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酒有关的诗句

与酒有关的诗句

与酒有关的诗句

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酒文化 包装

包装作为商品的视觉形象能吸引消费者的视线,很好的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好的产品包装除了能给人美的享受,还能扩大产品销量,起到“无声推销员”的作用。包装设计的关键就是要突出产品特色,好的包装并不一定奢侈、昂贵,而是要有文化内涵,能传承本国民族文化,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感。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古典而优雅,是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经过上千年的积淀,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品。现代很多商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把中国的古典诗词很好的运用到了产品包装上,既扩大了产品销量,又使消费者得到了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笔者拟从古典诗词在酒类包装上的应用谈起,以期找出规律,给产品包装设计者提供借鉴。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历史上也留下了名人饮酒的无数典故。自古以来酒就是文人雅士的一大爱好,也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民间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从曹操的“对酒当歌”、刘伶醉酒、陶渊明“葛巾漉酒”到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千古美谈。中国又是诗词的国度,尤其是唐宋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辉煌,诗词与酒的交融、碰撞,便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

酒是液体,需要储存,而古代陶瓷器皿材质细腻而外形优美,具有很高的品味与价值感,经常被用作酒的容器包装,通过视觉语言传递出酒的历史、品质与文化价值,能体现出包装与产品的和谐统一。 陶瓷上题写诗词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唐代之前,在唐至五代、金元时期和清代出现了高潮。作为诗词载体的陶瓷器皿,也因诗词的繁荣而留下了千古不朽的题铭。酒是越陈越香的,现代社会对酒的包装也与时俱进,除了把酒存放在玻璃、陶瓷器皿中,酒瓶外面一般会有硬纸盒包装,以彰显档次和品味。现代酒盒酒瓶包装上刻印诗词也受到了这一传统的影响,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引用诗词片段

有些酒瓶上除了常规的商标、名称外,还写上了一些诗句、名言、警句等,有助于提升酒文化。如东北黑土村酒上刻注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孔府家酒包装上引用《论语》的名句;消费者一看到孔府家酒的品牌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孔子和《论语》,在酒盒上标注论语中的名句,亲切感、崇敬感、历史感都会油然而生。翰林宴酒的创始人是林则徐的后代,该酒的酒瓶造型很特别,是一个长的像清朝大官式样的酒瓶,酒瓶背面是林则徐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诗的语境、出处都与整个酒瓶的包装设计相得益彰。

岱山葡萄酒包装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诗,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名句。而陕西太白酒包装上引用的是其中经典的四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郑板桥书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后加写的小字说明,难得糊涂酒包装上印制了“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也可以说是对难得糊涂的解释,对世事人生的一种理解。

产自安徽的古井贡酒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南北朝时,人们在亳州发现一口古井,所酿之酒十里飘香。据史书记载,古井贡酒的前身是“九酝春酒”,为曹操令手下人酿造。后曹操将“九酝春酒”及酿酒方法“九酝酒法”献给汉献帝刘协,献帝大加赞赏,就把它作为宫廷用酒。明代万历年间,阁老沈理在万历帝的庆典上,把“减酒”当作家乡酒进贡朝廷,万历帝饮后连连叫好,钦定此酒为贡品,命其年年进贡,“贡酒”之名由此而得。1998年“古井贡”被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古井贡酒”酒瓶图案为曹操饮酒图,左上有曹操《善哉行》中的诗句“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消费者品味古井贡酒,品的是英雄气概与历史传说的完美结晶,品的是文化发展的厚重积淀。

杏花村汾酒也称"老白汾酒",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故得名。山西省杏花村酒,以清澈干净、清香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清香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包装上有牧童图案,上面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既指出了酒的品牌(杏花村酒),又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杜康是我国传说中的“酿酒始祖”,生于陕西白水县康家卫,杜康村成了中国酒文化的摇篮,后人在白水县杜康村酿出了最古老的历史名酒――杜康酒,古今中外无数名人对它讴歌赞颂,有力地推动了杜康酒的不断发展。魏武帝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句,成为千古绝唱。杜康酒包装盒上印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既点出酒的品牌,又凸显了悠久的酒文化。

2 全篇引用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美蓉,早晚复相逢?”江南印象花雕酒外包装盒上全篇引用了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典雅的包装配上优美的词句和图案,勾起消费者对江南的向往,自然对江南印象花雕酒印象深刻,达到一种“未喝酒人已醉”的境界。

安徽当涂县出产的“李白鼎盛酒”,酒瓶为玻璃材质,圈足、圆腹、细颈、球形瓶盖,腹内圆柱形瓶核罩有一尊诗仙李太白举杯邀明月的瓷像,很有观赏价值。细长的瓶颈四周,除标有酒名、商标以及酒的香型等基本信息外还以烫金的小楷书录了李白《把酒问月》一诗的全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试想亲朋好友欢聚,看着诗仙李白举杯邀明月的身姿,饮着美酒,吟咏着李白《把酒问月》的诗文,该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意境,自然也会体会到飘逸浪漫的感觉。

3 套用诗词

套用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称为“借用”,是指把他人的诗作一、二句,抄来作为已用,表达与原作者不同的思想内容。比如80年代末山东冠宜春特酿“莫让金樽空对月,尽饮芳酎杯莫停”就是套用了李白《将进酒》中的句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 化用文化典故

“北国风光倚天开,苍茫大地任剪裁,舒卷祥云舞仙鹤,豪情万丈梦太白。”黑土地酒来自黑土地上的黑龙江鹤城酒业有限公司,包装上的这首诗与的词《沁园春.雪》境界类似,诗句中突出了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暗含了公司名称(鹤城酒业),提到了诗酒合一的李白,仔细读来颇有文化内涵。一提到景阳冈,人们就会联想起武松打虎的故事,景阳春酒通体满载的以“武松打虎”为代表的齐鲁文化,表达的就是勇敢无畏、豪爽豁达的精神。正面是诗句“景阳芳酎透瓶香,壮士豪饮十八觞。酒助神威降猛虎,谁道三碗不过岗”,背面的“武松打虎”给了广大消费者一份“饮的是豪情,品的是文化”的浪漫情怀。此外景阳岗陈酿酒包装上的“五洲四海话景阳,千载陈酿透瓶香。漫道三碗不过岗,武松豪饮猛虎降”也是化用了武松打虎的典故。

水井坊天号陈酒盒内写的诗词:“时节登高处,邀月共开怀。茱萸环四顾,否有故人来。”化用的是唐代诗人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使消费者在饮此酒读此诗时自然而然生出思乡念友之情,人文气息浓厚。

总之,酒类产品包装上刻印诗词,不管是直接引用还是套用或者化用,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或作用:

(1)经典诗词本身已经家喻户晓,印制在酒类包装上,便于消费者记忆和联想,能够突出产品特色,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李白是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也是饮酒名人,他一生中漫游名山大川到过很多地方,各地酒厂以他命名的白酒系列或者刻印他的诗句一般来说都很贴切。

(2)诗词、典故与该品牌酒的文化氛围要相契合,即突出文化特色,现代人饮酒在很大程度上是饮文化,有文化的包装更具有品牌传播价值。大部分酒瓶采用的是瓷质,式样各不相同,结合不同的艺术绘画、带有故事情节的人物图案,给人历史感和美感,正好与瓶身上的诗词一脉相承。人们看到酒的品牌和包装,有时就能猜测出酒的产地和历史渊源。厂家在设计酒类包装时应该寻求在共性中有新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3)古典诗词配合美术字体或不同的书法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太白酒狂放的草书书写,与酒的品牌和特征一脉相承;“老窖”、“陈年”等为了突出酒的醇香品质和庄重特色,多采用篆书、隶书、魏碑等书写。品味诗词、美酒,鉴赏书法,使人感到悠远的意境美。

此外,酒类包装还体现出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的文化背景。中国人讲究喜庆,逢年过节、乔迁新居、结婚生子都会喝酒,白酒是中国人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因此国内大部分酒盒外包装趋向于使用红色、黄色这些经典色彩。

因此好的包装设计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将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绘画艺术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与时俱进地借鉴国外好的设计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创作出有独特个性的作品。

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饮酒诗 李白 灵感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酒是李白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他借酒这一载体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借酒将膨胀的个性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时而借酒销愁,以诗写酒,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超脱;时而在酒中纵情欢乐,挥洒豪情。本文接下来就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详细地阐述:

一.以酒悲怀,借诗扬志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这就是酒仙李白的真实写照,酒已成为李白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嗜酒如命的个性造就了李白的清心寡欲、洒脱狂放;另一方面,李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有着强烈的出世、济世思想,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使李白的人生经历多了几分伤情悲怀。也正因此,诗人饮酒当歌,借诗扬志,在诗歌的国度里追寻自己的远大理想。如:

试借君王王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在这首《永王东巡歌》中,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画卷:手持君王御赐马鞭,挥剑勇击戎虏,功成之时稳坐琼筵,尽显英雄风范,抒写了自己的豪情志、表现出欲安天下,济苍生的远大理想。

李白的一生是不平的一生,又是不停地追求理想,百折不挠地与世俗抗争的一生,李白总幻想能实现其“奋其所能,愿为辅弼”的雄心,建立“济苍生”、“定寰宇”的大事业,但在现实中却总是常常碰壁。在这样的人生境遇里,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也成了诗人在雄心壮志破灭后的最大安慰。但自始至终,李白饮酒诗所表现、所侧重的大都是在言志或写壮志难酬后的悲慨、消沉、失落、苦恼,都是诗人积极用世之心的具体体现。

二.以酒消愁,借诗解忧

李白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长期浪迹江湖,坎坷一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在于朝败,官场黑暗;其次是由李白自身性格缺陷所决定的。他恃才傲物,酗酒疏狂,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心中常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愤懑与不得志的愁绪深刻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表现在他的饮酒诗中便是:以酒消愁,借诗解忧。

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句千古吟颂的佳句出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短短十二句,感情却经几次跳跃,断续无端又一气呵成;该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直抒郁结,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荣辱与打击之后,仍然难忘长安出仕时呼风唤雨的得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诗中最于精彩的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深刻表现出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心情,成就了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极致。面对现实,诗人只能举杯消愁,然而愁绪却日渐增长,以致诗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从中可见“愁之苦,愁之闷,愁之深,愁之重”。又如他的《月下独酌》是一首借酒消愁的诗篇,全篇虽不着一个愁字,但句句都藏着一个愁字。此时,诗人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心中郁积了深沉的忧愤,得不到排解。有时他痛饮狂歌,发泄郁愤;有时他躲到僻静处独酌,以求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慰藉。该诗属于后一种情况。诗人把月亮和影子当成朋友,描写得真切自然,孤独的悲凉感跃然纸上,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传达出了诗人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李白嘴上说着“行乐”,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凄凉和孤独。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沉重打击,才有意避开现实的黑暗和污浊,转入这宁静的月夜花间来找一点欢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身心沉浸在自我设造的幻境中,享受着片刻的自由与欢乐。诗中苦中作乐、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令人感慨万千,无比同情。

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第3篇

李白是诗歌史上少有的天才诗人,他带来了盛唐诗坛上的骀荡长风,带来了青春豪气、新鲜明亮的诗风,让人感到天地也为之焕然一新。杜甫称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李白诗的一字一句背后,鼓荡着惊人的才情气量、奔腾跳跃着豪迈的自信与进取精神,因而,难以具说。这是学习李白诗歌过程中,应该着意强调和体味的。人教版语文课本里,收录的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三首诗都是乐府旧题诗,在体裁和风格上很能代表其诗风。我们试以《将进酒》为例,赏析其中的体裁、风格和李白特质。

众所周知,李白是唐代公认的乐府大家及古乐府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李太白全集》中,有乐府诗149首,大多是乐府旧题诗。旧题乐府发展到李白达到高峰,其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中的名篇。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对李白诗总评说:“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于《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由于李白乐府旧题诗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后来的诗人再写乐府诗只好另辟蹊径,像杜甫、白居易就开始写乐府新题诗,白居易的《卖炭翁》-类,都是自创题目的新乐府。

乐府旧题本身是有固定的内容与主题的。《将进酒》又作“惜空酒樽”,汉代的鼓吹铙歌十八曲中就有“将进酒曲”,其词云“将进酒,乘大白”。“将”读为“羌”,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是宴会上用的曲子。这些具有民间诗歌基因的乐府诗,有着乐曲性、民歌性和叙事性等特质,这些因素被李白予以神奇地融合与再造,焕发出新的魔力,竟成为一首传唱千古、代表李白不朽诗人形象的名篇。其特点和成就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诗歌用生动的形象和夸张的语言,营造了先声夺人的气势

形象化和语言的夸张本是具有民歌色彩的乐府诗的强项,李白更提升了它们的震撼性。在诗的开头,他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劈面引入一幅阔大震荡的景观,这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正合了时间如长河般席卷一切奔腾而去的意象,可谓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下面“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是夸张,形容时间消失之迅疾无待,高堂中锦衣玉食的人物也逃脱不了转瞬之间青春不再的命运。道理平常,意象却是无比的阔大与触目惊心。孔子在黄河边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只是慨叹眼前景,李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则把大河上下的整体长度与落差做了岁月时光风驰电掣的形象描摹,那气势是何等地惊心动魄,何等地令人嗟叹。

李白喜欢饮酒,他就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来表现对生命和时光的珍惜之情。杜甫《赠李白>的诗中说他们两人曾经“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前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乃李白“一生小像”,也就是说他写出了李白精神世界的神髓。李白怎样形容饮酒带给他的愉悦呢?他在《月下独酌》中这样说:“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大道”是人生的至理,“自然”是指自然法则、天道。几杯酒就让他领悟了人生至理乃至自然天道,如此生动地概括饮酒之道,又是哪个酒徒可以做得到的呢?再如《将进酒》中的愁烦感伤,李白将之归入旷远的时空之中,一句“同销万古愁”,把“愁”写得多么延绵不绝、与诗人形影相随。

诗歌是形象思维,能用形象传达出别人难以表述和摹写的情绪与感受,才是上乘之作。在这首诗中,奔腾的黄河水和青丝成雪本是两个不相关的意象,是诗人豪迈的激情与生命的感受使它们连接在一起的。他在这宏大壮阔的自然景物与亲切平常的生命体验当中,感受到了人生复杂的情感,有绝望与忧愁,还有豪饮中的慷慨与悲壮。我们在《将进酒》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存在,他写景、他抒情、他劝酒,都有着满腹的愁怨和万丈的豪情。正是这种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意象逻辑,才使诗人能够自由突破时空界限,思接千里,神与物游,而诗歌却形散神凝,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李白诗中之所有有那么多熠熠生辉、传诵千古的名句,就是因为他把人们心中所有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意态,准确鲜明地提炼并形象地表达出来,至今也无可替代。

二、浪漫豪气的衬托与营造

我们总说李白是浪漫诗人的顶峰,那他是如何营造和衬托他的豪情胸臆,让千古之下的人们依然感受得到呢?我们还以《将进酒》的饮酒主题为例。饮酒是古代诗人擅长的题材,著名者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陶渊明写的是个人的嗜酒之趣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故酒的描写是写实的:“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唐代诗人则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意味,李白喜欢在描写豪奢生活时用“金”“玉”等美好的事物进行虚写,例如“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三首》之一)、“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梁园吟》);豪华宴会用一句“象床绮席黄金盘”(《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之一)传达出富丽辉煌的气势。如果食物粗粝,则用自然景观助阵,一样也能写出审美的意味:“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雕胡饭”就是农家粗糙的菰米饭,借了晶莹皎洁的月光与朴素洁白的餐盘这样一衬托,粗粝的饮食也同月光一起构成了极其美丽的意象。

在《将进酒》中,他不过是和两位朋友小酌,却要用上“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的阵仗,这是多么热闹丰富、豪奢畅快的盛宴啊。我们要知道这两句并非写实,而是用顺手拈来的典故造就称心快意的场面。曹植《箜篌引·野田黄雀行》中有“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三百杯”用的是关于大学者郑玄酒量的典故。据说袁绍想要把郑玄灌醉,就命三百余名宾客每人都向郑玄敬酒。郑玄从早到晚喝了三百余杯酒,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袁绍也无可奈何。李白和两位朋友喝酒,自然没有曹植、袁绍两位贵公予置酒高殿、大宴亲从那样的盛大场面,但他的心胸和豪气,却要借了这些豪奢物象的衬托才能完全地发露出来。杜甫也写过盛大的宴会,他偶然参加官府的宴会时,也对席上食物之丰盛发出惊叹:“肥肉大酒徒相要”(《严氏溪放歌行》)、“酒肉如山又一时”(《醉为马坠群公携酒相看》)。其简单的写法和李白的手法恰成对比,这就是写实与浪漫诗歌手段之间的差距。

李白擅长写大,用大的物象衬托自己的人格与胸襟。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上李邕》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秋浦歌》“白发三干丈,缘愁似个长”……写豪气干云,就要用到大而贵重之物的陪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的一顿酒,喝出了“快马轻裘与朋友共”的豪气,没有五花马、千金裘这些阔气之物的陪衬,怎能显出诗人的冲天豪情?

要之,李白之擅长使用辽阔宏大的时空与物象,是其浪漫主义诗风的主要体现之一。“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配上充塞古今的“万古愁”,就把个人的情怀扩展到天地宇宙之间,突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是何等气魄。“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样的自信与进取的浪漫精神,是非要用万里黄河、茫茫大江,以及宇宙大块来映衬和表现不可的。明代有一位大诗人高启,他说诗要作得好,需要“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就是要将大自然最壮阔美丽的景物揽入诗的世界,成为诗人心胸情怀的一部分。

三、跳荡的节奏与奔放的诗情

《将进酒> 176字,断为二十八句,全诗以七言为主,用十言、五言和三言“破”之,因而全诗的节奏就有了疾徐的变化,形式上产生了跳荡之感。像“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样口语化语句,既变化了节奏,又拉近了诗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而它们又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长句错落开来,句式之跌宕多姿,有如散文般不受拘束。乐府诗是占代诗歌一种最为自由的诗体,更适宜于李白表现豪放的情感和壮阔的内容。乐府诗在形式上具有跳跃性,这首诗由三言、五言、七言、十言的诗句构成,其间不断变化。长短句交错纵横,仿佛千军万马奔来,有移山倒海之势。不但在诗歌内在的音节上形成有致的错落,产生嘈嘈切切的悦耳效果,更在章法承接上变化无端,段落意脉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整体上的迷离莫测形成了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跳跃性。古人说李白作诗,笔力变化,腾踔飞扬,极于歌行,指的就是这种乐府诗的形式。李白的诗心忽而上天、忽而坠地,忽而发思古之幽情,忽而激情地展望未来,这等饱满与热烈情感怎受得了严苛古板诗律的束缚?

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第4篇

普鲁塔克在写给友人,讨论如何教导年轻人读诗的书信开篇,引用了诗人斐洛克塞诺斯(Philoxenos)的诗句:

当肉尝起来不像肉,鱼尝起来不像鱼的时候,它们的味道最为美妙(hēdista)。(14d)1

普鲁塔克的这一开篇,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在讨论诗歌的文章里,首先讲到的不是诗,也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而是美食。而且,这种美食还以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呈现。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普鲁塔克在开篇引用的这句诗?就这句引文表面的意思而言,用“某物不是某物”的表达方式讲述的美食到底指的是什么?而就这句诗与全文主旨的关系而言,美食与诗歌又是什么关系?

关于这里所讲的美味,主要有两种解释:有些人倾向认为诗人用这种表述来指特殊的食材。比如那些尝起来更像鱼的肉,如水禽,或是有类似肉的口感的鱼,如金枪鱼;或者,指那些属于“不是肉的肉”的下水和属于“不是鱼的鱼”的贝类与鱿鱼等。2有些人则倾向认为这与食材的关系不大,而与特别的烹饪方式有关。拥有高超烹饪技艺的人可以掩盖原始食材的味道,使食物吃起来独具风味。3这两种解释分别考虑了决定美食的两个主要因素:食材和烹饪技术。虽然这两种解释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它们的方向是一致的,即都是对“某物不是某物”的解释。“肉尝起来不像肉,鱼尝起来不像鱼”指的是,某种食物尝起来的味道不同于我们之前对这类食物的总体印象,它以别样的味道掩饰了其自身。不管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或是由于特殊的食材,或是由于特别的技术,这样的结果带来的是惊喜,而与惊喜相伴的是享受美食时的快乐。诗人说,这种味道“最为美妙(hēdista)”。Hēdista是形容词hēdus(甜美的、可口的、喜悦的)的最高级形式,用来形容那些最能带给人快乐的美味。美食是人人都喜欢的。在这句诗中,美食的两大特点——具有欺骗性和能够带来快乐,以一种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普鲁塔克之所以会引用这句诗,也许正是因为后面的讨论会与美食的这两个特点有关。

普鲁塔克在《论学诗》开篇所讲的这种具有欺骗性并能带来快乐的美食,让人想起柏拉图在《高尔吉亚》中所讲的美食烘焙。在那里,美食烘焙师被认为是戴着医学面具的人。他们假装知道什么食物对人体有益,哄骗人们对最能带来快乐的食物感兴趣。因为美食烘焙师能带来当下的最大快乐,所以,如果一名厨师和一名医生在孩子面前竞争的话,输的一方肯定是医生。(柏拉图,《高尔吉亚》464d-465a)较之有利于身体却不可口的食物,孩子们大多会选择好吃但可能对身体有害的食物。食物的美味掩盖了食物的功能。食物本是用来为身体提供所需营养的,但是给人带来快乐的美味使得人忘却了食物的原有功能。美味本身变成了人们追求的东西,而是否营养则不再受到关注。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此非常不满,他批评厨师为溜须拍马之辈。苏格拉底通过区分技巧(empeiria)和技艺(techne),指出美食烘焙与医学间的差别。他把美食烘焙归为技巧。技巧关心的只是短暂的快乐,它不关心什么为好、什么为坏。与之相对,医学则是技艺。医学技艺关心什么对人来说是好的。(柏拉图,《高尔吉亚》500b)医生真正知道食物的特性和人体的需要。他给出的是好的和对的食物。这样的食物作为食物本身,肉是肉,鱼是鱼,大麦是大麦,苦酒是苦酒。这里没有掩饰和欺骗,当下的快乐也不是追求的目标。但是,这样的食物可能并不可口,不容易让人喜爱。甚至有时候,当医生端出难以下咽的苦药时,他会引起人们,特别是儿童更大的反感。厨师与医生不同,他关心的是做出的食物是否好吃,能否吸引人。对于厨师来说,只要能让人喜欢他所烹饪的食物,即使使用欺骗的手法也无妨。但是,这种让人欢喜的美味却不一定给人带来健康,有时候它带来的是对身体的伤害。

如果把美食换成诗歌,把良药换成哲学,那么,前面关于美食和良药的讨论同样适用于诗歌和哲学。“诗人多谎”(赫西俄德,《神谱》27-8),诗人通过编织的故事愉悦听众的耳朵。就欺骗性和能带来快乐而言,诗歌与美食类似。而哲学因其直面真相,区分善恶,治疗灵魂而可以与医学相类比。1正是由于美食与诗歌、良药与哲学的这种类比关系,所以,从关于美食的诗句转到关于哲学和诗歌的讨论,在普鲁塔克那里是很自然的。这也就回答了我们在一开始提出的,普鲁塔克所引的这句诗与全文主旨间的关系问题。

这句关于美食的诗句是否正确,普鲁塔克没有给出答案,他把关于美食的问题留给了味蕾敏感的人。紧接其后,普鲁塔克马上提到哲学:

但是,就哲学学习而言,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清楚的。那就是,非常年轻的男孩从那些看起来不是哲学,甚至不是很严肃的文本或谈话中获得更大的快乐。(14e)

斐洛克塞诺斯的那句诗在普鲁塔克的整个写作中就像是一个起兴。儿童喜欢美味,如同儿童喜欢故事和诗歌。严肃的哲学对儿童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只是“被掩饰”的哲学,如同经由厨师巧手掩盖原味的食物那样,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在古典世界,“被掩饰”的哲学常常以诗歌的样式出现。用韵文进行哲学写作的卢克莱修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即“杯口上的蜂蜜”。卢克莱修把自己的哲学诗与医生治疗儿童时的手法相类比:医生们在装有苦艾的杯口涂上蜂蜜,以便让患者既可以得到治疗,又不致难以下咽。(卢克莱修《物性论》IV,12-19)哲学是可以治病的苦艾,而甜美的蜂蜜则是掩饰哲学、诱使青年人接近哲学的诗歌。哲学告诉人真相却不讨人喜欢,诗歌含有谎言却让人着迷,给人快乐。虽然哲学与诗歌之间存在彼此对立的地方,“诗与哲学之争古已有之”(柏拉图,《理想国》卷10, 607b),但它们两者并不是无法合作的。把蜂蜜涂在杯口,就是把诗歌作为诱饵,使得儿童愿意接近他们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普鲁塔克在对待诗歌与哲学的问题上,可能受到了卢克莱修这句话的影响。1他认为,即使诗歌可能像美食那样带来危害,我们也不应简单地将诗驱逐,而是应该把诗作为儿童教育的入口,以此来引导青年人从诗走向哲学。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对诗歌着迷(enthousiōsi)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对哲学着迷。2

二、药汁、歌声、水酒

从美食谈起,普鲁塔克指出诗歌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诗歌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可以为哲学开道。那么,要如何来理解诗,才能帮助青年走上哲学之路?这个问题是普鲁塔克《论学诗》这一整篇长文所要处理的问题。在具有导论性质的首章中,普鲁塔克没有讨论诗歌中的虚构成分和模仿技艺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他会在后面的各章中逐一讨论。在这章里,普鲁塔克对诗的讲述由美食开始,然后依次涉及海伦的药汁、塞壬的歌声与掺水的酒。普鲁塔克从荷马那里借用了药汁、歌声和水酒来解释何为诗,应该如何对待诗。通过这三个比喻,普鲁塔克进一步论述了诗的特性、诗与哲学的关系,最后点明:教会儿童正确读诗是所有教育的第一步。

在提及海伦的药汁之前,普鲁塔克承接了前面关于美食与诗歌类比关系的讨论,继续讲述儿童教育的问题。他认为,既然儿童像喜欢美食那样喜欢诗,而那些天性敏感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来自诗的影响,那么,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在孩子读诗的时候给予监督和指导。而能够进行正确指导的前提是知道诗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普鲁塔克以食物中的乌贼头为例解释了读诗时会遇到的问题:

乌贼头虽然美味,但却会使人在睡觉时噩梦连连,会让人梦见怪异之物和让人困惑的图景。这与我们读诗的经验非常相似。青年人从诗中不仅获得很多既满足他们口味,也滋养他们灵魂的东西,同时也受到很多干扰和误导,除非他们有幸接受正确的指导。(15b)

在普鲁塔克的讲述里,我们看到,诗带给人的影响是两方面的。通过读诗,青年人既可以获得滋养,也会受到误导。诗的这一双重作用使普鲁塔克想起了海伦药汁的出产地埃及。在那片土地上生长着“各种草药,益处和毒素混合在一起”(荷马,《奥德赛》卷4,行230)。诗中既有有益的部分,也有有害的部分。那么,这有害的部分主要指什么?从海伦的药汁的比喻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在《奥德赛》卷四中,奥德修斯之子特勒马科斯去往拉克得蒙,向父亲的战友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打探父亲的情况。当听见墨涅拉奥斯讲到奥德修斯难返家园时,所有的人哭成一片。就在这个时候,海伦拿来了药汁,把它滴进人们的酒里。这一药汁可以“解愁消愤,忘却一切苦怨”(荷马,《奥德赛》卷4,行221)。海伦药汁的这一功效与高尔吉亚在《海伦颂》中描写的言辞的神奇力量相似。它们都可以治疗悲苦,带来快乐,带走悲伤。言辞和药汁所具有的这一功效同样也是诗歌所具有的功效。普鲁塔克说,对于接触诗的人来说,“那里有爱情、欢欲,还有蜜语甜言,那言语能使聪明人完全失去智力”(荷马,《伊利亚特》14,行216)。这句本是用来形容阿芙洛狄忒的魔法腰带的诗句,用在这里解释如同海伦药汁般的诗,是甚为贴切的。最美的希腊女人海伦自然有美神、爱神阿芙洛狄忒的守护。前者的药汁和后者的腰带都可以为人暂时解忧。它们的解忧之所以是暂时的,是因为它们都以欺骗的方式给人带来快乐。赫拉骗来阿芙洛狄忒的腰带对宙斯施以美人计;海伦把药汁滴进酒中,也只是让人不再流泪,并没有改变不幸的命运。诗歌在给人的耳朵带来欢愉的时候,它也在某种程度上欺骗人。诗中的有害部分正是它所含有的欺骗要素。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骗人的诗歌?是全然禁止,还是善加使用?普鲁塔克在指出诗中的欺骗要素只能影响那些有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人之后,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用又硬又不溶于水的蜡封住年轻读者的耳朵,就像伊塔卡人被封住耳朵那样,然后迫使他们升起伊壁鸠鲁的船帆,远离诗,不受诗的影响吗?或者,我们更应该帮助年轻的读者们用正确的理性进行判断,并且迫使他们坚守正确的判断,从而保护他们免于遭到会使他们受到伤害的欲望的侵袭?(15d)

奥德修斯用蜡封住同伴的耳朵以免他们受到塞壬歌声的蛊惑。(荷马,《奥德赛》卷12,行174-178)塞壬女妖利用优美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员,正如诗歌迷惑儿童的心智一般。封住耳朵暗指禁止一切与诗的接触。但是,封住耳朵并不是避免受害的唯一方式。而要禁止儿童接触诗不仅不可能,也不现实。普鲁塔克反对让儿童远离诗。在书信开始提到儿童更爱读故事和诗歌时,普鲁塔克就表达了这一观点。诗就好比塞壬的歌声,在为人们提供知识的同时,提供欢愉,当然也会伴有灾祸。除非事先有恰当的准备,否则听到塞壬歌声的人们都会遭殃。奥德修斯事先被笔直地绑在桅杆上,因此,可以安全地享受塞壬的歌声。所以,读诗的人也应该事先有所准备。他们的准备来自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教孩子们学会理性判断,这也是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坚守正确的判断如同被绑在桅杆上,只有这样,欲望的侵袭才不会使他们受到伤害。

与酒有关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诗人;酒文化;饮酒;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5

一、以酒明志

1.保国之志

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最优秀的民族之魂就是“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在一些动人事迹中得到体现,还在一些古代诗词之中表现出来。诗人通过将诗与酒的良好结合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一种浑厚而深沉、豪放而激荡的酒文化。

(1)例如,在《凉州词》这首诗中王翰曾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在两军交战之前以酒明志,后两句诗既是用来激励战士们的豪言壮语,也是将军自己为了保家卫国准备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壮志雄心。仅仅是这四句话,把大敌压境、两军交战之前将士们临危不惧饮酒壮行誓死保家卫国的伟大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2)《渔家傲》这首诗,也是一首以酒明志动人心魄的传世佳作。作者是著名诗人范仲淹,主要描写的是守卫边疆,破敌保国的故事。常年守卫在边疆,远离亲人朋友,对亲人的思念不言而喻,唯有靠杯中佳酿来消愁。这一杯浊酒承载了作者多少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多少报国之志。

2.忧民之心

(1)大家都熟识的“诗圣”杜甫,绝对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楷模。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封建贵族的奢华宴会,也描写了底层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苦难的人们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无人过问。这两种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分具有讽刺性。

(2)大诗人白居易的《轻肥》这首诗,将底层社会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义、现实意义以及艺术感染力。

二、以酒抒发思念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对家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词句数不胜数。而当这些情绪经过酒酝酿之后,所产生的已经不仅仅是原本的醇厚酒香,还有更多的是表达诗人或喜悦、或悲伤、或悔恨、或激动的思念之情。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感染这些走进诗中的读者。

1.亲情的思念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可谓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辞彩绚烂无比,字字扣人心弦,堪称千古绝唱。它描写的是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诗人独在异乡无法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心中不免伤心难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醉意朦胧独自伤心,唯有杯中酒邀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词更是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中所想,可见思念之情之浓厚。

2.爱情的思念

《钗头凤》这首词,为著名大诗人陆游所作。这是一首描写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与悔恨之心相融合的作品。这首词从头到尾情意缠绵,想念与悔恨同在,惆怅与无奈与日俱增,愈演愈烈。“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无尽惆怅!“错,错,错”三个字既是表达诗人难以掩盖的伤痛,又是表达无尽的悔恨与自责!“莫,莫,莫”是诗人对这份已逝感情的无奈与绝望!让后人无不嗟叹!

三、结束语

诗是一杯饮不完的酒,酒亦是一首无尽的诗,诗中有假、丑、恶,酒中有真、善、美。读诗可以读出最真的感情,品酒可以品出最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食品研究与开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体育研究与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