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搞笑的小品剧本

搞笑的小品剧本

搞笑的小品剧本

搞笑的小品剧本范文第1篇

表演者:某大学生.某送花女

大学生:(驴拉磨似地闲庭在宿舍跺步)

明天就要过元旦,

我在屋里直打转,

别人喜地又欢天,

我还是一个光棍汉……女人呀!为什么老伤我?悲惨哟!

送花女:(拿着一张卡片上场)

下个世纪必然成为网络时代,

吃喝嫖赌各种信息传播都快,

有人在网上订购了一只玫瑰,

新年前我再送最后一次外卖,

SB栋宿舍250号,是这儿,没错!工作呀!送完这次就要“下岗”了!可怜哟!

大学生:(去开门)

门铃一个劲吱哇乱叫,来了!来了!叫啥呀!

准是玫瑰花按时送到,哎哟!哎哟!MM耶!

大学生:咦?咋瞅你脸熟呢?

送花女:咦?咋看你眼热呢?

大学生:哎哟妈呀,在网上见过!老熟人啊!

送花女:可不是咋地,在网上聊地挺投机地,暗地里……暗地里把你当成了网络小情人呢!

大学生:(喜出望外的说)

网上的MM真不得了,

说些害羞的话都不用思考,

我这心里一个劲胡蹦乱跳,

忽然间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啊!

送花女:(一个劲的叹气)

唉!唉!唉!

大学生:咋地了?叹什么气啊?

送花女:(痛苦的说)

生活真会捉弄人,版权所有

你买玫瑰送何人?

我上看下看出了神!

你的长相好象外星人!

大学生:(吃惊的看着送花女!有感而发)

成天上网瞎胡闹,

生活过得太单调,

忽然想做鸡尾酒,

这只玫瑰是配料,

嗯哼,主要是日子过得太郁闷了!自我调剂呗!调剂得现在各顶个像“外星人”!生活呀!郁闷呀!没意思!

送花女:郁闷啥呀,得学会找乐儿……就算郁闷,也轮不到你呀!知道不!

大学生:这大过节地,还有比我郁闷的?

送花女:太多了!

洛阳领导吃闲饭,老百姓骂他大混蛋,

克林顿,也得算,现在都欠债几百万;

踢足球的去泡妞,就是不把正事儿干!

大学生:不对啊,踢足球的那帮人去开房泡未成年少女,郁闷的该是这帮看球的啊……有人管没人管呀!?

送花女:咋地,你也爱看足球?你的形象在我心里瞬时高大起来……你是真正的男子汉啊……但是呀!中国足球呀!何日出头呀?

大学生:(咋这么能夸人呢……)

听她说了这么些话,

觉得自己有必要自大,

既然人家对我印象不差,

赶紧花言巧语把她拿下,

我说大妹子,

李谷一敢于揭发领导,我也敢挺身去炸碉堡;

牛群往蒙城的乡下猛跑,看起来当县长也没什么大不了;

这只玫瑰是你送来的,

我排除万难借花献佛把心意表上一表呀!

送花女:咋着,开心了?不郁闷了……

大学生:今天,将是我最难忘的一天……

送花女:那就好,交钱吧,送一枝玫瑰,40元,陪你聊天,210元……

大学生:陪我聊天?咋收那么高呢?

送花女:真没知识,210就是210,问什么理由啊,没听人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吗?好了,一共是250,正好啊,白白~~~~继续郁闷去吧!

版权所有

大学生:(痛苦呀)

这个日子让我终身难忘,

我发誓从此再也不找对象!

搞笑的小品剧本范文第2篇

一天晚上她听收音机时,听里面的主持人刚好谈到恶作剧,当主持人说到“其实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搞点小恶作剧有助心情放松,使人欢畅大笑”时,她心里一激灵:搞恶作剧并非都惹人厌嘛,只要搞得妙,说不定还能赚钱呀!现在的城市到处都有酒吧、网吧、什么吧的,不如我就开间笑吧,专卖恶作剧!说干就干。为了租到地段好的场所,她跑遍了市区,找好房子后,陈静给“笑吧”起名字叫“开心笑吧”小吃坊。开张大吉那天,门口的招牌上醒目地印着几行大字:为了让大家开心大笑,凡进本吃坊的顾客,只要讲一个无伤大雅的有关恶作剧的笑话,或者做一个恶作剧,逗大家开怀大笑的,免费提供饮料和食品!欢迎光临!

其实,陈静的灵感来自美国生意人的经营之道:用看似吃亏的点子诱人们多消费,最终算起来还是自己赚了。当然,她的“笑吧”不是真的出卖恶作剧,而是经营一些茶水、酒水、咖啡、饮料以及小吃等等,凡是来“笑吧”吃东西的客人,只要讲一个有关恶作剧的笑话,或者做一个恶作剧,就可以给他提供免费饮品。她相信这一招肯定可以吸引很多顾客。而顾客们又不可能全都讲笑话或做恶作剧,只要消费的人多,即使有一部分是免费的,她依然有赚头。

当天,这幅奇特的招牌和装修清新浪漫的小吃坊就吸引了许多顾客。自然,借饮食看热闹的人多,而为了免费大快朵颐而说笑话、做恶作剧的也不少。一个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男青年是和他女朋友一起来的,他笑眯眯地说:“请大家跟我朗诵一首诗好不好?‘暗石竹,暗石竹,暗石大春竹’。”众人不明所以,跟着他读了起来,读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男青年说的是:“俺是猪,俺是猪,俺是大蠢猪!”大家乐坏了,“轰然”大笑起来!就这样,男青年和他的女朋友有了一顿免费的丰盛午餐。此情此景使许多人跃跃欲试,但大部分顾客的现场发挥不太好,只能乖乖地掏钱。一个月后,陈静盘点了一下,发现除去各种开支后,她竟然净赚了8000元!

2004年6月的一天,当一位顾客讲了一则笑话后,陈静突然灵机一动,心想既然这些恶作剧笑话和小恶作剧那么逗人喜欢,有些还是顾客即兴编出来的,如果征得他们的同意,把它们收集、改编成笑话或短信息,投给一些有此需要的报刊或网站,不就可以一箭双雕吗?

从此,陈静每晚就在灯下整理白天顾客自编的恶作剧笑话或小恶作剧,全部写成文字。收集到一定数量后,就寄给全国各地的报社杂志,特别是一些小报小刊,连一些内刊也没放过。没想到,统统被采用了,每条最少都有10元稿酬,多的还有40元呢!半年后,陈静竟从中获益差不多两万元。她喜滋滋地想,真有意思啊,恶作剧竟也能帮自己赚钱!

因为陈静本身爱搞恶作剧,和这些老顾客熟后,她也耐不住地找乐子。在小吃坊左边的明珠大厦上班的一个小伙子,叫刘奇。也是那种喜欢开玩笑找乐子的那种人。他经常光顾陈静的小店,并特别喜欢与她开玩笑。

搞笑的小品剧本范文第3篇

它食材名贵,主创人员有一见便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沈阳、赵本山、沈春阳以及“新小燕子”李晟;它五味俱全,包含了爱情、搞笑、幽默、历史,酸甜苦辣咸集一身;它名厨掌勺,由本山传媒和推出过《活佛济公》的千乘影视联合摄制,成功打造出《回家的诱惑》的简远信编剧、林添一执导;它做工精良,特技特效令人炫目,而且此剧处处体现着一个“怪”字,有别于早已泛滥的清宫剧,即使是吃腻了“宫廷菜”的观众也能体会到新鲜感。我想集合了这么多元素,您实在没有理由不去尝一尝这《怪侠》了。

《怪侠》主要取材于已流传很久的民间武侠小说《彭公案》,讲述了一群侠客义士的故事。编剧兼制作人简远信信心十足:“《怪侠》是建立在中国经典章回小说基础上的,原著情节上的曲折和悬念迭起基本得以保留,这也是小说的精华之处,更是电视剧的吸引人之处。”

本剧最大的卖点无疑还是小沈阳。从一个普通的二人转演员到全国闻名,成功在三届春晚逗笑了全国人民的小沈阳已经红得发紫,近两年他又频繁“触电”,不断在电影中扮演搞笑角色。但在电视剧方面,除了两部《乡村爱情》之外就再无其他作品。小沈阳的搞笑是从骨子里发散出来的,一个表情一声怪调都是笑点,并不单纯靠一个笑话、一个段子来逗乐观众。这种个人表演上的幽默可以为一部搞笑片的电视编剧省下不少为琢磨桥段、台词而死掉的脑细胞。《怪侠》是小沈阳所拍的第一部古装电视剧,主题曲也由小沈阳来演唱。

以“怪”行侠

整部剧讲述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一位性格古怪的侠客,他就是,总是倒骑着一头会喷火的木头毛驴,鼻架玳瑁眼镜,反穿着皮袄,拿着一杆旱烟袋四处行侠仗义。小沈阳饰演的在行侠仗义时结识了分别由林江国、张亮饰演的有着同样抱负,并且武功高强、性情刚烈的黄霸天、杨香武。三个人各有所长,在断案破案的过程中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一起组成了“清朝三剑客”。

虽然办的尽是好事,但手段依旧“不走寻常路”,除暴安良使的是奇招,行侠仗义用的是歪点子。其每一场打斗场面都充满了搞笑元素,如同动画片一般天马行空,而且在行侠后还留下烟锅灰作为记号,俨然是在恶搞佐罗行侠后留下的“Z”。

剧中小沈阳为了救人或行侠曾经多次男扮女装,从抹着唇彩烫着卷发的“洋装少女”到一身老迈宫女打扮的“嬷嬷”都有,这幅扮相竟然骗过了别人,还勾引到了作恶多端的淳贝勒,致其最后被阉,这种“做好事”的点子真是怪绝也妙绝了,实在是观众不可错过的桥段。

仔细看过本剧后你会发现所做的事并非为他自己,对受难人的热心相助可谓康熙年间的活雷锋,保护皇上对抗反叛称得上大义。小沈阳本人对这个角色的解读就是“怪是怪,但人品不坏”,他表示这次演大侠十分痛快,别的大侠的范儿都摆在那里,不怒自威,可他却改不了嘻嘻哈哈、吊儿郎当的样子。这种样子更亲切,接地气。他本人也更喜欢这种自由洒脱的感觉。

师父力挺

说起自己的师父,小沈阳总是掩饰不住感激之情。赵本山非常重视自己这些徒弟的前途,真正地像个父亲一样替他们操心谋划未来。他教导小沈阳要全面发展,尤其是要发挥演戏方面的天分,而这次出演一角正是得到了他的力挺。赵本山在本剧中也出演了重要角色,是一个怪里怪气的“怪老头”,在戏里同样也是小沈阳的师父,看来二人真是师徒情深。他戏份虽然不多,但一出现必有惊喜――台词幽默,扮相搞怪,头戴瓜皮帽,上插飞乌羽,身穿破布甲,腰缠黄巾带,胸前还插着一堆“鸡毛”,不断教导着三个徒弟要如何行侠仗义如何做人,自己却是馊主意一大堆,令人忍俊不禁。

在记者采访小沈阳,问及“怪老头”这一角色是师父主动要出演还是他要求的,小沈阳的回答是“一半一半”。“两个人都有这想法,师父想要帮助我,我也希望师父能为我助威。”

二“小”合作

本剧主创中另一个耀眼的明星当属新版《还珠格格》小燕子的饰演者李晟了。在片中她扮演一个寻找灭门凶手的杀手、女侠。背负着复仇重任的她初看冷酷,却也掩饰不住善良柔情的本质。她和小沈阳扮演的从开始的不断误会到后来的相惜相爱,二人的对手戏往往是幽默中也掺杂着泪水,温情中也时常蹦出搞笑来,是不折不扣的欢喜冤家。

说到和小沈阳搭戏,李晟表示压力很大,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角色,而是要忍住不笑――即使小沈阳什么都不做,她和其他几位主创人员也总是笑场。唯独有一场戏,夏天的傍晚她站在那里不动,眼下爬满了蚊子,把小沈阳逗笑了。

小沈阳的夫人沈春阳也参演本剧,但二人不再是夫妻。同在片场,尤其是二人还有“对嘴”这类情节,李晟和小沈阳的是否还能表演得自然呢?李晟说:“对于在夫妻档面前演‘激情戏’,刚开始还是蛮尴尬的,但是春阳姐人特别好,也是非常专业的演员,很照顾我,所以我也就放松了。”

其他人物

黄天霸――林江国饰

三太镖局总镖头黄三太之子。性情刚烈、自负,嫉恶如仇。因救康熙,与翡翠格格相识,从而生出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感情。同时因为自负,自觉武功人品都比游戏人间、诙谐打趣的好,处处要与此个高低,后为所折服,拜为师。

淳贝勒――叶新饰

福郡王独子。此人倚仗家庭权势,不学无术、贪财好色。因屡屡犯案,糟蹋良家妇女无数又毫无收敛,被设计。淳贝勒被之事加剧了福郡王和之间的冲突,但后变成不男不女的淳贝勒反而喜欢上黄天霸,进而在关键时刻与父亲倒戈反目,去帮助黄天霸及其师傅。从《步步惊心》走出来的单纯、可爱的十阿哥,挑战《怪侠》中的头号大反派。

搞笑的小品剧本范文第4篇

评论性的搞笑自有著作权

文/曹昌祯

笔者认为网络“恶搞”类似作品的通用名称似可称之为“借形搞笑网络小品”,其中评论性的搞笑以及无害的搞笑不是恶搞,也不侵权,却自有著作权。

因为搞笑、嘲讽本来就是对人的行为、观念或社会现象进行评论的一种方式,这在相声、漫画、卓别林的表演和鲁迅的杂文中早有先例。为评论作品而适当引用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并且不支付报酬,这是各国著作权法的通例。由于一般人很难获得影视剧的剧本,在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下,为了对影视剧进行评论,采取直接借用影视剧中的片段或镜头,附加搞笑性的后期配音和字幕予以嘲讽,这与用文字引述剧本中的若干段落或以文字描述剧中的某些情节,再予以嘲讽式的评论,并无本质区别,应当视为在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下“引用”和评论的新方式。若以未经许可直接引用《无极》的若干片断并以后期配音和字幕的形式进行了“改编”是否侵权为由,扼杀一种与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相适应的新的文艺评论方式,笔者认为实不可取。其次是任何形式或方式的文艺评论,都会对一部作品的利益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若以是否对作品的市场损害作为衡量相关评论是否侵权的标准,等于禁止一切批评性、否定性的文艺评论。

笔者认为,《无极》这部电影耗费社会资源不小,但却谈不上是部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好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借题发挥作了嘲讽,至少是对社会无害,若冷静地思考,对影视剧编导不为无益;若将其视为一种文艺评论,也就谈不上是“恶搞”或侵权。

关于自称为“倒胡戈”的网友针对央视第12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制作的《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则是借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片段,通过后期配音(包括《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所没有的改编剧中人的对白)和附加字幕等方式,将原本是一心想参军的潘冬子变成了一个整日做着明星梦、一心赚大钱的人。这里就完全不涉及对原剧的情节设计或形象设计乃至编导的失误做出嘲讽式的评论,而是对原剧的恶意改编或篡改。撇开《闪闪的红星》是否“红色经典影片”、对“红色经典影片”的缺陷或不妥之处能否进行嘲讽式的评论问题不谈,也撇开作者的动机不谈,仅就这种行为而言,称得上是“恶搞”,也是一种侵权行为。对于这类问题,笔者不赞成用“恶搞红色经典影片”的名义进行处理,以免授外人以“泛政治化”的口实。可以由被恶搞的影视剧著作权人,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请求法院下达禁止令;或者由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依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7条第(二)项的规定,行使“查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权侵权案件”的职责,予以处理。

据媒体报道一位网名安迪的画家将影星范冰冰画成半身、双手抚胸的形象,标题是《范冰冰“拯救”》公益油画,又将“超女”李宇春和竞选“好男儿”的向鼎画成半身的双头连体人,并在画上写了一段不短的文字,刻意地嘲笑两人的生理状况,用词之丑陋尖刻,笔者感到不宜复述。仅就报刊上登载出来的这两幅画而言,绝对是“恶搞”。虽不涉及侵犯他人著作权问题,但绝对是恶意人身攻击、侮辱人格的侵权作品。

当然,如果搞笑的内容损害社会公益、有伤风化,即使不侵犯任何人的著作权,也不伤害任何个人,则这类作品也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有关单位和个人都可依法对其采取适当的措施。

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修订《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解释《著作权法》中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和关于侵权行为的规定;制定关于保护历史遗产和优秀文化成果的规定;在正拟制定的互联网视频的新管理条例中要规定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网络视频行政管理部门、网站等有权也有责任采取技术措施,对真正是“恶搞”视频短片从网络中清除。

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

文/蒋坡

由于知识背景的使然,关于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尤其是法学领域学者的特别关注,有大量的论文和其他文字涉及此题目。如果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作品的认定与保护

尽管网络作品构成的最主要元素尚未脱离传统文字的制约,但是网络作品在网页上作用于人们视觉器官的传统文字的表现形式并不能完全掩盖其电子数据信息的实质特征。虽然网络作品不同于传统文字作品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只有在网络环境中才有意义,但是网络作品依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意义上的作品的基本表现形式。这就是网络作品在关于版权的认定和保护的问题上引起探讨和争论的起因,同时也是吸引众多学者为之引颈折腰的魅力所在。网络作品应当是指专门为网络环境创作的作品,而非专门为网络环境创作的传统作品或是其他作品一旦出现在网络环境中,很显然,应当认定其属于作品的网络传播。

2、作品的网络传播

尽管作品的网络传播也是作品在网络环境中使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这是网络环境中版权保护的最基本内容,作品的网络环境使用几乎都必须建立在网络传播的基础之上,不同形式的网络传播,决定了不同的网络环境的使用,因此对该问题则往往单列探讨。在WTO的框架下,作品的网络传播权已纳入基本规则的范畴,作为各国在制定各自的法律规则时必须遵循的最低标准,而被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与尊重。我国在著作权法中业已明确规定。由此也就引发了对作品网络传播的概念特征、形式要件、实质要件、判断标准、侵权认定、法律救济等等一系列问题。

3、作品的网络环境使用

作品的网络环境使用涉及的面很广,其表现形式随着人们的不断创新而层出不穷,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前提,由于我们讨论的使用是为版权保护服务的,因此,当且仅当针对著作权法中明确赋予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内容而实施的使用行为才具有著作权法上的意义,否则没有意义,亦即并非所有对作品的使用都直接就是作品的网络环境使用,也并非对作品的所有网络环境使用都必然就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网络环境使用。

网络“恶搞”电影作品的法律问题研究

文/刘强

“恶搞”由日本的娱乐游戏界传入中国内地,该名词是对早已存在的“恶作剧”等滑稽行为的新说法,其含意逐渐拓展并在网络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恶搞”文化继承了“无厘头”的衣钵,借助于网络自由参与的双向传播特性,形成了一种以“戏仿”为主要行为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符合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络使用者的文化取向。

关于网络“恶搞”的法律性质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其是否侵犯法律规定的他人权利,以及是否应当在评价时纳入社会道德标准。本人认为网络“恶搞”可能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恶搞”可能侵犯他人著作权。网络“恶搞”行为使用的是他人享有著作权的电影作品。据统计,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里面有80%的片段是直接引用《无极》的,还有20%是“法制报道的”,我们暂且把它称作“创作”。这种创作方式类似于被“恶搞”的《闪闪的红星》,只加进去自己的对白,肯定是对他人电影作品的一种使用行为。即使作为演绎作品或者改编作品,“恶搞”制品也确实从被“恶搞”的电影作品中拿走了享有著作权的因素,特别是视频和音频片断,电影作品著作权人可以主张其行为应当被认定为侵权行为,而不管它所添加的部分创造性有多大。把有著作权的因素与新加入的创造性因素结合,这只是一个演绎作品,而现代著作权法出于一些正当理由,把制作与复制演绎作品和改编作品的专有权利分配给了原始作品的著作权人。

其次,网络“恶搞”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权。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肖像。如果网络“恶搞”仅属于评论性质,不存在盈利目的或者行为的话,可以认为其不存在侵权问题,但是如果网络“恶搞”是为了获得知名度从而从其他途径赚取利润,则法律可以考虑加以限制或者禁止。当然,如果传播网络“恶搞”制品获得经济利益则可能使得上面提到的合理使用抗辩也不复存在。

再次,网络“恶搞”侵犯他人名誉权。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而网络“恶搞”行为对电影制作人、电影演员及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可能造成损害。例如,网络“恶搞”从负面评价电影,揭示电影的从剧情、拍摄到制作方面的漏洞,有些漏洞未必真的存在而可能被不恰当的放大,电影制作人的名誉可能遭到损害;对于电影演员,例如由《夜宴》改编的《晚饭》,对于章子怡出演的部分片断进行改变,配合十分粗俗的台词,使得章子怡的公众形象可能受到损害,等等。

搞笑的小品剧本范文第5篇

1.1周星驰之前的“无厘头”表演雏形周星驰走红前,许氏兄弟以及周润发等人在喜剧表演中已经尝试“无厘头”形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许氏”粵语喜剧中,为吸引观众,所安排的角色言行有违常规、常理,时现戏仿恶搞的情节场景,同时偏狂过火的内容亦大量存在。这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演员的演绎,许冠文的工于心计与奸诈、许冠杰的聪明与技高一筹、许冠英的憨厚老实都令人难忘。《天才与白痴》《卖身契》是突出的代表作品=《天才与白痴》(1975)描写了精神病大夫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荒谬闹剧,可谓疯癫到极点,有关场景与对白触及到了‘‘无厘头”的核心精神。如主刀的医生(许冠文饰演)一边手术一边打电话赌马,这个搞怪得有些吓人的场景虽然不可能在现实中真正发生,但在电影中以‘‘无厘头”形式嘲讽(也是批判)了人为的荒唐。《卖身契》(1978)—片当中,“白毛”电视台为追求收视率,制作了一档极其荒谬的电视节目,约请薛志文(许冠文饰演)做主持人,薛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引导嘉宾贪财求富而抛弃人伦,将节目的庸俗、过火表现得极为充分,也极为“无厘头”。本

片搞笑片段很多,如电视台换经理的程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讽剌性,只是1970、1980年代的“许氏”兄弟电影中的“无厘头”尚未全面发展到1990年代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那般天马行空、酣畅淋漓的境地,而且因为内容上的针砭现实、表演上的鬼马风格广为人们欣赏称道,夹杂在其中的“无厘头”部分(与90年代周星驰电影表演风格相似相通)被人们忽略了。香港有影评人士认为,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承袭了‘‘许氏”电影,‘‘同样是粵方言中的俚语、谚语,周星驰只是用了谐音或倒置性的方法,大玩语言游戏,就让人觉得即使是没有来由、不知所云却猛地觉得好笑;明知逻辑不通,却因为他一脸认真地说话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周星驰对许冠文电影中小人物、小市民的传承,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m

20世纪80年代后期,周润发在有关喜剧片中也不乏‘‘无厘头”式演绎b《公子多情》(1988)中周润发不同装扮造型和夸张表演戏仿恶搞成分;同年上映的贺岁片U八星报喜》中,周润发饰演带娘娘腔的阿郎,言行逻辑有别于常人,肢体语言极尽夸张,影片前半段,阿郎因泡妞将大哥阿辉(黄百鸣饰演)的车子撞坏,为了转移大哥的情绪以逃避惩罚,制造‘‘电话故障”的台词颇显‘‘无厘头”精神,同时也为影片制造了十分强烈的“笑果”;《纵横四海》开头不久,阿海(周润发饰)用咀嚼过的口香糖为一幅名画加上了一只‘‘耳环”,而在片尾时,阿海身着围裙,将孩子当作家具顺手扔出一段的表演都有着很明显的‘‘无厘头”痕迹;《赌神1》(1989)在高进失去记忆的那段时间,周润发对于弱智的表现模式,也体现了“无厘头”的表演特色,使得这个角色更加丰满与立体。

1.2与周星驰合作演员的“无厘头”表演如果说,许冠文、周润发等人的喜剧表演与周星驰表演存在时间差,难以让观众用‘‘无厘头”去串联的话,与周星驰合作的其他演员的‘‘无厘头”表演让周的表演锦上添花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如罗家英在《大话西游2之大圣娶亲》中演绎的唐僧形象不输于周星驰塑造的至尊宝形象,成为了《大话西游》最吸引人的角色之至今他的那些令人喷饭的台词以及那首经典的《onlyyou》还在大、中学生中传播并被‘‘改编”,没有罗版唐僧的莫名啰嗦,某种程度上难以表现出至尊宝的无奈、痛苦与反叛的内心世界。而吴孟达在‘‘无厘头”电影中的表演(均为配角)很抢眼,仅次于周星驰。他在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片中时常扮演老爸、老师、乞丐等角色,其表演不避粗俗与丑怪,常以怪诞离奇的行为和张扬恣肆的语言,放大人们的食色本性及欲望。如果说周星驰“无厘头”表演被认可、被推崇,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吴孟达这位“绿叶”的衬托功劳。其他演员也有尝试“无厘头”表演风格的,如《情圣》中毛舜筠的表演、《食神》中莫文蔚的演绎都带有明显的“无厘头”成分,等等。

1.3周星驰“无厘头”演绎最为深入人心喜剧作品成败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表演,如卓别林电影、英国的“憨豆”系列、冯小刚电影中葛优的冷幽默、香港许氏电影中许氏兄弟的“鬼马”表演、80年代后期“富贵系列”中肥姐骠叔的搭档搞笑等等,表演因素占了很大比例。至于成熟的“无厘头”喜剧,确实因为周星驰的表演使其别具一格,成就了一批经典作品,姐《赌圣》(1990)中阿星因牵挂绮梦无心参赌而显得懵懵懂懂、天真无知;《审死官》(1992)中宋士杰是一个以个人利益为主,以替人伸张正义为次的古代律师,周星驰的表演显得自然、逗趣,如公堂中上窜下跳、振振有词说个不停的一段戏,夸张而不惹人反感;《鹿鼎记》(1992)中周星驰版的韦小宝在妓院长大,勤学苦练匪夷所思的骂人技巧,能够直言不讳拆解陈近南的话,其顽劣的市井形象鲜活生动;《大内密探零零发》(1996)中,周星驰将好莱坞影片《铁金刚》系列中的詹姆斯邦德替换为中国古代的大内禁卫,进行肆无忌惮的戏谑《食神》(1996)既表现得意时的嚣张浮夸,也以神思恍惚的表情、夸张且冷静的举止表现被背叛遭暗算时的境遇;两部《大话西游》中其夸张表演有所收敛,沉稳中带着沧桑,真诚中夹杂着滑稽,等等,不一而足。整体而言,玩世不恭、调侃自嘲、不按正常逻辑思维、言行乖谬特别是颓废中带有神经质的尖笑声且语速奇快是周氏‘‘无厘头”风格的明显特点。应该指出,不喜欢周星驰表演的内地观众可能觉得其所塑造的形象粗鄙低俗,因为影片中人物确实有猥琐垃圾式的言行,特别是王晶执导的作品,这与导演理念及香港商业电影的整体面貌有关。

在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中,人物的对白往往是一种语言游戏(故意前言不搭后语和玩世不恭的嘲讽),颠覆规则和逻辑,捉狭权威;有时主角的台词滔滔不绝,表面看起来好‘‘无厘头”,其实正是周星驰的用心,就算是即兴式表演或极度搞笑式对白,也是与他影片中需要的东西吻合。至于神经质(有时耍酷的表情)、夸张连续的尖锐大笑,更是影迷们熟悉的周式表演风格。如此看来不论民间还是学界常将‘‘无厘头电影”与‘‘周星驰主演电影”换用,虽不尽科学合理,但确实证明了周星驰的表演对“无厘头”电影的极大贡献,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王晶、刘镇伟、李力持等人导演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片均被称为‘‘周星驰电影”或‘‘周星驰无厘头电影”,表演起到的作用掩盖了其他因素。至于有人讨论美国的喜剧演员金凯瑞与周星驰的演技之优劣,笔者认为前者虽有夸张癫狂的台词动作、神经质的表情,但缺乏周星驰那种即兴式的不合逻辑的对白,内涵上谈不上对经典文本或主流价值观的颠覆,其形象塑造更多具有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两人表演形态即使有相似点,但整体风格有异,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

2定位:‘无厘头”叙事模式不易复制

作为最早的类型电影之喜剧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电影有明确的类型特征或模式可以遵循,其作品丰富,结构手法与基调形态千差万别,令观众眼花缭乱,或许这正是喜剧片的魅力所在。“随着喜剧和各种影片类型为广大观众所熟知,随着广大观众对旧模式、手法、语言的厌烦,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喜剧类型,即自我相关的喜剧,这种喜剧就是通过打破常规和观众的种种习惯性心理期待来造成喜剧效果的。这种与喜剧类型自身或其他电影类型产生关系的喜剧模式有多种手法,最常用的一种是将以前各种类型中大家熟悉的经典性场面改变意味,处理成喜剧场面。”12笔者认为,郝建先生这里所说的“新的喜剧类型”或‘‘自我相关的喜剧”其实就是喜剧片种中的“亚类型”(即喜剧片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电影类型的养分,

‘‘生长”或“裂变”出带有新元素的喜剧种类,笔者认为这些种类可以用喜剧电影的‘‘亚类型”来表述。)香港喜剧片整体看来模式形态多种多样,但相对而言,依据选材、主旨、情节等标准,可以整合出几大‘‘亚类型”,比较而言,社会生活喜剧类型元素相对单一,选材集中于家庭生活与爱情;功夫喜剧、动作喜剧、警匪喜剧主要将喜剧元素糅合进原先的功夫、动作、警匪片中;而‘‘无厘头”喜剧嫁接的类型元素较为丰富,选材也最为繁杂,属于典型的喜剧片中的亚类型。

不同的喜剧亚类型是喜剧这一大类型的分化,是可以模仿、复制和批量生产的商业片。如香港的功夫喜剧、动作喜剧、喜剧等亚类型喜剧,人物身份与人物关系设置相对模式化,故事发展与走向有一定的套路,其创作是为了赚取更大的票房利润。比较起香港其他喜剧电影中的亚类型“无厘头”喜剧电影显得有点另类,难以在主题表达、题材选择、情节推进等方面归纳出明显或外显的叙事模式可供借鉴或复制;可是1990年开始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从创作目的到市场结果确实是商业片,仔细分析有关文本,无疑在诸多方面有着相似性,只是这些“相似性”显得较内在、隐秘,且相互交缠,需要用心探究。

2.1表演风格雷同,喜剧手法与喜剧效果相似

对于20世纪90年代香港典型的“无厘头”电影来说,表演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虽然周星驰在不同喜剧片中的表演因合作者、选材、剧情而有差异,但整体风格存在相通之处:那些有违常理富有嘲讽意味(包括自嘲)的可笑对白、神经质的表情和夸张的大笑声、精灵古怪的举止、异想天开的情境设置,给人“似曾相识”感,让观众特别是星迷陶醉赞赏。

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的题材主要有两类是取自中国古典题材加以改造;二是表现香港现代小人物生存状况。两类题材共同的处理手法是:通过恶搞、戏仿,营造荒诞桥段,或解构观众的古典文化情结,或颠覆人们对传统英雄形象的认识。《审死官》消解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清官”情结;《唐伯虎点秋香》终结了故事中的才子佳人童话;《大话西游》解构了为造福世人历经磨难的无畏探索精神。现代题材在夸张的表演与极具想象力的情节中同样解构了约定俗成的价值观,解构了人们对于“英雄’“权威”的认知,如《逃学威龙》、《国产零零漆》、《食神》等,与古装选材的喜剧片在喜剧手法的采用及喜剧效果的达成上很接近。

2.2人物形象相近,故事模式趋同周星驰主演的喜剧中的角色多为处于社会底层或边缘的卑微人物:《整蛊专家》中古晶是运用各种伎俩整人却受到拥戴的骗子;《破坏之王》中的何金银是经常被人欺负性格懦弱的无名小卒;《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是一个“跑龙套”的临时演员;《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起初是贪财好色之辈;《审死官》中宋士杰开始时是一个见钱眼开颠倒黑白的古代状!^《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是一个山贼,等等。这些人物的言行方式玩世不恭、嬉皮笑脸。性格中都有胆小、自私、好色、小气的成分,同时不乏善良乐观,夹杂着调皮、执着;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的人物,谈不上高尚,但不乏正气感与道德感。

周星驰“无厘头”电影每部作品的情节构思都不一样,都可以用“标新立异”来形容,但故事发展基本脱不开这一模式:主人公受挫,困顿不堪,或处于弱势被挑衅被欺侮地位,经过艰苦磨练,终于出人头地一惩恶扬善,扬眉吐气。片中的小人物即主角总是通过努力与坚持,并抓住某种幸运或机缘巧合而成就了正义,获得了成功。如咖喱与辣椒最终破了案(《咖喱辣椒》);白面包青天最终正确断了官司(《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零零发也终于保护了皇上(《大内密探零零发》);苏灿当上了武状元(《武状元苏乞儿》);唐伯虎点了秋香(《唐伯虎点秋香》);高进失忆后走出低谷战胜强大对手找回了尊严(《赌神》);至尊宝为了救爱人紫霞以牺牲爱情承担痛苦为代价,同时也成全了大业(《大话西游》。显然,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故事没有脱离传统的伦理道德范畴。

‘‘无厘头电影作为香港商业喜剧的典范之一,似乎全力实践着类型电影‘交互性’的特点要求”,^几乎每一部“无厘头”电影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交融结合,可以说不同类型杂糅是‘‘无厘头”喜剧片的特色之一,且不同于功夫喜剧或动作喜剧类型之间的搭配相对固定化,常常兼容古装喜剧、科幻、功夫等等类型元素,或爱情、魔幻、动作等类型元素结合,或其他多种元素结合,这是‘‘无厘头”喜剧难以复制的主要原因:每部影片杂糅的类型元素有差异,不固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无厘头”不那么具备典型类型片的范儿。作为喜剧电影中的一种特别的亚类型“无厘头”喜剧丰富了喜剧理论,丰富了大众的观影体验。作为倚重于表演因素的喜剧片亚类型,脱离具体的时代氛围以及特定的主演,它能否健康发展,获得市场的青睐仍是一个未知数。

3影响:“无厘头”影片成为华语地区特有的次文化现象

3.1 “无厘头”影片的内涵与后现代解构思潮有不同程度的“暗合”

‘‘无厘头”电影在上世纪末受到大陆年轻观众的青睐,成为华语地区特有的次文化现象。有生命力的方言不止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粵语即是这样的方言代表=“无厘头”因子藏在粵语语系表达中,其所具有的世俗乐观精神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中得到极大释放,同时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已经不是(如“许氏”电影)冷静批判社会现实,而是运用极具个性化表演风格,夸张变形地呈现港人面临“九七”到来时的惶恐、不安、无奈等情绪“在主人公塑造、叙事、语言上都达到一种出位和狂欢化的效果,从而具有了后现代文体夸张、反讽、戏仿、碎片化等特征”,®这也使得粵语文化中无厘头因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翻新”与强化,甚至演变为一种“次文化”(即部分人热衷的新兴文化,不涉及宗教信仰,经媒体推介逐渐流行,但一般难以成为主流文化一笔者注)。‘无厘头’文化是香港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次文化,并长期主导香港娱乐文化o‘无厘头’文化透过香港喜剧影视作品的流行而发展,并被华语地区广泛接受,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亦广泛接受其喜剧艺术的表演形式,并逐渐运用在现实生活中。”5在周星驰等演员的对话、独白或行为中,有观众会感受到“无厘头”的油滑粗俗、不着边际,也有观众会欣赏“无厘头”的直率大胆、无所顾忌,只是它打破了旧有的生活逻辑、等级制度和价值秩序(比如强调对权威的服从,强调伦理教化,强调理性秩序等)。虽然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令人觉得其内涵上反权威、反传统,但并不是自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实践,即使两者确实存在着某种内涵上的对接或暗合。周星驰电影传播到大陆后,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某些观念不谋而合,年轻观众于是将自己的“深刻”理解或解读附加于周氏电影,这也充分说明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而言,创作者的初衷与受众的接受传播存在着差异。

让“无厘头”电影在理论上攀升至“后现代主义”高度的主要是上世纪末的大陆年轻观众《大话西游》的“反季热”(上映时反响平平,沉寂一段时间后随着碟片传播而大受欢迎,这是影片的主创者们始料未及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证明。大多数的年轻观众都会将至尊宝遭遇中的无奈痛苦与自身所处的社会情境和生活体验相联系,创作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各种“无厘头”改编版本。继之,在文学、电视节目、影视剧、网络“恶搞”文化等方面都出现“无厘头”作品或文本。

3.2 “无厘头”出现于文学及电视节目

新世纪,大陆刮起了一阵“无厘头”风。从2001至2003年,颇有《大话西游》遗风的《悟空传》、《沙僧日记》、《八戒日记》、《华山论贱》等一系列“无厘头”小说相继面世,各有拥趸。2004年3月,由新浪网授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浪无厘头丛书》就包括了《非正常男女》、《搞笑天地》、《冒牌金庸》和《世说新语》,总字数超过百万。这些作品解构四大名著、解构金庸、解构莎士比亚,似乎一切东西方经典均可被解构=“无厘头”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博人莞尔,以消解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它与传统文学担负起的‘‘经国之大业”重荷无缘,在港台文化影响和网络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年轻作者,亦无意让文学背负使命,仅以搞笑为手段,以解构经典文学为快意。

“无厘头”在香港的诞生离不开电视,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各家电视台为了抢夺收视率而制作了一些低俗节目和电影。这些节目与影片中各种笑料让观众应接不暇,剌激性的场面以及爆炸性的噱头和笑料开始充斥其中。这是香港‘‘无厘头”文化土壤的组成部分,“无厘头”与电视文化的关系还可以追朔到周星驰曾经主持少儿节目《四三零穿梭机》,有关内容已现“无厘头”端倪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无厘头”的搞笑方式受到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青睐。笔者认为现在三地的综艺节目常制造“无厘头”式笑料,港台更为明显,个人认为其中睿智幽默的不多,粗俗成分不少。

3.3“无厘头”渗透进大陆影视剧

继戏仿成分浓重的清宫戏后,大陆出现了一些具有明显无厘头特征的影视作品,如《大电影之数百亿》两部(2006,2007),《高兴》、《十全九美》、《熊猫大侠》、《隋朝来客》、《倔强的萝卜》及影视两版《武林外传》等,多以恶搞、拼贴作为创作手段。到目前为止,最能体现大陆‘‘无厘头”创作水准且不是随意拼贴的当属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剧作将后现代文化戏谑调侃等特征巧妙地转化为喜剧元素,在调笑中消解了传统武侠精神的内核,这种调侃式的消解成为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秘诀”,必须指出,本剧在解构的同时也在建构,往往用剧中人物的言行表现戏仿出一个更贴近当代人心理需求的新的‘‘武林”,正如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在消解传统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同时,维护着爱情、亲情、友情,维护着善恶有报的信念。

3.4与网络“恶搞”文化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