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人名诗

名人名诗

名人名诗范文第1篇

宋《墨客挥犀》中记载了一首人名诗谜云:“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第一句谜底是贾岛(假装醉倒的谐音),第二句谜底是李白(里白的谐音),第三句谜底是罗隐(取隐藏于罗帷帐中之意),第四句谜底是潘阆(取波浪之意,谐音近似潘阆)。此诗据说是王安石所作,后世笔记小说常见引录。

《醒世恒言》中,《苏小妹三难新郎》写在新婚之夜,苏小妹考试新郎秦少游,出的是一首人名诗谜:“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其谜底分别是孙权、孔明、子思、太公望四个人名。

清初有位举人作人名诗谜绝句二首,每首谜底各为一古代美女名,构思颇为精巧。其一云:“六宫艳面艳桃般(红儿),吐萼含葩妃子颜(花蕊夫子)。一曲春风谁属和(杜韦娘)?黄鹂柳外语间关(啭春莺)。”其二云:“赤城女降馆娃宫(吴降仙),媚态朱颜总不同(娇红)。桃杏满园如布锦(红绡),还输人面自然红(花不如)。”

名人名诗范文第2篇

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茶与诗有着天然的联系。古往今来许多名人由品茗留下的精美作品,为我国文学遗产增添了光彩。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结草壶居住时,亲自种茶,自品香茗,写下了“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中白布裘。药圃茶园为茶业,野麋林鹤是交游。”宋代大诗人陆游爱茶成癖,他的《剑南诗稿》中咏茶的诗词就有200多首。他在83岁时乐观地表示:“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种。”文人墨客容易伤春怀旧,陆游却风趣地写道:“听琴煮茗送残春”。北宋诗人坡在杭州做官时,以品尝龙井茶为乐事。他曾以茶作引,赞誉龙井茶是“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宋代另一位诗人王禹却对云南的普洱茶情有独钟,曾写下“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赏难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这样动人的诗句。

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也酷爱品茶。他曾以茶作诗道:“溢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株紫荆花。”茶在诗人笔下又成了爱情之桥。“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这是清代高僧金田在远安县品茶时写下的诗句,刻在远安鹿苑寺的石碑上,直到现在们还能看到它。

现代名人的品茗诗更是丰富多采。1959年,同志在庐山品尝云雾茶时即兴赋诗:“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同志陪同国际友人在杭州梅家坞品茗时也曾挥毫题诗:“会谈及公社,相约话梅家。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嘉宾甚喜悦,细看摘新茶。”他还在另一首赞赏茶中珍品君山银针茶的诗中写道:“洞庭湖中水,君山岛上茶。银针今胜昔,品质誉中华。”诗中以地名茶、以茶名诗,别有一番情趣。郭沫若同志1962年访问湖南时,也曾写过一首称赞高桥银峰茶的诗:“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州夸紫笋,敢同双井斗红纱。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短丁眼不花。协力免叫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诗意含蓄深沉,堪称茶诗精品。

名人名诗范文第3篇

他,就是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钢琴家刘诗昆。

“钢琴王子”成了

元帅的乘龙快婿

刘诗昆生于1939年,3岁学钢琴、5岁登台演奏、10岁即在全国中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中荣获冠军,被称为“钢琴神童”。1958年4月,刘诗昆在原苏联莫斯科举行的被称为“国际乐坛奥林匹克赛”的世界最顶尖级钢琴比赛――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荣获亚军。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专门为此向主席发去贺电,《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赛完回国,刘诗昆一下成了名人。在的指示下,他用半年的时间创作出《青年钢琴协奏曲》,与《梁祝》并称为音乐民族化的代表作。年仅20岁的他成为国内音乐的领军人物,刘诗昆意气风发。就在这时,爱情悄悄降临了。

1959年初春的一天,刘诗昆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演奏,刚下到后台,发现面前竟然站着满面笑容的元帅。叶帅喜欢音乐,而且精通中西乐器,得知刘诗昆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出,他在女儿的陪同下赶到了礼堂。

那天,在回答叶帅问话的时候,刘诗昆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被叶帅身边那个皮肤白皙、眼睛大大的姑娘吸引了――她就是叶帅的女儿叶向真。叶帅离开后,叶向真的模样在刘诗昆脑子里萦绕不去。可是刘诗昆还没忘记提醒自己:元帅的女儿怎么可能喜欢自己这样一个普通老百姓?可过了没多久,刘诗昆就收到了一封信,那是一首写给他的诗,落款“叶向真”。刘诗昆喜出望外,作为回报,他把自己的钢琴演奏带寄给了叶向真。在诗与音乐的你来我往中,爱情就这样开始了。

1960年9月,刘诗昆被公派到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与此同时,叶向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后又转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留学期间,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叶向真的诗写得越来越热烈,而刘诗昆回复的钢琴演奏也越来越欢快。当诗与音乐的交流最终融为一体地和谐起来时,他们订下了终身之约。

1962年夏天,刘诗昆学成回国,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做了一名教师。秋天,两人举行了婚礼。叶帅亲自主婚,、聂荣臻、罗瑞卿夫妇都前来道喜,总理也专门派人来祝贺。叶帅还特意送给刘诗昆一个有肖邦雕像的铜盘,上面刻了一首他为女儿、女婿写的诗。

婚礼之后,刘诗昆正式住进了叶帅家。他原来一直认为元帅的家一定衣食无忧,可成为其中一员后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叶帅当时享受的是供给制,一个月只有几百块工资,扣除房租、党费后,日常生活费必须精打细算,每个月的生活都是紧巴巴的。

1964年1月,叶向真生下了一个活泼可爱的胖儿子,取名毛毛。由于叶向真当时还在住校读书,毛毛刚断奶,刘诗昆就将孩子寄养到上海的父母家,只有每年寒、暑假的时候才能和叶向真一道去看看孩子。

本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平淡但安稳地过下去,刘诗昆做梦也没有想到,在紧接而来的“”中,正因为他是的女婿,各种各样的打击接踵而至。

患难夫妻终团圆却无言以对

1966年,“”开始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叶帅6个孩子中的4个及2个女婿全部被抓进了监狱。而这些人中第一个被抓、最后一个被释放的就是刘诗昆。

1967年4月,的打手戚本禹在首都艺术院校的一次会上就恶狠狠地说:“叶向真是个坏人!”不久后,她即被“造反派”,分别在首都各艺术院校挨批、游斗。4月2日,又派专人到中央音乐学院大放厥词:“刘诗昆是藏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你们要看清刘诗昆的后台,那个伸向文艺界的黑手!”随即,“斩断伸向文艺界的黑手”的标语马上上了街,刘诗昆被学校的“革命人士”勒令3天之内离开元帅府,返回中央音乐学院接受群众,最后期限是4月5日。

刘诗昆经过再三考虑对叶向真说:“我已经被定性为反革命了,你还没被点名,我们离婚吧!这样才不会牵连到你,也许还能保住叶帅。”由于当时的公检法机关都已被砸烂,刘诗昆和叶向真最后找到北京卫戍区司令部才办理了离婚手续。

4月5日晚上,刘诗昆留下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粮票和布票,最后看了一眼生活了5年的叶元帅家,凄凉地走出了大门。他惨然地对叶向真道:“我们这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孩子就交给你了……”叶向真泪流满面:“一切都会过去,我和孩子等着你回来。”

一开始,刘诗昆被关在教学楼里的一间小屋子里,当批斗结束被带回黑咕隆咚的屋里时,周身酸疼的刘诗昆无法遏抑地想念妻儿。一天下午,一个要好的同事悄悄告诉他,叶向真已经带着孩子搬出元帅家,如今住在政协礼堂附近花甲胡同的一处平房里。当天晚上,刘诗昆趁看守不备,悄悄翻过音乐学院的后墙跑到了花甲胡同。当叶向真看到遍体鳞伤的刘诗昆,心疼得一头扎进他怀里嚎啕大哭。刘诗昆来到床边看儿子毛毛,短短一段日子没见,跟着母亲奔波的孩子也瘦了,圆圆的脸蛋都瘪下去了。被红卫兵百般折磨、严刑拷打以致胳膊骨裂都没有流下一滴眼泪的刘诗昆,此刻面对酣睡的孩子,泪如雨下……

而这一次探望孩子也成了最后一次。刘诗昆在返回学校的时候不小心暴露了行踪,在挨了一顿暴打后被关进了四面是玻璃的传达室,24小时受监控,完全失去了自由。白天,他背着粪筐去倒学校所有厕所的手纸;晚上,他在监视人员的虎视眈眈中思念着妻儿。

1967年9月3日,刘诗昆被移交给公安部,关进功德林监狱,两年后转到北京市看守所,再过两年又被转到了全国最高级别的政治监狱――秦城监狱,成为中国文艺界中非官员惟一进秦城的人。在的授意下,监管人员威逼利诱,让他去编一些揭发叶帅的材料。刘诗昆拒绝了,各种刑讯逼供因此纷至沓来。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叶帅重新主持了中央军委的工作。随后被关押的子女全部获释,惟独刘诗昆例外。以他已经不再是叶帅的女婿为由,继续关押着他。

叶向真获得自由后第一件事就是探望刘诗昆。会面那天,刘诗昆悄悄在桌子底下将一张纸条塞到了叶向真手里,两天后,纸条转到了手中。亲自作批示:“释放刘诗昆!你们要关心刘诗昆,要让他搞些民族的钢琴的东西,要让他继续演出。”1973年5月3日,刘诗昆终于获释。此时的他生命危在旦夕,被送进三一医院抢救,半年后才终于慢慢康复。

当刘诗昆与叶向真这对患难夫妻再次相对,两人之间居然有了一种莫名的尴尬。想想这段婚姻几乎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刘诗昆对婚姻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恐惧。而叶向真对他更是有一种亏欠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她再无法将“复婚”两个字说出口……

一位艺术家的铮铮铁骨

十年浩劫结束,刘诗昆再次回到中央乐团,叶向真也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两人一直保持着一份最真挚的友谊。

1978年,叶向真决定拍摄她的处女作《原野》,并邀请刘诗昆担任影片中的音乐创作。《原野》在思想与艺术高度上都有令人叹服的独到建树,在海内外上映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推荐荣誉奖。威尼斯电影节是国际电影节中最古老、最有权威的电影节,是《原野》让这里第一次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

也是在《原野》的拍摄中,叶向真认识了著名摄影师罗丹,并开始与他交往。叶向真与罗丹举行婚礼时,刘诗昆送去了真诚的祝福,但心中还是不免有一丝的惆怅与失落。重获艺术新生的刘诗昆出访频频。1979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受邓小平之邀,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次访华,而刘诗昆作为国内最杰出的钢琴家和小泽征尔合作,在首都体育馆演奏了李斯特的作品,并接连在美国与小泽征尔合作演出,轰动一时。

1982年,刘诗昆去齐齐哈尔演出,报幕员是来自齐齐哈尔工人文化宫的女主持人盖燕。在为刘诗昆做司仪的时候,她眼中流露出的景仰再一次打动了他寂静的心,两人随后开始保持书信联系。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盖燕是一个性格柔中带刚的姑娘,她与刘诗昆恋爱时才只有23岁,而刘诗昆已经40多岁。年龄的差异并未成为爱情的代沟,而种种谣传和人身攻击,却给他俩的爱情带来严峻的考验。

尽管当时刘诗昆已获并参加演出,但谣传未尽,有人说他里通外国,有人说他走私贩毒,还有人说他是叛徒。香港有家报刊也这样诬蔑刘诗昆,并声称当局正对他进行严格审查,他即将被第二次押入监狱。面对莫须有的罪名,刘诗昆给盖燕写了一封信:“我们结束吧,像我这样罪大恶极的人不配再有爱情……”盖燕的回信很快来了:“我相信自己的眼光,我相信自己喜欢的人不会做出那些坏事,我愿意和你一起面对所有的谣言。”捧着信,刘诗昆百感交集――外界再猛烈的打击,都敌不过爱人的只言片语啊!

1985年,盖燕离开齐齐哈尔前往北京进修。那段日子正是刘诗昆最艰苦的岁月,由于谣言四起,他连演出也不敢参加。盖燕义不容辞担起了照顾刘诗昆的担子,每天下课后,她从学校赶到刘诗昆的住处,为他做好可口的饭菜,然后再赶回学校上课。

早在1978年,刘诗昆出狱后第一次访美演出时,美国一家大报就以《被围困的蛟龙》为题发表了一整版文章,反映他在“”中的遭遇,声言:“刘诗昆先生应利用这次访美机会投奔自由”,接着有人轮番来做说客,希望他留在美国。刘诗昆虽身心受到创伤,但并没有动摇对祖国的信念,他摆脱纠缠,按时回到了北京。1985年9月,刘诗昆应邀到加拿大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演出结束,顺道赴美国洛杉矶去看望正在那儿学习的儿子毛毛,又遭遇了美国人的一片“好心”。刘诗昆当场拒绝在《政治避难声明书》上签字,并叫大律师转告大法官和参议员先生:“刘诗昆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他不会做祖国的逆子!”

洛杉矶交响乐团还向刘诗昆承诺:“刘先生,如果你宣布留在美国,乐团立刻在洛杉矶举行盛大音乐会来欢迎你。以你的才华,我们保证你成为世界顶级的钢琴家!”最后一次,大律师和刘诗昆谈到深夜,见刘诗昆仍不动心,他竟掉着眼泪说:“太遗憾了,实在太遗憾了。”刘诗昆则严肃地说:“尊敬的大律师先生,我需要声明的是: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不会成为我的祖国的对立者!”这,就是这位钢琴艺术家的铮铮铁骨!

1989年8月,刘诗昆与盖燕喜结秦晋之好。正是这第二次婚姻,给刘诗昆带来了事业的再次辉煌。

走出人生低谷

迎来灿烂春天

1990年1月,刘诗昆带着新婚的妻子和300元港币跨过罗湖桥,成为了香港永久居民。初到香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拮据,夫妇俩租住在一个破旧的套间里。邵逸夫先生的夫人邵方逸华女士前来看望他们时感慨万千:“你一个大音乐家就住在这里啊?!”刘诗昆笑笑说:“没事,一切都是暂时的。”

创业之始,所面临的困难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刘诗昆和妻子立下誓言:再艰难,也不在金钱面前下跪!为解决生活问题和为办学做准备,刘诗昆必须先举行钢琴演奏会和讲学挣钱,可他连登广告、印海报的宣传费也没有。无奈,他只好自己用毛笔写,复印后再上街去张贴,这样的宣传品,可说是全香港最寒酸的。香港的初夏已很热,刘诗昆戴着一副墨镜,拎着浆糊桶,大汗淋淋地和夫人一起从北角走到湾仔,又从铜锣湾到中环,将一张张宣传品贴到香港的闹市街头。过往的行人看到“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独奏音乐会”竟不在报上登广告,而在街头上贴毛笔写的海报,不免感到有些奇怪。但如果有人认出这戴着墨镜沿路张贴的人就是刘诗昆本人时,真不知道会惊讶到何种程度。

通过授课、演出以及出售教学录影带,一年半之后,刘诗昆终于经济翻身。1992年3月,他斥资400多万买了房子,开办了第一间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中心门口“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9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黄苗子所写,十分醒目。3年后,香港的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发展到6家、学生3000多人,为全香港学生人数最多的音乐名校。1996年2月,盖燕为刘诗昆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儿子。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弹奏钢琴的时候,刘诗昆的右手会隐隐在打颤,那是6年牢狱生活留下的后遗症。值得庆幸的是,后来在带上了两个多月的夹板之后,他严重的骨裂竟奇迹般地接起来了。重弹琴键,刘诗昆让美的旋律、力的音波从指下飞扬全世界。这,又是经过多少个日夜苦练的结果啊!

刘诗昆决定再次回内地发展。1997年,他在北京和天津同时开办了“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接着他又先后在国内15个城市开办了集教授和经销钢琴为一体的“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共有音乐学生近万名,还将在美国纽约和中国其它多个城市开办分校。此外,他还在北京等地开办了“刘诗昆音乐艺术幼儿园”并将在广州海琴湾小区开办“音乐艺术幼儿园”。刘诗昆此举,对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及钢琴制造业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推动。

名人名诗范文第4篇

一、王阳明庐山刻诗的故事

沿着庐山天池峰的山道向前行进,游人们往往会在一座石亭前停下脚步。原来亭中有块巨石,上端刻着“照江崖”三个大字,为嘉靖文人刘世扬所题,极有水平。字的下方,还刻有一首保护得极好的诗:“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此诗寥寥数笔,写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你看:山上山下,相隔不远,却一个是月明星稀、风平林静,让人好生酣睡;一个是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将屋顶压得严严实实的茅草卷得漫空乱舞。

看看诗的边款“阳明山人王守仁伯安书”,哦,原来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所作所书,难怪诗好字也好。

这首诗表面看来,只是描绘了一种奇妙的大自然现象,其实背后,隐藏着王阳明深深的幽愤和不平。为了弄清写作背景,我们先来看看庐山秀峰寺现存的王阳明撰写的一块石碑。

石碑叫“正德庚辰平宸濠题识”,写的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叛朝廷,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阳明接受皇帝朱武宗的圣命,大战于鄱阳湖,击败叛军,生俘朱宸濠。因此,这块石碑又被称为“纪功碑”。

然而,细读碑文,却颇有些令人感到困惑。

碑文前面明确写道:“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宁藩宸濠以南昌叛……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丁巳,宸濠擒,余党悉定。”但接下来却是:“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那么,究竟是谁擒获了宁王?并非王阳明行文不清,而是这其中大有隐情。

原来武宗的宦官、宠臣张永、江彬、许泰等人对王阳明嫉恨已久,他们接到王阳明的捷报后,对武宗说宁王叛乱前曾与王阳明联系过,王阳明却胆敢密而不报,极有可能亦存反心,看哪边得势就往哪边靠,因此对王阳明需加提防。武宗一听,十分恼怒,明知叛乱已平,还是亲率大军前来“平叛”。此行如发现王阳明果有异常举动,可随时处置,以免留下隐患。

王阳明探知内情,惊恐不安,只好将朱宸濠交给武宗大军的先行官张永,把“首功”让给他,希望他在皇帝面前说点好话。同时,王阳明向皇上重新报捷,将功劳归于天子,并一再表明忠诚。武宗命王阳明在赣九江一带待命,等事情完全搞清楚后再做处理。王阳明虽然暂时避免了劫难,但到底是心有不甘,所以在写碑时,委婉地透露自己本应得的功劳。

王阳明正是在这种愤愤不平又忧虑不安的心境中上了庐山。

如诗如画的美景并未撩起王阳明的诗兴,倒是夜宿天池峰寺庙时遇见的自然现象触动了他的思绪。王阳明由此而联想到,自己对皇上一片忠诚,拼着性命浴血彊场;而皇帝高高在上,不派人下来调查,反而听信周围那帮小人的谗言。自己不但无功,反而要获罪,焉能不令人愤愤难平!王阳明的幽愤在同时写的另一首诗中表露得明显一些:“天池之水近无主,木魅山妖竞偷取。公然又盗岩头云,却向人间作风雨。”诗中忍不住咒骂那些“木魅山妖”不安好心,偷盗云水酿成风雨,搅得人间不得安宁。当然,这首诗他是不敢公然刻在岩石上的。

这些诗文中的幽愤还比较含蓄,但有关“佛灯”的诗,却差点给他惹了祸。“佛灯”说的是在天池峰一带,月明星稀之夜,偶尔会看见山腰出现几十甚至上百团荧荧火光不停地游动,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又称为“神灯”。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磷火,有的说是山中矿藏发出的光,有的说是星星映在半山云团上的反光,至今仍未有公认的答案。“佛灯”十分难见,偏偏就让王阳明碰见了,他喜而作诗曰:“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王阳明真是一时大意,本身就在“待命”受审期间,竟然还敢说“拄杖夜撞青天开”,这不是公然蔑视天子么?如果嫉恨他的那些宦官、宠臣说有诗为证,他果有反心,他还能说得清楚么?

万幸,此诗并未被别有用心的人注意,王阳明最终还是洗清了冤屈,重新获得朝廷的重用。他的这段往事,这份幽愤,永远保存在了他在庐山写的诗文中。

二、建石亭保护王阳明诗刻

1933年夏初的一天,刻有王阳明诗作的巨石前,久久地伫立着一个中年男子,他就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

虽然只比大4岁,但资历却要深得多,影响也曾要大得多。然而,没几年,颇有心计的就把党、政、军大权都揽到了手。再不服气,也只能屈居之后。

虽然表面看起来仍是那么谈笑自若,但他内心深处时常“风雨大作”,又岂是旁人所能知晓。十分喜欢王阳明的这首诗,看到刻诗的巨石无遮无盖,决定出资建亭保护。

不久,一座精心设计、施工的六角石亭便耸立在巨石之上,不但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更为诗刻增添了光彩。想到自己很可能因建石亭将会和大名人王阳明长久地联系在一起,自是很开心,特赋诗《阳明诗石亭落成题壁》:“瀑响龙潭静可听,兼收画本入危亭。江湖赭碧分双镜,吴楚青苍共一屏。世态佛灯搀鬼火,道心明月定风霆。飘然拄杖撞天去,片石空留手泽馨。”汪诗重点抒发内心的情感,表露要像王阳明一样。

但到底与王阳明不同。为了重温“老大”的旧梦,不惜叛国投敌,最终落得个遗臭万年、为国人痛骂的下场。

三、田家英读诗感叹,写联抒怀

1959年7月的一天下午,庐山天池峰的山道上晃动着几个人影。他们是的秘书、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水电部副部长、的兼职秘书李锐,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陈伯达和《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他们是上山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此时,他们的心情都很沉重。

在王阳明诗刻前,众人停下脚步,一字一字地读着诗。田家英说道:“王阳明是大理学家,据说很会‘格物致知’,我不大信服。但这首诗倒好像有些预见性,诗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我们现在开会的情形似乎有些相似,‘山下’的人,又怎么知道‘山上’开会的情景呀。”众人听了,都一时无语。

7月2日开幕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原定为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倾向和调整修改1959年国家经济计划指标。田家英对当时“左”的错误倾向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害十分了解,极为担忧,因此,对此次会议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和拥护。14日,向递交了一封3000余字的长信(史称“万言书”),详细谈了自己对当时“左倾”、“冒进”的错误倾向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的真实看法,要求中央深挖原因,迅速加以纠正。于16日给信加了“同志的意见书”的标题,发给大会讨论。田家英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明确表示支持彭总的意见。谁知在23日的大会上,对作了极为严厉的批评,会议方向骤然转变,由纠“左”变成了反右倾,变成了火药味极浓的“路线”斗争会。中央还临时决定,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主要议题就是反对“右倾机会主义”。

站在刻有王诗的巨石旁,田家英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他经常受委托,去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及时反映基层的真实情况。在庐山会议前期,他多次向坦率地谈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对会议的突然转向感到万分震惊,对敢说真话的同志遭到严厉打击极为不满,更为中国的前途忧心忡忡。

一行人在王阳明诗刻前盘桓了好一会儿,李锐指着石亭说道:“这么好的亭子,却无对联,岂不可惜,我们何不每人做上一副?”话音刚落,田家英就拾起一根树枝,在亭前的沙地上疾写起来:“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本是岳阳楼上镌刻的一副对联,是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脱化而来。田家英很喜欢这幅对联,更熟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时他不假思索地写下,正好婉转地表达了心境。

名人名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如果,我们能引领孩子走进诗的世界,背诵经典古诗文,不仅是让他们学习知识,更多的则是让我们的孩子做有根的人。

一、孩子带给我的灵感

记得有一次在北海双语学校听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咏鹅》。当老师问道:“鹅啊鹅,你伸长脖颈看到了什么?”时,一个孩子大方而天真的说:“它身长脖颈看到了你,你在赏鹅啊!”会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这掌声为的是孩子的天真,为的是孩子的与众不同,为的是他没有形成思维定式;听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老师让孩子们给“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一句加上标点,一个孩子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两处都应该加句号,这样能更表现出人们的冷漠无情,小女孩的死对人们来说丝毫没有影响,所以,语气应该是很冷淡的‘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又是一阵掌声响起,这掌声为的是孩子已经完全走进了小女孩所处的那个世界;这掌声为的是孩子敢于打破课本,发表出自己的见解。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们的学生常年在这种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智慧怎能不得到发展?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怎能不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呢?

二、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让每一个孩子过一种更有诗意的生活。

1、“让老师从繁琐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让孩子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来。”这是听完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的经验后我的第一感受。一本教材教学一个学期是我们撼之不动的定律,可韩老师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剩余时间全部用来大量阅读,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已经被她的学生在课内都阅读完了。可以这样说,他的学生读的书比我们作为老师的读的要多得多。听了后,我太激动了,也太羡慕了,我们不是不注重读书,甚至经常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可我们的孩子哪有时间来读书,一节课接着一节课,一个本子接着一个本子,一个兴趣班接着一个兴趣班,孩子连玩的时间都很少,更不要说读书了。看看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做什么?一学期顶多三十篇课文,反复讲,反复练,可是错别字仍然是一大堆,今天写,明天忘,提笔就是错别字,都是孩子不用心吗?该找找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端了,孩子读得太少,见得太少,学了的词在课外没见过,不会用,没地方用,你说他怎么能熟练的掌握呢?想想看这些对孩子的将来及终身发展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之初的识字能力和速度是以后的几倍,对知识的渴求和热情也是无以拟比的,在这样黄金的时段海量阅读、大量背诵,以求得对知识的多多积累!

当然,我们可能没有能力两周学完一本教科书,但一定会尽量节约出时间,一半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时间,不管多少时间就让孩子们读书吧!

2、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强烈的阅读欲望,拥有高雅的阅读品味,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现在的孩子爱读什么书?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大多的孩子都喜欢读漫画书或笑话书,有趣吗,开心啊,可读过以后,究竟能给孩子留下什么?只是浅薄和浮躁。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我们中国人就要读读我们自己的精神遗产,比如: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唐诗的璀璨,词的婉约与豪放,能熏陶出多么有个性的气质啊。让我们的孩子就读读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吧,在他们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正如李振村所说:“要读民族的、传统的,同时也要吸纳最新的思想,这就是现当代的美文。”当孩子们领略了经典诗文中蕴藏的美好的人性元素后,当他们有了一颗诗心后她们就能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面对日出日落,风霜雨雪等寻常景致,面对生离死别等人情百态萌发出一些诗意,唤醒一些诗情,这就是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啊!正如著名学者叶嘉莹所说:“学古典诗歌,就是让你对宇宙万物、花开花落、草长莺飞都有所关心,如果一个人对草木鸟兽都关心了,那么他对国家,对同类的人能不关心吗?”

三、大师的风采。

当我欣赏了王崧舟的《枫桥夜泊》、窦桂梅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师的风采,那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是别人再怎么模仿也学不到的,因为它是内在的一种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聆听《枫桥夜泊》时,这真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使我徒添了几分诗人的情愫,“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王老师几次发问:“听,这是哪里的钟声?”“听,这又是哪里的钟声?”使得这钟声一次次在我们耳畔想起,涤荡在我们的胸中;接着让学生一步步感慨:“这十年、百年、千年、万年不变的是钟声!”整节课让我觉得是在接受文化的洗礼,诗情的熏陶!王老师的这堂课我听了好几遍,一遍比一遍醉进去,我想会是听你千遍也不厌倦!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