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秋有什么讲究

立秋有什么讲究

立秋有什么讲究

立秋有什么讲究范文第1篇

在立冬这一天,古代的皇帝会有迎冬之礼,同时立冬之时,还有很多的讲究与忌讳,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立冬讲究以及忌讳介绍最新,欢迎阅读!

立冬有什么忌讳和讲究立冬有什么忌讳

1、忌日晒过长:过久的日晒会消减人的水五行,减少财运。

在健康方面,会损伤皮肤,破坏人体的自然屏障,使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侵袭人体,造成感染,还可引起视力减退。

2、忌活动过剧:剧烈的运动过后心跳容易加速,血压升高,这个季节里特别容易发生危险。

所以最好立冬过后一般人不要选择剧烈运动。

3、忌外出过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温度最低的时候,不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阴气比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后到室外锻炼。

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调节运势。

4、忌洗浴过长:冬天阴气比较重,立冬后洗浴过长会削减人的阳气,并且冬季空气干燥寒冷,许多老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所以不宜长时间泡在水里。

5、忌“小疾”不治:立冬后天气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头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须及时治疗,以防患于未然。

不要因为一时疏忽,就积累下老毛病。

立冬有什么讲究1、想御寒,要先进补

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

2、寒伤肾,注意养肾

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3、睡懒觉,利阳气生发

俗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立冬过后,早睡晚起更有利于养生,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早晨最好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使头脑更清醒、灵敏,早睡晚起更适合老年人。

4、多运动,强身健体

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但不要穿着过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汗出为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要做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等患者,应选日照充足的时间段外出锻炼,避免寒冷的刺激,以免诱发旧疾。

立冬节气代表什么立冬代表什么:有寒潮、降温等冷空气活动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等冷空气活动。

立冬代表什么:降水稀少农作物越冬期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立冬习俗一、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二、贺冬亦称“拜冬”

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三、冬泳

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爱的健身方式。“三浴”的好处已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在当前“文明病”流行情况下,江河湖海中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线对健身、供氧、防治骨质疏松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陆上其他体育项目强烈。

立冬有哪些农事活动蔬菜农事

立冬后要及时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气温高时可在背风口揭膜通气,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秋收冬种

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巧用天时,下雨早播,不如抢晴略为迟播,以保证播种质量力求做到带蘖越冬,防止年内拔节,并尽量扩大冬种面积,减少空闲田。各地要抓好冬种、冬修水利、冬季积肥工作。

畜牧农事

生猪秋季防疫工作,着重做好补针工作;耕牛加强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来临之间,开展一次驱虫工作。放牧时,尽量让山羊吃足草料多长膘;长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种的及时配上种;有养鹅习惯的农户赶紧引进苗鹅饲养,饲养70日龄正赶上春节,可卖上好价钱。

修农具

入冬过后,农事渐毕,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礼记·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制肥料

立秋有什么讲究范文第2篇

最普遍也是最突出的现象是“投入高而收效低”。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所在地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

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纠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优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地小,阅读理解的能力弱

许多教师常以自己的理解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来设计阅读课堂教学,这样做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自己或专家的思维轨道中,当学生面对文章时,不是自己主动去分析理解,而是过多地依靠老师的讲解,不是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过多地揣测琢磨老师或教参的意图,学生阅读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受到无情的压抑,学生自由思考的天地变小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变弱了。

(二)教学内容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无论是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教材,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对象,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内容一般都按照介绍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正音解词,分析语段,理解文章结构,分析创作手法的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样的全面是基于教师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发展。为了在45分钟内完成如此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就不得不压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常此下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渐渐消失,语文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

(三)课堂预设多而生成少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静态的教案预设,而忽视动态思维的生成.有些教师从自我角度出发,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为“安全”起见,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常常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采取漠视不理的态度,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会附带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活动:我的想法老师能满意吗?这样势必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二、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

(一)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通过设计悬念、质疑式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就是教师用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课外材料,以材料与课文之间的类比点来设置疑问,诱导学生对作品的情节或主要内容急于了解的心向,使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处于主动接受的“愤悱”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在讲授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时,导语设计是这样的: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名篇佳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等等。有的描写秋天的萧瑟凄凉,抒发作者的深深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烂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样设计导语,既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又能以诗的意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美好的文章中,进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增强阅读效果

以问题为引导的契机,指导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就是说,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学生的思维有所提高,接近“最近发展区”,并逐步养成阅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们县周老师在讲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就以“说”为教学的切入点,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主要说的是“触龙说赵太后”,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触龙“说”赵太后了吗?那么他都说了些什么呢?这跟“说赵太后”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明确:在第二自然段触龙并没有直接说赵太后,他为自己的儿子舒祺求职,为后文成功地劝说赵太后做铺垫。起到了缓和气氛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教师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代的劝谏艺术有所了解和领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注意运用策略来艺术地劝解别人。

(三)优化课堂结束语设计,培养迁移能力

1.设置悬念,回味无穷,给学生以无限思考的空间

一位教师在讲授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第一课时时,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是这样的:经过本课时的学习,经过大家的讨论发言,同学们已经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意义,但是,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说了这样的话“且受诟厉”却不改“疗梅”之志,并发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呼唤,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希望同学们回去后结合课后习题认真思考。这样设计结束语,不仅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无限思考质疑的空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展开想象,拓宽思路,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向课外延伸

如有位教师在鉴赏分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后,设计的课堂结束语是:文贵创新,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在不少人面对众多的咏秋佳作望而生畏,欲写止笔时,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为咏秋佳作增添了新的篇章。文章也正如郁达夫所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设计这样的课堂结束语目的在于启迪学生如何创新作文,如何把大家常写的题材写出新意来,以此来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

三、结论

总之,对于如何提高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讲,仍然需要长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需要依靠所有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立秋有什么讲究范文第3篇

就北京的吃食而言,是极其讲究的,一招一式不能乱。元旦要吃驴肉,谓之“嚼鬼”;立春要吃萝卜,谓之“咬春”;三月要到天坛城根儿采龙须菜吃,图的是沾沾仙气儿;四月要吃京西的大樱桃,谓之尝一岁百果之先;五月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新玉米,叫做“珍珠笋”;中秋节不仅要吃月饼,还要吃河里肥蟹和湖中莲藕;重阳节吃花糕,过去的竹枝词里说“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到处忙”,那是一种双层三层乃至更多层的点心,中间夹着枣栗等果仁,意思是“层层登高步步高升”;到了春节,团圆的饺子之外,荔枝干、龙眼干、栗子、红枣、柿饼等杂拌儿,是不能够不吃的,意思是“百事大吉”……一个民族所有心里的祈祷与祝福,都蕴涵在那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的吃食之中了。

不说别的,单说吃点心,在旧京城中更是什么时令吃什么,不能乱了套的,比如开春要吃榆钱糕、藤萝糕和玫瑰饼,夏天要吃绿豆糕、山楂糕、茯苓夹饼,春夏之间要吃豌豆黄……你说老北京人这是穷讲究也好,是物质不丰富时节的一种品种的单调也好,那确实是讲究,是和季节联系在一起的民俗与民风,是漫长农耕时代的一种文化的积淀,透着现在越发缺少的和泥土和自然相近的亲切感觉。

现在,人们谁还这样讲究呢?人们想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手到擒来,随心所欲,谁还要看看月份牌,在乎季节的变化?对老北京这些有讲究的点心,甚至都根本不屑一顾了,以前那几百年乃至上千年老茧一样磨出来的讲究和风俗一起渐渐失落。别看现在我们吃得是越发的花样翻新,离乡土和大自然却越发远了起来,知味之士,越来越少。

我想起那年刚刚入夏,我特地跑到稻香村买了半斤绿豆糕。之所以只买了半斤绿豆糕,是我知道家里人除了我还记着到了夏天要吃这一口,而且还爱吃这一口之外,别人对它并不那么感兴趣。其实,夏天吃绿豆糕是有讲究的,但是,只要我对家人一说起这个讲究,必然遭到嘲笑,看!我爸又说起他那讲究来了!儿子要先嗤之以鼻。但它确实是有讲究的呀,我问他为什么夏天要喝绿豆汤?这道理是一样的,和别的有些农作物不一样,绿豆产于我国,对绿豆的认识,在我国可是有历史的,说绿豆可以消暑,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祖先早就发现了绿豆有药物的作用,你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可以查到绿豆就是一种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我的话没起一点作用,只被认为是推销我那半斤绿豆糕的广告词,好像我是拿了人家稻香村什么回扣的“托儿”。

那半斤绿豆糕,我吃了两块,没两天我就到新疆去了一趟,一去去了半个月。回到家一看,绿豆糕原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竟然原封未动,没有人吃一块。儿子不怀好意地笑着说我爸爱吃给他留着!好端端的绿豆糕,在我家就遭到这样的遭遇。半个多月过去了,绿豆糕棒棒硬得跟砖头一样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孩子热衷于洋味的吃食,麦当劳、肯德基、山姆大叔、比萨饼,乃至哈根达斯的冰激凌,更受年轻人追捧,就是比我们的吃食好卖。情人节的巧克力、生日时的西式蛋糕,就是比我们腊月廿三的糖瓜和带红点的寿桃更受年轻人青睐。而用黄油或吉士抹面包,比起我们那时在烤窝头片上抹芝麻酱或臭豆腐,更会是年轻人毫不犹豫的不二选择。

是人心不古,还是我已经彻底地落伍?过去民俗里浸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血液、情感和智慧,莫非都是过时的东西,必定要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人们在进入网络新时代的时候,在点击着这个世界并改造着这个世界的同时,必然也要将自己的胃口来一番改造不可?

夏天吃绿豆糕的时候,你吃吗?

立秋有什么讲究范文第4篇

一、结合教材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教材,完全了解教材内容,深挖其内涵,弄透教材的重难点,并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制定科学的宏观规划与课程安排;其次,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表现充分掌握学生的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有效地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必修二中的《珍爱生命》这一专题时,教师应该在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要帮助学生了解到生命的宝贵,使得学生更加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精彩,是否过得有意义,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树立更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使得自己的生命绽放更美丽的光彩。

二、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充分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与兴趣所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讲讲自己对梦想的理解以及内心所拥有的梦想,并设想一下如何实现梦想。之后再引导学生去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梦想。这样寓教于乐,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科学的提问与解答,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具有研究意义与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并在听课的过程中思考答案。而答案的设定也不要一成不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理解与回答。例如在讲解罗素编写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时,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向同学提问:“你为什么而活?作者活着的目标与理由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作者对生活的选择与感悟?为什么作者认为其一生是无憾的?”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听课的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带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发散学生思维,使其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其思维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得学生的情境思维得到充分扩展。例如在讲解《秋声赋》时,学生在第一课时中无法深刻地感受到悲秋的思绪,无法充分了解古人悲秋的原由。于是,笔者在第二课时为学生讲述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出很多秋天万物萧瑟的视频与图片,同时配着柴可夫斯基的《秋之歌》作以背景音乐,这样学生就能够深刻感受到文中流露的悲秋之情。

立秋有什么讲究范文第5篇

对“封笔”之说,在余秋雨本人看来实在是莫名其妙。

“我没有打算过‘封笔’,”余秋雨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再讲一下这件事情,我当时是在接受其他媒体的采访时表示过,‘如果我们国家的盗版,得不到控制的话,我们的作家就都不能再写下去了。’结果给记者写成了我要封笔。大家都知道,我是在反盗版的意义上谈这个问题的。”

曾几何时,余秋雨引发过很大的争议,“秋风秋雨愁煞人”,给人骂了那么久,他心里似乎总有那么点疙瘩:“我觉得中国文化要学会赞扬!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当然会有不同的爱好者人群,这太正常不过了。你可以喜欢这类,也可以喜欢那类,但是不喜欢就要骂,我不赞成。”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他特别提到了已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章培恒先生。章先生去世之前,曾为余秋雨辩白:余秋雨没有抄袭他的《洪升年谱》。

“我和章先生并不相识,”余秋雨对本刊记者说,“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托别人介绍一下,之后请他出来吃个饭。在吃饭的时候,我拿起酒杯,向他深深地三鞠躬以表示我对他的感谢之情。但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章培恒教授就去世了。”

毫无疑问,“余秋雨”不仅是作家富豪榜的常客,还成为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数年前,上海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2012年10月,“秋雨书院”又在北京举行了揭牌仪式,当然,其间舆论既有支持鼓励,也有批评嘲笑。

或许因为这些年来遭遇的这么多情况,“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是余秋雨现在特别渴望的公众舆论氛围。

几位巨匠回答了“何谓文化”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这本书名叫《何谓文化》,会不会觉得这个名字比较大?

余秋雨:我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顺序是倒过来的:先有文稿,后有书名。

创作契机是因为我以前在海外讲课的时候,经常会被人家问起:“何谓文化?”越是到现在,这样的问题就越明显,大家很希望有一个文化人来讲讲:到底什么是文化。

在台湾,每年都要评选出一位五星级市长,当选的市长会邀请我去作一次演讲,讲讲什么是文化。我也很努力地想过这个问题,觉得最好的答案,就是一群已经离开我们的文化巨匠,他们用生命对这个问题作了最好的回答。所以我在这本书里面,提到了五位巨匠。

一位是大家熟悉的谢晋导演。谢晋有四个孩子,其中三个都是弱智,在这三个孩子里有一个儿子,每天都在透过门孔向外看,等待着爸爸回家。由于每天都趴在门孔上,眉毛都磨光了,就是为了等谢晋回来。我听后觉得很感动,后来我说:“谢导,其实这个门孔、这扇门就是文化。即使门在关闭的时候,也会从门孔透出一丝亮光;透过门孔,让大家看到世间的风光、人性的风光。而你呢,就像你的儿子一样,不离不弃地守着这一点亮光。”

谢导听了我的话也很激动。大家想想,谢晋导演的一生拍摄了那么多精彩的电影,而当他每天晚上回家的时候,还要面对这样一个家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高大而疲惫的背影。我曾在书中写道:我们经常会流泪,但是这个流泪不是基于同情,是出于仰望,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的文化人。他把一个精神混乱的漩涡变成了一个人道主义的圣殿。这就是谢晋导演。

他去世的时候,我为他撰写了碑文,这篇碑文也被收录在了《何谓文化》里。就我来说,谢晋导演的一生是一个极度富有责任感的、充满着古典主义的一生,他是用生命来填充“文化”二字的。

第二位是巴金。提到巴金我们就更熟了,他活到了100多岁。巴金为人朴实,他不是闯将,也不是会高声呐喊的人,他用温和的眼光,坚持着社会主义的原则。在以后,他坚持人道主义、坚持自由。而在1976年以后,他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批判一些“棍子”,包括、这些人;另一件是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呼唤大家 “说真话”。巴金有一部书就叫《说真话》,他呼吁自由、呼吁人道。他先撤“棍子”,然后呼吁大家“说真话”。

在五四爱国运动之后,像巴金这样的人和事就构成了文化,并给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位是黄佐临,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知道。他是萧伯纳的学生。萧伯纳我们都知道,是欧洲的文化大师。黄佐临先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就是1937年7月10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三天就从英国回来。在临走之前,黄佐临先生曾去找过萧伯纳,萧伯纳以为,黄佐临先生是因为自己的国家发生了战争,想留在英国而去找他的,但是黄佐临却是为了回国,并且在临别的时候说:“我们中国人遇到这种国破家亡的事情,一定要回去。”这叫“赴国难”。

回国后,他居然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创造了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我们所喜欢的老演员都是他带出来的。这让我们感觉在战争时期,文化人也可以表现出尊严。我觉得黄佐临很了不起,所以我书里写道:“最好的艺术的背景应该是黑色,而不是金色。”他就是在黑色的环境下,依然创作出那么好的艺术来。

1949年后,黄佐临先生提出了“三大戏剧体系观”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写意戏剧体系观”的主张。这是轰动世界戏剧界的成果,这一点也证明了,就算在非常困难的时期,文化也有声音,也有作为。这就是我从黄佐临先生那得到的回答。

我想大家已经可以明白我的意思了。我想通过一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人来说明“何谓文化”。这些巨匠用他的生命诠释了文化。这样的回答比起学术回答会不会更容易理解一点?

和章先生

《瞭望东方周刊》:书里还有有关总理的篇幅,作为一本诠释文化的书,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位政治人物?

余秋雨:我讲到了总理,讲述了他是怎么在“”当中,在文化最混乱的时候,排除万难启动了文化重建工程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十年的“”破坏了很多文物,但是为什么兵马俑、河姆渡文化遗址这些对我们有着崇高意义的文物遗址都是在“”中被发现的?这都要归功于总理,是他启动了文化重建工程。我虽然没有见过总理,但因为他对文化的巨大贡献,我也将他加入了《何谓文化》里,他是书中唯一一个不是文化人的政治人物。

我还写到了一个我不认识的文化人,这个人叫章培恒,是复旦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的所长,被日本的学者称为“继钱鍾书先生后,最重要的文史百科全书”。

我这个人,没有任何职位,有名无权,老在报纸上被人骂来骂去的。在我挨骂的时候,中国文化人都是看热闹的多,但每次总有一个人站出来讲话,这人就是我并不认识的章培恒教授。他当时病得很重,还为我说了那么多话,我很想感谢他。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托别人介绍一下,之后请他出来吃个饭。在吃饭的时候,我拿起酒杯,向他深深地三鞠躬以表示我对他的感谢之情。但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章培恒教授就去世了。所以关于他的章节就叫《欠君三拜》。因为我欠章培恒教授三鞠躬。

我想起很多很多年前,“”刚结束的时候,我和他一起得过一个很重要的奖项,奖杯的底座是一只陶制的骆驼。虽然不值钱,但是有个象征:你们都是从文化沙漠里走出来的人。当时发奖的时候,有20个人获奖,但是有10个人已经去世了,所以是家属来领奖的,当时走在最后的就是章培恒这头骆驼和我这头骆驼。

尽管我没有和他讲过话,但是我认为,这头骆驼在倒下前,将最后的热情转达给了另外一头骆驼。我觉得这也是文化的一种:即使有多么不好的环境,他也会发现自己的同类,而且把最后的热量,交付给他。尽管他们之间根本不认识。

解套还是靠自己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伟大的文化,也有自身的弊病,但恐怕都不如政治、制度的作用大。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余秋雨:这是不可比的两个内容,不要简单地比大小。政治和文化,在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可比的。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忘记很多皇帝的名字,但谁忘得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坡……他们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面。

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鲁迅先生称之为“国民性”,其实这个比政治更重要。政治千变万化,而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不太容易改变。你看我们经过多少政治制度的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变化就更大了,但中国的文化变化却不是很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政治重要,文化不重要,不是这样的。

《瞭望东方周刊》:文化的定义比较宽泛,有宽的定义,也有窄的定义,从宽的定义看,几乎是无法讨论的,因为无所不包,从窄的定义看,资源又基本被权力掌控……所以大家都在骂来骂去。这个套靠民间的力量如何解开?

余秋雨:我在书里专门讲到了这个问题。什么叫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

我举一个例子:改革开放30年来,跨国婚姻很多,但很多都离异了,离异的原因惊人的相同—文化差异。这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文化了。因为文化差异,可以和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的外国人离婚。这个文化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文化,由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两方面组成,这个真的和政府关系不是很大。

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里面缺少精神价值的重建,精神价值其实是靠我们自己来建立的,靠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一个报社、每一个网站自己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所以我觉得解套还得靠我们自己,文化其实都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每个人都是文化人,你只要闪现出一个非常好的文化风范的话,周边都会受到你的影响。

为什么前面我会讲到谢晋、巴金、黄佐临、章培恒这些人,因为他们的文化风范让我们怀念不已。一个人有时候因为自己的文化可以影响学生、朋友、子女……可以影响很多人,所以这些不一定要靠上面的号召,我们自己一点点地传播,包括靠我们的媒体人。我很少看到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化是靠上面的号召而做起来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所谓“国民性”问题和中国文化的缺失?

余秋雨:这个是我在写《何谓文化》中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我们在讲文化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后变成集体人格的时候,鲁迅称之为“国民性”,鲁迅所解剖的“国民性”是以弊病为主。其实歌德写《浮士德》的时候,他也在研究德国的国民性,也发现了德国国民性中的魔鬼。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比较多,但我们不能按照过去的写法,带着情绪,来骂自己的同胞。我走遍了世界各国,对其他国家的毛病也很清楚,我不忍心把全人类的毛病全拉到我们的祖先身上来。有的毛病是全人类的,并不是我们国家特有的。

我在这本书里讲了中国文化的几个毛病:第一个就是严重的缺少公共意识。因为古代的君子对两个“ting”负责,上对朝廷,下对家庭,忠孝两全,忠是朝廷,孝是家庭,但他们没想到,在家庭与朝廷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一直致力于研究的“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的命题,中国文化对此却一直缺少研究,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事情。

第二个是严重缺少实证意识。所以我们假货特别多、谣言特别多。假货、谣言在世界各国虽然都有,但不像在中国这样生生不息,无孔不入。

特别是谣言,中国文化无法提供辟谣的机制,一旦遭遇谣言,你无法找到一个可以申诉的机制,你越想澄清就越麻烦,就是像脸越抹越黑。国外在经过科学主义时代以后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有谣言,但不像我们这里这么疯狂。

第三点是中国的文化缺少法制意识,我们国家的文化形象在世界上也是武侠,是江湖,江湖是远离法律的地方,武侠是远离法律的人群,我们的英雄观念是和法律对着来的,这和我们现在的秩序也有关系。

中国文化要学会赞扬

《瞭望东方周刊》:莫言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觉得他的获奖能代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吗?

余秋雨:我个人觉得莫言先生得到诺贝尔奖真是一件可以庆祝的好事,因为在之前一段很长时间里,我们在文化上总有一种自卑的情绪,我们总会觉得我们的古代文化特别优秀,但现代文化,特别是当代文化好像有些问题,而且外国人好像也是这么看我们。其实我一直认为我们当代的文化其实是不错的。我提议在这段时间内,大家可以集中读一读当代文学当中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莫言先生、贾平凹先生、余华先生的作品……有很多。

中国文化要学会赞扬,学会欢呼,对自己不太喜欢的东西也不要骂。文学太丰富了,大家不要因为自己不喜欢就骂,不可能所有的作家作品你都会喜欢。文学艺术都带有极大的风格化,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喜欢的东西的存在,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会赞扬。

我在《何谓文化》中就提到过,和台湾相比,就文化的人才、杰作来说,大陆肯定比台湾多;但现在文化的气氛、品行好像台湾更好一点。他们好在哪呢?就算政治斗争再激烈,报纸上的口水再严重,也不可能有人想到要去臭一臭余光中、白先勇这些作家,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是宝贝,是精神支柱,谁会蠢得去糟蹋自己心中的宝贝呢?这一点,我们大陆真要学会。

相关期刊更多

电力需求侧管理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染整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今日山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