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研活动记录总结

教研活动记录总结

教研活动记录总结

教研活动记录总结范文第1篇

按照课例研究的程序,为了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我们决定先让教师亲自经历完整的设计过程,然后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调整方案。

通过实践运用,我们发现教师们第一次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内容繁琐。教师总希望能记录更多的观察内容,能为分析幼儿的行为提供更多的信息,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不能关注到活动中的每一名幼儿。经过研讨和实践运用,教师们才逐渐意识到,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必须有效地服务于观察的目的。于是,教师进行了第二次设计。

教师第二次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增加了可以汇总随堂观察记录中的主要信息的统计表,丰富了记录类型。在研讨时我们发现,教师虽然设计了两张记录表,但依然无法实现对活动中每一个幼儿的高度关注。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研讨,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只有针对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去设计观察记录表,才能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有效信息。例如,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操作性的环节、有师幼互动的环节等。于是,我们对观察记录表再次进行了调整。

我们根据活动计划及活动环节特点,设计了两种随堂观察记录表:在师幼互动环节采用开放式记录;在幼儿操作环节采用半开放式记录。在随堂观察记录后,则采用统计表汇总观察记录的信息。这次,教师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已经趋于简便,内容也逐渐指向观察目标,最终形成了幼儿园数学活动观察套表。

一、了解活动中幼儿具体情况的记录表(幼儿使用)

教师可从表1的“幼儿使用的自然测量工具”一栏的记录中了解到幼儿是否知道并能使用自然测量工具;可从“序列”一栏的记录中了解到幼儿对自然测量工具的运用是唯一的还是多样的,从而了解幼儿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可从“测量发现”一栏的记录中得知幼儿在自然测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不会使用测量工具、不明确测量标准或测量方法等,为后面的个别指导提供依据。

二、随堂观察记录套表

1.师幼互动情况记录表

表2中“环节”一栏可帮助教师明确记录的关键内容,对于过程中与观察目的不太相干的其他内容可以忽略不计。“教师提问和策略”一栏应突出记录的重点,对于“幼儿表现”应作比较具体的记录,以便后续的分析。

2.幼儿操作观察记录表

上述的开放式记录表可以较为客观、详实地记录师幼互动的情形,但是缺乏幼儿在活动操作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对幼儿原有测量经验的体现。因此我们设计了表3以补充。

“幼儿姓名”一栏体现出教师对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关注。“所选测量工具”的“名称”一栏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幼儿有关自然测量工具的原有经验和运用情况,以及本次参与活动的状态。此指标与幼儿个人记录的操作记录可以互相印证。“适宜否”一栏便于教师即时作出评价。此指标中的内容主要应用在活动后的统计表中。“方法”一栏中可即时记录幼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判断幼儿操作中存在的是工具选择的问题还是测量方法的问题。“教师指导策略”一栏可体现教师是否指导幼儿的操作,以及指导的策略和次数,以判断师幼互动的作用。“幼儿的调整”一栏是配合“教师指导策略”栏的,反映教师的介入指导是否落实到了幼儿的操作学习中,幼儿的经验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三、活动后的统计表

教研活动记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课; 课堂观察报告; 记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67-001

一、观察缘由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为此很多老师都关注提问与回答,这确实非常的重要。但是,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能够进行口头交流,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只能是少部分学生。学生的记录则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认知发展,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科学记录是科学课堂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学生探究记录主动性”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基本过程描述

本次观察对象为科学组的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的现象》。根据教材的内容,本次观察设计了“学生探究记录的主动性”观察表,将课堂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猜想假设”阶段、“探究记录”阶段、“小结延伸”阶段。参与本次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各教研组组长以及教科室的部分成员,观察人员共10人,五(2)的39名学生分成10组,除第10组3人外,其余各组都有4位学生,每位观察老师负责观察4位学生。

在进入观察现场之前,我们充分熟悉了量表中的各项内容,统一了观察规划,要求观察组每位成员仔细观察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记录情况,并填写量表,以便在汇总时进行分析和诊断。

三、观察情况汇总表

观察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组内交流,并结合十位观察的老师的观察表,对每位学生的记录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有关“科学课堂中学生主动记录”的汇总表(略)。

根据对汇总表中的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作出了以下总结:

1.在“假设猜想”阶段学生能独立形成猜想并主动进行记录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94.8%;能形成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猜想的有10人,约占总人数的25.6%;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16人,占总数的41%;在独立形成猜想中,学生共记录了7种不同的猜想,但在全班的汇总交流时,学生只交流了5种猜想。

2.在“探究记录”环节中,能主动进行记录的有38人,占总数的97.4%,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25人,占总数的64.1%,其中除一人只补充了一种假设之外,其余24人都能将本课重点探究的四种假设“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完整的补充记录。

3.在“小结延伸阶段”中,针对“你已经学到了什么?”“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问题?”学生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37人,占总数的94.8%;其中只记录“已经学到了什么的?”的有21人,只记录了“还想研究什么问题?”的有10人,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31人,能对两方面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6人;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5.2%。

四、对观察结果的分析

1.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讨论

在“假设猜想”阶段,学生的交流前个人的记录中有七种假设,但在全班的汇总交流时,学生只交流了5种猜想,部分学生在交流时没有将自己的假设进行汇总。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交流时仍在思考,没有跟上课的节奏;有的学生不敢表达不同于其他的观点,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2.能主动记录自己的想法

在“假设猜想”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94.8%;在“探究记录”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97.4%;在“小结延伸”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94.8%。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很好的进行记录。

3.对他人的交流关注不够

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想法就不太关心了。在“假设猜想”阶段,交流后进行补充记录的有41%;在“探究记录”阶段,交流后进行补充记录的有64.1%;在“小结延伸”阶段,交流后能进行补充记录的只有2个人,占5.2%,这2人就是交流前没能形成记录的学生。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别人的一些观点、研究的结论、提出的新问题的关注度还不够,大多数同学只是关心自己想法,对于交流的关注亟需提高。

五、对教学的启示

1.让学生充分表达

学生表达得越充分,就越能展示学生的错误概念(迷思概念),使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思维。

2.让学生学会分享

科学学习需要有参与意识,参与指的是拥有一部分,参加一部分或者与他人分享。“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一种新的学习观,学生不可能“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所有过程,“边缘性”参与之后就需要“分享”。

3.让学生学会反思

教研活动记录总结范文第3篇

1.我校课程开设齐全,课时足量;作息时间表、学校总课表、

教师课表等内容设计合理规范,张贴到位;教师担课包括兼代课程合理,分课均衡。

2.学校制定有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内容详实、思路清晰。各种

制度内容完善,有条有理。

3.教案书写规范合理,目标明确环节齐全。学校领导分组巡课并做有巡课详细记录;校长、主任听课节数足,每节课都有评课记录。

4.作业、教案检查有记录,有结果;学校学期抽测考试有记录、有评比、有结果、有分析、有指导性意见。

5.教师课内外辅导有记录;教师上、下课按时,课堂教学任务完成良好,师生互动包括学生学习满意度高。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质量高;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课外作业,符合规定。课内外辅导及时、有针对性;特长学生辅导有辅导计划;教辅资料编制使用符合规定;节假日辅导无收费现象。

6.学校建立有学科教师课内自测与学校抽测考试相结合制度;抽测考试结果有分析、有总结、有改进措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组织、有过程、形式、结果等相关记录材料

7.体、音、美课程开设有质量,时间有保障,内容符合要求,“大课间”活动组织效果好。

8.学校教研、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研究方向和

主题;有具体活动安排及活动情况记录材料;学校建立有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有具体活动安排,有活动记录材料;学校积极响应并组织教师参与各级教育教学业务活动,经费有保障,有记录材料。

9.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制、制度等健全完善;德育活动安排

有针对性,有记录材料。

10.各专用教室建设达标,室内物品摆放管理有序;图书等使用率高,有使用记录;室内有相关制度及档案材料。

教研活动记录总结范文第4篇

数学“成长记录”作为我校评价改革体系中的一项内容,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记录内容与记录方式,数学“成长记录”逐步成为数学组的一项常规工作。但随着近年区域内教师流动、交流幅度的增大,一批新进教师对这项常规工作基本处于模仿操作中,而一批“老教师”也出现了“吃老本”的研究倦怠状态。如何让所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成长记录”的研究价值有一个全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如何从数学“成长记录”的研究现状中找出亮点、发现问题?如何在后继的研究中提高数学“成长记录”的质量?我们从三个方面开展校本教研。

一、学习认识数学“成长记录”的价值

数学“成长记录”作为一种学习评价方式,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对于数学“成长记录”的这种价值定位,我们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寻找理论支撑,由教研组长结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习评价”的研读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二、调查分析数学“成长记录”的使用现状

为了全面、科学地了解数学“成长记录”的研究现状,我们围绕数学“成长记录”的认同度、内容设置、操作方式和评价方式4个方面设计了3份调查问卷。参与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全校20名数学教师(包括聘用教师),1~6年级72名学生代表(每班2名,随机抽取),以及参与学生调查问卷的72名学生家长。

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由数学学科组3位年段组长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最后由学科主任进行调查分析,并将“问诊”结果在教研组进行解读。

1.对数学“成长记录”认同度的分析

2.对数学“成长记录”内容设置的分析

(1)教师最常用、学生最喜欢、家长最欣赏的三项内容统计:

(2)教师指导最有心得的内容推荐

(3)学生写数学日记通常会选择的内容分析

3.对数学“成长记录”操作方式的分析

4.对数学“成长记录”评价方式的分析

老师采用、学生喜爱、家长欣赏的评价方式:

三、提高数学“成长记录”质量的行动

认识指导行动,行动影响效果,效果促进认识。教师对数学“成长记录”价值的认识决定其记录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记录的质量,而对记录质量的反思又会促进教师对“成长记录”的进一步认识。

1.提高对成长记录使用意义的认识

教师的认识分析:

将“成长记录”窄化或等同于一种作业或一种资料积累,这种认识会导致“成长记录”的内容选择范围狭窄,更多地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一应试意识太强,除了“常规内容”,其余均为“知识整理”。二“为做而做”,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简单地布置学生完成任务。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首先要对数学“成长记录”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调查问卷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在思想上接受“成长记录”这种学习评价方式。

2.思考我们已有的使用行为

不思考就行动,那是机械操作。机械操作的直接后果就是会让我们做太多的无用功,苦累了自己的同时还会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

思考一:“成长记录”的“常规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记录?

我们应该认识到,影响数学“成长记录”质量的主要原因肯定不是“学生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能力不够”。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形成比较成熟做法的一些“常规内容”中,首页封面、数字告诉你、单元整理、资料搜集等,几乎所有学生记录起来都驾轻就熟且广受欢迎。而学分银行、能力展示、数学日记、学期总结等内容的记录难度和受欢迎程度却在不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显然和操作方式以及老师的指导是否恰当、到位有关。我们要对一些难点内容的操作方式以及指导方法进行研究、探索。

行动:教研组内进行成功经验交流会,让各“常规内容”指导最有心得的老师介绍具体操作方式;研究形成“数学告诉你”“学分银行”等内容的记录细则;进行“能力展示”的操作反馈交流,提高展示内容、形式的可操作性;制作各册电子“成长记录”,形成资源库,做到经验共享,避免单兵作战或重复劳动。

思考二:“成长记录”除了“常规内容”,还有哪些内容?

学生和家长在调查问卷中均提到:希望增加“成长记录”的内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目前采用的内容还有待更丰富,要开发出更多学生喜欢,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更强的记录内容。“课标”中提倡的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部分老师采用的预习笔记、课堂探究活动、观察日记等,我们要多研究、多尝试。

内容的开发,本质上不是记录形式的增加,而是课堂教学的转型。数学“成长记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的单薄必将带来记录内容的单一。我们只有审视自己的课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成长记录”。

行动:级部研讨,提出本年级上、下册除“常规内容”外的5次具体内容,并制定每次内容的记录细则;教研组内进行数学“成长记录”内容推介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申报省级课题《“少教精学”为主旨的怀德数学课堂文化的实践研究》,以“综合与实践”教学研究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日常课堂教学的转型。

思考三:“成长记录”的评价结果,如何恰当地呈现和利用?

数学“成长记录”本身是一种学习评价,而对每次“成长记录”的评价,其实是一种评价结果的呈现。从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评价方式受具体操作的影响,学生更在意情感的体验,而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发展。“课标”强调,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在操作层面和价值定位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们需要思考与探讨的。

行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每位教师推荐5条自己的“成长记录”点评在年级组交流,教研组汇编成册;进一步研究、完善“学期总结”,形成全面有效、方便操作的“素质报告单”;利用好“亲近数学网”和班级网页,发挥网络互动平台的交流功能。

3.相信科学使用会有好的效果

所谓效果,并不是将呈现学生数学“成长记录”结果的“数学成长册”做得多精美作为衡量标准,更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统一的要求。每次“成长记录”不是一道数学习题,通常有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非对即错。它追求的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数学“成长记录”是否发挥了发展学生的评价功能,这应成为考量它的效果的唯一标准。

数学“成长记录”从设置到现在,经历了最初仅仅写数学日记的浅表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我们在不断地再反思、再实践中逐步清晰认识,完善做法。坚信,坚持,效果就在眼前!

教研活动记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教学日记

技校的教学活动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践教学是学生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实际,直接受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好坏的影响,而技术理论课程特点又多抽象、枯燥、乏味、难懂,加之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教师在教学中仅凭原有的经验授课而不去创新,是无法满足专业实践课需要的。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其更新需源于以往的教学实践做到即时回顾、总结、归纳和思考,这种不断地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教学反思”行为。反思的方法很多,最直接,便捷,被应用最多的是采取写反思日记来反思教学,即教学日记反思法。那么为什么进行反思,如何写好反思日记则是最关键的问题。 

 

1 教学反思的原因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学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可见,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日记的重要作用,它是我们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因为它有利于促进我们积极思维和再学习的活动过程,结果正像波斯纳认为的一样:如果不进行反思只停留在原有的经验上教学,就不会有提高,只是重复的教学,这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由此,他还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足以说明做一个高质成功的老师,就要不断地通过反思来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认真书写教学日记,为上好精彩的下一课做充分的努力和准备。 

 

2 反思日记的写法 

如何写好教学日记,至今还是一些教师的困惑。有的把教学反思的日记写成了流水账,只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了循序简单的描述,外加泛泛的评论,根本缺少针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层思考,收效甚微。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的分析、批判、再认识的过程,所以写教学日记来反思教学是对自己当天教学成功的体会、问题的回顾、行为的检验,到合理的教学过程的追求。做到这些,需要记录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记录教学中的成就。 

记录教学中的成就,也就是记录教学中取得的达到教学目标或高于目标的成就。即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的手段、措施运用得当的体会,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教学思想的渗透过程,新教学理念的体现情境等。一般在备课时,教师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在课堂教学之后,若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就应该归纳和总结,如自然的导言、简明的板书、直观的模型、实感的多媒体课件,巧妙的设问等。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要及时纪录。长此以往,经验越来越丰富,教法就会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如在上完《机械制图》课“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的内容后我非常高兴,虽然这节课讲了很多次了,但课后仍感到兴奋、感到成功,并在课后记录了自己的成功之举。一是这堂课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学习,兴趣特别浓,兴致也比较高,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无论是对投影体系设定,实物观察、动脑想象,还是互相研究与配合,同学们都很主动,都很活跃。二是这堂课我教得很轻松,整个课堂一多半时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把坐标投影面转换成教室的墙角、或是翻开的书与桌面围城的三直角面,学生可以把手中的书本或用具作为空间投影体系中的物体,积极观察、对照、衡量、检验、讨论,得出三视图间的投影规律,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正如魏书生教师所说:“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记录教学中的感受。 

一次课结束之后,随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发展与情境交合,往往会由于一些突发事件而产生许多感受:有痛苦的经历、愉快的体验、深刻的启发、还有高价值的良策等。所谓“心有所感,言之为快”。教师应该将这些情感的结晶、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释放即时捕捉并记录下来。 

(3)记录教学中的创新。 

记录自己教学活

[1] [2] 

动中的精彩画面,也是反思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课堂上若出现了教与学的热烈场面,最好能详尽的记录下来,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创新之意,如学生的学习活动反馈、师生教学相长的精彩问答等等,课堂上这些画面的记录和保留都会为今后进一步的教研教改活动,提供活灵活现的第一手材料,更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着丰富的经验。 

()记录教学中的失败。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需要有进一步改善和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对于留有遗憾的理论课教学,课后必须及时总结分析,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查找不足之处,甚至失败的原因,看看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所教对象的知识基础是否匹配,都要进行认真的回顾和严格的梳理,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制定方案、采取措施,明确以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该如何做,可以进行教学的再次设计,必要时还可以主动获取学生和其他教师的智慧与经验的支持,进行二次备课,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提高教研教学水平和能力提供保证。 

总之,写好教学日记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教学实际中充分运用。通过反思剔除糟粕,保存精华,创新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品行。只要持之以恒的的坚持教学反思写教学日记,定会收到“聚沙成塔”的效果。实现基础理论课真正为专业实践课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