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1篇

1、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2、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4、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5、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8、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9、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10、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11、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2、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3、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14、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15、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6、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7、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18、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2篇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如何入手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培养他们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爱好,牵引他们步入经典诗文的美丽田园,享受诗意的人生。

一、营造诵读氛围,让经典拨动心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诗文,教师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它。

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级文化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创建班级图书角,真正做到好书共赏,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教室的中队园地设“诵读之星”、“经典推荐”、“诗歌园”等栏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或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或用书法的方式,越是形式多样化,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利用每周一节语文视听课,组织学生收看《钱文忠解读》、《易中天品三国》、《唐诗的故事》等经典视频,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采用“拍手歌”、“换词唱经典”、“小小擂台赛”、“师生对诗”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展,增强背诵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书香氛围,使大家置身在诗情画意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二、进行诵读训练,让经典启迪心智。

学生喜欢上了经典诗文,那又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诵读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

(一)读思结合

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在读古诗词时,我要求学生注意力不仅仅只集中于文字上,还要凝注内隐于心中,要时时提醒孩子们不要只用嗓音读,声音要发自内心,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意思,从而感悟语言、熏陶感情。

学生诵读《望庐山瀑布》,当读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诵读的语气外,还要孩子思考想象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促进孩子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二)读悟结合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把学生带进诗境中,抓住诗眼,把握诗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才能缩短他们与诗词的距离,把握诗的灵魂,再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领会诗歌的艺术意境。

如在讲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先让学生根据诗句,结合画面,描述一下渔者捕鱼时的情景。全班同学神思飞跃,描述惟妙惟肖,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诗中描绘的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便会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此环节,不仅促使学生有效地把握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很快进入角色,还使学生不由深刻感受到作者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在“悟”的基础上,再进行诵读,与文本神谋,与作者心印,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能够在学生记忆的底板上划下深深的印痕。

(三)读用结合

经典诵读的主要意义在于文化熏陶,开启智慧,颐养性情,它讲究潜移默化,并不强调及时功用。但从语文教学角度看,通过涵养积累进行言语储备的同时,还需要迁移运用关注言语输出。学生天天习读,犹如与圣人对话,时间越久,文化浸润,心性养成,尽在其中。让孩子们更深入领会主题内涵,同时将习得的经典诗句加以运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让经典诵读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和语言实践相结合。

今年,我在班级开展了“古诗词日”活动,在学生积累背诵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名篇后,要求学生在班级设定的“古诗词日”中,开口必须说一句古诗词。刚开始,学生百爪挠心,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是好,但我们没有半途而废,我带领孩子们互说互评,坚持了几个星期,渐渐地,有的学生能运用自如,且基本恰当,远到《诗经》,近到《诗词》,脱口而出,朗朗上口。即使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偶尔也能蹦出一两句令人欣喜的话来,令我倍感欣慰。

三、开展多样活动,让经典滋润心灵。

为了有效地促进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结合“书香校园”开展一些班级活动,愉悦诵读过程。

经典晨曲:每天清晨,教室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我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经典诵读活动。“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让学生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耳濡目染、滋养心灵。

经典歌声:下课铃一响,随着学校广播站播放配乐的经典诗文的音乐的响起,我带领学生或跟读、或跟唱,整个班级洋溢着浓浓的书卷之香,真正达到“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

经典交流:每天坚持“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展示,领读或领诵优秀古诗文、名人名言或妙词佳句,尽显诵读之美味;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进行诵读复习讲解或学习新的篇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经典记录:建立学生读书存折,创办专刊,载摘经典。学生将读书计划,诵读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留下他们美好的读书足迹……

经典共读: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首诗,加强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同交流。

经典赛事:开展“快乐读书节”活动,通过师生阳光诵读赛、古诗擂台赛、古诗伴舞现场书法赛、读书问卷等各种形式,去讲经典、诵经典、写经典、演经典,使学生在学习、竞赛等过程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3篇

1.在品词品句中感悟

许多文章,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无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品读词句,就会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例如人教版《触摸春天》中有这样一段话:“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两句话要抓住“竟然、奇迹、神奇的灵性”几个词语来理解、感悟。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蝴蝶是非常不容易的,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所以作者用“竟然”来表示事情的出人意料,用“奇迹”来形容这件事的不可思议。这个“奇迹”就是安静身上所特有的“神奇的灵性”,那么“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读课文找答案。有的学生说是指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神奇的力量;有的学生说是指小女孩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身上具有浓郁的花香,像一位花仙子,蝴蝶愿意和她做朋友,欢喜的落在她的手心。老师再次基础上引导学生:这种“神奇的灵性”来自哪儿呢?从而让学生悟出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预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例如人教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部都是对的。”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交流,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突出‘大’和‘全部’,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大’、‘也’、‘全部’这几个字,是为了表达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一个人。”学生在通过多次诵读、交流的基础上,再来回答“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个问题时,理解,感悟就会透彻的多了。

3.在放飞想象间感悟

有时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缺乏可感性,这时可以借助人的想象,创造出更生动的画面,更好地理解、体会文本。例如人教版《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许多场面,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读读整篇课文。老师恰到好处的挖掘课文语言的未定点,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心灵的空间,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和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也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

4.在联系现实中感悟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积累;诵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味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意象已经浸染了文化色彩,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意味。如“月”具有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唐诗中,“柳”往往具有“留”的文化意味;“岁寒三友”则往往象征着君子坚贞的节操与高尚的气节。如果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将这些渗透其中,势必会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1]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西洋的文字是法治的,中国的文字是人治的。”[2]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地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多媒体授课、出图等方式为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搭建桥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在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母语的精妙,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诗意 用典 意象 画面 千古名句

中国诗歌的历史,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她悠长的历史,动人的情韵,凝聚了中华文字最美妙的精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伟大的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无价宝库。

可是,实际上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现状并不乐观,笔者曾在两个教学班共95位学生中做过相关的调查,对于文学作品,喜欢小说的占64.2%,喜欢诗歌的只有15.8%。不喜欢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古典诗歌的故事性不强,可读性不高。那么,诗歌不受学生青睐的原因就仅仅因为诗歌缺乏可读性吗?

其实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有两方面影响最大,一是古典诗歌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诗歌当中有很多描写的内容在今天的现代生活已不复存在,失去了鲜活的真实体验,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是现代生活精彩纷呈,影像录音制品泛滥,导致现代人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如果满足精神需要的东西随手可得,有谁还会有“临窗挑灯苦读”的刻苦心态?连小说都鲜有人看了,更不必说诗歌。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我们教师就应该从实际出发,采用适合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提出的标准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按照“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阶段,学生鉴赏古典诗歌应该具备的素养是:一是读懂诗歌的意思,把握的诗歌的内容,即悟诗意;二是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和作者的观点,即感诗情;三是能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即品诗语。围绕这个目标,应该做好以下四点:

一.读诗百遍,诗意自见

古典诗歌诗句工整对仗,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其独特的音韵美是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然而,现在的学生并不重视古典诗歌的诵读,很多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讲音律,不求押韵,声音拖沓、乏力,毫无美感可言,不少学生还误以为声情并茂的朗读是矫情的行为。

其实,多诵读有一个更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助于理解诗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此道用于读诗也是一样,读诗百遍,诗意自见。

其中,一些诗歌只要一读,诗意立见分晓,如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诗意明白晓畅,语调铿锵有力,诵读之后,诗人的慷慨陈词如临其境;有些诗歌则是一定要多读才能深感其义,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等作品,篇幅不短,词藻奇丽,气势磅礴,若不多读,难以融进作品,体味诗意,若能多读,必有所获。

诗歌独特的魅力还因其独特的形式结构,诗句的奇妙在于它不能用一般的语法法则生搬硬套在其身上,唯用吟诵之法才能悟出其中的妙处。

二.疏通用典,解读意象

古典诗歌中的典故是学生理解诗歌的一个难点。指导学生疏通典故第一步要让学生弄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第二步要理通作者用典的意图,全面感知作者在典故中寄寓的情感,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化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自己被贬在外度过了23年悲苦经历的辛酸愤懑。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借“看孙郎”、“遣冯唐”、“射天狼”等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和坚定决心。

有些典故是耳熟能详的,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如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火烧赤壁”、“铜雀台”和“二乔”均出自三国时期的产物,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所以学生对典故的意思是了解的,但认识典故只是初步,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通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知道杜牧把周瑜的成功归结为东风这一偶然因素,是借史实来抒发自己不遇“东风”,因而抱负难展的抑郁不平之气。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另一个难点。意象在古典诗歌研究中是一个大课题,其涉及的外延广,蕴藏的内涵深,因此,对中学生来说不能把对意象的理解提得太高,但正确的理解意象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积累,明白古典诗歌中意象运用的一些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同类的诗歌,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如古典诗歌中的“月”,古人在传统的审美中,月代表思念,“望月怀远”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雁代表思归,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用“折柳”寓意“惜别怀远”,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梧桐寓意孤单悲凉,如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疏通用典,解读意象,通过文化领悟来理解诗歌作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意蕴,正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驰骋想象,再造画面

“借景抒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古典诗歌创作最常用的手法,古人善于借助景物表达主观感情,用画面来营造悠远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因势利导,为学生构筑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创造性地重现诗的意境,从而感悟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词仅五句28个字,凝练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意蕴,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此时,可以结合多媒体的手段,在凄美音乐的配合下,在动情的描画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游子思归”图,必能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抒情的作品与想象力是孪生的姐妹,两者能高度的契合,那么,其他形式的作品又怎样呢?其中,叙事性的诗歌同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空间,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复原诗中画面,思他心中所想,忆他心中所念,一个苍老而悲苦,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其舍己为人的博怀怎能不让人动容。

四.妙语生情,佳句流芳

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形象精练,富于生命力。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抓住诗人精心练就的妙语佳句。这些妙语佳句是诗人从浩瀚的“语言海洋”中提炼出来的,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不仅写出春风吹绿大地,春草蓬发的勃勃生机,更能表现诗人重获圣恩,满心喜悦的心情。

又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让人在自然、率真的意境中感受到诗人辞官退隐,归依山林的淡然恬静,正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诗歌能流芳百世,她的生命力还源自于诗中的千古名句,在调查中,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欣赏或最喜欢的诗句,所写的都是“千古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这些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好诗句,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时间的洗礼,都是深受历代中国人喜欢的诗句,因此,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好好的来诵读这些传世经典,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这些千古名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另一方面,把握好这些重点语句,也是正确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重要途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腹有诗书的人自然心胸开阔,情趣高雅。因此,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不仅是教师的一个工作,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培养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下一代,为此,我们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使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古代诗歌精品鉴赏》刘登阁著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古代诗词名句赏析》 陈元龙编著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