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象共舞

与象共舞

与象共舞范文第1篇

马加力,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南亚安全、印度政治经济及外交政策、中印关系。

主要著作:《崛起中的巨象——关注印度》、《当代印度教育概览》、《东南亚国家市场经济》、《一应俱全印度人》等。

摘要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印度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成为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印基本国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由于改革起步较晚和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印度和中国在经济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印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政府决策低效、产业结构差、能源资源紧缺、社会矛盾激化等。在与印度的关系上,我们既需要自信,又需要虚心,还需要合作。龙象共舞,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也将是一个共赢的选择。

关键词 印度 经济发展 差距 中印关系

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印度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成为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对于印度的崛起,学界见仁见智,评价迥异。由于印度的基本国情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中印比较自然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如何比较准确地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如何理解其增长模式的利弊优劣,如何看待它与中国的差距,以及如何处理与印度的外交关系,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进入改革攻坚阶段的印度

印度独立以后,一直实行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混合经济模式,采取“管制”和“半管制”的经济体制,公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国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而言,经济增长速度相当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年时间里,年均增长速度缓慢。进入80年代以后,印度的增长率有所提高。然而,1991年出现了国际收支危机,印度被迫实行改革,改革进程由此艰难起步。从改革的进程来看,印度基本上经历了改革启动、改革加速、改革深化和改革攻坚四个阶段。改革的启动阶段一般是指1991年至1998年这一时间段,改革的加速阶段是指1998年至2004年这一时间段,改革的深化阶段是指2004年至2009年这一时间段,改革的攻坚阶段是指2009年至今。

改革的启动阶段。1991年6月,拉奥政府宣誓就职不久即相继公布了各种新经济政策。但是,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国际收支出现危机,财政赤字高企,通货膨胀严重。无奈之下,拉奥政府被迫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处方”,采取各种措施缓解迫在眉睫的国际支付危机,甚至不惜将国家储备银行的数十吨黄金运送到国外做贷款抵押,以避免出现更大的经济混乱局面。拉奥总理决定采取压缩进口、鼓励出口、增加关税、削减各种补贴的手段,尽快改善极为紧迫的局面。同时,改变对工业的传统保护机制,引入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放开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除军事工业、原子能工业、危险化学品工业、烈性酒酿制业和烟草工业之外),改善公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对“病态企业”实行整顿或关闭措施,并实施部分公营企业的私有化。另外,还取消了中间品和资本品的进口许可证,大幅度降低进口商品关税。在金融领域,放松了从事金融活动的某些限制,允许银行分支机构的关停合并,允许私营部门成立金融机构,允许外资银行建立分支机构,允许外国投资者个人或机构投资债券市场。在汇率方面,决定对卢比实施大幅度贬值,后来又实行经常项目下的卢比可兑换。而且,拉奥政府一再强调改革必须具有“人的面孔”,保护工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利益,避免发展对穷人的伤害。①

改革的加速阶段。1998年3月,瓦杰帕伊就任新一届政府总理,开始对农业、公营企业、对外贸易、财政金融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政府对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优先发展和大力扶持信息产业,继续进行公营部门企业的改革,大胆推进前几届政府几乎未被重视的农业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瓦杰帕伊政府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可行的产业计划,确定了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而大力加以促进的路径。同时,还制订了促进电子通讯、生物技术、核能利用和空间技术的优惠政策,为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政府还实行了加强战略性企业、出让非战略性企业的政策,通过了在43家公营企业撤资的方案。另外,政府开始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逐步废除价格管制,减少对小型工业的保护政策,继续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增加征税范围、扩大征收群体、调整税收结构,扩大各邦财权,压缩政府开支。在金融体制方面,采取降低银行利率、提高公营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继续放宽对进出口的限制,简化进出口手续,取消对所有商品的进口配额限制,对进口实行关税化管理,同时放松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放宽印侨对国内公司股票投资的限制,放松对国际收支资本账户的管制,鼓励印度公司对外投资。

改革的深化阶段。2004年5月,由国大党领衔的团结进步联盟在大选中获胜,曾经历任拉奥内阁财政部长和印度储备银行(中央银行)行长、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的经济学家曼莫汉·辛格出任总理。辛格政府在注重维护低收入群体利益和扶持农业发展的同时,继续坚持公营部门的改革,鼓励公营部门的合并,支持私营部门的发展,允许私营部门建立经济特区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放宽投资限制,允许卢比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印资企业在国际舞台实行并购,等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攻坚阶段。2009年5月,曼莫汉·辛格再次担任印度总理。为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竭力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应对通胀加剧、财政赤字上升的压力,辛格总理艰难地推动曾经两度流产的“第二代经济改革”。2009年7月,财长普拉纳布·慕克吉表示,印度有必要通过邀请外国超市连锁店、保险公司和工程公司协助印度实现农业、金融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2012年11月,印度议会在巨大的反对声浪中通过决议,允许外商在印度超市投资占股51%(以前为24%),在设立直销品牌店时占股100%。此前不久,印度曾宣布放松外商收购民航、零售、广播和电力贸易行业的股份限制,分别可达51%、49%和74%。为了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印度还决定向私人资本出售印度斯坦铜业公司、国家铝业公司、矿产和金属交易公司和印度石油公司的股份。这些举措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大动作。

应该看到,最近几年印度的经济增速开始明显放慢,卢比汇率急剧下降,股市市值下跌严重。国际社会甚至出现“印度神话破灭”、“印度经济面临穷途”的声音。不过不可否认,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综合国力已经进入世界十强行列,经济结构和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信息产业引起世人关注,开放性经济取得重要进展。2012年4月19日,印度《经济时报》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称,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的方法进行计算,其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尽管人们还是习惯于用汇率法排列各国实力的顺序,但这样的排位对于提振印度人的自尊心而言确实起到了某种兴奋剂的作用。

印度为什么直言“向中国学习”

客观地说,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落后许多,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赞叹的成绩。当然中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发展的质量、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以及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等,都需要通过极大的决心、不懈的努力加以改进。必须肯定,印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上和中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一点,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多次在内部讲话中都直言不讳,甚至在不少场合公开提出“向中国学习”的口号。他在2008年5月访华时发表演讲说:“印度十分钦佩中国经济发展业已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发展事件之一,作为中国的最大邻邦和朋友,印度对这一重大进步不能不受触动。” ②今年3月,曼莫汉·辛格在南非参加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会见中国国家主席时表示,印度钦佩中国的发展成就。众所周知,曼莫汉·辛格是一位经济学家出身的政治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印度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曾经担任财政部长,一直被认为是印度经济改革之父。正如他的一些幕僚所说,作为经济学家出身的总理,曼莫汉·辛格博士对数字比其他人更敏感。他深知那些宏观经济数字差距的含义。早在2007年,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就说过,“我们希望在基础设施方面模仿中国”。③国际著名经济学家莫汉·古鲁斯曾向印度政府建议,印度的战略性经济政策应该“以中国为鉴”。

经济改革的时间差。中国自1978年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印度是在1991年才开始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两者相比,原来的经济基础虽然各有千秋,但基本的水平相差无几。那么改革起步的年份有早有晚,自然会有不小差距。这一点,至少说明双方改革起步的时间有明显的早晚之分。

经济增长的速度差。在过去的35年里,中国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8%,在世界所有大的经济体中是绝对是一骑绝尘,遥遥领先。没有哪个大的经济体能够保持如此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两三年前,当印度短时段的经济增长冲上9%的台阶时,一些西方的媒体出现了印度赶超中国的舆论,认为“印度神话”将很快超过“中国故事”。近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有所降低,其中既有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因素,也有经济结构矛盾的制约,还有中国政府主动调整的成分。即便是这样,2012~2013年,中国7.8%的增长率还是超过印度5.3%的增长率。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如果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印度相当于中国的2.3倍,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印度的43.5%。④但是印度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实行“管制”和“半管制”的经济体制,增长十分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年时间里,年均增长速度仅为3.5%,被称作“印度教徒增长率”。整个80年代,印度的增长率有所提高,达到5.5%。1991年,由于国际收支危机,印度被迫实行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经济出现明显进步,整个90年代的增长率达到6.4%的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印度经济增长的潜力得到很大释放,印度的经济增长在2002至2012年间,平均增速为7.8%,是增速仅次于中国的大经济体。如果按照印度的资料,其中2004~2005年度至2008~2009年度,年均增长10.3%。,即按年分别递增9.1%、10.6%、11.2%、10.9%和9.7%。⑤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印度的增长率受到不小影响。2008~2009年度增长率回落到6.7%,2009~2010年度为7.2%,2010~2011年度为8.5%,虽然该年度农业增长率仅为0.4%,但由于采矿业和制造业增势明显,分别达到6.9%和8.8%,所以经济表现仍很抢眼。2011~2012年度,印度增长率下降为6.5%,考虑到整个世界经济的严重不景气,这个速度还是可以被认可的。2012~2013年度,印度的增长率进一步下降,达到近年来的最低值,为5.3%。尽管这是一个令众多发达国家艳羡不已的速度,但已经大大低于印度政府的预期,是过去十年来最低记录。应该说,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年均增速为7%,2004至2008年间甚至高达9%,充分展示出印度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经济数据的水平差。根据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的资料,2011年,中国人口为13.44亿,印度为12.02亿,中国为印度的1.12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30万亿美元,印度为1.68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总值的10%和2.3%, 中国为印度的4.35倍;中国钢产量为6.95亿吨,印度为7220万吨,中国为印度的9.65倍;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9.3万公里,其中包括近7000公里的高速铁路,印度铁路为6.4万公里,数量为印度的1.45倍,质量明显高于后者;中国公路里程为40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5万公里,印度为260万公里,中国为印度的1.57倍;中国航空旅客周转量为4517亿人公里,印度为6700万人公里,双方差距巨大;中国外贸总额为3.64万亿美元,印度为7475亿美元,中国为印度的4.87倍;中国出口总额为1.899亿美元,印度为2965亿美元,中国为印度的6.40倍;中国进口为1.7434万亿美元,印度为4510亿美元,中国为印度的3.87倍;中国外汇储备为3.2028万亿美元,印度为2719亿美元,中国为印度的11.78倍;中国利用外资1240亿美元(不含香港引进的830亿美元),印度为276亿美元,中国为印度的4.49倍。

从2012~2013年度的最新数据来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3万亿美元,印度为1.95万亿美元,中国为印度的4.26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176美元,印度为1624美元,中国为印度的3.8倍。谈到印度何时能够赶上中国的问题,经济学家莫汉先生持有相当悲观的态度。他说:“印度和中国能够在国内生产总值上齐头并进吗?如果如此,印度到2025年的经济增长率需要达到11.6%。直至2050年,印度必须保持8.9%的年均增长率。可能我们许多人都无法活到那一天去亲眼见证了。”⑥有人曾经假定,如果以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基数,印度经济以年均9%、中国经济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要想达到两国人均GDP水平持平,需要103年。⑦

人类发展的指标差。中国公共医疗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5%,印度为0.94%;中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0%,印度为3.90%;中国婴儿死亡率为1.31%,印度为5%,孕妇死亡率按每10万例活产婴儿计算,中国为30例,印度为212例。从上述数字来看,印度与中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据报道,印度五岁以下的婴儿死亡案例为166万,其中40~50万死于痢疾。⑧据调查,印度的婴儿死亡率达到7.6%,而这一指标在俄罗斯、中国和巴西分别只有1.6%、2.4%和2%。从1970年到2004年,印度的人类发展指数从0.254上升到0.611,同期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则从0.372上升到0.768。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承认:“在多数衡量生活水平的社会指标方面,例如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受教育平均年限和免疫接种率方面,印度与中国的差距都在拉大,而非缩小。” ⑩印度前海军司令阿伦·普拉卡什不久前在访问上海后发表文章,认为由于治理糟糕,印度在每一个衡量发展和进步的指数上都落后于中国。综观印度独立以来的经济进步与差距,著名历史学家拉马昌德拉·古哈在印度独立65周年之际发表文章称,在发展问题上,“骄傲和耻辱各占一半”。这说明,印度在与自己纵向相比的时候,可以感到骄傲,但在与中国等国家进行横向比较的时候,就感到了很大甚至是巨大的差距。

印度的深层次无奈:制约发展的若干因素

应该看到,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在不少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有些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与参考。例如,印度拥有引以自豪的政治制度,拥有实效运作的议会两院,拥有相对健全的法律体系,拥有良好的英语教育,拥有强烈的企业家精神,拥有比较严格的金融管理,拥有富于活力的人口结构(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5岁,35岁以下者占人口的65%),拥有声誉颇佳的信息产业,等等。但是,人们也必须看到它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尽管有些弊端在其他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它们的确是印度快速前进的严重羁绊。

政府决策低效。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绝大多数民众普遍接受现行的政治制度,对政府的决策随时受到反对党和民众的监督制约感到自豪。我们不能说印度是一个早熟的或不成熟的民主国家,但其决策效率确实不如人意。印度现有85个大小政党,往往出现政党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党魁利益高于政党利益的倾向。就经济政策决策而言,很多看起来很好的提议却遭到抵制,无法变成政府行为。特别是近年来印度的政治生态出现复杂局面,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取得议会多数的席位。由此形成的联合政府难以推动经济自由化的重大改革,结盟小党的政治压力常常迫使领导人推迟或取消原拟出台的政策。正如一位有识之士所说,“福利项目和民粹政策是吸引选民的保证,政府更担心短期生存的问题,如何困难决定都抛之脑后”。由于党派众多,自然会形成印度社会特有的各种“分利集团”,导致整体利益遭受侵蚀,政府决策能力和执行效率大打折扣。很多情况下,不是政府没有制定详尽的发展计划,往往是实施计划的能力非常脆弱,呈现出“功能性无政府主义”的局面。

产业结构偏差。印度实行改革之前的1990~1991年度,三大产业的比例分别为29.6%、27.7%和42.7%。到了2000~2001年度,这种比例变成22.3%、27.3%和50.4%。而2011~2012年度,这种比例变成13.9%、27.0%和59.0%。众所周知,印度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十分发达,被认为是仅次于美国的另一个软件超级大国。应该承认,它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是该产业所能吸附的劳动力十分有限,仅为数百万人,无法满足扩张猛烈的就业市场需要。另外,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印度制造业不能迅速扩展,不仅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更无法提供保证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发展的后续潜力将大打折扣。

能源资源短缺。印度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国内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印度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缺口日益加大。尽管其煤炭储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但其高效能源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明显短缺。2007年,时任石油部长艾亚尔宣布印度的石油储量达到16.6亿吨,比此前的数字增加了1倍以上。即便这样,人均储量还不到1.5吨,尚不到世界人均储量的四十二分之一。随着进口石油的数量激增,加之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猛涨,印度消耗了大量宝贵的外汇资源,现已超过每年1000亿美元的水平。有人说,印度每年软件出口的全部收入不过750亿美元,仅够支付石油进口三分之二的费用。2011~2012年度,印度的石油消费量为1.96亿吨,而国内生产尚未达到2500万吨,其余1.71亿吨都要依赖进口。也就是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87.3%,预计2020年前后将达到92%左右。可见,能源问题绝对是印度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

社会矛盾激化。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不小成就,但是两极分化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大量人口仍处于贫困或相对贫困的状态之中。印度媒体报道,2010年仍有3亿多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每天不到1美元)以下,3.5亿人口生活在相对贫困线(每天不足2美元)以下。其中,表列部族的贫困比例达81.4%,表列种姓人口的贫困比例为65.8%。而按照2011年3月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印度的贫困人口高达8亿,占全国人口的66%。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北部和中部那些所谓的“病态邦”(包括北方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贫困人口的比率更是居高不下。印度农村的贫困人口由于生活无着,自杀率逐年攀升。大量涌入城市的穷人特别是低种姓的穷人大多聚居在条件十分恶劣的贫民窟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印度的豪富们往往一掷千金,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

在“龙象共舞”中和谐共赢

相对于印度而言,中国在经济发展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仍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还是一个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的排位仅在百位上下。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以印度为坐标,我们需要向前看,需要盯着遥遥领先的领跑者,在全球经济的马拉松竞赛中不断缩小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在如何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上,我们既需要自信,又需要虚心,还需要合作。中国虽然已经领先于印度,但是应该看到对方也有不少优势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能五十步笑百步,只看到对方的弱点,看不到自己的毛病。

人们经常把中国比作巨龙,把印度比作大象。龙象共舞,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也将是一个共赢的选择。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象脚可能会碰到龙爪,龙爪也可能抓伤大象,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只有不断磨合,了解对方的关切,妥善处理悬而未决的问题,建立彼此的政治互信,减少相互间的猜疑,深化彼此的合作,双方才能成为一对相对和谐的舞伴。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BDJ023)

注释

沈开艳等:《印度经济改革发展二十年:理论、实证与比较(1991-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5页。

吴迎春:“印中要扩大合作互相学习”,人民网,2008年5月15日。

[印度]莫汉·古鲁斯瓦米、左拉瓦·多利特·辛格:《追龙:印度能否赶超中国》,王耀东、王峻岭、牛震、郑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第143、168、18页。

周文:“中印经济增长:趋势、问题与展望”,林跃勤、周文主编:《金砖国家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99、299、312页。

陈利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吕昭义主编:《印度国情报告(2011-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87页。

[英]维克托·马莱:“印度未来的道路”,载《金融时报》,2012年11月21日。

[英]詹姆斯·拉蒙特:“印度基础教育拖累经济”,《金融时报》,2012年2月10日。

[印度]阿伦·普拉卡什:“黄埔江畔的深思”,《印度教徒报》,2013年7月7日。

《印度斯坦时报》,2012年8月15日。

“民主的瓶颈”,英国《经济学家》,2012年6月8日。

Government of India, Economic Suevey 2011-2012, p.8, http://indiabudget nic.in.

“55%的印度人口是穷人”,印度《经济时报》,2010年7月15日。

与象共舞范文第2篇

关键词:相同点;不同点;共生共融;古典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更多的会把舞蹈或者音乐作为一种消遣的娱乐方式,这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两个名词在世人的眼中也成了热门话题。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去展现一段优美的舞蹈,愉悦自己的内心,也可以通过一段优美的旋律彻底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可当我们消遣娱乐的同时,有没有认真想过当今的两个热门话题,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两种表达方式虽不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其实从远古时代开始,它们就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当我们真正地领悟到其中的内涵,把两者结合到一起时就会发现,舞蹈有了音乐的衬托更加优美,而音乐也正因为有了舞蹈的陪衬才更显动听。

一、舞蹈与音乐的相同之处

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律动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节奏,都有一定的力度,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同时舞蹈节奏感也可以更好的表现优美的旋律。在舞蹈课程中,舞蹈音乐的节奏的培养,能够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学生修身养性,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舞蹈与音乐都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靠音符的联系来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的,而舞蹈则是依靠动作的连续。而动作的连续与音符的连接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艺术魅力。在舞蹈艺术中,音乐就像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密不可分

二、舞蹈与音乐的不同之处

舞蹈是视觉的韵律,音乐是听觉的韵律;舞蹈是肢体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舞蹈是用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感情的。舞蹈总是在音乐的节奏下展示出来。舞蹈是音乐的回声,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舞蹈的灵魂是音乐,音乐的感人是无形的,它可以扣人心弦、撼动人心,藉由舞蹈的律动,跳跃的音符,使朴实的灵魂升华,由肢体语言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同时通过舞蹈的表现,展现出人的真善美,表达永恒与旺盛的生命力。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应,同时音乐的内容又充满情感与意志。音乐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活动,既表现了社会成员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又显示了社会成员主观上的追求和愿望、意志和憧憬,它承担着传递社会信息与交流情感体验的职能,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行为的作用。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

三、《踏歌》―舞蹈与音乐的共生共融性

舞蹈是视觉的韵律,音乐是听觉的韵律;舞蹈是肢体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舞蹈是用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感情的。舞蹈总是在音乐的节奏下展示出来。舞蹈是音乐的回声,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它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

《踏歌》可谓是当代舞蹈创作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它因别具一格的清新之风席卷了整个舞蹈界。创作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古典舞作品《踏歌》,舞者边舞边唱,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拂风,婀娜生姿,一行踏青的少女,连袂歌舞,踏着春绿,唱着欢歌,融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江南秀色里。舞蹈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一肩前后耸动带动同臂的左右摇摆”,再配以同脚在弱拍踏地做出的“一顺边”动律,一顿一挫,一扬一拽,把一群南国佳人娇柔可爱的形象以及风和日丽、携手游春的惬意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它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导步伐之外,还设计和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舞者于短促的停顿中呈现出瞬间的流动,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完全陶醉在清新愉快的踏青中。

《踏歌》它产生于中国动乱的朝代,走过繁荣。今天,又以舞蹈的形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人陶醉。《踏歌》以民间形态和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

结语

从原始到现代,歌与舞始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舞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艺术。因为音乐和舞蹈都要表达一个过程,即进行着的过程。音乐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靠乐音的连续,舞蹈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依靠动作的连续。音乐和舞蹈都是“动”的艺术,它们都受不停止的进程所制约,就是说在整体或完整的部分进程中,一般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意味着终止或结束。音乐能弥补舞蹈的“局限”,而舞蹈能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印象,给音乐做出可见的解释。在一部作品中,舞蹈和音乐共同担负着表现思想内容、刻画人物形象的任务,所以说舞蹈与音乐有机的结合,才能塑造出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

音乐与舞蹈之所以可能结合,主要是因为它们存在着“共同的依据”,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它们之间的结合是合理的,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反映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是一种至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在同一构思的艺术体现中,是个有机的统一体,宛如红花与绿叶一样,花中有叶,叶中有花,互为依托,相应生辉。无论是自娱性的集体舞蹈还是表演性的舞蹈都离不开音乐,它需要与音乐相结合。一个动人、优美的舞蹈作品问世,必须有一段优美的舞蹈音乐来加以衬托。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广场舞,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同时存在于我们身边的。

(作者单位: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少仁:《透过传统音符看中国歌剧》―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2]王亚慧:《论舞蹈与音乐的艺术关系》。剧作家。U],2007(3)。

[3]朱红:《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再思考》。云南艺术学院学报。U],2007(1)。―简析舞蹈音乐感觉与舞蹈之间的联系

[4]朱敬修、唐瑰卿:外国音乐史[[1]J]。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

[5]周星著:艺术概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6]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2―舞蹈形体训练在音乐学课程设置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与象共舞范文第3篇

关键字: 舞蹈;本质特征;其他艺术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里,人类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每一种艺术都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每一种艺术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他们自己所独有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表现手法,而每一种艺术之间的联系就是他们都是反映人的一种情感状态。舞蹈以它独有的本质特征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状态,是一种思想和感情的释放。以下笔者就简要分析舞蹈的本质特征,然后再论述舞蹈与其他技术之间的共通。

一、舞蹈的本质特征

所谓舞蹈的本质特征就是舞蹈的外在条件和内在根据,只有把外在条件与内在根据这两个方面都涵盖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把握舞蹈的本质特征。舞蹈的外在条件就是舞蹈本身的物理力和推动舞蹈的外观力。舞蹈的内在根据就是指人类身心合一的物质条件,以及手舞足蹈的娱乐精神和传情达意的交流的内在因素的结合。

成功的舞蹈能表现出人内心的复杂的感情世界,是人的感情通过身体动作得以释放的艺术形态。舞蹈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意境,意境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也只有通过意境才能传情达意,才能让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美的意境就需要通过独到的眼光来发现和升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意境不仅可以唤起观众的回忆和想象力,还可以升华舞蹈的主题。

二、舞蹈的本质特征与其他艺术的共通

在西方的艺术哲学世界里,最早把舞蹈和其他艺术之间联系在一起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的罗宾•乔治•科林伍德。他在自己的著作《艺术原理》中首次指出了舞蹈在所有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突出地位,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的表现和抒发,而情感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因此,每一种艺术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而所有的语言都与身体姿势的原始语言是分不开的,身体姿势的原始语言是各类语言的基础和源泉,所以以身体活动为唯一前提的舞蹈艺术就是一切语言和一切艺术之源泉了。

科林伍德的观点只是根据大量的生活和艺术的事实中来简单地描述,缺乏科学的论证,他没有从本质特征上解决以身体动作为前提的舞蹈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和共通点,只是简单地把舞蹈归结为表现的语言。苏珊•朗格说:“在一个由各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的国土里,创造出来的第一种形象必然是这样一种动态的舞蹈形象,对人类本质所作的首次对象化也必然是舞蹈形象。因此,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她认为舞蹈是一种为知觉而存在的现象,就是说我们从一个完整的舞蹈中要看到、听到或者感觉到一些并不存在的实体。舞蹈是通过一种神秘王国的象征符号来表现它的存在,它创造了一个无法形容的,充满着无形的力量的形象。

但是,科林伍德和苏珊•朗格都只是看到了舞蹈产生的表象,没有深入到舞蹈的本质特征上,因此,他们的观点也不可能抓住舞蹈的全部属性以及与其他艺术间的共通。现代生理学表示,不管是舞蹈本身的物理力还是推动舞蹈的外观力,我们都是看不见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物体的明显的位移,观察者是通过这一可见的明显的位移,然后经过神经系统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因此,人类的所有活动唯一的都是来源于身体的整体性活动,任何语言都只有与身体动作结合才具有意义,其他形式的艺术都是从舞蹈艺术中产生的。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区别不是在于构成它们的虚的形象或者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朗格所说的舞蹈艺术与乐曲艺术不同的地方是舞蹈是由非物质的力构成的,乐曲是由乐音随着时间的运动而产生的,这犯了本质上的错误,她没有指出各种艺术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舞蹈,还是乐曲,都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因此,无论是对于舞蹈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都是创造性的想象,而不是可感的形象。

从另一角度说,艺术活动是一种塑造活动的表现,其中塑造的过程就是艺术想象的过程。不同艺术之间的内在本质差异正是由想象本身的差异产生的,每一种艺术的存在都是其他艺术所不能代替的。这种差异是存在于本质上的,就像阿恩海姆所说:“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艺术是以知觉的形式存在,那么舞蹈就是以动觉想象的形式存在,其创造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动作才是舞蹈的本质特征。舞蹈既来源于动作又存在于动作,正是动作把舞蹈和其他艺术分开来,决定了舞蹈在艺术中的突出地位。

总而言之,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既有着本质特征的区别,又有着本质特征上的联系和共通。舞蹈在所有形式的艺术中占据着主导作用的突出的地位,舞蹈是一切语言和其他艺术形式的源泉。任何形式艺术只有与身体动作结合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所以,舞蹈是艺术精神的充分自由状态的最佳、最直接的流露。这一切都表明了其他艺术都是从舞蹈艺术中产生的,无论其他艺术怎么发展,它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母体而独立存在和发展,所有种类的艺术将永远依附于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约翰•马丁.生命的律动――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

艺术出版社,1994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4

[3]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5.

与象共舞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艺术作品;鉴赏;本质;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舞蹈,作为人类艺术之母,它以身体为物质材料和物质手段,创造出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用身体表达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舞蹈鉴赏,是人们对舞蹈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批评的思维活动及过程。舞蹈鉴赏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舞蹈鉴赏是一种多维审美心理活动

(一)舞蹈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

舞蹈鉴赏与一切艺术鉴赏活动一样,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审美享受主要通过“共鸣”、“净化”、“领悟”等鉴赏心理来实现。

“共鸣”实际上是鉴赏者与舞者在情感、趣味、理想高度上的共振与沟通,是心灵与心灵、情感与情感、思想与思想高度和谐共振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情境。强烈的共鸣往往使鉴赏者达到如醉如痴的状态。“净化”,是指鉴赏者的情感在共鸣中得到调节、慰籍、疏导和升华。“领悟”,是鉴赏者在共鸣、净化的基础上主动追索作品深层意蕴的结果,它是一种生命智慧的飞跃。在舞蹈鉴赏中,对舞蹈“意境”的领悟,是舞蹈鉴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舞蹈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这是其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人们往往把艺术鉴赏看做人生的一大乐事,有些悲剧作品,明知看了要伤心落泪,但还是忍不住要看,这是由于悲剧往往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使人得到崇高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由张继刚执导的中国当代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将凄美的爱情故事,融于地域的风韵、石墙的森严、古道口的荒凉、大院的奢华、酸枣林的浪漫之中;“盘鼓舞”愤懑的呐喊,“大漠相拥”的哈姆雷特式的悲剧绝唱,让观众肝肠百转,魂魄震撼。如果我们在观赏舞蹈作品时,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就不能算作舞蹈鉴赏。

(二)舞蹈鉴赏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方式

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形象性。我们观赏舞蹈作品时,都有过这样的审美感受,到动情之处,或者怦然心动,或者潸然泪下。当你欣赏芭蕾舞《天鹅湖》时,可能瞬间感到物我合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便是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联想”与“想象”在起作用。

在舞蹈鉴赏中,联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度与跳跃;二是建立形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联想调动我们有关生活、情感、思想的积累,从而更深切的感受舞蹈艺术形象。例如《小溪、江河、大海》是一个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情感表现性的优秀抒情舞蹈作品。由舞蹈中连绵、流畅的“圆场步”联想到到涓涓细流的“小溪”;由徐徐而颤的手臂联想到“江河”的波涛;由漫卷飞舞的纱裙联想到“大海”源流,完整的形成了从潺潺小溪汇聚成涓涓江河,而后形成滔滔大海的完整的流动的祖国美好山河的“意象”。

而想象是引领观赏者真正走进舞蹈艺术世界的形象思维方式。如舞蹈作品《五彩云霞》,在天籁般的音乐声中,舞者半脚尖碎步慢移,轻轻漂浮的披风曼妙舞动,把观众带入了想象的境域:在袅袅烟雾和变幻的灯光中,舞者的肢体与披风合成同一意象。

(三)舞蹈鉴赏以情感体验为认知目的

情感体验是舞蹈鉴赏中最活跃的因素,舞蹈鉴赏始终伴随着情感体验,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首先,就舞蹈作品来说,艺术形象与审美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舞蹈作品,不仅渗透了编导和舞者的情感,其塑造的形象也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第二,鉴赏者在鉴赏时,不仅要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而且要对这些情感作出反应;第三,鉴赏者对作品所作出的判断与评价渗透他的主观态度与体验,表现出情感化的审美评价;第四,在鉴赏中,情感是推动各种心理因素和谐运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引发审美注意和期待,强化审美知觉。

二、舞蹈鉴赏是舞蹈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鉴赏是实现作品价值与功能的“桥梁”

舞蹈的价值与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但这些价值和功能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鉴赏才能转变为现实。比如《千手观音》这么美的舞蹈,如果大众不是通过央视春节晚会鉴赏到它,那么它即使具有再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舞蹈鉴赏就是在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二者的沟通成为可能。当观众被放射状的“千手观音”造型所感动、所震撼时,光芒四射的艺术的“太阳”,也真正让人心燃烧,舞蹈作品的价值和功能才成为现实。

(二)舞蹈鉴赏是推动舞蹈创作的动力

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事实上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了鉴赏者的需要、爱好和兴趣。当一个舞蹈作品与观众见面后,观众的评价会影响到创作。仍以《千手观音》为例。2005年《千手观音》在海外得到追捧, 世界友人热情的掌声激发了张继刚的创作热情,继续精练,登上春节晚会的舞台;全国观众的热情评价与支持激励编导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完善自己的创作,重新编排的新版《千手观音》出现在“鸟巢”时,原来的21名演员扩展为126名演员,从六个角度向观众展示。不仅消除了视觉盲点,还以立体式造型阐述人类圣火。掀起了第三潮《千手观音》热。假若观众的反应是冷淡的、否定的,那么编导就会及时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创作。

(三)舞蹈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

从文艺消费的角度来看,舞蹈作品一经推上舞台,它就是“艺术商品”;而从精神方面考察,这是“艺术接受”——主要体现为鉴赏与批评。舞蹈艺术批评,是指艺术批评家在舞蹈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舞蹈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挖掘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意蕴,或寻找作品与历史、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来分析,阐释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介优秀的作品,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鉴赏。

三、舞蹈鉴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须”

(一)舞蹈鉴赏与审美需求

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精神文化决定着一个人的宇宙观、生命观和基本的生活态度,因此,精神文化是文化价值系统中的核心价值。 艺术文化与哲学文化、宗教文化三者因为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属于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最重要的层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舞蹈艺术文化是超越于具体宗教、哲学理念和范畴的本源性和本体性存在,而成为一自为自在的实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二)舞蹈鉴赏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个美学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美学原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讲,舞蹈鉴赏与其它艺术鉴赏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鉴赏者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强烈的美感。

(三)舞蹈鉴赏与人格完善

与象共舞范文第5篇

舞蹈与音乐是相辅相成、和谐一体、缺一不可、辩证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

1.节奏的共通性,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音乐本身也与其他多种艺术相结合,但最妥帖辉映的恐怕非舞蹈莫数。

2.诞生的共源性。舞蹈与音乐都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早期的舞蹈和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后来,逐渐走向独立的发展道路,相对形成和突出了各自艺术特点。前者,成为时间,空间和视觉的艺术;后者,成为时间和听觉的艺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音乐与舞蹈还会逐步分化,但其时间上的共源性是无法漠视的客观存在。

3.节奏的共鸣感。音乐包括音高、节奏、和声,舞蹈包括动作、节奏、构图。节奏既是舞蹈的骨架,同时也是音乐的骨架。二者的联系是,舞蹈将音乐节奏具体化,以舞蹈形象来表现时间的流逝,以多变的节奏来完成舞蹈的运动过程。

4.结构的考求。由于音乐特征所决定,音乐创作是十分讲究结构的。舞蹈的结构,常常受惠于音乐的结构;舞蹈音乐的形成一般是在舞蹈结构的框架范围内来构建的,同时舞蹈语言组合往往也受音乐结构形式的影响。舞句、舞段的划分大都与乐句、乐段的划分有机地结合,及与乐曲曲式的内在统一。从结构上看,特定舞蹈的典型动作、体态及其动律,是与音乐风格密切相关的。

二、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1.激发与强化舞蹈的表达情绪。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好的音乐就是在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愈义。

2.启迪舞蹈构思。在一听到音乐就想舞蹈的今天。舞蹈的构想也就由此产生了。但是。同时也产生出音乐是否立刻成为伴奏音乐的问题。听到音乐就想去跳。是对音乐的一种灵感,灵感促成你的舞蹈创作的冲动。与此相似,当我们感知社会各种事物与现象时都会产生舞蹈创作的冲动。

3.协调舞蹈动作。由于舞蹈与音乐有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

三、舞蹈与音乐的融合

众所周知,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二者密不可分。舞蹈是根据一段音乐,在音乐的情感和意境的启发下用身体演绎出它的节奏和活力。舞蹈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