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雪的意思

江雪的意思

江雪的意思范文第1篇

1、诗文解释: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2、古诗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3、诗文赏析: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来源:文章屋网 )

江雪的意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诗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般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原始课堂、功利课堂、道德课堂和审美课堂。其中言及的审美课堂,也就是充溢诗性光辉的课堂,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诗性课堂”。而语文诗性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开放的、灵活的、多变的。它涵盖了语文教学的阅读与写作两个重要领域,能够适应不同文体的教学,可以结合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诗性的语文教育,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这样就必须营建诗性的语文教育课堂模式。语文教育的诗性课堂的本质属性——形象的、审美的、纯真的、超越功利的。诗性课堂的教育模型就是体现这些属性的。语文教学的诗性课堂模式,并不等同于我们常说的语文学科的课型,而是要构建足以引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情境。

语文诗性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它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诗性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能有效地调节和组合语文教育中的知、情、意诸因素,又带有作为教学模式应有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的特质。

语文教学的诗性课堂模式,不是不传授语文知识,而是注重传授哪些知识和怎样传授知识。以鲁迅先生的《雪》作为教学案例。有的教师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心境谈起,透过文本的剖析,分析“雪”的象征意义,探究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结合联想和象征修辞的讲解。一般来说,这样的教学在科学性上并没有什么不对,并足以应付考试。但是这样的教学没有能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从而把握住作者的诗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而有的教师讲授这一课时,选择了另一种途径,首先要学生注意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诗人感物,连类不穷”,鲁迅日记中记下了半个月前的两场大雪,1924年12月30日,“雨雪”,31日,“大风吹雪盈空寂”,是雪景理出作者感受的途径:由北方的雪联想起自己故乡江南别具风采的雪;雪是由雨变的,进一步想到了雨。

可以图示为:北方的雪——南方的雪——雨(雪的惊魂)。再让学生通过阅读理出作品的思路:雨——南方的雪——北方的雪——雨(雪的惊魂)

将作者感受途径和作品的写作思路比较以后,让学生探究:为什么文本首先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南国的雨?为什么感受的途径和艺术运思的途径不同?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出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尽管因为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充满活力,奋发斗志。作者把雨放在开头来写,便一下子切入问题的本质。让学生明白了从生活中感受和艺术运思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进而抓住一个细节——对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进行分析,要学生透过字面意义领略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艺术美。教师说“滋润”是暗示雪中饱含着水分,没有被冻结,很湿润,摸上去软绵绵的,说明江南的雪天并不太冷;“美艳”是说在阳光的照耀下,雪晶莹发光,是由雪的质地所决定的。接下来再结合后面的描述来分析,“那是还在隐含着青春的信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指出前一个比喻是说江南的雪是透露着春的信息的报春使者;后一个是说江南的雪像极了健壮少女的皮肤,比喻新颖,奇妙,使江南的雪形象化了,几乎有了生命,象征着充满青春活力的战斗者。文章从视觉、触觉和心理感受(联想)多方面来写雪,显示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和对青春生命的赞美。授课者将文本中已经很形象的词语再度予以阐释、活化,并从理清文本内在脉络出发,构建诗的意境,使之更为具体,从而捕捉作者的心思。教师把文章运思和修辞知识的讲授融化在课文的讲解中,让学生自然地去领略,并没有搬用多少名词术语。

前一类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功利型的;而后一类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文章运思和修辞知识的讲授融化在课文的讲解中,让学生自然地去领会,这才是诗性的课堂。

江雪的意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江雪 雪景寒林图 诗画 同一性

诗、画两种艺术相提并论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晋代陆机云:“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①唐代张彦远坚持陆机的观点且云:“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形;赋颂所以咏其美,不能备其像;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②二人都是从诗画异质的角度论诗画关系。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在《为画人谢赐表》中有言:“乃无声之箴颂,亦何贱于丹青”,将丹青之作喻为“无声之箴颂”,已注意到诗画的共性,但王维的观点并没有引起唐人的普遍重视。宋代以降,伴随着山水、花鸟画创作高潮的到来,对诗画的关系的重新认识成为艺术家关注的热点。晁补之言:“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黄庭坚言:“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张舜民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明朱存理《铁网珊瑚》引)。特别是大文豪苏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高论更是把书画的关系形容的如同一体。诗与画似成了两种可以互名的艺术。

那么诗与画如此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同一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以同样题材的诗与画的作品柳宗元的《江雪》和范宽的《雪景寒林》来比较,除了题材的相同之外,其中更有很多相通之处的。

先来对两个作品进行赏析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有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一只孤舟,一位老人,独自垂钓。不用细细品味,一幅清旷寂寥的山水画就呈现在读者眼前。

再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画面绘群峰屏立,山势高峻,有冒雪出云之势。高山之麓,溪水之滨,以粗笔浓墨绘出古木密林,枯枝老干苍劲挺拔。山坳间村居房屋,隐约可见一人张门而望,仿佛在观赏萧寺雪景。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的如诗景象。

如果再细细品读这两个作品,我们就能体会到诗与画之间的微妙联系。

一、中国诗与画中的形象都具有典型性

先看两位作者是如何表现雪景的?中国古体诗字数很少,凡用字都凝练精粹,柳宗元这首诗只是用简洁明了的数个形象就概括出了万里江山的银装素裹。所用的形象,“千山”“鸟”“万径”“人”“孤舟”“蓑笠翁”都极具代表性。这简直如同山水画中形象,看《雪景寒林》,“群峰”“深谷”“寒柯”“萧寺”“板桥”“寒泉”所有的形象也具有典型性。从中可以体会到古代诗人画家的高明之处。诗人写景,并不事无巨细的一一刻画,画家画画,也不照搬自然。作品中的形象都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晶。仔细体会诗中的“蓑笠翁”这一形象,完全有可能有壮年独钓,但冬季是年岁之末,而老人乃人生暮年,蓑笠翁独钓,才能把这荒凉冷落的景象写的让读者感同身受。再看《雪景寒林图》中的一片寒林,柯枝掩映,寒气逼人,树法是范宽经典的丁香枝。中国诗人在表达诗意的时候会经常运用同一种元素,例如,李白就经常会在他的诗里面写到“月”和“酒”,而杜甫一样也经常写到“月”与“酒”只不过两人描绘这形象时的感受不同罢了。中国画家在画某种形象时,会把自然的物象进行加工,成为一种独特的相似于自然又有别于自然的形象,不像西画是据实描绘,这种中国画独有的程式化造型,和诗里面的典型用词一样,都能说明中国诗画在运用创作元素时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这些典型的程式化造型和词语又经过历史的积淀最终具有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这也是中国诗画为何能够相互交融的重要原因。

二、表达意境时手法的相似性

先看《江雪》,诗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雪”无疑是诗人要写的重要内容。如何写好雪?是此诗写景的关键。诗人颇具匠心,他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然后,构成了一幅为后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前两句是画面的背景,是写“大”景和“虚”景。 “ “鸟飞绝”、“人踪灭”是从大雪后的效果,启发读者去想象雪之大。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是写“小”景和“实”景。因潇水在严冬不结冰的,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的这幅画面中心。孤独的渔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有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有漫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作者正确处理了各景物的关系,是此诗具有画意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人说,艺术是一种关系的表现。更称奇的是诗为写雪,但又不直接写雪,前三句无一“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再看《雪景寒林图》布局严整有序,以云涌群峦为主体。全图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涧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山、林、水、云、雾构图绝妙。与《江雪》诗相媲美的就是,画雪景而不用白色渲染,而用中国画的“留白”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巧妙地烘托出渺然雪意,使雪景虚实有致,圆融化一,富有诗意。这两件作品中的“雪”都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意境空灵深邃。

除了虚实对比的处理方法外,从诗中也能感受到绘画的色彩感。绘画讲“炎绯寒碧,暖日凉星”③诗也一样能感受到色彩的冷暖。品读《江雪》自然能使人联想出一片银色世界,在白色主调中,展现出一幅雪景山水画。④

三、对事物观照方式的相通性

中国画的观察方式不同于西画,表面上看是一种“移步换景”式的散点透视的观察方式。在画面中体现为“山形步步移也”⑤,景物具有一种连贯性。从山前窥山后,自山下仰山颠,可以把方圆百里纳入笔底,而不受真实景物的约束。诗中的景象也能体现出这样的观照方式。《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何能同时看见千山万径,只有不断的行走,甚至于需要坐在飞机上俯视前行才能看得见诗中的景象。再看《雪景寒林图》观者的视点显然是变化的。中国画的“三远”透视法几乎都在此画中体现出来了。绘画因为物象需要在平面中展现的限制,为达到空间的辽远,就会省略许多东西,以“虚”代实,例如本身也许在自然景观中看到的山脚就完全虚化了。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省略恰能把空间敢表现的更加神秘。又诗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江流天地外”之句,这又需何等的眼光才能看的如此深远。所以说,无论诗还是画,对事物的关照绝不是“眼见为实”而是“神思”。中国人对于事物的观照是一种超脱肉体的精神上的洞悉。不光以眼,更加以心。因而看的全面看的彻底。诗说“横看成领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岂是简单的诗句,真可说是绘画观察方法的总结。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专心致志的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所以,这种用心观照的结果是使得自然物象具有了人的情感。诗人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画家郭熙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⑥因而,这种区别于西方主客对立的精神上物我合一的观照方式使得中国的诗画具有了更深的耐人寻味的意蕴。

四、诗画作品都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反映

再来分析《江雪》,诗人为什么先要描述这样一幅荒寒寂寥的场景呢,目的就是为烘托老翁独钓寒江的孤独。人们不免会问到,柳宗元仅仅此诗仅仅只是一个景象的描述么?渔翁独钓寒江的意义在哪呢?应该是一种启迪:修炼成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次意志的磨练。实现某一目标要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就象独钓寒江的渔翁一样,尽管是冰天雪地,寒气逼人,却能淡然处之、静定自若。又或者可以理解,渔翁正是诗人的真实写照。。独钓寒江,应是诗人遭贬后心态的艺术的幻化。令人生寒的漫天雪景,实际上是政治上的重压形势的变形写法。因大雪严寒的威力而出现的“鸟飞绝”、“人踪灭”的自然现象,正是当时顽固派对永贞革新力量的打击和严惩而造成的畏惧的社会心理的形象描绘。然而,诗中孤独的渔翁又是高傲的,就象诗人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渔翁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尽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退让,而是执着地守着一叶孤舟,垂钓寒江。再看诗的取景,采用的是俯瞰角度、居高临下式描写,其中同样透露出作者的一股不屈的傲气。由此可见,《江雪》诗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诗如其人,诗如其心。同样也是“画如其人”。再看《雪景寒林图》,整幅画气势磅礴,苍润浑厚,虽是冬日雪景,但生机勃发,格调沉着典雅。真恰如范宽高原宽厚的人格境界。图中近乎纯客观的自然描写中,既传达出整体自然与人生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又刻画出两者之间的悬殊对比:人如蜉蝣,渺如沙粒,生命如飘忽一瞬,是如此的短暂,然而山是宏伟的、永恒的。人在山水之中,山水承载人的理想、精神,在宇宙空间中相激荡、相和谐。《雪景寒林图》呈现出来的何尝不是范宽的道家思想和人生追求?所以在这点上,诗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都是创作主体人格、精神的反映。所以就以梅兰竹菊象征君子,赋予这种象征意义的无非就是画家或诗人了。因而,中国的诗人或者画家,不但有创作的技巧要求,还必须有高尚的人格要求。诗品,画品,都受人品的影响,这也是诗画的一个共通之处。

当代许多的中国画家受西方的文艺理论的影响,强调诗画的差异性,认为画家不必非要有诗学的修养,并且,对于诗歌艺术,特别是古体诗歌的摒弃,使对于传统中国画的理解缺乏对照,孤立的继承传统绘画艺术,将会使继承之路越走越狭隘。确实,诗与画存在着差异,但正是在差异中寻求同一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各自的艺术本质,也才能更有助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江雪的意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雪景;山水画;禅境;审美

中图分类号:J2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14-02

隆冬时节,大雪纷飞。雪是冷寂的,给人以凄凉的感受,雪是洗涤心灵的,让人去除世界的喧嚣。雪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人文景观。中国哲学认为,世界由阴阳二气构成。《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皆阴阳化生。阴阳消长,万物资生,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冬季万木凋零,象征着逆境、四季、生命的终点,又蕴含着新的生机。雪纯净洁白、寒冷、清净,化为水,滋润万物。在绘画史上,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范宽、元代的黄公望、当代的于志学都是画雪名家。在文人看来,画雪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生命体验。

一、雪中禅境:雪月空明

《庄子・知北游》云:“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而精神。”古人认为雪色洁白,晶莹剔透,象征着纯洁,乃世间至纯之物,以雪洗身可以清净神志,“虚静”心灵。

对禅来说,雪是空,是无,是无心清净、不加装饰的本色世界,是无尘土的净界。禅宗认为,人性本清静淡泊,无欲无念,然而业障攀缘,顿生妄念,使人失却本真。去除染污,必归心悟,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尚“自然”与“本色”,清净空灵。禅宗颇喜欢雪的意象。“冷月照孤心,雪国住涅”。唐代高僧百丈怀海(720―814)说:“至如今,心如虚空,学始有所成。西国高祖云:雪山喻大涅。此土初祖云:心心如木石。”皑皑白雪荡涤,在冷寒境界中涅超升。有位僧人问镇州万寿和尚:“如何是迦叶上行衣?”万寿说:“鹤飞千点雪,云锁万重山。”有僧问:“什么是摩诃般若?”青耸禅师道:“雪落两茫茫。”禅境就是物我俱忘、一片清净的雪国。

雪给人带来永恒的宁静。谢灵运《岁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唐司空曙《过胡居士睹王右丞遗文》:“旧日相知尽,深居独一身。闭门空有雪,看竹永无人。”琉璃世界,一片静寂,深心独往,孤意自飞。雪给人带来心灵的怡然。白居易有诗云:“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馆舍小亭闲望》)。中晚唐诗人受禅宗影响,追求一种清、寒、幽、寂的气氛。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飞雪飘飘,万籁俱寂,渔夫遗世独立,空旷、幽静的寂寥景象。雪是一个涤濯污秽的纯净世界,又是一个空灵澄澈的世界。

素有“诗佛”之称的诗人、画家王维(692―761年)善画雪。王维爱画雪,是要追求那雪之后的寒意,今从传其所作的《雪溪图》中可见出“雪意茫茫寒欲逼”的特征。王维还曾画《袁安卧雪图》,为人所称道,得心应手,意到便成,出于自然,表现出率意天成的品格。

范宽(?―1031年)的雪景足称高格,现从其《雪景寒林图》仍可见出雪意中那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卷》,画山涧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远山相映,在清晖中浮动,幽寒宁静。雪为白,白为无,白雪提供了一片空无的世界。

禅宗认为,万事由心,以生命的本源之水,洗涤心灵的杂念,去除外在的追逐,还内在心灵的真实。在宁静洁白的雪中体悟禅意,得到精神的超脱与自由。这本源的生命,就是空灵澄澈的雪的境界。

二、文人画雪:清冷孤寂

文人画家喜欢画雪,雪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和隐喻。早在《诗》中就有以“雨雪”言情的传统。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楚辞以“雪”隐喻正直的士大夫理想遇到的挫折。如“桂棹兮兰ぃ郾兮积雪”(《离骚》)。恽南田云:“雪霁后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落坚洁耳。”

宋画尚意。绘画不仅是对眼睛所见自然实景的直接描绘,也是画家内在生命、心绪的呈现,山水画成为“情绪性的风景”。北宋画家宋迪曾创“潇湘八景”,便有“江天暮雪”。政治上失意的士大夫,被流放、谪贬到阴雨绵绵的潇湘地区,寒天暮雪,自然环境的悲凉、仕途的挫折、理想的破灭、凄凉的景象,促使他们开始关注绝望和衰亡的主题。“江天暮雪”成为失意文人群体心境的独白。

在宋元文人画中,没有了惊涛骇浪,没有了高山大川,在平淡优美的景致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而纯净、高洁的雪景正可契合文人落寞失意的心境。白雪连绵,荡尽污垢,在雪意阑珊中,使画家不落凡俗,从而保持坚贞、自存高迥。画雪反映了画家的超越世俗的情怀,清寒之雪景还表现了画家的远思。唐岱在《绘事发微》中云:“凡画雪景,以寂寞黯淡为主,有玄冥充塞气象。”

元四家中黄公望(1269―1354)善画雪,其作于八十岁之时的《九峰雪霁图》尤佳。“九峰”者,多峰也。山如冰凌悬倒,境界超迈,琉璃世界。大雪初霁,山峰静穆地沐浴在雪的拥抱之中。山峦以墨线空勾,天空和水以淡墨烘出,以稍浓之墨勾画参差的小树,山峰下的树枝如白花一样绽放,笔势斩截,法度谨严。雪是冷的,但在大痴看来,却有玉的温润、玉的灵透。正是空山云影,暖雪生香。在这样清冷的世界中,使人体味到清香四溢的境界。

文征明(1470―1559)作于1532年的《关山积雪图》道:“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其拔高孤绝之意耳。若王摩诘之雪溪图、李成之万山飞雪图……。皆著名今昔,脍炙人口。曩于戊子冬,同履吉寓于楞伽僧舍,值雪飞几尺,千峰失翠,万木僵仆。……然寄情明洁之意,当不自减也。”在文征明看来,王维、李成等人的雪景山水图“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而他自己则是“寄情明洁”,表现出一种努力祛除“红尘”污染的自我肯定与期许。因此画中的雪景,早已不是“雪飞几尺,千峰失翠,万木僵仆”的直接描绘,而化成了一种自我的表白,宣示他经历挫折之后仍能坚持“明洁”之情操的骄傲。

《雪渚惊鸿》是陈淳(1438―1544)晚年的作品。这幅画将雪渚惊鸿不粘不滞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夏日画雪,画心中之雪,招高天之凉意。惊鸿灭没之状,皑皑白雪,有山村隐约其间,寒溪历历,雪坡中有参差芦苇,一片静谧澄明。

石涛题画跋云:“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绘画不仅是技术,而且是画家心灵的呈现。啮雪一团,如同吞下一团洁白的雪,培养一颗高旷通灵的心灵。文人画雪,不在雪之形与质,而是以冰雪之心灵――高旷澄明之心去体验、感受万物,感发人之精神。

在中国画中,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雪是自然现象,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对象。禅宗追求的荒寒之境界,搅动着中国画家的心绪。雪景山水画是文人的低吟浅唱,是人的内在生命光辉照耀的心灵世界。画家将冷寂孤寒境界化为画境,寄托自己超凡脱俗、迥然高蹈的志趣,也借此表现自己的宇宙情思和生命情调。

参考文献:

[1]龚鹏程.中国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美]姜斐德(Alfreda Murck).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蓝承铠:论雪景山水[J].新美术,2003(1).

作者简介:

江雪的意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感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47-02

关于“感悟”的界说和演绎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因此,人们对“感悟”的把握难免有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喟。就眼下人们对“感悟”的理解看,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如下:

1、对真,善,美人性的呼唤与歌颂

爱丁堡、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我们的孩子该是多么遥远!遥远的国度、遥远的时空、遥远的生活。可是,当我们读了课文《小珊迪》以后,突然之间,我们又感觉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它让我们一下子浮现出我们曾经被融入火车站的一刹那,还有走出酒店的一瞬间!那一双双乞求的眼神,那一双双无助的小手……像幻灯片一样掠过我们的记忆!是啊,读者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感悟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钱钟书指出:“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王崧舟老师执教《小珊迪》一课时,他没有直接揭示课题进行课文的教学,而是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尽管学业成绩十分优异,但是档案里的一些诸如逃票等“小事”的记录,却让他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屡遭碰壁的故事。故事中,对于“逃票”这个原因,王老师没有随着事情发展的顺序给予揭示,而是让学生在“成绩优异”与“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冲突中凭着自己的想象合理猜测,以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调取原有的生活经验,参与故事的情节构想,并且使故事的发展呈现扑溯迷离的状态,学生的“愤”、“悱”之态油然而生。正当学生为寻求最终答案而绞尽脑汁的时候,王老师适时地将答案公布,在座学生无不目瞪口呆,“德国老板竟然把逃一两次车票看得比优异的学习成绩还重要”!但是,片刻之后仿佛学生若有所悟,此时王老师便顺水推舟,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地吸引到了课文文本:“其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很好地为同学们解释了你们头脑当中的那个疑惑。你们想解开心里的这个疑惑吗?”同学们欣然接受了王老师的建议,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琅琅地读起书来。在接下去的教学中,课堂里始终洋溢着对真、善、美人性的呼唤与歌颂。学生对于“小珊迪”的认识渐渐丰满和立体,对于“诚信”的理解和渴望更是节节攀升!可见,融入了学生生活体验的阅读教学,其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力该有多么巨大!

2、感悟教学法对“潜心涵泳”的淋漓尽致

一般而言,潜心涵泳指的是当事人能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去揣摩、感悟所面对的各类语言文字,从这些语言文字中获得更多真理。从语文课堂层面讲,潜心涵泳意为学生和教师认真阅读、揣摩、感悟语文教材文本,准确理解、全面挖掘语文教材文本的内涵与意蕴,并从中获取相应的感悟。其中实现对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潜心涵泳主要分为下述几大步骤进行:(1)明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课标要求,为教师与学生解读语文教材文本提供依据与方向;(2)重视起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3)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想实际;(4)紧抓主干,深入细节;(5)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借助科学观点,紧密联系现实;(6)科学合理整合教材文本内容。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学生能够感觉到、体会到教材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但不知如何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亦属于潜心涵泳。

本文将以《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与鲁肃的一段对话详细论述“潜心涵泳”:鲁肃满脸吃惊日:“若草宾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答:“今日雾如此大,吾料定曹操那厮定不敢派兵迎战,所以汝与吾尽管饮酒取乐,天亮之时便可回营。”

实际上,诸葛亮的“笑”恰到好处的应正了“潜心涵泳”真正意义上的含义,这种“笑”是集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等一系列气度、胸襟的结晶。关于诸葛亮的“笑”的潜心涵泳,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感悟,其中部分学生认为,曹操是诸葛亮“笑”的对象,即笑曹操生性多疑,即将战败;部分学生认为,诸葛亮“笑”的是自己,即笑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部分学生认为,鲁肃是诸葛亮“笑”的对象,即笑鲁肃愚昧无知、忠厚老实;还有的学生认为,周瑜、孙权是诸葛亮“笑”的对象,即笑二人智力不足,自不量力。由此可见,诸葛亮一个简单的“笑”却引出了千百中感悟。除此之外,西方一位著名学者在评价《蒙娜丽莎》时说道:“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蒙娜丽莎。”这一句至理名言也进一步验证了“潜心涵泳”的真正内涵与意蕴。

3、思之深又深,悟之切亦切

千百年来,中国始终将“熟读精思”作为阅读教学精髓。关于这一精髓,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日:“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朱子读书法》中记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清代人唐彪日:“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实疑之难也。”管子日:““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将通之。”可见,多位名贤一致认为,疑是形成感悟的基础与关键,人只有先出现疑,之后才能够产生解决疑的想法与行为,最后从疑中获取到感悟。

以唐宋家之一柳宗元的《江雪》为例,感悟人生: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通过阅读《江雪》,学生提出疑问:“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为何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呢?

如果从常理的视角去评析,多数人会认为,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的老翁精神有问题,然而,若能够从反向的视角上去评析这一问题,或许便能够得到新的认识及更深刻的感悟。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某年某月,我置于某一小学某班级内听教师讲述《江雪》这首诗,其中便有多位小学生向教师提出“天这么冷,老翁为什么还要去钓鱼呢?”聪明的教师思考了片刻对答:“你们真的觉得老翁是在钓鱼么?”,一时间整个教室里讨论声哗然一片。我“竖起”耳朵认真倾听学生们的讨论:

有的小学生认为:天气如此寒冷,老翁还在钓鱼,可见老翁的意识是多么顽强,所以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的老翁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锻炼自身的意志。

有的小学生指出,将《江雪》的四句诗的第一个字相连起来一一千万孤独,所以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的老翁不是在钓鱼,而是在展现自身的孤独情怀。

其实《江雪》正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所做,此时的柳宗元空有报国的崇高理想却不受朝廷的重视,其内心既悲愤,又孤独。为此他只得借山水景物抒发自身悲愤孤独情感。此时,我不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思想感悟产生几分敬佩之情。

相关期刊更多

阅江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长江学术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武汉大学

江海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