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励志电影语录

励志电影语录

励志电影语录

励志电影语录范文第1篇

《父亲》是筷子兄弟演唱的歌曲,王太利作词编曲,歌曲发行于2011年12月20日,收录于专辑《父亲》。该歌曲是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曲。2012年8月13日《父亲》获得感恩励志金曲奖。2012年12月2日该曲获得2012百度沸点年度十大金曲奖。

2、《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由小月作词,金志文作曲,金志文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于金志文2007年发行的专辑《兄弟小文》中。

3、《酒干倘卖无》

《酒干倘卖无》由罗大佑与侯德健作词,侯德健作曲,台湾女歌手苏芮演唱,飞碟唱片公司发行,是一首励情励志的国语歌曲。该歌曲是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此后被多次翻唱,并于1984年获得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

4、《不老的爸爸》

励志电影语录范文第2篇

“别磨了,快学习吧!”

“马上要考试了,不认真复习,还上网聊天?”

“不要一会儿吃一会儿喝,赶紧做题!”

??

自从儿子的月考成绩一次比一次低之后,这些话便渐渐成为家里出现的高频语句,但收效甚微,儿子仍处于贪吃贪玩不用心学习的状态中。我和老公轮番与儿子谈话,告诉他:不抓紧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无法养活自己,因为我们不会养你一辈子??

类似的话嗦了几箩筐,但儿子依旧松懈散漫。怎么办?我只能去请教儿子的班主任,他一语道破“天机”:孩子缺乏学习动力。

回家细合计,果真如老师所言。儿子就像架小推车,推一下,走一点,不推就停在那。看来,不能再沿用“说教唠叨催促功”了,得围绕“动力”下工夫。我和孩子的爸爸左思右想,最终也没想出好办法。

有一天,我与朋友聊天,说起孩子学习没动力的事儿,朋友告诉我,可以让孩子看点励志电影和书籍。我想了想,点点头:这倒是个我不曾用过的办法。孩子爱看电影,那就从电影开始吧。《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风雨哈佛路》??周末,一家人坐一起共同观看着这些影片,边看边议论。别说,儿子真有了触动—每次看完电影,都会认真学习两天,那劲头和精气神都是以往所没有的。

一看此招有效,我们立即着手从图书馆和书店搬来不少《男人要对自己狠点》《你一定会超越自己》之类的励志书籍和杂志,还广泛收集励志文章。

有句广告语叫“胃动力不足,请用吗丁啉”,我想相对于缺乏学习动力的孩子来讲,这些励志的电影书籍也算是他们的“吗丁啉”吧。不过,可别把这些“吗丁啉”一股脑儿全灌输给孩子,因为孩子课业紧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另外,凡事物极必反,孩子看太多这类书,会产生“抗体”,失去促进的功效。

比如我儿子,开始是每周一部励志电影,但连看4部后,我们就降低了频率,改为一个月看一次;关于励志书,我们只放一本在餐桌旁,儿子在餐前餐后的5分钟里会随手翻看一两页,一周会为他更换一本;励志杂志和文章则选择双休日出场,因为这是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孩子常会显得不耐烦。

有个周日,儿子写数学作业,遇上的题一道比一道难,表现出心烦气躁,我推荐他看《哈佛给我们的答案》这篇文章。儿子看完后,浮躁的情绪渐渐平复,还摘录了里边的一条训言:“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励志电影语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奥运电影;北京;奥林匹克文化;审美特征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各种有关奥运主题的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一般的体育题材电影不同,诞生于“奥运”语境下的这些电影经常被媒体称为“奥运电影”。然而,人们在使用“奥运电影”这一概念时却往往很随意,对于“奥运电影”的了解还很少,因此有必要从电影理论和影视文本两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以更好地促进奥运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的发扬。

一、“奥运电影”的独特存在

在世界电影史上“奥运电影”主要指由官方拍摄的奥运纪录片,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纪录电影《奥林匹亚》,1964年东京奥运会纪录电影《东京世运会》,1992年西班牙记录电影《巴塞罗那奥运会》等。但国内有时也将体育题材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百万宝贝》(美国),《火的战车》(英国)称为“奥运电影”,就北京2008奥运会来说,与奥运主题相关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闪光的羽毛》、《奔向2008》都被称为“奥运电影”。因此,从广义上说,体现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电影都是“奥运电影”,既包括体育题构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也包括反映民间支持奥运的《福娃》、《吹吹打打牛三牛》等影片,从狭义上说,“奥运电影”则特指国际奥委会批准拍摄的官方纪录片;从折中意义上说,把国内“奥运电影”理解成与2008北京奥运会主题相关的体育题材的电影,则最为恰当。

奥林匹克文化是“奥运电影”的精神内核,包含健康、竞技、合作,人性、民族等诸多因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奥运会诞生于古希腊,而古希腊人追求的善与美,重视精神健全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则最早反映了奥运会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奥林匹克文化通过奥运会进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其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精神,更彰显了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世界和平进程的愿望和宗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仅继承了古代奥运会和平、公平竞争等的丰富内涵,更将人类追求和平、崇尚健康的文化积淀做了进一步的升华。北京奥运会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则在弘扬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并努力将奥林匹克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确立一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活方式。

二、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像表述

“奥运电影”的文化内核是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因此,深入研究奥运电影必须了解奥林匹克文化的具体内涵。而导演及演员对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正是形成奥运电影风格差异的原因所在。就奥运电影史而言,多数电影反映了奥林匹克文化健康、竞技、合作、人性、民族等诸多内涵。

体育最初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获得身体的健康,生命畅然的状态自会带来美的愉悦。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体育纪录片《奥林匹亚》一开始就展现了希腊精妙绝伦的古典雕像的身体,一尊尊裸的健美英武的运动员雕像,体现出入体的优美曲线和健康和谐的美,表达出古代奥林匹克的精神实质――“健康的躯体中蕴藏着健康的灵魂”。但这种古典、原初的奥林匹克意义很快就被激烈的竞技结果所替代,大量的体育电影充斥着对胜利的宣扬和渴求,电影对奥运的理解仅仅局限在金牌的数目和冠军的争夺上,胜利主义在片中不断地被强调。“胜利”不仅仅是竞技运动的终点,更是起点的最终目标,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样的意识不仅被教练在训练中用来激励运动员,更是运动员度过残酷训练的精神支柱,国产电影《冰与火》(上海电影制片厂,1999)展现了速滑运动员邓羚为了祖国的荣誉,以顽强的意志和超强的毅力超越自身极限,克服严重伤痛,奋力拼搏,在国际赛场上为国夺冠的故事,展现了体育竞技项目的激烈与残酷。实际上在我国诸多的体育电影中,运动员身上体现出的拼搏精神更多的是与国家荣誉及民族自豪感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这就使得奥林匹克的竞技内涵具有民族性、意识形态性等因素。

当然,仅凭拼搏是不能反映奥林匹克精神的,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电影相比,有些项目恰恰是需要合作或团队精神的,在这种意识指导下摄制的电影的确让运动员及观众感到了体育更加丰富的内涵。在篮球、足球等团体赛事中,合作、配合、互助显然更符合以精细化分工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奥林匹克文化内质。获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火的战车》生动地再现了1924年巴黎奥运会短跑比赛的场景和细节。影片通过两位忠于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主人公哈罗德,阿伯罕姆和艾里克・利都尔,使观众重温了昔日英国人性格中所具有的坚韧、拼搏的道德观念和团结、爱国的精神品质。影片不仅叙述了体育和运动会的故事,更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运动员们在奋争中面对压力、偏见和荣誉时的心理。实际上,上述因素经常纠集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体育文化和奥运精神的理解。不过,决定一部奥运电影能成为优秀之作的关键因素却是体育之外的“人性”,经典的体育电影在超越了诸多现实因素束缚后,最终才可能获得更为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

许多西方奥运影片的情节设计是“非体育”的,虽然以体育为题材,但更多折射的是对人性的思索。由美国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摄的第77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百万宝贝》描绘了一位31岁女拳击手不断追寻其生存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影片前半部侧重于描写女拳击手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对生命意义的探询,片中对拳击手训练比赛的真实再现令观众激动不已,随着女拳击手在即将通过竞技体育迈向人生辉煌顶峰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横祸造成其高位截瘫,她在竞技体育上的更高追求也因此戛然而止,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在生命意义上的追求也随之结束。《百万宝贝》向人们展示了“对生命本身追求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追求结果”的人性精神,对于片中的女拳击手最后选择安乐死,谁又能说她是个失败者呢?这对长久以来将竞技成绩看得很重,把体育单纯地理解为对冠军追逐的许多奥运影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超越和提醒。

“奥运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借助强大的视觉影像媒介,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张扬了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用体育特有的表现方式去反映社会和影响人们的观念。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理念曾被古希腊人尊为神性,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会,实际上也是宗教盛会,优胜者得到荣誉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他是最接近神的人,凡获得奥林匹克冠军者都把月桂树做成桂冠戴在头上,这是神性的一种体现。现代奥运电影,不仅是奥运赛事的真实反映或影像显现,更是人们审美幻想的表现。这种审美幻想往往带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它以符号的方 式在视觉图像中得到象征性的完美表现。

三、“奥运电影”的审美特征

相对于一般的大众电影,“奥运电影”有其自身的审美特征。体现为理想主义的叙事基调和抒情风格的浪漫主义两个方面。

首先,“奥运电影”坚持一种理想主义的叙事基调。理想主义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乐观的理解,可以说,古希腊人身体美学的建构,最早就源自对于人体的追求,著名的塑像“掷铁饼者”就塑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掷铁饼运动员的优美健康的造型,而体育竞技本身,则是追求完美理念的神性表达。合乎美的法则的理想身体和体育竞技中“更高,更快,更强”理念都是理想主义的审美依据。而体育竞技的深层则是人们人生理想的自我实现,人们通过体育这一具体形式,寄托了自身的人生意义。“奥运电影”经常表达“励志”的主题,拼搏和奋斗的人生意义使演员和观众在体育世界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然,就奥运电影而言,结局通常是完美的,无论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磨炼,最终都会成功的,这是理想主义的另一个特征。

这种理想主义的叙事基调使“奥运电影”具有更为复杂的审美面貌。“奥运电影”既要考虑观众接受的社会效益和教育功用,又无法避免会削弱电影美学意义的可能。电影中的现实是经过过滤的现实,在悲剧消失的同时,人们更深刻的思索也随之消失。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属于励志类的“奥运电影”,影片沿袭着“运动员经受挫折,经过顽强拼搏并最终战胜困难”的老套路,影片往往忽略了对影片主题和人物性格命运的深入挖掘,总是过多关注最后的成功结果,忽视了意义的深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摄制的一部反映女排精神的电影《沙鸥》。中国女排的队员们为准备参加“”后的第一次国际锦标赛,正紧张训练,韩医生告诉女排运动员沙鸥,她腰部严重损伤,必须马上休养。沙鸥的母亲和未婚夫,国家登山队员沈大威从北京赶来。母亲劝她离队,沈大威却悄悄给她更大的支持。沙鸥终于被批准参加比赛,但在冠亚军争夺战中失利。回北京后,沙鸥全力支持沈大威登上峰顶,但突然传来沈大威遇上雪崩而牺牲的消息,她没有被打倒,慢慢坚强了起来,并担任了女排教练……经沙鸥培养的又一代运动员与日本队交锋,已瘫痪的沙鸥在电视里看到了中国女排胜利的场面,她的理想实现了。尽管沙鸥这个人物今天看来依然存在着人为英雄化的痕迹,但在当时的中国影片中却是为数不多的突破。人们从沙鸥不断遭受打击,但仍然为实现目标而顽强搏斗的经历中,看到国家兴盛、民族自强的精神支柱。沙鸥不是天生的英雄,她曾经想告别排球,还发出过“生活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的抱怨,片尾突破了其他同类片的胜利喜悦,而是写沙鸥瘫痪住院,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是对此前风行银幕的理想主义的挑战。

其次,“奥运电影”在理想主义的叙事基调下,必然会形成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风格,体现在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生命力的张扬、明快、轻松的节奏等几个方面。

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奥运电影”的中心是运动员或体育赛事,必然会涉及许多比赛的场面,因此,导演主要运用场面、画面构图、蒙太奇、色彩、空间、音乐等表现主义电影擅长的电影语言,而不是采用跟拍、长镜头等再现主义的电影语言来表情达意。而所有这些电影语言的采用又都集中于影像造型,将影像的表现力推向极端,使之具有最强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审美的效果,美国《洛杉矶时报》曾评论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体育纪录片《奥林匹亚》说:“这部影片是摄影机的胜利,是银幕的史诗”。镜头首先引领观众进入奥林匹亚的古老世界,然后再切换到富有宗教内涵的塑像身上,体现了影像造型的艺术追求。另外,在展现运动员身体动作时,景别的大胆选择和丰富切换能造成超现实景观,如全景的视觉画面可以清楚描绘人物的整体动作和信息丰富的环境世界,中景镜头侧重展示运动主体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身体局部,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及内心情绪,近景强调运动员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而对人物面部、手等身体细部的特写镜头则直接形成了影片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

生命美学的张扬:“奥运电影”的底色是生命美学,生命美学也是形成浪漫主义抒情风格的重要原因。奥运电影以顽强求生存、奋力图发展、拼搏圆梦想的生命意识为精神内核,电影中主人公的生命追求,在历尽艰难的磨砺和自我价值的追寻之后,都会获得生命的感悟,运动员的自由意志会让观众感受到充溢的生命之美。

明快、轻松的节奏:“奥运电影”作为类型电影,具备了体育类型电影模式的一些美学因素。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遵循一定的模式:个人或团队为了成绩而努力,最后达到目标,并在其中融入自我约束、团队合作、积极训练等奥林匹克精神的主题。多数体育电影强调运动员在场上的表现,影片开始主角或所属的集体均处于弱势的状况,中间经由个人不断努力、相互信任、摒弃个人利益、团队合作与严格的训练等过程,不断强大,最后在电影结束时历经盛大赛事,由最初的比赛落后到最后的逆转战果,获得胜利。电影以体育来鼓舞现实生活,让人们获得生命的启迪,以这样的方式来赢得观众欢迎。表面看来,单调雷同的叙事,会让人觉得类型仿佛与原创性矛盾。实际上,观众的正源于对电影题材的熟悉和惯例的呈现,这些重复或重现会带给观众满足感与安全感。尽管如此,类型电影依然可具有原创与新意的空间,经典的“奥运电影”正是能够在传统与创新、重复与突破之间寻得一个高明的平衡点,才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四、“奥运电影”的另一种言说:从北京到世界

北京“奥运电影”在2008年前后可谓热闹非凡。国内的影片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影片是关于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的故事,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宽泛意义上说,也包括响应奥运主题而拍摄的体育题材的影片,如《隐形的翅膀》;第二类反映了民间支持奥运的主题,与体育关系不大,如《福娃》、《吹吹打打牛三牛》等;第三类是我国官方纪实电影,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北京奥运会》。

我国首部奥运题材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取材于1932年中国短跑名将刘长春历经坎坷、克服重重险阻,一个人代表中国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的真实故事。《隐形的翅膀》体现了励志的主题,讲述了残疾人参加比赛坚强不屈的拼搏故事。《七彩马拉松》也是一部向奥运致敬的影片,讲述的是人人心中部有一个马拉松梦想的故事。《梦之队》是中德合拍的青少年体育题材影片,讲述了残疾运动员韩建设带领孩子们在篮球赛中夺冠,并领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入场券的故事。《闪光的羽毛》以羽毛球冠军的摇篮湖南省安化县为背景,表达了励志的主题。《买买提的2008》是一部基调快乐的励志电影,不仅表达了励志的主题,更可喜的是用欢快、幽默的轻喜剧风格讲述了感人的励志故事。可以说,诸多“奥运电影”不仅主打奥运精神,高扬奥运旗帜,给影片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更以其鲜明的人生主题,昂扬的奥运口号,激励着人们奋进。当然,奥运影片围绕运动会主题,不仅仅讲述了赛场的故事,还传达了人生的经验和思索,把奥运精神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地突破心灵的桎梏,诠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理念。

此外,在媒体的相关报道中,两部尚未大范围公映的影片值得注意。一部是北京天通苑居民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的奥运主题公益电影《福娃》,通过民间文化形式表达了北京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盼。共有2000多名居民参与了《福娃》的拍摄活动。情节分为5个片段,分e讲述了5个天通苑孩子与福娃的故事,涉及剪纸、风筝、古筝、京剧和中华武术等传统文化。另一部是农民支持奥运为题材的影片《吹吹打打牛三牛》,以山西农民牛三牛赶着毛驴到北京支持奥运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表现了我国八亿农民迎接奥运参与奥运的精神状态,展现出8亿农民在此过程中的淳朴本性和闪光心灵。

励志电影语录范文第4篇

一、利用媒体资源进行教学的优势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常用的电教媒体有:录音机、影碟机、录像、语音室、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计算机等。这些电教设备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模拟和想象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地争取,从而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确切的说,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好处:

(1)利用电教媒体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利用电教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3)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促进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

(4)利用电教媒体,加强课堂直观效果,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二、媒体英语资源的选择

媒体英语资源是为英语教学服务的,英语教学是为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服务的。所以,教师在选择媒体资源时,应关注三方面内容:所选媒体资源是否适合所教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发展水平;所选资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否起促进作用;所选择的资源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媒体英语资源中最受欢迎的英文电影为例,资源选择应当有层次性、趣味性和目的性。

学生年级 推荐电影名称 推荐理由

YEAR 7 Sound of Music

Home Alone 题材轻松、内容简单、画面对语言说明作用强,有助于通过电影的画面情节猜出语言的含义,避免学习中因听不懂、看不懂而去寻求字典等其他手段帮助而导致的疲劳现象。

YEAR 8 Lion King

Beauty and Beast 里面有大量的非常诙谐的英文对白,运用了大量的美国本土俚语,台词中那种对英语异常熟练的驾驭,不断涌现的轻松幽默的谈吐以及演员精湛的演出,大幅度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YEAR 9 Brave Heart,

Gone With the Wind 对于该年级的学生,除了学习语言本身外,更要提高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因此选择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进行学习非常重要。

三、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进行教学的方法。

1.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听力教学的方法

常规的英语听力教学是以学生听教材为主。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听一遍弄懂大意,再听一边做书上的联系,最后教师讲解材料校对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笔者在教学在尝试以英文歌曲和英文电影对白进行教学。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此活动中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训练听力的目的。此外,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片段,设计识别影片中的人物,理清人物对白顺序的任务和找出有错误的对白文字的任务,提高语言判断能力和听的能力。

2.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口语教学的方法

语言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流功能.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理解能力。理解是口语训练的基础。作者在日常教学中设置下列任务,受到学生喜爱。

TASK 1看电影片段,分角色表演独白或对白

教师播放电影片段,分小组完成不同片段的表演任务。初期可让学生完全模仿电影台词,侧重语音、语调、语法、词义和句式的理解即语言性理解。进行评价时可播放画面,让学生配音。建议小组间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TASK 2 影片静音,由学生编排剧情

熟悉的画面不一样的内容,教师将影片播放片段后,学生分组进行剧本创作和表演。这项活动不仅吸引学生在活动之初用心的听,在活动之中投入的体会电影内容,而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该任务能有效的训练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其从交流场合和交流对象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做出反应。学生在活动中经过逻辑分析,理解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加深对语言文化信息的感性认识和心理认同即逻辑性理解。

TASK 3 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编辑媒体英语资源,以纪录片,网页为载体,选择呈现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概况的媒体资源,鼓励学生对其中的知识性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例如,教师在进行牛津初中英语Travel on the line单元教学时,可选取世界不同城市的风光片,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要学做小导游,结合所学内容,简单介绍各地。为了较好完成任务,小组内的同学可提前收集各类媒体资源,由leader进行汇报。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英语环境,鼓励学生用耳朵接受英语,同时开口说英语,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向自然流畅的跨文化交流过渡。

3.利用媒体资源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怎样才能使枯燥的阅读课变得生动有趣呢?平面媒体资源信息传载量巨大可以被运用到教学中,英文歌词,演员/球星资料,简易故事书,DVD封底的故事梗概同样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独特的功效。

利用歌词材料和歌手背景材料也是很好的方法。首先学生听歌曲泛读歌词,理解大意,再读答题并划出生词及经典的句式,最后教师讲解。例如教师选取If I Could这首歌,找到歌手Paul Simon 的背景材料,创设一些阅读理解题,判断正误或简答题,让学生在歌声中作答,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快就能记住优美的词句,达到预期训练目的。

4.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写作教学

励志电影语录范文第5篇

台湾新电影运动在维基百科的词条上是这样解释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另称台湾新浪潮电影,简称台湾新电影,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经由台湾新生代电影工作者及电影导演所激发起的电影改革运动。尤其,最主要为呈现出有别过往的新兴潮流,开启划分商业基础为导向制作的风格,题材贴近真实社会现象,回顾大众生活环境,竖立起台湾电影分界线的电影再造风潮。”现在回看这场新电影运动,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无法忽略的。第一是政治因素。80年代蒋经国成为台湾领导人,相对于之前的“高压政策”,这一时期在言论自由、创作自由方面有明显的改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方式有了更多掌控话语权的可能性。1989年由侯孝贤执导的电影《悲情城市》,直接把主人公设置为经历并参与“二二八事件”的林文清。这种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了台湾曾有过的白色恐怖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台湾电影公司发展壮大的阶段,当局为了满足台湾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开始召集电影工作者合作,很多导演都是在这个时候执导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当时的制片人也鼓励导演们“回到台湾拍摄”,“多拍一些大众的生活”,比如李安,吴念真,杜笃之等。第三是人才因素。当时杨德昌的住所成为了电影人的聚集处,很多人都在这里把构思、想法付诸于实践之中。纵观这一时期的台湾电影发展,似乎正印证着特吕弗曾经说过的一段话:“电影应该如同一本日记那样,是属于个人和自传性质的。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将以第一人称来表现自己和向我们叙述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也正是这一群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在自身风格形成后,将台湾新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二、台湾女性主义电影的早期发展

纵观台湾新电影,大多是一些男性导演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和世界电影史的发展过程很相似。但是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群作为后起之秀的女导演推动了台湾女性主义电影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也在萌动。1971年,几部颇具女性意识的纪录片得以公开放映,标志着第一代女性主义纪录片的诞生。”。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女性导演们也开始慢慢“发声”。九十年代初期,以吴秀菁的《水戏》(1992)、曾文珍、何英玮、沈宝玮合导的《心窗》(1992)为开始,女性主义电影开始在台湾影坛崭露头角,但这一时期的影像稍显青涩。

三、黄玉珊的女性主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