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伤感抒情散文

伤感抒情散文

伤感抒情散文

伤感抒情散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郁达夫 小说 早期风格 抒情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85-01

郁达夫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一个具有鲜明自我个性与表达方式的作家。尤其是郁达夫凭借着自己的赤子之心与爱国情怀,其精神直到今天依然留存在许多人的心中。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非常强调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用坦诚、露骨的方式进行思想与价值的深刻表达。同时,伤感主义的色彩、以及在伤感中进行自我的抗争,积极进行奋斗是其重要的精神表达。因此,我们需要对于郁达夫早期的创作风格以及其小说中的抒情特征进行细致的论述。

1 郁达夫早期的创作风格

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道德是反对张扬个性、要谦逊、要虚怀若谷。这种思想的发展与根深蒂固对于人的思想解放与思维的创新具有非常大的束缚。因此,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扩展,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与方法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中张扬个性、思想解放是其中非常显著的特征。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比如:他在创作的早期高举起“表现自我”的大旗,非常强调文学的创作要充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实现自我价值与自我解放。因此,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抒情风格就成了郁达夫浪漫主义小说的主要表达精神[1]。

2 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从小说的发展风格来讲,郁达夫通过“自叙传”的小说模式,充分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对于中国小说的现代艺术空间开拓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也成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上不可跨越的作家。比如:他在一生50多部的小说创作中,属于这种“自叙传”小说模式的就有40多部。作为一种当时小说创作的新模式,郁达夫凭借着对于自我个性的充分叙述与表达、对于自我内向性的深刻剖析、在小说创作中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与价值,形成一种全新文学艺术风格。对此郭沫若先生曾评价郁达夫的小说为用一种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中吹来了一股春风[2]。

2.1 主观色彩风格

郁达夫以自己生活遭遇与人生际遇为原型,运用独特的主观体验与情绪化的风格进行小说的抒情表达,使小说呈现出一种浓厚的诗情画意。比如:《银灰色的死》《南迁》《秋柳》《茫茫夜》等作品,就是郁达夫以自我为人物原型进行自我表达与情感流露的代表性作品[3]。

2.2 形成独特的抒情小说

传统的小说都注重其叙述性,认为抒情的表达体现在诗歌与散文中,并且把三者认为是完全孤立的个体。但是,从郁达夫开始,他充分的把诗歌与散文中存在的抒情表达引用到小说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抒情小说。就小说的表达手法来讲,“情绪化”风格在郁达夫小说中呈现得淋漓尽致,即小说无头绪可找,无章节可循,极力的捕捉小说主人公情绪的起伏与内心的矛盾,造成一种结构简单、无拘无束、酣畅淋漓的感觉。其实,这种表达的风格对于后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台湾的著名作家李敖以及写作武侠小说的代表性人物古龙。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上山 上山 爱》《虚拟的十七岁》等从表达风格上都借鉴了郁达夫的一些表现手法。而古龙的《陆小凤》《楚留香》等作品,其主人公的来历、身世、最后的结果在小说中完全没有体现,甚至可以说就是郁达夫小说表现风格的一种翻版[4]。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感伤色彩与哀切格调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比如:他在众多小说作品中极力的渲染年轻人的悲苦命运与不幸遭遇,有意识的造成一种具有忧伤感的美学境界,造成一种人们心灵上的深刻触动。比如:在《茫茫夜》《沉沦》等作品中,其描写的都是主人公具有浓厚的忧伤情感与苦闷的心情,造成一种幽愤哀伤的抒情格调。这种表达的风格对于后世的文学小说创作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大陆之后的伤痕文学、台湾作家琼瑶的一些作品,如《一帘幽梦》《窗外》《水云间》等其主人公身上具有的忧伤情绪与哀切格调等深深收到郁达夫作品的影响。

在进行自我表达与进行感伤色彩的描写之外,郁达夫进行小说的创作、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首先,运用自白性的抒情方式充分的宣泄主人公的哀伤感叹或者是情绪波动。其次,在小说中借景抒情、利用自然界的景物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比如:《小城天气》《迟桂花》《沉沦》《南迁》中都有着这样的表_方式。再次,在小说中充分的运用诗歌来进行增强作品的抒情性,展示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总之,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抒情的特征是其灵魂,不仅小说的情节结构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与表达,就连人物的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语言的使用、人物命运的发展等等,都可以体现出抒情的色彩。可见郁达夫的小说作品就是一种表现自我、无章可循、充满着抒彩的文学[5]。

3 结语

对于郁达夫早期作品风格以及小说中抒情特征的科学分析,有利于展示出郁达夫对于中国小说发展开创出的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指导我们的日常写作以及中国未来的文学发展、尤其是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渝霞.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征[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7-8+11.

[2] 俞超.郁达夫小说的情感化叙事[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3:89-94.

[3] 黄顺文.论郁达夫小说的主观抒情艺术特征[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36-37.

[4] 张胜.试论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的传承性[J].青年文学家,

伤感抒情散文范文第2篇

写景记游的抒情散文是最常见的一种散文,它的语言力求如诗如画,力求收到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写这类散文时,既要写景,又要言情,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的那样,要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

古今中外,自然之景,千姿万态,人类对它们的描摹不知已有多少,但流传至今的名句却少有雷同,其原因就在于作者笔下的“景”传达出的是作者个人的“情”。自然景物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我们笔下的景乃是眼中之景,没有寄托感情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感人;其实,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在写景的过程中,要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与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通过对花、草、风、雨的大量描写,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文中既有绘画的色彩美,又有诗歌的韵味美。作家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于字里行间,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流动的、立体的图画中表现了出来。

再如著名作家孙犁在他的名篇《荷花淀》中写道:“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而杨万里笔下的荷花则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孙犁笔下的荷花英姿勃发,杨万里描述的荷花绚烂热烈。为什么会有这种见仁见智的分别呢?这就是因为作者写景时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散文中的景物,是浸透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作者的情感,是附着于景物之中而升华的情感。所以,在散文中,“情”与“景”总是交融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情是第一位的。学生要学会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去选景、写景,而不是根据写景的需要去抒情。面对相同的景物,因为抒发的情感不同,描写出来的景物特征就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运用不同情感色彩的字、词、句去写景,让“景”中含“情”。比如,同样是写雨景,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情感基调、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写成饱含喜悦之情的“喜雨”,也可写成满怀忧伤的“泪雨”。

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往往也少不了景物描写。只是这类文章中的写景,除了上面所述以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么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情;要么是为了交代环境,揭示背景;要么是为了为后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要么是为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目的不同,用语不同,写法也不同。

其次,要注意景物描写与全文的联系,不能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使对景物的描写游离于全篇之外,写景必须与全文有机结合在一起。

再次,在景物描写的方法上,必须明确: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写作的目的,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作者描写山、描写水、描写花等,往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或为叙述事件服务的。所以在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应该经过慎重考虑,要有所寓意,要“别有用心”,这就叫“借景抒情”。

第四,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大多是粗略的,而且大多要有人。因为有了人,景物才会有灵性;而要想让读者被你所描写的景物吸引,你必须要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自己所写之景带有你的个性体悟。所以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要讲求“恰到好处”,在其应该出现的地方出现,在其应该停止的地方停止。

第五,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大多借助细节来抒发真情。要知道,表达激越的情感,不一定非得浓墨重彩,也不一定非得连连惊呼感叹,有时使用细腻的笔触,把整个心力倾注于细节中,同样也能够收到强烈的反响。在这类散文中,借助叙事抒发真情,并不是重于叙事、捎带着抒情,而是把浓郁的情感融于对事件的叙述中。这也需要学生在写作时对细节的处理下一番工夫。

伤感抒情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知识 学习方法 古代诗歌

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关注点由只关注教师特征扩展到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即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师生交往、关注教9币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一道学习,从我们一线老师的实践经验看,多数人认为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不过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很重要,要有高效课堂,必先有高效教师。教师只有劳于课前,才能“闲”于课上,驾轻就熟,自如引导。高中阶段的教学,教师更应该及时总结,授人以渔,教人以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从而使课堂因学生的广泛参与而有效乃至高效。

下面笔者拟以古代诗歌的鉴赏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教学生以法。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的原始歌谣、诗三百、楚辞,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诗词散曲,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横贯中国文学的广袭星空。诗歌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流派纷呈,名篇迭出。千年前的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今天的我们,不读诗。则难以窥中华文化之堂奥。

古诗鉴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更是难点之一。之所以难,除了文言文的障碍外,不得法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古诗鉴赏,老师的重要责任是引导学生得法入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弟子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师傅是否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呢?笔者认为,老师的责任在于要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使他们搭建起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桥梁。积累阅读经验。“人门”不只是小学老师启蒙教学的事,每一个学科,每一种艺术,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入门的问题。而老师所授之法,就是入门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自己打开艺术的宝库。否则,学生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结果依然是门外汉一个!课堂教学时,许多学生面对古诗词无从下手,每年的高考。许多学生不得要领,就是尚未入门、没有得法的明证。为此,我们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进行如下引导,学生课堂反应大为改观。

一、积累诗歌鉴赏的有关术语

我教《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前,回顾总结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为远行备粮,明确诗歌内容、主旨、诗人风格、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类。比如:

(1)诗歌按内容,可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2)主旨分类:

A.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表达山河沦陷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B.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C.思乡怀入: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

D.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E.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3)诗人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的诗风恬淡生动;王昌龄的诗风雄健深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4)语言特点:如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快⑤含蓄⑥简洁等等。

(5)表现手法: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点

描写方式:(a)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辞格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另外掌握一些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如:a.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入寻味、含蓄蕴藉。

b.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

c.侧面描写:

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时积累诗歌意象一般意义:比如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以“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以上内容,归纳整理印发给学生,时时积累。

二、分类鉴赏。培养思维方法。学会鉴赏诗歌的具体思路、方法,即如何运用以上知识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依据分类,初步感知。确定思路

每拿到一首诗,诵读吟咏,先分类。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且介亭杂文・序言》)陈寅恪先生也曾经说过:“治文学史者,必就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为一比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学演化之迹象,与夫文人才学之高下,始得明了。否则模糊影响,任意批评,终恐不能有真知灼见也。”(《元白诗笺证稿》)虽然他们说的是诗歌研究之法,但未尝不适合于高中学生的诗歌学习与探究。

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按其内容又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抒情诗又可分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抒情等等。

比如是抒情诗,可如下归类,搞清其特点。理清意与象之间的关系。

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

咏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物――情、志

怀古:以古喻今、讽今借古抒怀古――今

叙事:言理抒情事――情、志

拿到一首诗,读诗,先分类。假如是写景诗,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景与情什么关系;咏物诗,咏什么物,什么特点,借这个物抒发什么情、志;是怀古诗,“古”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古讽今呢,喻今呢。古与今什么关系……

(二)看清结构,知晓内容,明了中心

诗歌的一般结构:起: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

承:承上续写

转:承上启下。起下为主

合:点明诗歌主题

起、承部分往往描写,搞清描写方法(参前梳理);转、合部分往往抒情,搞清抒情方式。

伤感抒情散文范文第4篇

一、以乐景写乐情

情景相生,相得益彰。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类是写景诗,有的甚至纯粹写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就是这样的作品:“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诗人饱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之后,独自沿江畔漫步时所见景色。诗歌描绘的是春花满蹊、蝴蝶翩跹、娇莺欢啼的场面,流露出杜甫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心情,传达了诗人暂得欣慰的情怀。他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有同工之妙。

二、以哀景写哀情

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快乐的景色需要优美的景色表现,忧伤的感情则要靠凄清的景象寄托。这类诗歌寓情于景,表面写景,而意在抒情,情隐景显,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一首元代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一幅深秋出行图:夕阳斜晖,老树悬挂枯藤,归鸦瑟缩身躯;小桥横跨村头,流水哽咽不畅,房舍稀疏冷清;古道绝少人行,秋风萧瑟砭骨,瘦马趔趄低头;远在天涯的羁旅游子愁眉不展,举步维艰。画面显示的是游子身处的环境,眼中的情境,更是游子的心境——天高路远,孤独寂寥,身心倦怠,情绪低迷;身似荒郊憔悴,心比秋风更冷。这是一重含义,若把思路拓宽一格,联系散曲的标题“秋思”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不难看出思者的立足点应在游子的家乡,思者应是游子的亲人,是思妇。这样散曲的画面便是思妇想象的情景。这种想象就表现出思妇对游子的惦念、牵挂和担忧,苦苦的思念之情便不言自明。两重含义,诗人都是把人物的情感全部融注到景物之中,这是因为作者明白,真正的惆怅不是表面的挂于口中的文字可以表达到位的。展现情境,让读者感同身受,方可精确地体味人物的心情,把握人物的情绪。作品的感染力在这种表达技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以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云:“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抒发思念、惆怅等感情可以用萧条冷清的景物表现,也可以拿明丽的景色衬托,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凄凄,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写景小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抒发的是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人选取的意象都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我们可以通过抓“自”“空”两字,体味出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又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也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景的描写,透露出羁旅异乡而思归的感伤。

这类诗单抓景物特征意境氛围特征是很难把握住作者情感的,但诗题、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个别透露作者情感的字词、背景等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的。

四、以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如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而是悲壮,豪壮了。

李渔《窥词管见》中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可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抒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明朝胡应麟在谈到诗歌创作时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词散曲表现手法是一致的。

伤感抒情散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 困难

一、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在学习散文《匆匆》时,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具体生动的景象描写和一连串的疑问,不仅把看不见摸不着而匆匆流逝的时间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怅惘,对“去日苦短”的恐惧与悲伤,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不要让日子白白过去,不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暗示自己要惜时奋进。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浅显的理解表面的意思而不是深入文章的主题。这可以反映出老师教学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1.把握散文类别,寻找切入点

散文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性极大。下面具体谈谈初中散文的类别和如何寻找切入点。(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所以这类散文的切入点是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引导学生通过情节来把握散文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从“百草园”“书屋”等几个关键词入手,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来感受作者的童年。(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因此,这类散文的切入点是:掌握文章采用的抒情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最后是议论散文,初中阶段不要求掌握。

2.感受作者的想法,直追主题

在谈论散文时,都说散文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情感的抒发。散文的特点就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管是散文的内容还是结构都说为了更好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我们不能忽视作者的存在,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体会优美文字下其实有很深的故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感受真实情感

不论是任何的文章都是在特定的场合下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散文也不例外。因此,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是赏析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写作背景是在前夕,刘和珍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只有把握写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愤慨。

(2)用心品味散文的语言文字

散文的主题把握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欣赏散文优美的文字。往往几个简单的词语就能反映作者的真实。学生只有细细去品味才能尝到作者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散文的阅读水平和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如何用心感悟呢?在文章内容上能揭示主题的句子;结构上处于开口或结尾,有时是中间的过渡句;在表达方式上有可能是文章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在修辞手法上一些使用比喻、拟人、对偶等方式的句子往往是突破口。往往抓住一个关键字就能顺藤摸瓜把握主题。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一个“绿”字让“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炼字的名句。在“绿”字位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 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很多时候抓住散文中的一个字便能有很大的发现。

(3)通过对比,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有些文章有些错误或者矛盾的地方,其实这些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他们是通过这些错误来真实反映作者内心的情感蕴,往往这就是我们进入作者精神世界的钥匙,这就是语文中文字的奥妙。通过矛盾前后的对比,或许表面的现象不是真实的,或许在作者的眼里是另外一个美丽的世界。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我们看来百草园只是一个荒芜、杂草丛生的地方,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却是他童年寻找乐趣的“天堂”。这就是矛盾的地方,当我们从这扇门进入时,我们便能唤起学生自己的童年回忆,在他们的童年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是他们童年的乐园。通过联想,学生便能明白这并不是真正的矛盾,这正是作者童年的乐趣,是平凡事物后面的绚丽多彩。

(4)学会想象,丰富情感

相关期刊更多

赣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日报社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