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范文第1篇

如何克服弱点增强心智,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由于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一位让所有教师都感到头疼的学生,若教师从关爱的角度出发,不失时机地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评价不断给予充分的肯定,一定能够重新唤起他的自尊心。

二、 案例过程

一天体育课上组织学生进行800米达标测试,学生对于800米测试还是比较畏惧的,我对学生传达了测试的重要性并做好她们的思想工作。似乎大部分学生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一声令下这一组的学生出发了,刚跑了一圈(400米)一个学生就拍着胸口下来了,嘴里还嘀咕着“不跑了,真难跑,喘不过气来,风太大了。”她给我的第一个感觉似乎不是很难受的样子,就是缺乏耐力和吃苦精神,于是我就鼓励她要坚持,不要放弃。可是她就是坚决说不跑了,还说了一大堆的理由,我心想她也许真的不舒服就没有勉强她,告诉她下堂课一定要补考。过了几天,到了她们800米补考的时间,课上我再次强调了要求,和考试不通过的严重性,希望她们能正确对待,这时我也默默的观察她的态度。此时她什么也没说,好像在想什么。过了一会儿,她走到我面前,很轻视的对我说:“我肚子痛,怎么办?”我说:“是不是你太紧张了,调整一下放松一点,一会儿就会好了。”她很认真的对我说:“看我们跑的这么痛苦,你是不是心理很舒服啊?自己都不用跑。”听到她这样说,我震撼了,先不说她对老师说话的态度是否礼貌和尊敬,她怎么会有这样偏激的想法,还会公然的说出来,本来是很想发火,质问她怎么可以这样和老师说话。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她之所以有这样偏激的想法,是因为她还是没有过心理这关,我要帮助教育她,引领她正确的看待困难和挫折。我说:“首先你要改正这种想法,对老师要有尊敬,这是做学生起码的尊则,在困难面前谁都有过软弱,但要看怎么去对待,这才是800米跑就受不了,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不知要遇到多少的困难,该面对的总要面对,是逃避不了的。看看你以前的800米成绩还是有能力跑好的,为什么不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心理太过于恐惧和厌恶才是最大的原因,要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是关键。你说老师很舒服,老师也是从你们这个时期过来的,从小练体育吃的苦远远超过了你们跑几十次甚至几百次800米这么简单,具老师的了解你还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怎么会因为这么一点困难而退缩呢?老师是关心你,不要因为一时的心理波动而不能达标,取得不了好成绩,是会影响你以后的毕业和升学的,你们的进步和提高才是老师最大的欣慰啊。”听了我这番话,她似乎懂了许多,不住的点头,还说:“老师,是我的不对,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一声令下她和别的同学一起冲出了起跑线,这次她跑的很认真也很努力,还以第2名的成绩跑完了全程。我想她已经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拍拍她肩膀表扬了她。她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说:“谢谢老师”。此时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三、分析与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诸多的启示:作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该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情况,正确对待个别心理有变差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这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处于高中时代的学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有个性和想法,如果一味的让他们的个性膨胀,那么其后果只能是惨痛的。它需要教师有耐心和爱心,其次是要教育方法和艺术手段。老师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放下自己的架子,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与学生交换意见,给予学生帮助,避免了师生间的冲突,对个别学生教育时的尊重、期望和严格要求,表现出教师良好的修养。不要轻易地把这些学生定格为“差生”,更不要大发脾气,伤其自尊;应沉着、冷静、灵活、机智的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变不利为有利,多加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关爱。

心理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自省”“自悟”“自已主宰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学生,心理品质是在交往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充满朝气、乐观向上的活动情境和方式,会感染学生产生认知的飞跃和良好的心理体验,而意志行为训练则使认知的飞跃、内心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坚定的信念和人生的准则,成为进一步完善自我的动力。

教师应不断参与教改实践,学习心理科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使教育心理科学不仅成为教师提高教育水平,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有力武器,也成为教师不断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工具。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个性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相关

一、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身心感觉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情绪积极稳定协调,健康的自我意识,人格和谐健全,人际关系良好,热爱生活和学习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个性特征是指个人生理基础之上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下所形成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二、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1.研究方法与对象。本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长春师范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40份有效问卷106份(男16人、女90人)。2.测量工具。艾森克个性问卷,简称EPQ问卷包括四个维度:神经质维度(N)、内外向维度(E)、精神质维度(P)和掩饰性维度(L)四个分量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包含九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3.数据分析。将所得的两份问卷结果输入长春师范学院实验室系统,得出测评结果,再将结果进行整理,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4.结果。大学生EPQ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艾森克量表中因子E与SCL-90的抑郁因子有较强负相关且差异显著(P﹤0.05);因子N与SCL-90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6个因子有较强的正相关且差异显著(P﹤0.05);因子P与SCL-90中躯体化、敌对、偏执因子有较强正相关且差异显著(P﹤0.05);因子L与SCL-90中因子相关性不大。见表1.

三、讨论与结论

表1结果显示: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有相关关系。其中E、N、P三个因子与SCL-90的九个因子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内外向维度E与抑郁有较强的负相关,偏执与精神质的负相关正性格开朗的人不易抑郁;神经质维度N与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均有较强正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质又叫情绪的稳定性,如表1结果显示说明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更易出现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问题;精神质维度P与敌对和偏执有显著正相关,提示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学生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其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精神分析认为偏执是否定与投射防御机制的表现,过度偏执的人存在着明显的个性缺陷。性格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不是绝对不可以改变的,培养较好的性格可以是一个人保持较健康的心理状态。建议和不足:本研究初步探讨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取样范围比较集中,未来研究可以考虑更大区域抽样,且不同人口学因素背景下的样本数量应尽量对等,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需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的宣传与教育,积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对学生辅导员得心理知识培训,加强对学生人格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心理氛围,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个性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和谐心理个性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状态,这就要解决社会主体的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及其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其中和谐社会的主体心理构建是不可缺的一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培养具有和谐心理和个性的新一代公民,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创新,创新的领域宽广无穷,反映在学校是对学生特长和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又给予以创新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塑造人的培养模式发生转变一和谐心理、和谐个性、具有创新思维才是适应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和谐心理和个性的综合表现就是能和谐地生活,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以及学习与创造、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独处与交往、工作与休闲、竞争与协作的和谐等,具有和谐心理和个性的创新更能为社会发挥作用,学校是培养人的阵地,肩负着对学生和谐的心理和个性的培养任务。

2 培养学生和谐心理和个性的实施策略

2.1 学生和谐心理和个性发展的班级管理原则

学生认知理性化原则,认知是一切人格障碍的根据,是调节和控制行为的最高层次系统,人们学习生活受阻,工作失误,思想出错,人际关系失调等无不与认知有着密切相关,班级管理加大学生认知训练,帮助确立真正内心的理性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对待生活,排除障碍,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发展。

班级管理人性化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让每一位学生既有指挥管理才能,又有服从意识,既接受管理又管理他人。建立切合个性和谐发展的班级规章制度,巧妙利用学生好胜心、自尊心、从众心理,让学生个性在班级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张扬班级管理的人性。

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原则。学生行为规范化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学习品质规范,实践操作规范,社会言行规范,充分体现出现代文明人的形象,它是现代人基本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个性发展和谐健康的保证。

学生心理健康化原则。心理健康指对事物有一种常态的认识,情绪和行为适度,心理状态和社会要求相适应,受挫后能冷静分析掌控自身情感,回归正常状态。加强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学生情商,净化学生情感,使其保持愉悦心境,具有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际关系互助化原则。班级的气氛应是民主、愉快、和谐的,这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尊重的前提,是现代教育对人际关系提出的更高要求。师生关系互助,以平等合作为基础,和学生交朋友。学生之间互助,建立在谦让,宽容,关心的基础上,它要求学生既注意表现自我,学会竞争,又注意理解他人,学会协调。

学生成长自主化原则。现代教育要求学校赋予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个性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班级管理要注意培养学生克服依赖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学会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今后独立生活、适应社会、开创事业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班级学生特长化原则。现代教育讲究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这是因为学生受先天和后天等因素影响,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只有根据差异扬长避短、挖掘潜能发展,才能使之成为有用之人。班集体鼓励学生发展爱好,弘扬特长。做到两个统一,即: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

班级管理开放化原则。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班级活动与管理面向社会生活,因此班级建设要加强课内外和班内外活动的开展,设置多样化形式,静态和动态管理相结合,使学生活动自主、有序,高效。

2.2 学生和谐心理和个性发展的班级人性化管理模式

博采个性特长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教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愿望、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操作:①组建班委融合个性特长,学生自愿自荐,施政演说,根据个性特长承担某种职务。②班级管理发挥个性特长,创设“角色管理”,改变一手包或指定少数,“一任终身制”的做法,实行轮流上岗制。③活动开展博采个性特长,尽其能、尽其长,发挥个性,展示特长、特技。

学生养成教育的管理模式,养成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动控制的行为习惯,增强法约观念,社会责任意识。操作:①讲解示范“集会出操”、“一日常规”、“劳动卫生”等行为规范要求。②反复训练实践、监督、制约,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规范,③发现问题及时矫治、防止反复,形成行为的规范化。

赏识成功教育的管理模式,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自我实现、受人尊重的需要,赏识成功教育正是根据这一心理特点而产生的良好教育,它可以克服学生的自卑、怯懦,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操作:①学生取得成绩或受挫失败时,用肯定语言或激励语言加以赏识。②因材施教,掌握适度性,对抑郁型学生适当夸张赏识,对自傲妄为者则谨慎赏识,③与随机教育相结合,赏识主张肯定鼓励,但不等于学生犯了错误依然赏识,错误时应及时指出错误,给予教育。

学生人格素质教育的管理模式。人格包括一个人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知、情、意、行等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是人的品格的底蕴,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操作:①加强认知教育,形成正确坚定的认知准则。②组织“创造活动”,“兴趣活动”、“特长发挥”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重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和个性的发展。③开展交往活动,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引发人格个性的自我完善。

学生挫折教育的管理模式。挫折指日常生活中的挫败、失意。在心理学上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而引发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操作:①渗透挫折教育内容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②培养健康的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向人适当的倾吐和渲泄,释放抑郁。学会自娱自乐,防止长期压抑,③进行挫折务实教育,变挫折为动力,加倍学习,或改变策略,降低目标。

平等师生关系的管理模式。建构平等、

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和和谐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操作:①充分体现师生的平等,尊重学生的观点、看法,允许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反对,②充分体现管理民主、多沟通、多协商、少专断、强迫、压抑,保护学生创造的个性幼芽。③充分体现教师的信任,积极看待学生超越“标准”和条条框框的行为,自觉地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欣赏者,激发者和培养者。

2.3 学生和谐心理和个性发展的班级教育活动途径

“明理、激情、导行、内化”思品课的途径,以思品课为依托,实现德育工作的“三落实”、“三转变”。即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落实德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转递知识向塑造和谐个性转变。

“书香班级”活动的教育途径。创建书香班级,加强对学生课外书阅读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阅读爱国主义书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向。

“科技小明星”活动的途径。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技能的基本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观察、学会实践、学会设计、学会制作、学会写作的技能,注重大胆想象和创造,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文娱艺术”活动的途径。开展书法绘画、表演朗诵竞技等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发展爱好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性格情操。

“五自实践”活动的途径。开展“我能行”活动。注重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不设固定模式和结论,注重群体协作,互相启发默契配合,发挥集体智慧作用。注重实践技能,把动脑思维和动手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操作的可行性。

“户外”活动的途径,引导学生到农村、工场、商场,军营等参观、调查,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开展远足野游、负重行军、蹬山活动等磨炼学生的意志。

个性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心理特点 行为依赖

1.引言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中国公民。如今本科院校的受教育主体绝大部分为“90后”的学生。由于出生年代、生长环境、受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教学作为动态的过程,应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面对“90后”的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了新的挑战。本文试分析“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探索适应“90后”大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2.“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2.1内心要求独立与行为表现依赖并存

“90后”出生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文化交流频繁,学生从小就可以接触外国文化。与“80后”学生相比,他们接受外国文化的渠道更加多样,所获取的信息更加直接,具有更强的真实性。通过电脑和电视,“90后”学生可以直接观看西方的节目,通过书本,“90后”学生可以直接阅读西方的资料。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在国外生活或学习的亲朋好友了解所感兴趣的内容。从学习中他们了解到西方人的独立性。在他们眼中,西方人所拥有的自由正是他们在强压的应试教育下所向往的。于是“90后”学生内心渴望独立,希望学校和家长能够给他们更多的自由。但是当真正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90后”大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求救于老师和家长,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90后”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具有片面性,导致狭隘地将独立和放任自流画上等号。二是“90后”学生从小就是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长大,部分父母会根据他们的成长经历,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或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父母会全权解决。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一考订终生,父母向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只要学习好,其他困难父母就可以为其解决,“90后”学生对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而大学教育更趋向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在大学里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远离父母的“90后”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求助于班主任,对老师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他们内心的要求独立与行为的依赖形成强烈的反差。

2.1自我意识强和责任感不突出并存

“90后”学生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中成长,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大多从“我”出发,而不是从“我们”“他们”出发,思考问题具有单向性特征,不会采用换位思考等多方位的方式思考问题。“90后”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导致的结果是,在面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时,更多的是寻找外部原因或他人原因而忽视自身原因,不能勇于承担责任。例如,在面对班级凝聚力问题的时候,多数学生的回答是班级不团结,不容易开展班级活动,因此不愿担任班干部。换句话说,大多数同学想到的是“班级为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为班级做什么”,或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先为他人做什么”。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以自我为中心是很多“90后”学生的特点。

2.3个性张扬和内心孤独并存

21世纪是一个凸显个人特点、张扬个性的时代,社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取得成功的途径各有不同,从各种竞赛到各种选秀节目,无不体现着创新的重要性,无不体现个性的重要性。“90后”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大家的称赞声中长大的,都有自己的特长,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刚进入大学,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想体验与以前不同的生活,于是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力图与他人不一样,努力找到肯定自己的方式。对于部分“90后”学生来说,这种个性的张扬主要体现在他们所擅长的方面。而对于自己的非强项,很多同学不能表现出热情,有较强的面子观点,害怕出丑,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有时候表现得不愿与他人交流,体现了内心孤独的一面。同时过分依赖网络也是阻碍学生与他人正常交流的因素。正是由于他们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缺少玩伴,因此电脑和手机就成为了“90后”学生的玩伴,他们往往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上网,才能觉得身心放松,才能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网络成为他们发泄压力的主要方式,这体现出他们的内心孤独。

2.4外表成熟和内心脆弱并存

“90后”的学生有着成熟的外表,但是他们的内心比较脆弱。他们渴望挑战,但是一旦失败,就容易一蹶不振。因为一次的失败容易否定自我。归根结底,就是“90后”学生害怕面对困难,当困难和挑战出现的时候,他们束手无策。我认为原因如下:(1)与高中相比,大学生对民主的要求更高,同时,大学和大学老师也给予学生更多的民主。部分“90后”学生习惯了高中时期的教师任命制,在相对公平的竞争条件下,他们高中时期所拥有的优越感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于是消极放弃。(2)“90后”学生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而他们忽视了成功是要建立在不断努力的基础上,当他们发现自己短期的努力得不到及时的回报时,就采取了消极厌世的态度。

2.5功利思想浓重和社会责任淡薄并存

功利思想浓重也是“90后”大学生的显著特征之一,大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受社会环境、就业压力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90后”学生耳濡目染接触到一些社会现象,在做事的时候染上浓重的功利色彩。部分学生认为在学生会担任要职、入党等都比学习重要。部分同学将入党的目的单纯地认为是找份好的工作,而对于党和党员的真正认识不够,不能清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这导致有些同学尽管入党,但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而其因有二:一是在校担当过学生会干部,在校入党便于以后找到好的工作。二是与学习者活动相比较,上述两种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机遇色彩。

另外,为了保障考核的公平性,学校将很多考核进行了量化,采用加分的方式进行。其目的是鼓励大家学习,鼓励大家参加各项活动,而加分只是一种手段。学生错误地将加分作为活动的目的,若该项活动加分少或者是没有加分,导致的结果将是很少人或是没有人参与该项活动。

3.结语

上述为“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管理中应该充分考虑到“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从被管理者逐步转变为参与者,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关注学生的动态是教育工作者要一直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性心理学范文第5篇

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是舞蹈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孩子们第一天学习舞蹈,从大镜子里清晰看到自己的时候开始,他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认识。起初舞蹈教师都会带领孩子们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练习找到每一个不同的方位,分辨左右手,这些都是认知过程最基本的内容。所以从小学习舞蹈的孩子很少有上了一年级还分不清楚左右,找不到方位的。接下来孩子会在舞蹈课堂中进行舞蹈的最基本训练,包括了腰、腿、跨和头等各个部位的开发,这种对肢体的长期训练,除了能提升身体的素质之外也对大脑开发有很好的促进左右。这就不得不提到舞蹈课的另一特殊性了,舞蹈训练一般都是由一个个的技术性或者风格性的舞蹈组合来完成的。完成一个舞蹈的组合,孩子们需要用肢体结合不同的方位、在规定的节奏里熟练完成每一个动作,并且跟音乐或老师所要求的情感相符合,特别是一些风格性或动物模仿类的组合,赋予了孩子们很大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那么这一个简单的小组合就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认知过程,是时间、空间、力量等的立体结合,就像一个复杂的电脑编程。孩子们必须灵活运用自己的肢体、有很好的记忆能力,还得思维特别清晰,并且需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才能有感情的完成好各个不同的舞蹈组合。可见舞蹈的学习对心理的认知过程有多么积极的作用,它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认知过程。所以,很多学习舞蹈的孩子家长,在看到孩子们完成各种舞蹈组合的时候都很赞叹,因为即便自己是成人,如果要完成一个简单的舞蹈组合也并非容易的事情,甚至绝大部分的家长在参与亲子课的时候,学习能力还不及自己的孩子。另外,舞蹈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他们的文化成绩往往都非常的优秀,因为舞蹈的学习不但培养了他们的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孩子们释放学习压力的最好方式之一。

二、舞蹈天生就是情感的载体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在之后的不论哪个时期,舞蹈一直是我们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就像人类最初诞生了舞蹈一样,孩子们在幼小的时候就对动作和节奏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很多孩子还没有学会说话,就会听着音乐有节奏的律动,做出各种舞蹈动作,用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也给家长们带来了很多乐趣。这种原始的舞蹈情绪,每个孩子都有,表现也很不均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认知和社会活动占主导地位后,会慢慢退化。所以坚持学习舞蹈的小朋友会把这种原始的舞蹈兴趣巩固下来,并且用科学的方法把表现力系统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原有的节奏律动层面,他们懂得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不同空间的动作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舞蹈里。所以学习舞蹈的孩子一般表现得更加乐观、有气质、非常的自信,走在人群当中是最显眼的。舞蹈在塑造孩子们好的身体形态的同时,也给孩子们提供了释放情感的途径,还教会孩子们表达情感的方法,所以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情感的抒发,能更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魅力。

三、意志与舞蹈相辅相成

意志过程是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是意志行为。前面已经讲到,完成舞蹈的训练或表演经常需要超越人体自然状态,需要训练孩子们身体的柔韧性、提升孩子们跳跃旋转等的能力。这种与身体自然状态的对抗训练,肯定是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做保证的。相反孩子们能长期坚持舞蹈的训练,对意志力的形成和提升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