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桂花诗句

桂花诗句

桂花诗句

桂花诗句范文第1篇

桂子:桂花。传说月中有一棵桂树,所以下云“月中落”。两句写杭州灵隐寺秋夜景致,月光皎洁,桂子飘香。

唐·宋之问《灵隐寺》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裛:香气袭来。

唐·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唐·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漠漠:茫茫。翛翛:潇潇,形容雨声。荔子:荔枝。然:同“燃,形容荔枝色红如火。

宋·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桂花诗句范文第2篇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桂花雨。

2.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让我们一起回到九十余年前的浙江温州,去看看那株香气四溢的桂花树吧!

3. 自学提示:

(1) 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桂花香的词句,画上标记,有感情地朗读。

3. 抓住“迷人”“香飘十里”“浸”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桂花的与世无争、香气迷人。

【点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在自学、展示中自主学习领悟。教师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感知桂花的“香”。

二、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感受“摇花乐”

1. 快速浏览第3―4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圈画出来,在边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 反复朗读、品味“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体会“缠”,联系生活实际表演,读出、演出感觉来。

3. 反复朗读、品味“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会作者的前后心情的不同。(兴奋、陶醉)引导说话:又细又密的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让我们做个深呼吸……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那是怎样的感受?

4. 反复朗读、感悟父亲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5. 比较“香”的内涵:“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与“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两句话中的“香”,意思一样吗?

【点评】 渗透必要的学法指导,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紧扣语言文字,让学生读出情味,努力创设言意共生的和谐境界。“缠”“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抓住这些非常富有童趣的画面,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就有话可说。对前后两个“香”的比较理解,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摇桂花”给作者、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对后文感悟“思乡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感悟“思乡情”

1. 引读第5自然段,你是如何理解母亲这句话的?

2. 导读第6自然段,练笔:每到这时,我就仿佛看到了 ; 仿佛听到了 ……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3. 思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泻在笔端。学生交流积累的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

【点评】 感悟作者和母亲的“思乡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品读、想象说话、交流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一系列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带领学生鉴赏了语言、亲近了文本,直观地感受思乡之情。

四、 拓展延伸,激发阅读、表达兴趣

1. 阅读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20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绕的江南。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建议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

2. 提起手中的笔,写写自己生活中的趣事。

桂花诗句范文第3篇

2006年6月7日,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去世了。遵照琦君的遗嘱,她的骨灰被运回温州老家,安放于“琦君文学馆”现址。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其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琦君自选集》等。读琦君的文章,就像翻阅一本旧相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承载着如许厚重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上个世纪前半叶,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一个逝去的时代“照相”,那一幅幅影像,仿佛在诉说着相同基调的古老故事,于温馨中透出幽幽怆痛。渡海到台湾的大陆作家都曾遭受过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很自然地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飘荡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香气。

桂花雨

①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唯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②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③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④故乡是近海县乡,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⑤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⑥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⑦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⑧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⑨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的桂花雨。

(原文略有删改)

【读后思考】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桂花树及桂花都有哪些特点?

2.第③段“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母亲的“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4.作者用“雨”字来表现桂花散落时的情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念荷花

①我在四五岁时,那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唉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因为外公说过的,父亲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材”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⑩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不久前海外友人来信告知,夏老师已年迈体衰。他以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到当年在上海时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呢?

⑥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

【读后思考】

1.这篇优美的散文题为“想念荷花”,其实荷花并非作者着重写的内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

2. 第④自然段写“我”爱“赶热闹”,写母亲为父亲放“荷花灯”,有什么表达效果?

3. 第⑨自然段中的“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本文语言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请挑选你喜欢的一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参考答案:

桂花诗句范文第4篇

解析释义:桂林山水堪称天下第一,罗碧带青就是指代山水。

2、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清] 袁枚《独秀峰》

解析释义:桂林山水本来就十有八九奇绝卓异,而独秀峰更是首屈一指。

3、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唐]?王昌龄《送高三之桂林》

解析释义:我想到,那时的桂林,漫山遍岭的梅花开得灿烂夺目,使岭上的积雪也黯然失色,你归来的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呢?

4、桂林多洞府,疑是馆群仙。——陈藻《题静江》 朝代 不详

桂花诗句范文第5篇

一、贬谪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由于是遭贬后作诗,故贬谪诗中大多的情感表现为倾诉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愤慨,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等,皆以“怨”“怆然”“伤心”“寂寞”等词鲜明而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悲慨和忧愤之情。

由于诗人性格不同,在对待被贬的问题上表现迥异,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被黜者并没有陷于落魄之中而不能自拔,反而表现出豁达、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刘禹锡在遭受重大政治挫折之后以这两句诗勉励自己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苏轼被贬后也并未消沉,而是心存希望和抱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是当苏轼被贬海南后,竟挥笔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个性。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等则更强调自己品行高洁和坚持不懈的使命感。

此外,贬谪诗中还比较集中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源于其被贬谪后离乡的悲伤和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情思。这些情感具体说来有“思归”“思人”“对山水的留恋”以及“闲适之中掩藏的孤独寂寞”等。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一诗,就在空旷的冬景描写中表达了自己遭贬后的孤寂与凄凉。寄寓这种情绪的诗句还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柳宗元《溪居》)等,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村行》),“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则表现出诗人在仕途多舛时对旧人旧地的思念和追忆。

二、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怀才不遇的凄苦,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如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因力谏唐宪宗迎佛骨事被贬潮州,在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便直抒其意:“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自己敢于直言进谏为民请命的为官态度与精神,也表达自己的悲怀与惆怅。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都是以景衬情借景抒情,表达被贬后的黯淡与凄凉。

2.对比衬托,虚实结合

诗人失意后往往会联想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借以对比伤悼,或借古讽今,或自嘲,虚中有实,实里有虚;即便是借眼前景物抒写悲怀的诗句往往也是用景色的明艳秀丽来反衬烘托自己的心绪。如“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李纲《六幺令》)“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等,分别从古今对比与乐景写哀角度抒发自己遭贬谪的苦恨。

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

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上的政敌权势等阻碍;“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则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刘禹锡被贬后创作的大量寓言诗,像《聚蚊谣》《昏镜词》《百舌吟》《磨镜篇》《飞鸢操》《秋萤引》等,即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塑造各类形象,寄托自己坚定的意志和高尚情操,表现自己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

阅读训练一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来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诗妙在“二折”,诗中两次转折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尾联“合”得严密而又自然,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二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颈联中“尽”字用得极为传神,请分析其妙处。

2.尾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训练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试分析颔联与颈联之间的关系。

2.“犹自音书滞一乡”是抒发思乡之情吗?为什么?

阅读训练四

六幺令

李纲[注]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李纲,抗金英雄,此词作于南渡初期的被贬途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有人认为“苒苒惊时月”之“月”与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之“月”用意相同,你是否赞成,请结合诗歌说说你的理由。

2.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句子分析。

阅读训练五

西江月

张孝祥[注]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张孝祥,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两次因遭投降派弹劾而被贬谪。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词人感觉“悠然”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2.这首词中,词人是如何描写湖边春色的呢?

3.简述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阅读训练六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请结合全诗分析。

2.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是哪个字?为什么?

3.诗歌有所谓“结穴之处”,即全诗情感核心。这首诗的“结穴之处”在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训练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有异。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贬谪诗》

阅读训练一:

1.比兴。诗人借叶葳蕤的春兰和皎洁的秋桂来自比,表明自己追求美好高洁的品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则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2.一转在“谁知”。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谁知”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用他们的心生爱慕衬托兰桂。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也因之而起波澜。二转在“何求”。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兰桂应该“花堪折时直须折”,诗人却别开生面,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由此点明主旨,即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

3.①“草木”照应首联的“兰”“桂”,“美人”照应颈联的“林栖者”。②尾联不仅点明了主旨,而且使诗歌脉络一贯到底。③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阅读训练二:

1.“尽”写出雁影完全消失的情形。两位迁客并行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在天际消失。这个“尽”字把他们共同的思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

2.虚实结合。“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写实。“桂江”即漓江,指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连山”,指刘禹锡的目的地──连州。“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

阅读训练三:

1.①颔联、颈联所写为登楼所见之景,颔联写的是近处所见。颈联写远景。②颔联是写诗人自身,颈联是写诗人眺望四位朋友被贬之处,抒发被贬之愁。③两联写到了诗人和朋友的追求,即做“芙蓉”“薜荔”,也写出不幸遭遇,“惊风”“暴雨”“岭树”都是他们遭遇的困难。

2.不是。此句是表达被贬的痛苦和与好友音讯难闻的悲哀。被贬到“百粤”这样的荒蛮之地,已经是够凄凉的,更凄凉的是,这地方音书难通,和被贬到四面八方的好友也就难以联系了,只能遥寄祝福。

阅读训练四:

1.赞成。词人认为只有天上的明月,阅尽人间的改朝换代,盛衰兴废,不管“歌沉玉树”“豪华销尽”,它照样年年月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它,是历史的见证。这和刘禹锡表达的意思一样的,都是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衬出历史与时间的无情,令人感慨。

2.①壮志未酬而年华逝去的悲叹。“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从眼前景物落笔。想到年华逝去,由此引发出“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之感。②坚贞不屈、顽强斗争到底的决心。“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直抒胸臆,“独立渔翁满江雪”则自比披雪而立的渔翁,用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表明自己独立不移、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阅读训练五:

1.①经历人世之路太多,已经习惯了崎岖坎坷,于是词人感觉悠然。②词人来到湖边,欣赏到优美的春色,心情悠然。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只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解脱,去追求舒畅闲适。

2.①选取有代表性的景色:杨柳丝丝,水连天,沙鸥一片。②视线由近及远,由近处的杨柳丝丝到远处的水连天。③动静结合。东风吹拂、沙鸥飞起是动景,水连天是静景。

3.浅易平淡,清新自然,意蕴无穷,不着痕迹。

阅读训练六:

1.①有岭南美景:岭水、桄榔、椰叶、蛮溪、红槿花等。②有岭南险恶条件:毒雾、蛇草、沙虫等。③有岭南季候风物:五月田收火米、三更鸡鸣。

2.争。用“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迂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景,所以诗句倍有情致。

3.“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诗人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这当中蕴涵着诗人被排挤打击、谪贬的愤懑。

阅读训练七:

相关期刊更多

贵州化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硅铝化合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无机盐信息总站;全国无机硅化合物协作组;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贵州农机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