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悟名言作文

感悟名言作文

感悟名言作文

感悟名言作文范文第1篇

1. 含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几个段落。

2.能看懂图的意思,抓住景物的特点。

3.理解本文的内容,了解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都是什么样子的。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秀美风光的热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秀丽风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

教学难点:根据教师所给的图,都能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 朗读感悟法 巡回指导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整体感知

我们从上节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安徽省南部有一个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它有什么出名的景点呢?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课文中写了哪些奇石,你们还记得吗?接着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讨论,激发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在讨论中激发兴趣

二、利用图画,感悟语言文字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先来看有趣的“仙桃石” 吧!

(1)看图想象。

(2)出示图画:

你们看这块岩石像什么?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它会从哪里来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以画引入, 直观形象,启发想象,训练说话,渲染课堂气氛。

(3)感知内容。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石桃的来历。

(4)体会词语。提问:这段话描写仙桃石从天上下来用了哪两个动词? (板书: 飞、落) “飞、落” 这两个词在描写生活中的哪个动物时常用上?你能用这两个词说句话吗?

设计意图:在体会文字的同时体验石头的神奇。

(5)感悟语言。那么大一块石头偏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感情朗读,体会石头的神奇。(让学生白南练习,读出自己的语言语气)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情景中进入阅读,感受“奇” 、感悟“奇” ,训练学生的语感。

(6)渗透写法。这段话先告诉我们奇石的名称,后写奇石的样子。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仿写打下基础。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质疑激趣。看到奇石名字叫“猴子观海” 你会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而不思则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精神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2)感知内容。自由读文,边读边想“猴子观海” 的情景。

(3)体会词语。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话把“猴子观海”的情景说给同学听。

出示图画:

(老师、同学适时补充、评议, 示词语:抱、蹲、望。)

设计意图:在体会文字的同时学会把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相机理解“陡峭” :让学生分辨哪幅图中的山陡峭。

出示图画:

设计意图:化抽象为具体,避免生硬的“解词”。

相机理解: “云海” : 让学生说说印象中大海的样子,然后再引导想象云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语言文字形象感悟。

(4)感悟语言。黄山的这番奇景把猴子迷住了。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感悟神奇。

(5)渗透写法。这小节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至此,学生对这两段文字已有所感悟,为下面画画、说说、写写打下伏笔, 采用从“扶” 到“放” 的教学步骤,运用迁移规律,符合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特点。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感知内容。自由读文,说说“仙人指路”的样子。学生说话时,老师画出图画:

(2)体会词语。让学生说说老师画“仙人”时抓住了哪些动作? (相机出示:站、伸、指。)

(3)感悟语言。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感知内容。读文章,想象“金鸡叫天都”的情景。

(2)绘画表达。把想象的画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绘画中无形地进行了对语言的感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3)体验文字。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同学给予点评)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文字美,石头奇。

(4)感悟神奇。指导感情朗读。

三、启发想象,训练说话

黄山的奇石还远不止这些。出示图画:天狗望月。仿照前几个自然段的写法,说说“天狗望月”的情景。

(小组内练习,然后指名说。)

设计意图: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丰富想象,规范语言,积累语言,为三年级习作打下基础。

四、迁移运用。积累语言

请学生当小小导游员为来黄山旅游的游客们介绍黄山奇石,还可以结合收集的有关黄山的资料介绍。(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积累语言, 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在乐曲中、文字中升华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六、作业

把书中只有名称,而没有描写的“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这些奇石想象并仿写出来。

设计意图:把课上说的训练转为写的训练,及时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课堂导入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画图

感悟名言作文范文第2篇

要想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要真正让学生作朗读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多给学生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和感情上的支持,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才,都能朗读的最好,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比如在教学《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时,教学是分四步开展了朗读活动。首先,初步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多字漏字,在读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让学生同桌互查,方式可以是“同桌相互把自己最难读并读得最好的小节读给对方听,还可以同桌相互指定小节读”。让学生在自主练读中做到通读;其次让学生自由速读课文,要求读熟练、流利,并找一找各小节中最重要的句子和词用符号画出来,从读熟练、读流利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就是理解课文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一读,怎样读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怎样去读”。读完后,分小组读给同学听,并说一说这样读的好处。这样课堂上有了书声朗朗,议论纷纷,学生在互读互说中取长补短,共享读书的快乐,同时又加深了对语文的感悟;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想读的小节,并说一说这样读想表现什么,通过朗读掌握了文中的哪些语句?并动员其他同学参与评价,参与补充,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依据,细细感悟文中的语言文字。同学们通过这四步朗读,自行探索,自主交流,不需要老师做过多分析,慢慢地从感知到感悟,从朗读到加深理解,使同学们享受到读得快乐,获得了悟的幸福。

二、创设读悟反馈情

书让学生自己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要想让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就必须读而能问、问而能答、答而能悟、悟而能知,做到这一步就要多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鼓励强化学生。比如经常对学生说“你很聪明”、“你学习真有方法”、“你朗读的真棒”、“老师相信你会读好的”等;而少用反面,消极的语言,比如“你看看人家某某同学”、“你真笨”等等,这样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自暴自弃,而百害无一利。

三、读悟输入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总是针对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读为根本,训练感悟。让学生的朗读自由充分,教师就应该舍得花时间、花力气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悟中自读。如学了课文《准时登录表演》中你受到的启发是什么?有的学生用朗读来表达,有的用自己的话来表述,有的用手来比划,有的用笔来画图等等,这样最终绝大多数学生“无师自通”。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过去我们总要求学生“求同思维”,恐怕学生和别人想的不一样,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因循守旧,不敢标新立异。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独立思考,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四、读悟鼓励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和反应,应及时评价和鼓励,生命之间是无法比较的,无论哪一名学生朗读到什么程度,感悟课文是如何深刻,只要他们是尽心去读,去悟了,老师都要欣赏学生的闪光点,这样,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永远都是最好的、最优秀的。也许,有的学生现在还不让你满意。但是要学会等待和忍耐。以一颗诚挚的心,感谢生活,感谢学生给与我们的一切……

五、读悟运用

儿童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口语交际,可有效的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感悟名言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感悟能力 文本品读 语言积累 语文操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75-02

语文感悟能力是一切语文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隐性的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典范的言语并进行言语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及语言中蕴含的意义、形象、意境等的直接感受和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精髓。《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新编的中职语文教材亦是根据大纲思想,把重视语文感悟作为教材最突出的亮点,提出了“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的教学理念,这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感悟”是首要的基础条件,可见,培养中职生语文感悟能力十分重要。那么,作为中职语文老师,应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呢?

一 着力文本品读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体风格多样,篇幅短小精悍,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一些诗文精品,文质兼美、意蕴深远。这些好的文章必须仔细地读,反复地读,读中品,品中读,边读边品,反复咀嚼,方能究其真谛。

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教师可以按“听(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品(品味语言)、悟(感受和领悟)”五个步骤进行。前四步是基础,只要教师把这几步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和领悟。例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向芨芨草道歉》一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芨芨草的画面,并播放录音范读,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创设最佳的阅读情境,如此让学生对芨芨草有直观的感知;第二步初读(默读)课文,掌握字词,完成知识目标,圈点勾画字、词、句,画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第三步,再读课文,这一步要求学生一定要出声朗读,因为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印象,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我采用竞赛朗读法,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朗读。事先列出朗读的几个评比标准,比如整齐度、全组学生投入认真的程度、字音准确度、把握感情的准确度等几个方面。通过比赛,大大提高学生对朗读的热情;第四步是品味语言,这一环节采用“美读感染”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对语言美的发现和熏陶。挑选了几位学生朗读自己刚才划出的喜欢的语句或段落,与同学一起分享。学生喜欢的句子或语段,一定是觉得它们很美,比如“没有这一切就没有你——你是世界一个爱的结果”,“尊敬任何一种生命,尊敬每一件充满柔情的事物,就是尊重你自己,尊重自己纯洁的心灵”这些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传达给全班同学,让大家都能一起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从感受美中得到美的熏陶。在这四个步骤中,学生从听读文本到朗读文本,从感知文本再到喜欢文本,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可以得到语言文字和感情的熏陶。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要先让学生喜欢上课文,感受到课文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悟,才能有进一步想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主旨的意图,老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来。最后在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同样是一株草,一棵树,一丛花,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浮想联翩?同样是游览名胜古迹,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却看到了文化、历史?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吗?”通过比较揣摩,从环保角度引发思考:如果人人都乱扔垃圾、废弃物品,那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学生极易从中得到反省,由此感悟到环保的重要性。整个教学环节,通过品读,由感到悟,由语言到内涵,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且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 重视语言积累

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提高语文语感不可缺少的一环。语文教学担负着语言积累的任务。那么,积累什么?积累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知识。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诵读训练。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精句、名篇,同时也促使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逐渐增强,从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

自见”的境界。其次是丰富学生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中蕴含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利用身边的景或物作为教学手段“找”语文、“学”语文,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中职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不高,而对课堂外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如教师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久而久之,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一定的语言文字。最后是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知识系统更完整、更严密。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不断增强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水平,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感悟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奥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

三 强化语文操练

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的是技术实用型人才,更多强调的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语文同普高语文的最大区别,它肩负着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应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语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通过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引导或促进学生的内部感悟能力,从而将其转化为语文应用能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强化训练实际就是实用语文操练,它包括口语交际、写作、语文实践活动等。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多鼓励,少批评;(2)要处理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经常和学生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交流,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调动学生要说、敢说的勇气和欲望;(3)活动中不仅是单纯的口头训练,还包括对口语交际中交际技巧、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指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是建立在主体主动体验诉求和具体行动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解放思想,认真设计、精心组织每一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选择一些符合他们生活实际和能力范围的题目,或者是感兴趣的课题,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让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逐步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文感悟能力。

当然,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需要语文老师做长期、细致、积极的引导和训练,以上提到的仅仅是平时接触较频繁的,相信只要在这些方面寻找规律、多下工夫,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感悟名言作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裸读名著,读出真感、真情、真知。尝试从名著的体裁小说出发,让学生不仅知道故事情节,还要让学生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从“语文”的视角,透过生动的文字产生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初入中学的学生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关键词:裸读;真感;真情;真知

名著阅读现状:

应试模式:为了能尽量拿到中考试题中的五分,老师一般会采用把名著每章回化成一道道碎片化的冷冰冰的题目,然后印成讲义让学生做,反复背,反复默。本该爱上名著的青春好时光,孩子们避恨唯恐不及。放任模式:名著阅读结果往往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自觉不自觉的事了。名著阅读现状堪忧,带领学生走进经典,裸读名著,将名著教学真正融入课堂势在必行。

一、裸读名著,读出“真”感

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老师的备课“拿来主义”成风,在粘贴剪辑下,形式代替了思考,备课成了简单的“手工操作”。当我这学期准备《西游记》阅读课时,我通过反复读原著,读出了自己的真感受。

初读,读到故事:四圣试心、闹五庄观、尸魔戏僧。再读,读到幽默的语言,如:八戒为了留下来做女婿,反复标榜自己能干“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第一次看到白骨精变得美女,“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癫疯。”读到这些文字,我都忍俊不禁。写白骨精的“一变:那女子生的――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难怪李卓吾会点评一个“妙”字。第三遍读,读到了反复叙述,例如五庄观中悟空求助,连着去了好几个地方,最后才在观音那里找到办法;“三打白骨精”一定要写“三打”,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情节的一波三折才会让故事更好看,也才更能烘托出人物形象。读完三遍,我体验更多的是阅读带给我层层深入的快乐,虽然《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是伴随我长大的,但是阅读原著带给我的感受更深刻,更能让我尝到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于是在第一次设计这堂课时,我的题目是“在三中品妙”,第一环节,梳理情节,检查学生的阅读状况,为了让孩子们在阅读时更有抓手,我设计了“阅读报告单”,便于学生概括人物和情节,课堂上的反馈证明了学生都认真阅读了这些回目。第二环节便是赏析语言,为了相对集中,我选取了三打白骨精中的一些语段,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发现语言上的特点,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发现超过了我的预期,他们不仅体验到了语言的幽默、描写的细腻,还说出了白骨精变化所用的计谋和内在的层次。第三环节关注数字“三”,三变、三打、三逐、三求、三挑唆,他们在这个数字中发现了作者情节安排的妙处。

这堂课在师生共读原著的基础上,老师用自己的裸读感受来引领学生发现原著中语言和情节的妙处。

二、裸读名著,读出“真”情

第二次备课,在掌握了很多资料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因为网络上各种言论都有,有的还是相悖的,都有各自立场和自我的解读。虽说这些文字也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但我发现自己找不到自我了。所以我果断地抛开了所有的资料。

再一次沉下心来去读原著,我发现第27回“三打白骨精”最后悟空被唐僧驱赶的部分特别打动我,当我独自用朗诵腔还原唐僧和悟空的对话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反复细读,我问自己,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是悟空内心变化中的复杂情感呈现出来的这个形象打动了我,从小到大,孙悟空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无所不能的英雄,从未感知过他的委屈、无助和绝望,如:“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这三个罢中有悟空的委屈、怨恨、颓丧等复杂的情感。“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这个软款中能读到悟空在内心经历过挣扎后的释然。当我沉浸在这些文字中时,我读到了文字背后人物的“真情”。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这段对话通过学生的分角色朗诵和点评,带领学生体悟文字背后人物的情感。学生对文字的领悟能力一点不逊于老师。

有感情地朗读和细细地揣摩语言是把握人物情感的最好方法,也只有这样的裸读才能真正走进名著,和名著中的人物a生共鸣,从而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裸读名著,读出“真”知

一部好的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受到读者的喜爱,不仅仅是故事吸引读者,情感上和读者产生共鸣,也因为它能带给读者深入的思考。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从一开始被当成戏言,到后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旨提炼。到近些年来的各种探秘,如妖精之谜、磨难之谜、心猿之谜等等层出不求,我想能写出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从名著中读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的。为了引领学生在《西游记》中也能读出自己的真“知”,这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从细节入手探索小说主题。

(1)两次离开:14回唐僧抱怨,扭头就走;27回唐僧无情反复驱赶,悟空再三恳求。

(2)三次流泪:第一次,担心会死;第二次离开菩提祖师;第三次受冤被赶。

感悟名言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本;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教学中,往往碰到学生发言时词不达意或抓不住重点。写出的作文要么拖沓冗长,干巴乏味,像记流水账,要么满纸白话,让人看了不知所云。这些表达上的障碍多数是源于语言积累的匮乏。说到语言积累,老师们更乐于倡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对文本语言积累的引导。新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语言典范。引导学生将这些典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捷径。因此,重视文本语言的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也寻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文本――发掘文本语言的美

语文教材是个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该引导学生积累些什么?这需要师生具备发现美的慧眼,细细品味,仔细揣摩。

1.搜集优美字词

比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像“夜幕降临”、“金碧辉煌”这样优美的四字词语课文中比比皆是、课后练习“我会读”中出现的词语、“语文园地”中近义词、反义词、四字词语、形容词短语等的归类整理,都是值得学生用心积累的语言素材。

2.记诵精彩语句

比如: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典诗句等。像珍惜时间的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团结友爱的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气象谚语“春天孩儿脸,一日有三变”。还有像排比句、比喻句、反问句、拟人句以及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都是值得积累的。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的句子很有特色,有描写秋雨的;有描写秋叶的;有描写秋花的;有描写秋风的;还有描写小动物的。这也是文本语言积累的极佳素材。

3.积累精妙语段

意境优美、含义深刻的段落:如写人的文章,可分类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段落;写景的文章,可积累文中描绘景物的优美语段。比如《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段落。

4.积淀名篇佳作、古典诗文

比如《匆匆》、《伯牙绝弦》等。这些蕴含在文本中的优美语言,正如一块块璞玉,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采撷。

二、感悟语言――引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的深径

1.品精妙字词

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是表情达意的媒介,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雨点儿》一课中“数不清”一词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理解词义:课件演示“一滴雨点八九滴雨点无数雨点”。

(2)拓展: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像雨点儿一样多得数不清呢?

(3)用上“数不清”说一句话。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品精彩句段

品读文章要抓重点句段、疑难句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这样才是遵循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规律。例《金色的草地》一课,第三自然段无论从描写的内容,还是构段方式,或是遣词用语,亦或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表达得很细致。这样文质兼美的段落就是教学中应该浓墨重彩,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并积累的重点段。设计如下:

找“发现”梳脉络,感悟文本构段上的精妙。

品有趣,感悟文本表达上的匠心独具:

(1)句式引读:这是一片多么_______的草地!

(2)用“因为……所以……”变换句式练习说话。

提升主体,感悟作者对草地的喜爱:

中午,太阳公公高高挂在空中;

傍晚,太阳公公落下西山。

再读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更要有这样浮出文本,引领学生进行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地品读文本、积累语言的能力,唯如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在一次次的品读和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

3.品名篇佳作,感悟名著的美

例如《丑小鸭》一课,原著对丑小鸭出壳后的样子只有“他是又大又丑”六个字,没有像课文那样进行具体描写(过了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安徒生因爱怜丑小鸭而不忍心将它的“丑”样描写细致。从中领略了名著背后浓浓的人性美,更增添了阅读积累名著的热情。

三、方法恰当――在学习语文中轻松积累文本语言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重视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

(1)巧妙导读。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这就是导读的艺术。如在指导朗读《丑小鸭》一课时,我是这么做的:

师:“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尽量把书上的内容读到脸上来,这样呀,老师只要看你这张可爱的小脸,就能知道你读得好不好。”(学生读课文,老师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

师:“你越读越难过,眉头都皱起来了,这是为什么?”、“我发现你读到后面,笑容满面,很高兴的样子,为什么?”、“你刚刚有一会儿读着读着,眼睛瞪得大大的,又是为什么?”……

这样的导读,比起生硬的朗读指导,显得妙趣横生,更有实效性。

(2)注重朗读的语气和朗读形式的变化。文字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而读是一门艺术,是一把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指导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本,不同人物、不同情景,选择相应的语气进行朗读。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小树和懒狮子前后两次说话的语气各不相同。

小树:奇怪担心、着急、生气的语气。

懒狮子:慢吞吞、不屑的语气神气十足、得意洋洋的语气。

为了帮助学生读好这些不同语气,教师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悟形象,再用生动的导语配上恰到好处的语调、表情、动作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3)引导个性化朗读。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上文中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不同学生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各不相同。

(4)重视范读。范读是语文老师不可或缺的一项语文基本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5)保证朗读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为积累语言打下基础。读是语文学习中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文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咀嚼、品味、感悟、欣赏,语言就在这样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积累。

2.进行有效背诵,积累文本语言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通过背诵,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经典美文,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还能从背诵中体悟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和表达上的精妙,一举多得。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多背诵,除了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鼓励学生熟背。除此,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像写“下水文”一样,教师和学生一起“下水背”,即能激起学生背诵积累的热情,还能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3.摘抄好词佳句

引导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写得优美的段落、在课本的空白处补充自己的摘抄笔记等。目的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摘抄的内容定期进行归类、交流,使积累的语言不至于陈腐浪费。

四、学以致用――在运用语言中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反之,在运用语言中也能促进语言的积累。

1.以写促积

(1)扩词:这个方法有助于言语积累比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词汇量。

(2)造句:对于新学到的词语或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词语,用这个方法有利于巩固。

(3)仿写或续写句段:运用这个方法能迅速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完了《小摄影师》,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第二天,男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你接着编故事。”

(4)写作文。作文训练就是将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积累进行回忆、交流、筛选、重组。当学生能将自己的所得所悟所感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也会变得更丰富而且有条理。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作文的形式可以是续编故事、读书笔记、日记(周记)、读后感、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随笔等。比如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2.以说促积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语言;并努力对语言进行重组,使表达更流畅,进一步积累语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尽情表达。比如低年级可开展“看图说话”、“故事会”等,中高年级还可以开展“辩论赛”或引导学生在复述中积累。比如学了《赵州桥》,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或提纲进行复述。既巩固了课文,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学生积累文本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才能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积淀厚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春峰.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小学语文教师.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