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悟亲情作文

感悟亲情作文

感悟亲情作文

感悟亲情作文范文第1篇

亲情是一阵细雨,滋润了我,把我拉起长大;亲请,是后的叮咛,深情的凝望,让我留念;亲情是一缕阳光,照耀着我,使我感到温暖;亲情是一眼清泉,润干了我的口渴,给我带来清凉……是啊!当你成功是,总会听到的是母亲的夸赞,看到的是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当你失意时,总会看到的是母亲的鼓励,看到的是同学们投来亲切的目光……亲人就是这样,不光回在你最辉煌的时候出现,也会在你最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亲情就是这样,让人觉得温暖。

指导老师:喻秀芬

原创

感悟亲情作文范文第2篇

她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的美称,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梅州

我思念久违的家乡,思念那土生土长的家乡。家乡虽然不富裕,但也许正是少了那份名利的最求,才使这里的生活宁静且安详。搬来城市之后,与家里人疏远了很多。我怀念奶奶讲了上百遍的《小红帽》;怀念大伯娘那一句句叮咛的话语;怀念儿时的伙伴——小彭姐姐;怀念爷爷亲手帮我组装那辆小单车……我也期待与家乡永不分离的那一天。

在一隅空间,我们停止不前。但当你们用那浓重的乡音呼唤我们的时候,即使我们在千里之外,也让我们魂牵梦萦。

儿时的我,总是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她哼着那古老的山歌……您说过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形成民歌中独立的一支。于是我好想好想学。忘不了你站在山顶唱山歌的身影、忘不了您最喜欢的“刘三妹的故事”。奶奶,听说您最近感冒了,我暂时不能回家看您。最近这天气忽冷忽热的您要多穿点衣服,不要再着凉了。奶奶,你的身体要快点好,我希望回家后能听到您亲自唱的山歌,还要教我哦。奶奶,有您在我的天永远不会黑!

记得那时爷爷格外健朗“咚咚咚、咚咚咚”的声响总能传到数百米远,响彻整个村庄……旧时,这些传统戏剧,在丰顺使用所谓“戏间白话”演唱,口音基本上属客家话。汤坑大锣鼓,在梅州也有人称之为丰顺大锣鼓。爷爷,您现在怎样了?当年健朗的身体没事吧?您还记得您用沙哑的声音不断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全家的希望就寄托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是您、是您为了我们付出一切一切。爷爷,我好想你啊!

记得那次,小姑坐在大石凳上,我坐在小石头上,两只胳膊撑在膝上,听她讲那关于围龙屋的故事……围龙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她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小姑是我家最有文化的人也是我从小崇拜的人。你的身上总散发着书香,到现在还是那样喜欢。小姑你还好吗?你这么多年没见我,还会认得我吗?

我闻着炊烟的气息抵达村庄,那是大伯娘在煮饭的炊烟。在暖暖的阳光下,看见田埂上荷锄归来的大伯朝着熟悉的那缕炊烟走去,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诠释梅州美食的一大特点。每次回到家乡都被风味万千的客家菜所深深吸引。到现在我还记得大伯娘做的梅菜扣肉,那味道真是一绝啊!大伯娘,等我回家时您一定要再做给我吃哦!

忘不了这港湾,她是我体验到永久的幸福和温馨的地方。在这温暖的港湾里,我经历了好几个岁月了。我尝过香甜,品过快乐,抿过悠闲,这些都是湾儿里抹不过的笑意啊!

感悟亲情作文范文第3篇

一、阅读感悟的重要前提——未成曲调先有情

1.趣字引路

没有兴趣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但是一种折磨,而且必然低效。所以,开课伊始就应“吊足学生的胃口”,摄住学生的“魂魄”。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给学生的“悟”带来动力。

2.质疑开道

我们要“掏”出文本中最宝贵的可感因素,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不断形成“冲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如一位教师教学《搭石》,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抓住“为什么当地景色如此美,却只写搭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在整体感悟后,这位教师再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深处”探寻问题。如此,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悟出了课文的“道”,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实现了超越,达到了读书的高峰体验状态。

二、阅读感悟的主要途径—— 一枝一叶总关情

1.品词析句

感悟是一种自觉行为,不能灌输,更不能复制,教学中教师唯有通过各种渠道撷取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生发感悟。引导学生品“切中文本脉搏处”的词,用自己各具特色的情智去琢磨、去品味、去创造。另外,还要注重对“聚焦情感喷薄点”的词句重点玩味,用自己的感悟赋予词语生命。如《荷花》一课,有泡泡语“冒字用得真好”以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冒”所传达出的意味,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2.大胆想象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造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

(1)文本留白,放飞思绪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想象的余地,作画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通过想象,学生从吃的、穿的、住的等方面感悟到了凡卡的生活连猪狗都不如;通过想象,学生知道环境恶劣,但为了救小燕子他们义无反顾;还通过想象,学生看到博莱克训练场上的艰辛,才有那检阅时的自信及出色的表现。

(2)角色体验,亲历亲为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中人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和情感差异,如果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感悟,即使思维有所触及,往往也是表层感知,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角色体验处放飞想象,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在《松鼠和松果》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了小松鼠,一起体味小松鼠担心树木变少的心情,一起分享想到好办法的快乐,学生读得灵动有情。又如《笋芽儿》,分角色朗读,在读中孩子们表现出了雷公公的铿锵有力,春姑娘的清新轻柔,妈妈的慈祥可亲以及小笋芽儿的娇小可爱,学生趣味盎然。

3.反复朗读

看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到家了没有,而这种感悟是建立在用心读书、独立思考、逐步理解之中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加深感悟。

(1)营造氛围,入情入境

《燕子专列》第一段,在初读完后请学生想象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在学生了解燕子遇到了冷、饿、累等后,请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燕子?听到它们在说什么?而后,借着音乐,学生自然地进入情境,读得有声有色。

(2)直观比较,一目了然

比较朗读就是在朗读教学中引入比较的方法,通过多种多样朗读方式的比较,寻求适合特定内容的最佳朗读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思想与见解,他们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用不同的朗读方法诠释对文本的理解,可见,朗读比较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陶冶情操,获得对作品情感的心灵体验。

三、阅读感悟的外部条件——道是无情却有情

1.联系生活

《荔枝》(大屏幕出示文中母亲吃荔枝的片段,学生找出母亲吃荔枝时的动作)

师:母亲吃荔枝和我们平时吃荔枝有什么不同?

生1:母亲吃荔枝时是“不停地抚摸”,“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可见荔枝被母亲托在手里端详了许久,像在端详一件珍贵的工艺品,而我每次是剥完以后一口吞,像只馋猫。

生2:我每次吃荔枝不经意地把皮撕破,而母亲是那样轻柔,好像怕把它弄疼似的,看来,荔枝在母亲眼里显然成了有生命的东西。

……

师:母亲仅仅是在“享受”吃荔枝的美好过程吗?(此时再引导学生理解亲情就水到渠成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吃荔枝的生活体验和文中的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感悟中,学生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由衷喜爱,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母子间深厚、细腻、恒久的亲情。

2.拓展主题

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补充、拓展文本,能使阅读教学更加丰厚,学生能更充分地理解感悟文本。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了阅读视野。

感悟亲情作文范文第4篇

小学语文教育就是要关注美育,渗透美育,就应该寓美于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能把语文阅读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在思读中发现美、品读中欣赏美、悟读中体验美。

【关键词】

美育 读 欣赏 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能把语文阅读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通过思读中发现美、品读中欣赏美、悟读中体验美。

一、思读――发现美

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读一些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没有学生自己亲身去思读、感受,美妙的境地也失去生存的空间。我们应该采用立体化思读方法去发现美。教师切不可支离破碎地讲解课文。教师只有让审美主体以整个身心拥抱审美对象的时候,所有的感觉才会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才会把握作品中唯美的形象、色彩、情节、意境。只有边读边思,才能体味语言的内蕴。如《沉香救母》(二)一课,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沉香为了救出妈妈, 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与文本进行对话,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思考,对学生掌握了从平时的词语语句中体会出人物内心世界想法,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更应该把学生融入角色,围绕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精心设计操作流程。我们说“以情感人情更浓”,通过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从而积累语感、发现美。

二、品读――欣赏美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品读还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应当带着学生“品味”文章,唤起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感情。重视帮助学生理解语义,在教学时,构建作者、教师、学生三维立体的情感交融的平台,学生才会真正“品”出文章的“味”来。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辅助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当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时,他们的感情,就会跟着文章作者和教师的指引,逐渐明晰、丰富、深化。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能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现代化。要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审美情境之中,教师的讲解必须有审美感情。言语的表达必须在多元化的刺激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启迪与释放。

三、悟读――体验美

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犹如一支动人的乐曲,学生在美的境界中获得知识,得到感悟。当学生真正“品”出了美的滋味后,审美欣赏活动就进入了“悟”的阶段。“悟”是“品”的升华,也是读的最高境界。

悟读就是要解决时空转换的问题。悟读带来的另一个空间是由一个点或面产生的更大的阅读需求,学生需要知道得更多。如《恐龙》一课的结尾,提到“恐龙神秘地消失”时,学生对其消失的原因很感兴趣,这时,应该因势利导,通过对其消失的原因品鉴之后,悟出我们的该采取什么措施。再如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我紧扣“恩情”一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充分体会母亲的这份恩情,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 这些词语从中感悟母亲对子女的那份关爱之情。在“悟”的时候,受着作品形象的指引,学习者要从情感体验的状态中超越出来,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

感悟亲情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 感情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感知文本的一种基本手段。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更有着独特功能,它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音节、语调、语速乃至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还让学生从思想感情进行转化,使文章增色。有效的感情朗读,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含意,还可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意境。

一、巧授方法,夯实感情朗读的基础

朗读是一种能力,而感情朗读更是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用自己富有感彩的诵读予以体现。既然是一种能力,在学生不能有效表达时,就可以给予巧妙的指导,因为学生还是需要教师必要的“授之以渔”。这样,既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方法,又能运用该种方法更好地表达文本所要体现的思想情感。如一位教师教学《长城》时,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教师通过抓住重点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后,指名一学生有感情朗读,该生语速较快地朗读了这句话,教师微笑着说:“我感觉长城不过十里长,你能放慢语速,把长城读得再长些吗?”该生放慢了语速朗又读了这句话,教师肯定地说:“这次朗读中的长城长多了,不过还只有千里长,能再放慢语速试试吗?要读出长城的雄伟壮观。”该生第三次语速缓慢地、有感情地读“一万三千里长”一词,其他学生给予热烈掌声。最后教师让全班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特别对于“一万三千里长”一词,学生缓慢的语速,肯定的语调充分表达出长城雄伟壮观。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执教《慈母情深》时,对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这样巧妙设计的。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句,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并谈谈对这句话的感受。再齐读,找找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我的母亲”一词放在每个分句的后面。然后通过出示正确语序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把“我的母亲”置后,更能强调母亲的辛劳与疲惫。对于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已深刻理解,但学生朗读时,语速较快,不能用感情朗读很好地表现出来,王老师是这样巧妙授之方法的:“看过电影中的慢镜头吗?哪句应该是慢镜头特写?”学生很快地一致地认为是“我的母亲”一词,王老师就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学生的朗读语速还是有些快)王老师仍不慌不忙地创设情境,“仔细地看,闭上眼,师深沉而缓慢地朗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然后,激动地问道:‘此时,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悲伤地)‘在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畅谈感受后,继续逐句吟诵后面的句子,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更深入感受母亲的辛劳与疲惫。”接着,王老师和学生分句朗读,王老师用低沉、略带凄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朗读“我的母亲”一次,最后,师生轮换,至此,学生对于这一词的朗读才读得有滋有味。正是教师针对不能很好地用感情朗读表达所体会思想感情的问题,巧授方法,才能让学生感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才会将自己的所体验到得情感真挚地释放出来,让感情朗读变得有情有味,让语文课堂变成一种享受。

二、品读悟情,深化感情朗读的作用

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对于不断发展、深化的情感,就可以借助于反复朗读,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如王菘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在研读、了解了重点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后,王老师并没有满足驻步,而是让学生继续从文本中寻找反映“母亲工作地方噪声很大的句子”。一个学生找出“我大声说出母亲的名字。”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大声说?”在学生述说噪声大的原因后,就是指着大屏幕,大声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拼命工作的。大声读――”学生也大声而动情朗读重点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相继其他学生纷纷找出其它的句子,教师没有过多的话语,也无须累赘的话语,而是一次又一次,激动地指着的屏幕,让找出句子的学生朗读该重点句。虽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学生朗读不但没有疲倦、单一,他们的朗读变得越来越情感投入,对母亲的辛劳与疲惫也愈来愈理解的深刻。

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通过朗读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感情朗读不是枯燥、乏味的重现,而是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内涵以及思想感情的过程。

三、妙设情境,掀起感情朗读的波澜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将感情朗读陷入一潭死水,显得僵化、枯燥。这样的感情朗读怎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怎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与理解?感情朗读着重突出的是“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情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碰撞与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根据文本内容,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引人入胜的感情朗读情境,才能让感情朗读不断升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将内心感受融入感情朗读,激起激动不已的情感高潮。如王自文老师教学《古诗二首――《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通过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悟北方沦陷区老百姓悲惨、愤怒、绝望和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抓住《题临安邸》中的“醉”字,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与腐败,导读出“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有没有注意到第二个句子是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谁问谁?

生: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齐声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教师创设不同的质问情境,不仅能很好地将作者陆游强烈的愤怒之情理解与揣摩,而也越来越激起学生的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怒之情。因此,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情感变得越来越强烈,古诗的感情朗读也越变越慷慨激昂,自然掀起了感情朗读的高潮。

四、围绕主旨,升华感情朗读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一般情感性较强的文章,都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学时教师也常常围绕这条情感主线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作为能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感情朗读,对于它的设计也应牢牢把握好这个主旨。这种感情朗读才不会游离于教学之外,相反,恰到好处的感情朗读,既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感悟,还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富有灵气。如王菘舟老师教学的《慈母情深》,整堂课都围绕“慈母情深”的情感主线,通过抓住重点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组织教学。王老师通过创设不同层次的情境进行朗读,并通过寻找反映“母亲工作地方噪声很大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让学生在朗读深刻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前面已陈述)。教师深情地表述着:“这仅仅是今天,昨天的母亲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去年的母亲呢?(情绪越来越激动)明年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明年的明年呢?”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教师随之回归主题:“所有酸楚集中在一起,我怎能不鼻子一酸?”让学生再读重点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此时,学生深刻领悟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难。

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让学生掌握合理朗读方法,创设丰满、生动的情境,紧紧扣住情感变化的主线,感情朗读才会变得既富有感情,又有灵气和创新性。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通过到位的感情朗读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才使感情朗读走得更远!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郑建华.学生的转变让我幸福――班级管理与教学质量提高[J].都市家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