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伤感小故事

伤感小故事

伤感小故事

伤感小故事范文第1篇

小学 体育教学 安全事故 原因 预防

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每次的学校会议中,安全都是必须要学校领导强调的问题,学校体育中可能出现的伤害事件是存在于学校安全事故中最大的隐患。小学生如果出现安全伤害,家长的心就会像刀割一样。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的声誉,家长等方方面面。所以,加强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研究,避免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定义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就是指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过失行为所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如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既要面对学生家长的兴师问罪,又要受学校领导的批评,同时还会带给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伤痛。本论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做出总结,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减少与避免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

1.场地、器材原因。由于场地、器材的原因而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是时有发生,例如:某高校由于篮板脱落砸伤学生;某中学由于单杠未能固定稳固,造成练习单杠的学生摔伤;还有教师指挥学生在沙石场地上跑步,学生由于摔倒造成擦伤;还有因为器材摆放,搬运,场地是否平整等原因。所以由于场地、器材的原因造成学生的伤害,将会让我们更加后悔不已,所以,学校应及时的检查学校的器材,教师应避免在有安全隐患出现的场地上进行体育教学。

2.体育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作用是使学生的体温升高,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适应剧烈运动,从而进入课的基本部分打下物质基础。由于体育教学中体育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是没有做,就进入到剧烈的体育运动中,学生会出现身体不适,例如:恶心、呕吐、韧带拉伤、甚至是昏厥,等等。

3.学生着装不符合安全要求。学生的衣服紧身不适合运动;在衣服上有危险性的配饰,如别针,项链。身上装有硬物,如钥匙、小刀,等等。

4.课的组织管理不严密。有些体育运动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的,例如:铅球、标枪等投掷项目,篮球、足球等同场对抗项目等等,尤其课堂上有许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调皮不听老师指挥。教学管理不足,出现学生在铅球、标枪等项目中被砸伤、插伤。篮球、足球等项目由于相互冲撞,被撞伤,等等。

5.运动量过大。运动量过大是学生参与的运动强度与时间超出了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导致学生过度疲劳,导致学生运动能力下降,极易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学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抽筋、甚至昏厥。

6.学生练习时安全保护措施不得力。在一些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的体育教学内容中,体育教师要进行一些安全保护措施,例如,双杠的杠上行走;跳箱;体操的滚翻,等等。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安排一定的保护措施,防止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伤害,跳箱时可能被磕到箱子摔伤,滚翻是扭伤头部,等等。

三、小学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预防

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责任感和动机不断增强,但往往从兴趣出发;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散;多动,调皮,喜欢模仿;对老师有很强的尊敬和依恋之情,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自控能力差。由于小学生多动、调皮、好奇心强、不善于控制等心理特点,学生可能会因为好玩相互追逐而摔伤,相互碰撞而撞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更要保持万分谨慎的态度,让学生保持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进行练习,并且学生对伤害的预知能力差,更加需要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伤害进行预知,并加以预防,减少与避免伤害事件的发生。

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尤其是小学生,安全意识更加薄弱,如有的小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学生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尤其是小学生在运动时出现类似的动作更加危险,如学生跑步时,如果被后面的学生推倒,等等。在小学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感,他们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教师应在教学中要时常地提醒学生那些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提醒并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2.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小学体育教学一般以跑、跳、体育游戏为主,所以有很多方面要值得注意。如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冲撞,跳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扭伤。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预见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3.科学合理教学组织管理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步骤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做好预防安全的有效措施。科学制定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4.教学内容要合理,运动负荷适宜。小学生的肌纤维较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力量素质较差,只适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而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则会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在小学适宜安排一些速度性的运动内容,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

5.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由于场地、器材引发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如场地方面不平整、过硬、有沙石等;由于器械的安装的不稳固,器械上锈,老化等。所以学校应该定期对场地、器械进行检查,预防由于场地、器械原因引发的安全事故。

6.对小学生建立病史档案,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学校应建立学生的病史档案,将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名单交到体育教师手中,例如,学生有先天性的心脏病、脆骨病等。避免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由于参与剧烈运动而引发的伤害。同时要做好对学生病史的保密工作,可以对不适宜剧烈运动的学生开展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并配备运动损伤处置药品与设备等等。从而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体育课的课前设计上、课中的组织管理上、课后放松调整上,教师都应留心观察,预防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晓芳,刘江宏.谈学校体育中如何预防意外伤害事故[J].昌吉学院学报,2003,(03):1-4.

[2]张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体育教学产生的效应[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03):33-79.

伤感小故事范文第2篇

我们想到更多的是幸福,

是互相扶持、相濡以沫。

但我们也不否认,

有一些负心的人、伤心的事⋯⋯

当我们放下情感纠葛,理性地看待婚姻,

会发现,在法治社会的今天,

婚姻可以挣脱,但责任永远留存。

像往常一样,枫叶小区保安小田正准备打开门杆,放行一辆缓缓驶来的桑塔纳。这时,一个女子追到车旁,一手扒着前车门把手,一手敲打着车门和车窗,“开门,你给我开门⋯⋯”突然,桑塔纳猛然加速,惨叫一声,女子被甩了出去,重重地摔在地上⋯⋯小田呆在那里,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

缓过神来的小田赶紧通知其他保安,并紧急寻找女子的家人。这时,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婴儿冲进人群,看到不省人事的女子,立刻痛哭起来。不一会儿,赶来的警察对现场进行了勘查,并把女子送到医院。经医生初步诊断是肩膀粉碎性骨折和脑震荡。在实施手术后,该女子脱离了危险。

一天后,警察给她做了笔录。这个女人叫庞艳,和丈夫王晓亮结婚两年,生有一子,刚一岁多。两人结婚后经常吵架,王晓亮老不回家,不往家里交钱,也不管孩子。每次问他去哪儿?为什么不尽家庭责任?王晓亮总是回避,所以夫妻间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这次,两人又因为男方彻夜未归,大吵一架。男的再次离家,庞艳跟了出来。委屈的庞艳觉得今天非说清楚不可,所以一手抓住车门把手,一手使劲地敲打车窗,让男方停车。没想,王晓亮竟然不顾妻子的死活,突然加速把她甩了出去。

“你肯定他看到了你?是突然加速吗?”“当然,我那么大声地喊,他怎么可能听不见呢?而且我跟着他跑了好长一段路,他不可能看不见我。车肯定是突然加速,他是故意的。”庞艳泪流满面。

警察也对小田做了笔录,小田的说辞和庞艳完全一致。于是警察开始四处寻找王晓亮,但他却凭空消失。而庞艳由于身心受到重创,根本无法工作,一家大小陷入极度的窘困之中。

不久后,庞艳的伤情进行了司法鉴定,结论为肩膀粉碎性骨折,头部脑震荡,已构成轻伤,可追究王晓亮刑事责任。

【法律点】

庞艳和王晓亮是夫妻关系,她可以追究王晓亮的法律责任吗?这是家事,法律能管吗?

王芳解释:很多人认为夫妻打架,甚至互相伤害,只要不是杀人放火的大事,就没法追究法律责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我国法律从来没有规定夫妻之间的伤害可以特殊对待,也就是说,它和普通人之间的伤害是一样的。只不过考虑到夫妻关系,有关部门更注重对案件的调解,但重伤害案件是不能调解的。所以,对于另一半,我们要有足够的尊重,不能因为对方是配偶就无原则地伤害。夫妻间的伤害既有民事上的责任,比如家庭暴力产生的医疗费赔偿的责任,也有刑事上的制约,比如王晓亮故意伤害庞艳致其轻伤,已经触犯了刑法,庞艳有权追究他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责任。

想到丈夫的不尽责和绝情,庞艳万念俱灰,要不是为了老人和幼子,真想一死了之。受到伤害的庞艳坚决要求警方立案,但任凭警察和庞艳如何努力寻找,依然没有找到王晓亮。时间一长,庞艳失去了信心,不再寻找,而是拖着受伤的身体勉强工作,挣取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

两年后的一天,庞艳忽然接到法院电话,说王晓亮向法院提讼要和她离婚。庞艳恨恨地想,离婚可以,但账可得算清楚。

【法律点】

法律该如何处理这起离婚诉讼?庞艳在这起离婚案中又有什么权益?

王芳解释:在这起离婚案件中,王晓亮故意伤害她的行为、不尽抚养子女的义务,以及在庞艳受伤期间不尽夫妻间的扶养义务,是违法的。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庞艳可以王晓亮实施家庭暴力、遗弃家庭成员为由申请离婚损害赔偿。这种“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它不同于离婚财产分割,而是单独的一项赔偿金。所以对于受伤所产生的医疗费等,庞艳也可以向王晓亮主张。

当然,对王晓亮故意伤害她并造成轻伤的案件,也可以要求警方继续调查,追究王晓亮的刑事责任。对因王晓亮伤害她所发生的费用,也可以在刑事案件中通过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法主张。

因为王晓亮对自己的伤害,以及对孩子未尽抚养义务,庞燕在开庭时要求分得大部分夫妻共同财产,并要求其支付离婚损害赔偿金。王晓亮却说:“我们只有夫妻之名,没有夫妻之实,在法律上应当视为感情破裂。而且,我从来没有遗弃过妻子、孩子。”对于庞艳说的故意伤害一事,王晓亮矢口否认,说只是个意外。庞艳向法官出示了看病的单子和伤情鉴定报告,并陈述了公安局立案的事实。

庭审后,庞艳和王晓亮走出法庭。到大厅时,王晓亮被等候在此的警察带回了公安局。原来,开庭前,庞艳把王晓亮自己离婚的事通知了警察。两年来,警察一直找不到王晓亮,而法律规定婚姻案件本人必须出庭。所以,警察在此等着将王晓亮抓了个正着。

离婚案的法官了解这个情况后,对庞艳说:“关于离婚损害赔偿问题,因为你的理由是他伤害和遗弃你,这和刑事案件的结果有很大关系,所以需要等待刑事案件的结果。”于是庞艳提出对离婚案中止审理。

公安机关对王晓亮进行调查,可王晓亮就是不承认自己看见庞艳敲车窗,说没有故意加速,这完全是个意外事故。

【法律点】

怎样来判断这是一起意外事故还是故意伤害案件?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有何不同?

王芳解释:判断一起意外事故还是故意伤害案件的重要因素,是行为人王晓亮主观上存不存在伤害的故意,他是否明知庞艳把住前车门仍故意加速,主观上是追求或者放任损害后果的发生。因为这一事件的损害后果很明确,损害行为也存在,损害行为和后果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王晓亮主观上是否有故意伤害庞艳的意识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意外事故,只能导致行为人对受害人有民事赔偿的义务,行为人不构成刑事责任。而故意犯罪,将导致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还要在民事上赔偿受害人物质损失的后果,是犯罪行为,而不仅是违法行为。

为谨慎起见,公安机关决定进行模拟实验,还原庞艳被甩出到落地位置,到底需要多大的速度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以此来查证王晓亮是否故意加速伤害庞艳。模拟结论是,汽车需要达到50迈以上才能有这种效果,而当时车辆刚从车位出来,正要出车库,是不需要如此速度的。显然,王晓亮是故意要摆脱庞艳。

经过侦查,公安机关认为王晓亮涉嫌构成了故意伤害罪。检察机关提起了公诉,最终,王晓亮被判处一年半有期徒刑。离婚案也恢复审理,法官判决双方离婚,子女由庞艳抚养,男方每月给付抚养费,庞艳还额外得到8万元赔偿。

虽然拿到了判决,但庞艳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王晓亮对她的伤害成了她一辈子的痛。的确,这种伤害可谓家庭的悲剧,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律师手记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婚姻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庞艳在结婚时选择了一个毫无责任感的丈夫,是她的不幸;但当她受到丈夫的伤害后,得到公安民警和法官的有力保护,是她的幸运。而王晓亮,对夫妻之间权利义务的漠然,对妻子法律权益的践踏,最终害人害己,得到法律的严惩。作为律师,特别提醒读者,夫妻虽为一体,但当自身权利受到严重侵害时,仍要寻求法律救济,而不是一味迁就或委屈自己。

伤感小故事范文第3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对预防训练事故的认识,重视训练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把预防伤病工作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在其位,谋其职,用其心,负其责;要加强对训练的组织协调,提高发现训练事故隐患、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深入训练第一线,精心组织施训,认真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确保训练安全;针对训练内容难易,训练场地,人员素质,天气季节的变化等情况,提前搞好安全预测,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未雨稠缪,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强化安全意识。预防训练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官兵的安全意识,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要进行安全重要性教育,利用各种时机、场合、形式,反复宣传预防训练事故的重要性,不安全的危害性和训练伤的可防性,提高对预防训练伤的认识;要进行预防训练伤德育,认真学习有关训练法规,明确预防的具体措施与要求,让官兵全面掌握武器装备、器材的性能,熟悉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操作使用规定,养成自觉按操作规程进行训练;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使用大家明白“艺高人胆大”的道理,只要严格训练,提高自身素质,按操作规程办事,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训练伤的发生。

三、落实各项制度。一是安全责任制度。对预防训练伤的责任内容、目标措施要分解、细化,具体到人或单位,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二是检查督促制度。首长机关根据训练活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训练的准备、实施、规章制度的贯彻,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在施训过程中,干部要加强责任心,随时检查,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三是落实奖惩制度。对工作责任心强,训练伤预防工作抓得实,无训练伤,参训率高,整体训练成绩好的单位主官要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以激励官兵对训练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对因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训练伤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伤感小故事范文第4篇

方法:以宁南县30例泥石流伤员及家属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干预组,观察组给予常规的救治,干预组加用个人危机处理模式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民版(PCL-C)进行评估。

结果:干预组(PCL-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结论:个人危机干预模式能降低泥石流伤员及家属PTSD发病风险,促进泥石流伤员及家属的心理康复。

关键词:个人危机处理 泥石流伤员 创伤后应激障碍 实践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44-02

2012年6月28日四川省宁南县矮子沟突降雨,引发了特大灾害性泥石流,造成41人死亡、失踪和严重的财产损失。针对宁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泥石流伤员及家属30例,我院使用个人危机处理模式(SAFER-R)对其进行了心理干预。危机是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除非及时缓解,否则危机会导致情感、认知、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1]。个人危机处理的目的是协助个人发挥内在潜力,以应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生活事件或重大的自然灾害,提升和发展个人应对技巧,促使个体采用更有效、更积极的应对策略去面对危机和创伤事故。泥石流发生后,应用个人危机处理模式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探讨该模式对泥石流伤员及家属心理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救治的泥石流伤员及家属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干预组:男10例,女5例,年龄20-48岁,受教育程度,文盲2例,小学4,初中及高中9例。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18-50岁,受教育程度,小学6例,初中级高中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组均给予常规的急救治疗,干预组同时给予个人危机处理模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表(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进行评估。

1.2.1 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表(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2],共17个条目,包括创伤再体验、麻木和回避、警觉性增高3个症状群。采用1(没有发生)-5(极重度)评分,评分越高表示个体创伤后心理障碍发生的频率越高。以PCL-C≥44分作为PTSD筛查为阳性的标准。

1.2.2 SAFER-R―个人危机处理。

(1)稳定作用:自我介绍满足受助者的基本需求(如水、纸巾、房间温度),聆听及协助受助者将所遇事故说出。当事人在整理事故后,可望能比较具体的掌握事故,以免无限地乱想下去,从而减少事故对他的影响。

(2)肯定事故的发生及其影响:尊重受助者的个人感受,表达同感及理解他的感受。

(3)促进了解:正常化协助受助者理解事故,让受助者明白在遇到危机时可能出现的正常身体、情绪和认知反应。

(4)增强有效的处理方法。向求助者解释面对危机与处理压力的基本方法,并教导受助者处理压力的技巧(例如:满足基本需要,联络,信息,情绪舒缓,社会支持,压力处理,解决问题,处理冲突等等)。

(5)复原与转介。评估受助者的状况,是否独立工作、社交和日常生活能力,是否需要更多帮助,以便做出相应的转介。

1.2.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及结论

从表1可见,总体样本PCL-C阳性率为43.33‰,干预组采用个人危机处理模式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PCL-C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个人危机干预模式能降低泥石流伤员及家属PTSD发病风险,促进泥石流伤员及家属的心理康复。

3 讨论

由地震、泥石流灾难所致的心理伤害及需要的心理需求远大于躯体伤害。如果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能够向他人倾诉或有意识的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知觉,那么个体就可以免受创伤事件的困扰,并可以减少创伤事件所引起的生理反应。[3]在本研究中使用个人危机干预模式,采用“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技术来倾听和支持,了解个体的情感需要,相信个体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罗杰斯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有责任感和有现实感的,人具有“自我成长”的本性,使得他们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并创造性的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4]。心理咨询师应用专业技能,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环境,倾听、陪伴、支持、尊重个体,达到稳定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讨论有效的应对方式,利用个人及社会资源,解决问题、处理冲突,压力缓解,促进身体及心理康复。本组研究表明使用个人危机模式对个体进行危机干预,使个体能有效面对危机,促进自我成长,降低个体PTSD发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B.E.Gilliland,R.K.James著/肖水源等译,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7

[2] 杨晓云,杨宏爱,刘启贵,等.创伤后应激检查量表平民版的效度、信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6-8

伤感小故事范文第5篇

26小时,没有停止的快门

7月23日晚8点30分许,温州动车追尾,9点一刻左右,摄影记者鞠焕宗在微博上获知消息后,立即与负责突发事件的文字记者联系确认,随后接到分社摄影采访部主任王定昶电话,迅速做好出发准备,10点钟,鞠焕宗就出发前往事故现场。由于温州离杭州有四个小时车程,分社负责签约摄影师的图片总监王小川迅速与事故现场的消防武警联系,将现场照片通联入库,确保事故照片及时播发。

凌晨两点一刻,鞠焕宗到达事故现场,并迅速展开采访,由于当晚事发地点经历过强降雨,路途泥泞,记者只能徒步进入。在现场救援人员的灯光下,记者拍摄到了最接近事故现场的画面,迅速将稿件传回总社,2点37分,第一组共5张照片入库,这是所有温州之外的媒体最早播发的照片。在与总社编辑部进行沟通后,编辑部建议继续拍摄动车车体受损情况,以及事故中受伤儿童的救治情况。之后,鞠焕宗试图绕道到桥面进行拍摄,无奈天黑路滑,上桥点又离事故点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果断放弃上桥而与电视记者奔赴第一个接收事故伤员的康宁医院,采访医院救治伤员的情况,在这里记者既拍摄到了两列事故列车上的幸存者,也遇到了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的伤者,在感叹灾难的巨大和人的弱小的时候,幸而还有那些在不懈努力抢救伤员的人。3点48分,鞠焕宗将拍摄的事故伤者接受治疗的照片传回总社,总社编辑部将前两组照片分别冠以“新华直击”在第一时间播发。

凌晨4点50分,鞠焕宗再次赶回事故现场,趁天黑绕道进入桥梁上部,由于摄影包过于显眼,在被铁路警察两次阻拦推出后,不得不只身携带一台相机夹在一队武警官兵中间进入车辆撞击的位置附近,近距离拍摄到了两列动车车头与车尾撞击位置的照片,以及掉落桥下的动车残骸,也为后来的文字报道提供了不少一手素材。之后,记者一直坚守现场,先后向总社传回了四组20余张照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事故现场,包括车辆撞击位置、救援状况和车体受损情况等,稿件播发后迅速被网络媒体广泛采用,成为当日网络上关于事故现场的主要照片来源。中午12点36分,记者冒着烈日步行赶往二十三中,探访旅客临时安置点,在这里与其他媒体的记者一起吃到了从晚上出发采访到现在的第一餐饭,之后继续回到事故现场蹲守事故车辆的清理进程,一直到晚上铁道部新闻会结束,连续采访了26个小时。

毫无疑问,由于路途遥远,在本次动车出轨事故拍摄“第一落点”的主角并不是我们新华社摄影记者,而是随队参与救援的消防部队摄影师和一名幸存的乘客,他们拍摄的照片成了新华社难得的第一手事故照片,这也是全民摄影时代的一种特征。

7天,完美的坚守

第二天,黄宗治、邢广利、徐昱等陆续抵达现场增援。在“第一落点”结束后,我们选择了坚守。黄宗治在事故现场看到一辆军车鸣笛往外行驶,便迎上前去从车窗拍摄拍摄了医护人员在救护车内为事故最后一名幸存者小伊伊紧急处理的画面。随后通过努力协调,最终突破了现场的警戒,来到铁路桥下的事故核心区域,采访参与救援的消防员了解伊伊获救的细节,并拍下他用DV录下的画面,编辑部播发《事故清场接近尾声 一位幸存者被救出》,204家媒体采用了这张照片。随后,黄宗治又进入刚从铁轨上被大型吊车吊下的D3115次列车的15号车厢内,拍摄了一组《未完的晚餐》,展现车厢内的情景,这是整个事故现场唯一一个进入事故车厢拍摄的记者。

当晚,铁道部召开“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会,上百家媒体云集,晚上赶到温州的总社摄影记者邢广利与黄宗治在不同角度拍摄。25日,黄宗治来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外准备进入室内拍摄小伊伊,发现院方办公室人员已忙于应付各路蹲守的媒体,并声称一律拒绝入内拍摄,他便在角落里拉住一名从里面走出的医生,亮出新华社记者的身份,要求其单独带入重症监护室内短暂拍摄,得到许可。此时,一名护士正坐在床边不停地安抚惊厥不安的小伊伊。为了不惊扰她,记者选择蹲在在远处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两岁多的小伊伊在车厢废墟中被重压了近一天后获救,额头和脸庞被车体碎片划出如棱般的伤痕,眼神绝望、茫然无光。在传稿过程中,记者也犹豫着是否有必要处理,但最终还是决定将所抓拍到的悲伤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公众,由编辑部编发《事故最后一名获救小女孩项炜伊生命体征良好》,并于27日播发跟踪报道《事故最后一名获救小女孩项炜伊开始进食还将继续观察》,黄宗治也成了唯一一个进入ICU拍摄被救女孩小伊伊的记者,而其他媒体的照片均为医院提供。

从25日起,黄宗治又拍摄了《温州市民踊跃献血》、《事故路段恢复通车》、《24小时守护的ICU》和《温州市民自发为“7・23”事故遇难者默哀》等稿件。邢广利、徐昱25日起连夜蹲守事故现场,发回了《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车辆开始进行现场破拆》、《事故路段恢复通车》等一系列后续报道。王定昶26日赶赴温州,拍摄并发回了《最后一节车厢被运离现场》以及《不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80后医生曲巍:让爱和希望在ICU活着》、《七日祭》等一系列反映事故救治与悼念的图片专题报道。

突发事件的“第二落点”一直是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强项,这次也不例外,无论在事故现场、殡仪馆、ICU,都有新华社摄影记者的身影,他们凭着现场强大的“突破”能力和敬业精神,让本次事故“第二落点”的拍摄精彩不断。

我们离悲伤有多远?

坐在“死亡列车”上的40名死难者,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遇难的地方离温州南站仅仅5公里,也就是说,他们离“活着”只有不到2分钟的距离。在温州,我们的记者到处看到死难者家属与受伤者的眼泪。拍摄这种悲伤真的需要强大的心里承受能力,参与现场心里干预的医生李敏说:“遇难者家属、救援者、伤员、医务人员需要心里干预,你们摄影记者也同样需要,因为你们也看到了太多的灾难与悲伤。”

此次黄宗治拍摄小伊伊时,看到画面上孩子无助的眼神和被碎片划过的伤痕,他甚至都怀疑拍摄这张照片是不是太残酷了。鞠焕宗在殡仪馆拍摄悲痛欲绝的死难者家属,“每一次摁下快门都觉得那么沉重”。王定昶进入ICU拍摄最后一名死难者陈伟时,陈伟的妻子深情地抚摸着丈夫的脸,在丈夫耳边呼喊着希望他能奇迹般地醒来。“拍摄这样的画面,一天的心情都是灰暗的。”王定昶说。

王定昶、黄宗治和鞠焕宗在拍摄死难者“头七”的祭祀日时,在事故现场的死难者家属情绪失控,有的甚至哭晕了过去,当现场大批的摄影记者把镜头对准他们时,家属们大喊“不要打扰我们,请你们理解我们的心情”,几乎所有的摄影记者都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我们的心情同样是纠结、难受与内疚。

尽管拍摄这样的照片心情沉重,但新华社记者必须把这种悲伤的情绪传达出去,让世界了解这次事故的残酷。由于救助重症伤员的ICU病房和殡仪馆都是严格限制记者拍摄的,得到特许的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均被50多家媒体采用,我们付出悲伤拍摄的照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温州第二人民医院的院办主任与我们记者分别时,说:“欢迎你们再来,但千万不要再是灾难的时刻。”

大灾之前有大爱

灾难发生后,温州,这座“生意人”的城市涌荡着爱的暖流。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温州人不仅仅只有钱,也有大爱。当大批伤员急需用血时,温州人连夜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向血站,通宵排队献血,四天时间里共献血近80万毫升,帮助温州顶过了救助大批伤员急需的血液。作为本次事故的“软新闻”,我们觉得温州人的这种精神值得“赞一个”,徐昱和黄宗治也为此拍摄了温州市民踊跃献血的图片。还有大批的出租车主、私家车主,甚至事故附近的村民,他们无偿为伤员、家属、救援者,甚至为采访的记者服务,他们的身影都永远留在了我们的镜头中。而那些没日没夜救助伤员的“白衣天使”们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走进医院、走进ICU病房,拍摄了三组图片故事《80后医生曲巍:让爱和希望在ICU活着》、《不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24小时守护的ICU》,照片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辟栏刊登,温州当地的报纸《温州都市报》甚至在7月28日当天用头版和二版大幅刊登了我们的8张专题照片。

摄影大会战:“全”与“精”的两难

上百名专业摄影师汇聚在温州,每个人的眼光不同、拍摄角度不同、对照片的理解也不同。每天,摄影师都会在网上看到反映事故不同的照片。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们首先必须全景式地拍摄这次事故的发生、救援和处置,告诉人们在这里发生了什么。这点我们做到了。

但要拍得“精”,则需要摄影记者“突破现场”的能力,执著的努力,还需要好运气。由于本次动车事故特别重大、网民质疑声不断、国务院调查组介入等原因,所以事故现场的封锁特别严密,警方的封锁线拉到了距现场200米开外,所以除了参与救援的消防系统摄影师之外,所有的照片几乎都是在200米外拍摄的,虽然新华社摄影记者凭着与当地长期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进入了现场,但往往10多分钟后就被铁警、特警等现场的工作人员清理出现场。这也决定了本次事故拍摄缺乏现场震撼人心的细节照片。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广大摄影师的智慧和敬业精神,杭州当地的一位摄影记者就爬上了事故现场对面的一座小山,山上全是坟墓,他就一直在山的高处蹲守,用长镜头拍摄了《事故现场通车》、《最后一位幸存者获救》等精彩照片。这样的蹲守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相关期刊更多

赣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日报社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