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居古诗

村居古诗

村居古诗

村居古诗范文第1篇

有一天,诗人辛弃疾路过一个小村庄。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潺潺小溪环绕着村庄,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茂盛的大树密集地长在茅屋的旁边,一朵朵花儿争奇斗艳的长在门前。好一幅诗情画意的风景图啊!

就在这时,诗人隐隐约约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捎带着有些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诗人好奇的探了探头往屋里望了望。哦!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在讨论着他们三个儿子的事。听:老爷爷倒了一杯酒,说:“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啊! ”“是啊孩子们都会帮我们干活了!咱们也可以享享清福了!”老奶奶脸上带着醉意说道。

听到这里,诗人把头探出来,又望了望屋外。老大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他起劲地干着,心想:快把草锄完,豆就能长得又大又圆。一年的粮食就有了着落,一部分还能拿去市场上买,换取一些需要的生活用品。

老二正坐在地上,给家里的母鸡织笼子,他心里想:织得好一些,牢固一些,就能给母鸡做个家,能生很多鸡蛋,又能孵许多小鸡,又有鸡蛋吃,真是一举两得。很快,老二就用娴熟的手法把鸡笼织了出来。

村居古诗范文第2篇

1、全诗的意思是: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来源:文章屋网 )

村居古诗范文第3篇

一、创设氛围,培植学习的心境美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景,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因此,新课伊始,我就伴随一段轻柔的音乐声情并茂地颂吟全文,让学生细细地听,细细地品,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学生专注的神情和活跃的交流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沉浸在诗人描绘的情景之中。接着,我用优美的导语过渡:今天的学习,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飞向几千年前的南宋,到那美丽的小山村,去领略那迷人的乡村生活情景。

二、多样解词,体会词意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以前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仍沿用着自己上学时使用的“释字—串讲—补缺—意译”这一套枯燥乏味的方法。这样做不但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甚至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现在,我尝试着让自己变个思路。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问:“老俩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俩口非常亲热,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两个填空题:(1)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翁”夸“媪”说:“ ”(2)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媪”夸“翁”说:“ ”。学完了下阕,我又引导学生以老俩口的口气来夸一夸三个儿子,学生的交流丰富多彩。“相媚好”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一个“媚”字把老俩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我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把美好的感受表达了出来,同时也体会了“相媚好”的含义,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相媚好”的意思效果要好得多。

三、激发想象,再创图画的动态美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虽言尽而意无穷,留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美的情趣,创造美的意境,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中。除了上文提到的“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外,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因此,我在教学此处时,让学生仔细体会“无赖”、“卧剥”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调皮可爱的小儿子,会以怎样的姿态、动作在溪头剥莲蓬呢?”学生的想象和回答精彩纷呈,把小儿的手、脚、头、整个身体的动态美都说到了。为此,学生在发挥想象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了小儿赋予变化的美,而且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画面,把一幅静态的图画变活了。

四、整体把握,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位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在《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让学生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完整画面。在学生交流之后,趁机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意境后,追问:“假如你到了田园之中,你最想做什么呢?”这样就勾起了学生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就真切而朴实。

五、探求意蕴,理解诗词的境界美

文学欣赏强调“移情”,即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全词中有一处“喷口”,成为全词的“词眼”,那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的“醉”字。“醉”字,表面上可以认为是词中所描述的老夫妻俩喝了点酒略带醉意,但实际上是词人辛弃疾被眼前的美好景物、美好生活所陶醉。可再仔细探究一下,词人为何被眼前所描绘的这幅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所醉?此时,我补充了词人辛弃疾的另外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寄壮语以寄之》和他的相关背景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一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始终没有被重用,一生辗转流离,饱受流离战乱之苦,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光阴,“可怜白发生!”这种情感,如果没有补充这样的相关资料,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到此,全词的境界就豁然开朗了。

村居古诗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古诗教学;诵读;质疑;拓展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望“诗”生畏。因此,如何寻找一套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容易陷入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写一写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引导让他们有意识地构建自己学习古诗的体系,真正体会古诗学习的乐趣,成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清平乐・村居》为例,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一、吟咏诵读,感受诗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朗诵。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在教古诗词时,应该通过变换不同的阅读方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吟咏诵读中明白诗意。

(一)范读文本,感知想象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整首词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环境和劳作的情境,虽然只有区区几十个字,却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恬淡舒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课伊始,我配乐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听,并在脑海中想象词中描写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听完老师的诵读,我让学生们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初读词作,读准字音

有了之前的范读做铺垫,接下来我让学生自读古词。《清平月・村居》这首词中有几个难读的字“翁”“媪”“卧”“剥”“莲”“蓬”。在初读古词前,我把这几个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同学们重点把这几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再读古词时,基本能较准确地读准字音,宋代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只有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词,而且读得字正腔圆,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段)学习古诗文的阶段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3]古诗讲究的是平仄押韵。课前我做了分析:《清平月・村居》的平仄组合是,上阕: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下阕: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上阕的停顿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温媪?下阙的停顿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押韵,上片四句尾音:ao,ao,ao,ao;押韵押ao韵;下片四句尾音:ong,ong,ai,eng。下片一、二、四句押韵,押ng韵;上下片换韵。上课时,我告诉孩子们诗词的音韵美,引导他们边读边打拍子,读出节奏。学生用这种打节奏的方式读出了快乐,读出了诗的韵味和情感。

二、巧妙质疑,体会诗情

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总是渗透在诗词当中,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所描写画面的展开联想,以及如何体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质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并内化于心。

(一)紧扣关键字,感悟情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准关键字,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情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策略。在读懂了诗的意思之后,教师的关键性引导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学《清平月・村居》时,为了突破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我先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找出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三个字“醉”“喜”“媚”。当学生找出关键字后,我又追问:“这些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喜悦)我继续提问:“我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字作为板书,应该用哪一个好?”(学生很自然就说出了“醉”字)。由于引导质疑巧妙,而且环环相扣,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整首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整首词所表达的意境就很容易突破了。

(二)聚焦关键词,感受人物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聚焦品味关键词,点准文章的穴,把好文章的脉,去感悟人物品质。当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整首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这三个可爱的儿子已经走到我们跟前了,瞧,多棒的儿子呀,我们如果用四字词来夸夸他们,用什么词好呢?”大儿子( )、二儿子(

)、小儿子( )。学生这时已经能说出好多恰当的四字词了,有“任劳任怨、心灵手巧、活泼可爱”等等。我再提问:“你们想用诗句来赞美哪个儿子呢?”这时让孩子们再读诗句时,这种赞美就能发自内心了。因此,巧妙的质疑在诗词的教学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诗词的情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目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

三、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古诗词来源于实际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学生们学习了古诗词之后,除了学习语言,领悟诗魂,更为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一)引导创新,延伸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4]学习了这首田园诗词之后,怎样让学生把诗中的美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个练习:“读了这首词,你想起了怎样的美景?”我让第一组的同学写写小草,第二组的同学写写小溪,第三组的同学写写茅屋,把他们心目中的村居美景写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古诗词之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

(二)拓展阅读,知识迁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5]“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6]为此,我让学生收集课外读过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交流后张贴教室,让他们自编诗刊,熟记好词佳句,思考其共性与个性,和同学交流,试着把古诗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不管小学古诗课堂如何变化新的模式,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新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实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7]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村居古诗范文第5篇

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一首每个人在中学时代苦读过、熟背过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天姥山”之名植入了我们年少的心灵。

唐诗是一个传奇,它的传奇几乎都藏在了《全唐诗》中。天姥山也是一个传奇,它的“传奇密码”,也同样藏在了这一部浩浩淼淼的《全唐诗》中。

早在20多年前,一位叫竺岳兵的新昌人惊喜地发现,就在这部《全唐诗》收录的2000余位唐代诗人中,竟有450多位诗人、1500多首诗,都将目光定格在了同一个地方——天姥山,远远超过《全唐诗》中收录的110余首关于泰山的诗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在另一本《唐才子传》收录的278位诗人中,竟然也有170多位诗人,将目光锁定过这座天姥山。

真可谓: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这无疑是一个传奇,更是一个谜,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人士深切探究:天姥山,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山?它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成为文人眼中一座不可不去的“神山”、不可不写的“奇山”?在交通并不发达的那个时代,数以百计的诗人奔天姥山而来,到底所为者何?有人更进一步发现,天姥山竟还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这又是因为什么?

唐代文化人心中的“圣山”

传奇,发轫于东晋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东山再起”故事的主角谢灵运。

1500年前,才华横溢、胸怀政治抱负的谢灵运,因官场不得志,被逐官还乡,开始放浪于山水。也是从那时起,“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的他,第一次慕名来到了天姥山,还自创了一双木制的“谢公屐”,写下了著名的《登临海峤》等诗篇。

再之后,他又“伐木开径”,打通了天姥山的几处险要通道,一度吸引了众多诗书画文人以及佛道人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天姥山,“入剡隐居,占山筑卜”,成为一时之风。这条山道,就是后人世代相传的“谢公故道”。

羡艳于谢公的山水诗,竟让李白也慕名而来。“脚着谢公屐”,李白先后3次寻访天姥山,留下了诸多诗篇,最负盛名的当属《梦游天姥吟留别》了。

《登临海峤》、《梦游天姥吟留别》最终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开山之作。天姥山,自然也成了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而更多的同道中人,则追随着李白的“太白屐”一路踏歌而来,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同样也是多次登临天姥山。

山水诗自此成了一时之风,天姥山也凸变为一座“诗山”,以至“升格”为唐代文化人心中的一座“圣山”!

传奇,也发轫于天姥山自身独特的魅力!

天姥山,连绵起伏,山连山,山迭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主峰拔云尖终年烟霞明灭,云缠雾绕。“天姥连天向天横”,一个“横”字,道尽了天姥山之气势与胸怀!

白居易诗称:“东南山水越为秀,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李白诗云:“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诗曰:“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由此可见天姥山之秀、之奇、之壮、之美。正因此,天姥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方外人士的梦想之地、神圣之地、心灵之地,就不足为怪了。他们在这里喝酒品茗,吟诗作画,寄情山水,一抒胸襟,感念天地,感慨人生。一条堪与“丝绸之路”、“稻米之路”媲美的中国古代“三路”之一的“唐诗之路”,就这样一步步走了出来!

一个梦,成就了一首千古名诗;一首诗,成就了一座千古名山。天姥山,不再仅仅只是万山丛中一座风景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一座百读不厌的“诗山”、“仙山”、“圣山”,是“中国文人的走廊”。新昌,也一步步成为了现代人心中的“仙之故乡”、“诗之故乡”、“梦之故乡”。

无处不在的唐诗遗迹

诗书画相映成辉,佛道隐相谐而生,晚辈后学不绝而至……充溢着意趣情趣的“浙东唐诗之路”,在天姥山下得到了最真情的呵护。无处不在的唐诗遗迹,是“梦回天姥”的现实依归。

一座座古桥,一条条古街、古道,一处处古建筑、古村,如今,都在天姥山脚下散发着特有的光芒。

唐诗之路上的斑竹村,背靠天姥山,山势巍峨峥嵘,是道家的第60福地。村中,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经过几百年的磨砺,仍泛着青光。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古代诗人的惆怅情怀早已随水东流,但“惆怅溪”的名字却保留至今。惆怅溪上,横跨着一座单孔石拱桥,这便是司马悔桥,桥边建有司马悔庙。相传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次诏见而出山,可到了这里却后悔了,桥名也就因此而来。

像这样的古村,在天姥山下还有不少。如已有1800年历史的新昌最古老的村子南洲村,藏着许多历史之谜的苏秦村,神秘而古老的回山村,处于古驿道上的边界小村关岭头,皇帝圣旨到过的真诏村,勤读之风盛行的胡卜村……走在这里,一不小心,就会与历史打上一个照面。

山水,是自然之造化,也是文化之根基。新昌山水几乎都与文化相生、相荣,在传承中繁荣。从谢灵运所在的东晋开始,历朝历代的各种文化现象,都在新昌一一得到了光大与发扬,比如六朝的佛道文化、名士文化,唐朝的诗歌文化,两宋的理学文化,元代的隐士文化,明清的宗族世家文化,一波接着一波,交相辉映。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卷,在新昌一页一页地掀开……

弘扬唐诗文化的天姥山旅游文化节

据考证,“唐诗之路”从古城杭州萧山起始,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2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