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春派经典台词

青春派经典台词

青春派经典台词

青春派经典台词范文第1篇

中国民谣走过了三十年的光景,如今在华语乐坛的一个全新时代再一次回潮,这足以让人感动。“民谣在路上”全国巡演,再一次掀起了民谣集体记忆的回归。

追溯民谣见证人

30年的中国民谣记忆,我们内心深处仍铭记着一些曾让我们感到温馨和感动的名字,也许30年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我们铭记并荡漾在心底的,是民谣带给我们的那份感动。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些在中国民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罗大佑、齐豫、高晓松、老狼、叶蓓、沈庆、郁冬、郑钧,他们的作品在20世纪80-90年代陪着无数人度过了青春岁月。

1979年,齐豫一首空灵的《橄榄树》标志着中国台湾民谣的诞生;叶佳修,中国台湾校园民谣重要的奠基人,他的《乡间小路》、《爸爸的草鞋》等作品被奉为台湾校园民谣的经典。之后罗大佑的《闪亮的日子》、《童年》等经典作品更是影响了整整两代人……

1994年,歌曲《同桌的你》问世,传遍那一年以及多年间的大街小巷。高晓松根据一个叫做王阳的男孩的爱情故事写成的歌曲,10年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也终于结成连理,王阳,便是老狼的本名。

在高晓松为其担纲制作人的歌手里,另有一个女歌手,叫叶蓓,她唱的校园歌曲是纯粹的学院派,她的声音纯净优雅。《白衣飘飘的年代》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名字。

另一个名字是朴树。《且听风吟》、《生如夏花》,为那个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清流。《那些花儿》中,他唱到,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那里啊……

30年,一个更新换代、吐故纳新的30年。现如今的文化快餐时代,一年就可以制造出无数个超女和快乐男生,但是白衣飘飘的年代,只有一个淡然的老狼;一个纯净的叶蓓,一个才华横溢的高晓松。

中国台湾民谣“超偶”时代

代表人物:罗大佑、蔡琴、齐豫

齐豫说过,自己是80年代的“超女”。可以这样说,中国大陆很多人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起始于台湾民谣,像《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湾》、《踏着夕阳归去》等歌曲, 三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有深刻印象。说起台湾民谣,我们一定会想起这样一些名字……罗大佑、齐豫、潘越云、蔡琴、王梦麟……

李泰祥:可以不知道这个名字,但却不能不知道他创作的《橄榄树》、《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可以说他直接带动了校园民歌的繁荣,间接的促成了日后中国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

叶佳修:1979年的首张专辑《叶佳修》,在民歌运动中首开了流行乐坛全能派歌手的先河。代表作有《乡间的小路》、《踏着夕阳归去》、《赤足走在田埂上》。

梁弘志:当年苏芮曾借《搭错车》大红了一把,梁弘志功不可没,《一样的月光》、《酒干倘买无》等,可谓是脍炙人口,传唱至今。

罗大佑:如果说中国最脍炙人口的诗歌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那么中国最让学子无法忘怀的歌曲莫过于罗大佑的经典之作《童年》了。罗大佑绝对可以对音乐诗人这样的头衔坦然受之,《之乎者也》、《鹿港小镇》、《爱的箴言》……太多的经典歌曲,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中国台湾乐坛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们再也回不去青春了,还好有罗大佑的《童年》。

蔡琴 :缺少了蔡琴的中国台湾民谣就变得不再完整,在岁月的泡沫中,总有一些歌曲涤荡心灵,这么多年以来,蔡琴的歌就像一杯岁月的美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她波澜不惊、低回委婉的歌声,是一种被遗忘了的古老语言,有着一种古典的浪漫,一种优雅的感伤。那醇厚的嗓音透着沉静、知性,和成熟女人迷人的万般风情,听着她的歌,那些逝去的时光和在心中沉睡的记忆,便会慢慢苏醒,那几乎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齐豫:没有人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并不是因为她是齐秦的姐姐,而是因为那首《橄榄树》,而《梦田》、《七点钟》、《今生》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九月的高跟鞋》是齐豫早期歌曲中在大陆广为流传的一首,几乎和《橄榄树》与《欢颜》一样有名。《飞鸟和鱼》,有多少人还记得那句“什么天地啊四季啊昼夜啊,什么海天一色地狱天堂暮鼓晨钟……”。

大陆校园民谣盛世时代

代表人物:郁冬、老狼、叶培、高晓松、水木年华

郁冬、赵节先期已经进行了校园民谣创作的尝试。《文科生的一个下午》、《老屋》在各大高校传唱开来。轻轻拨着吉他,夕阳下轻轻吟唱的情景不知让多少学子沉醉和向往。

还在清华读书的老狼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校园乐队“青铜器”,几年后,高晓松南下流浪归来,两个志趣相投的音乐才子,开启了内地校园民谣的魔盒。

高晓松和老狼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上铺的兄弟》,它们将校园民谣推向了巅峰。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音乐篇章,中国大陆的校园民谣,以真诚与纯洁为标志,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留下了青春的证明与印迹。

老狼: 作为内地校园民谣旗手人物的老狼,出过3张专辑,从15年前唱着《同桌的你》,到现在无奈地说:“我已经唱不出那种(校园民谣)味道了。”

从1995年到2010年,漫长的15年时光,这个“和每个恋爱的孩子一样,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旗手人物,先后用《恋恋风尘》和《晴朗》两张唱片影响过一代人。

因为《同桌的你》,老狼和高晓松成为永葆青春的校园代言人。我们开始知道什么叫浪漫的年华,什么叫多愁善感,无数的痴男怨女因为成长而出现了烦恼。吉他拨动着洁净的校园,恋恋的情怀,转身之后,如风如尘。朗朗上口的温柔,感动着每一位同桌的我,同桌的你。因为老狼的真情演绎,更多的人却忽略了背后精心创作的高晓松。

朴树:同样,出过《生如夏花》专辑的朴树,他的声音像极了一个忧郁的爱担心的孩子。那些风雨的旅途,那些随风摇曳的花儿,那片拥有浪漫开始却悲剧结局的白桦林。俄罗斯的手风琴,吱吱丫丫的民谣吉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仿佛到了尽头,可依然是等待,仿佛又是一个开始。

叶蓓:《看民谣在路上》深圳站的演出时,发现叶蓓的歌学院派味道浓郁,已经与校园民谣有了距离,但仍然能让我回想起曾经的那个白衣飘飘、黑发如潮的女生来。

每个女生都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天使,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叶蓓遇见了高晓松,注定了她的学院派民谣风格。叶蓓那与生俱来的清新和未泯的稚气,歌中弥散的古典气质凝成了令人怜爱的纯真,她被人们轻而易举地接受了。

高晓松:可以这样说,没有高晓松的《青春无悔》,就没有中国的校园民谣。

他让我们重走校园,让心去体味那其中的点点滴滴。他让处于象牙塔下的我们知道了人间就是天堂,天堂就在人间。因为爱恋,因为无悔,因为缘分。每个人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一张不一样的脸,背后却依然是一样的风景。错过了,忘记了,再见了,无悔的青春。

水木年华:水与木,年与华,好一段忧伤的年华。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惟有那颗不变的心,那个黑白照片上洋溢无数诗篇的少年。没有谎言,没有复杂,你看那蝴蝶花,依旧开满了山腰,就如她的微笑,简单而又纯真。诗意的歌手,诗意的歌词,诗意的曲子,诗意的歌名,让曾经的初恋,勾起多少人怀念这似水流年。令人感动的情歌已经不多了,更何况是一朵记忆深处叹息的《蝴蝶花》。

传统民谣的人文精神

代表人物:周云蓬

告别上世纪90年代的校园民谣,送走孤独与自醒的张楚,似乎一瞬间里,中国民谣陷入了低迷和沉寂。随着2010年“民谣在路上”的成功巡演,十几年来,民谣歌手厚积薄发,终于开始有所收获。

周云蓬:有人说当代中国最有资格被称做“鲍勃迪伦”的人非周云蓬莫属。周云蓬,这个最具人文精神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9岁失明,15岁弹吉他,19岁上大学,21岁写诗,24岁开始随处漂泊。2004年推出第一张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参与创办“马齿民谣”网站;其后独立发展,3年后独立出品了专辑《中国孩子》。

通过音乐,一个人可以得到多少精神的力量?让我们听一听歌曲《沉默如谜的呼吸》,灵敏的耳朵可以听见“沉默如谜的呼吸”,而这呼吸正是穿过黑暗深出的一阵阵微小的撞击,这是生命存在的印证,这是来自内心的挣脱。

在音乐厅听周云蓬的歌,可能不如在酒吧里听起来有氛围,但我仍然被他歌声中的那种深远和宽广所感动,那种辽阔的孤独深邃的意境深深触动了我。感谢周云蓬在这个太容易迷失自我的年代里继续播种自由和憧憬。

实验民谣与先锋民谣

代表人物:小河、万晓利、川子

新民谣是不同于传统民谣的一种带有强烈的前卫实验色彩和先锋意味的现代民谣,用一种夸张和分裂的方式反映和讽刺现代生活。与八九十年代“校园民谣”的大流行相比,当下的民谣景况确实更丰富多采。

小河:“美好药店”的主唱,被称为国内新音乐界鬼才,曾发行现场录音专辑《飞的高的鸟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以及《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

万晓利:万晓利仿佛是一个穿梭在钢筋森林里的不羁浪荡者,如同一个冷静的刺客,却在最浮华喧嚣之地,带着一把吉他,放声歌唱,简单的编曲,稍微沙哑的嗓音,既有传统民谣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又有先锋民谣对惯常旋律 的颠覆,女儿和久未露面的老狼同时为万晓利唱和声,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万晓利唱的狐狸,简单的编配,略带萨亚的嗓子加上讽刺幽默又不失深度的歌词,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鸟语》、《陀螺》这样的歌曲同样显露出他不凡的才华。

川子:对于35岁左右的人来说,青春对他们意味着什么?2009年初,川子第一张专辑《今生缘》正式出版发行。但最为打动我的一首歌却是川子在深圳音乐厅唱的那首《朋友》。

小资民谣:

文艺范儿十足

代表人物:陈绮贞

作为主流音乐创作走向群体分化的典型代表,“城市民谣”以其对都市年轻群体生活状态的精致表达,而得到了独特、迅速的发展。这个群体的民谣音乐人和音乐,是和当下都市人群的思想年轻化、生活状况相契合的,创造了一种暧昧随意的音乐形态。

近两年最有号召力和思想的声音,无疑是《华丽的冒险》中的陈绮贞、“城市唱游”里的林一峰、及熏染出《黑暗之光》的雷光夏。

听这样的城市民谣,正合适奔忙于都市高楼中的白领们或者媒体从业者们悠闲时的心态。

陈绮贞:毕业于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的陈绮贞,一直安静地用自己的吉他,撩拨出属于自己内心的歌谣。

都市民谣:80后的民谣力量

青春派经典台词范文第2篇

从结构艺术看【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异同 郭梅

论喜剧性 朱志荣

"音乐剧心态"与"音乐剧形态"--音乐剧《快乐推销员》观后 枫桦

悦心悦意怡目怡情--谈音乐剧《快乐推销员》的舞台呈现 石俊

快乐天使--记多才多艺的青年演员严闻 坚核

混杂的艺术--评话剧《金锁记》 杨扬

上海设施先进的舞台面积翻番 马小华

从张爱玲的【金锁记】到王安忆的【金锁记】 常青田

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大赛上海夺得18个奖 剧协

金锁枷杀的人性 陆丽娟

童真·童趣--九岁女孩朱麟飞举办沪剧演唱会 朱扬清

戏有尽而思无穷--从《班昭》说开去 杜竹敏

周信芳与华东戏曲研究院 蒋星煜

梅兰芳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穆桂英挂帅》摭谈 王永运

梅兰芳在上海下 沈鸿鑫

英国的国家戏剧策略 费春放

百老汇舞台2004启示录 张卫平

掌声响起时的幸福 白文利

我演东北姑娘的"秘密" 李晓虹

演好坏人也不容易 刘杨

读者来信 洪靖慧,程宏宇,孙耀生

我与越剧 时东风

一幅珍贵的京剧史画轴 闵晏清

缘于[雷雨]的戏剧情结 曹树钧

狂言"初舞台" 严庆谷

身着戏袍 张春依

追梦的一群人 关心

蔡正仁"救火" 尹美琪

第一次看戏 陈子凯

我携儿孙唱雅韵 顾炳兴

四次合作周与黄 朱永康

六十年京剧长短情 彭传义

魅力与媚俗--中国当代戏曲之思考 张默瀚

新年各地演啥戏 音云

梅葆玖和他的女弟子 刘卓鲜

猴年猴戏猴王 甘草

新年三愿--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对上海文化建设的三项建议 苏是

更激烈也将更好看 西来

约一次林宏鸣不容易 晓因

上海部分话剧人 开延

申城剧界春意浓 璐瑟

今年中国会出重量级的音乐剧吗? 刘雅

一年之计在于"元"--百老汇、外百老汇新年剧目介绍 迪塞

香港的实验戏剧 林克欢

少女和雄狮 赵丽宏

与戏相随(三) 曹雷

东京新春演剧一瞥 方军

民间的力量--从《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说起 淮茗

戏剧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剧目的新创 安葵

人间要好戏--戏剧随想一则 童道明

戏曲(京剧)音韵学缘起 张伟品

[桃花扇]中的政治、伦理与爱情 王军伟

不拒"原创",更要"拿来"——京剧剧目创作谈 赵莱静,Zhao Laijing

制约当前京剧发展的瓶颈和对策 刘乃伦,Liu Nailun

京剧,面临着选择 朱小苏,Zhu Xiaosu

京剧的发展与对策 迟刚,Chi Gang

曲高和众艺韵流长——上海舞台艺术历史典藏展掠影 张为民,Zhang Weimin

正·纯·真——朱慧珍艺术小论 虞襄,Yu Xiang

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 毛时安,Mao Shian

新上海人看滑稽 裴毅然,Pei Yiran

爱,无处不在 龚晏,Gong Yan

独语的精灵——瑞典剧作家安东尼·斯威灵简介 海闻

萧伯纳之于中国戏剧教育的意义 阿庐,A Lu

"诸腔杂奏"话京剧 黄菊盛,Huang Jusheng

浅谈新编历史剧中"人"的构建 张泓,Zhang Hong

假戏真情 易荆,Yi Jing

熊佛西与戈登·克雷 季玢,Ji Fen

人生自是有情痴——小记著名剧作家吴兆芬 韦翔东,Wei Xiangdong

看,大树后面另一棵——淮剧演员梁仲平访谈 晓因,Xiao Yin

嗨,这个魔鬼编导 蒋力,Jiang Li

于传统和现代之间游走记赵志刚和他的实验越剧 大夏,Da Xia

赵派三进赵志刚舞台生涯三十年赠言 傅骏,Fu Jun

情殇谈越剧《玉卿嫂》对原著的改编 戴平,Dai Ping

抓住抒情制高点再看淮剧《牙痕记》编剧结构 刘艳卉,Liu Yanhui

追寻心灵的净土评小剧场话剧《...Sorry》 杨伟民,Yang Weimin

市场中的淮剧 梁伟平,Liang Weiping

罗西尼式的爱情咏叹记新版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任一,Ren Yi

曹禺先生观《日出》 褚伯承,Zhu Bocheng

我变成了小仙子 白杨,Bai Yang

"傻大姐",好母亲 赵兰英,曹金兴,Zhao Lanying,Cao Jinxing

爱,没完没了记话剧《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米小茂,Mi Xiaomao

雷雨歌悲情记民族原创歌剧《雷雨》 钰雁,Yu Yan

艺术边缘的"婴孩""艺穗双周2006"呈现前卫艺术魅力 海闻,Hai Wen

春韵轻音吐芬芳记丁小蛙传承毕派艺术演唱会 龚晏

戏剧:中国-上海-世界 廖奔,Liao Ben

让芭蕾在足尖舞动记二幕芭蕾舞剧《仙女》 张莉,Zhang Li

"珍珠塔"的三种唱法 大夏,Da Xia

"门"的神通访心理剧《门》的编剧曹凌及主创人员 侯亚,Hou Ya

阳光总在风雨后沪剧《情归中秋》唱响人间真情 张为民,Zhang Weimin

"王老板"巧打"三张牌"记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和谐欢乐多"曲艺新作展演 忻颖,Xin Ying

从"毒药"到"蜜糖"的过程听李胜英谈"2006春节经典剧目回放" 谢倩,Xie Qian

无悔青春"容颜老"记"菊坛群星荟萃——胡璇京剧展演月" 阿莱,A Lai

寂寞古道人影远 毛时安,Mao Shian

为爱情和家庭而歌评经典喜剧《最后一个情圣》 陈吉德,Chen Jide

两出戏,难相忘 海水,Hai Shui

淮河瑰宝花鼓灯 周冠艺,Zhou Guanyi

我们第一次上舞台 卫简臻,Wei Jianzhen

我的老外戏友 朱扬清,Zhu Yangqing

和而不同之美从"图勒国王之歌"看《浮士德的沉沦》对原著的诠释和再创造 伍维曦,Wu Weixi

怀念黄先生 王洁,Wang Jie

越剧不会忘记她记表演艺术家张茵 陈震,Chen Zhen

申曲皇后王雅琴(上) 褚伯承,Zhu Bocheng

动物演员上台 石流,Shi Liu

创造上海淮剧的特殊风格 刘厚生,Liu Housheng

话剧上海(三) 胡宇锦,Hu Yujin

一次鲜为人知的话剧巡演 陈清泉,Chen Qingquan

"马调"《珍珠塔》 沈鸿鑫,Shen Hongxin

戏曲作家由此起步读《师生戏曲集》有感 高义龙,Gao Yilong

戏剧与电影的融合与演进 刘忠芬,Liu Zhongfen

京剧与麒派艺术 姜椿芳,Jiang Chunfang

在百老汇看音乐剧 谢倩,Xie Qian

蝴蝶要飞走了 宁宇,Ning Yu

上海演员在"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大赛中获优异成绩 王振华

心里有爱,就很幸福记话剧《激情东海》 叶骅,Ye Hua

当京剧插上交响乐的翅膀有感于京剧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两次成功演出 王尔利,Wang Erli

一场"和而不同"的文化交锋沪上戏剧专家点评晋剧《傅山进京》 忆斯,Yi Si

青春京剧新意盎然评小剧场京剧《青凤与婴宁》 张仲年,Zhang Zhongnian

英雄末路的悲歌京剧《李陵碑》唱词赏析 唐墨,Tang Mo

蒲松龄和狐仙 管燕草,Guan Yancao

给萧雅的一封信 刘厚生,Liu Housheng

我看萧雅 荣广润,Rong Guangrun

萧雅——从回家到成家 龚和德,Gong Hede

祝贺你,萧雅 岳美缇,Yue Meiti

尹派艺术萧雅风格 李惠康,Li Huikang

于伶,一位激励民族斗志的号手 孔海珠,Kong Haizhu

没有生活积累怎么写 袁鹰,Yuan Ying

仍其体质变其丰姿对昆剧传统折子戏《男监》老戏新演的思考 张军,Zhang Jun

台上没有小角色 陈清华,Chen Qinghua

狐仙和女人记小剧场京剧《青凤与婴宁》 南璐,Nan Lu

《捕鼠器》——从舞台到舞台 王虹,马欣,张余,夏迎

徐峥:每个人都该演出戏 王虹,马欣,张余,夏迎

青春派经典台词范文第3篇

这几年上海越剧院似乎每年都会制造些大动静来吸引全国越剧迷的眼球,2013年是包括宗师级大师们在内的全越剧界明星联合演出版的《舞台姐妹情》,去年是上越经典越剧嘉年华十一台大戏巨献,到今年又与上海大剧院联合打造了个殿堂版《红楼梦》,并分为名家版和青春版。像我这样一个对“林妹妹”毫无抵抗力的痴粉,怎能错过?炒作果然厉害,在离戏开演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网上就已经买不到名家版的票了,这如何是好?难道这一回我将要完美错过?唉,边疆人民看场好戏真是不容易啊!也许是我的诚心感动了上帝,其实是我的痴心打动了偶像,一番周折之后终于让我买到了几张位置不错的戏票。虽然今年的假期挥霍的有点多,可掐指一算还真有那么一个空档可以安排,这就是天意!我的心情呵,戏迷们懂的。

来看殿堂版《红楼梦》我自然是冲着单仰萍的“林妹妹”而来,当看到节目单上饰演王熙凤的演员是方亚芬时也是一份欣喜。方亚芬演过越剧《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包括黛玉、宝玉、王熙凤,据她自己说应急时还串演过紫鹃,但是我看来看去还是最欣赏她饰演的“王熙凤”。王熙凤这个女强人在小说里还是个很让我佩服的人物,她聪明、有能力、有魄力,管理荣国府这个小王国尽心尽责,其实蛮辛苦的,起五更睡半夜,还要见景生情、时刻体恤上意,为了保住自己甚至高于男子的家庭地位自然需要耍点手腕玩点心机,她要是搁在现在啊一定也是个深受领导赏识的主。只可惜殿堂版《红楼梦》的第一幕就从《元妃省亲》开始,把经典版中经典的一幕《黛玉进府》给去掉了,自然也就把最能表现王熙凤性格特征的一段非常精彩的唱段给去掉了。看殿堂版必然会与那个大家都熟透的经典版对比,殿堂版以《元妃省亲》这幕排场恢宏、极度奢华、尽显皇亲权贵的大场面为开端,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也让观众仿佛亲身感受了一把小说中描述风光气派的大场面。可接下来遗憾就来了,去掉经典版中黛玉进府和那些两小无猜的追逐玩笑打闹情趣戏,没能把宝、黛这对在天上就有奇缘、在人间又一见如故、日久生情的有情人的情感发展进行合理铺垫,使得第二场《读西厢》的情窦初开显得没来由,总感觉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东西,怎么也体会不到他俩“情谊比人好”,估计这样缺少连贯性的安排不但观众看起来别扭,心里有坎,演员演起来也像演小段折子戏一样难以入戏吧。此外整个前半场戏除了《读西厢》外,宝、黛之间就再也没有什么感情对手戏,直接到《葬花》了,之后各自《焚稿》各自《哭灵》,就这样一部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的千古绝恋,就被殿堂版的编剧导演们编排成了宝玉和黛玉各唱各、各演各的独角戏。就是这爱情高潮的《葬花》一场,感觉上钱惠丽的表演也一直没有进入状态(这里就 6月 6号的首场演出而言,8号的要好许多),情感一直浅浅的浮在表面,有时刚一入戏就被一阵热烈的掌声催醒,他俩的情感表演给观众的感觉就真的是在演了,你没动心,观众自然就不会动情。有观众醉心于她那高亢激昂的唱腔,不断高涨的掌声和叫好声,把这个宝玉是不知不觉一路往高音上推逼,听者倒是相当过瘾,只可怜了嗓子一直站在高处的宝哥哥,终于在《哭灵》第一句“金玉良缘将我骗”高亢的嗓音飙上去之后,第二句“害妹妹……”一口气没接上,生把个“害”字给吞吃掉了。当然像这样一流的演出、像这样名家级别的演员出一点点不伤大雅的小失误,一般不熟戏的观众是根本不会查觉到的,纵使有像我这样《红楼梦》于胸的戏迷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宝哥哥悲痛欲绝所致,可是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可能最觉遗憾的还是演员本人吧,当然舞台艺术在追求完美的人面前永远是有遗憾的艺术,这也是它吸引演员和观众的魅力所在,总是希望会有更好的下一次,好在钱惠丽在 8号马上就有了更好的下一场。单仰萍饰演的林黛玉,相对来说状态好很多,到《葬花》这里她已经基本进入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了,只可惜这殿堂版啊,怎么遗弃的尽是经典版中之精华呢?他把“绕绿堤,佛柳丝,穿过花径……”这样优美经典的表现林黛玉内心情感的大段唱段给绕没了,直接“花落花飞……”起来,这给熟悉经典版的戏迷们留下了很大一块视听上的缺失,更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难度,

没有了唱词,林妹妹看到春逝、花落的内心冲击和心绪变化就都得靠演员通过自己的身段表演、面部表情及眼神应用来表现了,单仰萍以她绝佳的表演功力和用情的投入演出为观众呈现了这凄美的一幕。

殿堂版与经典版这么一比《葬花》这一场绝对是经典版完胜。不过经典版虽然经典,但也有不足之处,小成本、小制作、小剧场演出,自然不可能像殿堂版这么华丽气派,但这些算不得什么硬伤,背景、音响、豪华的场面都不是一出好戏必备的条件,只有戏和演员本身才是成功的关键,经典版《红楼梦》自是越剧中最最成功的剧目,这个无可置疑,但是这个经典版也是经过删减的,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就以我去年看过的版本为例吧)《读西厢》里黛玉气恼宝玉用《西厢记》中的话去比喻她,就假装生气要去告舅舅,宝玉急了慌张的发誓赌咒,黛玉进而嘲笑宝玉有一段唱词:“那张生,一封书敢于退贼寇;那莺莺,八行笺人约黄昏后;那红娘,三寸舌降服老夫人;那惠明,五千兵险做肉馒头。”这段唱段不但好听,而且在剧情发展前后衔接上也是很重要的,它有两层含义所在,一是说明黛玉非常聪慧,看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另一层也是剧情往下发展的线索,黛玉如果不是也用《西厢记》中的内容来打趣宝玉,那么宝玉有什么把柄也要去“告诉去”?在现在的经典版中这几句重要的经典唱词被去掉了,后面直接冒出一句“我以为你也胆如斗”让观众不知所指、莫名其妙。殿堂版的兴是意识到了这种残缺,因此加上了这一小段。在《葬花》那场戏中黛玉讲述“闭门羹”遭遇时也有那么一小段精彩的唱段被掐掉了,那就是戏迷们广为传唱的:“那一天呵,我不顾苍苔滑,天色昏,来访你秉烛夜谈心,谁知道受了你丫鬟言欺凌,满目生寒立花径,那一日你蒙着眼睛不理人,今天又何必指着鼻子把誓盟”这一小段虽然短,但也是剧情发展非常有用的过度,想当年编剧写这几句时必定也是花了许多功夫的独具匠心之作,它不但让宝玉知道了黛玉不理他的原因、感受到她所受的委屈,也隐约能够觉察到黛玉对他的用情之深呵,这样后面的“大胆表白”就有来由,也不显唐突了。观众同样也能从这段唱段中更好的理

解黛玉“不理人”的合情合理。据说经典版删除之是出于时长上的考虑,可我看了这小段唱才 40几秒钟,加上《读西厢》删出的那段,时间一共也不会超过 2分钟,真是,谁还等不起这两分钟呢?这次殿堂版虽然遗弃了许多经典版中的精华,不过可喜的是它弥补了这一大遗憾。这难道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原则?就不可能有一版完美的《红楼梦》出现?其实连原著也不可能完美,后四十回相对于前八十回来说永远都是遗憾。

《焚稿》基本保留了传统原样,这次名家版演出的《焚稿》(6号和 8号)是整场演出中最最具看点的高潮,两个演员配合的真是天衣无缝,简直把戏演到了极致,无论从唱腔、表演、身段、情感的投入、细节的刻画还是两人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节奏掌控上都几乎达到尽善尽美,连我这个一贯站着说话腰不疼,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人都挑不出什么刺来了,感动得一塌糊涂、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说单仰萍是当今越剧舞台上无人能及的“林妹妹”的话,那么张咏梅就是当今越剧舞台上最好的“紫鹃”了。

殿堂版的最大创新之处,除了第一场就是又多加了一场尾声《太虚幻境》,根据上海大剧院这个高大上的舞台量身打造,大场面、大制作,甚至音响效果都有些美国大片的感觉,改变比较大,创新比较多,自然在网上遭到的吐槽也就比较猛,什么音乐不是越剧的音乐、什么跳的印度舞、什么山歌版等等,其实我个人到不以为然,仙境嘛,谁也没去过,尽可以放开条条框框尽情去想象。从舞台效果看还是很成功的,场面非常震撼,音乐也非常好听,特别是从楼厅向下俯瞰更为壮观,烟雾缭绕中仙子们翩翩起舞,当熟悉的主旋律“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响时,全场哗然,大家纷纷跟着节拍鼓起掌来,观众们的目光都像“宝哥哥”一样焦急的在人群中找寻“林妹妹”的踪影,大家实在舍不得“林妹妹”就那样死去。“林妹妹”在似有若无的人墙遮挡下,时隐时现,宛若水中月镜中花般不真切,最后连同音乐与众仙一起消失,偌大的舞台寂静、空荡荡只剩下宝玉自己,突然天降洁白的大雪,“宝哥哥”就在这种空灵的气氛中决绝、洒脱的一转身,抛却了俗世,走向舞台的纵深处。这场戏,宝、黛的服装设计都非常漂亮,宝玉穿着白底兰饰衣还披一件银色大斗篷、黛玉穿着浅黄底紫饰的衣服,又清雅又高洁,在此忍不住给服装师点个赞!我喜欢这个结尾还有一个比较孩子气的原因,那就是终于有机会看到“林妹妹”可以穿着漂亮的衣服(而不是那素素的病号服)出来谢幕了。

下篇

看青春版《红楼梦》有三个亮点让我记忆深刻,一是扮演宝玉的演员杨婷娜,发现她的发展的很均衡,无论是唱、念、做、表都已趋近成熟,扮相更是潇洒风流,值得期待;另一个是演贾政的演员叫吴群,记得上次看明星版《孟丽君》时她在里面扮皇太后是个老旦,这回又演上老生了,我非常喜欢她唱张派时那浓厚的张派唱腔和韵味,她在这个行当的青年演员里也算得上出色;再一个就是扮演晴雯的演员陈慧迪,她到把个戏份不多的晴雯塑造得维妙维肖,恰当的把握住了晴雯直率、刻薄、明艳的人物特点,以至于到《闭门羹》一场戏中她虽然一句唱词也没有,但那气场直接压倒了那个羸弱受气包似的“林妹妹”。说到青春版,不由得会要与名家版进行对比,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学生,有个一脉相承的关系,比较的目的不是要分出高下,而是要找出差距。我对青年演员一直都非常关注,为她们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而喝彩,也有耐心等待她们成名成家的那一天。学生们青春靓丽,扮相身段都很漂亮,乍一看唱、做、表演也规范到位,相当不错,可你再仔细一品味,就比老师们的演出少了许多神韵。同样一出戏,看名家版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看青春版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其实那是个能不能打动观众、能不能让观众跟着入戏的问题。青年演员的表演关键还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太粗糙、太随意、太不清晰,与对手的配合上也缺少默契,还有就是对人物的性格理解、内心世界的刻画上不够准确,另外在情感的把握和投入上也不及老师真实细腻。举例说,在《读西厢》时,宝玉要去“告诉去”都走到了台阶上了还不见林妹妹及时赶上来拉住他的手袖,宝玉就只好站在台阶上等了,接下来黛玉一句“你去呀”有个手推宝玉的动作,宝玉往前踉跄一步,这时站在台阶上的宝玉也就没办法做这个身段动作了。还有在宝玉拿出一串“好东西”手珠时,还没等黛玉拿在手中看时,就接下去说 :“这是北靖王送的”,而这时黛玉才缓缓的拿过手珠把它丢开,试想以黛玉这样高洁的品格,在已经知道这是其他“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她还会用手去碰它吗?老师们的表演就非常自然而又合情合理,宝玉说有好东西要送给黛玉,她高兴地接在手中观赏,在听宝玉下句说是北靖王送的,立时变脸,很嫌弃的样子用两个指头夹着把这“脏东西”给甩开了。再比如说,在《焚稿》中有许多细节上的刻画和表演是学生没有的,或是胡乱一带而过、很不清晰的。对着诗稿看时,单仰萍饰演的林黛玉有个 1、2秒的停顿,目光从上慢慢往下移动,这是在读诗文;而学生演来,也有停顿,可目光是死的,她这是读?完全是在看一张白纸的感觉。还有在拔断琴弦的时候,也是短短的 1、2秒,也是在细节处,老师演来是:抬头突见瑶琴,睹物思情,想起当初赠琴时的好,更加怨恨、恼怒和伤心,这些感觉我们都能从单仰萍的面部表情中体会出来,然后一咬唇,再有个下狠心的决断表情,抬手用余力拔断琴弦;而学生演这里时相当粗糙几乎没有任何处理,抬头看到瑶琴,就慌慌张张顺手就给打断了。不要以为在偌大的一个舞台上是根本没人会留心这些微小细节的,也许大多数一般的观众不会留意,但也不乏有像我这类喜欢用高倍望远镜品味细节、琢磨表演的人。细节处的处理成功与否不但能显现出一个演员的表演功力和专业水平,这也恰是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一个优秀演员最大的区别或者说距离所在。

青春派经典台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状态;心理动机

郝杰导演的前几部作品平衡了精英意识与主流意识,但忽视了大众文化、市场需求现状,好看但不卖座。而到了《青春派》则主要呈现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精英意识形态几乎销声匿迹。

一、非主流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

青春电影对当代青年群体爱情观的宣扬,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诸多使人无法完全把握的问题。就当今竞争非常激烈的中国社会而言,高考就是一个缩影。当前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选择点上,只有埋头苦读才能在高考的趋势下争取到通往美好生活的“门票”。因此,中国青少年尽管正处于青春躁动期,却无权拥有爱情,恋爱是中学时代的一个无法谈及而又不能回避的话题。所以,大多影视作品都无法将恋爱问题诠释得淋漓尽致。但是《青春派》在处理这一题材的问题上将中学生的初恋表现得大大方方,存在着一定的超越性,恋情被处理得伤感、青涩、浪漫并且具有一定的叛逆色彩。该影视作品是以一个高三男生为视角,诠释了高中青年对恋爱的迷茫和对未来前途的选择。导演权衡了各利益间的关系,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各利益代表方均与之认同并找到了各自的主置。所以该影视作品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肯定与称赞。

福柯的观点认为,对性的禁锢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让观影者产生了摸索、评论的欲望,并在这种研究中体会到愉悦感,同时,内心的欲望也被渐渐诠释出来。就像中国古代,房中术和言情文学也是在性耻辱和性压抑环境下产生的。欲望就如洪水,挤压得越厉害、越久,释放后就越能够使人产生。因此,在电影当中当观众看见大胆表现爱情的初中生时,会产生犹如泄洪般的相当强烈的。在影片当中,我们看到:在楼下手持鲜花将心形蜡烛点燃的贾迪呼唤着小凡;居然用泰戈尔的诗,勇敢地在众目睽睽之下向一直暗恋的人表达爱慕之情;齐明智将“小慈生日快乐”写满一千多阶楼梯等画面时,观众因有着同样被压抑的高中时期,观点形成了一致,并且感情得到了替代性的释放。对当前的高中生来说,影片中的生日环节虽然具有一定的浪漫下,但在当下社会这是不符合正常秩序的。虽然表达了狂欢色彩的高中恋爱,但却跨越了制度规章的雷池,与此同时也是一种非主流意识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次考验。观众之中作为弱势群体的那部分人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中,也找到了他们的需求,由此作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主置,最后形成了自我认同。

我们同时看见了在能指符号上,弱势群体构建主置形成认同的愿望以及他们的叛逆。在研究青年亚文化时期伯明翰学派首先观察到了,利用怪异举止、奇装异服、摇滚音乐等另类与风格化的符号,工人阶级青年挑战了主流文化并且建立了附属文化的表达方法。电影中,青少年是一种向主流意识形态及文化挑战的能指符号,例如影片中的成人礼环节,李飞男扮女装,齐明智利用另类夸张的着装,即为想利用服装等来构建他们身份的表现。以宿舍为场景,喊着“神棍”,身体摆出造型的他们,虽然带有荒诞色彩,但是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向主流文化宣战,并且产生了喜剧效果。无论作为普通观众还是高中生,在这对抗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犹如狂欢般的。同时,电影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元素――校服,我国一直以来对中学生的校服设计,都是无线条无腰身,不分男女款式,松松垮垮,只有校训校名设计的前胸后背,永远大一号的尺寸,完全遮挡了性与青春的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校服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校服的设计在一些发达的地区甚至已经向美国、日本等国家靠近了。在该影片当中改良后的校服不仅增加了青春气息,而且作为能指符号的校服,更为有意义的是,一种反抗社会规则的方式,指涉高中生对他们主体性的构建。

二、主流意识形态与象征谋略

青春电影中存在着一种多元的、有限的意识形态,导演通过权衡各利益方的关系经过协调带来的最终结果。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存在,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使影片中充斥着矛盾或者不同的观点以及立场,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观众,达到获得高票房的目的。然而,“在同一影片当中表现观点与立场的多样性,往往要控制与约束于潜在的各种等级观点,为某些观点与立场,这样的等级制度提供了很大的优势地位,并且凌驾于除此之外的立场与观点之上”。

主流意识形态当然就是这种处于优势地位的观点。换言之,非主流意识形态利用协商与对抗,为其本身实现争得表达一定程度语言的空间,前提是主流意识形态不被损伤的条件下;各种不同的观点与立场被引入到影片当中时,“其意义是根据被描绘得非常清晰并且以既定的意识形态为基础,对它们实现新的构建”。简而言之即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运作是一种常用的谋略,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并且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否定面也是其存在的重要意义。

在《青春派》中,导演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时,并没有让他们表现得反叛和执拗。在爱情与高考两个选项当中主角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让小男孩又一次回到秩序中去。影片中的小男孩只是其中一个,也涵盖了其他人物,他们在喊出“去他的高考”的同时,又继续奋战在高考的战场当中。影片关于家庭的描写中,小男孩与亲人的关系疏离,非常叛逆,母亲在问及该影片主人公父母离婚“要跟妈妈过还是跟爸爸过”的问题时,小男孩却说“谁也不跟”;然后主人公在最后报考学校的时候主动选择北京,“我们一家人要在一起”这句话实际上是回归亲情伦理以及家庭的指涉。导演想要表现的重要环节还有师生情。学生们与撒老师之间的关系在影片当中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父权秩序的代表即为撒老师,如果撒老师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者,那么,学生就是叛逆思想下非主流意识的宣扬者。影片的最后,对作品开头的一幕采用了重复使用的方式,然而暗恋的女生已经不是这次表白的对象,而换成了撒老师。导演的独具匠心体现在此,重复中的变奏。一些观点与立场在影片中尽管有所呈现,但最终无法抵挡文化立场与主流意识的天然磁性,完成了社会主体文化的构建,同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收编。

青年大众文化是一种矛盾的集合体,群众、市场经济、政府制约、上层的理念等诉求,使得青年大众文化限制了电影文化的杂糅。青年意识形态与社会主流文化形态的对抗与妥协,上层文化形态与青年思想的协商,主流文化意识与精英文化的妥协,使得电影文化的崛起举步维艰。电影文化要想融入青年大众文化,必须为自己争取一定的话语空间。

综上所述,非主流意识形态只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而存在的,被弱势群体代表,社会秩序是社会的一个整体框架,最后其还是被收编到其中。在此之前,其内部是存在着协商与对抗的。成人礼就是一个例子,作为对抗体,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可以谈恋爱吗”被大声喊出来,还有奇装异服也是,然而得到的答案是“高中守则规定,不能早恋”,当社会秩序掌握着话语权时,在其面前对抗显现出苍白无力。

三、一次想象性的解决

就现如今的社会而言,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卡伦的观点里,现存的社会矛盾是由文化引起的,同时也反映了人的内心冲突。首先是社会竞争、事业成功、大爱与心理自卑之间的矛盾。其次是花花世界导致的需求欲望与为了满足内心需求所受到的挫折之间的矛盾。最后是内心自由、身体自由与社会现实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以上三种矛盾,使得当今文化困境下的人们进入一种无法调和的精神状态,卡伦对此种精神状态阐述的心理结果称为人的基本焦虑。这种焦虑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一种渺小感,恰似一种无法自拔、无能为力、被遗弃或被威胁的感觉,亦如对当前安全感的缺失。当前文化背景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矛盾多种多样,贫富差距被越拉越大,人们之间的敌意增强,各个阶层关系紧张,生活成本加大,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矛盾凸显,道德滑坡现象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丧失,整个社会都在焦虑当中。

作为一种具有某种意识形态的电影,对社会问题能够为人民提供在思想上的解决方案。电影作品是社会现实的暗示,“高考”在影片当中是现实社会的一个象征体系。残酷的考试制度,暗示着我国现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青春派》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想象性的,它想表达的是这种矛盾都会解决,安抚民众焦虑的心情,宣泄他们的负面情绪,主要也是为了发挥意识形态的关键作用。作品当中主角在经历了彷徨与挫折之后还是通过高考进入了理想的院校,给人创造了未来一片光明的想象空间,家人感觉解决了困惑的问题。作为另一个人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片尾显示他以傲人的成绩进入清华的字幕。作为农村孩子形象代表的的存在具有很大的价值。他让人们意识到,只要努力奋斗,底层的老百姓具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一样会有一个繁花似锦的前程。作为意识形态的电影,这些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然而更为关键的是,影片真的能够给予观众想象性的满足感。

电影是一种心理出口,给观影群体提供了一个能够宣泄情绪的场所,并赋予该群体一个想象的空间。撒老师在影片当中对齐明智进行批评的时候,提及官二代、富二代的观点时正符合广大百姓的真实感受,该作品当中也不过是点到为止。对于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结局片尾字幕也有一个交代,其中一人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另外一人远去美国留学。对于该影片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刘杰而言,带有一种自我调侃的意味。中国足球又一次成为大家宣泄情绪的替代品,将批判一个对象的语言代替原本更应该被批判的对象,在运作意识形态当中这也是一种重要策略。

四、结 语

反观那些经典的青春电影,李安在《少年派》中表现出的大气天成,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个性,黄裕翔在《逆光飞翔》中的励志,周星驰在《逃学威龙》中的喜剧性表演,赵薇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表现出的真挚,杨德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表现出的凝重,九把刀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爽朗,无人能及……作为一部经典青春电影,其定有耐人寻味的标志性招牌。但是在《青春派》这部作品当中,其标志性招牌是什么?是某段经典的台词?是高中生的恋情?或者是影片中某位演员?多年之后观众嫣然回首此影片时凭借什么回忆的路标而记忆清晰?若借用媒体惯用的赞誉腔调,“在2013年过亿票房的国产影片不断增多,现如今青春经典电影不断出炉,《青春派》非常可能成为下一匹黑马”。该影片仿佛是以高考为背景下的一个大派对,然而究其类别,又仿佛是一串花花绿绿、酸酸甜甜的馅饼。相比《美国派》,该影片的格调显然要更高,在我国人民看来更接地气。但是除了运用爆笑喜剧来表达青春电影之外,还有清一色的青春羞涩,在集体怀旧与青春的多轮冲击波后,也许会将广大观众带入一种审美疲劳的状态当中。因此,还有什么青春电影能够跨越时间、国界、地域的界限可以在亘古的沉淀中升华,再成为亘古的电影路标的?

[参考文献]

[1] 姜鹏亮.给你一次记住青春的机会――浅析国产电影《青春派》[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6).

[2] 苏焕莉.当下青春派电影中的原型探究[J].电影文学,2015(07).

[3] 郄醒加.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营销――以电影《青春派》为例[J].中国电影市场,2013(10).

[4] 杨恩慧.青春电影之“派”相――以电影《青春派》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青春派经典台词范文第5篇

        花旦是传统戏曲女性角色,其特点是重念功,善话白,以做功为主,花旦行当扮演的剧中人物,动作性很强,多是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能说会道的女子,或放荡毒辣的泼妇等。 花旦行当可以细分为闺门旦、玩笑旦、风骚旦和泼辣旦。闺门旦多为闺阁少女,比如《铁弓缘》中的陈秀英、《小放牛》中的村姑、《花田错》中的春兰等角色。玩笑旦多为民间少妇,是喜剧人物,如《打面缸》中的李三春,《下河南》中的媒婆,《打面缸》中的周腊梅,《一匹布》中的沈赛花和《香罗帕》中的秦姨妈等角色。风骚旦多为放浪淫荡的妇女,如《乌龙院》中的阎惜姣,《翠屏山》中的潘巧云、《双钉记》中的白金莲、《杀子报》中的徐氏、《战宛城》中的邹氏等。泼辣旦多为性格爽朗、泼辣的妇女,如《猎虎记》中的顾大嫂、《四进士》中的田氏、《巴骆和》中的九奶奶马金定等角色。

        花旦行当所扮演的人物类型众多,而且涉及范围很广,因此,舞台表现形式、手段、技巧,既丰富多样,且斑斓绚丽。花旦行当的眼神技巧运用新奇独特,如《小上坟》等剧目。再就是虚实结合的表演手段,这种手段在花旦行当的表演中运用得既典型,又普遍,如《拾玉镯》“轰鸡、数鸡、找鸡、喂鸡”这组表演动作中鸡舍、房门、米缸、米和鸡都是依靠演员的手臂、呼叫、跑动、眼神的技巧使观众看到这些虚拟的、并不存在的东西,以及活蹦乱跳的小生命的存在。

又如《拾玉镯》中的“习针黹”就是一段典型的虚实结合的表演,书是实的,夹在书里的线是虚的,手绢是实的,针线是虚的,通过演员的手、眼、表情动作使虚与实的物体交汇融合,成为一体,如绣手绢、选针、选线、抽线、打结、咬线头、纫针、穿线、搓线、捋线打结、穿针走线做活等整套的表演动作既真实地再现生活,又充分地表现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又如《挂画》,锤子为实,钉子为虚,盘子为实,画卷为虚,虚实结合,巧妙展示,使虚实协调一致,浑然一体,完美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毫无夹生之感。《花田错》春兰给卞机赶制绣鞋,在看不见的钉子上捋麻搓线,在一个鞋底上用看不见的粗针麻线穿来走去,使观众观其憨态。

        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 :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元杂剧就有花旦杂剧一类。朱权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所著的《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更把花旦杂剧列为《烟花粉黛》,充分说明花旦是以扮演妓女为主的类型。《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赵盼儿就是一个典型花旦的例子。经过多个朝代,花旦成了中国各种地方戏曲,譬如汉剧、昆剧、京剧和粤剧,共有的性格造型

        花旦,兴起于元杂剧。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如关汉卿《救风尘》中的赵盼儿 。其后的“昆山腔”中,称为“贴旦”。昆曲(剧)中,至今还有“一、二、三、四、五、六、贴”之说。即为老旦、正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闺门旦与贴旦。贴旦还兼演娃娃生,如《认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北京,引进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更成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当属京剧“四大名旦”中“荀派”创始人荀慧生,以及创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于连泉)二位。荀先生以演闺门旦、大小花旦获誉;于先生以演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称绝。四个扮演不同年龄、身份、性格之剧中人的“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