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范文第1篇

我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张雪白的床上。我坐起身来,一阵桃花香扑鼻而来,淡淡的。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我只依稀记得,那老人一挥手,我就飘到了这里。可这里又是哪里呢?我勉强支起身子,靠在床边,准备穿鞋。这时,我猛地发现这鞋好生奇怪——样式古老,是纯布做的,与古装戏里的一模一样。我再定睛一看,吓了一跳——屋内的桌椅摆设都是古色古香的!难道我来到了古代?我在衣柜中找到了一身古装,穿好之后决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推开陈旧的小木门,放眼望去,只见大片肥沃的田野与清澈见底的小溪。这儿竹子挺拔,屋舍齐整,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往来的路人不时地向我打着招呼,好像我们早已相识。老人与小孩说说笑笑,我见了也过去凑热闹,跟他们一起开心地聊天、游戏。想到多年之后,我要在学校里那么拼命地学习,周末还得去上各种培训班,把眼睛都学成了近视……此时的我真爽!我教小孩子们如何玩老鹰捉小鸡、玩跳格子……大家都乐呵呵的!

十天过去了,我陶醉在无忧无虑的日子里;二十天过去了,我依旧徜徉在这样的日子里;一个月过去了,我慢慢厌倦了这种生活。这种没有压力、没有竞争的生活过久了就让人觉得枯燥。我想看书,于是去找那位老人。老人说:“孩子,回去吧!”我说:“不,我要办一所学校!因为这里没有学校。”

我说干就干,在自己住的屋子附近找了一块空地,在空地上进行规划设计。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这块空地的正中间被我设计成了操场。操场的东边是教学楼,是孩子们上课的地方。至于老师,当然就是我了。我想象着学校完工之后的情景——我手捧着书,看着教室里那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很激动也很感动;而学生们正跟着我朗读课文,朗读《桃花源记》……我想着想着,一缕青烟飘来,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桃花源记范文第2篇

桃花源游记

这年暑假,我和父母一起去游了一趟桃花源,说起去游桃花源,我不禁地吸了一口气,我有些扫兴,失望地说:“老爸,我们已经去了三次了,这次再一去,那就四次了、可是我爸爸决心十分强大,我们不去也不行啊!

我曾三次来桃花源,而每一次的感觉都不一样,我第一次游桃花源是下着小雪,这里的桃花已经结上了厚厚的霜,就连平静的湖水也已经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微风抚过脸颊,让人不禁有一丝寒意。

第二次来到桃花源是春天,冰雪还没来得及穿过云彩抚摸大地,冰雪开始融化,我已经看到了那含苞待放的花苞,这时的我仿佛正在一幅绝美的图画中走来走去,不禁让人赞叹道:“桃花源真是如同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啊!”

第三次就是和第二次的后一天,几乎和以前没什么不同。

这次和爸爸妈妈来是第四次,这次爸爸说他找到了一个新景点“还好这次找到了新的地点,不然又像以前一样,开车开了一二个小时,就只看了一下桃花,走过一座桥就回去了,希望这次找的是个好地方。”妈妈说道。

我们开着车来到了桃花源,还是老样子,我们如同往常一样走过了桃林,过了小桥,来到了方竹林,为什么叫方竹林呢?你不管远看近看都像是决普通的竹子,可你仔细一摸,“哇塞!是方的,这竹子是方的。”妈妈大惊小怪地。

我们来到了一个叫作秦人洞的地方,到了洞口,里面有灯光,听说这是以前躲秦人时用的,这洞有很多小遂道,经过一些关卡,我们走出了洞口。我找了一个老人问了一下这是哪里,因为眼睛有些不清楚,当我看清楚时,那只是两上石像,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年青人,这是因为当时一个渔人路过时迷了路,走到这里,这里有很多人都关照他,后来是这个老人给渔人指的出路,才出去的,但渔人走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这里了。

我们游完了这里,便走上了回家之路,这次游行和上次不一样,不仅多了很多景点,还让我忘不了这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同学们,你们知道桃花源在何处吗?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桃花源记范文第3篇

摘要: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桃源是他所以为的一个理想社会的存在,有着与当时的外在社会不同的地方。我们把那些不同称作桃源的密码,并通过对它们一一的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理想。

关键词:陶渊明  桃源  密码

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神秘的,除了那个因好奇而“欲穷其林”的渔人,桃园外的再也无人有缘走进它的“绝境”。虽说“后遂无问津者”,但并不是因为世人怠惰于寻找,而是寻找实在无果,才放弃了寻找。也许陶先生的本意就是不想让世人找到的他理想的桃源,你再努力也是白搭。陶先生的桃源,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存在,陶先生在其中设置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理想的密码。

一、绝境。“自云先是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这是一个空间上的绝境:那个幸运的渔人从一个“极狭”的山洞走进去的。“极狭”二字说明了桃源的难易被发现,而且从文中所述“遂迷,不复得路”可知,渔人进入的极狭山洞只是为引进一个见证者而特意“临时”设置的通道罢了,平时是不存在的。老子曾也设计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陶先生的桃源连鸡犬之声都不可相闻,这是陶先生的设置,是他理想中桃源的密码;桃源的绝境还是一个时间上的绝境:自秦时居,不复出焉。桃源之外的历史就停在“秦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源拒绝了桃源之外世界的时间规则,我想桃源中人不是“不知”境外之史,而更多可能是不想知道。这在渔人离开时桃源中人的叮嘱中可见一斑,“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是不愿外人知晓桃源的。

二、美好。桃源的景色是优美的。一进入桃源便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给人纯净的美好感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安然而祥和;桃源的生活是富庶的。生活在期间的人们衣着“悉如外人”,他们的生活并不因隔绝而落魄;桃源的人们是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之乐”,老人和孩子们的快乐是有代表性的,可以象征整个社会的和乐与幸福。胡适先生曾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需考察的三件事之一就是看这个国家怎样对待他们的孩子。孩子们如花的笑靥里洋溢着桃源的幸福。

三、知礼。对于桃源之人而言,渔人是不速之客。但他们对待渔人的态度却很友善。虽“大惊”,但没有用“非我族类”的眼光冷遇,更没有乱棍驱赶之。相反,他们稍作问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好客,礼仪至此。当全村人知道了渔人的到来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在桃源停留的整个的过程中桃源展示出的是崇高的人性之美。

桃花源记范文第4篇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1、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豁然开朗: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5、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6、黄发垂髫: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

7、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8、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9、欣然规往:非常愉快地欣然受邀

10、无人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而《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桃花源记范文第5篇

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相关期刊更多

五台山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医学美学美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东方美容科技文化研究所

河池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