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57—6241(2012)15—0047—05

山西省从2008年秋季进入新课程阶段,距今已经4年的时间了。新课程强调的“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同时笔者也感觉教师的作用在逐渐淡化,甚至被“遗忘”了,有些地方明确规定教师讲课不得超过10—15分钟,这种极端的要求让人堪忧。其实,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是最大的课程资源,能否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质量。下面以岳麓版必修2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为例谈谈自己关于“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体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规定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但是在教学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讲深了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讲浅了达不到教学要求。经过一番思考,笔者决定选择溥仪作为本课的主题,因为溥仪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贯穿中国近代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以溥仪一生的生活变化为例学习本课极具代表性,同时也具趣味性;溥仪一生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就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广泛搜集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教材的内容和已有的储备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达到了课标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按照课标的要求,笔者设计了本课的重点:

本课重点: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本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溥仪一生生活的10个小故事,初步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溥仪一生生活的10个小故事,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的碰撞和融合。

首先我让学生课前预习了本课,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导入:首先我们请出这节课的主角——溥仪。他是我国最后一位皇帝。再请出两位配角——溥仪的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绣。我们今天这一课就以溥仪一生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学习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板书:溥仪生活的那些事)

故事1:光绪、慈禧的葬礼

溥仪的上台颇具戏剧化。1908年底,慈禧感觉自己气数将尽,必须赶紧立储,所以在1908年l 1月13日把年仅3岁的溥仪立为嗣皇帝,他的父亲载沣成为摄政王。光绪帝和“老佛爷”慈禧在之后的48个小时内相继去世。所以小皇帝得先参加葬礼才能登基。下面两幅图是光绪慈禧葬礼的场面。

问题1:从图中可看出光绪、慈禧的葬礼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从溥仪政治人生的开始作为切入点,以故事的方式讲述,体现了时序性和趣味性;通过仔细观察两幅图片,能获取古代传统葬礼的特点,比如:跪拜、丧服、繁琐等,为学生学习溥仪的葬礼做铺垫,通过对比感受近代中国葬礼的变化;结合必修一的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储备知识,思考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过渡语:1908年11月29日完成了先祖的葬礼,两天后溥仪正式登基。

故事2:溥仪当皇帝

登基大典之目,溥仪受到文武百官朝贺。在太和殿的宝座上,摄政王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着溥仪。小皇帝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载沣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溥仪从此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活。溥仪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这样来描绘自己的童年:

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稀饭锅子的棉套、裹书的包袱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我从任何方面都确认自己是尊贵的,统治一切和占有一切的人上之人。

问题2:溥仪的皇帝生活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本课讲述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旧式的生活方式不熟悉,所以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皇帝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为接下来讲述末代皇帝生活的变化做铺垫。

过渡语:就像载沣所说的:“快完了,快完了!”溥仪的皇帝生涯不长,只有短短3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覆亡了。但溥仪并没有退出紫禁城,仍然生活在乾清宫以北的区域里,而且这一待就是13年(1912—1924年)。

过渡语:这13年溥仪只能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生活,虽然他仍被前清老臣们奉为“皇帝”。但是他的生活也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故事3:溥仪与电话

1921年,溥仪15岁那年,有一次听英文老师庄士敦讲起电话的作用,觉得很好奇,他叫内务府在养心殿给他安装一部。

内务府大臣绍英知道以后说:“这是祖制向来没有的事,如果安上电话,什么人都可以跟皇上说话了,这成何体统?这些西洋奇技淫巧,祖宗是不用的。外界随意打电话,冒犯了天颜,那岂不有失尊严?”但是溥仪根本不听,斩钉截铁地说:“我连这点自由也没有?不行,我非安不可!”

内务府只能俯首听命,不几天,宫里的电话终于安上了,电话局也跟着送来了电话号码本。溥仪翻着翻着,他突然看到京剧名角杨小楼的电话号码,便对着话筒叫了号,这一叫不打紧,还真的听到了对方回答的声音。为了不“暴露”真实身份,他学京剧里的道白腔调念道:“来者可是杨——小——楼啊?”对方哈哈大笑问:“您是谁呀?”溥仪连忙把电话挂上了。他又和杂技演员徐狗子开了同样的玩笑。过了几天,他还给东兴楼饭庄打电话,冒充一个某某宅子,叫他们送一桌上等酒席。他还用电话,约见了“白话文运动”的主将胡适。

问题3:根据材料分析溥仪要求安装电话说明了什么?而绍英为什么反对装电话?

[设计意图]溥仪和绍英在安装电话上的争论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在面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两种态度——顺应和抗拒。溥仪受到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影响接受了新式通讯工具,遭到了坚守祖制的绍英的反对。但最终还是装上了,这反映了新式生活对旧传统的冲击,润物无声的新式生活直接影响到了“皇帝”,可见其影响之巨,魅力之大。

故事4:溥仪的辫子

1921年,溥仪命剃头太监将他的辫子剪去,吓得剃头太监面无血色,跪在地上哀求“皇上”另请别人。溥仪拿起剪刀,亲手把辫子剪了下来。

问题4:如何认识溥仪剪辫子行动?

[设计意图]蓄辫是满人传统习俗,不仅满人蓄辫,入关后还要求所有的汉人蓄辫,成为对大清朝是否忠诚的象征。到了近代,随着自由平等、文明简洁的新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辫子已经成为“累赘”,中国人逐渐将之抛弃。溥仪作为清朝皇帝,都剪掉了辫子,非常具有代表陛。

故事5:溥仪的婚礼

1921年溥仪到了大婚的年龄,在“皇叔父”和“皇太妃”一年的较量下,最终给溥仪选择了婉容做皇后,文绣做皇妃。1922年举行大婚典礼。

为助溥仪大婚,黎元洪特从关税内拨出lO万元,8万为清室优待费,2万算作政府贺礼。大婚期间,政府派出五六千官兵,在神武门、东安门、皇后宅、淑妃宅等处及仪仗经过地区布岗放哨。全部婚礼仪程是五天:十一月二十九日午时,淑妃妆奁入宫;十一月三十日午刻皇后妆奁入宫,巳刻皇后行册立礼。丑刻淑妃入宫;十二月一日子刻举行大婚典礼,寅刻迎皇后入宫;十二月二日,帝后到景山寿皇殿向列祖列宗行礼;十二月三日,帝在乾清宫受贺。在这个仪程之外,还有从婚后次日起连演三天戏。在这个礼仪之前,即十一月十日,还有几件事是预先做的,即纳彩礼,晋封四个太妃(四太妃从这天起才称太妃)。事后,又有一番封赏荣典给王公大臣。

问题5:溥仪的婚礼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溥仪虽然已是退位皇帝,但婚礼按照传统礼仪操办,他的婚礼能够体现出父母之命和礼仪繁琐等特点。这种旧式的婚礼与后面溥仪和婉容、文绣新式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过渡语:溥仪婚后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故事6:溥仪与婉容、文绣

婉容很“摩登”,喜爱骑马和吃西餐,还跟美国人学英语。她经常用英文和皇上通信。溥仪给她起了个英国名字——伊丽沙白。

溥仪给文绣聘请一位女教师,专门教授英语。文绣学习很用心,进步极快,思想也随之开放,进而开始酷爱文学,把静心读书当成乐趣。

问题6:溥仪与“皇后”“皇妃”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里的设计是要和之前的溥仪生活形成对照,说明辛亥革命后的皇宫生活有着传统与新潮、守旧与开放并存的特点。虽然本课标题为《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但“新潮”下的生活是新旧并存的,所以我设计了溥仪旧式的婚礼和新式的家庭生活,这样更能反映一个真实的近代中国社会。

过渡语:溥仪婚后美好的生活没过多久,一场彻底地改变了他的生活。这个不亚于辛亥革命给他的打击。

故事7:溥仪在天津的生活(一)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溥仪在颠簸中跑到了天津张园,开始了不同的生活。

“我尽量利用惠罗公司、隆茂洋行等等外国商店里的衣饰、钻石,把自己装点成《老爷杂志》上的外国贵族模样。我每逢外出,穿着最讲究的英国料子西服,领带上插着钻石别针,袖上是钻石袖扣,手上是钻石戒指,手提‘文明棍’,戴着德国蔡司厂出品的眼镜,浑身发着密丝佛陀、古龙香水和樟脑精的混合气味,身边还跟着两条或三条德国猎犬和奇装异服的一妻一妾”。

——溥仪《我的前半生》

问题7:依据文字和图片材料分析溥仪在天津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溥仪一生的“拐点”在天津,不论是政治生涯,还是私人生活。到了天津的溥仪摆脱了一些紫禁城的繁文缛节,而且住上了小洋楼、穿上了西服,人身也自由了。所以这个时期溥仪的生活现代气息更浓了,尤其表现在个人装束上。

故事8:溥仪在天津的生活(二)

淑妃文绣随溥仪去了天津,因婉容的排挤逐渐失宠,当时北平的《晨报》上曾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独处一室,未蒙一次同居,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于是,文绣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1931年10月22日,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与淑妃文绣正式签订《离婚协议书》。溥仪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离过婚的皇帝。

问题8:根据材料请思考“淑妃”文绣为什么敢和“皇帝”离婚呢?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起简单的离婚案,而是皇帝的离婚案,在当时的社会掀起较大波澜。材料中“文绣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法治制度逐渐在中国建立起来,民主法治的环境熏陶了具有民主意识的国人,文绣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个故事既能体现民主法治制度的建立,还体现了旧时代妇女的解放。

过渡语:离婚后的溥仪情绪低沉,但一件事让他找到了激情。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邀请溥仪主政东北的“满洲国”,这让溥仪看到了恢复大清帝国的希望。1932—1945年溥仪先后担任了“洲国”的执政和皇帝,成为日本统治东北的傀儡。

故事9:溥仪在东北的生活

问题9:溥仪在东北时的生活又发生哪些变化呢?

[设计意图]东北时期是溥仪生活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溥仪到了东北后,传统的束缚越来越少,加之他又是一个傀儡皇帝,整日无事可做,对日常的生活关注也越来越多,西式娱乐活动充斥着他的生活。

过渡语:二战后,日本战败,“洲国”覆亡,溥仪先是被监禁在苏联,后来在1950年被引渡回国,由此开始了他晚年崭新的生活。

故事10:溥仪的晚年

1950—1959年溥仪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之后被特赦。先后在北京植物园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晚年溥仪的生活非常节俭。1967年病逝。

问题:10:溥仪的葬礼和墓地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溥仪的葬礼和光绪、慈禧的葬礼相比较,充分体现出新时期葬礼简洁、文明的特点。晚年的溥仪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皇帝”了,而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那种崇尚迷信、玄幻的葬礼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总结:通过10个故事和问题我们了解了溥仪一生的生活简况——少年、青年、中年和晚年。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国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从溥仪的一生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溥仪的一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缩影。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本课的一个总结,也是要升华到对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溥仪的生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小结: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课的主旨,笔者对自己的思路进行了总结:

1.课例主题由来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衣食住行、婚葬嫁娶、娱乐休闲等等。如果呈现大量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图片,不仅这节课没有了主线,学生也会有混乱之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又不失本节课的趣味性呢?笔者一直思考着,突然灵感来了——溥仪。他是中国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历经中国近现代巨变的半个世纪,他的许多日常生活的史实最能代表本课的主旨,何不以溥仪一生的生活变化为例,展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并探究其中的原因。于是就有了《溥仪生活的那些事》这一课了。

2.围绕主题创设新情景

有关溥仪生活的史料非常之多,如果全部呈现,课堂时间不允许,学生学起来也会非常疲惫。那么,如何选择才能抓住这堂课的主线呢?我将溥仪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少年(北京):新旧并存;青年(天津)和中年(东北):新潮时尚;晚年(北京):简洁朴素。然后以此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再挑选最能代表这个时期的史料,经过加工整理编成故事,制作成课件。这样,给学生重新创设了一个全新的能落实课标的情境来进行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依据课标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民主氛围;巧妙导入;有效提问;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72

一、营造民主氛围,强化学生主体探究意识

当前,新课改将情感教育、培养知识与技能、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列为全新的教学目标。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时代,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以使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积极的探究。而且,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二、设计新颖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情感

1.引入影视剧资源。影视剧资源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引入影视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特有的艺术效果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文本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情感。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们可以截取同名电影的结尾部分,即皇帝光着身子走在大街上,以幽默的画面来吸引学生,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自然就会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效果,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更能带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刺激与愉悦,引发学生集中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探究更加深入。如在学习朱自清《春》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在导入阶段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图片,并配以动听的背景音乐,就能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感染学生,以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走进文本。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毫无悬念地讲解,而是要在重难点处巧妙地设计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皇帝的新装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在新面料完工前,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和皇帝先后三次去察看,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与现场反应?最后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接着所有的百姓也都说出了真话,皇帝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这样的问题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然会带着这些问题展开有目的的阅读、独立的思考,进而可使学生的阅读更加主动,更加深入。之后,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在面对一件根本就不存在的新衣,从皇帝到大臣再到百姓,没有一个人敢于说真心话,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试着来分析其根本原因。这样的问题更能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可使学生更加深入文章的本质来展开探究。

四、引导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自主提问意识

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代表着学生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这正是引导学生实现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学生展开独立而深入的思考,持着一种批判与质疑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权威,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这样的探究才有深度,学生才能自主构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地用于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开头有这样的一句话:“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部分学生提出这样写不准确。我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深入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交流与讨论,总结出此处的精彩和巧妙,即用极度的夸张来表明皇帝对衣服的关心;换衣服次数之勤,这样更能鲜明地突出皇帝的特点。这些并不是教师传授学生就可以理解的,而是需要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文本,从字里行间体会深刻的主题。

总之,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浓厚兴趣来展开主动探究,并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学生成才

想象是每个人都具备的素质,它促使人类产生思考,进而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这必然会带动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学生要学好语文,需要培养各方面的语文素养,而语文想象力的培养则是重中之重。下面结合《皇帝的新装》一文,来谈谈语文想象力的培养。

一、在阅读中训练想象力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和润色的过程,是人与文字的交往过程。读者根据提供的语言字符,勾起自身生活经历中的痕迹,思绪不禁飘向书中所陈述的形象,从中体验感悟。根据学讲导学案的预案,在设计导学单时,要求学生要熟读课文,并且带着丰富的感情去阅读课文。一个酷爱奇装异服的皇帝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在面对漂亮的服装时又会有什么样的表象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预习阅读,想象力的翅膀就会展翅高翔。学生在边猜边读中不仅体会到作者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多么精妙,而且会逐步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想象。我在示范朗读和讲解课文时,还借助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手段,唤起学生的想象。如讲到皇帝和他的三个亲信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年龄特征时,讲述得绘声绘色,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头脑中就会勾画出三个各具丑态、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在课文复述中训练想象力

复述的第一层次,只是带给读者口头的,是原文章的简单的复制;深层次的复述却是在心灵层面对文章中具体的、抽象的意义加以综合思考,概括出结合现实生活赋予其具体化的全新面貌。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后,必须倡导和鼓励学生调动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逐层渗透头脑中展露的迹象,用尽可能简洁明了的语句再强化复述中提升想象能力。

教师除了抓紧必要的再造复述训练外,还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做创造性复述。如课后练习要求改由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课文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做创造性复述。教师可做片段示范和一些具体指导,有的要改变人称,有的要改为揣测语气,有的要增要减。当然,“创造复述”毕竟还是“复述”,而不是文学创作,中间虽然要求做必要的扩展,但必须是紧扣原材料的,是原材料的合理延伸和补充。学生想象力的促进需要这种复述,带动的不仅是口头语言发展,更提高了书面语言,自然也就解决了学生写作能力不强这个难题。

三、在作文中训练想象力

作文是借助书面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想法,是理论、实践与自身技能的多功能呈现,从中可以获知不同学生的想法。其结果必然是多方面,不可预想的,这也赋予人们创造性的想象阶梯。为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语文课后练习中要求为文章写续篇。成功的想象作文,首先来源于兴趣,其次是正确的引导,开拓学生思维、视野等。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1)顺向思维法。就是顺着原材料告诉读者的直接指向去思考。如根据皇帝原有的性格特点,想象皇帝回宫后的情形。

(2)逆向思维法。克服思维定式,打破常规,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皇帝自述的口吻描述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并且尽量按照课文故事发展的逻辑走向,而不是过于天马行空地想象。

(3)发散思维法。此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地思考。如皇帝对百姓会怎样,对小孩会怎样,对骗子会怎样,对大臣会怎样。假设当时有农民起义军,情形又会怎样,皇帝假设再遇到骗子,会不会再受骗,会因什么理由第二次受骗?

根据这些方法让每个学生想象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续篇,结果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很热烈。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紧扣学生思维想象,开启想象的大门,让学生有所想,有的说,才有所写。实践证明,想象作文确实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好方法。

四、在课外实践中训练想象力

说到皇帝的新装,其实可以衍生出很多版本。要想真正地理解课文所用的辛辣讽刺手法,采用的寓言式的体裁的巧妙作用,就必须活学活用。如何在实践中训练想象力,表现的手段有许多种。比如演绎小品,排演话剧,进行道具制作等等。如此一来课本上的知识就变成了可以看到的现实,学生给想象插上的飞翔翅膀,又重新飞回了现实的世界。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饰文化;中西对比;唐代时期;西欧中世纪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与西方的服饰文化虽有所差异,但在差异中又有着相互间文化的渗透与交流。本文主要从孕育服饰的时代背景、服饰标示社会等级的政治性、服饰融入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服饰在封建社会的差异性、以及服饰对后世的影响与再生的探析中西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

1 服饰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个时代的服饰形成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它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背景。了解服饰形成的时代背景才是解析服饰特征与内涵的前提条件。

1.1 唐代时期(618~907)背景

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上的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军事上的府兵制,减轻了人民的开支,经济、军事制度的完善为唐朝手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政治上制度完善且开明,随着武则天的登基,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更是出现了女着男装的女子蹴鞠图和女子骑马俑等。对艺术沉迷的玄宗李隆基更是将异域风情的帔帛和袒露装推上高潮,使得宫廷盛装引领着长安的时尚。

1.2 拜占庭帝国(395~1453)与法兰克王国(674~814)背景

与盛唐相比,西方中世纪经济以庄园经济盛行,政治上王权和教权相互依存共同统治。由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拜占庭帝国,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继续,同时又吸收了埃及与东方服饰文化的精华。与繁荣和稳定的东罗马帝国相比,处于长期战乱的西罗马帝国以法兰克王国为主,社会生活依然是日耳曼式的,大部分的法兰克人都穿日耳曼式的衣服。

2 中西民族服饰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相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促使唐代时期与西欧中世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服饰文化,但执政者用服制维护权威与贵族显示权贵姿态的方式是相同的。同时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让中西服饰文化有了渗透与交融。

2.1 服饰标示社会等级的政治性

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天子百官冕服制度具有系统的官服设计,如唐朝皇帝冕服分“大裘冕、冕”等六种。官吏的品级与袍衫颜色的深浅有关,官吏的职别与官服刺绣有关,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罗马帝国后期服饰从俭朴逐渐趋向奢华,体现在服饰面料、色彩和配饰的区别变化上。帕鲁达门托姆是拜占庭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形大斗篷,为表示权贵,在胸前缝一块带有金丝刺绣的“塔布里昂”装饰布,皇上及高官的披风衣长变长,方形变梯形,国王和皇后是紫色的,臣僚和重要官员是杂色的。

法兰克王国的衣着服饰,不仅通过衣物的多寡来体现社会地位的差异,还从所佩戴的首饰显示出来。在查理曼的雕刻中,佩戴着象征王室权威的珠宝皇冠、宝剑,以及一个王权宝球,象征着上帝是高于人间的统治者。

2.2 服饰融入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唐代服饰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服饰元素,形成了具有大唐特色服饰的新形式。胡服就是典型融入外来服饰元素的代表,它是一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服饰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在胡服中带有薄纱遮面的幕篱和帷帽是最被唐代妇女所喜爱的。除此之外,唐代服饰的点缀帔帛也是民族交融性的代表,是唐服饰引用印度“沙丽”文化并把它融人唐服中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西方服饰的多元化体现在丝绸上,直到公元552年,拜占庭帝国派遣的传教士到中国,弄清丝绸的秘密,一个世纪以后,在拜占庭才织出丝绸来。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

2.3 服饰在封建社会的差异性

唐代女子有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其是天宝年间更为流行,女子郊游与骑马更是一时的社会风尚。也表明了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在武则天掌政时期,唐代政治开放,使得唐代妇女漠视礼教,出现了空前绝后的袒露装。

中世纪的欧洲服饰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用缠绕的衣布去掩饰人体的形态美,把服装表现的重点表现在衣料的质地、色彩与纹样的变化上。帕留姆和罗鲁姆就是拜占庭时期宗教色彩的带状装饰。帕留姆由帕拉演变而来,与达尔玛提卡一起作为外用服装使用,形同袈裟的带状物,先在平民中流行,后由神职人员穿用。罗鲁姆是表面有刺绣的或宝石装饰的披绕在身上的带状物,贵族与神职人员在服装面料上装饰豪华的织物和宝石黄金,显示其身份。

除帕留姆和罗鲁姆之外,达尔玛提卡也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外衣。是由丘尼卡演变而来的服装。是罗马末期出现的为基督教徒穿用的一种套头式外衣,在日耳曼服装中为了御寒,常把两件达尔玛提卡重迭穿用。罗马式文化是日耳曼人吸收基督教文化和罗马文化后,在服装上表现为不显露体形,从头上垂下的面纱把整个身体都掩盖起来,男女装同形是罗马式文化封闭性的一种体现。

3 民族服饰发展的重要性与影响

唐代服饰丰富多彩,不仅对我们的后代影响至今,对其他国家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日本的和服与韩国的朝鲜服,就是借鉴了唐朝服饰。最典型的华丽礼服品牌NE・TIGER,在2012年的时装会上以“唐・镜”为主题,将大唐盛世推向人类文明的巅峰。绎丝、云锦、刺绣、结绳技艺的运用,传递出唐朝的西域之风,重现了盛世的帔帛襦裙。

拜占庭的艺术文化也远传至今,多次被一线大牌作为重要灵感来源,重新在秀场上一展宫廷华丽。2011年,Chanel “巴黎―拜占庭”高级手工坊系列,大量的古典金色元素,及用宝石装点出摩登的拜占庭皇后,并推出强调镶贴艺术的服饰珠宝,体现中世纪装饰艺术的繁复与瑰丽。2013年,Dolce&Gabbana华美绝伦的拜占庭风格秋冬高级成衣,将马赛克壁画和象征皇权宗教感的皇冠融入其中。

4 结 语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唐代与西欧中世纪的服饰都各有特色,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设计师们逐步认识到“民族意识”的重要性,挖掘传统设计文化元素为现代设计所用。因此,不论中国还是欧洲都应倡导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丝绸之路精神,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得以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第2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51-62

[2]张竞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0:101-120

[3]邵晨霞.浅析外来文化对唐朝服饰的影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3):85-88

[4]李当岐.西洋服装史(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9-142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从北京骑来的“婉容牌”自行车

11月24日,山东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北门神武门。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入离箭亭不远的一处不起眼的小门。“这里是非参观区域,原来是给皇上提供饭食的地方。”工作人员说,“这次借给山东博物馆展览的文物就在这里进行装箱点交。”

记者了解到,这次展出的文物,都提前从故宫的仓库里取出。搬运到箭亭附近的这个小院之后,经山东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的当面点交,再由专门的安保公司进行包裹、装箱,确保万无一失之后才能装车。

现场最惹人注目的是一辆黑色自行车,除了在这辆自行车的链条盒处印有B.S.A的英文标牌之外,看上去,它与二三十年前中国人普遍骑的“大二八”自行车没什么两样。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说:“这辆英国三枪牌自行车是婉容骑过的。”

在自行车旁边,一个留声机被包裹上塑料布,准备封箱。点交单上注明这一留声机的保价为50万元。20世纪初,新式留声机进入中国。不久,这种时尚物品便出现在逊清皇室的宫殿里。用留声机播放京剧唱片、外国歌曲唱片成了溥仪的消遣之一。溥仪的弟弟溥杰在《清宫会亲见闻》中描述了留声机在宫中的使用情况。溥杰忆及,1916年前后,祖母多次带他进宫。午饭后大人们说着闲话,他和妹妹便跟着太监在殿中屏风后面,听太监给他们放唱片。

除了自行车和留声机,众多即将出展的文物就摆在屋内的一张大桌上,有专人负责看管,未经允许不准拍照,尤其禁止手机拍摄。“出于安全考虑,手机拍摄之后可能就会传到网上,这样一来,有心怀不轨的人可能会动歪主意。”现场的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以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的清朝皇帝尤其喜爱西洋科技,不仅大量采购西洋科技器具,而且雇用众多外籍专业人员进入宫廷提供服务。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与文物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在他看来,西洋科技之所以在皇宫中受热捧而没有最终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文人传统成为阻碍。“明清皇帝喜欢西洋科技只是拿它们当玩具,心里是瞧不上的,更不可能推广出去。”

科技再现“与朕游皇宫”

12月1日上午,本刊记者来到山东博物馆13展厅,观看展览的市民络绎不绝。“今天是开展的第一天,上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下到集体参观的小学生,有不少人都对《皇帝眼中的西洋科技展》感兴趣。”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介绍。

前来参观的年轻人宋超认为,现代中国人眼中的“西洋”已经和皇帝看到的大不一样了,这场展览更大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整个世界在16到19世纪的科技水平。“那时的科技产品精细而精美,比现在的多了些艺术气息。”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介绍说,康熙皇帝热衷天文和数学知识,还请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担任科学老师,开启了清代中西科技交流盛事。目前展出的110多件文物涵盖天文仪器、数学用具、度量衡、医学用具、武备器械、钟表、生活用具等七大部分,展现了近代中西交流在科技方面的成果。

步入展厅,清代传教士南怀仁和充满神秘特色的数字地球影像首先把观众带入大清帝国的科技世界。天文部分,铜镀金星象插屏、铜镀金浑天合七政仪等展品无一不显示出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其中银镀金南怀仁款浑天仪,是由南怀仁制作的,这位清初最具影响力的来华传教士,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再加上康熙皇帝的勤奋好学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使得当时宫廷科技发展并不落后于西方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还首次采用了3D巨幕投影,将《清人万国来朝图轴》等内容融入时长七分钟的多媒体节目中,视频解构了太和殿,甚至比亲自去故宫感受得更为深刻细致。这一多媒体节目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了大清盛世,恢宏的音乐也让人宛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是由香港科学馆精心设计的20余项互动体验活动,通过新颖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手段把藏于深宫的文物搬到百姓身边,让观众动手、动脑、互动参与,体验故宫西洋器的神奇魅力。据悉,这也是香港科学馆首次与内地文化机构开展合作。

“与朕游皇宫”互动体验让观众能骑着自行车游览皇家宫殿,“载上铁交枪”则让青少年通过玩电子游戏,学古代枪械使用方法;而投影日晷、量角圆仪、单筒望远镜等科学互动则让观众寓教于乐般认识了清朝的科技发展。

据悉,《皇帝眼中的西洋科技展》自2015年12月1日开展后,展期三个月,将一直持续至2016年3月1日。

皇帝们的西洋器物情结

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兴起,一批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并学习科学技术,同当时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汇通,形成了渐演成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局面。面对这种状况,清代作为一个从关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前期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科学技术,许多皇帝亲自学习科学知识,甚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前期宫廷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不论是在传统科学的总结上,还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前代。清前期的几位皇帝,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将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相结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清代科技的发展。这其中又以康熙帝的成就最大,其本人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科技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这一时期,宫廷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及以钟表为代表的机械学方面,不仅大量仪器进入宫廷,同时相关的科学著作也在此时大量出现。

乾隆皇帝喜欢西洋玩具。这个兴趣显然与父亲有关。雍正以工作狂闻名于史,其实业余时间也是一个相当摩登的玩家,尤其喜欢西洋玩意儿。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保留着他好几张穿西装、戴假发的画像,以及他玩过的大量西洋钟表、望远镜甚至显微镜。

乾隆青出于蓝,同样领娱乐风气之先。那些可以蹦出一只小鸟或者走出一个小人报时的西洋钟表,从幼年到成年,一直能让他惊喜。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皇帝传旨两广总督李侍尧和粤海关提督李永标多进贡几件镀金洋景表亭,皇帝如此直接地向臣下索贡,有清一代并不多见。看得出皇帝确实是“喜欢得紧”。

不要以为闭关锁国之下,清代的统治者与外界毫无接触。事实上,巴黎或者伦敦流行的玩意儿,往往不久后就会随商船或者传教士传入北京。欧洲最顶级的钟表师成天琢磨康乾时代中国皇帝的喜好。还有欧洲人不远万里,从欧洲运来机械设备,在广州开办了钟表工场,专为皇帝和贵族生产奢侈品。一些中国匠人也发挥中国人特有的模仿天才,大量仿冒西洋产品,并且惟妙惟肖。不过乾隆一眼就看出这些合资及仿冒品并非正宗,强调宫中所用必须是原装进口货:“从前进过竹叶青、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进钟表、洋漆器皿、金银丝缎、毡毯等件,务要是在洋做者方可。”

除了钟表外,皇帝还对西洋自动玩具着迷,特别是“机器人”和“机器动物”。宫中的西洋传教士带来了一头“自行狮子”,体量大小与真狮子无异,发条藏在狮子腹内,能行百步之遥。皇帝亲自前来观看,看着“自行狮子”昂首阔步向他走过来,大为开心。

相关期刊更多

炎黄地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黄金地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地域性辽金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