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凝聚力量

凝聚力量

凝聚力量

凝聚力量范文第1篇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精神的依靠。对于我们院的职工来说,工会就是他们值得信赖的温馨之家。”湖南省第一测绘院工会主席雷云说,“近年来,院领导高度重视工会工作,除按规定划拨工会经费外,每年度另安排不少于15万元的工会活动经费。同时,工会工作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创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过程中着力打造‘学习之家’、‘民主之家’和‘温暖之家’,形成了依靠广大会员、凝聚会员之心、调动会员之力的良好工作氛围。”

学习之家――提高技能长本领

舒适优雅的设计风格,24小时自助阅读服务,配以联网电脑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书屋,成为第一测绘院最靓丽的学习风景线。作为湖南国土资源系统首个“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该院职工书屋共拥有藏书量3000余册,电子音像制品50张,订阅报刊杂志58种,总占地150平方米,专职管理员3名,是全院职工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推动学习型工会建设的重要措施。

“书屋里最受欢迎的有两类书籍,一类是文学经典类,另一类就是测绘专业类。”专职管理员李明说。实际上,第一测绘院工会本着“以人为本、学习为先”的管理理念,注重提高职工素质,以引进三维激光扫描车、生产模式大转型和“数字湖南”建设为契机,推进了“创学习型工会、做知识型职工”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全院完成的测绘工程项目获得部级、省级优秀成果60余项,技术人员在国家核心刊物上100多篇,21人通过注册测绘师考试,2人分别被评为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骨干、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部级、省级地理信息技术能手10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

在加强测绘理论学习的同时,该院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2009年、2011年和2013年连续三次组队代表湖南省测绘系统参加国家测绘局首届、二届和三届技能竞赛,曾获团体一等奖、团体二等奖的优良成绩。尤其是在第二届工程测量技能竞赛中,第一测绘院取得了团体一等奖,同时被授予“测绘地理信息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参赛选手廖志生获个人一等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民主之家――维护权益促和谐

“近几年,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日益显著,我们需要的测绘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合同工。”雷云介绍说,“为了充分维护合同工职工权益,让他们在单位有更好的职业规划,并鼓励与肯定其工作成绩,我们职代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我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职工实行职级工资标准的通知》,并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合同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优质条件为其做好学习、培训、晋升等相关服务,不断拓宽各岗位技能人员成长通道。”

据了解,第一测绘院积极探索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突出维护职工权益职能,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制定了院《职工(会员)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全院每年召开一次职代会和按需召开专题职代会,认真审议行政工作报告,工资、福利和有关费用执行情况报告和职代会提案和建议落实情况等;参与院生产经营、收入分配、职工住房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的讨论和制定,完善各项工作计划和管理标准;对职工关心的相关问题、工作中的难点以及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商定。

此外,充分利用院简讯、宣传橱窗、门户网等载体定期或不定期通报有关生产经营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事项,每年年底组织职工代表听取中层干部和院领导的述职述廉报告,并对干部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民主评议,2011年以来共评议干部120多人次,较好地发挥了院工会民主参政和监督作用。

温暖之家――多办实事聚人心

2012年初已故困难职工曾毅达,生前因长期巨额的治疗费用使其家庭非常困难,第一测绘院安排其妻入院工作贴补家用并能有更多时间照顾病患,在其过逝后还积极关注其遗孤,每到“六一”儿童节为其小女儿送去慰问金,年底为其家属送慰问金。2013年其大女儿考上了大学,院工会及时送上准备的慰问金,并积极向省直工会申请金秋助学金,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协调车辆送其上学,鼓励她好好学习,在逆境中成才。

凝聚力量范文第2篇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报告。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这是我省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创分税制改革18年来的最高水平……”

“粮食总产达634.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提前一年实现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目标……”

数字佐证了一年来吉林的发展,这成绩来之不易,更催人奋进。

“政府工作报告立意高远、统揽全局、掷地有声、分量很重。总结2011年工作实事求是,分析当前形势客观准确,部署今年工作大刀阔斧。通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我省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徐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代表们认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世界经济下行明显,我国经济增长趋缓,外部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因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分析把握形势变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注重协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抢抓新机遇,以更加十足的劲头应对新挑战,以更加扎实的工作开创新局面,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刘润璞代表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一是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大力引进资金、项目和人才,加快实施“双招双引”。二是在发展战略上,以长吉为关键节点,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有实质性发展。长吉图是全省发展的龙头,西部是全省发展的龙尾,要投入更多精力关注西部。三是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服务业。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应有更优惠的政策鼓励第三产业发展。四是要发挥科技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作用,用待遇吸引人才,营造一种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

“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杨绍明代表对农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认为,传统农业必然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必须走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加快推进农、畜牧业产业化,农业合作化,农业设施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要抓住国家对粮食主产区政策支持的机遇,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凝聚力量范文第3篇

叔本华的散文集《附录与补遗》收录了一则寓言,讲述了冬天里陷入两难的刺猬们的故事。刺猬彼此靠得太近,就会扎伤对方,离得太远又起不到抱团取暖的作用,因而需要反复摸索合适的位置。此寓言在后来被弗洛伊德引用,用于分析人际关系中的恰当距离,也就是所谓的心理距离。

刺猬效应其实不是在说刺猬,而是在说人。刺猬的困境经常出现在人与人之间。有所不同的是,刺猬的刺长在背上,人的刺长在心上。

人心之所以会长刺,是因为每个独立个体的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思想、信仰、立场、观点、利益、偏好、经历、需求。这就决定了当几个人或一群人集聚为一个团体时,各自的刺往往会扎伤对方。如果不能消融相互间的刺,这样的团体,即便人多势众,也只是乌合之众。

团队由人组成,也将必然无法绕过刺猬法则。只有找到团队成员彼此适应的合适位置,相互协调才能让团队合作成为可能,自然,这是困难的。在团体、群体背景下,人们既渴望接近他人,又希望保持自我,有意无意在两股力量之间挣扎,这种矛盾态度叠加起来,就产生了凝聚力量和分裂力量。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前提在于,要让凝聚力量压倒分裂力量。

弗里斯所著的《刺猬效应:打造高绩效团队的秘诀》一书,同样是从文化和心理学角度,解析团队运作中常见的问题(譬如割据分裂),就改善组织内各层次团体管理、激发团队成员潜意识动力、强化团队内部协作与信任水平等提出了一系列见地深刻而又极具实操意义的建议。力求帮助人们摆脱人性长刺的桎梏,将团体打造成一个高绩效的团队。

弗里斯的研究与著述方式,与中国读者更多接触的美国管理学家不同,即突破了后者多基于管理、研究、创新实务案例推导结论的方式,将视野扩展到文化和心理学两个维度。这也使得弗里斯被称为管理学界的弗洛伊德。

全书开篇提出的设问是,团体如何变成团队?团队有着共同目标,且就如何实现目标已经达成了相当共识。弗里斯指出,要打造高绩效团队,“意味着把一群人格(认识、需要、态度、动机、背景、专长和期望)各异的人变成一个协调、统一、高效的工作组”,因而需要从团队成员的个人体验、相互关系入手,促成融合,并抑制成员中病态的幻想、信念、情绪和行为。许多小团体之所以不能演化为团队,就在于容易出现团体极化或团体思维。

团体极化被用来描述团体中个人的初始状态会被集体讨论所强化,形成极端的看法,即团体中个体的、最初的、平均的立场会随着分享和讨论变得极端了。团体极化包括决策困境下的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两种现象。在冒险偏移的情况下,团队精神的夸大和团队更具承受压力的能力会使集体作出超乎寻常的冒险选择,而他们作为个体思考时是不会这样做的;在谨慎偏移的情况下,团队决策会比相同情况下的个人决策更谨慎。团体极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小团体决策的功能性缺陷。

团体思维也叫小集团意识,它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最常见的是在团体中就某一问题或事宜的提议发表意见时,有时会长时间处于集体沉默状态,没有人发表见解,而后人们又会一致通过。

如一个班级的同学可以说是团体,而不是团队。老师扮演的是领导的角色,学生看重的是个人的成绩表现,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以其个人学习成绩为主;而且在一个班里的学生之间,并不具有不同知识、技能或经验,也不具有相互的依存性。所以这个班级只能称之为团体而不是团队。但如果三个同学,一个语文学得好,一个数学好,另一个物理好,而其它科目都学得一般,他们组织起来,在一起相互补课,取长补短,为提高各门功课的成绩,进行共同学习和努力,那么他们就是一个团队。

传统的领导力、团队建设理论在当下的应用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这是因为全球化趋势增强,很多团队仍是以高度多元化的虚拟团队出现的,因而很难通过传统的团队建设和沟通方式来促成共识和信任。并且,而今的公司人越来越反感过去那种个人英雄式领导风格,要求领导者要首先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合作者,如懂得相互合作、影响他人、解决问题,擅长分析复杂的情境、理清纠结的价值链,明白组织中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擅长激励员工发挥潜能。

弗里斯指出“独裁领导方式在今天的知识社会中毫无立足之地。”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他十分认同管理学界流行的一句名言:上梁不正下梁歪。 “因此,若领导曾制造了一个有毒的企业环境,它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

书中引入临床方式,来帮助读者考察反思团队建设、管理实践中的常见行为障碍。团体、团队中的个人更多地表现出非理性,决策、行动很多情况下与潜意识有关,人们倾向于重复过去的行为模式,情绪、盲点对认知和行为都有影响――理解这些要点,对于认识团体、团队中的沟通障碍很有帮助,也将避免人们将自身或他人的沟通、行为问题不恰当的延伸到道德层面。弗里斯还谈及了依恋理论、竞相模仿等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概念,还原了团队建设和管理实践中个体行为的复杂性。

接下来,弗里斯分别从线性角度、元神话角度、螺旋角度对团体演化给予了探讨,引导读者认识团体及更高一级的团队中的凝聚力量和分裂力量的根源。与人的思维模式相同,团体过程也可以分为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成员其实镶嵌在这两个层面之中。因此,要改善团队协作、驱动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发生变革,就应当重视个体因素、人际因素、团队因素的交互作用。

如果一个团队、组织内部所长期形成的是偏保守型的行动文化,这种情况下每个团队成员个体可能都不反对组织变革,但在团队和组织层面却均会成为变革的障碍,对变革的动力、能力产生怀疑,或者担忧变革的代价。无论如何,就必须避免领导者以一己之力和职位权威强推变革的情况出现,而应注重变革前的解释,在解释中调适组织文化和团队心理。“相对于强加,人们更喜欢主动。让人们参与变革计划的制定,人们才会尽心地实施变革计划……为了让人们参与变革,必须在晓之以理之外动之以情”。

凝聚力量范文第4篇

贵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能否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国家“三步走”和“两个大局”战略目标的实现。贵州作为西部地区同步小康样本是多方关注的焦点。面对关切,贵州传递了什么好声音,凝聚了哪些正能量?

自己发力、中央给力、开放借力,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三种力量催发贵州同步小康梦想激情绽放。

中央“给力”:中央对贵州发展高度肯定,对贵州同步小康充分信任,对贵州发展持续给力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中央对贵州持续“给力”,让贵州代表团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如果缺失了贵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完整。”3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贵州代表团的一席话掷地有声。

对贵州的发展给予了肯定。“过去五年我们国家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贵州的发展就是明显的例证。”

寄望贵州,提出了三个词:坚定、坚持、坚决!

坚定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指出,贵州山川秀美、人民勤劳、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只要挖掘潜力、发挥特色,自己更加勤奋努力,国家加大支持力度,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坚持在跨越发展中实现转型发展。要求,贵州在赶超发展的进程中,要汲取东部地区的经验教训,守住环境这条底线,使贵州秀水青山不受破坏、变得更美,使发展有环境、资源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的统一,做到发展快、转型升级更快。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不仅有经济意义,也有政治意义。

坚决夯实教育这个具有百年大计的基础。说,对贵州来说,教育至关重要。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缺乏根基。要推进教育制度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提高人口的素质、能力和创业水平。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根本目的还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对民生建设的支持力度,尽量解决最普遍、最广泛的民生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和中西部地区。

“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感到特别亲切;看到贵州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感到十分振奋。”3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来到贵州代表团驻地。

“经过持续奋斗,一步一步地干下去,贵州一定能后来居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贵州要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慢”这个主要矛盾,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两年贵州人、一生贵州情。” 满怀深情地说,他将尽自己所能,为贵州发展鼓与呼。

中央领导同志的话语,传递出中央对贵州发展的高度肯定,对贵州同步小康的充分信任,对幸福贵州的美好祝愿,对“给力”贵州的强烈信号。

中央对贵州的持续“给力”,贵州同步小康具备了巨大拉力。

开发“借力”:璞玉待琢的贵州发出“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好声音

贵州的发展,需要汇聚方方面面的力量。而民营经济,就是其中最具活力的一支力量。

2013年3月2日,“贵州面向全国优强民营企业招商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是一场贵州与全国优强民营企业携手共进的盛会。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首席执行官马云,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宗庆后……80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知名民营企业家代表,143位知名企业代表和65位特邀代表,带着共建“美丽贵州”、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望和行动来到会场。

没有鲜花、没有宴请、没有礼品、没有主席台,有的只是开放的胸怀,合作的诚意,服务的姿态,双赢的愿望。

四个“没有”对应四个“有”,相映成趣。主宾围坐一堂共谋贵州发展,会议高效、务实、简朴,气氛热烈、真挚、感人。

赵克志说,民营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经济增长的国王是企业家”。贵州将进一步大力营造重商崇企的氛围,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老总,使投资创业者在贵州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

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声情并茂地向来宾讲述投资贵州的“三好”:贵州是一片投资兴业的好地方,贵安新区和“5个100工程”是贵州开发建设的好平台,贵州将为各方企业和机构到贵州投资兴业创造好环境。

发出“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老总”、“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贵州好声音,深刻体现了贵州对市场经济的尊重,对企业家精神的尊重。

这是规律、是态度、更是对外界信心和力量的传递,得到了企业家的积极回应。马云说,若错过了30年前投资广东的机遇,那么今天就不能再错过投资贵州;宗庆后说,娃哈哈在贵州投资10年,见证贵州是中国优秀的投资宝地。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希军,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江苏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江苏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这些弄潮市场经济的大腕们纷纷发表个人见解,表达到贵州投资兴业的强烈愿望。

一个半小时推介会,成功推出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要求的506个重点投资项目,签约项目129个,签约金额1203.07亿元。其中现场签约项目20个,签约金额494亿元。

当下贵州,璞玉待琢。以真诚换真诚,以开放聚活力,“贵州机遇”不断被认知、被把握、被传递。

自己“发力”:贵州自身展示的决心责任,制定的战略路径,传递的信心活力,凝聚成实现同步小康的根本力量

自信、奋进、开放,这是贵州留给今年两会的深刻印象,在媒体的眼中,贵州是一座新闻富矿。

3月6日下午,全国人大贵州代表团一次普通的团组开放活动,让北京国谊宾馆迎宾楼第一会议室爆满。境内外70多家媒体的150余名记者前来采访。会议下午3点开始,不少记者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就抵达会场,翻阅相关资料信息,占据场内“有利地形”。

“贵州团太引人关注了。”慕名而来的广东《南方》杂志记者蒋玉和青海西宁都市报记者倪晓颖在下午2:40分在会场已经找不到座位。

聚焦贵州代表团的媒体带着求解“欠发达地区如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共同关切。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是扶贫,根本靠发展。”赵克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贵州要努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之路。

赵克志说,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保持一个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以往的发展速度,分“两步走”实现同步小康;有了一个正确的战略,就是实施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全面发展战略,补齐工业化、城镇化“两块短板”;有了一个有力的抓手,就是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

“贵州各级政府将秉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工作理念,努力推进同步小康。”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说,发展是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要确保贵州同步小康,就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注重发展的结构,提高工业经济、城镇人口、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四个比重”。注重发展的效益,把社会就业、企业利润、环境保护、政府税收作为衡量标准,实现综合、多赢的效益。要一切为人民打算,一切为人民服务。重视老百姓最根本的、最长远的利益,加快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重视就业、教育、扶贫、住房、医疗保障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要把企业作为发展的基本力量,通过投资项目生成企业,鼓励老百姓创业,吸引外来投资者兴业,壮大企业队伍,发展生产力。要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加强生态保护,走集约化、特色化、循环化的发展道路,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软环境。

面对中外记者,贵州代表团代表谈省情,话发展,既展现跨越的信心和后发的优势,也不回避面临的困难和发展的短板。面对社会关注的贵州留守儿童和教育问题,赵克志指出,过去由于经济欠发达,导致穷了教育、苦了孩子,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贵州代表团的自信、激情、朴实感染着记者们,当王伟代表畅谈贵州正在诞生中国一流的互联网企业、现身说法展现“贵州机遇”时;当罗宁代表拿出贵州“绣娘”手工织品展示“贵州风情”时;当“背篼干部”胡荣忠代表提着一堆“绿壳鸡蛋”,彰显贵州基层干部的“贵州精神”和转达乡亲们的幸福理想时……贵州“中国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传递,“长枪短炮”齐举,快门“咔嚓”声此起彼伏。

凝聚力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力量;凝聚;民族文化;体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了显著的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向世界显示着一个新的中国,中国向世界展示着前所未有的中国力量。那么,中国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将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凝聚成一股强大的中国力量的,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文化凝聚起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中华民族精神犹如民族思想脉动的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情况下会形成或悲壮慷慨或昂扬激越的不同乐章。例如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不同乐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正是因为民族精神强大的凝聚力量,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历次灾难面前屹立不倒,也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使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新的征途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这是中国之所以能向世界展现出强大中国力量的根基,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的法宝。

二、改革开放为中国力量的凝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是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的,但其意义更伟大,影响更深远。因为它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含,充实了社会主义的外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具体化为更加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无限生机、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

1.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了发展。

2.经济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工业现代化、科技进步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但我们已奠定了比较踏实的基础,具备了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这是坚持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3.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从实现温饱到初步小康的跨越,现在正向实现全面小康迈进。我国人民多少年来所梦寐以求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充分体现了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正因为中国三十年来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才为中国力量的凝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会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坚实的经济基础是形成中国力量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力量的凝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强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具体体现在: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中国力量的凝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然,中国力量的凝聚不仅仅包括文化、经济、政治这三方面,还包括军事、外交、社会等多方面。当前的中国展现给世界的不是单一的一种力量而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于一身的综合实力,是多股力量所拧成的一股强劲的缆绳,这几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这股强大的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的凝聚必然会对世界政治、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力主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因此,中国力量的崛起必然会增加世界和平的力量,中国力量是世界天平上重要的一枚和平砝码。

参考文献:

[1]钟龙彪.中国力量的本质及运用[J].学术,2009,(73).

[2]吴潜涛,冯秀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3]丁晋清.为实现中国梦 凝聚中国力量[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3.

相关期刊更多

物理学报

SCI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寻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集邮博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