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恩企业文章

感恩企业文章

感恩企业文章

感恩企业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感恩文化;企业文化;落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4-02

一、引言

H公司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成立,距今已有三十年的发展历史。H公司在诞生之初,就肩负起事关国计民生的历史责任,几代人拼搏奉献,挥汗如雨。在H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崛起也为H公司的成长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H公司不负众望,虽几经坎坷,最终通过自主创新,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成为中国化工业的骄傲,曾多次荣获国家大奖,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天的H公司,已经从一个配套车间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多家控股公司集团化的企业,逐步实现由专业化向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跨越。未来,H公司将按相关多元化的原则发展五大产业平台:以聚氨酯为核心,建设自主创新的化工平台;以生态板业和节能建材为两翼,向下游延伸绿色产业链;以安全稳定的上游原料平台以及资本平台,保证H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H公司的企业文化在H公司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沉淀,如涓涓细流汇集成江河、海洋,形成丰富的H公司文化。H公司文化的形成也经历了无意识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两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H公司明确提出“建设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的目标;2001年,提出“以共同愿景和价值观为核心,逐步营造企业文化”;2002年,公司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目标:2005前完成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框架,并具有H公司的发展特色。在经历多次反复提炼之后,最终形成以“务实创新、追求卓越、以人为本、责任关怀、诚信正直、团队致胜”为核心的H公司文化体系。近年来,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扬完善、与时俱进。H公司的感恩文化就是文化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产生的,感恩文化也是H公司核心价值观中以人为本、团队致胜的体现。接下来,将就感恩文化的提炼与落地谈一谈我的观点和实践。

二、感恩文化的产生背景

企业文化的产生都是其有历史背景、战略需要以及精神土壤的,感恩文化的产生也和这些因素分不开。H公司在努力提高经营业绩的同时,始终秉承其“五为”使命,坚持高标准的商业道德,承担起对员工、股东、客户和社会的责任。H公司始终相信,要想成为好企业,先要成为好公民。H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各界,致力成为诚信负责的企业公民典范。2005年,H公司连续七年实现销售收入和净利润50%以上的增长,正处于急速膨胀的发展时期,展现出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健康快速发展的H公司吸引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加盟,H公司员工中也出现了多种层次,新员工、老员工,华人员工、欧美员工,大家共同为H公司服务,但也存在着年龄、司龄、地域、知识水平等背景的差异。此时,公司管理层意识到:要实现H公司的宏图伟业,就需要全体H公司人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H公司事业的感召下,在H公司文化熏陶下,凝聚在一起,众志成城。因此,H公司在2005年年末提出了倡导感恩文化的号召,公司董事长发表了《保持感恩心态凝聚团队力量》的讲话,在表达公司对员工勤奋工作的感谢的同时,倡导部门之间、员工之间换位思考、相互欣赏,并深度阐述了提倡感恩文化的背景及内涵,初步定义了H公司的感恩文化。

三、感恩文化的内涵提炼

H公司感恩文化的提出,得到公司各层次员工的响应与认同。为准确且丰富地定义感恩文化的内涵,公司管理层亲自参与感恩文化的研讨并多次撰文,同时通过部门研讨、内网公布、管理层讲话等多种方式与员工展开沟通,形成自上而上,自下而上的充分沟通之后,再由企业文化部门经过多次的推敲与提炼,最终形成了H公司感恩文化的内涵表述。感恩文化上上下下的研讨过程,本身也是感恩文化深入人心的过程。员工亲身参与研讨提炼出来的内涵,要比公司直接、让其执行的内容,员工会更容易理解和执行。下面举例说明一下,H公司感恩文化的五重内涵的部分内容:1.公司感谢祖国与社会H公司是一家中国企业,是一家依靠中国发展而走向辉煌的企业。H公司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如果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公司崛起的机会。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快速,对MDI的消费需求在快速增加,给H公司带来了可能崛起的机会。同时,H公司要感谢社会,社会各界给了H公司无数的支持与帮助,“孤木不成林”,正是有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H公司发展到今天。因此,我们要感谢祖国与社会。2.员工与公司相互感谢H公司作为一家企业,要衷心感谢我们的员工。H公司认为,创造H公司价值和辉煌的第一要素是员工和人才,而不是资产的作用。公司“五为”使命中的第一条,就是“为员工创造机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经济基础,搭建事业舞台,还要让员工在实现H公司蓝图中提升价值、成就事业。作为H公司员工也要感谢公司,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的发展平台。公司员工包括管理层成员,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公司这个平台给了我们提高自我价值的机会。H公司不少员工都与公司管理层坦言:相比其他同学而言,他们在H公司非常幸运,不仅得到稳定的物质保障,更加重要的是,公司快速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很多难得的锻炼和学习机会。3.员工之间提倡互相感恩H公司在快速蓬勃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批人才加盟。公司里出现新员工、老员工,华人员工、欧美员工,虽然大家的年龄不同、司龄不同、地域不同、知识水平不同、背景不同,但都共同为公司服务、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价值。新员工应该尊重和感谢老员工。今天的H公司是老员工们创造出来的,从最初的一套落后的装置,到今天的现代化工厂,中间凝聚了一代老H公司人的汗水和艰辛。新员工今天的广阔舞台,也是老员工们一块一块搭建起来的。老员工也应该感谢新员工。新员工更朝气蓬勃,思维更加活跃,是公司未来的希望所在。老员工应该有欣赏和包容的心态培养他们,帮助他们尽快融入H公司。这样,H公司的事业才能够朝气蓬勃、后继有人!海归员工和本土员工应该相互感谢。海归员工首先应该感谢本土员工,因为目前H公司的阵地都是本土员工一个一个据点、一个一个碉堡打下来的。同时,本土H公司人也要向海归员工学习,公司要打国际化的阵地战和攻坚战,就要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并严格按照流程制度来做事,这些是海归H公司人所具有的优势。

四、用仪式传播文化,感恩文化的落地

任何一种思想或理念的传播都要有其媒介或者载体。H公司为了让感恩文化深入员工内心,真正发挥“感恩凝聚力量”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公司借用每年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这个舶来的节日,开展文化活动,倡导感恩文化,并将其定为“感恩文化节”。每年的感恩文化节,都在力求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保持传统有利于形成感恩节的节日感,有利于强化感恩节的仪式感;不断创新,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内涵,一方面有利于地吸引员工参与到活动中来。2005年,H公司以“我们行动,因为我们感恩”主题首次向员工推出了“感恩文化节”,以征集感恩故事、组织感恩故事会、感恩生日会等活动,在H公司掀起温情的浪潮。2006年,以“发现感恩之星,寻找感恩大使”为主题,在继承征集感恩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佩戴感恩徽章、寻找感恩大使、感恩节里说感谢等环节,感恩节的活动得到了丰富和充实,也吸引了更多员工的参与。2007年,以“感恩凝聚力量”为主题,在保留征集感恩故事、佩戴感恩徽章传统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温情的BBS、高管送祝福、感恩团队评选等活动,我们也看到员工们在活动举行期间互致感谢动人场面。到了2008年,H公司感恩节举行到了第四届,为了让感恩文化得到强化和固化,对前三届的征集的感恩故事进行了整理、对感恩文化进行了再一次的梳理,出版了《感恩文化手册》。同时,为了适应公司多地发展的情况又新增了“E网传情”等网上活动,使得分散在各地的子公司能在这一时刻聚焦,增强公司的凝聚力。与此同时,每届感恩节中获奖员工和团队,都将在一年一度的公司周年庆典上给予隆重表彰,由公司管理层亲自授奖,并请获奖代表发表感言,使感恩文化又一次得到更加广泛的弘扬。多年以来,感恩文化正在点点滴滴的融进H公司人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并且通过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感恩文化得到不断的强化,传统项目,如表感恩、佩戴徽章、走访员工等的保留,给员工留下了深深的感恩印象,就像中国人的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一样,令人记忆深刻。采用活动的形式活跃文化氛围,使用仪式感的行为固化文化表现,这对将理念渗透进员工的行动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这种方式不仅在感恩文化的培育有所体现,而且也体现在公司的HSE文化、创新文化的建设中。将理念转化为仪式,用仪式催生员工习惯的方式,对文化理念的落地十分有价值!

五、企业文化的落地路径

透过H公司感恩文化建设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看到企业文化由虚入实的过程。接下来,就将感恩文化建设中提炼出来可以供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的普适性原则一一列出,这些原则将有利于文化理念的落地。1.文化理念产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企业日益发展过程中全体员工认同的,或是战略、业务发展需要而催生的。因此说,文化理念本就从员工中间来,再回到员工中间去,落实员工行为上去,是一个自然回归的过程。文化理念一定是长期经营发展中得来的,切不可凭空臆造,或者直接拿来、模仿他人。2.文化理念的提炼一定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研讨,才能称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因此,很多学者认同这样的定义:“企业文化即是指在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只有充分的沟通,才有共同的认同和遵守,提炼的过程一定是经过充分论证和探讨的,不能凭空创作,不能闭门造车。3.文化理念的传播形式要能受到员工的喜爱,愿意接受,愿意参与。传播的形式要能够打动人,同时,传播要有持续性,不能虎头蛇尾,时断时续。通过不断的强化,才能逐渐地影响员工的行为。4.文化理念最终都要以一定的形式固化下来,有的表现为制度,有的表现为仪式,有的表现为经营策略,有的表现为人力政策。如感恩文化一样,最终落脚在感恩节来支撑,使得理念不虚。如果做到以上四点,我认为,文化理念就能够实现了由虚到实的演变,能够逐步将文化理念融入到工作中、业务中以及员工的行为中。把企业文化变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的力量,让员工的行为成为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落脚点,而不是挂在墙上或嘴皮上的噱头。总之,企业文化理念的落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企业文化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也是企业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因此,规划出合理的企业文化落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从理念产生到提炼,再到传播、落地,这些过程一定要与管理层以及各级员工充分沟通,充分共识,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始终接地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文化落地。

参考文献:

[1]张德主编.企业文化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谢文辉主编.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员工[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感恩企业文章范文第2篇

组建12年来,十局始终致力于构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塑造和传播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在施工生产一线项目部落地生根,有效凝聚了员工心智力量,推动十局实现了由小到大、由结构单一到多元经营、由国内建设到国际开发、由快速发展到建设强局的历史性转变,企业文化的独特作用得到了生动体现。十局先后获得“山东省企业文化十佳单位”“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顶层设计,把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整体规划

中铁十局在原济南铁路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基础上组建成立。三家单位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企业文化的工程领域老牌劲旅。重组前,三家单位都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受特定环境、经济条件和区域文化等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铸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模式,企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经营理念、领导风格都存在较大差异。重组后,三个单位之间的不同文化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突出表现为制度、行为和利益的冲突。企业文化的融合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如何构建起“十局文化”,如何以一种包容、共赢的心态去接纳“十局文化”,成为摆在十局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2004年3月,十局成立的第一个年度工作会议上,局党委就作了题为《弘扬企业精神,打造十局品牌》的报告,对全局企业文化建设作了系统部署和安排。当年8月份在无锡召开了中铁十局企业文化建设现场会,对“十局文化”进行了全面规划,推进“铸魂、育人、塑形”三项工程建设。在企业组建后的前三年,全面构建企业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三大系统,先后制定印发了中铁十局《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企业文化战略》,提出了十局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主要任务和保证措施,重点抓成员单位文化融合和员工对企业归属感教育,抓企业形象宣传和品牌推广,在社会上迅速叫响十局品牌;从2007―2009年三年期间,十局突出员工行为规范制定、核心价值理念提炼、工地形象宣传三大重点,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通过“形势任务教育”“年度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典型宣传教育”“企业品牌形象宣传”等载体从内到外对全体干部员工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进行了全面改造,促进了广大员工在心理认知上实现了从“三局人”“四局人”“路局人”到“十局人”的转变;从“山东文化”“河南文化”“安徽文化”到“十局文化”的转变,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在广大干部员工中确立了“十局文化。

铸魂塑形,凝聚企业“精、气、神”

中铁十局企业文化建设伴随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起步探索、建章立制到突出特色、全力推进,再到规范完善、逐步深化的过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等三大系统构成的,具有十局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理念识别系统。一是以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宗旨、管理方针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文化。十局组建以来,先后确立了“诚信、和谐、求知、创新”的企业精神,“知恩、感恩、报恩”的核心价值理念,“安全、优质、高效、重信”的经营宗旨和“追求卓越、铸造精品、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管理方针,这些理念已为广大员工所接受,构建起了精神文化的基本框架。二是以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企业文化战略及一系列企业重要规章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制度文化。十局组建以来,逐步建立完善了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构建起了物质文化的基本框架。三是以“六种文化”“六个形象”为核心内容的特色文化。经过十一年的提炼、总结、完善,基本形成了“和衷共济、团结协作的和谐文化;感恩业主、回报企业的感恩文化;追求卓越、创誉塑形的品牌文化;关爱生命、安全为天的安全文化;遵纪守法、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令行禁止、有诺必践的执行文化”等六种特色文化。同时,十局社会形象、品牌形象、环境形象、工程形象、管理者队伍形象、职工队伍形象等“六个形象”已被社会公众广泛认知。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以十局视觉识别手册、经营画册、项目形象宣传、对外新闻报道、门户网站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系统。成立伊始,就组织策划设计了十局企业标识,并对企业标识寓意进行了规范权威的解释。编印《中铁十局视觉识别系统(VI)简明实用手册》,制定《工程项目企业形象宣传达标管理办法》,从“组织领导、宣传方案、现场宣传、员工形象、文明施工”五个方面制定了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提出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制作的“三高”原则以及统一企业识别,统一宣传内容,统一宣传风格的“三统一”要求。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工程项目工地宣传设施的种类及样式、宣传展牌的内容等越来越统一规范。十局在形象宣传、品牌推广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

企业行为识别系统。以员工行为规范、岗位职责、执行力建设等为核心内容的行为文化。通过深入开展“学业务、提素质、强责任”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全体干部员工的宣传教育,编印下发并组织学习宣贯《员工行为规范手册》《员工手册》等内容,企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职业形象具体要求已逐步被员工广泛接受,爱岗敬业、勇争一流、奉献十局,已逐步成为员工队伍的主流意识和行动。同时,结合各子、分公司自身业务特点和专业优势,精心提炼总结具有各自特色的子文化,不断丰富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内涵。

春风化雨,企业文化已经入脑入心

中铁十局历届领导班子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全体干部员工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下,企业文化延伸、扩展、扎根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形成上下互动的文化氛围。

用教育活动凝聚干部员工力量。为了更好地弘扬“诚信、和谐、求知、创新”企业精神和“知恩,感恩,报恩”的核心价值理念,推动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十局党委十一年来,坚持每年在全局上下开展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开展了“知十局情,做十局人,尽主人责”“我为十局人,创新促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激发了员工“说主人话,想主人事,尽主人责”的热情;随着实践的深入,相继深入开展了“增强团队意识,共建和谐企业”等系列主题教育,积极推动“树立新思维、做出新业绩、实现新跨越”大讨论,引领了干部员工思想观念更新,十局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宗旨、管理方针等文化理念被广大干部员工广泛认同,企业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内涵。十局企业文化的形成是经历了不断探索实践、丰富完善、提炼升华,在实践中孕育,形成于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组建之初,为促进文化融合、打开市场、实现发展,提出了“诚信、和谐、求知、创新”的企业精神,开展“现场创市场,岗位做贡献”主题教育,提炼出了“和衷共济、团结协作的和谐文化和追求卓越、创誉塑形的品牌文化”;在沪杭高铁、沪宁城际铁路等工程建设中,提出了“知恩、感恩、报恩”理念,并逐步成为了十局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形成了“感恩业主、回报企业的感恩文化”;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大力开展“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是竞争力”等安全理念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了“关爱生命、安全为天的安全文化”;通过深入开展廉洁自律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廉洁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年、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等活动,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规章制度,逐步培育了“遵纪守法、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在落实各项制度、推动全面工作中形成了“令行禁止、有诺必践的执行文化”。到2010年,基本形成了以“和谐文化、感恩文化、品牌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执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六种文化。

推动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生根。坚持把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一线、放在基层,深入推进项目文化建设。以《中铁十局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工程项目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为统领,以“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示范点”达标活动为抓手,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谋篇布局、设计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循序渐进,有力推动了企业文化在工程项目中落地生根。广大干部员工积极践行十局文化,形成了“干就达标准、建就成精品”和“敢打能赢、争先创优”的沿海铁路建设精神,“不畏风沙、不畏艰苦”的临策铁路精神,“愈挫弥坚、志在必得”的大丽铁路精神。尤其在沪杭高铁建设当中,广大参建员工以“创造沪杭高铁速度,建设世界品牌高铁”为目标,不畏困难、挑战极限,高起点、高标准施工,夺得了沪杭高铁全线的“五个第一”,确立了“六个标准”,成为沪杭高铁全线建设的示范和标杆,形成了“勇于跨越,矢志超越”沪杭高铁建设精神,为中铁十局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引领,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十一年的发展,中铁十局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企业规模、主要经济指标、企业管理、员工结构、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硕果累累。公司从起初立足于铁路市场,到大力拓展路外市场,做精做细优势区域,施工项目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从刚成立之初仅拥有铁路施工资质,到目前发展到拥有铁路、公路、市政、房建、机房安装、水利水电、爆破与拆除、电信等总承包资质。从刚成立之初仅拥有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外,到目前已拥有了地铁盾构、桥梁提运架、铺轨机、移动模架、恒张力放线车等大型施工专业设备,新增功率26.48万千瓦,无论从技术装备率还是动力装备率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历经十一年的发展,现在员工总数虽与成立时总体相当,但员工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感恩企业文章范文第3篇

但是现实中的我们,常常记得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却很容易忽略了发生在身边的温馨和感动。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所以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学会了占有,学会了享受,我们总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却忘记了去感恩,忘记了回报。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一员,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为了生活,为了自己的梦想,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不停的在努力和拼搏着,

我经历过很多职业,做过工人,干过销售,企业干部等等,1983年改革开放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我辞职开了这家美容院,美容院经营初期,各种问题和困难也接踵而至,面对困难,不退缩、不畏惧,靠着一个勤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曾经那小小的门面,目前已初具规模,小门店也变成了企业,随之而来的荣耀,“光彩之星”、“诚信企业”,“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让我品味到了成功,也让我的企业发展增添了信心。

除了社会各界给予我们的各种荣誉和支持外,在近年中,我先后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2007年又被推荐为区政协委员,无锡市美容美发商会副会长、区工商联美容美发商会会长、东亭私个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在面对这些职务时,我清楚而又理性的认识到其实在这些背后融入的更多的是社会对我企业和个人的一种信任和支持,因此,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除去经济效益外,更要有一种社会责任,而个人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更要有一种对社会的感恩之情,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我和我的企业也不能茁壮成长。

因此在工作之余,我每月上门为敬老院老人义务服务,积极参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人道万人捐、“一对一”帮困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在“一对一”帮扶活动中,结对帮助一位贫困生完成学业,2011年8月,有关部门组织为新疆霍城捐资助学活动中,我捐献了一万元……至今已在慈善捐献、公益救助等活动中累计捐献了近50万元。

感恩社会,也要感恩员工。在企业员工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员工的勤奋工作,我的企业也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壮大,目前,

单位有40多名员工,每年我都会组织他们出去旅游,并参加二次以上的业务培训,并逐步为他们缴纳了社会保险金,员工十分团结,凝聚力很强,有几名员工“跳槽”后又“飞”回来了,单位的“好”使他们吃了“回头草”。

2007年,无锡地区发生了供水危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风向标促使我们在内部作了一项大胆的技术革新。洗发用水量较大,怎样利用洗发水的余热便成了我们的攻关课题。在有关人员帮助下,投资3万多元,我们将洗发水的余热回收再利用,一年可节电2万余度,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一项实质性的事情。我并将此经验向行业汇报,要求推广。这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事例,我至今难以忘怀。

记得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一颗感恩的心。”所以,只有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感恩企业文章范文第4篇

由于我厂是一小厂、老厂,许多人看不到充满希望的前途,也拿不到充满吸引力的薪水,便对自己每天的工作支差应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人甚至于对钟也懒得去撞一下,反正人多,让别人去撞吧。也许看不到希望的日子确实使人感到郁闷,但是如果真正把你放在高效运作的现代化公司中,算一下新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你也许会感谢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更感谢企业对每一位员工的善待。

现在,以新成立的装机容量为2*30万机组的发电公司为例,比较一下新公司和我们老发电企业的收入的相对数,意想不到的是结果却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新公司的定员标准一般不超过200人(我们暂按200人计算),按照装机容量和人员的比例,就我厂的装机容量而言,我们企业的职工不超过70人(按70人计算)。我们的人数基本上是新定员标准的15倍。按收入水平测算,新公司一般员工的年收入约5—10万元,而我厂职工的年收入平均为2—5万元左右,如果按照装机容量与定员的比例对照我厂人员来计算收入的话,新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应该是45万元左右。但实际上他们的收入却有很大的差距。新公司一人的工作量相当于我们企业6—10人的工作量,而他们的收入标准也就是我们两个人的收入水平。可想而知他们的工作强度有多大!虽然我们收入的比新公司员工的收入少一些,但我们付出的要比他们少得更多!

通过对比,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我们的企业,感谢她为我们提供了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感谢她教给我们工作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感谢她让我们轻松自在工作和学习,感谢她使我们每人都能撑起自己的天空!

怀抱感恩的心,我们会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幸运地工作在这样的企业里,做好每个人的工作是我们的最基本义务。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本来就不多!正因为不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出专业水平,因为不多,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完善,因此,要将每个人的工作做成行业精品才对得起企业的善待,对得起自己感恩的心!

感恩企业文章范文第5篇

浸淫国企管理多年的他深刻体会到,企业家首先要懂得约束和超越自己,不断自我淬炼、自我升华;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始终紧抓公司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决定成败的文化要素,才能够保证企业增长引擎顺畅运转,产生连绵不绝的强大推动力。

体制机制创新只有起点

《董事会》:国企体制机制的创新已经讲了很多年,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国企体制民营化机制的重要性。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是什么?

谭旭光:现在谈这个问题,我又有了些新的体会。

国企要想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得自上而下理念一致,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有足够的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像潍柴动力在成立之初,就立志做一个新国企,以“新公司、新体制、新机制、新思路、新文化”为指导思想,将公司打造成全新的全系列、全领域、全球领先的通用动力提供商。

新国企究竟是个什么具体的模样?还需要进行战略分解、细化和强力执行来实现。拿潍柴来讲,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

首先是本着强化主业、剥离辅业、精兵简政、轻装上阵的原则,将优势资产重组上市,并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了新型多元化股权结构,按照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运作。

第二是导入“国有体制,民营机制”新理念,改革传统国企拖沓冗长的管理模式,实施流程再造,引进全面预算、六西格玛、卓越绩效、信息化4项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及经营预警分析和标杆管理等两项过程管理工具,实现了精益管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产业链发展的新思路,以发动机优势业务为核心,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实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构筑起了国内最完整、最富竞争力的重型卡车黄金产业链。

企业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我们始终注重以“责任、沟通、包容”为核心理念,培育激情文化、执行文化、创新文化、团队文化、家文化共生共存的文化格局,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这些工作扎扎实实做下来,才有了潍柴今天的产业影响力、控制力和生机勃勃的活力。而这一切工作的推动,都是建立在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

当然,好饭不怕晚,完成这一个转变需要投入足够的毅力、耐心和艰苦的努力。同时必须强调的是,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意味着企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现在仍然在不断思考、探索企业创新之路,面对不同的经营环境,力求把企业的自身状态调到最佳。

《董事会》:治国如同烹小鲜,治理大型企业道理也是近似的。作为董事长,您在企业决策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谭旭光:做董事长和指挥家道理相同。指挥要能听出来谁拉错了,董事长则是要把管理团队不和谐的地方调到正确的位置。

企业家既不要害怕失败,同时也要避免战略性失败。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企业家承担的第一使命。有人说我胆子大,事实上我是个非常谨慎的人。我们重大决策的过程是很慎重的,践行民主、公开、透明的管理理念。比如并购重组要开若干次论证会,有强大的智囊团支持,做细致评估,以促进决策科学。

率先垂范,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董事会》:您刚才提到,企业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除了看得见的硬实力,还有文化软实力。作为民营机制的新国企,如何打好新型文化这张牌?

谭旭光:潍柴原先是一个传统的国企,国企文化积淀深厚,这其中有国企文化的优势。然而,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如果文化不进行改革,就无法支持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度可以管理人,但大型企业仅靠制度还是不够的,必须用文化统一言行,用文化育人兴企,用文化统领发展。

潍柴文化到现在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2001年前我们称之为强制灌输文化,这是企业打造执行力的阶段;2001-2004年,是规范文化阶段,即对企业进行系统制度和结构整合;2004年以后,我们把重心放在了沟通文化上。中国很多企业家都有帝王思想,所以企业文化往往停留在第一阶段。

《董事会》:企业文化和战略发展阶段是相互匹配的,能具体说说么?

谭旭光:你说得很对,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高度协调。过去,国企不仅没有文化战略,更没有企业整体战略。现在,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文化是重要支撑,文化要围绕企业未来5年、10年,15年甚至20年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形成支撑不同阶段的理念和价值观。可以说,战略决定命运,文化决定成败,战略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包容、沟通、责任”的潍柴文化,就是伴随着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的战略模式应运而生的。

1998年企业面临破产,我们当年提出“约法三章”,就是“第一,不当老好人,不做太平官;第二,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允许职工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第三,恳请广大干部职工,对厂领导的每一个决策和行为进行监督”,倡导干部要遵守约法三章,为群众做表率。曾有一次,因为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企业领导层集体扣发三个月工资。不立威则难服众,以“约法三章”为标志,我们培育了干事创业的激情文化。

《董事会》:后来呢?

谭旭光:过去,潍柴只是一个生产发动机的企业。2005年,我们战略重组湘火炬,拥有了由陕西重汽、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等40多家优质企业组成的子公司群。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每个企业都有成功的文化要素,重组后,如何促进不同企业间的文化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我们在2007年提出了以“包容、沟通、责任”为核心的融合文化理念。用包容的心态博采众长、用沟通达成集团统一目标、用责任助推集团持续发展,逐渐形成集团融合发展的文化。

文化理念要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要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以前是“包容、沟通、责任”,经过五年多的整合,现在是“责任、沟通、包容”,责任是第一位的。

同时,客户满意是企业一切行为的宗旨。我们善待客户,关爱客户,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切实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以“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为标志,形成了内外兼具的客户导向文化。

近几年企业发展了,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但我们发现了一些文化陋习。比如个人收入提高了,但工作激情减弱了;有些员工更多的是看企业存在的问题,认为企业对不起自己,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感恩文化。只有企业对员工感恩,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髓,才能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只有员工对企业感恩,才能激发无穷的工作激情和强大的责任意识。可以讲,以“感恩”理念为标志,潍柴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

《董事会》:当初的“约法三章”让人印象深刻。这说明,不管打造什么样的文化,要想获得预期的效果,企业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必须身先士卒,自我表率。

谭旭光:是的。作为企业领导者,要善于研究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文化诉求,善于挖掘不同发展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更要懂得约束和超越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

企业文化是管理者管理理念的提炼和升华,管理者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更是践行者。很多年前我们就规定,公司领导每周工作6天,拿出更多时间研究企业决策。直到今天,我们的管理层每周仍然工作6天。管理者必须做践行企业文化的表率。

企业家精神与所有制无关

《董事会》:每个世界级的企业身后,会有一套强大的决策执行机构,往往还有一位精神领袖。您一直强调领导者要自身垂范,在这方面您是如何自我淬炼、修身的呢?

谭旭光:企业的规模越大,面对的风险就越大,作为董事长,承担的责任就越重,要求也越高。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自我提升,就难以担起掌舵潍柴的责任,带领企业继续发展。在这方面,我一直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不断学习,持续提升,以便让自己时刻能够驾驭好潍柴这艘在远洋行驶的航船。要超越自己,我的体会有五个方面。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学习心。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求,是实现提升的途径,也是追寻智慧的快乐。我1968年开始读书,1977年高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9年的学生时代是在“”中度过的,但学习一直是我的追求和向往。参加工作后,在打理论基础的那段时间,不管白天工作多么累,我晚上都要看书到一两点。正是这样一种坚持,我掌握了柴油机的相关知识,开始成为一名知识型的职工。后来,学习范围逐步扩展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领域,朝着复合型人才发展的方向努力。在读书学习中,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充实,也越来越享受这种追寻智慧的快乐。

干事心也不可或缺。假如你没有想到,那是能力问题,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假如你想到了却没有做,将会终生后悔。工作最初的 10年,我一直和工人师傅们打成一片。当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产品实验室的试验手段非常落后,但我尽全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正是基层的砥砺,让我掌握了产品、技术、流程,也磨砺了自己敢吃苦、敢干事的性格。我一直这样认为:吃苦干事的日子是受用一生的财富。

工作中要有一颗创造心。只有在创新的思维中,才能实现企业和个人不断的、跳跃式的发展,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的地位。这几年来,我们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先后提出了“约法三章”、“四项承诺”、“四提倡、四反对”、“六条准则”、“六条标准”、“五做五不做”和“八不用”等要求,目的就是让自己和我的团队能够一直用创新的思维,创新开展工作。

责任心是企业领导者必须要有的。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够勇于挑战自我,献身事业,成就梦想。刚担任厂长那会,面对一个烂摊子,我有过私心,也犹豫过,但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让我选择走这条路。经过艰苦奋斗,我践行了当初的责任。今天企业要做“国际潍柴”,做世界领先、中国不可替代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这对我来说,意味着更高、更大的责任。

企业家还得有一颗感恩心。感恩是一种美德、智慧,是对道义的坚守,对责任的承担。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团队的支持和企业的信任。这些年来,潍柴和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政府、社会、股东、客户、团队、员工的支持和帮助,每一个潍柴人获得的发展也是如此。感恩能进一步激发我们发展的动力,让潍柴获得更长足的进步。

《董事会》:从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国企领导者身上的企业家精神。您认为国企能不能涌现大批企业家?

谭旭光:有人说,国企出不了企业家,即便有也是例外和偶然,难以长久。这样的观点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却是静态、狭隘甚至有害的。

国有企业有自身的弊端,但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日趋完善,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国有企业、尤其是竞争型国企越来越融入市场经济,逐渐摆脱羁绊成为竞争的主体,国有企业的创造力、凝聚力、竞争力取得长足进步。这个大趋势,不容回避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