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别黄龄

特别黄龄

特别黄龄范文第1篇

一、肉牛自身因素

1. 肉牛品种条件。肉牛品种在特级牛肉生产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选好育肥牛的品种。我国黄牛品种有几十个,但能用来生产特级牛肉的只有体重较大(繁殖母牛体重大于400千克)的纯种牛,如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夏南牛、郏县红牛、新疆褐牛、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等,以及用上述品种牛为母本生产的杂交牛。不同类别特级牛肉的生产对肉牛品种又有不同的要求:

①日本A级牛肉。肉牛品种要求:一是选用以日本黑毛和牛为父本、中国黄牛(纯种或杂交牛)为母本生产的杂交牛;二是选用西门塔尔牛、中国黄牛(纯种或杂交牛)杂交生产的F1母牛,再与日本黑毛和牛杂交生产的二代牛;三是选用我国体型较大纯种黄牛如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等的后代。

②美国特级牛肉。肉牛品种要求:一是选用我国较大体型纯种黄牛如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等的后代;二是选用以安格斯牛(红毛或黑毛)为父本、中国黄牛(纯种或杂交牛)为母本生产的杂交牛;三是选用西门塔尔牛、中国黄牛(纯种或杂交牛)杂交生产的F1母牛,再与安格斯牛杂交生产的二代牛。

③欧洲特级牛肉。肉牛品种要求:一是选用以引入品种牛如利木赞牛、夏洛来牛或德国黄牛为父本,中国黄牛(纯种或杂交牛)为母本生产的杂交牛;二是选用西门塔尔牛、中国黄牛(纯种或杂交牛)杂交生产的F1母牛,再与利木赞牛、夏洛来牛或德国黄牛杂交生产的二代牛。

④我国高档牛肉。肉牛品种要求:一是选用我国较大体型纯种黄牛如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等的后代;二是选用以日本黑毛和牛、安格斯牛(红毛或黑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或德国黄牛为父本,中国黄牛(纯种或杂交牛)为母本生产的杂交牛;三是选用西门塔尔牛、中国黄牛(纯种或杂交牛)杂交生产的F1母牛,再与日本黑毛和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或德国黄牛杂交生产的二代牛。

2. 架子牛条件。当育肥牛的品种确定后,在品种内选择好的架子牛也很重要。架子牛质量的优劣往往是育肥牛能否达到育肥目标和获得较好饲养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①年龄条件。架子牛的年龄和育肥过程中牛的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饲养效益有密切关系。8~24月龄是牛的生长旺盛期,因此,不论生产哪种类型的特级牛肉,都应选择8~18月龄的架子牛进行育肥。架子牛的年龄也影响牛肉的质量,年龄越大则牛肉的质量越差,笔者建议在生产日本A级牛肉时肉牛的育肥结束时间为和牛杂交一代30月龄、杂交二代36月龄,生产其他特级牛肉时育肥结束时间为30月龄。

②性别条件。架子牛的性别与育肥过程中牛的增重速度、饲料利用效率、饲养效益、体内脂肪沉积量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公牛在育肥过程中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明显好于去势公牛(分别提高7%~9%、8%~10%);去势公牛育肥后体内脂肪沉积量、牛肉质量、饲养效益显著好于公牛(分别提高150%~160%、100%~200%、50%~80%)。生产欧洲特级牛肉时要选择公牛育肥,生产其他特级牛肉时要选择去势公牛育肥。

③体重条件。架子牛开始育肥时体重最好不少于200千克(不能选大年龄小体重牛)。肉牛育肥结束体重会影响牛肉肉块的重量,育肥结束体重越大,肉块重量越重,牛肉的售价就越高,养牛者和肉牛屠宰户的收益也越高。生产日本A级牛肉时育肥结束体重要不少于600千克,生产其他特级牛肉时育肥结束体重要不少于580千克。肉块重量的要求如下:牛柳(里脊)2千克、西冷(外脊)5千克、撒拉伯尔(S特外)11千克、眼肉5千克、上脑4千克、S腹肉1.8千克。据测定牛柳、西冷、撒拉伯尔的重量分别占肉牛屠宰前体重的0.8%、2.1%、3.5%,因此,没有较大的育肥结束体重就生产不出高价的牛肉块,这也是生产优质肉牛不能选择华南、西南地区黄牛的原因,该地区黄牛育肥结束体重一般都达不到580千克。

特别黄龄范文第2篇

1.武汉市黄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武汉 430000;2.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 研究武汉市黄陂区2009—2012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而对本地区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并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的麻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武汉市黄陂区的麻疹发病率分别是0.75/10万、0.57/10万、0.48/10万、0.18/10万;2009~2012年期间,各个年龄组的发病人数分别为33例、17例、10例、3例、16例、4例,其中0~1岁年龄组的发病人数最多,0~25岁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为16例,也相对较高;卡方检验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2年年龄和疫苗接种史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01)。结论 在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后,麻疹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麻疹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年龄和有无接种麻疹疫苗,因此为了实现消灭麻疹的行动,要做好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

关键词 ]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1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43-02

在临床中,麻疹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出疹性疾病,在免疫进行计划和实施前,麻疹的发病情况呈周期性分布[1]。从20世纪80年代初,武汉市黄陂区就已将麻疹纳入计划免疫接种。在2009年,该地区的基础免疫接种率(以县为单位)已达到85%的阶段目标[2]。从2009—2012年,武汉市黄陂区的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各个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也在逐渐减少,但仍旧有局部地区会爆发和流行,为了更加有效的控制麻疹发病率,武汉市黄陂区2009—2012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对本地区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下面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科2009—2012年期间收集的麻疹监测数据及个案调查数据。该研究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本地区的麻疹监测数据及个案调查数据,并将所需的数据录入SPSS数据库中并进行相应分析。

1.2 麻疹病例定义

查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3]中对麻疹的定义。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及统计推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形式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武汉市黄陂区从2009—2012年经实验室诊断的麻疹发病人数是83例,发病率分别是0.75/10万、0.57/10万、0.48/10万、0.18/10万;从表1可以看出,麻疹的发病率逐年降低。见表1。

2.2 年龄分布情况

研究结果发现从2009—2012年,0~1岁的麻疹发病人数为33例,1~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7例,5~1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0例,10~2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3例,25~3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6例,30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为4例。

2.3 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2年年龄和疫苗接种史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27、P=0.001),而性别和流动情况的差异是无统计学差异的(P=0.056、P=0.196)。见表2

3 讨论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委员会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决议[4],我国卫生部相继于2006年制定《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以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和麻疹监测为主的消除麻疹综合策略与措施,并于2009年制定并印发了《全国麻疹监测方案》,指导各地消除麻疹工作。在各项措施相继推出的情况下,为了了解武汉市黄陂区2009—2012年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病危险因素,本研究对本地区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进而希望能够对本地区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从2009—2012年本地区麻疹的发病率水平逐年下降,并于2012年降至了最低水平0.18/10万,表明在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后,麻疹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12年河南省累计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81例,麻疹报告发病率为0.19/10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13,无死亡病例[5]。本地区的麻疹报告发病率与其相比还低0.01/10万,这说明本地区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

从发病年龄分布来看,0~1岁年龄组是麻疹的好发年龄段,其发病率在各个年龄组当中处于最高水平,本地区2009—2012年麻疹的发病人数为83例,其中0~1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33例,1~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7例,5~1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0例,10~2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3例,25~3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6例,30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为4例。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其中0~1岁组发病人数最高,1~5岁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也相对较高,5~10及10~25年龄组都有所下降,但是25~30岁年龄组段的发病人数又有所增高,这可能是由于我国推行了扩大免疫规划之后,麻疹发病年龄向两方面发展,多见于大龄儿童、少年及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同时小于6个月的婴儿中发病也增加[5-6]。

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2年年龄和疫苗接种史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而性别和流动情况的差异是无统计学差异的。表明年龄和麻疹疫苗接种史是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推行扩大免疫规划的同时还应关注20岁以上的成年人麻疹发病情况及疫苗接种情况[6]。同时研究也表明了麻疹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麻疹发病重要保护因素,这个结果说明麻疹疫苗的接种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提高免疫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疫苗接种率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因此为了实现消灭麻疹的行动,要做好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

参考文献]

[1]马雅婷,王长双,李军.河南省 2012 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3(27).

[2]刘德坚,马忠元,邓慧芳.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5):1441-1442.

[3]刘学芝.东兴区2005—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5):1463.

[4]吴辉炫,陈李俊,柯莉萍.晋江市2005年—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4):529-530.

[5]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

特别黄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叶黄杨斑蛾;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防治措施;江苏扬州;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33-01

大叶黄杨由于四季常青,枝叶密生,叶色光亮,萌芽率强,抗污染,耐修剪,成为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1-2]。大叶黄杨斑蛾(Pryeria sinica Moore),又名黄杨长毛斑蛾、冬青卫矛斑蛾,属鳞翅目斑蛾科食叶害虫,主要为害大叶黄杨,造成大叶黄杨绿篱、色块等景观的缺失[3-5]。

1 大叶黄杨斑蛾的生物学特性

大叶黄杨斑蛾以幼虫取食大叶黄杨,也可为害银边黄杨、扶芳藤和丝绵木等植物[6]。大叶黄杨斑蛾在扬州市江都区1年发生1代,越冬卵3月底4月初孵化,幼虫有群集危害习性,4月底5月初幼虫老熟,在浅土中结茧化蛹,以蛹越夏。11月上旬成虫羽化,后产卵,以卵越冬。

2 扬州市江都区大叶黄杨斑蛾发生及危害情况

2.1 大叶黄杨斑蛾的发生时间

随着城市绿化的发展,一些外来物种传入江都区,其中包括大叶黄杨斑蛾,2007年开始对其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大叶黄杨斑蛾在江都区越冬卵孵化期在3月中下旬,3月下旬为该虫的孵化盛期,部分在4月上旬孵化。

2.2 大叶黄杨斑蛾幼虫的危害情况

根据观察,大叶黄杨斑蛾孵化后的幼虫即开始取食寄主植物叶片,初孵幼虫仅食幼芽、幼叶的叶肉,残留叶表皮及叶脉,后逐渐取食幼叶、嫩叶。1~3龄幼虫群集危害,1个卵块的幼虫往往聚集在相邻约3个嫩梢上取食,从梢头开始逐渐向下取食。3龄后幼虫食量增大,开始分散危害,将大叶黄杨的芽、叶吃成网状,叶片成孔洞、缺刻,暴食期能将叶片吃光,仅留叶柄,形成秃枝,严重时能造成植物枯死,食料不足时能转株危害,造成大叶黄杨绿篱景观缺失,受惊后有吐丝下垂的习性,这种习性便于检查发现。

3 大叶黄杨斑蛾的防治

3.1 药物防治

大叶黄杨斑蛾发生危害后,在不同年份根据生产安排,在不同的地段,分别采用90%晶体敌百虫、40%乐果乳油、50%辛硫磷开展了药物防治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40%乐果乳油、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等触杀剂、内吸剂、胃毒剂对大叶黄杨斑蛾幼虫进行喷雾防治均有很好的毒杀效果,防治效果为84.4%~100.0%,平均防治有效率为92%。其中,幼虫2龄期防治效果较好,平均防治效果为94.1%(变幅90.5%~100.0%),3龄期次之,平均防治效果为87.9%(变幅84.4%~91.3%)。城区大叶黄杨绿篱为追求景观效果栽植密度高,叶重叠严重,治虫喷药时,表层叶片受药率高,下层叶片受药率低,处于表层以下叶片上的少量害虫,往往得以逃脱。

区图书馆大叶黄杨绿篱边长度为80 m,宽70 cm,3月28日发现大叶黄杨斑蛾,当时虫龄为2龄,4月4日选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雾防治,7 d后再防治1次。第2次用药防治7 d后即4月19日进行调查,发现防治效果达100%,且之后该绿篱未发现大叶黄杨斑蛾发生。这可能是由于绿篱断面窄,从上方及2个侧方进行喷药,大叶黄杨的地上部分均充分附着药液,该植物上所有的害虫都得到了毒杀。

3.2 物理防治

利用大叶黄杨斑蛾初孵幼虫聚集危害的生物学特性,采用人工摘除聚集幼虫枝的方法来消灭虫害。2008年4月3日在人民路发现有大叶黄杨斑蛾危害,当时虫龄在2龄期,集中取食,立即对害虫聚集枝进行摘除,以后每隔5 d寻找摘除1次,分别在2008年4月8、13日进行2次摘除。摘除7 d后即4月21日进行调查,发现人工摘除防治效果达81%,防治效果不够理想。这可能是由于幼虫聚集阶段,绝大数幼龄幼虫集中在嫩枝梢的顶端,尚有少量的幼虫仍在中下段幼叶上危害,尚未摘除掉。此外,在摘除聚集在嫩梢幼虫时,由于幼虫具有假死性,有部分幼虫受震动后垂丝落到下部叶片上,成为漏网之虫。

综上所述,大叶黄杨斑蛾幼虫3龄前用90%晶体敌百虫、40%乐果乳油、50%辛硫磷防治均可取得很好效果,小面积重复防治能彻底铲除,人工摘除聚集的幼虫枝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欠佳。

4 参考文献

[1]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夏希纳,丁梦然.园林观赏树木病虫害无公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 扬子琦,曹国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 陈志银.江苏主要林木虫害防治技术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特别黄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叶石楠 隐纹谷弄蝶 扁刺蛾 中国绿刺蛾 大丽菊螟 防治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19-01

红叶石楠是蔷薇科石楠属杂交种的统称,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因其新梢和嫩叶火红,色彩艳丽持久,观赏性极佳,是近年来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的彩叶植物。红叶石楠对虫害的抗性相对较强,但在日常的养护中发现,如果管理不当或生长环境不适,也会有虫害发生,阻碍苗木成活和生长,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化效果。现将常见的几种危害红叶石楠的鳞翅目害虫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隐纹谷弄蝶Pelopidas mathias Fabr,鳞翅目Lepidotera弄蝶科Hesperiidae

1.1 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17mm~19mm,翅黑褐色,披有黄绿色鳞片,前翅具8枚白斑排成半环状。雌斑纹大于雄斑纹,前翅底面斑纹似翅表;后翅黑灰赭色,翅面无斑纹,翅底面具7个白斑。卵,乳白略带青灰色,半圆形,斑顶略凸,卵面为5、6角形网纹,近卵基有5~6层矸形网纹。幼虫,淡绿色,背线暗绿色,头颅具褐色的“八”形纹,纹下端到达单眼外方。蛹:浅绿色光滑,后变黄棕色。头顶尖突如锥,长约2mm,喙伸长至第7腹节间,游离段长6mm以内。

1.2 为害特点

成虫产卵于新梢嫩叶上,卵期4~5天;幼虫3龄前在叶尖吐丝缀苞,4、5龄后离苞取食,于嫩枝茎杆内钻蛀为害,导致新梢枯梢、枝叶枯死、生长迟缓、叶色暗淡。

1.3 防治方法

(1)人工中摘除和剪除虫枝、虫叶,并带出销毁。

(2)水胺硫磷1000倍喷雾;或2.5%高效氯氟菊酯1500倍液喷雾,加洗衣粉25克提高附着力;50%杀螟松乳油125mL,或90%晶体敌百虫100g加水50kg喷雾。

2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 Walker,鳞翅目Lepidotera刺蛾科Eucleidae

2.1 识别特征

雌成虫体长16.5mm~18mm,翅展30mm~38mm;雄成虫体长14mm~16mm,翅展26mm~34mm。体、翅均灰褐色。前翅2/3处有1条向内侧斜伸至后缘的深褐色纹,斜纹至翅基部翅面色深;斜纹内侧略靠上方有1条褐色线,前足各关节外有1个白点。雄蛾前翅中室上角有一黑点(雌蛾不明显)。卵:扁长椭圆形,淡黄绿色,长1.1mm,初为淡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mm~26mm,宽16mm,体扁平、长椭圆形,背部隆起。全体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腹部1~9节各有4个绿色枝状毒刺。蛹:长10mm~15mm,前端肥钝,后端略尖削,近似纺缍形。初为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

2.2 为害特点

卵多散产于叶面,2龄幼虫取食叶肉,3龄后咬食表皮或穿孔,幼虫取食不分昼夜。5龄后大量蚕食叶片,虫量多时,常从一枝的下部叶片吃至上部,每枝仅存顶端几片嫩叶,严重时吃光。

2.3 防治方法

(1)挖除树干基部四周土壤中的虫茧,减少虫源。

(2)每毫升0.5亿个孢子青虫菌菌液;或25%亚胺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1500倍液喷雾

3 中国绿刺蛾Latoia sinica Moore,鳞翅目Lepidotera刺蛾科Eucleidae

3.1 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10mm~12mm,翅展21mm~28mm;头、胸部绿色;前翅绿色,肩角处褐色斑在中室下呈直角,外缘褐色带暗内弯。后翅灰褐色,臀角稍灰黄。卵,长约1mm,长柱形,光滑,初淡黄,后变淡黄绿色。幼虫,长16mm~20mm;头小,棕褐色,缩在前胸下面;体呈黄绿色,前胸背板具1对黑点,背线红色,两侧具蓝绿色点线,侧线灰黄色较宽,具绿色细边;各体节生灰黄色肉质刺瘤l对,以中后胸和9~10腹节的较大。蛹,长13mm~15mm,短粗;初产淡黄,后变黄褐色。茧扁椭圆形,暗褐色。

3.2 为害特点

成虫成块产卵于叶背,初孵幼虫不取食,2龄后幼虫开始啃食红叶石楠叶片,造成缺口或孔洞,低龄幼虫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动危害,严重时吃光叶片。

3.3 防治方法

(1)成虫羽化前摘除虫茧,消灭其中幼虫或蛹,及时摘除幼虫群集的叶片。

(2)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50%硫胺乳油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3000~35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3500倍液喷雾。

4 大丽菊螟蛾Ostrinia nubilalis Hubner,鳞翅目Lepidotera螟蛾科Pyralidae

4.1 识别特征

成虫,雄蛾体长约10mm~14mm,翅展20mm~26mm,黄褐色。前翅内横线为暗褐色波状纹;外横线为暗褐色锯齿状纹,两线之间淡褐色,有两个褐色斑,近外缘有黄褐色带。雌蛾体长13mm~15mm,翅展25mm~34mm,体色略浅。卵,短椭圆形或卵形,扁平,略有光泽,长约1mm,初为乳白色,后转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粒中央呈黑色。幼虫,老熟时体长约19mm~30mm,体淡灰褐色,体背有纵线3条。胸部第2、3节背面各有4个圆形毛瘤。腹部第一至八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毛瘤。蛹,长14mm~18mm,纺锤形,黄褐或红褐色。雄蛹腹部瘦削,尾端较大;雌蛹腹部较肥大,尾端较钝圆。

4.2 危害特点

成虫产卵于叶柄基部,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心叶处或嫩叶上取食,初为害时能发现茎秆上叶柄基部出现的黑斑和黑色虫粪排泄物。幼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3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上活动取食;4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被害植物茎秆被蛀空,易受风折或萎蔫,发生严重时,植株上部或全株枯萎。末代老熟幼虫在茎杆内过冬。

4.3 防治方法

(1)烧毁有虫茎秆,以减少越冬虫源。

(2)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或50%锌硫磷或50%杀螟松800~1000倍液;或5%~10%吡虫啉800~1000倍液喷雾。

参考文献

[1] 范文锋,俞彩珠,许绍远.红叶石楠病虫害防治[J].中国花卉园艺,2010(14).

[2] 戴文,陈正祥,马洪德,等.红叶石楠扁刺蛾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

特别黄龄范文第5篇

一、 教师呈现资料:要减

【案例1】 有位教师在上《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让学生先简单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学生介绍之后,教师也出示一段资料来介绍黄河:“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细细一读,你就会发现这些资料对于本课的学习是无效的。本课的课题是《黄河的主人》,作者在文中描绘“黄河滚滚”的景象,是用以反衬艄公的镇定自若的。对于黄河,教师应该在学生介绍黄河时,引导他们关注“惊涛骇浪、波浪滔天、一泻千里”这些表现黄河气势的文字。如果还需要给予学生以辅助资料的话,教师可以映示一些黄河汹涌奔腾的图片或视频。至于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了哪些省、流向了哪个海,如此扩展,不但没有让背景资料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浪费了课堂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背景资源变得越来越“厚”,学生越读越迷糊了。

【案例2】 一位教师在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前,先让学生介绍宋庆龄。对于宋庆龄,现在的学生知之甚少,心中根本就没有建立起她的伟大形象。因此,要想突破本课的学习难点——“理解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象征关系”有些难。这位教师在学生七嘴八舌地介绍了宋庆龄之后,就出示了一幅宋庆龄的图片和一段关于她的资料:“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教者引用的是“百度百科”中对宋庆龄的介绍。这一段资料很长,中间还有许多生字,为了节省时间,避免麻烦,教师就亲自读给学生听。读完后,教师问:“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读了这段话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宋庆龄是我国的一位著名的女性。”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宋庆龄特别伟大。”这样,宋庆龄的伟大形象开始在学生心里树立了。然后,教师还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瞻仰”和“崇敬”这两个词语。

在这堂课中,学生对宋庆龄的介绍是随意的,所以,教师重点向学生推荐了一份资料。这段资料很长,但教师的聪明之处在于引导学生把这段资料读“薄”——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你读了这段资料后的感受。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对宋庆龄的“伟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随机地解决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还能为后面突破难点起到铺垫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评析】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为学生提供的背景资料也应该是有限的。提供背景资料,我们首先要考虑这些背景资料的有效性,尽量减少无关资料对学习的干扰。其次,现代社会的信息特别多,信息量也特别大,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把资源读“薄”,不要在无关的枝节上纠缠,学会从长长的资料中摘取核心的要素,让这些背景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 学生搜集资料:会抄

【案例3】 有位教师在上《恐龙》一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恐龙产生兴趣。

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们介绍一下恐龙,于是,学生拿出资料,开始疙疙瘩瘩地读了起来。难怪,三年级的学生,识字并不多,背景资料中关于恐龙的介绍又有很强的科学性,所以,学生很难读懂自己搜集的那段资料。读的人自己不明白,听的人自然就更不明白了。所以这堂课中,教师想利用学生介绍恐龙以达到“群情踊跃”的学习效果,可惜并没有出现。

上这样的科学说明文,学生要不要搜集背景资料?当然要。不仅需要有课前的背景资料,还要学会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呢。但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如何来搜集资料?我想:学生自己通过上网、读课外书来获取资料是完全正确的,只是,学生搜集来的背景资料,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三年级学生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