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充满希望的古诗

充满希望的古诗

充满希望的古诗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第1篇

一、 诵读涵泳,体验情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形式、声音、色彩这些形象直观的元素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诵读涵泳就是一种感性的直观教学方式。而且,古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学生只有在诵读涵泳中才能感受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体会作品的情感,与作者内心产生共鸣。古诗教学必须重视诵读涵泳。

诵读涵泳可以分为高声朗读和密咏恬吟两种形式。高声朗读是声音占主要地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气势、节奏。而密咏恬吟是曾国藩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是更为自由的、自然的低声吟咏,让学生在低吟中咀嚼品味,进入诗歌意境。这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吟咏方式,也更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

笔者认为这两种诵读形式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功效,应交替使用,相辅相成。如笔者在教学《春雨》一诗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全诗,做到字正腔圆,音韵流畅。同时,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模仿练习中体会诗的节奏、韵律,并初步感受全诗的情感基调:夸赞春雨是好雨。然后,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这一问题密咏恬吟,反复低吟,触摸诗歌语言,与作者心灵对话。有的学生从“知时节”中感受到春雨好像通人性,有的学生抓住“细”“无声”等字词感受到春雨小而轻的特点,有的学生从“润”字中感受到春雨默默滋润万物又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可见,学生已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体会到诗人对春雨的赞美,学生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接着,让学生带着情感再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呈螺旋式上升。

二、 再造意象,体验情感

意象就是作品中一个个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物,是诗人情思的物化形式。古人作诗往往以言造象,立象尽意,可以这样说,诗句的每一个文字都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学生学习古诗,只有再造意象,才能体察到诗人的情思,才能更好地体验作品的情感。何谓再造意象?就是让学生抓住意象的特点,通过大脑的加工,把古诗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立体的、灵动的情景或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如教学《绝句》一诗,笔者就引导学生再造意象,描绘画面,练习表达,体验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初读古诗后展开如下教学)

师:诗中有物。诗人杜甫站在窗前看到了很多景物,请你读读诗,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生自由读,思考)

生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生2:西岭上的雪。

生3:船。

师:诗中有画。人们常说,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精美的图画。请你再读读诗,联系景物特点想一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先自己想想说说。

(在学生充分想象、充分表达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教师相机以简笔形式将学生描述的情景画下来,并相机指导学生说具体,说生动)

生1:两只黄鹂站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天空。

师(画):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如果把特点说具体,这画面就美了。

生2:两只可爱的黄鹂站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的天空。

师(画):这画有了颜色,美多了。还有谁也来说说?

生3:碧绿的柳树上,有两只小巧玲珑的黄鹂叽叽喳喳地唱着歌,一群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蓝晶晶的天空。

生4:春天的景色真美!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唱歌,他们的歌声多动听呀。一行白鹭向碧蓝碧蓝的天空飞去,远远望去,像个“一”字。

……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描述,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诗中的画面越来越丰富,色彩越来越明丽,动静结合,充满生趣,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喜爱春天之情溢于言表。可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描述诗中画面,不仅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与诗人内心产生了共鸣,易于体验作品情感。

三、 置身情境,体验情感

学生体验诗歌情感,就是与文本对话,进入诗歌情境,并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然后以自己的感觉去揣摩作品的情感。古诗寄托着诗人丰富深厚的情感,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又有限,影响了对作品情感的深度体验。此时,需要教师创设与古诗情感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激活头脑中的表象,活跃想象,拉近与古人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情感。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营造氛围,渲染情境,帮助学生体验情感。如教学《山行》一诗,可以边播放山中美景图,边播放舒缓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宁静、悠远的意境中,去感受秋景的迷人。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可以播放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视觉、听觉受到震撼,从而身临其境,体会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

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体验情感。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语言的特殊功能,教师声情并茂地采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想象,从而更好地体验诗歌情感。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诗,三年级学生与父母、亲人分别的经历较少,对诗人张继的乡愁体验只停留在表面文字上,如何引起学生与诗人的共鸣?笔者在教学时,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层层推进,将学生带入愁思中。

(在学生已读懂前两行诗,已想象出了江边美景的基础上,展开如下教学)

师(以低沉缓慢的声音):此时,夜已经很深了,诗人张继为什么还不睡?诗中有一个字道出了原因,请小朋友再读读诗,找一找。

(生默读全诗,思考)

多生(脱口而出):愁。

师(入情入境地):是的。诗人在发愁,在忧愁,所以他睡不着。看着月亮落下去,他愁呀;看到满天白霜,他愁呀;看到江边摇曳的枫树,他愁呀;看到渔船上忽明忽暗的灯火,他愁呀。带着这份愁,再读读一二两行诗。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在学生诵读后两行诗,已了解到张继独自一人在外后,展开如下教学)

师(忧伤地):张继独自一人坐在船上,夜色朦胧,万籁俱寂,可张继不能入睡。看着满天白霜,看着枫树摇曳,听着远处的钟声,张继最希望什么?

生1:希望有朋友和他聊天。

生2:希望和朋友一起在船上看夜景。

生3:希望父母和他一起聊聊天。

生4:希望回到家乡,和朋友们一起吟诗作画。

生5:希望回家,能睡在自己舒服的床上。

……

师(满怀忧伤地):是啊,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人相伴、聊天。可现在他只能孤独地坐在船上,陪伴他的只有远处悠扬的钟声,只有那声声乌鸦叫,只有那霜天残月,只有那江枫渔火,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也不能对人倾诉,你能用一个字来表达张继的内心吗?

多生(异口同声地):愁!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无法表达的愁思读读后两句诗。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读诗)

上一片段中,教师首先通过一连串短句渲染情境,学生受到感染,读得抑扬顿挫。然后再次用语言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去触摸诗人内心,揣摩诗人的想法。学生心中的那根情弦被触动了,体验到了诗人难以言说的如轻烟般的愁思,读得声情并茂,忧伤布满脸庞。由此可见,教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情境,以满怀的真情打动学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慢慢地,学生就能沉潜于诗句中,就能更好地体验其中情感。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鹿”;意象;当代诗歌

《说文解字》中指示鹿是山兽的一种。鹿性情温柔,古代民间多将其视为神物。作为一种诗歌意象鹿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句,《国风》中的《野有死麇》,更是将鹿与美好的爱情相互连接:“野有死,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在这里,鹿作为传递爱意的媒介,表现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此后,中国历代诗人对鹿都似乎喜爱有加。白居易有“糜鹿游丰草”。梅尧臣有“林空鹿饮溪”。黄庭坚有“岩前鹿卧看收帆”。李白更是对鹿情有独钟:“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鹿这一意象在他的笔下愈发宏大与灵动。概括来说,“鹿”在中国古代常见的古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感特征相对固定,与“鹿”同时出场的“山”“石”“林”等自然景色大都清幽空静,这使得鹿本身带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意味,人们通常将其看作灵物的化身,它所代表的情感大都美好且热烈。

“鹿”在当代的重新出场最初大多是以类形象出现,延续或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对鹿的传统想象,将其与爱情、青春等美好的感情相连。郭沫若在建国后以诗经《野有死麋》为母题,用现代汉语重新诠释了这首清新欢快的爱情诗:召南野有死麋/有位勇士打了一只鹿子回来……一位少女坐在一株白杨树下……勇士总说要把鹿子献给她①。五四之后,顾颉刚、胡适、周作人等人就极大肯定了《召南・野有死麋》的爱情意味,一反郑玄、朱熹等所给的贞女、暴男之解释,将诗中所洋溢的欢快之情某撩频牡姥я骄手薪馔殉隼矗郭沫若对这首古诗的改写更将这种少男少女的爱恋表达地清新热烈。在这里,鹿作为传递爱情的媒介传达着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北岛同样没有错过对“鹿”的描写,写于七八十年代的《同谋》《无题》等都表现出了他对于这一意象的敏感与重视,在他的笔下,鹿更多地带有了一种时间、民族历史的意味。很多年过去了……一那只年轻的鹿在哪儿/或许只有墓地改变这里的荒凉……当我们回头望去/在父辈们肖像的广阔背景上/蝙蝠划出的圆弧,和黄昏/一起消失 我们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中的历史成为/同谋……。这首诗写于70年代,整整一代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彷徨,“父辈”“墓地”“历史”“年轻的鹿”,这些词语在同一个空间一同出现,那只年轻的鹿是诗人渴望见到的,正如他渴望见到新生生命一样,在这里,古老与新生相互融合,聚焦于“鹿”这一关键性意象之上,就像是鲜明的一镜两面,“镜中的历史”与眼前的现实在一刹那同时显现,“鹿”便是此刻时间传递的媒介。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戈麦在八十年代对“鹿”的书写,他在《大风》中意味深长地低吟:

“一个人满身秋天的肃杀,伫立在河上/神经的人,落魄的人,不食烟火的人/他在心中遇见黑夜,遇见时间/遇见蛛网上咯血的鹿,遇见一个宽广的胸怀……”。在这首诗中,“鹿”一反往常温和柔美之形象,变得遥远而冰冷,它并非在草原上奔跑的那头鹿,也非在山涧中若隐若现的那头鹿,它丢弃了那些阔大的空间背景,将生存点聚焦到了狭窄的蜘蛛网上,它不再奔跑、不再含情脉脉,只是在“咯血”,在无数个黑夜与过往的时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悲伤。在诗人眼里,这只生活在黑夜里不断呕血的“鹿”,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时间的长流中。过往民族的苦痛,个体生命的悲哀都汇集到这头“鹿”的身上,此时,“鹿”蕴含的时间意味不仅仅是个人的,更通过民族的苦痛,将其推入到历史时间的书写当中。

在当代诗人中,对“鹿”最为钟爱的当属诗人骆一禾,在骆一禾的笔下,“鹿”同样具有爱情、青春等象征意蕴。《钟声》中闪着“栗色”大眼睛的长角鹿,无疑不是诗人心上人的化身;《突破风雪》中与金光菊一同出现的小鹿,更昭示着青春的张扬。然而在骆一禾所建构的诗歌世界里,“鹿”这一形象不仅仅蕴含着这些美好的情感,更通过其显示出来的大文化风格时间观,直接参与到骆一禾的诗学理论构建。

这突出表现在“鹿”与“黄昏”和“秋天”等意象的关系上。在骆一禾的诗歌中,“鹿”与“秋天”、“黄昏”处于同一空间之中,在诗人最重要的长诗《世界的血》中,曾不只一次描画过这一场景:“鹿群在成片地奔跑 正是黄昏/黄昏使平原鹿群的脊背波动/黄昏使鹿群的脊背斑斓/黄昏使白昼停落在东亚西亚的平原高山”②。“黄昏”是骆一禾诗作中一个另极为重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突出表现诗人大文化风格的时间观念。骆的时间观念受到斯宾格勒的影响,“斯宾格勒认为人类文明一如人生,也有它的秋夏秋冬,有它的诞生、成长、解体和衰亡”③。因此会有文明的没落,骆一禾在斯宾格勒的基础上发挥了出了自己的大文化风格观点,他大大拉长了斯宾格勒的历史时间,从共时性的角度,将一代文明的兴起、繁盛、没落的时间拉长至一、两千年,由此他认为“我们正处在第三代文明的末端和第四代文明的起点,一个挽歌、诸神的黄昏、死亡的时间,同时也是一个新生与朝霞和生机的时间。”故而,在骆一禾的文明视野里,“黄昏”即意味着清晨,没落即意味着新生,诗人所谓的“大黄昏”则正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此在”。

而“鹿”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片余晖中,它在黄昏里奔跑,那金亮的光波使它看起来充满生机,黄昏与白昼的同时存在更是使这层希望的意味更深一层。同样的表达在骆一禾的短诗中也普遍存在:“我回到秋之鹿苑,我经过/煤和月亮,经过海上风暴和海上落叶/一头仔鹿撒满阳光”。借助“秋”与“黄昏”的同质性,骆一禾传达出了同样的象征意蕴。秋天本是万物衰颓之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我”回到秋之鹿苑,看到一头鹿在阳光下奔跑,不同于诗人此前在诗中所创造的“长角鹿”“鹿群”,此时在秋之鹿苑奔跑着的,是一头仔鹿,一头新生的仔鹿,它经过了“风暴”和“落叶”,经过了顽强的搏斗,最终回到了阳光下,这是秋天带来的新生命与新希望。

至此,“鹿”在当代诗歌中有了较为完整的象征体系。从郭沫若到北岛、戈麦,再到骆一禾,“鹿”的形象逐渐清晰,除了寄托着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之外,“鹿”逐渐与强烈的时间意蕴相连,在北岛与戈麦的笔下,古老民族历史的沧桑通过“鹿”展现出来,骆一禾更是将“鹿”与自己的时间观相连,将其塑造成一个民族希望的化身。或许,那头产于秋天的仔鹿最终真的会带领我们走向新生的希望,它熠熠发光,照耀过去,也将照亮未来。

注释: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②骆一禾:《骆一禾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3页。

③参见果树林:《世界的血・后记》,骆一禾《世界的血》,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参考文献:

[1]骆一禾著 张c编.骆一禾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骆一禾著 西渡编.骆一禾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西渡.壮烈风景――骆一禾论 骆一禾海子比较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第3篇

1、《雨巷》诗人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他是现代派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雨巷》这首诗是戴望舒在1927年创作的,诗人通过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孤寂、忧愁的情感,动人心弦。

2、1927年的夏天,中国正处在白色的恐怖之中,诗人戴望舒因为曾经参加过进步活动所以暂时避居在友人的家中,在这种孤寂的情况下,他承受着大革命失败的痛苦之中,内心充满了孤寂、忧愁之心,同时又有着一种朦胧的希望,《雨巷》这首诗正是他当时内心的情感的一种表现。

3、在我们国家的古典诗歌当中,丁香是代表着忧愁、美丽、高雅的象征,诗人们喜欢在仲春时节面对着丁香伤春,丁香的颜色也并不轻佻,非常受到洁身自好的诗人们的喜爱。在《雨巷》这首诗中,最后一句“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代表着作者内心朦胧的希望。

(来源:文章屋网 )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故事情境教学法;古典诗歌;诗经

一、新课程对古典诗歌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歌,应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感受诗的音乐美,进入诗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古典诗歌的特点及其教学要求

高中古典诗歌具有语言凝练隽永,内容深刻含蓄,情感意境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支离破碎地拆分字词句分析,就会破坏诗歌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学生也会兴趣全无,无法体味挖掘诗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而故事情境中的教学,可展现大量语言信息、拓宽知识面、生动情节、丰富情感意境,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符合其思维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使其保持浓厚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故事情境教学法是古典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故事情境教学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故事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故事情景为教学载体,把教学目标渗透其中,把教学内容融合其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入景动情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落实各项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四、故事情境教学法在《诗经两首》中的实践运用

《诗经两首》是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词”第14课,包括《静女》和《氓》两首诗。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①把握诗歌的情节和主题,情感交流,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②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认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及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本课的教学设计,扣住“真挚又变幻莫测的爱情过程发展”为主题线索,贯穿《静女》、《氓》两首诗,用“拟小标题”“串联拓展相关诗歌作品”的方法,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呈现画面,再结合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情激趣,以诗动人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等。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学习《诗经》二首,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二)爱情之伊始:《爱慕“秋水伊人”》

我们学习过《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水一方”这种“可望不可即”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的呈现。“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指明,却让人充满想象,河水的阻隔了“伊人”,易联想到“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引起情感共鸣。

(三)爱情之萌动:《执着追求“窈窕淑女”》

我们学习过《诗经・国风・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第一节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诗歌重在抒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描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真挚热烈的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四)爱情之苦恋:《“一日三秋”,度日如年》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让学生发挥联想,身临其境的感知诗歌内容,想象体会: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分离是极大的痛苦,即使是短暂的分别,时光也很漫长,生动展现了想念情人越来越强烈的情感,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表达了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让读者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发自心底的呼唤,唤起情感共鸣。

(五)爱情之相见:《约会“静女”解思愁》(教学重点一)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充分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景”,深层理解诗歌情感。与诗歌文本进行情感对话,感受《静女》中爱情的甜蜜,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揣摩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六)爱情之结合:《“桃夭”之时,执子之手》(过渡,引入新课文)

《诗经・国风・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

“恋爱―结婚”就一定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有时爱情并不一定完美,我们来学习诗歌《氓》。

(七)爱情之终结:《“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教学重点二)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氓》是一首叙事诗,以“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2)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3)《氓》讲的是爱情悲剧。请学生探讨:悲剧的根源。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最后敢于勇敢地选择自己的命运,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要强得多,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第5篇

范文一:六年级第六单元活动总结

在学习了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后,我收获了许多。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不断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等许多伟大的诗人,国外也有许多诗人,如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为各国人民传诵。

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景物风光的古诗,它们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明亮,充满了灵性。这些景色仿佛已经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了,你看,它们多美啊!

接着我们还学习了《与诗同行》。我有机会阅读著名作家金波的诗歌《我们去看海》。作者的那种热爱大海的表现跃然纸上。看完后,也使我不禁对大海有了一种追求与向往。《致老鼠》中,作者并不觉得老鼠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反而把它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并提出了希望老鼠与猫成为好朋友的强烈愿望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还举行了一场诗歌朗诵会。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同学们欣赏到好的诗歌,还能给予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学们陆续上讲台朗诵诗歌,他们抑扬顿挫地读着,有声有色地读着,津津有味地读着。每一首诗都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优美,那么的富有韵味。不过,这其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同学准备得不够充分,上台朗诵时断断续续的,而且时间也不够长

我们还制作了手抄报,收集了一些诗歌。我还知道了诗歌按题材分,可以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自由诗、格律诗和散文诗。

诗中自有黄金屋,诗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插上诗歌的翅膀,在诗歌的天空中尽情地展翅高飞吧;让我们穿上诗歌的舞鞋,在诗歌的舞台上尽情地舞蹈吧;让我们备上诗歌的画笔吧,在诗歌的世界里尽情地绘出一本属于自己的画册吧!

范文二:六年级第六单元活动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有天真的儿歌、典雅的古诗、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我们组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活动,对诗歌的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是获益良多。 我们小组的活动在上周开始。通过阅读提供的材料和搜集诗歌各个方面的知识,对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编排,还了解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之处。最后,还制作了诗集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本次活动中,我收获丰富。其中,我了解到唐宋家是: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等诗人。我还知道了一些诗人的别号特别有趣: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诗仙李白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课外有关诗歌的书籍,我明白了词又叫做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活动流程都是要通过小组相互合作才可以顺利完成。从中,我体会到团队精神及合作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孤零零的一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有的同学在捣乱、嬉戏,搜集的资料不正确、不充足等。经过组长的制止和修正才得以解决。希望今后有待改进,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还未发挥的最好,相信下次的活动,我们会有更大的进步!

漫步诗园意未尽,生活中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处处都是诗歌的百花园,让诗歌伴随我们一生!

我的回答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有天真的儿歌、典雅的古诗、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我们组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活动,对诗歌的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是获益良多。我们小组的活动在上周开始。通过阅读提供的材料和搜集诗歌各个方面的知识,对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编排,还了解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之处。最后,还制作了诗集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本次活动中,我收获丰富。其中,我了解到唐宋家是: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等诗人。我还知道了一些诗人的别号特别有趣: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诗仙李白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课外有关诗歌的书籍,我明白了词又叫做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活动流程都是要通过小组相互合作才可以顺利完成。从中,我体会到团队精神及合作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孤零零的一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有的同学在捣乱、嬉戏,搜集的资料不正确、不充足等。经过组长的制止和修正才得以解决。希望今后有待改进,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还未发挥的最好,相信下次的活动,我们会有更大的进步!

漫步诗园意未尽,生活中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处处都是诗歌的百花园,让诗歌伴随我们一生!

范文三:六年级第六单元活动总结

从上周一至周五,我们利用了一周的时间来完成第六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首先制定了一套活动方案,我们觉得活动应分为两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应该进行课外收集,收集后统一把小组内的诗进行分类;第二部分是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 回家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查了起来。我查到了许多诗,体会了诗人们的种种情怀。李白的长门怨二首表达了他对拘束的宫廷生活的厌倦。哭晁卿衡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课文中的诗歌更是丰富多彩。杜甫的春夜喜雨体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天上的街市表达了郭沫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这次活动,我还了解到我国为一个诗歌国度的魅力风采,从远古到当代,我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李白、杜甫、辛弃疾、郭沫若,他们那些壮丽的诗篇,时刻激励着后人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