第1篇

制造业回流美国,是特朗普上台后的施政重点之一。购买美国货和雇佣美国人,透露出新一届美国政府扶持美国产业和优先解决就业的意图。美国的经贸政策,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既有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压力,也有走出去提速发展的机遇。

2016年12月,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巨石”)投资3亿美元建设的玻纤生产线项目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里奇兰奠基。中国巨石隶属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筑材料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材”),是继埃及项目之后,为加快企业全球布局再次迈出的重要一步。

为什么去美国建工厂?未来中美制造业将会有哪些交锋?传统制造企业如何转型发展?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

宋志平曾担任另一家央企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2014年4月,宋志平离任国药集团董事长一职时,国药集团的营业收入从他2009年接手时的360亿元跃升至2013年的2035亿元,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2016年,宋志平主导完成了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的合并重组,合并后的中国建材坐拥5.3亿吨产能,成为世界建材领域的航母。

“中国企业在全球建工厂,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不是哪个条件好,哪个条件不好。” 宋志平说。

让世界成为中国的工厂

《财经国家周刊》: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回流,特朗普选美国总统以后宣布将实施更大幅度的税制改革,吸引全球的企业到美国,你对中美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怎么看?

宋志平:美国在前些年经济发展过程中觉得吃了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总结教训,发现实体经济作为根基很重要。美国不是卢森堡那样的小国家,可以主要发展基金之类的金融产业,美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如果完全没有实体经济,它的根基就没有了。

所以,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反思,提出要回归实业。其实不仅美国,包括欧洲一些国家都对虚拟经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等进行了反思,纷纷提出再工业化。

关于全球的经济平衡,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斯蒂芬・罗奇认为,全球的经济平衡取决于中美经济的平衡。中美经济平衡过去有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制造把大量的产品运到美国,二是美国大量向中国发国债,相当于美国用中国的产品同时花中国的钱,这是不可持续的。他给出的解决方法是,中国不要过分依赖美国市场,要扩大自己的内需,美国也不要过分依赖中国的产品,应该加快自己的实体经济发展。他认为,在未来中美经济平衡方面,中美谁先认识了这一点,谁就会成功。

美国在振兴自己的实体经济,中国也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内需市场。但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五到十年慢慢地走到平衡的状态。

《财经国家周刊》:前不久,民营企业家曹德旺称中国制造业成本高,他到美国建厂引来社会热议。中国建材旗下也有企业走出去,你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去海外投资?

宋志平:我倒不那么看。中国企业在全球建工厂,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不是哪个条件好,哪个条件不好。

比如中国巨石的产品在美国很有市场,但从中国运到美国费用很高,为了巩固我们在美国的市场,我们需要在美国建工厂。

不久前,美国欧文斯康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跟我有一次会面,我们两家在中国泰安有合资的特种纤维项目,当时他也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去美国建工厂?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就跟他说,就像你们在中国建工厂一样,我们在美国也有市场,去美国建工厂是为了服务我们美国的客户。

以前中国是全世界的工厂,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加工地在中国,这只是第一个阶段。现在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全世界是中国的工厂,中国要到全世界开工厂,这也是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史性的跨越,这是一个大的规律,不管国内的产业政策如何,我们也不可能把工厂都建在中国,这也不符合逻辑。

我们应该把工厂建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这是大的发展趋势。

日本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后来在全世界建工厂之后,就从过去注重GDP到重视GNP,从重视国内生产总值到重视国民生产总值。我觉得中国也在进行这个改变,既不是中国环境不好了,也不是外国环境比我们好,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中国巨石到南卡州投资这件事情,具体看这确实是一个企业的投资行为。但如果放到大的趋势里面去看,放到中美经济关系走势和中国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进行从世界工厂到让世界成为中国工厂的角色转换,中国巨石的行为实际是整个经济大潮里的一朵浪花。

国际产能合作新方向

《财经国家周刊》:美国是玻纤的发源地,中国巨石到美国建厂,当地认为这是在最大对手的地盘上建厂,对此你是如何考量的?

宋志平:中国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很多,大多数产业的产能也都过剩了,中国这么多技术装备和制造能力往哪里去?我们采取了国际产能合作,这也是我们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要重点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但如有机会,我们也会寻求在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投资。中国巨石前几年在埃及建设了大型玻纤基地,现在已经进行第三期建设了,这是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杆企业。现在美国回归实业和欧洲再工业化也需要搞一些工业项目,中国企业很有竞争力,完全有能力进入到这些成熟市场。这些成熟市场要补上实体经济这一课,这也给中国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机遇。

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政局相对稳定、汇率风险小,在一些较小国家赚的钱都是当地的货币,外汇管制严,倘若一贬值,挣的钱一夜之间就打水漂了。因此,在投资上,不同类型的国家各有利弊,企业需要做综合分析。

现在中国工业正在迈向中高端,我们的企业就不能只盯着那些发展中国家,也要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建材也进入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制造业领域。当年日本的丰田和本田都在美国建了工厂,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也会在美国的制造业中占一席之地。

事实上,美国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比如南卡州是属于急需发展的经济区域,所以南卡州对待海外投资有很大的热情,州长多次来中国招商。中国巨石在南卡州的这个项目也有着非常好的优惠条件,包括土地价格、天然气、供电供气等,对方把天然气站、变电站都建到了厂门口,并且承诺未来十年返税一亿美金,这些都是很好的条件。

在美国、欧洲回归实业和再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生产中高端产品的企业是非常有机会的,我们也应该去抓住这个机遇。我们不是简单的把过剩产能转移出去,也不是把低端产能转移出去。到美国去,就是到国际的擂台上去,把最好的b备转移出去。中国巨石最近在浙江桐乡投资了一个智能化基地,经过全球招标选择了德国西门子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我们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也不能拘泥于都要用国产设备,而是采用全球招标,谁的好用谁的,确保最好的技术水平。

另外,去国外建厂还能够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对我们的影响。这些年美国和欧盟经常对中国企业反倾销,使我们失去了许多原有市场。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大量产品进入美国,冲击了美国的市场,影响了美国的企业和就业。美国在乎的就是就业。我们在美国建厂,就避免了这些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美国的招商引资和中国的有所不同,正如你所说,美国特别重视就业,你们在南卡州的项目可给当地带来400个就业岗位。是这样吗?

宋志平: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不要说是四百人哪怕是四十人的就业,他们都会看得非常重要。美国的招商引资不是在乎投资了多少,产品卖多少,在乎的是就业多少,因为如果没有充分的就业,就会出现政治问题。美国一些州政府是把就业放到引进企业的第一位的。

美国提出回归实体经济,很大程度是从增加就业出发的,所以中美经济再平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实体经济的“四化”转型

《财经国家周刊》:你如何看待国内过高的成本给制造业带来的压力?

宋志平:国家非常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为实体经济减税、降低各种费用等,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倾斜,我觉得在扶持企业减轻压力这方面,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对此我们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建材生产的产品包括水泥、玻璃、玻纤、新型建材等,过去这些年,给国家交了很多的税,给银行交了大量的利息,社会贡献率很高。如果我们的利息能低一些,税收能再降一些,企业就可以多些积累资金,就可以把这些积累资金用在再投资上,这样对企业发展来说效果更好。

如果实体经济太苦,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实体经济缺少再投资的能力,二是新的投资不投向实体经济,投到虚拟经济里去,这样会带来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这也是当年日本、美国、欧洲都发生过的事情。

好在我们比较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趁着实体经济还没有严重萎缩的时候,给实体经济一定支持,包括用智能化武装实体经济等,这样可以做实经济的根基。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转型,需要向中高端转型,而不是重复中低端,搞产能过剩、搞落后的实体经济,更不能打着搞实体经济的幌子去搞很多落后产能。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建材的玻璃、水泥等行业都是过剩行业,对这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你有什么样的考虑?

宋志平:我们国家到今天仍是个大的建设市场,水泥一年需要24亿吨,钢铁需求大概是7亿吨,这都是天文数字,建设离开了这些原材料是不行的,就像饮食离不开面粉和大米一样。钢铁水泥这些产品对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还是必需品。

以我们国家的住房建设为例,即使是北京,你也会发现,北京的房子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再到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去看,中国农村有三百亿平米的农房保有量面积,这些房子既不抗震也不节能,也不舒适,面临着改造,改造不能再用传统的红砖了,都得用新型建材。此外,农村还要村村通公路等大批建设项目,不难看出,建材市场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马云是做互联网经济的,但是马云住的房子一定是建筑材料做的。”

这几年,严重的雾霾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认真的反思如何发展实体经济。我认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就是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四化”方向转型。我们正在转型路上。

我是一个彻底的环保主义者,前两年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做了三场演讲,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企业家对气候问题的看法。我认为,通过努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兼得的。

我要出去范文第2篇

我的爱,什么是我的爱?我的爱是那样像人家的吗?我现在觉得爱是温暖,但又是那样的冷酷,爱是那一朵朵白云,那样纯洁;爱是那火热的太阳,那样轰轰烈烈;爱还是那一点点黑斑,是那样抹不去;

从前我对爱是那么的无知,我问过自己一些话:我曾经去爱过吗?爱是无聊的,不想去爱。我曾经去闯过吗?没有,既然不爱干嘛去闯呢!我曾经去珍惜过吗?没有,我想无知的人是不会去珍惜这些的。我以前对这些话,就这么草草了事。但在现在我会去爱了,我也敢去闯了,更不用说去珍惜了。

我真的想找一个能让我信得过的,我也真的会去珍惜这些,我不怕困难,只要让我去爱到。但我不想去付出我那努力的汗水,我知道你们会说不付出哪来的报答呢?我也想过,不付出是得不到回报的。不过你们知道我去付出这些我要多么的辛苦吗?这些是能让我变强,但那些我要付出我的心血呀!!!

我想过难到要像我的朋友一样没有出息吗?我...................不....................要。我要比他们强,整天只想这,哪更好玩。我不行再让我这样的无味的再去追求,这样无味的生活了。

我要好.........好.........读.......书,我不想大了,当个无用的人,为了我的将来我要去爱,我要去珍惜,我也会去闯的。请给我个机会吧!!!爱给我力量,我会去付出我的多余时间,去好好读书的,加油加油。我的明天也许会更美好。

我要出去范文第3篇

语文、数学、英语书反驳说:“我们可不能出去!我们是主科书目,乐乐每天都要用我们!要是我们出去玩了,乐乐找不到我们,乐乐可要被老师罚站了啊!我们不能出去!要出去,让美术、音乐和科学等不是主科的书目出去吧!”

美术、音乐和科学等不是主科的书目不服气的说:“不行不行!我们不能出去,假如我们出去了,乐乐的老师换课了,乐乐没有书怎么办?乐乐的音乐老师可是很凶的!乐乐就要被骂了!我们不可以出去!要出去让文具们出去!”

文具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可以出去!如果我们出去了,乐乐要考试怎么办?没有了我们,乐乐要咬破手指头来写么?那多疼啊!我们不在了,对乐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出去!妈妈,您另请高明吧!”

书包妈妈懊恼的对天喊道:“天啊!地啊!爹啊!娘啊!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减肥啊?”

我要出去范文第4篇

实际上,不仅仅是李宁,后危机时代,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国内诸多品牌都在为扩大国际影响力做文章。然而要真正获得国际认可度远非一个换标那么简单。

一个必须说明的事实是:中国纺织产品“走出去”其实早在上世纪的1995年就已经实现,从那时起,“Made In China”的纺织服装产品便已销往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初级的、低水平的“走出去”,产业链大部分的利润都被外商所获取,中国以消耗大量资源、付出沉重环境成本的高额代价只换得微薄的利润。

也正是由此。时至今日,“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须进化”已成为越来越多行业内人士的共识。

然而,如何进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路要一步步走,对于概念的澄清也许是第一步。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主任孙淮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要全面理解“走出去”的内涵,从过去产品“走出去”到带有产业转移性质的工业领域、加工制造领域的“走出去”,再到国外建加工厂、建工业园。现在的“走出去”应该带有全方位性质,企业要通过“走出去”进入国际品牌群体,影响或控制国际的营销渠道,在研发设计领域进行资源整合。使我们“走出去”的行为和现象更加立体化,更加系统化,“走出去”要往高端进发,向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

那么,接下来的路径呢?

海外并购,国外设厂与国际品牌联姻……在国内诸多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化之路上纷纷做出自己的努力探索之后,究竟什么样的路径才是通往国际市场的正确选择?后危机时代,本土纺织服装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时机真的到来了吗,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到底应该如何走?对于时下的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后危机时代,本土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战略求解,我们共同关注。

对话1 现在是我们“走出去”的有利时机吗?

对于这一问题受访专家普遍做出了肯定回答,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无论是从资金、品牌还是技术能力方面都已经有了一个大的提升;第二,金融危机致使欧美一些国家遭受重挫,而中国经济却获得了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此时“走出去”可以以一个较低的成本获取较大的一个回报;第三,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不断“走出去”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的提升阶段。

陈国强:“走出去”现在无疑是一个有利时机

金融环境不明朗时期,我们主要是面临两个转变,第一就是全球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第二就是中国的经济在发生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时期就是这两种转变的一种集中体现。

可以说,第一个转变给我们提供了空间,而第二个转变则给我们提供了动力。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一时期不管我们还有没有完全地走出去,至少也标志着新一轮经济的转型配置架构已经开始了,这是认识我们目前现状的一个前提。

说到时机,我认为现在无疑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有利时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全球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我们在实施科技战略、品牌战略的同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包括在国际化方面,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都为我们“走出去”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条件。

唐平华: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而言,现在可以说是一个“走出去”的非常有利的时机。

因为金融危机以来,国内企业依靠中国庞大的市场支撑,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发展水平方面,都获得了相对较快的一个发展,而欧美品牌普遍而言,受此次危机影响较大,中国企业选择在这个时候走出去,无论是从资金,还是进入的门槛方面都要面临相比以往更好的条件。

当然,不可避免地现在我们“走出去”也面临一些障碍,比如,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实行了比以往更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等。

但总体而言,现在“走出去”还是利大于弊。

尤其是对于一些想通过战略并购的方式来获取欧美一些优质品牌的企业而言,现在“走出去”无疑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可以以一个相对较低的成本和代价来获取较大的回报。

徐斌:已经到了一个质的提升阶段

就目前阶段而言,可以说,在大方向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纺织服装行业当中,已经出现了一批相当有实力的企业,包括我们的资金实力,品牌实力等,都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走出去”,我认为应该已经到了一个质的提升阶段了。

就这一时期而言,整体的世界经济格局有了较大的调整,在这当中,中国经济获得了相对健康的发展,加之2008年奥运会,包括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中国为世界所瞩目,更多国家的企业开始探索如何跟中国的企业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尤其是在经济环境不是太好的情况下,这就为我们“走出去”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大环境。

而谈到具体的“走出去”,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到欧美国家;二就是到东南亚,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欧美国家往往掌握更多的品牌,技术优势以及在业界的话语权,与其之间的经济融合,包括相互间的协作,对于双方来说,都会有一个大的提升。而东南亚国家,主要是拥有一些资源优势,包括丰富的原材料,以及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尤其是在目前中国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当下,考虑进入这些市场,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对话2 到底要不要“走出去”,之前需做哪些战略考量?

“走出去”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必然选择,有专家对此做出肯定的回答,认为这一是加快中国由纺织服装的制造大国向品牌和创新大国转变的需要;二是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但在此过程中,也有专家认为目前我们仍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对于如何确保“走出去”战略方向的正确,专家提醒,应以“三个什么”来考量:一是“走出去”我们到底要什么?二是对方有什么,又能够为你提供什么?三是你能够做什么?有没有能力去配置你所想要的资源?

陈国强:“三个什么”确保“走出去”的战略方向

要“走出去”首先第一点就是要想清楚“走出去”我们到底要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讲,“走出去”是一个从融入全球产业,到逐渐地提升自己,学会配置全球产业的一个过程,在这当中,你是要对方的市场、技术,渠道、品牌还是资源,是需要去认真考量的。

第二,对方有什么,又能够为你提供什么?比如,我们去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包括越南,柬埔寨等,除了它的市场资源外,我们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它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再比如去意大利,

它的品牌、渠道,包括优秀的设计师资源是我们最看重的。也就是说,不同国家各自的优势不同,在“走出去”之前对于这点一定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第三,你能做什么?有没有能力去配置你所想要的资源?在这一点上,不同企业具体的情况不同。有的企业对于品牌配置的能力比较强,有的优势是在于对于渠道或资本等要素的配置方面,也就是说,你要了解自己的具体优势所在。

只有在“走出去”之前对以上三点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才能确保我们方向的正确。

唐平华:“走出去”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必然选择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趋势。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要”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加有利的基础。

一直以来,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部分还是处于一种没有品牌,为人做代工的阶段,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各个环节的利润十分微薄。

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有两层含义,第一就是加快中国由纺织服装的制造大国向品牌和创新大国转变的需要。要实现这点,可以说,“走出去”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虽然过程艰难。第二是进一步加快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以前依靠大量,持续的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取了较快发展的企业现在正面临一个新的抉择,如果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我们又要拿什么去与人竞争?除去转变生产方式外,产业转移,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些东南亚以及非洲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徐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动力不足

到底要不要“走出去”,以前可以说一直也存在一种争论,可能那时大家还没有想到到底应该怎么“走出去”,或者说对于“走出去”还是处于一种探讨的阶段,但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源于中国市场自身存在的两个特点:一是我们的市场太宽容了。它会给你太多的机会,这样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就变得多少有些不思进取了;二是中国市场太大了。一个品牌要想覆盖整个中国市场,需要非常多的时间以及精力,而在一个品牌还没有完全具备这样一个非常强大的品牌优势的前提下,很多人往往觉得就没有必要再到国外去寻找一些机会了。结果造成的一个局面就是,国内很多的企业“走出去”动力不足。

而现在随着一批国际性品牌的进入,我们的很多企业也开始慢慢的意识到“走出去”其实跟开拓国内市场并不矛盾。中国市场再大,我们也还是会需要一些更好的品牌,包括设计以及人才,“走出去”可以使我们获取更多的资源,产生1+1>2,甚至是1+2>3的这样一个效果。于是,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现在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酝酿着“走出去”的步伐。

对话3 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现状如何,最大障碍何在?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总体而言,目前我们还是处于一种“走出去”的探索阶段,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在资金以及技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实力,但仍存在一些瓶颈性的问题,例如,跨文化的融合问题,研发设计以及产品的创新服务能力欠缺的问题、对于品牌的良好包装以及运作能力的欠缺问题等。此外,眼光总是盯向自己,缺乏一种国际化,全球配置资源的气度,以及一直以来对外交流的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走出去”的步伐。

陈国强:跨文化融合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个人认为,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走出去”的初期的后期,或者中期的开始这样一个阶段。前段时间我刚刚到越南以及柬埔寨考察,发现我们的企业在“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上其实是很多元的,它可以收购人家的企业,做人家的品牌,也可以到国外建厂去进行加工,甚至这次我还看到一家企业,收购了第三方国家在当地的一家服装公司,然后用当地的工厂以及人力进行加工,为中国以及欧美的品牌服务。所以,我感觉现在已经很难再讲模式的问题了,你需要从整个产业链,包括前面谈到的“三个什么”当中,去综合起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而谈到障碍,现在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还是跨文化融合的问题,如何融入到当地的文化,解决由双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是需要去认真思考的:其次就是法律。而在技术和资本方面,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至少不是主要问题。

唐平华:人才是最大的瓶颈所在

通过对外设厂与国外品牌合作等,虽然我们的一些代表性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总体而言,我认为还是处于一种艰难的摸索阶段。

说到障碍,最大的一点还是在人才方面。可以说,无论是我们的研发设计人才,还是营销人才,都是十分欠缺的。这一点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第二,就是我们的研发设计以及产品的创新服务能力的欠缺,这应该说也是十分薄弱的一环。如何通过我们的设计,通过我们优质的服务去提升品牌的价值,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的。

第三,就是对于品牌的良好包装以及运作能力的欠缺。在这一点上,就是台湾的一些企业目前也比我们的一些企业做的好,就更不要说欧美一些品牌了,这是我们目前亟待弥补的一个方面。

徐斌:眼光总是盯向自己限制了“走出去”的步伐

就阶段而言,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讲,一是战略层面,二是技术层面。

从战略层面而言,我认为现在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眼光总是盯向自己,缺乏一种国际化,全球配置资源的气度。拿韩国来说,虽然其本身市场很小,但对外却有一个快速的扩张,不是因为其资金实力很强,也不是因为其所谓的人才,以及国际化的人脉,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还是在于他们的眼睛是一直盯向国外看的,这样一来即使遇到问题方法自然也就来了,而中国企业欠缺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而就战术层面来说,目前国内企业“走出去”有这样几条路径:第一就是去国外开店,这也是目前大家认为比较成功的一种方式。但就目前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毕竟中国的设计,坦白来讲,在西方还是没有被完全接受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走出去”到国外开店,相对来讲可能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第二条路径就是参股或者控股国外的一些优质品牌。国外一些品牌,特别是一些有相当历史文化内涵的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由于资金或经营思路等方面的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品牌原有的市场受挫,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入的良机。但相对来讲,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一直以来,在跟欧洲,包括美国的一些企业的沟通交流方面还是偏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们“走出去”的一种步伐。

对话4 如何“走出去”,成功的路径有哪些?

对于如何“走出去”,有专家特别强调了战略明确的重要,认为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你的目的是什么,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而对于具体的路径而言,增加则认为现在应该多讲多元,少讲模式,因为不同企业的

具体情况不同,进入到不同国家所应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切不可一概而论,应结合企业自身以及进入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此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专家还着重强调了广泛开展与金融机构以及保险机构紧密合作的重要。

陈国强:“走出去”要多谈多元,少讲模式

对于企业“走出去”具体路径的选择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我有一个观点叫做多元化,因为不同的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各自所具备的优势也各不相同,到底是用资本去配置,还是用平台或者技术去配置,路径是不一样的。此外,进入到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具体的方式又有所不同。所以,我认为现在还是应该多谈多元,少讲模式。

而就业外“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海尔、华为等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有一些很好的经验是可以被拿来借鉴的。

此外,尤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今后我们还需要广泛的展开和金融机构以及保险机构的紧密合作。同时,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还可以广泛的借鉴租赁这种方式,而不是说谈到“走出去”,就一定要对外投资,现在不一定是钱的问题,资本的问题,而是要根据你自身的情况去选择对的方式。

唐平华:战略明确是关键

要“走出去”首先一点就是要战略明确。包括你“走出去”的时间,方式,目的,你的品牌,营销,渠道,人才等,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瓶颈又在哪里?

其次,就是在对于“走出去”的路径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有一个从最开始的设厂到往品牌的研发设计,品牌的运作方面提升的过程,这里无论是与老品牌的合作,获取它们有益的经验,还是与国外优秀的研发设计团队合作,提升我们自身设计师的国际化视野与水平,都需要我们去搭建一些合作的平台,甚至是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措施,来鼓励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而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设计师并不是说学习能力不强,而是在对于流行趋势的把握,包括产品研发设计的一些理念方面确实还存在一个比较大的欠缺,这就更需要我们“走出去”更多的学习和了解。在这方面,“杉杉”,“红豆”等一些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有益的经验。而就未来而言,我们还可以尝试将自己的研发设计团队放于欧美,在本地进行一些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说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徐斌:海外开店、品牌合作是主要方式

就“走出去”的路径而言,大方向上来讲主要有两个一是海外开店:二是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展开一种与国外品牌的合作。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海外设厂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东南亚,包括非洲等在内的一些资源,以及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的国家。

这里主要谈―下海外开店的问题。这主要是针对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例如欧美市场所采取的一种方式。但一般而言,这类市场进入的门槛也是相当高的,所有的渠道,资源,基本上都被控制在一些商场里面,有的可能是百货商场,有的可能是一些大的商。这时如果你要想开一家店,作为对于当地消费者设计风格的一种尝试是可以的,但要想利用它来拓展市场,就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我们为什么会说,国内的很多加工厂其实是不赚钱的,因为这些订单到达他们手中,是经过了好几个环节的,有很多的贸易商、渠道商,每一层都要拿走很多的利润,他们对于渠道的控制力是非常强的。包括一些海外品牌想在北京开店,也是需要很多资金方面的投入,因为北京市场的渠道,一方面比较特殊,另一方面也是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国外品牌要进入,通常都会采取一种托管,或者说是设立分公司的形式来进行市场的一种拓展。同理,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开店,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也是要打通跟渠道方面的一个合作,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对话5 “走出去”我们需要什么?政府及行业协会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

专家强调“走出去”首要一点就是要立足国内,此外,还有三点是需要我们去加强的,第一就是品牌;第二,研发创新;第三,营销以及品牌运作的能力。而作为政府以及行业协会而言,专家则普遍强调了其在营造对外交流的有利环境,以及搭建更多对外交流平台方面的作用。此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是处于一种单兵作战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我们“走出去”的步伐,对此,专家指出,政府及行业协会还应在引导企业抱团“走出去”,协同作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陈国强:营造更加有利的对外环境是关键

前段时间的出外考察,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具备一支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进行国际化运作的人才的重要,这也是我们“走出去”所面对的一切问题的核心所在。

而谈到政府及行业协会的作用,我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作为政府方面来说,主要是要为企业“走出去”解决一些融资问题,包括外汇管理问题,再有就是展开与第三国的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一个有利的大环境。而作为行业协会来说,主要就是在加强企业间的协作与交流方面多做一些文章,包括为企业“走出去”多创建一些渠道,搭建一些平台等,还可以考虑展开与国际上一些协会的合作,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唐平华:引导企业抱团“走出去”协同作战

要“走出去”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国内,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三点是需要我们去加强的。第一就是品牌。要利用一些国际知名的时装周,一些大的展示会来努力行销我们的品牌,包括可以采取和一些国际品牌合作的方式,都是一些比较好的途径;第二,就是要鼓励我们的企业做进一步的研发创新。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励我们的企业多跟国际上一些优秀的服装研发设计团队合作,培养我们自身的设计人才;第三,要在营销方面多做一些文章。目前而言,我们的企业普遍缺乏一种国际化的营销经验和品牌运作经验,这也是我们亟待学习与跟进的一个方面。

而谈到政府及行业协会的作用,可以说,目前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讲,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各国设立的不同形式的贸易壁垒,在这方面我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外交方面的一种努力去进行一些相关的协调,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一种比较有利的环境。

其次,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还是处于一种单兵作战的状态,这也限制了我们“走出去”的步伐,对于政府以及行业协会而言,如何将国内的一些优秀的企业有效的组织起来,从而使其协同作战,发挥出更大的能量,是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再次就是在对于相关交流平台的搭建方面,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多的一种机会。

此外,如何有效的引导企业借助在国内举办的一些盛会,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等,来加强对于企业自身的推广让更多中国的设计,品牌、元素等更好的“走出去”,也是需要努力加强的一个方面。

徐斌:搭建有效平台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多机会

就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走出去”而言,我认为在两方面还存在一个比较大的欠缺,第一就是在与第三国的交流方面,普遍缺乏一种加强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这是相当大的一个问题。包括我们每年举行的服博会,都是国内的一些品牌在唱主角,国外的一些品牌虽然也有参与,但大家更多的可能还是想感受一下氛围,双方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还是偏少的。

第二就是具备实战性,国际性眼光人才的缺乏。整个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多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大多是技术性人才,真正具备国际性眼光,特别是实战性的国际化眼光的人才还是处于一种非常缺乏的状态。

此外,对于市场的研究环节,也是相对偏弱的。这是几个主要的问题。

我要出去范文第5篇

(甲——逗哏 乙——捧哏 丙——泥缝)

乙 这回您二位帮我说一段。

甲 对!咱们仨人说一段。

丙 不!这回我唱一段。

甲、乙(同拦丙)你唱什么呀?净是俗套子,还唱哪?

丙 这回我唱新鲜的。

甲 成啦!新调儿的也别唱了,只顾您嗓子痛快了,你知道人家耳朵受得了受不了啊!你打算把大伙儿都气跑了是怎么着?

丙 合着我一唱就把人家气跑了?好!我不唱了!我走啦!让你行不行!

甲 你走也没关系,我们俩人说!

丙 你也别说了,你也得跟我走!

甲 我不走!

丙 你不走?好!把马褂儿给我脱下来。(扒甲的马褂儿)

甲 嗳……你这是怎么回事啊?

乙 哎……二位!二位!有话慢慢说,怎么回事啊?(把二人分开)

丙 要马褂儿!

乙 你要他马褂儿干吗呀?

丙 干吗?这马褂儿是我的。

乙 (问甲)这马褂儿是他的吗?

甲 是啊!

乙 那就给人家吧。

甲 你干吗!帮凶!

乙 什么叫帮凶啊?穿人家的衣裳为什么不给人家哪?

甲 我不能给他。

乙 为什么哪?

甲 我怕他卖喽!

乙 噻!他扔了你也甭管啊!

甲 你说那个不行啊!我给他,我穿什么呀?

乙 这叫什么话呀?我问你这马褂儿是不是他的,是他的给他!

甲 啊!不错!是他的,我不是从他手里借的。

乙 跟谁手里借的?

甲 跟他妈手里借的?

乙 那也是他的东西呀!

甲 虽然是他的东西,咱不白穿啊!

丙 噢!你给拿过利钱?

甲 别看没拿利钱,可比拿利钱强。(向乙说)有一天,我出门儿有点儿事,想借他的马褂儿穿穿。我就上他那儿去了,我说:“大哥在家吗?”他妈打里边出来了:“噢!老二呀!你大哥没在家,有什么事啊?”我说:“大妈,我想借大哥马褂儿穿穿。”“噢!我给你拿去。”把马褂儿拿出来了,他妈跟我说:“老二呀,你得照应你大哥点儿,他这人说话总是云山雾罩,没准谱儿,又爱说大话,一来就让人家问住。在外边怄了气,回到家也找寻我们。如果他要是叫人家问住的时候,你要是在旁边,你可想着给人家解释,想主意给往圆满了说。”这马褂儿怎么是白穿哪?这比给他拿利钱强啊!

乙 噢!是这么回事。(向丙说)人家穿你这马褂儿也不白穿啊,人家还帮你的忙啊!

丙 帮忙?我刚说唱一段,他说我打算把人家气跑了。

乙 说句笑话,您何必往心里去哪?这么办!您要愿意唱您就唱。

丙 唱什么呀?都叫他把我气晕了,说吧!

乙 嗳!说可是说,您可别云山雾罩!

丙 这叫什么话呀?就凭我这学问,怎么能云山雾罩哪?他刚才说我叫人家问住,那不是问住,因为我这个学问太大了,我说出话来,那些人不懂,成心要跟我抬杠。我一看那些人不懂哪,我赌气子就理他们啦,这样就好像我叫人家问住了,其实不是。再说,就凭我这学问,能叫人家问住吗?您说什么事情咱不知道啊。就拿昨天说吧,我说得刮风,结果半夜里就起风了。

乙 倒是有点儿风。

丙 有点儿风?风可大了,整刮了一宿啊。哎!我家里有眼井,您知道吗?

乙 不就靠南墙那个吗?

丙 是啊!您就知道那风多大了,一宿的工夫,把井给刮到墙外边去了。

乙 什么?

丙 把井给刮墙外边去了!夜里我正睡觉呢,愣叫大风给吵醒了,我听着光噔光噔的,溅了一窗户水。天亮我这么一瞧,院里井没了,开大门一瞧,井在墙外头哪!

乙 没听说过。

丙 这我能说瞎话吗?你要不信,你问他去。(指甲)

乙 (问甲)跟您打听点儿事,您说风要刮得太大了,能把井刮到墙外边去吗?

甲 像话吗?井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丙 (扒甲的马褂儿)你把马褂儿脱下来吧!

甲 嗳!你不是不要了吗?

丙 不要啊?我家里那眼井刮到墙外边去了,你怎么说不知道哪?要扒甲马褂儿)

甲 噢(向乙说)他家里那眼井啊?

乙 是啊?

甲 不错,是刮出去了。

乙 是刮出去了?那就问你吧,怎么刮出去的?

甲 你听着呀,不是他家里那眼井吗?井,你懂吗?就是里头有水!

乙 废话!井里怎么会没水呀,我问你怎么刮出去的?

甲 怎么刮出去的?你听着呀!他不是……他这个……啊!他那个井啊!横是水浅了,压不住了,刮出去了!

乙 不像话!那算是干井也刮不出去呀?

甲 你说刮不出去,眼睁睁的刮出去了!

乙 怎么刮出去的哪?

甲 你听着呀!你不是问他家那井怎么刮墙外边去了吗?因为他家那墙太矮了!

乙 多矮也刮不出去呀?

甲 他家那墙不是砖墙。

乙 土墙也刮不出去呀?

甲 是篱笆墙,篱笆你懂吗?

乙 篱笆我怎么不懂啊!

甲 懂?啊!懂就完了!

乙 什么就完了,我问你这井怎么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甲 还没明白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